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山東燕之屋

    對,但是不全對。

    古有孟母三遷,很大程度上說明就環境對孩子教育的意義。但是,在相同的環境下,孩子的發展也會千差萬別,這就說明環境對孩子的發展有作用,但是絕不具有絕對作用。影響孩子發展的因素很多,有遺傳因素,有環境因素等等。小草的種子無論如何也不會長成參天大樹,母雞的寶寶終其一生也不會成為雄鷹。因此,我們也得認識到孩子自身的潛能是有很大差別的。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讓孩子發展自己的潛能,成長為自己能夠長成的樣子!

  • 22 # 點石成金柳老師

    我認為絕對不能用“不聽話”這個短語來描述孩子不服從家長管教的行為,更不能用“不聽話”來掩飾家長正確教育孩子能力的缺失,所以我認為你提出來的這句話是完全正確的。 我經常叮囑自己學生的父母親,孩子在家“不聽話”,就是父母教育的無能。如果只是一味責怪孩子,而不去想辦法改變自己,那將害了孩子一生。 我們很多人都不能自稱為合格的“父親,母親”,只能稱之為“父母”,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盡到“親”的責任,什麼是“親”,仔細觀察這個字就能發現:立木為親,所以只有能讓孩子真正立身成人,造就成才的稱為父母親。 很多時候,我們說孩子不聽話,是因為我們從一開始根本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和他溝通,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越來越不願意配合父母。大人都不願意被訓教指責,更何況孩子呢?要牢記一句話,優秀父母一定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為人父母,更要扮演成孩子的好兄弟、好姐妹,用反向思維換位思考進入孩子內心,陪伴他在不知不覺中明白道理,改變行為。 養兒不是為了防老!更不是為了傳宗接代!養兒是為了見證一個生命的奇蹟,是為了參與一段生命的成長,成就兒女是為人父母一生最大的功德。與其讓孩子活在我們並不豐滿的羽翼之下,不如在同行路上給孩子插上遠行的翅膀。我們不可能一輩子都陪在孩子身邊,只有竭盡全力創造最好環境,讓他們擁有生活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即使當我們不在孩子身邊,他們也可以生活的很好。 很高興為你解答,希望對你帶來幫助。如果育兒教子中需要諮詢,願隨時為你提供科學有效的教子方法及相關資料。

  • 23 # 育嬰師小妮

    嬰幼兒的社會發展首先是從家庭開始的,在家庭中透過父母的影響及指導嬰幼兒獲得了最初的生活經驗、社會知識、行為規範。可以說家庭是嬰幼兒社會化的最早執行者和基本執行者,但在諸多的家庭因素中,父母的教養方式是影響嬰幼兒社會化發展的最重要因素,透過父母的教養行為,把社會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態度體系及社會道德規範傳授給嬰幼兒,家長不同的教養行為,直接影響著嬰幼兒的發展。

    一、家長的教養型別特點及其對嬰幼兒發展的影響

    美國一位女心理學家,把父母的教育方式劃分為最基本的三種類型:權威型、寬容型和專制型。

    1、權威型家長認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應該有權威,但這種權威來自他們與孩子經常的交流,來自父母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以及父母對孩子的作用幫助的。例如,權威型家長向孩子提出一個要求之後,孩子可以對這個要求提出異議,並說出自己的理由,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會與孩子平等協商。權威型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很暢通,親子之間彼此互相瞭解對方的心事和願望。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會不惜時間和力量給他們以切切實實的幫助。

    這種教養方式對兒童的心理發展有許多積極影響。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兒童獨立性較強,善於自我控制地解決問題,自尊感和自信心較強,喜歡與人交往,對人友好。

    2、寬容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們給孩子最大的行動自由,把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放在首位,甚至採取“聽之任之”態度,但寬容型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有很好的溝通和交流,在孩子需要幫助時,他們也願意提供幫助。

    這種型別的家長對兒童也抱以積極肯定的態度,但缺乏控制。放任兒童自己做決定,即使他們還不具有這種能力。如任由兒童自己安排飲食起居,縱容貪玩,看電視。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如不要求他們做家務事,也不要求他們學習良好的行為舉止,對兒童違反規則的行為,採取取忽視或接受的態度,很少發怒或訓斥兒童。

    這樣教育方式下的兒童大多很不成熟,他們隨意發揮自己,往往具有較強的衝動性和攻擊性,而且缺乏責任感,合作性差,很少為別人考慮,自信心不足。

    3、專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絕對聽從自己的意見,“我養大了你,你就得聽我的”。在專制型家庭裡,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因為家長希望孩子的所有行為都受到保護和監督,他們全盤為孩子設計成的藍圖。他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是不平等的,是一種“大人”和“小孩”的關係,是“管”與“被管”的關係。因此相對來說,他們之間的溝通是有障礙的,而且這樣的家長儘管含辛茹苦,眼淚汪汪,但孩子卻不如所願,在孩子遭遇挫折時,並不能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

    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學前期兒童常常表現出焦慮、退縮和不快樂。他們在與同伴交往中遇到挫折時,易產生敵對反應,在青少年時期,在專斷型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兒童與權威型相比,自我調節能力和適應性都比較差,但有時他們在校的學習表現比放縱型和忽視型的學生好,而且在校期間的反社會行為也較少。

    二、家長教養中存在的問題

    1、教養方式成人化

    隨著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生活節奏加快,父母忙於工作、學習進修,忙得無暇照顧孩子,只能把孩子交給老人和保姆照看,即使是想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也是用成人態度進行指導,把自己的價值觀點強加給孩子,呈現出一種“滿堂灌”似的親子教育。

    如今許多父母生怕自己孩子的發展會落後於同齡兒童,對其提出超出能力範圍的要求。這種過高的期望在給兒童造成心理壓力的同時,也影響其正常的社會性發展。

    由於獨生子女沒有固定的遊戲玩伴,主要的社會經驗都是在於父母等長輩的交流中逐漸獲得的,因此他們在語言上、心理發展上表現出早熟、成人化的特徵。與此同時,父母的嬌慣、溺愛又導致他們的心理幼化,社交能力差、行為幼稚、行為與自身發展水平不相稱的後果。

    2、教養方式不統一

    現代家庭往往是幾個長輩,圍繞一個孩子轉,不少家庭還請了專職保姆。這些教養者由於年齡、職業、文化水平和經驗的不同,必然會持有不同的教養態度,往往會為了兒童“上不上興趣班”、“如何交往”、“怎樣認識自己”的問題爭論不休。

    一旦家庭中存在多種教養態度,不僅會損害教養者的權威形象,還會造成兒童社會性發展困難,並引發兒童社會化衝突、角色認同危機等。

    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必須要按照教育心理學的一些規律來進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一些父母不瞭解,也不注意學習家庭教育的知識,認為家庭教育知識不需要學習,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或者盲目照搬別人的教子經驗,儘管也在家庭教育上花了很多時間,收效卻並不理想。

    3、教養內容功利化

    不少家長特別注重兒童早期教育中知識的傳授和才藝的培訓,不顧孩子實際,拔苗助長。兒童的天性就是好奇、好玩的,過多的參加各種興趣班、才藝班、高強度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不但束縛了幼兒個性發展,更不利於他們的健康發展。如幼兒小班入學必須提前學會10以內的數字寫法;中班升入大班必須學會50個漢字;入小學前必須學會200個漢字,學會10以內的加法,背50個英文單詞等。這種違背教育規律的要求,儼然成為一道不可違背的準繩。於是家長便想方設法在家裡苦教孩子本領。殊不知,一個連手骨頭都沒有發育完全的孩子,怎麼透過機械記憶去完成這麼多的“提前作業”。教養者把幼兒教育等同於應試式“知識的培養”和掠奪型“智力開發”,對兒童全面、健康、和諧發展中應包含了人格和品德的培養,則考慮甚少。這種片面的教育使不少兒童缺乏應有的自理能力和社交常識,他們道德意識薄弱,難以形成對自己的正確評價。

    4、教養方式極端化

    老被父母打了的孩子,長大成為老打孩子的父母,“窒息的愛”令孩子長不大。孩子作為家庭關注的焦點,嚴格的管制,除了讓孩子成為學習的奴隸,更換來孩子十足的叛逆。這種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控制很嚴,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極情緒,產生恐懼或焦慮、敵意或殘忍的心理,容易發生不能剋制的逆反、倔強、攻擊和衝動行為,棍棒打沒了孩子的歡樂、個性創造性。棍棒打出來的是一個唯唯諾諾,一事無成,害怕闖蕩,廝守父母身邊,沒有真正快樂與笑容的“孝子”。

    還有些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與學習不感興趣,也不關心,很少去管孩子。小時候交給保姆或父母,上學了交給老師,長大了交給社會。這類父母存在著典型的角色問題,他們或性格內向,或缺乏權威意識和責任感,或社交能力差。這種家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對事情沒有責任心、行為放縱、一些不良的個性與態度會影響學業。

    三、家長改變不良教養方式的途徑

    1、建立良好教養方式,要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家庭的和諧與穩定

    這樣的家庭氛圍是子女成長的催化劑,如果父母感情不和,經常打罵、爭吵,甚至婚姻破裂,子女在這樣的家庭中生活肯定是得不到良好的教養,會對子女身心發育極為不利。

    2、要形成良好的家庭教養方式

    家長自己必須是心理健康者,要加強自身的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糾正自己的心理缺陷。尤其是母親,許多研究表明,母親的個性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母親具有女性的美德和溫柔體貼,情感細膩等優點,母親的溫存、寬容、優雅的風度和文明舉止都是培養子女良好心理品質的先決條件。父母應更多地瞭解兒童的心理特點,掌握一些正確教育孩子的知識與方法。

    3、父母要保證與子女的溝通時間

    儘管現在許多父母都是工作繁忙,但不應減少與子女的溝通時間,親情關係畢竟是其他關係所無法取代的。只有營造出和睦的家庭氣氛,彼此之間建立起一種亦尊亦友的關係,坦誠溝通。就既能讓子女感受到來自父母的真正的關注和照顧,又能讓子女遇到問題時,能及時與父母溝通。這樣的話家長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教養方式。

    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要想培養心理健康快樂的孩子,就要父母從自身開始做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和孩子一起成長。

  • 24 # Sam英語課堂

    這句話不無道理。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用心培養,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不容忽視

    身教勝於言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會在生活中受到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父母待人和善,彬彬有禮,助人為樂,那麼相信孩子也就有可能會成為這樣的人。所以營造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對於孩子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無論是父親,母親都要在孩子面前學會自律,並要做出好榜樣。

    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影響和決定著一個孩子的性格養成和以後成長之路。教育學家斯賓塞曾經說過,家庭環境對於一個孩子的心智和才能才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教育態度如果比較熱情主動,而不是冷漠,獨裁,那麼孩子的情商可能就會比較高。在一個充滿愛和溫暖的家庭中生長的孩子,就會帶給周圍人愛和溫暖的感覺。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帶給孩子的也將會是良好的影響,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對於孩子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切勿給孩子一下這樣的家庭環境,否則會嚴重影響孩子的一生。

    生活在不幸福、不和睦的家庭中的孩子會產生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家庭不和睦的環境下,那麼孩子的心靈和性格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這足以影響孩子的一生。

  • 25 # TeacherWu

    對題主的問題,我認為是對的。但是,我作為一名老師兼家長,我希望孩子們是“懂事的”,而不是“聽話的”。

    話不多說,下面開始講我的兩個觀點:

    一、為什麼認為是對的?

    在多數中國家長的觀念裡,遵循家長的意願就是聽話,不遵循就是不聽話,不聽話就不是好孩子。凡事沒有絕對,顯然“沒有不聽話的孩子”這句話也不那麼正確。

    但,孩子終歸是“鬥不過”家長的。我經常在學生們的作文裡瞭解到孩子們是怎麼一步步聽話起來的。而這些原因總結起來,就是父母創造了讓孩子聽話的環境。

    比如,張同學每次不聽話他爸爸就會打他,捱打次數多了,張同學開始試著順從父親;比如,李同學每次不聽話她媽媽就會當著全村人數落她,次數多了,敏感的李同學也開始不再頂撞母親了...

    也許我的例子有一些極端,但事實就是如此,假若父母創造了特定的環境去逼迫孩子,哪個孩子會不聽話?試問,這些聽話了的孩子,真的是真心聽話的嗎?孩子聽話真的是對孩子有益的嗎?

    二、為什麼希望是“懂事的”,而不是“聽話的”?

    其實所有人都明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一輩子的老師,也都明白環境對孩子的重要性。古有孟母三遷,就是因為想給孩子提供好的環境。

    而父母的言行舉止方式方法,其實也是環境的組成部分。

    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只需要創造環境來引導孩子做一個懂事的孩子,懂事的孩子自然也是聽話的了。

    懂事,是方法論;聽話,是結果論。

    無論聽話還是懂事,本意都是希望孩子好。那麼,我們就要給孩子講事實擺道理舉例子,一步一步引導他走向正確的軌道。而不是簡單粗暴的告訴他聽從我們的就是對的。

    對於一個明事理的孩子來說,他會在對的場合做對的事,在不對的場合不做不對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書看了改變了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