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風徐來5
-
2 # 書生說歷史
雖然說,歷史不能假設。但如果按照歷史程序來說,柴榮是最有可能一統天下的那個人。太祖趙匡胤,正是沿著柴榮的腳步,一步一步結束分裂的局面。太祖死前,雖然還留下北漢,契丹,南方几個割據小政權,已經不成氣候。從這點推斷,太祖趙匡胤若沒有被弟弟謀害,一統天下的宏業就完成了。
-
3 # 鵬雲史話
柴榮是邢州堯山柴家莊(今河北省隆堯縣)人,家族在當地是望族,父親柴守禮,姑姑是郭威的妻子柴守玉。十多歲的時候,他的姑姑因為成婚後一直膝下無子,又很喜歡柴榮的聰明懂事,就把柴榮帶到了身邊認作了義子,至此柴榮就成了當時已然炙手可熱的後漢大將郭威的義子。
郭威當時雖然位高權重,但是因為早年不事生產,一直是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雖然有柴守玉的嫁妝補貼,但對於圖謀霸業而言,依然是入不敷出,為了為郭威分憂,賺錢補貼家用,柴榮自告奮勇往返於江陵吳越之地販賣茶葉,這期間不光學會了經商生財,讀書習武,練就了不凡的武藝,更深入社會底層瞭解到了民間疾苦和社會利弊。
後周建立後,柴榮以皇位候選人的身份做了澶州(今河南濮陽)刺史,在治理澶州期間,他整頓治安,使得盜賊不敢再出現;整修拓寬街道,擴寬城市規模,為老百姓解決了困擾已久的水患,種種有利民生的舉措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評,也為他即位後治理整個國家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
公元954年,他從義父郭威手裡接過權杖後,給自己定下了“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三個宏偉目標,為實現這三個宏偉目標,他在位的五年時間裡軍事上西破後蜀奪取秦、鳳、成、階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使得南唐中主李璟去掉帝號改稱國主;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政治上整肅吏治,不拘一格選拔人才,修訂律例,採納王樸的《平邊策》制訂了影響深遠的統一天下的方針“先易後難”,即先南後北。經濟上讓利於民,打擊佛寺,鼓勵商業發展。文化上大興文教,重用文臣,改變了五代以來武夫當國亂政的弊病。
北宋用了十六年時間就實現了局部統一,這裡面是少不了柴榮這位有為之君的,而柴榮能夠把自己修煉成英勇、睿智、勤勉、虛心、愛民的完美皇帝,除了郭威柴守玉的言傳身教,更少不了他早年經商為政的實踐鍛鍊,只可惜天不假年,讓這位本可以比肩秦皇漢武的王者夭折於疾病。倘若他能夠再多活二十年,我想不出意外的話,完全是能夠完成統一大業的。 -
4 # 記不起
不說契丹,威脅統一最大的南唐被打割讓江淮,當時的賦稅重地,南唐一蹶不振,從此不復威脅中原阻止一統,後蜀秦鳳二州被周世宗收復,後蜀勢力退回成都平原,北漢和契丹聯軍被破,在太原城下合圍。僅僅是在登基六年內完成,卻在收復燕雲十六州病逝,期間都收復十六州南邊幾個州,都是望風而降!當時可以說後周想打誰就打誰,其他國家除了契丹都不敢動手,況且契丹當時內亂。可惜了雄主!
-
5 # 小廢物2
無可爭議柴榮確實在那個人年代是很有作為的名主,如果他能夠長壽即使不能統一天下,也是不錯的君王,但是歷史沒有假設,即便有假設柴榮也未必能打敗契丹族一統天下,在那個複雜混亂的年代任何事情都不能簡單的從人品能力決定,中間還摻雜著各種因素,甚至還有運氣成分,但是不管怎麼樣,歷史選擇了趙匡胤,事實證明也是最正確的選擇,在那個時代放眼五代十國能夠快速的讓老百姓過上安穩的日子,遠離戰爭之苦,只有趙匡胤有這個能力,他也確實做到了,柴榮儘管優秀,儘管很有能力,但是歷史卻沒選擇他,但是那個時期的老百姓卻最應該感謝他們兩個人,一個打下了基礎,另一個在原有的基礎上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戰亂,至於他是否一統天下,這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歷史的舞臺上他完成了他的使命,他為飽受戰亂的黎民百姓創造了穩定的基礎,這已經足夠了。
-
6 # 菰帆逺影43521329
柴榮算是五代中最有最為的帝王了,也算是英年早逝,給歷史留下了一個遺憾,尤其是他身後的兩宋積弱,更加讓人懷念柴榮的強硬。
至於他能夠一統天下,我們都是基於一種假設,當然這樣的假設也是基於他的生涯前期的表現,也看到有人說前期勵精圖治,後期昏庸的帝王也是不少,柴榮是否會步他們的後塵呢?我想這個不會,至少在他完成一統天下之前這種可能性不大,想想諸如漢武帝,唐玄宗也是晚年外患基本沒有太大的威脅的情況下才會摒棄勵精圖治的。
我認為如果柴榮能夠多活幾年,天下至少能夠達到北宋的疆域,趙匡胤打下的疆域也是在柴榮的基礎上完成的,但是能夠抗衡後周的也就只有契丹了,柴榮去世之前,攻打燕雲十六州,已經是順風順水,兵鋒正盛的時候,拿下燕雲十六州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只是打下這個地區,必然要防範契丹而重兵鎮守,或者是派遣能征慣戰的大將鎮守,況且柴榮能夠在親征的時候病逝,也就說明了他的身體出現了問題,即使這次不出問題,相信也不能多活太久的,到那時,他的江山不是被鎮守燕雲的大將奪下,也還是會落到趙匡胤的手中的。
所以,如果柴榮不死,也要看他能夠多活多久,如果他也能像趙匡胤活個十多年,天下應該是能夠統一的,但是也得看契丹的戰況,如果兩方陷入長期的對質拉鋸,還真是不太好說了。總體來說,不會比北宋的疆域少就是了!
-
7 # 擎一束神光
柴榮早年雖然家境尚可,但也屬普通百姓。後來跟郭威一起創業,也是勤勉有加,從未養尊處優,所以勞碌就是他的命,悠閒的日子估計也過不慣,王朝的事務,要他甩手,恐不了自己這一關。重要的是,一直受到關愛與重視,心理絕對沒毛病!理性而富於激情,且又年少即受到歷練,有知識,有能力,有閱歷,又得郭言傳身教,對王朝事務很孰練。如假以天年,絕對是一位偉大的君王!而以其義父之坦坦丈夫,必不至太過忌憚武將。而其本人讀書出身,也不至輕視文臣。這簡直就是上天為偉大王朝量身打造的帝王!完會可以指望,柴能夠建立一個比宋更偉大的王朝!
-
8 # 設身處地看問題
歷史沒有假設!趙匡胤建國後實施了一系列的好政策,說明才幹在柴榮之上,特別容人之量不是周世宗所能比擬的,周世宗的個性還是有所欠缺,居然後周楚州屠城,那是以萬乃至十萬以上的無辜之人,作為明君是不會犯這種錯誤的。而且周世宗所依仗的是趙匡胤,周世宗去世時是四十歲,在古代並不算英年早逝的皇帝,假如延長壽命十年,也算長壽的皇帝了,兒子才16歲,也不足以駕馭後周群臣武將,能否統一要看周世宗及後來的皇帝能否同趙匡胤君臣一心,換句話說如果周世宗在後面與趙匡胤有猜疑,就不可能有後周統一,不管怎樣趙匡胤統一是歷史的最佳選擇,也是後周皇帝的最佳選擇,後周皇帝孤兒寡母既駕馭不了群臣武將,也沒有能力應對五代十國混亂局面,在面對失國時沒有人有趙匡胤的胸懷。我們不要盲目寄希望與故去之人身上,歷史沒有假設。
-
9 # 地理歷史23
能!給他十年足以!第一,雄才偉略看他接手時的國家,內憂外患,短短十年,就成為強國!第二,對比宋太祖,完全就是按照他的方針治理,感覺宋太祖都能統一北方,周世宗比宋太祖稍微厲害點!
-
10 # 九葉人參果
至少會比趙匡胤的北宋領土和成就大的多。首先柴榮是有道明君,決定了上層建築的質量很好。其次趙匡胤統一中原的團隊是柴榮留下的老人,所以中層建築也沒問題。再次是柴榮是小販出身,深知民間疾苦,而且宋朝發達的經濟就是繼承了柴榮的國策。百姓有錢了,日子好了自然對朝廷很支援。最後北方的契丹雖然很強,但是耶律德光之後是一代不如一代,而且柴榮年間契丹的民族政策還是很歧視漢人的,燕雲十六州的軍官和百姓合適很期待中原王朝收復失地的,而且柴榮打過契丹一次,收復了一部分失地。之前燕雲十六州的武將曾經自發的發動過一次戰鬥,差點就把契丹皇帝給留下了。所以綜合來說柴榮是加強版的趙匡胤,老趙能做到的,柴榮也能做到。而且會做的更好。
-
11 # 閒人散客
有可能,可能性也很大,但是不敢把話說的太滿,在柴榮之前還有一位威名赫赫的皇帝,後唐莊宗李存勖, 南擊後梁,北卻契丹,東並河北,西服岐秦,更為人稱道的是三十天滅蜀,如日中天的李存勖,當時誰也不會懷疑李存勖能一統天下,但是偏偏就出了差錯,軍閥造反!這是唐朝以來一直留下的一個弊端,柴榮時期也是如此,直到趙匡胤才改變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
12 # 國家人文歷史
宋太祖即位,中國仍然面臨著分裂割據的局面,曾經的後周控制的地域也僅限於黃河中下游以及淮河流域。在研究考量了當時的國情以及各地軍事實力後,定下了一個戰略方針,那就是先南後北的統一全國的順序。之後宋太祖也是這樣做的,最終開創了北宋一代盛世。歷史很難假設,因為需要太多的條件去支撐一件事情的發生。但是,單單從“統一天下”的這個戰略來看,其實宋太祖的想法與周世宗柴榮的想法是一致的。
周世宗當年也是一直都以統一天下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的。早在後周顯德二年也就是公元955年,東平人王樸就曾經向周世宗獻策《平邊策》,裡面提出的最重要的統一策略就是“先易後難”,即“攻取之道,從易者始”,並且主張後周統一天下的目標,第一個就從南唐開始。一方面是因為南唐的軍事實力並不強大,可以取勝,一方面則是因為,南唐與後周接壤,且邊境線在諸國之中是最長的,因此可以頻繁的侵擾,一邊兵力的探虛實一邊拖垮南唐國內的經濟。平定南塘就可以接著攻打後漢、後蜀等國。南方統一以後,北方的政權就會相繼歸順,即便沒有也可以利用南方的經濟來支撐進一步的攻伐戰爭。當時的後周世宗對這個戰略十分滿意,因此此後基本上採取的也是這個戰略。只是在擺平了南唐,攻下了當時江北的各個州之後,並沒有繼續南下,而是轉而北上,想要用武力征服燕雲十六州。結果途中染病,進攻才停止。
由此可見,在戰略思想上,宋太祖與後周世宗基本上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如果後者沒有病死在途中,北上攻打燕雲十六州能否成功也未可知,畢竟在軍事實力上,當時的北方還是一個強敵。因此宋太祖也沒有貿然北上,而是確定了先完全統一南方,在另做籌劃。
-
13 # 斷劍遊俠
很有可能,柴榮死前,南唐北漢勾結契丹,柴榮首先打服南唐,南唐答應稱臣,,隨後柴榮揮師北上攻打契丹,兩戰兩勝,北漢已經嚇怕,四川自己就不穩定,相信柴榮打四川不費勁,南漢皇帝荒唐,要做官,先淨身,敗亡只是時間問題。
-
14 # 白露為霜65799235
我覺得能,從能力看,柴榮可稱中國歷史上最全面的帝王,軍事才能,政治才能都是不世出的天才帝王,從形勢看,當時的後周已經把佔得天下十分之六七成,國內所有勢力都已被打服,而契丹也被壓制,若不是征途中突然患病,燕雲十六州指日可下。實在不信的可類比一下趙匡胤,老趙就是柴榮的簡化版,各方面弱一截,也能幾乎統一天下。
-
15 # 魚羊悠揚
答案是肯定的,周世宗雄才大略斬了潰逃大將,親自在一線督戰指揮,轉敗為勝,打出了威風,敵人聞風喪膽,連續幾十座城兵不血刃。不要說出戰時機有多好,正面硬剛都完全不是問題。趙匡胤還是很厲害的,懂得蕭規曹隨的道理,幾乎延續了後周的一切。他和周就像蕭何和曹參的差距。他弟弟趙光義那個帶兵和小孩一樣,自以為氣吞山河,被耶律休哥耶律斜針打的附箭騎著驢車牛車逃命。高梁河雍熙都是慘敗,從此一蹶不振
-
16 # 土豆三把刀
如果周世宗柴榮能夠再多活十年,天下一統是必然,包括燕雲十六州都會納入後周版圖。原因有如下幾點:
首先,在世宗時期,猛將如雲, 軍隊都是能征善戰之輩。而到了陳橋兵變,宋朝立國之後,很多將領及其軍隊都沒了。
一部分是因為叛亂被除去。比如淮南節度使李重進。李重進,是周太祖郭威外甥,歷任大內都點檢兼馬步都軍頭,殿前都指揮使。柴榮時期,又任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侯。與南唐大戰後,以馬步軍都指揮的身份駐守揚州。李重進有多厲害?公元954年的高平之戰中,北漢兵的前鋒與後周軍在澤州(今晉城)的高平城以南相遇,被周軍擊退。周世宗怕北漢軍撤退,加緊前進。北漢主在巴公原排開陣勢準備迎擊。後周軍前鋒前進過快,後軍被落在後面。敵眾我寡。周世宗令白重贊與侍衛馬軍都虞侯李重進統率左軍在西,樊愛能、何徽統率右軍在東,向訓、史彥超率領精騎在中間列陣,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率領禁軍護衛皇帝。周世宗跨馬到陣前督戰,由於北漢軍勢太盛,東路樊愛能、何徽逃跑,是白重贊與李重進、張永德等奮力殺敵最終取得以少勝多的勝利。淮南之戰中,也因功升任馬步軍都指揮。
再比如:昭義軍節度使李筠,李筠自幼善騎射,能開100斤的硬弓,連發連中。李筠駐守潞州其間以奇兵屢破支援晉陽(北漢)的遼軍,與北漢作戰,先後攻克遼州(今山西左權縣)與長清寨等,俘獲刺史、大將數百名。正因為這些厲害的戰績,周世宗即位後,李筠因功榮進太尉。而在高平之戰中,李筠以兩千騎兵就敢抵禦北漢張元徽的三萬契丹聯軍,雖然被打敗,但也足見勇武。
而這兩位猛將最終被趙匡胤一一擊破,不僅順帶消滅了兩支能征善戰的驍勇軍團,實在可惜。除此之外,還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等將領。
另外一部分就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為了加強自身軍權,避免陳橋兵變的事情再次發生而解散的將領。主要有 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等宿將。其他骨幹將領如李漢超、馬仁瑀、韓令坤、賀惟忠、何繼筠、郭進、武守琪、李謙溥、李繼勳、趙贊、姚內斌、董遵誨、王彥升、馮繼業等被派到全國各地駐守,而無法領軍作戰,實際上進一步虛弱了宋朝軍隊的實力。
而趙匡胤本身就是一名悍將,他的嫡系部隊不再出徵,成了禁軍。
其二,關於全國統一的政策,趙匡胤採取的是先南後北,周世宗可能採取的是先北後南。這也導致他北征途中病倒。但是這個先北後南的政策或許會加速北漢滅亡,打敗契丹,收復燕雲十六州。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來看遼國這兩年的歷史。
後周顯德六年(959)、遼應歷九年三月,周世宗以契丹未逐,決意北伐,四月,遼益津關(今河北霸縣境內),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西南)守將先後降後周。至五月初,遼莫州(今河北任丘北)、瀛州(今河北河間)降後周,瓦橋關以南為後周所有,周得三州、十七縣、一萬八千三百六十戶,而數萬周師未發一矢。遼知周軍北伐,命北漢出兵騷擾周邊境,周李重進出土門擊北漢,於百井擊敗北漢兵,斬首二千多級。
而在十二月,遼國發生了一件大事。王子耶律敵烈、前宣徽使耶律海思及蕭達乾等謀反
到了公元960年,遼應歷十年七月,遼國又發生了一件大事。政事令耶律壽遠、太保楚阿不等謀反。到了十月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喜隱謀反。
然而這些遼國內亂的機會,由於宋朝對內搞杯酒釋兵權、滅李重進的鬥爭,對外正在向南磨刀霍霍,從而失去了趁機收復燕雲十六州,消滅遼國有生力量的機會。而如果柴宗未死,依著他原本的戰略方針,滅北漢,敗遼國是完全可能的。等到北方評定,南方諸國即便不能可傳檄而定。面對百戰之師,也是花不了多少時間的。
可是,這個世界沒有如果。
-
17 # 米南德王問道
柴榮如果不早死,天下不僅不會提前統一,相反會分裂時間更長。
之所以要這麼說,和柴榮當初選擇的戰略路線非常有關係。
歷史上,趙匡胤建立宋詞後,逐步統一的路線是先易後難。先從南方几個國家下手,選擇下手物件也是裡面最弱的南平,隨後才是半殘的楚國和蜀國,再是南漢,最後輪到南唐和吳越。
在趙光義繼位後,宋朝基本上完成了對這些南方國家的吞滅。接著就朝著北面的北漢進攻。這就把遼國問題牽涉出來。在幾次不成功的北伐後,終於找到空隙,消滅北漢。這才開始對遼作戰,收復燕雲十六州。
後來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高兩河一戰,宋軍土崩瓦解。從此對遼國就處於戰略守勢。
那麼柴榮能不能這樣呢?從歷史上來看,他是一個比較冒進的人。在死前不久,就有了直接攻取燕雲十六州的打算。但以當時後周的實力,完全沒法比肩後來的北宋。如此冒失,結果多半不會很好。
由於北宋攻打遼國南京的時期,距離五代的時間不遠。所以當時的北宋軍隊,依然是五代時候的軍事風格與管理體制,戰鬥力上與北周基本一致。就是這樣都在高粱河被擊敗,何況北周自己來呢?
當然你也可以說趙光義這人沒有什麼軍事才能,還要親自指揮。柴榮是有不錯的軍事指揮水平的人,可以避免很多軍事上的失誤。但在高粱河,由於沒有料到宋軍會在攻滅北漢後直接再用兵。所以遼國一邊完全沒有準備。等於是在匆忙之中,出動了南部的邊境部隊。別說動員其他地方,就是中央直屬部隊都沒有到。
說到這裡,你應該明白了吧。遼國的實力遠在北周的周邊小國之上,即便輸掉一次大戰,也可以繼續打下去。這對於北周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到時候,不僅遼國動員反擊,北邊的北漢也一定出手援助。南方被奪走江北地區的南唐也可能促機而動了。
-
18 # 湖畔大學與東林黨
柴榮北伐時期,契丹內亂,實力虛弱,若非柴某英年草逝,定能一舉擊潰,奪回燕雲十六州,一統天下。 柴榮雄才大略,極具戰略遠見,從他對佛教的態度就可見一斑。 如果柴榮晚死二十年,亞州大陸上可能不存在遼、金、西夏。也許後世那個開了掛的蒙古在搖藍裡即被扼殺,大周王朝會否一直延續到今時今日(當然幾百年前已經是君主立憲制了)。
-
19 # 工藝品工作室
柴不死朝代時間不敢說,以後的君主不敢說,但是肯定會一統天下的,柴的能力遠在趙之上,趙也就是欺負欺負人家的老婆孩子。柴死後沒有大的宗族關係,才登基幾年,舊臣為了保命保誰不是保?沒準還能官升幾級。這才是趙能發達的原因
-
20 # 鐵木真165163663
周世宗柴榮整治後周的軍隊來看,把後周孱弱的軍隊已渙散的紀律,在他繼位兩三年之間迅速整頓軍隊使軍隊達到強軍勁的所向披靡,還對國內經濟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獎勵農耕興修水利減免賦稅讓民休息使國家國庫迅速充盈起來達到國富民強的地步,迅速向後漢與北漢進行北伐,柴榮卻將統一北方的時候,死神向這名英明神武的雄才偉略君主招手,不信病逝在北伐的路上,使他大一統的國家夢想,停在他英年早逝了36歲的哪一午,上天沒有照顧這位雄才偉略的君主,而是匆匆的讓它曇花一現的把她帶走,讓他付出的努力無法實現他人生統一中國的夢想,因為上天給他的時間實在是太少啦,等他整頓完國內外事物的時候,兵強馬壯想要恢復中原一統天下,上天卻給她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讓他英年早逝,功敗垂成沒有完成他剛即位既定的偉大目標,實現自己個人的理想遠大抱負,就匆匆地離開人世給歷史留下了遺憾,憑柴榮的能力完全是可以一統天下的。
回覆列表
柴榮是被郭威撇開歷史傳統的家天下觀念而扶上位,內部伏有隱憂;對待北方契丹遼國比趙匡胤更強硬,與前秦苻堅統一天下有一定的相似性。結果是在五代十國“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觀念下,某個時候內憂外患同時爆發……政變迭起,戰爭叢生,民怨沸騰,國無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