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冰棒棍
-
2 # 有你的愛豆
四大名著有
唐國強版本的[三國演義]拍的最好,原因如下
第一,演員克服個性,忘我的投入到角色中去演,還有臨場發揮,細節做的到位。例如鮑國安演的曹操就敢拋棄原著,把角色演活了。
第二,[三國演義]這部劇題材通俗易懂,人物刻畫生動,符合老百姓的口味。
第三,[三國演義]是對歷史的再現,看[三國演義]就像看歷史,從中獲得啟發。
相比其他三大著作,[三國演義]更符合觀眾的要求,自然是最火的。
-
3 # 檸檬皮
四大名著中數三國演義的世界觀最宏大,而且三國演義是根據三國曆史寫成,很多事件必須有銜接,而且事件比較多,人物出場人數比較多,而且還有很多畫面要描述戰爭,少了一些細節故事讀者看起來會很吃力很納悶的。而且也是對歷史的一種交代,加上四大名著中,愛好者最多的就是三國演義,也是順應市場需要吧。所以老版三國有84集,新版95集,仍然是在四大名著之首
其次到了水滸傳,人數出場排第二,但是108將並不是每個武將都得以充分描寫,即使是書上的也不例外。但是事件頗多,由於人物多數是虛構的,架空歷史的,素材不用顧及太多,但是要拍電影光是安排出場人物都夠嗆的了,而且世界觀也比較大,老版的有42集,新版的則拍出了86集。排第二。紅樓夢,講述的劇情都是圍繞著為數不多的人物展開的,而且劇情多是語言進行,拍得太長反而顯得冗長不簡練,紅樓夢內涵著的世界觀可是很宏大的,所以成書較厚,但是成文字和用電視劇表達劇情效果是不一樣的,36集算是挺長的了,更何況新版的還去到50集,詳細得不能再詳細了。有時候電視劇不是越長越好的,短小精幹,能體現書中主旨那就是最好的了。
老版中集數最少的就是西遊記,不算那些續集就只有25集,為什麼呢?並不是西遊記不受人們親睞,而要考慮當時的中國技術問題,西遊記基本每一集都需要特效,對於當時來說25集已經是很大的工程了,而且西遊記故事前後銜接性沒有那麼大,每個故事單獨播放也不會有太大的衝突,故事的獨立性比較強,所以電影自然可以省略很多。而新的西遊記伴隨著技術的提高,集數也超過了紅樓夢成為第三。一共60集。
-
4 # 胖子可飛
《三國演義》
眾所周知,唐國強在飾演諸葛亮一角之前有一個「奶油小生」的綽號,諸葛亮大獲成功後,唐國強一勞永逸地甩掉了「奶油小生」的帽子,晉升為「表演藝術家」。
實際上並不是唐國強的演技有了突飛猛進,而是唐國強作為演員的個性在這部電視劇中被扼殺掉了。
唐國強飾演的諸葛亮
而克服個性的誘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吳宇森在《赤壁》中一定要安排林志玲嗲聲嗲氣的喊一聲「萌萌,站起來」;《見龍卸甲》裡李仁港頑固地塞給劉德華一頂「飛碟帽」;更不要說高希希在《三國》各種和羅貫中較勁一般的改編。
《終極三國》則乾脆從頭到尾無厘頭——效果好壞暫且不說,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這些「三國戲」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透過扭曲、背叛原作來確立自己的個性。
《終極三國》(2009)
比之這些另起爐灶的版本,94版《三國演義》可稱得上是一部「正典」(Canon)——這個詞的詞源是「蘆葦」,後指用以衡量其他作品的典範,就像用葦杆丈量長度一樣。
比如「煮酒論英雄」那一場戲,曹操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據總導演王扶林回憶,拍攝時有人認為「操耳」不易懂,有人建議加上一個「曹」字,還有人建議去掉「耳」,但念起來都不順口。
因為去掉尾音的「耳」字便失掉了曹操洋洋自得的味道。幾經權衡還是保留了原文,打上字幕同時加上曹操手指自己的動作來詮釋。
在「四大奇書」中,從文學角度衡量,《三國演義》本來就是人物形象最為單薄的一部,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價:「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三國演義》
再加上電視劇組盡力追求還原的創作傾向,無論是鮑國安的曹操還是唐國強的孔明,都是以演員放棄個性的方式來塑造的。可以說,觀眾在熒屏上看到的不是「鮑國安飾演的曹操」,而是「鮑國安圖解的曹操」。
《三國演義》
例如《大破袁紹》一集,曹操打敗袁紹的兩個兒子平定了北方後,在袁紹墓前祭奠的改編便極具顛覆性。
這段戲在原著中只有「操既定冀州,親往袁紹墓下設祭,再拜而哭甚哀」等兩百餘字。而電視劇則鋪陳了審配、審容這些袁氏遺臣的慷慨赴死,穿插著辛毗、許攸等降臣以作對比,突出「河北義士雖多,袁氏不能善用」的主題,將悲壯感烘托到了極處。
「為何不念?當年此文傳至許都,我方患頭風,臥病在床。此文讀過,毛骨悚然,一身冷汗,不覺頭瘋頓愈,才能自引大軍二十萬,進黎陽,拒袁紹,與其決一死戰。真乃檄文如箭!此箭一發,卻又引得多少壯士屍陳沙場,魂歸西天。我曹操不受此箭,壯士安能招魂入土,夜枕青山!星光殷殷,其燦如言,不念此文,操安能以血補天哉!」
這個會動搖、有激情的曹操是「正典」中所沒有的,他源自改編者的創造性發揮。
《三國演義》
「正典」總是吸引著讀者以各自的角度對自己進行補充和完善。毛宗崗將關羽、孔明、曹操並舉,稱為義、智、奸「三絕」,黑社會讀三國看到的是「義」,皇太極看到的是「智」,易中天看到的是「奸」。
哲學家利奧塔所說的「大敘事」(metanarrative)一旦完成便開始瓦解,在大敘事的裂縫中會滋生出無數的小敘事,現代社會的到來則會大大加速這個過程。
94版《三國演義》是一部追求大敘事的作品,同時它耗盡了三國題材中全部的「大敘事」能量,從此以後如果還有人按照唐國強的方法去圖解孔明、鮑國安的方式去圖解曹操都將變得索然無味。
《三國演義》
後來者總需要新增上一點自己的想象,讓人物「活」起來,其中有些想象可能莫名其妙,比如吳宇森的「萌萌」,但大敘事被顛覆、瓦解這個趨勢無可逆轉。證據就是,我們再也沒有看到過同樣正經八百的三國題材影視劇了。
-
5 # 養樂多果味
眾所周知,唐國強在飾演諸葛亮一角之前有一個「奶油小生」的綽號,諸葛亮大獲成功後,唐國強一勞永逸地甩掉了「奶油小生」的帽子,晉升為「表演藝術家」。
實際上並不是唐國強的演技有了突飛猛進,而是唐國強作為演員的個性在這部電視劇中被扼殺掉了。
而克服個性的誘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吳宇森在《赤壁》中一定要安排林志玲嗲聲嗲氣的喊一聲「萌萌,站起來」;《見龍卸甲》裡李仁港頑固地塞給劉德華一頂「飛碟帽」;更不要說高希希在《三國》各種和羅貫中較勁一般的改編。
《終極三國》則乾脆從頭到尾無厘頭——效果好壞暫且不說,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這些「三國戲」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透過扭曲、背叛原作來確立自己的個性。
比之這些另起爐灶的版本,94版《三國演義》可稱得上是一部「正典」(Canon)——這個詞的詞源是「蘆葦」,後指用以衡量其他作品的典範,就像用葦杆丈量長度一樣。
比如「煮酒論英雄」那一場戲,曹操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據總導演王扶林回憶,拍攝時有人認為「操耳」不易懂,有人建議加上一個「曹」字,還有人建議去掉「耳」,但念起來都不順口。
因為去掉尾音的「耳」字便失掉了曹操洋洋自得的味道。幾經權衡還是保留了原文,打上字幕同時加上曹操手指自己的動作來詮釋。
在「四大奇書」中,從文學角度衡量,《三國演義》本來就是人物形象最為單薄的一部,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價:「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再加上電視劇組盡力追求還原的創作傾向,無論是鮑國安的曹操還是唐國強的孔明,都是以演員放棄個性的方式來塑造的。可以說,觀眾在熒屏上看到的不是「鮑國安飾演的曹操」,而是「鮑國安圖解的曹操」。
例如《大破袁紹》一集,曹操打敗袁紹的兩個兒子平定了北方後,在袁紹墓前祭奠的改編便極具顛覆性。
這段戲在原著中只有「操既定冀州,親往袁紹墓下設祭,再拜而哭甚哀」等兩百餘字。而電視劇則鋪陳了審配、審容這些袁氏遺臣的慷慨赴死,穿插著辛毗、許攸等降臣以作對比,突出「河北義士雖多,袁氏不能善用」的主題,將悲壯感烘托到了極處。
「為何不念?當年此文傳至許都,我方患頭風,臥病在床。此文讀過,毛骨悚然,一身冷汗,不覺頭瘋頓愈,才能自引大軍二十萬,進黎陽,拒袁紹,與其決一死戰。真乃檄文如箭!此箭一發,卻又引得多少壯士屍陳沙場,魂歸西天。我曹操不受此箭,壯士安能招魂入土,夜枕青山!星光殷殷,其燦如言,不念此文,操安能以血補天哉!」
這個會動搖、有激情的曹操是「正典」中所沒有的,他源自改編者的創造性發揮。
「正典」總是吸引著讀者以各自的角度對自己進行補充和完善。毛宗崗將關羽、孔明、曹操並舉,稱為義、智、奸「三絕」,黑社會讀三國看到的是「義」,皇太極看到的是「智」,易中天看到的是「奸」。
哲學家利奧塔所說的「大敘事」(metanarrative)一旦完成便開始瓦解,在大敘事的裂縫中會滋生出無數的小敘事,現代社會的到來則會大大加速這個過程。
94版《三國演義》是一部追求大敘事的作品,同時它耗盡了三國題材中全部的「大敘事」能量,從此以後如果還有人按照唐國強的方法去圖解孔明、鮑國安的方式去圖解曹操都將變得索然無味。
後來者總需要新增上一點自己的想象,讓人物「活」起來,其中有些想象可能莫名其妙,比如吳宇森的「萌萌」,但大敘事被顛覆、瓦解這個趨勢無可逆轉。證據就是,我們再也沒有看到過同樣正經八百的三國題材影視劇了。
-
6 # 喜事大偉666
三國演義拍的好,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演員選的合適,恰到好處!導演:王扶林!唐國強飾演諸葛亮,孫彥軍飾演劉備,鮑國安飾演曹操,李靖飛飾演張飛,陸樹銘飾演關羽,等等很多經典角色都是一批老藝術家飾演!據任大惠介紹,劉關張是定的最早的,因為第一個鏡頭就是“桃園三結義”,而關羽是三國中最英武的人物,書中對他的描寫是“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若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關羽一開始選的並不是陸樹銘,說他像關羽也不是很像,說不像又有一點味道,很猶豫,但真化上妝之後效果特別棒,於是最後定了陸樹銘老師!而另一個經典人物諸葛亮最初想讓濮存昕飾演,後來因為檔期原因落空了,唐國強最初試鏡選的角色是周瑜,但有位導演說讓他粘上鬍子看看,按照諸葛亮的造型又對了一下隆中對這段戲,覺得還不錯,順利透過!三國演義播出來之後反響不錯,美國大使館給任大惠打來電話說,“任先生,我是美國大使館,能來一趟好嗎我們以好萊塢和美國演員公會的名義邀請你們去美國”,這是任大惠和王扶林第一次走出國門交流學習!
-
7 # 涼北離歌
《三國演義》以大量的篇幅描寫了無數的大大小小的戰爭,成為寫古代戰例的典範作品。特別精彩的是對戰前準備的描寫:敵對雙方如何確定戰略戰術,如何調兵遣將,如何刺探虛實,如何利用對方的弱點,都寫得十分生動逼真。作品所追求的藝術效果,已遠遠不是描寫戰場的“熱鬧文字”,而是表現戰爭中將帥的智慧和思想,因此,《三國演義》也往往被視為一部優秀的古代軍事文學作品。作品中所描寫的赤壁之戰等著名戰例,不僅成為後世很多戲曲的題材,而且也是研究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重要參考材料。 《三國演義》的語言、文風也很有特點。庸愚子(蔣大器)《序》文中說:“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記其實,亦庶幾乎史。蓋欲讀誦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詩》所謂里巷歌謠之義也。”高儒《百川書志》說:“非俗非虛,易觀易入,非史氏蒼古之文,去瞽傳詼諧之氣……,”“文不甚深”,“非俗非虛”,正是《三國演義》相當突出的語言特點。
-
8 # 半島影視
唐國強版《三國演義》是最好的,劇中角色個個活靈活現。
《三國演義》鮑國安的曹操、陸樹銘的關羽、唐國強的諸葛亮等等哪一個不是深入人心,甚至很多許多地方的關公雕像都是按照陸樹銘的模樣打造的,可想而知。三國演義歷史題材也好,劇情連貫性,改動也小,基本遵循原著,央視版場面恢宏大氣,1994動用了1.7個億的大手筆,空前的人力財力物力,還有軍隊參與拍攝。
《紅樓夢》很多青少年看不懂,或者沒耐心看,這給評價也拉低了,其實這一部拍的也是不錯的,就是後四十回作者改了,有點畫風不一樣
《水滸傳》這部劇有一個一個的小劇連結而成,故事銜接性不如三國演義,而且在法理上就站不住腳,對一群賊歌功頌德,可以看看,水滸傳很多都是無理殺人或者罪不至死把人家殺了的英雄,不遵守法律,放在現在很多早就斃了。
-
9 # 佳尚音樂秀
關於為什麼有人說四大名著改編電視劇中,《三國演義》是拍的最好的?這個問題,我們從幾個方面來觀察:
1、央視版《三國演義》總投資1.7億元,相當於現在的27個億,當時沒有所謂的“1億片酬”的明星,所以劇組將錢全部砸在了道具和場景上。為了更真實地還原三國戰場,劇組還特地搭建了中國最大的兩個攝影棚,加上其他的拍攝基地如城牆、街道、銅雀臺等,這就將1個億給用了。還有3萬多套服裝,7萬餘件道具,成本總計上千萬,為了給觀眾一個真實的《三國演義》,劇組人員十分縝密,力求做到萬無一失。
2、五個劇組輾轉十餘省,力求真實,拍攝期間,一共五個劇組輾轉十餘省,包括河北、內蒙古、四川、寧夏、甘肅、青海、西藏、江蘇、湖北、雲南等地,有的地方山路崎嶇,有的地方酷寒難耐,但是工作人員和演員都咬牙挺著,只是為了拍出來的效果再更真實一點。
3、老戲骨的演技,無可挑剔,在《三國演義》這部宏偉鉅製中,幾乎每一個角色都是老戲骨,有的網友還調侃到,就連一個小兵都比小鮮肉演技高超,當然這只是為了調侃當今演員對拍戲的不負責任,不對,應該叫戲子。像這部劇中“諸葛亮”的扮演者唐國強、“關羽”的扮演者陸樹銘、鮑國安的“曹操”、孫彥軍的“劉備”、李靖飛的“張飛”……全都被人們奉為經典,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4、出動40萬軍隊,動真格而非特效,《三國演義》中有很多戰爭場面,劇組為了講究真實,同時國家也大力支援,所以就出動了總參、北京軍區、南京軍區、成都軍區和大量武警部隊共計40萬人來參與拍攝。而當今的戰爭劇,要麼就擺個陣勢,要麼就用特效來抵,根本沒有半分《三國演義》的氣勢。
5、再危險演員也親上陣,從無替身,《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有幾場挺危險的戲,就是從馬上摔下來,扮演者洪宇宙老師說,當時是穿著盔甲從馬上摔下,非常疼,但是他沒有半分怨言,試了又試,直到劇組點頭。“諸葛亮借東風”這場戲中,當時拍攝的時候是大冬天,然而唐國強老師只是身著單衣,散著頭髮,光腳踩在冰冷的石板上,凍得瑟瑟發抖的他就這樣試了一天的戲。我們都知道那場戲在《三國演義》只有短短的幾分鐘,但是唐國強老師卻堅持了一整天,最後休息的時候整個人都快凍僵了。這樣一個敬業的藝術家前兩年卻因為一句“王俊凱是誰?”被青少年罵得體無完膚,這是誰的悲哀?
6、二百五的片酬,一拍就是兩三年,現在的片酬動輒幾百萬上千萬,甚至是億級別的,而且這只是主演的,群演的片酬,一天一二百都算不錯的了。而《三國演義》的演員片酬,只有僅僅的幾百塊,唐國強曾經透露,當時的這些主演,基本就是250元一集,而那些工作人員也都是一百多,可以說是大家的“工資”都相差無幾,跟現在相比,真的“差距好大”啊!為了打造這部氣勢恢弘的歷史大劇,很多人兩三年都沒有回過家,一直在劇組住著,爭取將拍攝工作做的分毫不差,這種態度真的讓人欽佩,再看看現在,除了呵呵還能說什麼?
這就是我們的《三國演義》,一部國產巔峰歷史劇,這是無數工作人員的血汗,還會不會有這樣的片子出現?
-
10 # 蘇蘇愛創業
四大名著中數三國演義的世界觀最宏大,而且三國演義是根據三國曆史寫成,很多事件必須有銜接,而且事件比較多,人物出場人數比較多,而且還有很多畫面要描述戰爭,少了一些細節故事讀者看起來會很吃力很納悶的。而且也是對歷史的一種交代,加上四大名著中,愛好者最多的就是三國演義,也是順應市場需要吧。所以老版三國有84集,新版95集,仍然是在四大名著之首。
其次到了水滸傳,人數出場排第二,但是108將並不是每個武將都得以充分描寫,即使是書上的也不例外。但是事件頗多,由於人物多數是虛構的,架空歷史的,素材不用顧及太多,但是要拍電影光是安排出場人物都夠嗆的了,而且世界觀也比較大,老版的有42集,新版的則拍出了86集。排第二。紅樓夢,講述的劇情都是圍繞著為數不多的人物展開的,而且劇情多是語言進行,拍得太長反而顯得冗長不簡練,紅樓夢內涵著的世界觀可是很宏大的,所以成書較厚,但是成文字和用電視劇表達劇情效果是不一樣的,36集算是挺長的了,更何況新版的還去到50集,詳細得不能再詳細了。有時候電視劇不是越長越好的,短小精幹,能體現書中主旨那就是最好的了。
老版中集數最少的就是西遊記,不算那些續集就只有25集,為什麼呢?並不是西遊記不受人們親睞,而要考慮當時的中國技術問題,西遊記基本每一集都需要特效,對於當時來說25集已經是很大的工程了,而且西遊記故事前後銜接性沒有那麼大,每個故事單獨播放也不會有太大的衝突,故事的獨立性比較強,所以電影自然可以省略很多。而新的西遊記伴隨著技術的提高,集數也超過了紅樓夢成為第三。一共60集。
望樓主採納……
-
11 # 百姓訟師
三國演義沒有主旋律,沒有明顯的正當反方,沒有明確的對與錯,是與非,只有有各為其主,成年人的世界本來就應該這樣
-
12 # 甲良生日記
大IP+創新+實力派演員經典演繹,不火都不行。
再看新《西遊》,雖然宣稱最符合原著的一版,然而86版太經典,西遊記中每個人物都是經典,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新《水滸》其實也不錯,口碑各方面和新三國有得一拼,不錯的改編。
最差的要數新版《紅樓夢》了,啟用一大幫毫無演技的俊男靚女,加上蹩腳的演繹,活脫脫現實中的“紅樓”,堪稱四大名著中最失敗的改編,和老版的經典是天壤之別。
-
13 # 天星華府售樓部張某某
《三國演義》
眾所周知,唐國強在飾演諸葛亮一角之前有一個「奶油小生」的綽號,諸葛亮大獲成功後,唐國強一勞永逸地甩掉了「奶油小生」的帽子,晉升為「表演藝術家」。
實際上並不是唐國強的演技有了突飛猛進,而是唐國強作為演員的個性在這部電視劇中被扼殺掉了。
唐國強飾演的諸葛亮
而克服個性的誘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吳宇森在《赤壁》中一定要安排林志玲嗲聲嗲氣的喊一聲「萌萌,站起來」;《見龍卸甲》裡李仁港頑固地塞給劉德華一頂「飛碟帽」;更不要說高希希在《三國》各種和羅貫中較勁一般的改編。
《終極三國》則乾脆從頭到尾無厘頭——效果好壞暫且不說,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這些「三國戲」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透過扭曲、背叛原作來確立自己的個性。
《終極三國》(2009)
比之這些另起爐灶的版本,94版《三國演義》可稱得上是一部「正典」(Canon)——這個詞的詞源是「蘆葦」,後指用以衡量其他作品的典範,就像用葦杆丈量長度一樣。
比如「煮酒論英雄」那一場戲,曹操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據總導演王扶林回憶,拍攝時有人認為「操耳」不易懂,有人建議加上一個「曹」字,還有人建議去掉「耳」,但念起來都不順口。
因為去掉尾音的「耳」字便失掉了曹操洋洋自得的味道。幾經權衡還是保留了原文,打上字幕同時加上曹操手指自己的動作來詮釋。
在「四大奇書」中,從文學角度衡量,《三國演義》本來就是人物形象最為單薄的一部,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價:「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三國演義》
再加上電視劇組盡力追求還原的創作傾向,無論是鮑國安的曹操還是唐國強的孔明,都是以演員放棄個性的方式來塑造的。可以說,觀眾在熒屏上看到的不是「鮑國安飾演的曹操」,而是「鮑國安圖解的曹操」。
《三國演義》
例如《大破袁紹》一集,曹操打敗袁紹的兩個兒子平定了北方後,在袁紹墓前祭奠的改編便極具顛覆性。
這段戲在原著中只有「操既定冀州,親往袁紹墓下設祭,再拜而哭甚哀」等兩百餘字。而電視劇則鋪陳了審配、審容這些袁氏遺臣的慷慨赴死,穿插著辛毗、許攸等降臣以作對比,突出「河北義士雖多,袁氏不能善用」的主題,將悲壯感烘托到了極處。
「為何不念?當年此文傳至許都,我方患頭風,臥病在床。此文讀過,毛骨悚然,一身冷汗,不覺頭瘋頓愈,才能自引大軍二十萬,進黎陽,拒袁紹,與其決一死戰。真乃檄文如箭!此箭一發,卻又引得多少壯士屍陳沙場,魂歸西天。我曹操不受此箭,壯士安能招魂入土,夜枕青山!星光殷殷,其燦如言,不念此文,操安能以血補天哉!」
這個會動搖、有激情的曹操是「正典」中所沒有的,他源自改編者的創造性發揮。
《三國演義》
「正典」總是吸引著讀者以各自的角度對自己進行補充和完善。毛宗崗將關羽、孔明、曹操並舉,稱為義、智、奸「三絕」,黑社會讀三國看到的是「義」,皇太極看到的是「智」,易中天看到的是「奸」。
哲學家利奧塔所說的「大敘事」(metanarrative)一旦完成便開始瓦解,在大敘事的裂縫中會滋生出無數的小敘事,現代社會的到來則會大大加速這個過程。
94版《三國演義》是一部追求大敘事的作品,同時它耗盡了三國題材中全部的「大敘事」能量,從此以後如果還有人按照唐國強的方法去圖解孔明、鮑國安的方式去圖解曹操都將變得索然無味。
《三國演義》
後來者總需要新增上一點自己的想象,讓人物「活」起來,其中有些想象可能莫名其妙,比如吳宇森的「萌萌」,但大敘事被顛覆、瓦解這個趨勢無可逆轉。證據就是,我們再也沒有看到過同樣正經八百的三國題材影視劇了
-
14 # 風月歸途
86版《紅樓夢》 拍攝時間:1983年-1986年 拍攝進度:最初是一個月拍一集,後面是一個月拍一集半,快結束的時候差不多一個月兩集。 投資:18.6萬元一集,大約比當時電視劇一般的投資要高三到五倍。 演員:林黛玉—陳曉旭 賈寶玉—歐陽奮強 94版《三國演義》 拍攝時間:1990年-1994年 拍攝進度:16天半拍一集 投資:85萬一集 主演:曹操—鮑國安 諸葛亮—唐國強 98版《水滸傳》 拍攝時間:1996年-1997年 拍攝進度:11天拍一集 主演:宋江—李雪健 武松—丁海峰 86版《西遊記》 拍攝時間:1982年—1999年 拍攝進度:1982年—1985年拍完前十一集,於1984年2月3日播出了《計收豬八戒》、《三打白骨精》兩集,1986年春節期間播出前十一集。1988年2月1日起,前25集全部播出,1998年7月開始拍攝補拍的16集,1999年拍完,2000年春節期間播出。前後長達17年,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拍攝時間最長的一部。 投資:當時六小齡童和馬德華片酬在劇組中最高,最多時一集八十元,一般是五十元。 主演:孫悟空—六小齡童 唐僧—汪粵、徐少華、遲重瑞
-
15 # 啃葡萄不吐橘子皮
那一部是最尊重原著的
連對白都是三國演義小說裡面的
人物都是藝術家級別的~比如曹操(鮑國安),劉備(孫彥軍),關羽(陸樹銘),趙雲(張山),諸葛亮(唐國強),呂布(楚雲飛,寒,忘記名字了,只記得演了亮劍和當年那個從頭再來的公益廣告)等都很棒
當然也有很殘念的演員:羸弱無比的許褚,周瑜還有普存西演的孫策.....
忠於原著拍得又有氣勢,場面宏大,演員選的好,情節處理的好
最重要一點主要是演員都有實力,拍的也是踏踏實實的拍的,不像現在都是那麼的浮躁,受功利影響較小。
-
16 # 無聲的影視
新版《三國演義》一共95集,在影視劇中算是長的了。三國整本書內容太多,如果每個細節都要兼顧,這些劇集根本拍不完,這一版本演員們的演技都非常出色,尤其是武術指導和場面設定,可以說完勝老版本,老版本過於簡單,所以說《三國演義》是改編最好看的了。
-
17 # 小袁愛追劇
三國演義是王扶林擔任導演。該劇是三國時代的故事,魏、蜀、吳的興亡史。表現的是亂世中多個政治國家的錯綜複雜、緊張尖銳的鬥爭;這場鬥爭發展為接連不斷的對政治權力的爭奪和軍事衝突,造就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一個世紀中的風雲變幻。從全劇的把握、人物的塑造、舞美設計、音樂、歌詞的創作以及歷史氛圍的營造,都追求一種豪放、雄健、古拙、悲壯的藝術風格,這種美學風格,與東漢、三國時代的美學風貌是一致的。
-
18 # 紫雪錦年
我小時候最喜歡的是《西遊記》,可以說他陪伴了我的童年,其他三部根本就不知道,也看不懂。直到我18歲的那一年看了《三國演義》的原著,我徹底的愛上了,連續讀了兩遍,書中的情節,可謂是熟記在心。在這之後我才看了三國演義的電視劇,裡面的人物,情節,語言都跟原著高度吻合,電視劇一共是84集,真的是宏篇鉅製。下面我來給大家說說它好在那裡。
一,故事激盪人心,講的是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
二,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成功刻化了200多個人物形象,如劉備,關羽,曹操,諸葛亮,孫權等等,電視劇嚴格按照書中描寫的人物形象找的演員,特別是唐國強的諸葛亮,鮑國安的曹操,真的演的太好了,新版三國雖然場面宏大,但是在刻化人物形象中跟老版差遠了。
三,把書中大大小小的戰爭,故事情節完整的拍了出來,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
當然其它的名著排的也非常好,在這我就不說了,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有不足之處,請大家涼解。
-
19 # 謎電影
俗話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四大名著是我國古代文化瑰寶。為什麼有朋友覺得《三國演義》拍的最好?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原著“流量”四大名著中,本來就是《三國演義》最火,喜愛的人最多。這首先是題材的原因,《三國》是歷史題材,其中有三分是真實的歷史描寫。真實的東西自然能引起所有人共鳴和思考。而其它三大名著用今天話說都是架空文,沒有真實性。《西遊記》更是一個虛構的神怪世界。
其次,《三國》成功塑造了古今第一神人諸葛亮和義薄雲天關雲長的形象,多少男生都希望自己擁有諸葛亮般的智慧,而至今很多家庭都會供著關羽像。
劇情吸引《紅樓》的劇情相對比較緩慢且戲劇衝突不強,《西遊記》篇幅較短(25集)每集一個故事,集與集之間關聯不強。《水滸》雖然打戲較多,但大場面比較少。而《三國》不但基本尊重原著還原了那個群雄爭霸的年代,而且大場面戰爭戲非常多,讓人看得非常過癮。同時又有諸葛亮,周瑜,司馬懿這幾大軍師鬥智。關羽溫酒斬華雄,三英戰盧布等武將對決名場面,使得這部電視劇百看不厭。
演員表演唐國強老師飾演的諸葛孔明,羽扇綸巾風度翩翩,頗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氣質。
鮑國安老師的曹操,或雄才大略,或奸詐深謀,或軒昂豪邁,或剛愎自用,無不讓人印象深刻。把一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演活了
而魏宗萬老師演的司馬懿,一看就透著一種狡詐的新機(要不怎麼最後三分歸晉了呢)。總之,老版《三國》從選角到演員表演都完全符合原著的氣質。所以才能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以上就是我分析的幾個原因。
-
20 # 阿宅看劇
三國演義拍的好,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演員選的合適,恰到好處!唐國強飾演諸葛亮,孫彥軍飾演劉備,鮑國安飾演曹操,李靖飛飾演張飛,陸樹銘飾演關羽,等等很多經典角色都是一批老藝術家飾演!當時因為《三國演義》拍攝需要的群演多光演員一項就達到了40萬人次,當時動用了規模空前的人力、物力、財力。當時拍攝的“官渡之戰”,使用瞭解放軍一個師的軍力;拍攝的“火燒赤壁”使用了9臺攝影機和1架直升機,因為需要從水、陸、空三個方向同時拍攝,所以還使用了船隻72艘,當時的大火蔓延燒掉了50幾車木柴20幾噸汽油柴油。據說拍攝這部經典大劇耗資達1.7億元之多,那可是在九十年代啊這是多大一筆錢啊!並且那時演員的片酬並不高。主要費用絕大部分都花在場景上了,建了幾座三國城和宮殿。演員的服裝甲冑,大臣的道具,衣服都是真絲綢,鎧甲也是真鎧甲真槍真刀的去拍這部戲,也成為中國電視劇史上動用群眾演員最多的一部戲!
拍攝的過程中因為劇情需要,五個劇組曾輾轉於雲南、湖北、甘肅、寧夏、河北等十餘個省份。劇組的辛苦可想而知。
而且當時為了能拍好《三國演義》,也在劇本上下了大工夫,將120回的劇本改成了84回。當時劇組是拍戲,修改劇本一起進行,時間緊張還能拍出這麼經典的影視和當時工作人員敬業絲毫分不開。所以三國演義是拍得最好的一點也不為過。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可是我們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裡面所描述的故事十分豐富,是我們中華文化之瑰寶,首先是謀略,三國中的智謀之士都是講究長久之計,學習他們的眼光;
其次是文學,曹操的詩歌、建安文學,瞭解一下建安七子;
然後就是一些簡單的戰法,三國演義有一部分是寫戰鬥,感興趣的可以瞭解點戰術戰略;
還有就是一些為人,比如孔明的謙恭、關羽的儒雅;
最後就是學習了點歷史,如果真的要考究三國,最好不要看演義,演義是小說,真實性只有50%
其他方面還有很多,可以慢慢研究,是歷史體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