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在水常流
-
2 # 雪流星落
我們不否認三國演義中,作者更多的筆墨落在的蜀國身上,把更多的美好賦予了蜀漢!仁義無雙的劉備,多智近妖的諸葛亮,一身是膽的趙子龍,忠義化身關雲長,老當益壯黃漢升……基本在蜀漢群星身上,沒有太多爭議,其他的呢?魏武之風的曹操,絕對是中國歷史上數的上的軍事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風評極差!司馬懿更是被罵的很慘!乃至後世戲曲裡,奸臣的形象太深入人心!
所以作者是有自己的偏向的,但是三國演義畢竟是在歷史的基礎上文學加工的,總不能完全脫離實際亂編,所以該覆滅的還是要覆滅,該統一的還是要統一,只是過程可以塑造的悲壯一些!我們看蜀漢的覆滅,六出祁山,九伐中原,蜀漢一次次像飛蛾撲火一樣為光復漢室努力,雖然失敗讓人敬佩,這也算羅貫中給蜀漢最好的安排了!再看東吳的戲碼,基本連個男三號戲份都不如,存在感太低!
-
3 # 五月南風天
《三國演義》的主旨思想,是建立在兩晉至明清一千多年的“以劉備為匡扶漢室的仁義之君”,“曹操乃篡國謀逆的奸雄之輩”的鮮明人物形象中,“擁劉反曹”的一種理想;所以,角度已經很鮮明,至於是不是興衰史,我認為並不是,至少它是一本小說,很大程度上不符合歷史,說到興衰,其文中議論總結也並不深刻,甚至說沒有什麼議論總結,勝於刻畫人物形象,勝於描述故事情節,短於缺乏文史議論,故他人之觀念,我不敢苟同。
-
4 # 醉美詩文poetry
這種觀點顯然是片面的,當然,作者羅貫中尊劉抑曹,把蜀漢作為正統加以宣揚,但小說畢竟是三國演義,沒有魏國和吳國,哪來的三國演義?而且客觀的來說,三國當中蜀漢是最弱小的,作者從感情上雖然尊崇推戴蜀漢,但蜀漢還是最早覆滅的,留下了後主劉禪樂不思蜀的成語典故,令後人唏噓不已。
-
5 # 雲清說史
感謝題主的邀請,我是雲清看世界,非常開心和大家探討這個話題。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弱弱地問一句,親,你知道為什麼這部小說取名《三國演義》嗎?相信很多人聽了都會哈哈大笑,這種用腳趾頭都能想出來的問題,你還能夠問得出來。是啊,既然大家都知道這部小說本身就是記述的是魏蜀吳三個國家的故事,題主偏偏認為是記述蜀漢的興衰史,你是劉皇叔的親戚吧。其實歷史本可亦莊亦諧,倘若一直板起面孔“裝蒜”,日久必然生厭,誰都不會喜歡。 我們承認劉備這個草根一族創業艱難百戰多,別看他一直自吹自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孝景皇帝閣下玄孫,其實到了他這一輩兒早就敗落了,否則他就不會靠販賣席子和草鞋為生了,都說英雄不問出身,關鍵看他是否有旋轉乾坤的鴻鵠之志,劉備就是這種人。 曹操亦曾久居人下,他目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的人間慘劇,於是不斷壯大自己的力量,偏偏又有一個漢獻帝送上門來,曹操本身又思賢如渴,眾望所歸,文武雲集。他所做得事情又是符合社會發展大潮的事情,因此統一大半個中國是情理中的事情。他曾經坦言,正是因為自己的存在,打碎了那些野心家、陰謀家稱王稱霸的幻想。 至於孫權是靠著他爹孫堅和哥哥孫策留下的班底,當然他本人也確實有本領,否則曹操就不會說出那句“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話了,孫權能夠知人善任,他能夠從諫如流,他能夠拎的清,在東吳那些迂腐書生一直叫嚷投降曹操的時候,孫權能夠乾綱獨斷,能夠被魯肅一句話點醒夢中人,他手起劍落,斬斷案角,“倘若再有言投降者,當如此物”今天是三月三,是上巳節,在豔陽之下,在這個陽春三月的日子裡,探討和《三國演義》有關的話題非常開心,但願這份開心連著你,也連著我。我是雲清看世界,喜歡就點贊,就關注,投桃報李是美德。
-
6 # 北極雪兔94501305
《三國演義》開篇,就告訴其中心思想“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講蜀漢從建立到滅亡的難苦歷程。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淚,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7 # 太白讀
我不太認可這個觀點。蜀漢興衰只是三國演義中比較重要的部分,但是不是全部。但是為什麼會讓人誤會,主要是因為書中尊劉貶曹的思想嚴重。
三國演義尊劉貶曹,是因為傳統的儒家思想對王權正統的維護。漢朝統治長達400年之久,“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強大的漢朝也正是歷朝歷代統治者夢寐以前希望達到的高度。
終漢一朝東征西討,兵鋒所指,無數強敵灰飛煙滅。即便是三國演義中毫不起眼的諸侯公孫度公孫康父子,都能征討高句麗,擊敗烏桓,遼東半島,越海襲取膠東東萊諸縣,大力開疆擴土成為名副其實的“遼東王”。
然而面對曹操派張遼收付東萊,直逼遼東,公孫康大為驚懼,袁尚、袁熙兄弟二人以求和。對比隋唐時期付出巨大代價,花了50年才能滅掉高句麗,這樣的漢朝能不令人神往。
所以,尊劉貶曹,是明代對漢朝的追憶,是對王國正統的維護。而書中真正的意圖開篇便用楊慎的臨江仙說了出來,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全書正是唏噓於古今之事,借史抒發人的感慨。書中借楊慎的詞,表明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強如曹劉也不過是現今人們口中故事。書中有寫蜀漢興亡史,也有英雄落幕史,有寫時勢造英雄而又被迫跟隨命運謝幕的不甘。著重筆墨的蜀漢,也只是其中一幕。我是愛讀書的大白(●—●),歡迎關注評論點贊轉發。
-
8 # 劉海888
這種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縱觀整部三國演義。雖然吳蜀魏三國典立,但是著墨點中大部份都是側重於魏蜀,吳相對少一點。而魏蜀相較又都是蜀多一點,也許劉備是漢室皇叔,所以作者更偏於蜀。這當中劉備,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更是濃墨重筆而寫,而魏國則是曹操,張郃,張遼,司馬懿要多一點。
-
9 # 孜士
不同意這種觀點。
《三國演義》是以三國曆史為載體,來生髮故事、塑造人物、進而抒發作者思想觀點的一部小說,也就是說一部故事性質的作品。
在歷史這副骨架上,作者按自己的意願附上了肉,而這些肉才是作品的主要內容,而不是骨架。所以這部書不是三國曆史,更不是蜀漢歷史。
當然作者的意願並不完全是他個人的主觀,也是所處時代賦予他的客觀。
-
10 # 浮闔
個人理解如果單說“三國演義”這本小說的話,可以這麼認為,因為全書從桃園三結義開始,直到諸葛亮身死五丈原故事基本結束,有此可見劉備,諸葛才是全書中的主角,蜀漢興衰是故事的主線,但這還無法構成“三國”這一主題,因而才有了男二曹操,男三孫權,但他們的作用只是作者用來反襯主角的。總而言之,三國演義不等於三國,小說不等於現實,就小說而談,觀點是成立的。
-
11 # 忠哥說天下
如果說《三國演義》只是講述蜀漢的興衰史,我是不贊成這個觀點的,原因有三:
1.《三國演義》的書名已經告訴你了
《三國演義》,顧名思義,講述的是三個國的事兒,即魏、蜀、吳三國。如果單講的是蜀漢,那書名就不應該叫《三國演義》了,而應該叫《蜀漢演義》或者《蜀漢風雲錄》、《蜀漢興衰史》。
再說,正史的《三國志》,說的也是三國之事,而不是隻說蜀漢興衰的《蜀漢志》。
單從書名上來說,就已經否掉了有些人的《三國演義》就是講述蜀漢興衰史的觀點。
2.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國演義》的開篇就寫到了天下大勢的分析,“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漢朝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這豈是一個國的事兒?
《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論英雄,關公賺城斬車胄”裡寫到:
操以手指玄德,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
看看《三國演義》裡面真正的人物的氣勢,曹操表面上論的是英雄,實際上說的是天下,其洞察力和判斷力相當的精準,並且在氣勢上要高出劉備許多,即使劉備後來佔據天府之國成立蜀漢政權,最終也是被滅,三國歸晉。
這也直接證明了《三國演義》不是講述蜀漢的興衰史,而是三國歸一、晉朝的那些事兒。
3.與其說《三國演義》是’蜀漢興衰史’,倒不如說是曹操的一部英雄史
《三國演義》總共一百二十回,前七十八回都有曹操的出現,也是曹操縱橫天下的三十餘年,除江東孫權和西蜀劉備之外,其他群雄都被其剿滅,這也為其身後的司馬家族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曹操東征西戰,平定四方,蜀漢的劉備怎能與其比肩?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的胸懷和謀略及其文采,又是蜀漢的劉備怎能企及的呢?
綜上所述,《三國演義》是魏、蜀、吳三國的興衰史和發展史,也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佐證。
-
12 # 炫邑影視
三國演義的主要內容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臺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
13 # 江上俠chenxiliang
歷史章回小說《三國演義》是一部七真三假演義蜀吳魏三國爭雄,最後歸晉的興衰史。作者羅貫中認為蜀國劉備代表東漢社稷是正宗,觀點傾向揚劉蜀抑曹魏。
-
14 # 孤山老叟
同意,作者本來就是帶著讚揚劉備貶低曹操的心態來寫作的。其實每個作者都是人,人就有自己的喜好憎惡。
寫《三國志》的陳壽由於站在晉的立場,所以必須保證魏是正統,所以他的書裡曹操就比較好了。
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三國演義》的,劉備方的人物被刻畫的雖然與歷史上的真人不同,卻都性格鮮明。
劉備集團,像個溫暖的大家庭,重感情。
-
15 # 鬼影問道化真身
《三國演義》不是在講述蜀漢興衰史,而是透過以蜀漢興衰史為主線,向世人宣揚華夏傳統美德“禮丶義、廉、恥、孝、悌、忠、信”!
玄德公出道時,高舉忠義大旗,行忠義之舉,得到天下人讚許,使得許多英雄生死相隨。因此,玄德公能夠從草莽中崛起,成為一方諸侯。
玄德公奪益州牧劉璋之地,失義!玄德公在漢獻帝被廢后稱帝,失忠!因此玄德公所創的蜀漢政權,沒能一統江山,最終滅亡了。
固然,玄德公先奪益州後稱帝,都有一定的理由,但是也確實行了不忠不義之事,有違華夏傳統道德。失德者不會擁有天下,比較符合華夏道德觀,也比較符合明朝的價值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先生,就是明朝人。
《三國演義》只有以蜀漢興衰為主線,才能表達“行忠義者興,棄忠義者亡”的明朝主流價值觀。玄德公起初行忠義,所以成就大業。玄德公後來棄忠義,所以倒大黴。
至於說《三國演義》對其他勢力,一筆帶過,一是除了曹丶孫兩家外,其他勢力在三國時代,都沒能貫穿始終;二是其他勢力,都沒象玄德公一樣,由忠義走向不忠不義。因此,《三國演義》只有以蜀漢興衰為主軸,才能達到羅貫中先生宣揚華夏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目的。
-
16 # 換個視角看歷史
關於《三國演義》到底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看。
第一層,這是一部歷史小說。既然是文學作品,就一定是虛實結合的產物。虛指的是小說中的大量情節是為了塑造人物,因此很多情節在史實中並不一定是這樣,而且作者的刻意安排。像為人熟知的草船借箭,火燒博望等等。
第二層,這是一部具有中國傳統價值觀的英雄主義史詩。這部小說中最出彩的其實是那些性格各異的君臣文武,他們就像行走的價值觀,把我們的祖先所推崇的、唾棄的德行,透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表達出來。就像我們分析每個文學作品的時候,都會把人物劃分善惡黑白一樣,反面人物的作用也是服務於塑造正面角色,而並非史實。同時,以劉備為代表的蜀漢政權的興衰歷程,也正是一個史詩故事的標準框架,英雄們在磨礪與挫折中,不斷成長,最終成為了一方霸主。類似這樣的框架在東西方的文學作品中都可以很容易的找到。
第三層,作者將流傳了千年的各種相關故事進行了重新編排,並且加入了自己的歷史觀。如果說情節是為人物服務,那整片小說其實是在為作者的表達自己的價值觀而服務,那就是正統。論經歷,曹劉孫三家都有些各自曲折的發家史,可為何作者選擇了劉備作為主線人物?因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在古人看來就是對權力和規則的挑戰,不能提倡。而劉備恰恰成為了維護體制尊嚴的那個守護者。這個思維方式或者在我們現代人看來有些過時,到幾百年前的封建社會,這可是人們認為天經地義的事。
因此,我覺得《三國演義》並不是一部蜀漢興衰史,而是講述那個動盪年月的時代精神的史詩作品。蜀漢更多的是作為主角功能而出現的。
-
17 # 玩易窩窩
《三國演義》,是一部以三國曆史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它所表達的是歷史的文學形象,小說是文學的一種,它摻雜著作者的個人思想,人生理念,以及對事物的不同觀點,其目的是為了增添小說的精彩度,增添小說的閱讀量和點選率。喜歡看小說的朋友都知道,小說基本上都是,以主人公的興衰起落,人物行蹤為主要線索。很顯然三國演義,是以劉備為小說正面人物,以劉備的興衰起落為線索貫穿整部小說的。因為他是正面人物,所以八竿子打不著的劉備,成為中山靖王之後。作為了堂堂皇族後裔,他自然而然就要,擔負起王朝興衰的歷史責任,最後也由拯救皇帝而做了皇帝,最後成為了一方霸主,三分天下有其一。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以三國背景為題材,且文學藝術形象很強的一部小說,它就很難去尊重歷史的本來面目。就像我在很小的時候看三國演義,一看到曹操就知道這是個超級大壞蛋,劉備一出場就知道這是個大好人。其實,讓曹操壞到掉渣的無非就是那句“寧可天下人負我,休教我負天下人”。我們今天站在當時曹操的立場想一下,他曹孟德何德何能就敢和天下人對抗啊!當然後來隨著他野心的膨脹,可能會有這個念頭,但至少在當時當下他是沒這個念頭和膽量和天下人對抗的。真實情況實際是,曹操發現自己錯殺了呂伯奢一家後,心裡萬分的傲惱和後悔,隨口說了一句“寧教他人負我,休教我負他人”僅僅幾個字的轉變,就把曹操和天下人對立起來。可見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
在《三國演義》裡不得不說的還有“曹操哭郭嘉”,這也是文學色彩極其厚重的一筆,曹操是個極其成熟的政治家,郭嘉的英年早逝,給他身心帶來極大的創傷。以至於在他後來事業受挫的時候,不得不感概“若郭奉孝在,孤何至以此”這件事情到了三國演義裡面,且是大大的變了味,都回到家了,都坐在桌上喝著酒了,曹操就忽然嚎啕大哭起來,而且還是當著眾謀士將士的面,這就是典型的打眾謀士的臉了。當眾羞辱眾謀士,這不大可能是曹操的作風,曹操在政治是極其的成熟,郭嘉的死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況且他的謀士並沒有失職,他有當眾羞辱謀士的理由嗎?
這其實和劉備版的“劉備當眾摔兒子”如出一轍,有異曲同工之處,劉備當眾摔子,劉備愛惜下屬,體恤將士的光輝形象一下就樹立起來了,而曹操當眾羞辱謀士,一下就抹黑了自己。這一正一反,正面人物劉備就光芒四射了,曹操作為反面人物,也給正面主人公做了陪襯了。這就是小說的巧妙之處,劉備作為《三國演義》小說裡的正面人物,整部小說都是,圍繞著劉備的人物線索來展開的。劉備創造了蜀漢政權,小說也就是在論述著蜀漢政權的興亡史。因此,整部三國演義自蜀漢政權滅亡後,就變得枯燥無味了。
順便一提,在三國曆史上,無論北魏,東吳,還是蜀漢政權,他們其本質而言,都是非士族階級政權,他們和階級政權之間存在著矛盾,衝突和鬥爭。這種階級鬥爭白熱化的時候,也就是三國政權走向滅亡的時候。因為,只有晉才是真正計程車族階級政權,這也就是天下三家歸一的本質所在。
-
18 # 萍水相逢良良
我們不否認三國演義中,作者更多的筆墨落在的蜀國身上,把更多的美好賦予了蜀漢!仁義無雙的劉備,多智近妖的諸葛亮,一身是膽的趙子龍,忠義化身關雲長,老當益壯黃漢升……基本在蜀漢群星身上,沒有太多爭議,其他的呢?魏武之風的曹操,絕對是中國歷史上數的上的軍事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風評極差!司馬懿更是被罵的很慘!乃至後世戲曲裡,奸臣的形象太深入人心!
所以作者是有自己的偏向的,但是三國演義畢竟是在歷史的基礎上文學加工的,總不能完全脫離實際亂編,所以該覆滅的還是要覆滅,該統一的還是要統一,只是過程可以塑造的悲壯一些!我們看蜀漢的覆滅,六出祁山,九伐中原,蜀漢一次次像飛蛾撲火一樣為光復漢室努力,雖然失敗讓人敬佩,這也算羅貫中給蜀漢最好的安排了!再看東吳的戲碼,基本連個男三號戲份都不如,存在感太低!
-
19 # 戲春風1
看三國只是一本小說。有情感,有演繹,有杜撰,有作者的立場。看看圖一樂也就是了。要真想了解漢史三國,還是要看看三國志比較妥帖點。
-
20 # 懷才像懷孕時間久才能看出來
三國演義本身就是講述蜀漢興衰史,男一號就是諸葛亮,用來暗指作者也有諸葛亮這般通天修為。小說這樣加工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如果你把這些當成歷史來看,就是你自己的錯誤了。從三國一直到宋朝之前的中國史家一直把魏算作正統。直到宋朝的時候,很多土地被遼金蒙古佔領,首都遷到南方去了,這樣不符合傳統,所以皇上就說要把史書改一改,把三國時佔據南方最弱的蜀漢改成正統,這樣好讓大家覺得大宋江山即使在南方也是正統
蜀漢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整個過程的講述,還過分的描述諸葛亮的鬼才《八卦圖》。其它人物都是一筆帶過,似乎有些偏見。例如袁紹的文丑顏良,曹操的郭嘉,司馬懿等等。
回覆列表
有點以偏概全了,三國演義中是偏重了作者個人傾向蜀漢的感情色彩,但曹魏篇章也不少,尤其是後期。整體上《三國演義》還是講述朝代更替,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