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風陵無水的文化茅屋
-
22 # 丶野原丶新之助丶
沒有所謂的生命規律,都只是人類自己認為的規律,任何生命存在即是合理,既然能夠生存下來,就必定有其自身的生存法門
-
23 # 獵奇動物社
這個問題有些複雜啊,因為生命規律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的物種間有不同的生命規律,而即使是相同物種間在不同的環境下也會產生不同的生命規律,我們舉個身邊的例子,家雞是由原雞馴化而來的,但是,在野生環境下的原雞有著固定的發情期(每年的2-5月),只有在發情期時,雌性原雞才會排卵(下蛋),而在人工飼養下,家雞成年後幾乎每天都是發情期,它們幾乎每天都可用產卵(下蛋)。
生命規律何為生命規律?到現在為止,沒有人能夠給生命規律下一個準確的定論,畢竟萬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不過,我們從狹義的角度,也就是我們能夠理解的角度看,生命規律無非就是生老病死,一類生物都遵循著相似的生存方式生存。比如動物從出生就開始以有機物為食,它們有著自己的生長週期,繁殖週期等等,而像植物則大都是靠光合作用自己產生營養物質的。
從這個角度看的話,在自然界中還真的有一些生物是“違背”了這些生命規律生存的。下面就來列舉幾種,並且看它們的“違背”之處。
01 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
光合作用是綠葉植物和藻類特有的一種能力,它們靠的是體內的葉綠體吸收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的一個過程。但是,在自然界中有一種動物,它不但可以像其他動物那樣主動獲取有機物外,還可以像植物那樣進行光合作用,它就是外觀看起來非常萌的藻類海蛞蝓。
從名字上看,藻類海蛞蝓的藻類是一種原生生物,而海蛞蝓則是海兔的總稱,那麼,這兩種完全不同生物的名字放到一塊是什麼物種呢?從生物學分類上看,藻類海蛞蝓依然是動物界軟體動物門腹足綱無盾目海兔科下的成員,也就是說它是一種動物,其次它是一種生活在海洋中的軟體動物。
而它的名字前面之所以有藻類,是因為它的主要食物就是海中的藻類。藻類海蛞蝓的長相非常的萌,從遠處看就像是一隻被染成了綠色的小綿羊一樣,很可愛,不過在海洋中,你要想找到它,還是要費點勁的,因為它的體長僅有0.5公分左右,非常的小,再加上它們通常在藻類中活動,與藻類幾乎融為一色。如下圖:
那麼,為什麼它可以像綠葉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呢?
根據科學的研究發現,藻類海蛞蝓並不單單是將藻類變成自己的食物,還會將藻類中的葉綠素與自身的細胞體結合,而這恰恰也是它看起來為什麼通體是綠色的原因。藻類的葉綠素被它的細胞吸收後,就變成了像植物那樣的葉綠體,此時,藻類海蛞蝓就會像綠葉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
到目前為止,藻類海蛞蝓是世界上已知的唯一的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而這就是藻類海蛞蝓與同類最大的區別,從這一點看,藻類海蛞蝓確實“違背”了動物的生命規律。
02 自己捕獵的植物
主動捕獵向來就是動物的專屬能力,因為植物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能自由的活動。雖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透過光合作用來獲取有機物的,比如體內沒有葉綠素的植物,像沒有根葉的天麻就是典型的不會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它們常生長於腐殖質較多的地下,以這些腐殖質為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由於天麻沒有根和葉,所以它既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也不能吸收水分,因此它只能與一種菌類共生才能生長。因此,大多數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都是與其他生物共生的關係。而對於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它們大都依靠光合作用和根系就能獲得足夠的營養。
但是,有一種植物,它除了進行光合作用外,還能夠“自主”的捕獵,它就是捕蠅草。
捕蠅草是一種原產北美的草本植物,因為其具有一定的觀賞性,所以被引入了世界各地作為盆栽。作為一種植物,捕蠅草自身是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的,不過,由於其體內的葉綠體相對較少,再加上它的根系不發達,所以僅靠光合作用和根系是不能滿足自身生長的需求的。因此,捕蠅草就進化出了一種“捕獵”能力。
捕蠅草的葉頂端是貝殼一樣,末端具有尖刺,它們會在裡面分泌一些蜜汁吸引小型昆蟲前來吃,當昆蟲到達其貝殼一樣葉片的內部時,它就會主動的收緊葉片,將昆蟲牢牢的困在裡面。之後,捕蠅草會像動物一樣分泌消化液將昆蟲消化並吸收掉。
因此,可以自主捕獵的能力在植物界中非常的少見,也可以看作是一種“違背”植物生存規律的存在。
03 “長生不老”的動物
燈塔水母是動物界刺胞動物門水螅綱花水母目棒螅水母科燈塔水母屬下的動物,它們主要分佈在加勒比附近的海域中,屬於微型動物,因為它們的體長與藻類海蛞蝓差不多,都只有5毫米左右。但是由於許多在加勒比海域的船隻會從海中抽取海水作為壓艙水,到另外的海域後再排放,所以目前,燈塔水母在其他的海洋中也存在了。
燈塔水母小小的體型之所以被人熟知就是因為它有一個強大的能力-返老還童,簡單的說就是燈塔水母會在水母體時達到性成熟,而性成熟之後,透過分裂生殖的方式再繁育後代,繁育後代後的燈塔水母會從水母形態再次返回到水螅體形態(幼年水母的形態)。
而且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燈塔水母可以無限重複這種“返老還童”的狀態,因此,從理論上說,燈塔水母是一種長生不老的動物。不過,燈塔水母並不是無敵的存在,因為它在海洋中屬於浮游生物,會被許多的海洋生物當做食物,而且一旦有汙染,它們也無法生存。
不過,儘管這樣,燈塔水母的這種“返老還童”的能力也能夠得上“違背”生命規律了。
總結只要是在自然界中生存的生物,它們都各自遵循著自己的生命規律,比如燈塔水母總是在繁殖後再次返回水螅體的形態就是屬於它的一種生命規律。所以,嚴格意義上說自然界中沒有違背生命規律的存在。
不過,從狹義的視角看,也就是我們看待大多數生命的角度看,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能夠自己捕獵的植物以及可以長生不老的燈塔水母都算是違背了我們認知的生命規律。
-
24 # 地外天使講科學
【原創】對於地球上有哪些生物是以違背生命規律的方式存在的呢之話題,我個人的觀點認為,地球上是根本不會有違背生命規律方式而存在的生物,只會有生物生存的特殊方式而超出於人類的認知,其特殊的生存方式也是屬於生命規律之特殊生存環境而形成的情況。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
地球上各類生物的形成,都是以自然環境與生物生存的適應性為取向,不同的自然生存環境,會產生生物各自不同的生存適應性,從而會塑造出與之環境相適應的各類不同的動植物種。特殊的自然環境,也會塑造出特殊的生物物種和品種。地球生物分為細胞生物、原核生物(細菌)生物和真菌生物三大型別,以細胞生物為主,在細胞生物之中也分為動物和植物兩種類別,動物屬於異養生物,是以各類生物為食物的一種動態生物,並透過食用其他生物來獲得能量和養分;植物屬於自養生物,是以光合作用形成糖類物質來獲得能量和養分,自養自己成長壯大。
在細胞生物演化的長河中,的確是存在著特殊的生物現象,如有些動物在異養功能的生態基礎上還保持著自養功能的屬性;有些植物在自養功能的生態基礎上還保持著異養功能的屬性;有些動物可在1千米以下的深海中進行生存活動。例如綠葉海蝸牛、珊瑚蟲、海葵、捕蠅草、豬籠草、怕醜草、燈塔水母、深水透明魚等等。這些物種都是特殊的生物物種,其特殊生態形成的原因鮮為人知,超出了人們認知的範圍。不管是什麼原因,其演化形成的物種的確是客觀存在,可以確信一點,這些特殊物種就是在特殊的生存環境中所產生特殊的生存適應性繁衍而形成的情況,是符合生命演化規律的一種特殊生態表現的現象。
不知這樣的回答讀者看後是否清晰?!如覺得我說的對或有道理,希給個點贊並點選關注我,可閱讀到我相關生命科學領域前沿上二千道的原創答題,定能閱覽到你感興趣的前沿科學知識。歡迎大家加入相關討論或發表意見。宇明於東莞市。(注:原創作品,抄襲可恥。歡迎轉發。)
-
25 # 科學玩家夏子銘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在我印象裡,活的最違背生命規律的就是燈塔水母,因為它大概是這個世界上唯一永生的物種。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天敵,它們的祖先也許還活在這世界上。先說說為何它能永生吧。燈塔水母的特徵就是性成熟的個體可以重新變回最初的水螅型,然後繼續成長成熟變回去成長成熟變回去......無盡迴圈。值得慶幸的是這種水母以捕食微生物為生,不會危害到人類,且它們的再生能力對人類科學醫學發展事業也是極其有益的。但燈塔水母確實是違背自然規律的存在。
-
26 # 全面世界
全面哲學新文化發現者說:人是違背自己生命規律而存在的。人類社會的自毀功能,就說明人是在違背自我生命規律方式而存在的。人是怎樣違背自我生命規律而生存的?又怎樣自毀的?其科學原理全面哲學新文化,可以說初看端倪,從宇宙物質物理、化學、數學都可以計算出,人的正常生命運動值,然後再計算我們的血統家庭生活方式及血統家庭社會生活的的運動值,就會看出它們之間的相違背值有多大,也會從中找出,人、人類的終極矛盾是什麼,提出人類的終極文化的方向,設計普世文化的藍圖。這是個極複雜的科學大問題,篇幅極長才能說明白,我不便在媒體上說,也會引起現實人的習慣誤解。非常期盼國家有關部門對全面哲學(全面唯物主義)開展立項研究。謝有識之士多支援!
-
27 # 來看世界呀
世界上每一種生物都是地球生命進化規律的產物,沒有一種生物可以違背,只是由於生存環境的不同,某些生物顯得很神奇。人類基因工程的發展,也是利用進化的規律,而不是違背。
地球上已經被命名的動植物微生物加起來有1000多萬種,生活在地球各種環境之中。地球環境異常複雜,而不是我們平日見到的、感受到的那樣。複雜的環境造就複雜的物種,有些物種生存的環境十分極端,對我們來說似乎是“違背了規律”,但那恰好是生命進化、適應生存的結果。
在火山地帶,有的水塘因為蒸發量大,加上火山噴發的有毒物質,水溫可以高達40多℃,酸性pH達到0.2,0.2的酸已經是強酸環境了,對於一般的生物,蛋白質會變性,生物個體會被酸死。而在那樣的環境中科學家也發現有微生物。同樣,在電鍍工廠的強酸池中,也發現有活著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是極度嗜酸嗜熱的細菌,可以適應50℃以上、pH0.3以下的酸性環境,在海底火山口附近也存在,可能是地球生命的起源。
人類對微生物的基因編輯,也是利用生物基因編輯和修飾的原理。地球上的生物,生老病死都是適應生存的結果,目前還沒有找到可以真正永生的生物,傳說中的燈塔水母也不行,它們只是能夠在生命的特殊階段轉化形態,並且壽命相對長而已。地球自然產生的和人工改造過的生物,沒有一種是違背生命規律的,只是人類可以利用進化的相關依據,對生物進行小範圍的改造。
-
28 # 科技有感
違背生命規則的方式存在?即有規律何來違背?既然你想違背一下,陪你瘋一次。
1:太歲。俗稱(肉靈芝)“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動物、植物、菌類之外的生命體,是另一種形式存在的生命體。科學界,到現在為止對“太歲”的研究只是初級階段。1kg的太歲可以分為100-1000份,每份都是單獨存在的生命體,關於記載的太歲數不勝數。被《本草綱目》收錄“菜”部,芝類。本身具有很好的防腐性,曬不死、渴不死、凍不死、餓不死。本身是有真菌、粘菌、細菌混合體。是活化石級別的存在,有可能是動植物的祖先。(吃了會餓)
龍蝦:龍蝦的速度,代謝,胃口,繁殖等方面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這是由於龍蝦細胞分裂時,其基因端粒的長度不減可以無限制的分裂下去。1997年美國捕捉到過一隻140歲的龍蝦,而它所有的器官都沒有老化現象,換句話說,龍蝦不會老死。(麻辣小龍蝦)(蒜泥龍蝦)不好意思跑題了。
水熊:水熊蟲身體極小,最小的50微米最大的也就1.4毫米,在顯微鏡下面才能發現存在!水熊蟲是緩步動物門小動物的俗稱,被認為生命力最強的動物。全國世界各地皆有存在,水熊蟲能夠承受-273℃嚴寒和151℃高溫,可以在高溫、絕對零度、高輻射、真空、高壓、甚至外太空都可以生存數分鐘到數日。
4:燈塔水母
是一種小型水母直徑4-5毫米身體透明,形似燈塔因此而得名。普通的水母在有性生殖之後就會死亡,但是燈塔水母會回到水螅型,這被稱作分化轉移。理論上來說沒有次數限制,可以達到長生。
-
29 # 郭成軍
違背生命規律生存的動物很多,現舉幾個例子。
兀鷲,這種沒有高超的捕食技巧,進化出一種驚人的能力,專吃動物的腐屍,不是親眼看見,簡直難以相信,動物腐爛了奇臭難聞,有大量病毒和細菌,到現在科學都解釋不了。
耐高溫的魚,一種淺黑色小魚,生活在馬拉加西的溫泉中,能耐75度高溫,令人十分驚呀!
耐高溫病毒,乙肝病毒在100度的開水中照樣生存。只能用醫用高壓鍋才能殺死。
科考隊在南極發現一種細小的小蟲,蟲子十分的綿軟,卻能在厚實的冰層中自由走動,令科學家百思不得其解,那麼厚的冰子彈都打不穿,小蟲十分輕鬆的能走動怎麼可能?
深海魚,有一種魚能在水深6000米的深海中,相當於人的身體經受幾百噸的壓力,要是人早就壓成肉餅了。
扯遠了。我們說自己身邊的。糧食中有一種白蟲子,它全身80%都是水分。可自己從來不喝水,靠過濾空氣中的水分子就能生存,簡直本事太大了。
-
30 # 正懿堂
阿米巴蟲。
一種單細胞原生生物。
由一個個體分裂成兩個完全相同的個體來實現繁殖。
只要它們足夠幸運,躲開各種致命意外,理論上它們就可以將自己的生命永遠延續下去。
當它們的身體到達臨界尺寸時,就會一分為二,然後再二分為四...
沒有衰老的概念,更沒有不可避免的死亡,只要環境允許,它們就能一直這麼繁育下去。
-
31 # 科學認識論
違背生命規律是不可能的,所謂生命規律是一個大的範疇,所有已知生命體都在這個範疇中。而題中所說的違背生命規律生存的生物往往是與人類生存規律所不同的,或者說它們的生存方式在人類看起來不可思議。
所以以下所說的生物都是指其生存方式讓人驚歎而不是違背生命規律的生物。
水熊蟲關於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生物大多數人都會說水熊蟲,關於水熊蟲已經介紹過無數次了。
作為緩步動物的水熊蟲,它有著低溼、低溫、變滲和缺氧隱生性,它可以做到在惡劣環境下停止所有新陳代謝,這讓它可以在高溫、接近絕對零度、高輻射、真空或高壓的環境下生存下去。
當它的新陳代謝幾乎停止時,它的身體含水量可以降到僅僅3%,但是隻要把水加回去立即滿血復活。
復活草這種植物從名字就可以明白它的厲害之處,之所以稱它為復活草就是因為它常常處於缺水狀態,也就是我們所見的枯草狀態。
要知道極端乾旱的情況下它的枝葉會緊緊收縮成球狀 牢牢鎖住體內珍貴的最後一滴水,即使喪失自身高達98%的水分,仍可頑強生存數十/百年。但一旦到了雨季它就會“暴飲暴食”一般鎖住相當於細胞自身重量460倍的水分!給人一種起死回生的感覺。
東部翠綠海天牛在我們的印象中光和作用可以說幾乎和綠色植物劃等號的,可能大家潛意識中就不認為動物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然而東部翠綠海天牛就是這一特例。
它主要分佈在北美東部海岸,開始人們以為它能夠進行光合作用是因為食用濱海無隔藻,但隨著研究發現它們的葉綠素是自己製造的!也就是說這種生物是真正意義上自我光合作用的。
-
32 # 鍾銘聊科學
綠葉海蝸牛
動物和植物的區別在於,植物能夠利用太Sunny合成能量,維持生命,而動物只能依靠外界來獲取能量,比如吃植物,或者吃肉。
但是有一種動物,卻能夠利用太Sunny線來維持生命,這種動物就是綠葉海蝸牛。
我們知道,植物之所以能夠把太Sunny線轉化為能量,是因為體內的葉綠體能夠利用二氧化碳和誰,製造有機物,這個過程用方程式表達是這樣的:
6CO2+6H2O( 光照、酶、 葉綠體)→C6H12O6(CH2O)+6O2
看不懂也沒關係,只要知道植物是透過它才能維繫生存的,而動物體內則沒有這個細胞器。
但是綠葉海蝸牛不同,雖然它剛出生時,體內也不含葉綠體,但它可以透過吃到藻類等植物後,獲得藻類體內的葉綠體,並融合進自己的基因中,從而也能像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
由於體內有葉綠體的原因,綠葉海蝸牛身體的顏色也由剛出生時的半透明棕色,變成了像植物葉子一樣顏色了,還像植物一樣擁有“葉脈”。
更加神奇的是,它可以依靠光合作用不吃不喝長達9個月,而且,如果長時間不接觸Sunny,它還會像植物一樣枯萎,直至死亡。
目前,這一現象被整理成論文,發表在《生物學通報》(The Biological Bulletin)雜誌上。
水螅長生不老一直是人類的追求,不管是近代還是古代,人們都渴望能讓自己與天同壽,但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永遠都 逃不過死亡的結局。
但是,在自然界有一種生物能夠產生不老,那就是水螅。
科學家發現,這種生物的身體可以不斷地自我更新和修復,也就是永遠不會衰老而死亡,而且繁殖能力也不會隨著時間增加而退化。
在實驗室環境下,目前還沒有發現他們因為壽命增加而死亡。
那麼人類可以像它們一樣,保持長生不老嗎?
其實對於一個種群來說,繁衍後代比永生不死更重要。這是因為長生不老雖然看似延長了單個物體的壽命,但是卻增加了種群滅亡的風險。
首先,雖然水螅不會衰老,但在實驗室環境中每年每167只中僅有1只死亡(樣本為2256只),也就是說,水螅會因為環境中的其他因素而死亡。
再者,地球環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地球45億年的歷史中,環境變化了無數次,但從溫度上來講,地球就已經度過了4次大冰期。
而永生的生物因為基因不會改變,因此抵抗環境變化的能力也更弱,一旦環境發生大滅絕,就有可能導致生物種群的滅絕,這對於種群來說,非常不利。
不過,目前科學家仍然在研究水螅的幹細胞,畢竟誰讓人類還是喜歡長生不老呢。
人類對於所有種群來說,繁殖都是驅動生命的本能行為,但人類卻有了思想,能控制自己的生育能力,不會像動物一樣,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捕獵、繁殖、撫育後代上,而是去實現自我。
對於所有生物來說,自己能做的就是儘量適應環境,適應地球環境週期的變化,但人類能做的卻是改變環境。
比如冬天,對於大多數動物來說都不太好受,其他動物們要麼去冬眠,要麼忍飢挨餓,在雪地裡搜尋秋天沒來得及吃的食物。但人類卻發明了火炕,改變了居住環境。
夏天時,別的動物會找樹蔭躲避嚴寒,而人類卻發明了風扇,空調,冰激凌幫助降溫。
還有,對於其他動物來說,今天吃飽之後,就不會為明天未雨綢繆;但只有人類,會在食物充足時,選擇開墾農田,種植農作物,為來年做準備。
對於所有動物來說,衰老意味著很快將要死亡,因為在自然界中,衰老意味著很快就會被其他天敵捕食,也意味著很快就追不上其他獵物而飢餓死亡。
但是人類卻不會,人們發明出了贍養制度,讓年輕力壯的人去贍養衰老的人,從而延長衰老的人的壽命,從而延長了人類種群平均壽命。
總而言之,人類世界中有很多違背了自然生命規律,可以說自從人類演化出了智慧,人類就站在了另一個高度看這個世界。
-
33 # 襄陽好風日
要說最違背生命規律的,那必須是水熊蟲了。水熊蟲號稱地表最強,與太陽同壽,或許只有太陽停止燃燒,它們才會滅絕。
這種小動物具有極強的忍耐力和彪悍的生命力,它們能在不吃不喝的情況下生存30年之久,進入隱生狀態後還能忍受極端高低溫、輻射,甚至能在宇宙的真空環境下生存。
在隱生狀態下,水熊蟲可以在151℃的高溫、-272.8℃的低溫(接近絕對零度)、真空、高度輻射及高壓的環境下繼續生存。當隱生的水熊蟲再次接觸到水時,它們便如鳳凰涅槃般舒展身體,重又“復活”。
正是它的這種不死本領,為了定居火星,科學家甚至想將水熊蟲DNA與人類細胞結合。
-
34 # 艾伯史密斯
答:存在即是合理,世間沒有違背生命規律的生物,只有違揹人類常識的生物。
人類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一套自以為天下適用的常識,然而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總有些事物的存在,與人類的常識完全不符,比如下面幾種。
一、阮病毒
生物學對生物和非生物有著明確的界定,比如生物必須具有生存和繁殖的能力;病毒是最小的生物,有些病毒甚至不以DNA,而是以RNA為遺傳物質。
但是阮病毒的發現,讓生物學家重新審視生物的定義,按照目前生物學對生物的定義,阮病毒並不算生物,因為阮病毒沒有遺傳物質,甚至連病毒都算不上,阮病毒本質上就是一種蛋白質。
這種蛋白質具有特殊的分子結構,是某些生物中正常蛋白質的異構體,在摺疊方式上存在區別,但是這種蛋白質具有極強的感染特性,它可以使生物體正常的蛋白質發生變異,相當於一種“蛋白質——蛋白質”的複製方式。
比如羊類的羊瘙癢症,牛的瘋牛病,都是由於阮病毒引起的;在大洋洲的巴巴新幾內亞,有一個土著部落,他們有食用已故親人內臟的習俗,這種習俗讓庫魯病在他們之間傳播,而庫魯病就是阮病毒引起的。
科學研究已經證明,阮病毒的感染與阮病毒蛋白質氨基酸的差異程度有關,差異越小感染的機率越大,而且阮病毒同樣可以發生變異。
二、綠葉海蛞蝓
綠葉海蛞蝓是地球上,唯一能完全依靠光合作用生存的動物,當綠葉海蛞蝓食用一種海藻之後,就可以把海藻的基因同化,然後自己進行光合作用生存,這技能簡直太逆天了。
三、蛭形輪蟲
水熊蟲一直被認為是最難殺死的地球生物,但是最近科學家發現,蛭形輪蟲的生命力也許比水熊蟲還強,蛭形輪蟲在7000萬年前就實現了無性繁殖(水熊蟲需要交配才能實現繁殖),現有的所有蛭形輪蟲都是雌性。
蛭形輪蟲同樣可以忍受高溫、低溫、高壓、真空以及高輻射環境,甚至在生命的任何階段都能完全脫水,然後在重新遇到水後復甦。
而且蛭形輪蟲可以同化外來基因,並把有用的基因轉化為自用,然後淘汰無用的基因,蛭形輪蟲有大約10%的活躍基因都是來自其他物種,這也是蛭形輪蟲能在地球上生存上億年的重要原因。
四、不死水母
燈塔水母,在性成熟後可以回到水螅型狀態,相當於返老還童,然後無限重複這一過程,理論上可以永遠存活。
地球上最早的單細胞生物,出現在30億年前,複雜生命的爆發,發生在5億年前的寒武紀,正是由於地球給了生命上億年的時間,才有瞭如今生命的多樣性。
-
35 # 時事短評快8854
在生活中有時也能見到,那就是自蟻。眾所周知:白蟻喜歡吃(嚼)木質纖維,實際上木質纖維對它沒有半點營養。那麼白蟻靠什麼生存呢?原來每一隻白蟻腸道中都存在一種寄生蟲,學科:多鞭毛蟲。此蟲靠吃白蟻胃中消化中的木質纖維生存,並透過自已消化會產生排出二種類似葡萄糖的物質,而白蟻又吸受了這些物質才能生存。多鞭毛蟲與白蟻這種生存依賴關係,生物學上稱:共生現象。所以也可稱得上是違背生命規律方式的存在物種。
-
36 # 嵐山南風
沒有。因為既然認為是地球上的生命,那就一定符合生命規律,如果能發現新的生命物種但又與已知生命規律相悖或者有不符合之處,那隻能說明人類對生命規律認識並沒有完結。
-
37 # 陽明新學
在過去的三十年裡,一隻蜜蜂已經克隆了自己數百萬次,組成了不朽的克隆大軍,這就是新發現的南非開普蜜蜂。
蜜蜂
在人們的認知裡面,蜜蜂這種昆蟲一般只有蜂王具備生育能力,而工蜂雖然是雌性蜜蜂,但它們是沒有生育能力的。
但是,這種南非開普蜜蜂的工蜂卻重新整理了人們的認知,似乎這種工蜂已經得到了“孤雌生殖”的本領,可以做到無性繁殖,然後它們入侵其它的蜂巢中,拼命產卵。開普蜜蜂利用來自四條染色體的所有遺傳物質以孤雌生殖方式產卵,不會以某種方式丟棄這些染色體中的任何一條,基本就是在克隆自己。
蜂巢
蜜蜂
它們已經不再需要蜂王,而且它們也很懶惰,不願意從事工作,只知道襲擊別的蜂巢,獲取食物。
目前這支開普蜜蜂群已經達到了幾百萬只,據說都是來自於一個母體,給其它種類的蜜蜂帶來了滅頂之災,已經有研究資料表明當地其它種類的蜜蜂數量在呈下降趨勢。
所以,我認為這種能夠克隆自己的蜜蜂已經完全違背了生命的規律。
回覆列表
深海熱泉生物系統
自1977年發現深海熱泉生物系統以來,幾十年來的研究中,發現這個在海平面5000米以下,中心熱泉400攝氏度以上的極端環境中生活著一個龐大的生物群落,改變了我們對生物進化和動物適應生存環境能力的認識,目前認為在存在木衛二、土衛六厚厚的冰層下就可能存在這種深海熱泉體系的存在
巨型管蟲其長度可達2.4米,直徑約4釐米,巨型管蟲能在富含高濃度硫化氫的環境裡生長,且其血管內具有極高濃度的硝酸鹽,濃度可達到周圍環境的100 倍。它的成長速度非常快,2年內可以增加1.5米,沒有嘴和消化道,靠身體上共生的大量細菌代謝供能
䲁魚深海熱泉系統裡的頂級掠食者,常在巨型管蟲叢裡掠食,食物從貝類到小型的管蟲
雪人蟹 kiwa crab生活在南太平洋深海熱泉甲烷濃度非常高的海底,奇特的雪人蟹會把自己的鉗子當成農場,在密集的絨毛上面種植以甲烷為食物的細菌,並它們做自己的食物
其他在熱泉環境裡生活的還有飛象章魚和大量的腹足類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