-
1 # 荔枝編輯
-
2 # 大樂打怪升級記
孩子模仿能力很強,我認為孩子其實所謂好的壞的都在模仿,需要大人去做引導,如果她模仿了很多不好的我們要去注意他日常接觸較多的人的行為是否需要改變,再者我們也不能只看寶寶缺點看不到優點呦!
-
3 # 燕趙鵑子
也不是容易模仿“缺點”吧?我覺得缺點和優點小孩子都容易模仿,具體是優點學的快還是缺點更快,這取決於他所處的成長環境,環境容易給他“潛移默化”,所以才有孟母三遷呀
-
4 # 小D慢話
因為缺點學起來時間成本最低,甚至很多根本就不用學花時間。而學好的則需要花更多時間更多心力去執行。再一個孩子的成長就是世界觀構建的過程,本身無善惡之分,但是壞孩子的性格一定是要活躍或者外放一些,再相處過程中,也容易被當成崇拜物件。所以你發孩子容易學壞,那你就需要給他找一個崇拜者
-
5 # 蘑菇育兒
小孩子的模仿是隨機的,在他們的心裡並沒有優缺點之分,只不過家長把缺點無限的放大,而孩子習得的一些優點被家長忽略了。
孩子一點一滴的成長,學會語言、動作,這些都是透過模仿習得的,但是家長卻忽略了這些,而一旦孩子的身上出現缺點,家長便特別緊張,因此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了缺點上,就會覺得孩子會故意學別人的缺點。
-
6 # 楂哥媽媽
因為缺點好模仿呀。大人有時候也這樣不是嗎?學好的學不好,學壞的一學就會。
所以這時候就需要父母的指引了。
比如孩子愛說屎尿屁。這並不是什麼十惡不赦的事。孩子在成長,每一個階段都有覺得霸氣神奇的事情。這個時候他就覺得沒事說屎尿屁很過癮。有一種可以主導自己的感覺。
父母這時候就多多聽取孩子的意見,多讓他作作自己的主。在這些事情上,他能作得了自己的主,很快他對屎尿屁就不感興趣了。
比如看電視玩手機,這誰不想啊,多爽啊,腦子不要動,躺在那裡,身心就得到愉悅了。
人的本性就是好逸惡勞的。那些成功的人士,都是靠超強的自律才能成功的。
比如,逃課,上網。這當然是很多孩子的夢想啊,上課多傷腦筋,誰不想逃課都踢球,去網咖玩遊戲。
孩子真的那麼嚮往自由,那麼跟他約定,一個星期可以6個小時想怎麼玩遊戲就怎麼玩遊戲,不受任何限制,甚至爸爸媽媽都可以飯端到房間讓你吃。或者跟爸爸一起去網咖放下身段放下一切全身心的玩一次這個遊戲。
孩子學壞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管,越管他就越想玩。任何人對自己得不到的東西都會神之嚮往,一定會偷偷摸摸的想得到。那你跟他約好,玩的時候我不管你,甚至我帶著你玩,學習的時候你也要是真的學。這樣是雙贏。
在放任孩子和立規矩之間,父母只要把握好度,就不存在只模仿別人的缺點這回事。
作為父母,要給孩子一定和空間,如果他學了什麼不好的習慣,首先要做的並不是立馬制止,或者諷刺。
而是跟孩子互動,走進他的心裡。瞭解他學這些不好的習慣背後的原因。然後慢慢引導改下。
可以先認同,共情,說媽媽小時候也有這個毛病。然後再指出這個毛病的不足之處,會讓自己變成什麼樣的不好的人。再推崇孩子,咱們寶貝可不想當那樣的人吧。然後指引孩子怎麼做才是正確的。一定要有個過程。
-
7 # 仇姐
小孩子愛模仿,愛動,很正常是小孩的本性,愛模仿別人的缺點,因為他們好奇心強,還分不清好壞,父母這時要告訴他這樣模仿別人的缺點是不禮貌的。
-
8 # 文瑞賢品
看到您這個問題我真的很揪心。
孩子的行為是隨著大人的行為還有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如果孩子出現這種現象,這時候家長要警惕了。單純的模仿不會造成什麼危害。但如果處於這種環境之下,長期的去做這某一個行為。那麼對孩子的將來會影響特別大。
孩子是從一個好奇轉變成一個認知的行為的過程。如果這種壞的習慣轉變成孩子認知成的一種習慣的時候,這就特別危險了。
我們父母的角色是引導和教育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正確的理解分析和認知一些行為的過程。
習慣成自然,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懂的道理。提高警惕。如果發現孩子有這方面的行為,作為父母要及時的制止和引導。要將這種行為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去給孩子做教育。
螻蟻潰堤,蝴蝶效應,凡事都應從小事做起。不可輕視。
作為父母要善於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要去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所出現的一些不好的習慣。
-
9 # KIKI談育兒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是一種學習方式。
在孩子眼裡,沒有什麼對錯之分,他們的辨別是非能力很差。在他們的眼裡,對什麼事情好奇他們就模仿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生活經驗越來越豐富。
但是成年人有辨別是非能力,所以當看到孩子對好的事情進行模仿,應該給予正確的支援和讚賞,反之則批評教育。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以身作則既然對一些錯誤的模仿,我們家長都知道,那麼就避免在孩子面前有錯誤的行為示範。
第二,及時糾正當然也免不了外部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如果我們發現孩子模仿錯誤的行為習慣,那麼及時糾正並告訴孩子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以身作則、正確的引導孩子。
最後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擁有一個美好的童年。
-
10 # 歆怡和瀟陽的媽媽
首先,當孩子模仿一些不好的行為的時候,他可能是出於好奇和好玩的心情,我們可以不用理會他,讓他自己慢慢淡忘。
如果他一直重複這個錯誤的行為,我們可以先轉移他的注意力,建議他去做的別的事情。
過一段時間,如果他又繼續那個錯誤的行為,可以給予口頭批評,表明我們不喜歡他的那個行為。這樣他感覺不到模仿那個壞的行為的樂趣,自然也就不會再去模仿了。
同時要鼓勵孩子去模仿一些好的行為,並且在他模仿到好的行為之後給予誇獎,這樣正確的引導,幫助我們的孩子健康成長。
-
11 # 蘑菇貓仔仔
小孩子其實都比較簡單,對新鮮事物都比較好奇,總是愛模仿別人,他們是不會分什麼缺點優點的。只是覺得好奇,好玩而去模仿別人。你覺得小孩總是模仿別人的缺點可能是身邊人的問題,如果身邊人缺點比較多,小孩也就模仿的比較多。如何避免這種現象呢?
首先,我們要多教給孩子一些正能量的東西,讓他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從而去學習別人的優點!
然後,儘量讓他和優點多,活波,擁有正能量的孩子玩,孩子是跟什麼人,學什麼樣,所以一定要幫孩子“挑選”朋友。
最後,就是父母多給孩子展示一些好的東西,避免把不好的情緒或者習慣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所以一切都要先從父母身上做起!!
-
12 # 清心可66
模仿是人類的本能,模仿他人是我們習得後天知識和技能的最主要方式。尤其是對孩子而言,成長中不斷模仿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是他們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完善知識結構的必經過程。模仿和重複一樣,是形成習慣的重要因素,這一行為本身並沒有錯。甚至可以說,愛模仿的孩子是聰明的體現,模仿幫助孩子學習和適應,有利於孩子理解他人情感。行為沒錯,錯的是模仿的物件。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就曾做過一系列實驗,透過實驗他發現,孩子性格中極其負面的因素,有很多是來自於生活中有意無意的模仿:模仿物件可以是電影和動畫片中的情節,也可能是模仿最親的人。
-
13 # 一個愛吃兔子的胡蘿蔔
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們分辨不了行為習慣的好與壞!從出生開始,他們的大腦都開始快速的發展,因此從嬰兒期開始,他們就不停的模仿身邊的人,模仿媽媽的微笑,模仿家人的動作!模仿可以說是孩子的自帶屬性!
英國的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10個小朋友帶去一間教室,並在黑板上畫出三條直線,兩短一長,第一條最長,當老師指著第二條直線說,同意這條直線最長的請舉手的時候,其中九個孩子被提前告必須舉手,其實實驗只是針對其中那個沒有被告知的孩子。出人意料的結果是那個被測試的孩子在看到同伴舉手時面露懷疑,但是最終還是遲疑的舉起了手!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除了父母和家人之外,還需要和其他小朋友進行交流,這是小孩子社會化的開始!他們在與同伴交流陪伴的過程中,除了體會快樂,還會感受到來自同伴的壓力!比如一個兩歲的孩子看到同伴在水坑踩踏的時候,他也跟著踩踏,這是由於他感受到了來自同伴的壓力!
同伴的壓力像一把雙刃劍,既能帶來積極的影響,也能帶來負面的影響,因此需要父母正確的引導,讓孩子能坦然的面對來自同伴負面的影響!
-
14 # 夏夏小蝦米
幼兒具有“吸收性心智”,會吸收來自他周圍的一切資訊。就像孩子學說話一樣,你不停的跟他說,慢慢他就開始會咿咿呀呀地跟著說,你跟他說得越多,這個相應的環境準備得越充分,他也就吸收得越多,自然而然學得也就快。一般來說,單純的由長輩撫養的孩子如果爺爺奶奶很少與孩子對話,每天孩子可能就是對著電視螢幕的,這種孩子的語言發育相較於具有良好語言環境的孩子而言會相對遲緩。
孩子是不是隻會吸收單方面“好的”或是“壞的”資訊呢,當然不是的,孩子在這個階段還沒有分辨哪個是好應該要多吸收,哪個是壞的不應該吸收得能力。曾經班上有這樣一個孩子,雖然才兩歲多但是性格非常急躁,經常因為一點事跟其他小朋友發生矛盾就去用手抓別的小朋友的臉或是打別的小朋友。後來跟他的家長了解才知道原來他在家裡受到的就是這樣的教育,爸爸脾氣比較急,同時這孩子又比較調皮,不聽話的時候爸爸急了就會動手去打,而且家裡上小學的姐姐跟他吵架了也是直接動手打他。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中,他所吸收到也就是學到的就是這樣一種處理問題的方式,不滿意我就動手。
孩子還不懂分辨是非,要想讓孩子往好的方向學習,首先父母就必須要從言行舉止各個方面做到好的榜樣,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促進孩子健全人格的發展。
-
15 # 娜是老師
也不是容易學習別人的缺點,可能那個人缺點太多了,經常在小孩子面前暴露出來,我印象最深得就是,我當老師,我在市裡當老師和在縣裡當老師就不一樣,市裡面的孩子,老師自身要求嚴格,上課的孩子真的和電影裡一樣規規矩矩,一句話不說,好像都比著做好孩子,特別省心,縣裡就不一樣,有缺點的孩子多,大家都在一個環境裡,一部分就會被一部分同化,讓市裡孩子回縣裡上學,也會變成縣裡孩子那樣的生活狀態,都是這樣,所以孩子不是容易學缺點,是因為大家沒有把更多的優點展示出來給他們,他們也分辨不出來好壞,就一張白紙,看到什麼,加什麼
-
16 # 平子的數字育兒術
親愛的,孩子不僅喜歡模仿別人的缺點,還喜歡模仿別人的優點。因為他壓根不懂這是優點還是缺點,只是覺得很好玩。所以家長的角色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我們經常說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上面畫什麼完全取決於父母怎麼引導,你給他正確的示範他便學正確的,錯誤也是如此。
就拿我家孩子來說:
我的口頭蟬是“我的天呀”,結果某一天我就發現我家孩子跟著我學會了,什麼都來句“我的天呀”。
後來我刻意改掉這個習慣,我開心的時候經常說“哇,好幸福呀”,他有一天看到院子裡漂亮的花,他說“好漂亮的花呀,哇,好幸福呀”,因為他從我的表情裡看到我說這句話時,是幸福開心的,所以遇到這樣的事他也就順其自然的學會了。
父母其實有時候也不必說太多大道理,你的言行舉止如何,孩子都看在眼裡,所以當媽後,我的陋習都改了不少。୧
-
17 # 三善居士00
一個人給你互動的時候,希望得到反饋,積極的反饋
孩子也是一樣一樣的
孩子表現出一些不良的行為,家長反應激烈,甚至比表現優秀的時候,反饋更強
孩子得到的關注會增強,甚至有可能捱揍
有時候跟無反饋相比,孩子更享受前者
成人世界裡有個詞叫冷暴力,跟這個意思雷同
這也就是很多心理學家給出建議的理論基礎,面對孩子有不良行為的時候,故意忽視,或以類似的方式處理
其實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居多,常被我們當做理所當然
忽視掉!
當孩子有進步的時候,多給一些正反饋
當孩子學壞的時候,多給一些負反饋,結合適當溝通,一般都能解決掉
作為家長,都希望孩子品學兼優,人中龍鳳
現實中,想想成人的世界什麼樣子
孩子終究要面對
辯證的對待,有些壞不一定是壞,有些好不一定最終好
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認識這個世界的過程
認識的越全面,能躲的坑就越多
認識的越全面,越不容易迷失
認識的越全面,目標感就越強
……
-
18 # 猴子怪阿姨
為什麼小孩子總是容易模仿別人的缺點?
看到這個問題,我腦中很快地閃過以前父母常說的一句話:“學好千日不足,學壞一時有餘!”
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我想說說自己孩子的之前的模仿經歷!
我的女兒,她剛上小學一年級時,每次放學回家寫完作業後,都會將自己的房間和她的書桌整理好,收拾乾淨的。
但後來,有一次她寫完作業後,不僅不整理書桌,而且還將吃了零食的袋子放在書桌上,沒有丟垃圾桶。
我看到後問女兒,究竟怎麼回事:
她卻說:“我上次去同學家玩,同學她就是寫完作業後,坐書桌上吃東西的,也沒丟掉零食的空袋子。而且,她媽媽也沒說她呀!…”
“就你,老叫我收!…”
這番話,說得讓我感覺:女兒的逆返心裡已經反應出來了,看來我需要好好解決一下了!
是的,看吧!帶有一定隱藏著的逆返心裡的女兒,她的整理習慣,我之前一直教她保持,而結果,卻在一次玩耍之後,就學習同學的隨手放垃圾的毛病!
因此,我後面也專門去看了一些關於瞭解孩子心裡的書,受益還挺多!
簡單說幾點:
1.以身做則:要想孩子做好整理的習慣,父母要先自己做好物品整理,房屋打掃。用實際行動去影響孩子,而不是叫孩子幹嘛幹嘛的!
2.獎勵:在孩子做好一件事後,家長要及時給予一定的獎勵,或言語表揚,或行為擁抱表揚,以及也可以偶爾獎勵點小零花錢。
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形成好習慣是會被肯定的心裡!
3.給孩子講一些帶有寓意的繪本故事:例如,可以給孩子講一些由壞變好的人,後面越過越好的繪本故事,從而教育孩子,儘量不要去模仿他人的缺點等
好了,希望以上容能夠對你有用[微笑][微笑]
-
19 # 走錯路的丫頭
小孩子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無憂無慮,十分討人喜歡。兒童時期是學習力最強的時期,對新鮮的事物總會感到很好奇。同時又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尤其是大人越是說不讓做的事情,小孩子越想是想做,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感。
小孩子喜歡模仿別人的缺點,覺得好玩,所以爸爸媽媽要用合適的方法教育孩子。要和孩子講清楚道理,可以用孩子喜歡的故事方式,讓孩子明白這樣做是不對的。或者可以和孩子好好的溝通,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如果別人模仿自己的缺點是什麼感受。
孩子的教育要從小抓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孩子教育父母要多做從細節做起。
-
20 # 我是風不是沙
古語云:學壞3天,學好3年。孩子的成長教育與父母有很大程度的關聯,還有一個問題是教育體制的問題,道德教育的缺失!
回覆列表
小孩子什麼都不懂,之所以回去模仿可能是在孩子思想裡覺得有趣才去模仿著去做的,這個時候需要家長朋友們去引導教育孩子了。告訴孩子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