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漫談古今歷史2020
-
2 # 迷失的人口
青壯人口損失太大,消耗了大量人力物為,而且大敗一場喪失了曹魏一往無前的心力和激動,而且讓劉備順事拿到了根據地盤,有了發展機會。
-
3 # 呂梁路過
政治團隊需要鞏固,軍事實力需要發展,經濟實力需要提升,外部環境需要拓展!
具體為一:曹操在水軍上的短板,是無法佔領南荊州的,就算打下荊州也無法消滅江東的強大水軍!二:為實現統一天下的目標,向西北發展,消滅西涼,打服草原部落,吞併漢中益州對孫劉形成戰術包圍!三: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損兵折將,勢力已經不能對另外兩家形成泰山壓頂之勢!統治區內急需修整,發展經濟!
-
4 # 文化長河中的歷史
三國赤壁之戰,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赤壁一戰,讓曹操大氣元傷,在此之後就沒有什麼大的動靜了。
我覺得有原因的,其一,我覺得曹魏的最佳時機已經過去了,劉備和孫權的根基已經落下了,不可輕易地除掉了。
其二,曹操為以後的前程和事業有很多事情做。
曹操早年時平定叛軍為己任,可赤壁一戰給他的人生分成兩段了,覺得統一之夢很遙遠了,覺得自己精力放在當前的權利上,沒有更多的精力去征伐了。
-
5 # 草竹道人
三國時期的赤壁一戰,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基礎。其實,這其中是有很多因素相互制約的。現在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為什麼在赤壁之戰之後,曹魏在很長時間不組織大規模的南征。
一、曹魏的北方根基
在赤壁之戰之前,北方已經從黃巾起義開始,就經歷了連年戰火,糧餉不足,民不聊生。而在曹魏集團的內部,也沒能完全的擰成一股繩,外加雖然曹操此時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南征之下必然會置漢獻帝於朝中,而曹操隨軍遠征,勢必擔心“後院起火”。
也正與此,曹操在赤壁之戰之後,開始休養生息,整頓兵馬,積極改革屯田制等兵民土地政策,增加糧食產出,並且設立“摸金校尉”,增加部隊軍餉。這其中一系列的舉措,都是為了穩定曹魏的北方根基。
二、曹魏的水土不服
長期佔據北方的曹魏兵馬,在平原戰爭中屢建戰功,但是長江以南,確實江河密佈,崇山峻嶺,可謂是易守難攻。而對於曹魏的北方軍馬,南征之下,除了地形的因素外,還有複雜的氣候制約,南方多陰雨,多沼氣,而這對於善於指揮平原作戰的曹魏將領來說,無疑是一大難題。而從軍士的飲食方面,南北方的差異也是比較大的。因此,水土不服成為曹操南征的絆腳石之一。
三、吳屬的人才輩出
在赤壁之戰時期,雖然曹魏的兵馬強盛,麾下盡是驍勇善戰足智多謀的將領,但是此時的東吳和西蜀,也不是吃素的。在魏蜀吳的謀臣將士都不分上下之時,任何一方,都沒有足夠的實力吃掉對手。而曹魏的麾下雖然人才濟濟,但是謀士們都勢均力敵,統治者也不乏猜忌重重。所以很難定下統一的強有力的執行戰略。
所以綜上所述,從曹魏的北方戰略格局等多種因素制約下,赤壁一戰之後,魏軍短時間內只能調養生息。
-
6 # Crazy歷史
赤壁一戰後,三國鼎立形勢已成,再加上曹軍損失慘重,北方少數民族蠢蠢欲動,只得退守許昌,雖曹操依然覬覦南方,但曹魏卻力有不逮,只能休養生息。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以無匹的實力橫掃了北方各路諸侯,佔領了以許昌為中心的中原廣袤土地。而曾經活躍的北方各少數民族鮮卑和羌胡也忌憚於曹魏的強大實力,不敢造次。
次年,北方已定,曹操則藉機行事,趁劉表虛弱,率領大軍佔領荊州的千里沃野。隨後,又攻克江陵。從此擁有了荊州精銳水師和長江天險。
志得意滿的曹操準備趁熱打鐵,一舉拿下南方各郡,一統華夏。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領數十萬大軍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三方英豪風雲際會之下開始這一場宿命之戰。
此戰的詳細過程大家早已瞭然於胸,這裡不再贅述。此戰的影響頗為巨大主要有下列幾點。
首先,三足鼎立格局初成。赤壁之戰後,最大的贏家其實是劉備。戰前,劉備雖然經營多年,然而相較於曹魏和孫吳這種大佬,治下的土地幾乎都是貧瘠之地,地盤也小的可憐。而赤壁之戰後,劉備捷足先登,奪得了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而後又和孫吳溝通交易,換得了江陵等地。自此,幾乎擁有了荊州全境。進而謀取了益州,打下了蜀漢的堅實基礎。
而孫吳則憑藉長江天險和精銳水師進一步鞏固了江南之地,並趁曹魏新敗,親率大軍進攻合肥。然而卻屢屢挫敗,最終退守江南。
曹魏雖敗,但北方根基尚在,影響並不致命。從合肥保衛戰的表現來看,曹魏依舊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強大的底蘊猶存。
如此三足鼎立形成,各方都不敢輕舉妄動,以免牽一髮而動全身。
其次,曹軍損失慘重。赤壁之戰,曹操的損失極為慘重。進攻伊始,曹軍號稱80萬大軍,後來經過各方史料證實,曹軍真實兵力應該在15萬到30萬之間(含後勤部隊)。繳獲劉表的蒙衝戰船千餘艘,而後又建造大型戰船近千。
這一股龐大的兵力在戰爭之後還有多少呢?《三國志》中說:“曹軍折損大半。”那麼也就是說,曹軍的慘軍敗將差不多在6萬到10萬人之間,可謂是損失慘重。而當時曹魏轄地總人數也不過區區數百萬人口。一場戰爭下來,便損失了十幾萬人馬,由此可見對其損害多大。
最後,北方羌人蠢蠢欲動。自古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王朝的關係便是你進我退。赤壁一戰後,曹軍整體實力大受影響,而且東吳也趁機發難,連連攻打合肥。雖然最終成功抵禦住東吳的進攻,但也不得不從北方邊境分兵。
羌胡看到有機可乘,便順勢打破原有的寧靜,開始在曹魏的邊境地區頻頻發難。兩線作戰的曹操苦不堪言。不過好在曹軍實力強橫,邊軍皆是戰火磨練出來的精銳,成功抵擋住了羌胡的騷擾。
所以,綜合以上三個原因,曹操經歷赤壁一戰後,面對已成定局的三國局勢,很難再討到便宜。休養生息成了唯一的選項。
-
7 # 3思而後行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敗曹操。
此戰中曹軍傷亡過半,赤壁失利而使後方政權不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
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
曹操兵敗赤壁打斷了自己統一天下的局面,打破了自己戰無不勝的神話。
同時也讓內部反對勢力看到了希望。
曹操不得不話費大量時間重新鞏固自己在北方的統治。
此後,曹操穩定內政,平定關中,擊敗馬超,奪取涼州,橫掃羌、氐等異族,大破烏恆鮮卑聯軍,徹底平定北方。
再次南下,進攻孫權,水軍失利,無功而返;
進攻劉備,兵敗漢中,襄樊一戰,成就關羽威震華夏的赫赫威名。
從此,曹操再無壓倒性的優勢,無力奪取天下,不久病逝。直至三國歸晉。
-
8 # 東方6710
在赤壁之戰中,孫權劉備聯合運用火攻,大敗曹軍,鞏固了自己的地位。曹操帶領殘兵敗將,逃回北方。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曹操元氣大傷,一時無力統一南方。魏蜀吳三國力量相對均衡。
-
9 # 御前帶刀侍衛
歷史上赤壁之戰曹操沒死不知道為什麼。演義裡華容道捉放曹是諸葛亮安排的。演義裡的孫劉聯軍只是迫於曹操大軍壓境之下的產物。曹操死了北方必亂。這樣周瑜絕對第一個對劉備開刀。所以諸葛亮故意讓關羽去華容道。這樣曹操才能牽制孫權。然後趁機入主荊州。 關於曹操死後北方的局勢問題,我想說兩句。曹操在赤壁之戰時對朝廷的掌控力還沒有達到後期魏王那種程度。在皇帝身邊還有很多效忠於皇帝的極有影響力的重臣。這個是曹操內部最大的不安定因素。然後是馬騰韓遂等人在曹操死後必然攻魏,而且是內外聯合,再加上孫權對壽春汝南等地的攻擊。甚至連宛城都有可能丟失。其次是北方的遊牧民族的問題了。這是外因。相對於上面兩個因素,曹操兒子爭權的可能性極小。袁紹死後兒子爭權的原因是袁紹的兒子本身就有各自效忠的臣子,袁紹的重臣中也是涇渭分明的幾個派系,袁紹兒子們的鬥爭在袁紹在時就已經開始了。曹操則對手下的控制是極嚴的,曹操所信賴的重臣中幾乎都是隻忠於曹操本人對曹操繼承人的問題從來就沒有明確的表態過。這種情況下,曹操死後他的重臣最有可能的是根據長幼順序立曹丕,以賈詡,程昱等人的作風,絕對是在火速回到許都後殺光皇帝身邊的人,然後除了必要的留守幾個重地以外,迅速集中兵力以應對事態發展。曹操死後的北方亂局將是以曹操派系和帝黨之間的爭鬥,和孫權馬騰等人的攻擊。兄弟相殘之類的發生的可能性幾乎沒有的。其他的什麼將領叛亂等事情發生了也是迅速被撲滅根本構不成威脅。
-
10 # 博超講堂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後馬上組織南征。開始很順利,劉瓊不戰而降,獻出了荊州,於是曹操又把目標瞄準了東吳。孫權見曹操勢大,便和劉備結成聯盟,東吳大將周瑜在赤壁用火攻,一舉擊潰曹操,這就是著名的“火燒赤壁”,是一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按很多人的想法,曹操慘敗後逃回北方,應該整頓軍馬,再次南征,報赤壁之戰的“一箭之仇”。但為什麼曹操很長時間沒組織大規模的南征呢?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一、北方百姓生活困苦,需要休養生息。曹操打敗袁紹之前,北方連年戰事不斷,百姓們生活就比較苦。曹操打敗袁紹平定北方之後又馬上南征,這使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曹操的謀士賈詡就曾勸曹操,他說應該先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然後再南征。但曹操沒聽,結果以失敗告終。如果曹操不為百姓著想,稍做整頓再向南方用兵,只怕百姓起來反抗,勢必造成後院起火,得不償失。所以失敗回來的曹操要做的重要事情就是安撫百姓,休養生息,發展經濟,而這個過程至少是需要幾年時間的。
二、軍隊需要重新整頓。赤壁之戰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北方士兵不習水戰,加上瘟疫的流行,導致軍隊的戰鬥力大打折扣。那麼這次慘敗也給士兵造成了心理陰影,南方的氣候環境對他們來說簡直是惡夢一般 ,如果軍隊有心理醫生的話可能調整的能快一些,可惜當時沒有。所以回去之後,曹操要重新整頓軍隊,重新振作部隊的勢氣。更主要的一點是重新訓練水師,沒有一支好的水師想征服東吳是不現實的,因為孫權的防禦所倚仗的就是長江天險。那麼訓練成一支能打硬仗的水師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啊!
三、孫權、劉備實力大增。透過赤壁一戰的大勝,孫權、劉備的實力迅速壯大,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漸形成。雖然曹操的實力還是最強的,但孫權和劉備是結盟關係,曹操如果攻得越急,那麼孫劉聯盟就牢不可破。如果曹操暫緩進攻,等待孫權和劉備的關係出現裂痕(孫劉兩家對於荊州的歸屬有矛盾,後來他們達到的協議是劉備暫借荊州),那時再南征要順利得多。所以曹操在等待這樣一個機會。
四、西面馬超、張魯有威脅。曹操雖然統一了北方,但敵人可不只是南方的孫權和劉備,還有西面的馬超和張魯呢,他們也時刻威脅著曹操的西大門,所以曹操認為必須把西面平定了再南征。這樣,南征的時間也只能往後拖了。
結語:古代打仗並不象我們想像的那樣,想什麼時候打就什麼時候打,它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否則盲目地出兵打仗,一定會以失敗而告終。
-
11 # 暴雪長空
公元208年曹操親率二十萬大軍南下,與劉備2萬兵馬孫權三萬兵馬在赤壁展開了一場大戰(兵力以史料為實不是三國演義劇本)。此戰是曹操發動統一天下的戰爭,但是最終以曹操的失敗告終,曹操被迫退回北方。劉備孫權也藉此機會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了,此戰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曹操於公元220年去世,在這12年期間,曹操再也沒有發生過統一天下的戰爭。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是因為赤壁之戰的敗北致使曹操無力發動統一戰爭了嗎?肯定不是,原因有以下幾點
①:赤壁之戰以後,曹操無力南征也是事實情況,不過赤壁之戰雖然說阻止了曹操一統天下。但是對於他本身實力並沒有多大的影響(赤壁之戰多是荊州地域降卒為主)。至少在淮南的張遼並沒有什麼事,否則孫權不會拿下合肥,周瑜也不會被曹仁擋在南陽長達一年之久。
②:赤壁之戰以後,孫劉勢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並且形成聯盟,不可能被輕易的消滅了,此時需要等待二者之間產生間隙甚至摩擦這樣就會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而劉備乘勢取得荊州六郡,遏制住了孫權的發展,早晚必有一戰。
在曹操南下受阻以後他將目光放在了關中,關中地理位置極其重要,西連涼州、東連中原,南接益州,誰佔據了關中誰就擁有了戰略優勢。公元211年曹操西征關中直到公元215年才結束了徵西戰爭。
④:赤壁之戰以後,曹操的內部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戰爭不僅僅是戰場上面的事情,背後的政治管理更為重要。士兵的來源、糧草的準備、運輸以及武器裝備的打造、軍餉的支出都會影響戰爭的勝負。而此時曹操政權內部派系繁多資源無法整合,他的精力也被內部事宜所牽制著。
⑤:曹操也要考慮自己的身後事,即使自己不稱帝也要為自己的子孫後代鋪好路。曹操在人生的最後幾年更多的是在安排自己的身後事,分配好曹魏內部的利益,將曹魏政權打造成一個真正的利益集團。曹丕一上來就能夠篡漢正是因為曹操這一系列的操作。
總之曹操赤壁之後,沒有在發動南征是從帝國的整體利益和未來走向才做出的正確選擇,都說曹操是一代梟雄但也是一代明主啊。
-
12 # 王皓沐聊職場
赤壁之戰後,不導致大規模南征的原因,初看很簡單,就是建安十三年大大小小的戰爭把人打沒了。但是細研究一下的話就會發現其實遠沒有這麼簡單。
休養生息。赤壁之戰失敗後,建安14年3月,治水軍,7月水軍駐合肥,後來給很多家裡沒有核心勞動者的人們回家去從事農桑,這是什麼?這是發展經濟?或者是養精蓄銳。準備等經濟恢復恢復再幹,建安16年,曹操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在休養生息期間也沒閒著,積極在朝中搞事情,玩政治,把自己兒子扶了上去。後來建安17年再次帶兵出兵東吳,俘虜了孫權的都督。建安19年,位極人臣的曹操,再次出兵孫權,你不得不說曹操的情商很高。基本節奏就是打打,發展發展,差不多了再去打打。其實戰爭一直也沒有停下來啊。
不知道提問者說的沒有南征是什麼意思?
-
13 # 葉子寫實
東漢末年是中國歷史上起伏跌宕的時代,黃巾起義,軍閥割據,東漢政權迅速被瓦解。“每逢亂世出英雄”,東末年的戰亂局面也出現了曹操、劉備、孫權等當世英雄,並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戰勝了袁紹平定了北方的曹操,又帶領全部人馬南征,意圖平定南方,統一天下。正好荊州的劉表去世,繼位的幼子劉琮投降。曹操在長江北岸的荊州與南岸的東吳對峙。
公元208年,東吳和曹操發生了一場大的戰爭,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的結果人們都知道,孫權和劉備聯盟集團以少勝多取得了勝利,曹操也不得已返回北方,直到去世再沒有發動過大規模的南征。
赤壁之戰後,曹操之所以在沒有發動過大規模的南征有這幾個原因。
人口銳減,需要恢復國力。
在《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時曹操號稱80萬軍隊。這也應該是當時曹操全部的精銳力量。赤壁之戰失敗後,可能是水土不服的原因,使得曹操的軍隊發生了大的瘟疫,很多軍士都死在這裡。《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曾有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君還。”這場瘟疫甚至使得曹操的軍士只有十分之一得以存活,也就大大削弱了曹操的軍事實力。而此時的北方經過長期的戰亂,人後銳減,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如果不去休養生息,甚至會產生叛亂。《三國志·魏書張繡傳》中就有記載“是時天下戶口減耗,十裁一在。諸將封未有滿千戶者”也就是當時的人口只剩下原來的1/10。在這種情況下,兵源都不好找。曹操的著名謀士賈詡當時並不贊同曹操南征,認為應該休養生息安撫百姓,賈詡曾勸諫:“明公昔破袁紹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然大;若稱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白姓,使安士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賈詡認為只要休養生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江東的民眾就會臣服。
地方勢力地湧動
曹操南征前聽從郭嘉的建議,深入遼東斬除了袁紹的勢利,基本上解決了北部的問題。西北的馬騰卻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在赤壁之戰後馬超叛亂,曹操又率軍征馬超。劉備佔領西川后也趁機攻取漢中,關羽進攻樊城,水淹七軍嚇得曹操差點遷都,直到去世時也沒有再次大規模南征。
長江天險的阻隔
赤壁之戰的失利,讓曹操明白,長江天險是他南征最大的障礙。以陸戰為強項的北方軍隊,在長江面前是一無用處。要想就要訓練出一支強有力的水軍,這是需要時間的。
局勢的變化
赤壁之戰之前劉備還沒有自己的根據地,曹操也未曾與孫權也交戰,不知道東吳人才輩出,才貿然出兵的。赤壁之戰後,劉備得到了長江以北的幾個州郡,又迅速佔領了益州,三足鼎立之勢已經形成。曹操再出兵南征已經是毫無勝算了。
因為上面的諸多原因,使得曹操無法再去大規模的南征。
-
14 # 公元前
赤壁之戰結束後,曹軍的戰略重心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期曹操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北方的休養生息上。由於赤壁之戰時曹操政權本身存在著諸多的隱患,赤壁之戰失敗後引發的一系列反應使曹操不得不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重新鞏固自己在北方的政權統治。後期曹操開始重新制定進攻南方的策略,但仍然以守為主。曹軍在南方大體可以分為三條戰線:西線夏侯淵、南線曹仁、東線張遼。因為孫劉聯盟的形成對曹操在西線和東線給予的壓力最大,所以曹軍被迫在長安-漢中、合肥-濡須口這兩條戰線上來回作戰,而荊州的曹仁線卻並沒有引起重視。
公元209年,曹魏政權仍然不是鐵板一塊,前期為了壯大勢力、拉攏很多地方武裝,這也給地方保留了相當大的自治權和兵權。這些地方武裝大部分都是迫於曹魏的壓力而臣服,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忠於曹操,曹魏在赤壁之戰大敗之後這些地方武裝就趁機造反。
公元211年,曹操在平定西涼叛亂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加強自己的中央集權,收回地方的一些兵權和管轄權。當時曹操派夏侯淵帶兵進入關中,名義上是為了攻打張魯,但實際上就是要收復當地的一些勢力。馬超、韓遂等人一看曹操要來攻打自己,於是聯合叛亂攻下了長安,據守潼關。這場叛亂對曹操的政權威脅是最大的,曹操親自率軍帶平亂,前後共用了共兩年時間才平定。
公元213年, 孫權在赤壁之戰大獲全勝之後,趁曹操帶主力部隊平定叛亂的時機,孫權就一直派兵在東部戰場攻打曹操的戰略要地合肥。而曹操好不容易騰出手來,想要教訓一次孫權。但看到自己的實力之後,佔不到太多的便宜於是就立即撤軍了。
與此同時,在荊州方面關羽為了配合漢中王劉備的主力部隊作戰策略,於是主動帶兵攻打曹仁。從這個時候起,荊州就又重新成為天下矚目的焦點了。
-
15 # 沒辦法就這樣黑
原因有兩個:
第一,時局不利曹操。赤壁一敗,雖然兵力上沒有削減多少,但是國力大為損耗。曹操本來除了沒有統一的南方地區,還有東北公孫康,北方的烏桓,西北的馬騰,西邊的張魯,西南劉章,此時各個蠢蠢欲動,需要各處把守重兵。還有內部天子也有也有騷動。基本沒有多少的兵力和能力再起戰事。
第二,南部已成氣候。劉備和孫權聯軍赤壁獲勝,劉備迅速取得荊州,獲立足之地,以後迅速拿下週圍郡縣。不斷擴充軍力。勢力一夜由游擊隊變為強大的軍閥實力。而且戰將和謀士如雲。士氣大盛。可不是一下能滅掉的。孫權集團。在大戰後也獲得部分土地,人口得當極大補充,而且國民信心十足。本來就三世立東吳。更是根深地貌。不容易撼動。而且二者互為犄角,戰時組成聯軍,有以長江為天險。想要動他們。沒有強大的熟練的水師和強大的步兵集團和齊孔明,周瑜式的不世之才。是無法拿下南方。
-
16 # 魏蜀吳
首先,赤壁之戰以曹操戰敗,孫劉聯軍獲勝結束的。這一結果使曹操的實力受損,孫權趁機北伐,造成合肥之圍,曹魏一度處於守勢。
其次,朝廷內反曹勢力蠢蠢欲動,戰爭的失敗使得反曹勢力野心萌發,為解決內部問題,停下南征的腳步。
另一方面,西涼馬超是曹操在北方僅存的敵對勢力,相比孫劉,先攻滅馬超才是當務之急。擱置南征,孫劉聯軍也會隨時間矛盾爆發,聯盟不攻自破。
最後,穩定發展,增強勢力,才是一舉覆滅孫劉的上上之策。
-
17 # 老孫歷史講評
一是孫劉聯盟使得曹操顧慮。二是整體實力!自赤壁一戰元氣大傷。需要休養生息!
三是契機。赤壁之後再也沒有啦像挾官渡大勝之威!
-
18 # 晴空遠望史
赤壁曹操大敗,曹操、孫權和劉備進入鼎立勢力動態震盪期,曹操雖做著重新南征的準備,但一直受到孫劉聯盟及其他勢力的牽制,根本沒有精力大規模南征。
一、赤壁之戰及後果1、赤壁之戰前曹操的形勢和考慮
公元200—207年11月,曹操消滅了袁紹的勢力,徹底統一了北方,將視角投向了南方,特別是荊州這個自古兵家必爭的核心之地。208年在進行必要的政治準備的同時,在鄴城開鑿玄武池訓練水兵隨時準備南征。
此時劉備帶關羽、張飛、趙雲投在劉表手下,因與蔡瑁為代表的荊州勢力矛盾,避禍駐紮新野,與駐紮在夏口的劉表大公子劉琦護衛犄角互援。8月劉表病逝,二兒子劉琮繼位荊州牧。因擔心劉備就近取荊州,曹操採納荀彧的建議,率領輕騎趕赴宛、葉,在老朋友蔡瑁(劉琮的親舅舅)的配合下,劉琮投降,曹操接著擊敗劉備,輕易得到荊州。
曹操戰爭準備是重點打劉表取荊州,沒有想到荊州輕易到手,並且再次擊潰劉備,佔領江陵,劉備走夏口,有與孫權聯合之事。按照形勢,為徹底消滅劉備,曹操希望孫權不要插手,所以給孫權寫了一封信,核心意思率大軍:“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東吳上下一時恐慌,戰、和紛爭不下。
2、赤壁之戰前劉備和孫權的基本狀況
曹操擊敗劉備,輕取荊州水陸軍備,劉備逃往夏口,在諸葛亮的建議下,準備聯合孫權,共拒曹操。當時孫權方面“文主降,武主戰”爭論異常激烈。面對實力懸殊的對比,孫權也猶豫拿不定主意。最後在東吳大都督周瑜和謀臣魯肅的堅持下,在諸葛亮舌戰群儒,縱論形勢的分析下,孫權下定決心與曹操決一死戰。其實孫權也看到了曹操常年征戰,南下準備不足,曹操的信也無非是想嚇住自己,像輕易收取荊州一樣收取江東。孫劉聯軍5萬多人在周瑜的統領下,與曹操在赤壁一帶相會相持。
3、赤壁之戰後的局勢
曹操其實應該按照謀臣賈詡和程昱的建議,安撫百姓,進一步擴大荊州勝利的政治優勢,東吳將不戰而降。結果一封“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戰書,沒想到孫權不買賬,只能實施決戰。為克服北方士兵不習水戰的缺點,把所有戰船鐵索相連。東吳老將黃蓋詐降,火攻曹操水軍大寨,曹操水陸大寨大火連片。曹操在孫劉聯軍的夾擊之下,只能將餘船焚燬,領兵撤退,敗走華容道。
赤壁曹操元氣大傷,實力聚減。劉備在諸葛亮的運籌帷幄之下,從征戰多年還沒有根據地的困境,一舉奪得非常富足的荊州戰略要地,實現了《隆中對》跨有荊益,聯吳抗曹的戰略第一步。孫權也乘此機會擴大了很大的地盤。赤壁之戰是三方一次決定歷史走向的大決戰,是三國鼎立的一個分水嶺,赤壁之戰後基本奠定了魏蜀吳大足鼎立的割據。
赤壁戰後,曹操返回北方,仍然開始做著重新南征的準備,在淮河訓練水師。孫劉聯合一起攻打下江陵,孫權因為戰略形勢需要,害怕曹操的威脅,把江陵借給了劉備,劉備一下子和曹操直接接壤,直接受到兩方的牽制,真正的三國犄角產生了。
二、赤壁之戰後三國的戰略側重點209年—210年,赤壁之戰後,留守江陵的曹仁戰敗退守襄樊。劉備帶兵佔領荊南四郡。孫權為讓劉備牽制曹操,把江陵借給劉備,自己向南攻打交州,孫權退出荊州。
三、三國勢力角逐最後的焦距點1、211年曹操平西涼。曹操回到北方,一方面強化內部集權,再一方面加強對地方的管理。派夏侯淵帶兵進入關中,明面意圖是攻打張魯,實際上要收編規整關中各大勢力。馬超韓遂等不肯就範,聯合叛亂攻下長安,據守潼關。西涼叛亂直接威脅到曹操的後背,曹操親率主力出征,同時命南線曹仁北上協助作戰。東線部隊則駐守合肥,應對孫權主力部隊的進攻。這又給劉備創造了戰略機遇,於是劉備受劉璋邀請帶兵入蜀,荊州暫時處於壓力擱置。
2、213年劉備、劉璋漢中反目。
曹操忙於平叛,劉備和劉璋反目,劉備全力攻擊張魯,孫權也很配合,在東線全力攻擊合肥後背,曹操好不容易騰出手,救急奔合肥抗擊孫權。關羽守荊州又處於角力之外。
3、215年曹劉漢中爭奪戰。
劉備吞併了益州,虎視漢中,威脅長安。因此曹操戰張魯,取漢中。直接對壘劉備,兩者主力爭奪漢中時,孫權又趁機兩線給曹劉添亂。荊州方面劉備迫於壓力割讓了三郡給孫權,孫權參與到了荊州的爭奪之中,荊州正式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4、東線、西線兩頭征戰。
217年——218年,曹操非常惱怒兩線作戰,趁奪下漢中騰手東線打擊孫權,痛下殺手把孫權打的投降稱臣。劉備又趁機攻打漢中,曹操苦於兩線苦戰消耗,遷出漢中人口,放棄漢中。其實雙方均無力再主動發動進攻。
5、關羽北伐。閒置修養七年多的關羽,其實只要按兵不動,曹操、孫權兩家都不敢輕易盲動起戰端。劉備也會得到很好的修養生息。可惜關羽看到曹操、孫權疲憊,錯估形勢,盲然發動北伐,攻襄樊,擒于禁,殺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把曹操打得痛徹骨髓。曹操聯合孫權傾全國之力碾壓關羽,孫權背後偷襲關羽,關羽敗走麥城,被俘身死。
綜上所述:曹操208年赤壁戰敗後也一直想南向復仇,但孫權、劉備在東西兩線不斷的出擊形成戰略壓力,長達十年,為不斷應對兩線挑戰,無力南向大規模南征。這也讓關羽得到長足的修養,但關羽盲目起戰端,也自取其禍。
這段歷史和人物故事給我們的直接的啟示就是:積累實力非常重要,戰略實力要發揮效用時一定要充分分析各方資源的具體情況,既要知己,更要知彼,權衡厲害,再決定戰略力量的使用,切不可盲然啟用戰略力量,最後留下禍患。
-
19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曹操自己就打了好幾次南征。
赤壁之戰前,曹操只是名義上統一北方,而且統一的時間很短,隨著他在赤壁大敗,北方人心自然浮動,曹操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到穩固北方上面。
赤壁之戰爆發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年末,這年曹操54歲,在年初他才剛平定河北,接著就訓練水師準備南征;七月聽到劉表病重,發動南征;八月劉表死了,劉琮繼任;九月劉琮投降;十二月曹操戰敗,撤軍北返,留曹仁等人守江陵。
曹仁和周瑜僵持一年後撤軍,退守襄樊,周瑜攻取江陵,劉備則趁這個時間攻下了名義上臣服曹操實際上獨立的荊南四郡。隨後孫權轉頭攻打交州,又是嫁妹,又是借荊州,換得讓吳軍由湘江水道(經過荊南四郡)入交州。
在孫劉忙著瓜分南方的同時,曹操在兩手抓,一手抓權位,一手抓北方,當然,穩北方的時候不能被南方鑽了空子,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操派于禁、臧霸等人率軍南下,消滅了盤踞淮南多年的梅成、陳蘭等人,對合肥的防務進行了全方位的整頓,用以防備孫權。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開始向西用兵,他派夏侯淵帶兵進入關中,名義上是練兵攻打張魯,實際上是要把關中的軍閥一併收拾掉,收回權力。馬超等人自然不幹,於是關中軍閥聯合起來對抗曹操,逼得曹操親自出馬,這是赤壁之戰後曹操的第一場大戰役。
打了不到一年,勝局已定,曹操留夏侯淵留守征討馬超等人,自己於建安十七年(212年)初返回鄴城,接受了“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特權,說是如蕭何故事,可算上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就當了丞相,他可比當初的蕭何風光多了。
此時劉備應劉璋之邀入蜀,荊州無力北伐,東線的孫權倒是常往合肥走,可惜始終打不下來。當曹操騰出手來後,也想教訓一下趁人之危的孫權,於建安十七年末發兵征討之。
這是第一次濡須之戰,雙方相持一個多月,曹操見佔不到太多便宜,感慨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就走了。
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曹操受封魏公。次年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
建安十九年(214年)七月,曹操又想起來孫權,發兵征討,無功而返。十二月,曹操廢殺伏皇后。也是在這一年,劉備吞併益州,成長為曹操的又一大威脅,曹操再度將目光轉向西方。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親征漢中張魯。因呂蒙襲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正想跟孫權大戰一場,但聽到曹操征討漢中,還派張郃進攻巴中,立刻跟孫權議和,率師西向。
到十一月,張魯投降,曹操可以說是徹底統一了北方,開始謀劃下一階段的事宜。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五月,曹操晉封魏王,又想起了自己征討漢中時孫權曾進攻合肥,於是年末南征,第二次濡須之戰爆發。
這次曹操一直打到孫權請降,由於劉備在西線的動作,曹操又把視野重新放回西線。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備發起漢中之戰,爭奪漢中。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操親自出馬,救援漢中。曹操還未抵達漢中時,曹軍主將夏侯淵即戰死,漢中曹軍大亂,情勢急轉直下。
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在經歷兩年的拉鋸後,漢中成了雞肋,曹操把漢中的人口全部遷出,放棄了漢中。
同年,關羽從荊州出發,主動帶兵進攻曹仁,開始自己威震華夏卻轉瞬間敗走麥城的軍事急轉。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終年 66 歲。
看著以上的時間線,我們知道曹操在赤壁之戰後也南征了好幾次,但都沒有多大的成果,因為他面臨的問題很多,中央有地方也有,他解決事情的方針也不再是統一為主。統一很重要,可到了他這個年齡,給後輩留一個穩固的家當更重要,正是由於他的鋪路,曹丕剛上位就能代漢。
-
20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赤壁之戰是曹操一生中最重大的轉折點,正因為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戰敗,曹操才改變了之前一直奉行的統一天下戰略:先平定北方--再拿下南方--最後奪取西北,現在南方的赤壁之戰戰敗,南方沒有拿下,曹操除了把軍事目光投向西北外,還積極進行政治上的篡位奪取程式,同時並沒有放棄南方的荊州。
實際上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的損失並不大,至少有兩點原因可以證明:
一是曹操主要將領一個也沒有沒損失,包括荊州投降的將領。
曹操赤壁之戰曹操的損失主要是瘟疫和被火燒死的軍隊,遭受瘟疫的是曹操從北方帶來的軍隊,因為水土不服,更容易得,在赤壁被火燒死的軍隊大多數都是荊州降軍,因為曹操率領的是水軍,水軍本來就是以荊州降軍為主力,而這些荊州降軍原本就不屬於曹操,屬於劉表的。
再說了曹操本部的主要將領一個也沒有損失,只是在南郡之戰中損失了一員將領--李通,跟關羽交戰後不久病死的,別被三國演義騙了,蔡瑁沒有被殺,活得好好的,除此之外,只有普通士兵損失,可見曹操的損失並不大。
赤壁之戰二是赤壁之戰雖敗,但是曹仁仍在江陵城抵抗孫劉聯軍一年之久,還是戰略撤退放棄了江陵城,周瑜才拿下南郡。
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慘敗的話,勢必會影響曹仁在南郡江陵城的防守,要知道打仗最重要的就是軍心,如果軍心不穩,一切都會兵敗如山倒,但是明顯曹仁部並沒有受到特別的打擊,反而堅持了一年之久,並且曹操還從襄陽地區不斷派出援兵支援曹仁,也從側面反映了曹操在赤壁之戰損失並不大。
正因為曹操的損失並不大,所以曹操並沒有放棄荊州,這從史書上的記載也能看出來:
曹操、孫權、劉備《三國志 武帝紀》:十四年春三月,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
建安十四年就是公元209年,這一年也是南郡之戰在進行的一年,曹操回到了譙縣老家,也就是今天安徽亳州 ,並在這裡製作輕船訓練水軍,等到秋天七月的時候,曹操又率軍進入淮水,到達合肥。從這些記載就能看出,曹操並沒有放棄攻打南方的孫權和劉備,曹操訓練水軍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攻打孫權和劉備,因為南方有長江天險,沒有水軍是無法擊敗孫權和劉備的,所以曹操要訓練水軍,但赤壁之戰後,曹操就顯得相當謹慎了,很少有大規模戰爭發生,只是區域性的小規模戰爭。
209年南郡之戰南郡之戰發生的同時,孫權率軍攻打合肥,張昭率軍攻打九江郡當塗縣,但都沒有攻下,不久曹操還親自到達了合肥,當時的合肥和當塗都是曹操與孫權交界的前線地帶,曹操當時為了防範孫權南下,準備把江淮百姓遷往內地,結果江淮十萬百姓擔心曹操把他們遷得太遠,反而渡江向南投靠了孫權。
在一系列失利的情況下,曹操改變了戰略,曹操意識到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擊敗南方的孫權和劉備,因為曹操想要擊敗孫權和劉備就必須在水軍上有所強盛,沒有水軍是無法突破長江天險的,而水軍非曹操所長,在現實情況下,曹操在對南方保持足夠的威懾時,開始把戰爭的重心向西北轉移,同時加緊政治上的奪權。
1、軍事方面
公元211年,曹操開始對關中用兵,先是以假道伐虢之計,打著討伐張魯的旗號,逼迫關中的馬超、韓遂造反,曹操藉機收復關中,平定涼州。同時,曹操對關中用兵,引發了益州劉璋的恐懼,同年,劉璋邀請劉備進入益州攻打張魯,結果張魯沒有攻打,劉備反而把劉璋拿下了。
213年,曹操封公公元213年,曹操徵孫權,攻破了孫權設在江北的營寨,生擒了孫權的大將公孫陽,與孫權在濡須口對峙,還發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最終無果而返。
公元215年,曹操徵漢中張魯,張魯向曹操投降,原本曹操有機會乘勝進軍益州,司馬懿和劉曄都勸曹操乘勝攻打,可是曹操居然以“得隴豈能望蜀”為由拒絕了,要知道當時可是個大好機會,劉備率領主力在荊州與孫權對峙,不在益州,這麼好的機會曹操居然放棄了。
2、政治方面
212年,曹操模仿蕭何,以“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禮節自居。
213年,曹操稱魏公,終於邁出了篡位奪權實質性步伐的一步,還不惜逼死了荀彧。
216年,曹操稱魏王,稱公晉王,除了不是皇帝,曹操應有的待遇都有了,基本上做好了篡位的準備工作,只要時機成熟,曹操隨時能夠篡位。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一方面在軍事上有所行動,一方面在政治上大展其手,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篡位奪權,這是明擺的事,因為無法在短時間內擊敗南方的孫權和劉備,於是曹操把實際統一天下的機會留給了下一代去完成,也就是把擊敗孫權劉備,渡過長江統一南方以及全國的機會留給了下一代,曹操在做的,就是完成權力的世襲,世襲權力就是篡位。
雖然曹操在當時實力仍是天下最強,因為加緊了篡位奪權的步伐,所以曹操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面臨了朝廷中擁漢派的最後搏死一擊,這樣曹操內外都有敵人給了很大壓力,內部先後有魏諷、吉本、韋晃等人的叛亂,以至於讓曹操不敢離開權力中心太久,所以在面對奪取益州的大好時機,曹操都不惜放棄,而外部又有孫權、劉備這樣強大勢力且一時無法擊敗的存在,所以曹操只能接收現實,把問題留給下一代,自己只完成篡位的準備工作。
回覆列表
赤壁之戰後,曹魏軍隊損失巨大,丟了荊州,從此由原來的攻勢轉為暫時的守勢,因此曹軍很長一段時間無法發起南征,更多地應付劉備和孫權的進攻,因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