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情義堂主

    因為宋太祖的兒子們都去世得比較早。

    1、長子 滕王趙德秀,早亡

    2、次子 燕懿王趙德昭,其九世孫為宋理宗趙昀

    3、三子 舒王趙德林,早亡

    4、四子 秦康惠王趙德芳,早亡(即八賢王原型),六世孫為宋孝宗趙昚

    擴充套件資料:

    一、宋太祖的後代們

    北宋除趙匡胤外,其他皇帝皆為其弟趙匡義(宋太宗)的後代;而南宋除宋高宗趙構、宋正安帝趙旉之外,其他皇帝都是趙匡胤之後代:趙匡胤之子趙德芳的後代有宋孝宗、宋光宗、宋寧宗;趙匡胤之子趙德昭的後代有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宗(宋恭帝)、宋端宗、宋懷宗(又稱宋幼主、宋帝昺、宋祥興帝)。

  • 2 # FJ·榮

    其實當時宋太祖趙匡胤其實有倆兒子,只是還年幼!在一次宴會上,趙匡胤母親杜太后說:“後周就是因為子孫年幼被你奪了權,現在你的孩子也都年幼小心被以後得手下也效仿你,不如把皇位傳給你弟弟趙光義,以後你弟弟再傳給下一個弟弟,這樣江山永固!”後來趙匡胤才一直沒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 3 # 公元前

    眾所周知,宋太祖趙匡胤一生都沒有立太子,也就是說,趙匡胤執政時期,他有可能根本就沒有想要將皇位傳給自己兒子的打算,所以後來他將皇位傳給了趙光義可能早就想好了。

    歷史上沒有立過太子的皇帝也有很多,但是這些人很多都沒有子嗣,所以不得不將皇位傳給兄弟,另一部分是因為死得太早,還沒有來得及立太子就死了,另一些人就是和秦始皇一樣的結局,自負天命綿長,甚至妄圖長生不老,一輩子想要當皇帝。

    但是宋太祖不立太子的原因,似乎是和上面任何一種都不一樣,畢竟他是有兒子的,並且他有四個兒子,另外他將傳皇位給自己的兄弟是自願的,他不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傳給了他的弟弟,也就意味著他的子孫後代從此可能就沒有當皇帝的機會了。

    趙匡胤傳給他的弟弟,而不是兒子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根據歷史記載這和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有關。趙匡胤剛登基不久,杜太后突然病死了,杜太后臨終前曾和趙匡胤說國這樣一番話,她秘密告訴趙匡胤,當她百年之後一定要將皇位傳給趙光義,趙光義再傳給他年幼的弟弟,這樣一直下去,杜太后說“國有長君,乃社稷之福”。所以從此趙匡胤就記住了他母親臨終前所說的話,於是將皇位傳給了他的弟弟。

    二、因為趙匡胤吸取了前車之鑑。在他之前,歷朝歷代因為爭奪皇位發生了太多的宮廷悲劇,比如:五代十國的時候有幼主世襲登基,但是都是曇花一現,登基不久就死了。更何況趙匡胤的皇位是透過陳橋兵變從幼主手中奪來的,他也非常害怕。

    三、趙匡胤真的想將皇位傳給趙光義,這是你情我願的事情。趙匡胤和他兄弟的感情一直都不錯,並且趙匡胤執政時期,他一直都在培養趙光義,而趙光義也非常的幹練,趙光義也符合當皇帝的標準,再加上杜太后臨終遺言,於是趙匡胤就順水推舟,把皇位傳給了趙光義。

  • 4 # 五味談

    在中國古代,一般都有嚴格個等級制度一直都是遵循宗法制度皇位一般都是要傳給自己的嫡長子或者其他兒子的,但是在北宋初期宋太祖趙匡胤卻沒立太子而是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趙光義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

    宋太宗趙光義(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趙匡胤名諱而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

    宋太宗趙光義(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趙匡胤名諱而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趙匡胤駕崩,趙光義繼位。

    為什麼宋太祖不立自己兒子為太子而是立自己的胞弟為帝呢?其實不是宋太祖不想而是現實太殘酷了,當時北宋初立國家周圍到處都是小國遍地都是皇帝。

    當時宋太祖的兒子趙德昭年幼而其弟卻南征北戰積累了一身戰功,受到士卒的愛戴。江山不穩,兒子年幼。趙匡胤稱帝時,自己的兒子個個都沒成年,自然不能委以重任。而且他在位期間,大宋江山不太平穩,且朝廷內亂不斷。再加上當時周圍的殘黨餘孽比比皆是,所以趙匡胤知道,自己的兒子還不能擔起重任,將他立為太子只會為他引來禍亂。

    江山不穩,周圍敵軍屢次禍亂。因此在如此強敵之下,趙匡胤為了大宋江山的未來,也不敢輕易下決斷。所以宋太祖為了子孫萬代只好做出了讓步。

  • 5 # 瘋哥哥l

    趙匡胤作為開國之君,一生戎馬,統一中國大部,結束唐後五代十國的亂局,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關於他的故事和傳說很多,獲得皇位的“陳橋兵變”更是讓人咋舌,之後的“杯酒釋兵權”更是很有智慧。

    他在位16年,為什麼沒有設立太子呢?

    五代十國時候的慣例

    唐朝滅亡之後,進入一個大亂世,出現五代十國,其實就是軍閥割據,很多就自立為王,而各軍閥之間連年征戰,朝不保夕。很多國家很難能得到有效傳承,於是形成一個慣例,不設立太子。這樣有幾方面考慮。

    1.設太子即為考慮“後”事,對於都是軍事起家的君王,不夠吉利,即便對後繼之人有想法,大都是隱蔽設立繼承人;

    2.設立太子,群臣便會有所選擇和計劃,對於需要集中力量對外的五代十國來說,分擔力量不是好事——立太子等於給自己找了一個對手;

    趙匡胤雖然統一了中國大部,但政權還是屬於不穩固的狀態,而他得到皇位是因為陳橋兵變,更是不敢大意,所以遵循舊例也不敢貿然設立太子。

    金匱之約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六月甲午,太后杜氏崩,太后生病時,與太祖、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定下在太祖百年之後由其弟光義繼位(《宋史紀事本末》記載說“汝百年之後,當傳位於光義,光義傳於光美,光美傳於德昭(太祖子)”)。後太祖逐漸加封光義直至“晉王”。此間,宰相趙普一直反對光義繼位,主張立太祖之子,973年8月趙普被罷相,同年9月立太祖三弟光義為“晉王”。

    而親王+京尹一直是五代以來皇儲的標配,也就是說早在開寶六年,趙光義就已經是“開封尹+晉王”,完全符合當時的皇儲身份,並且大權在握,參與各種朝中事務。與之相反的是,趙匡胤的兩個成年的兒子,趙德昭(26歲)和趙德芳(18歲)卻只是掛名的節度使和防禦使,不僅沒有實權,而且從未參與過國家政務。

    有這樣的安排,也就不需要立太子了。

    斧聲燭影之說

    燭影斧聲,也稱斧聲燭影,是指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另有記載說,是召太祖第四子趙德芳進宮商議後事,被晉王知曉後未召進宮),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另有記載說“好做,好做”)。後晉王趙光義繼位,史稱太宗。

    後人懷疑趙匡胤是被其弟弟害死,屬於突然暴斃,還沒有來得及設立太子。

    這些事,都是未解之謎,也沒有更有說服力的說法。

  • 6 # 微史春秋

    宋太祖暴亡之時,四個兒子有兩子尚在。

    其中次子趙德昭二十四歲,完全陳年,最小的第四子也十六歲了。

    一、現存史書未記宋太祖立儲

    次子趙德昭是賀皇后所生,賀皇后早逝,趙德昭遲遲不得封王。

    “乾德二年出閣。故事,皇子出閣即封王。太祖以德昭沖年,欲其由漸而進,授貴州防禦御。”“終太祖之世,竟不封以王爵。”

    而趙德芳的母親《宋史》並無明確記載。

    在很多關於“燭影斧聲”筆記中,都提到宋太祖去世當晚,宋皇后讓太監王繼恩召趙德芳入宮,結果王繼恩召來了宋太宗。

    這裡就讓人很疑惑了,為何宋皇后(無子)為何不召年長的趙德昭,而去召年幼的趙德芳入宮呢?

    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不能排除這段歷史被後人裁剪、加工過。

    二、《太祖實錄》多次重修

    宋太祖去世後,《太祖實錄》修撰,很多事情可能被掩蓋。

    宋太宗以兄終弟及的方式繼位,這無疑不是正常的繼位方式。

    他繼位後開始編撰《太祖實錄》,很多對他不利的東西都被遮掩了。

    按理來說,《太祖實錄》是記載宋太祖實際最真實的史料,但是《太祖實錄》卻有新舊兩個版本。

    太平興國三年《太祖實錄》正式開修,由沈倫監修、李昉等人編修,到太平興國五年修成。

    監修沈倫早年追隨太祖趙匡胤,是他幕府中的主要成員之一。此時距離國初不遠,參與修史的史官很多都是太祖朝親歷者,所以這本《太祖實錄》應該真的是實錄。

    但是這版《太祖實錄》最後變成了所謂的《舊錄》。

    因為宋太宗對這本《太祖實錄》很不滿,如他認為在寫到陳橋兵變的時候沒有寫到自己,他告訴史官,兵變時自己就在太祖身邊。

    最終他要求重修《太祖實錄》,這回在修的時候,史官“躬承聖問及”。直到宋真宗初年新的《太祖實錄》才修成,稱為《新錄》。

    宋太宗時期兩次修太祖實錄,我們完成可以想象到,很多事情都被宋太宗遮掩,對他的角色進行了美化渲染。

    而且宋真宗後期,又第三次重修太祖實錄。雖然每次都已之前更加詳實,但是裁剪、加工的事情是無法避免的。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宋太祖時期的歷史,未免有失真之處。

    所謂的“金匱之盟”被大多數史學家被認為是偽造的。

  • 7 # TonyDeng

    宋太祖兄傳弟的真實性,應該是有六成的。後世傳聞,“金匱證言”可能是趙普和太宗編造,加上太宗對太祖家屬和後代的不善,估計太宗有可能是篡位,但事實上同時又有多個證據表明太祖確有意傳位於太宗。這個是疑案,但無論如何,太宗已經順利登基,則其合法性得到確立,追究這種事無意義了。

  • 8 # 天地有正氣1023

    宋太祖趙匡胤不立太子的原因有幾個方面:第一,趙匡胤即位時只有34週歲,正值壯年,加上經年累月的南征北戰,更是無暇考慮設定繼承人的事情;第二,也是最主要的一點,太祖和太宗的母親杜太后臨終前留下的“金匱之盟”的影響,太祖作為儒家思想的執行人,肯定要遵守對母親的承諾,兄終弟及,所以沒有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第三、自五代開始,朝廷就沒有立太子的習慣,趙匡胤即位後封弟弟趙光義為晉王,同時光義任開封府尹,其實就相當於對外宣佈,趙光義就是未來大宋的儲君。

  • 9 # 西門不帶刀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出生,976年駕崩;享年50歲,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出生,前210年駕崩,享年50歲。

    他們倆都沒立太子,主要是因為他沒想到自己會死的那麼早。特別是宋太祖,本人是武將出身,身體素質極好(太祖長拳的創始人),同時創立的“太祖盤龍棍”更是有“一條盤龍棍,打遍天下八十一州”的美名。

    而最後宋太祖是“暴死”,是在與後來的宋太宗喝了一晚上酒之後,第二天清晨突然死亡的。他是有兒子的,怎麼他的弟弟——趙光義當了皇帝呢?

    今天我們說兩個問題:

    1.宋太祖怎麼死的。

    2.“金匱之盟”的可信性。

    太祖趙匡胤之死

    民間所有人都覺得宋太祖趙匡胤不是正常死亡的。現在流行的有說法是:是被太宗趙光義毒死的。

    因為當時死亡的的時間是在喝酒後的第二天清晨死的,死亡的症狀是“屍體顏色:玉色縈然如出湯沐”說的是屍體呈綠色,全身大汗淋漓,而這是中毒的表現,這個記錄是宋代文瑩和尚《續湘山野錄》中記載的。這個“野錄”一詞就是說明不是官方記載的。

    而當時寫《資治通鑑》的司馬光,在他寫得另外一本書《涑水記聞》中記載:宋太祖駕崩是在四更(凌晨3點左右),當時的皇后讓官宦去招皇子趙德芳。(當時皇長子嫡長子是趙德昭),被太宗趙光義發現了(他提前準備了),然後趙光義就做了皇帝。

    這兩種說法都不約而同的只出了一個現象:趙匡胤是在和弟弟喝酒之後死的,而他死的時候,還沒有對外公佈,但弟弟趙光義已經做好了登基的準備。這就讓我們不得不懷疑宋太祖死亡的真相。

    金匱之盟的可信性。

    1.金匱之盟的內容 :

    趙匡胤死後,要把皇位傳給他的二弟趙光義;’

    趙光義死後,要把皇位傳給他的三弟趙廷美。

    趙廷美死後,要把皇位傳給他的侄子趙德昭。

    趙德昭是趙匡胤的嫡長子。 這樣皇位最終回到了宋太祖一脈。

    2.金匱之盟是怎麼出現的:

    當宋太宗趙光義當了6年皇帝后,趙匡胤在世時的前丞相趙普,突然釋出了一個宣告:說當時老太后杜太后活著的時候,為了避免宋朝出現前朝主少國疑的局面,曾經和宋太祖趙匡胤一起商量了這樣一個皇位傳承的辦法,而我趙普當時是見證人,因為這個記錄是我寫的。

    記錄是個好記錄,這證明了宋太宗趙光義是正常繼位的。就是出現的時間晚了一點,當了六年皇帝才拿出來。不過有總比沒有強。

    3.金匱之盟出現後,發生了什麼?

    按照這個盟約的說法:

    趙光義死後,要把皇位傳給他的三弟趙廷美。

    趙延美死後,要把皇位傳給他的侄子趙德昭。

    但是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德昭跟隨宋太宗攻打幽州,期間發生了一件事,因為找不到宋太宗的人,大家以為他算了,就打算擁力趙德昭為皇帝,後來宋太宗很不高興,就罵了趙德昭一頓,沒幾天趙德昭羞愧之下,自刎了。

    金匱之盟是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九月出現的。那個時候,趙德昭已經死了。而在第二年趙廷美也死了。

    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魏王趙廷美謀劃篡奪皇位的陰謀洩露。舉家被遷至房州,不久,就憂憤成疾,吐血而死,年僅38歲。

    這下老趙家能繼承皇位的只有趙光義自己的孩子了。 你看金匱之盟也沒有違背,皇位也是自己兒子得了。

    皆大歡喜,嗯,皆大歡喜

  • 10 # 文史閱微

    宋太祖趙匡胤,駕崩於976年,享年五十歲,他的死是一樁歷史懸案。

    開寶九年十月壬午夜,宋太祖急召弟弟趙光義入宮。趙匡胤屏退左右,只剩兄弟二人對飲。有人遙見在燭光之下,趙光義忽然離席作迴避之狀,太祖"柱斧戳地",大呼“好為之”,未幾,太祖駕崩,史稱“燭影斧聲”。對於趙匡胤之死,正史沒有過多記載。《宋史·太祖本紀》僅書:“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

    趙匡胤為什麼沒有立太子呢?原因有三。

    其一,正值壯年,不著急立太子。趙匡胤本來就是武將出身,身先士卒勇猛無比,體格健壯,武功高強。此外,他一直很注重養生,還發明瞭一套類似於華佗五戲的“太祖長拳”,大加推廣。正史中沒有任何他在暴卒之前患病的有關記載。也正因為此,他沒有著急立太子。

    其二,受到五代慣例的影響。趙宋之初,制度大多沿襲唐末五代。朱熹曾說“太祖……只是去其甚者,其他法令條目多仍其舊。大凡做事的人,多是先其大綱,其他節目可因則因,此方是英雄手段。”在立儲之事上,趙匡胤也受到了五代慣例影響:

    1. 後梁時,養子朱友文以“博王、開封尹”為後梁太祖朱溫之儲(未即位,未冊太子,被殺);

    2. 後唐時,次子李從榮以“秦王、河南尹”為後唐明宗李嗣源之儲(未即位,未冊太子,被殺);

    3. 後晉時,從子石重貴以“齊王、廣晉尹”為後唐高祖石敬瑭之儲(即位,未冊太子);

    4. 後漢時,長子劉承訓以“開封尹”為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儲(未即位,未冊太子,生前未及封王,死後追封魏王);

    5. 後周時,養子柴榮以“晉王、開封尹”為後周太祖郭威之儲(即位,未冊太子)。

    開封府尹是五代、宋朝的一個重要官職,開封乃國之都城,開封尹總覽軍政民政,權力極大。因此,從五代起,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如果由皇族子弟出任開封尹,就基本確立了其儲君的地……

    三、受太后遺命的影響,封弟弟趙光義為開封尹。

    建隆二年(961年),生母杜太后病危,臨終遺命趙匡胤“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即趙光義)”,同時命趙普“於榻前為約誓書,……藏之金匱。”(《宋史·后妃傳》)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金匱之盟”。

    但隨著江山穩固,太子漸長,加上宰相趙普力勸趙匡胤立自己兒子做江山繼承人。宋太祖轉而考慮扶持次子趙德昭上位。

    開寶九年,趙德昭受封興元尹,並迎娶了河中尹陳思讓女兒。陳思讓任保信軍節度、護國軍節度、河中尹,掌控著河南大部分地區的軍政大權。同年,宋太祖提出遷都洛陽,一方面為趙德昭掌權鋪路,另一方面也可使趙光義在開封經營多年的黨羽勢力銳減,當然,這遭到了趙光義的激烈反對。同時,也刺激了趙光義,使他加快了奪權的步伐。他毒殺了趙匡胤,此後,也逼殺了趙匡胤的長子德昭(30歲),趙匡胤幼子德芳(26歲)。這是他擅長的:

    公元965年,後蜀末帝孟昶“暴病”身亡,有人認為就是趙光義下毒的結果。

    公元978年,南唐李煜離奇逝世,死於趙光義所賜的“牽機藥”。

    公元988年,吳越國王錢俶過六十大壽,在趙匡胤賜酒後暴斃。

    可見,趙光義早有野心,弒兄繼位亦是預謀。

  • 11 # 老宗說歷史

    趙匡胤(927-976)建立宋朝的時候他只有兩個兒子,長子趙德昭(951-979),次子趙德芳(959-981),年紀還小,而且此時趙匡胤才34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所以沒有急於立太子。

    趙匡胤生活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混亂的時代,在中原大地上短短53年間建立了五個王朝,平均每個王朝才存在十年,出現了13個皇帝,平均在位4年。基本上都是開國皇帝死去繼任皇帝威望能力不達標,不能控制那些驕兵悍將所以很快被推翻,身死國滅。

    所以趙匡胤繼位之初就杯酒釋兵權,解除了麾下主要將領的兵權,但是隻要趙匡胤突然出現意外發生幼主臨朝的情況,這些功勳宿將很容易聯絡原來的舊部勢力東山再起。所以趙匡胤只能重用年長且有能力的弟弟趙光義(939-997)。這一點從趙匡胤建國後給兄弟和兒子安排的職位就可以看出來。

    趙德昭於公元964年任貴州防禦史(只領俸祿,有職位無實權),公元973年任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與處理政務,開始培養模式)。

    趙德芳年紀還小,公元976年才擔任貴州防禦使,同年趙匡胤突然死去。

    而弟弟趙光義卻被封為殿前都虞候、領睦洲防禦史,不久領泰寧節度使。接著被封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再加兼中書令。後來又改封為東都留守,爵晉王,位列宰相之上。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所以從趙匡胤繼位開始就把弟弟趙光義當做繼承人來培養的,萬一自己突然死去而且兒子們年幼已經歷練出來的趙光義可以保住趙家江山。但是後來隨著趙德昭年齡的增長趙匡胤逐漸開始培養趙德昭,可惜時間不長趙匡胤突然死去,皇位還是被弟弟趙光義繼承了。

  • 12 # 經典守望者

    並不一定,歷史上主動兄終弟及的例子不多,一般都是在非正常的情況下,才會兄終弟及。而且,如果皇帝無嗣,則會從侄子中過繼而不會直接傳給弟弟。更何況宋太祖去世時,只有五十歲,身體情況很好,尚有兩子在世,根本用不著兄終弟及。而為什麼他沒有選擇冊立太子,筆者認為主要原因還在他的兩個兒子身上。

    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在他去世時都已經基本長成。長子趙德昭在宋太祖時期一直沒有被封王,歷任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祖駕崩時,德昭已經二十四歲,完全有執政的能力。但是,從趙匡胤生前對於德昭的態度來說,他似乎不是很喜歡這個兒子。史書記載:“(趙德昭)乾德二年出閣。故事,皇子出閣即封王。太祖以德昭沖年,欲其由漸而進,授貴州防禦使。”趙匡胤沒有按照慣例讓趙德昭出閣即封王,以年幼為理由略顯蒼白,畢竟王爵是一種身份而不是官職,不需要實際能力,自古以來襁褓之中封王的比比皆是。而且,自乾德二年到趙匡胤駕崩,前後長達十年,趙匡胤都沒有封趙德昭為王,其中耐人尋味。大抵是德昭喜慍不形於色,所以不受這個武將出身的父皇喜愛。

    而且,在燭影斧聲之中,宋皇后在得知太祖的死訊後,派內監傳的是秦王趙德芳,說明在宋皇后心中,繼承人應該是趙德芳。據學者考證趙德芳的生母應該是宋太祖的王皇后,並非當時的宋皇后。所以,宋皇后不存在私心,應該是太祖在生前向皇后表示過要立趙德芳的意向。這樣也就可以解釋為何趙匡胤不立太子,他是想等待當時僅有十六歲的趙德芳再長大一些,直接廢長立幼,立德芳為太子。所以,他一直不肯封趙德昭為王,還有一個目的就是不希望他以王爵的身份獲得影響力和朝臣的支援。等到立德芳為太子時,再封他的王爵。只可惜宋太祖驟然暴崩,一切都只能是推測了。

  • 13 # 風塵講歷史

    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他開創的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世,重新統一了全國大部,而未收復的燕雲十六州也成為兩宋永遠的痛。作為一個開國皇帝,趙匡胤並沒有向劉邦那樣排除異己大殺功臣,而是與眾武將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佳話。其在位十六年,成就頗多,但唯一令人不解的就是他這十六年中都沒有立太子,甚至都沒有封自己的兒子為王,反倒是他的弟弟趙光義平步青雲,被封晉王,加封開封府尹,最終導致趙光義權力滔天,奪取了大宋的政權。趙匡胤是何等精明之人,怎麼會不知道立太子的重要性,可他為何不為呢?

    趙匡胤共有四個兒子,分別是趙德秀、趙德昭、趙德林和趙德芳,其中長子趙德秀和三子趙德林都早亡,早到什麼程度呢,就是還沒來得及取名就亡了,“趙德秀”“趙德林”這兩個名字都是宋徽宗賜的,他們的王爵也是宋徽宗追封的。而趙德昭和趙德芳在宋太祖駕崩時一個25歲,一個17歲,並不幼小。在趙德昭13歲時就已經出閣,按道理可以封王了,趙匡胤卻以其年幼為由不封王,還是趙光義繼位封趙德昭為武功郡王,趙德芳則是在生前從未被封王。其實並不是趙匡胤不想重用自己的兒子,而是當時的情況不允許他這麼做,他只能重用自己的弟弟。

    首先北宋是五代十國以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但是趙匡胤並不知道這一點,五代十國那個王朝不是短命,他又怎麼知道大宋不是短命王朝之一呢。所以為了讓宋朝國祚持續長久,他不得不重用南征北戰的弟弟趙光義,並沒有精力去培養自己兩個尚處幼年的兒子(宋朝建立時趙德昭9歲,趙德芳1歲)。在當時的情況下,只有先立足腳跟才能尋求發展,幼主亡國的例子比比皆是,趙匡胤恐怕也不敢冒這個險。

    其次趙匡胤的身體一直很好,駕崩時也不過五十歲,當時自己的兩個兒子年齡都大了,天下也趨於統一,趙匡胤可能想局勢穩定後慢慢削弟弟的權,然後再立兒子為太子,可誰想他會突然暴斃,他死後宋朝權勢最大的人就是趙光義了,趙德昭和趙德芳想爭皇位就太難了。

    況且趙匡胤的母親也留下了遺詔。據史料記載杜太后病重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交代以後的皇位繼承問題,勸趙匡胤死後將皇位傳給弟弟。《宋史·杜太后傳》原文如下:“

    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藥餌不離左右。疾亟,召趙普入受遺命。

    太后因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太后固問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

    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

    可見杜太后認為趙匡胤得天下是因為後周無長君,所以她不想宋朝重蹈覆轍,要求趙匡胤傳為於弟弟。由於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不過盟約的原文卻無人知曉,而且金匱之盟首次公開是在趙光義繼位後的第六年,所以金匱之盟到底是不是真的,誰也不知道。

    不管金匱之盟是不是真的,退一步講,就算趙匡胤要傳為給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也沒有能力繼承江山。朝廷中的百官肯定是支援權勢更大的趙光義,就從太祖兒子未封王,趙光義封王的這一點來看,就有很多“聰明人”投向趙光義陣營了。要怪只能怪趙匡胤太短壽,沒有等到江山穩定的那一天,也沒有來得及將權力慢慢轉移到兒子手上。不過趙匡胤之死也是個謎,畢竟“斧聲燭影”的那一晚只有趙光義在其身邊,次日趙匡胤就駕崩了,未免也太巧合了。

  • 14 # 四時變化而能久成

    可能是沒預測到立嗣的重大意義,就像成天忙外交而忽略內憂

    整個大環境比較平衡,立太子會打破一種穩定,再加上母親的心意,得需要考量

    一些事情,天不語

  • 15 # 葉秋6697

    關於宋太祖暴斃及太宗接位,野史中有所謂“斧聲燭影”之說,而宋史語焉不詳,這也是可以預見的,即使真有點什麼趙二即位後也修改的面目全非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中間確實有蹊蹺,有鑑於此,個人覺得宋初有些歷史恐怕當不得真,尤其是涉及到皇位繼承的人和事

  • 16 # 相知

    陳橋兵變奪了皇位,當時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小,其母親偏喜二子趙廣義,又擔心再出現幼子上位,皇權被奪的現象,要求趙匡胤把皇位先傳於其弟,然後等兒子大了,再把皇位給其子,趙爽快地答應了其母要求。另外,其弟趙廣義一直領兵四處征戰,手有實權。國家當時並不安穩,他的身體健康較好,想等國家安穩後把其弟的大權收回,再設太子。所以沒立太子,沒想到沒等到那一天,趙匡胤就不幸而亡

  • 17 # 甦醒的晴川

    肯定不是,當時太后的意思是讓他傳位於趙匡義,即兄終及弟。而他是不樂意的,當時趙匡義勢力很大,對其威脅很大,他當時甚至有遷都的想法。由於太后還趙匡義的關係立太子一事始終未能成行,這也直接造成了後來的“燭光斧影”,趙匡胤命喪趙匡義之手。

  • 18 # 東方絲綢1812

    趙匡胤沒有立兒子為太子,並不是想兄終弟及。他暗中培植一股勢力擁立兒子為太子,並未成功。然後趙匡胤的兒子就成了八賢王。

  • 19 # 玉面飛魚

    拋開爭鬥之類的,當時四面強敵,新朝剛立國內不穩,內憂外患,皇子年少不足以震懾四方,這也是趙匡胤不立太子的原因

  • 20 # 使用者1991731468805

    趙匡胤當皇帝突然生病沒來得及立太子那時太早當皇帝沒當夠他弟,弟太強勢兄弟感情又好給弟弟沒什麼不好他家和八王趙得芳沒說叔叔什麼邦叔,叔輔大宋多年中國人都喜歡看八王的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于謙被曝在微博瀏覽不雅內容,于謙會人設崩塌嗎?此事會對他造成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