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白露為霜65799235

    歷史無真相,只能猜測。

    我猜,都是他那不要臉的下作弟弟做壞事。根本就沒有所謂金匱之盟,只是他那個不要臉的弟弟編的,至於太子,也可能沒立也可能立了,但肯定,趙匡胤有指定兒子為繼承人,趙光義得位後把人逼死了,也把所有記載和痕跡抹去了。

  • 22 # 再言春秋

    這個問題在歷史上爭論已久,因為時間過去的太過久遠,而史料的記載中也存在著諸多的疑點。因此,後人對這個問題也一直比較好奇。《太祖實錄》本身在宋太宗時代就重新修訂過,對這一問題存有疑惑有是人之常情。

    有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張蔭麟先生的觀點應該是最為客觀的:

    太祖突然暴斃,沒有來的及傳位。因而傳位於太宗這件事並沒有正式表達,但這件事對宋太宗不利,所以在《太祖實錄》中不曾記錄。

    太祖對這件事情有過表述,也定下了傳位的順序,但是宋太宗不願意按照這個傳位順序來,於是就把這段歷史抹掉了。

    太祖到了晚年的時候,不想在傳位給弟弟,可當時的趙光義已經羽翼豐滿,太祖沒有辦法也就對此不在提及了。

    而如果想要分析這個問題,我覺得我們還是應該看一下史料的記載,或許能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答案。下面我給大家引入幾個《涑水記聞》中的摘錄供大家參考:

    第一段摘錄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宋太宗繼位前後發生的事情: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詣德芳,而以親事一人徑趨開封府召晉王。見醫官賈德玄先坐於府門,問其故,德玄曰:“去夜二鼓,有呼我門者,曰:晉王召。出視則無人,如是者三。吾恐晉王有疾,故來。”繼隆異之,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趣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矣。”遂與王雪中步行至宮門,呼而入。繼隆使王且止其直廬,曰:“王且待於此,繼隆當先入言之。”德玄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遂與俱進。至寢殿,宋後聞繼隆至,問曰:“德芳來邪?”繼隆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根據這一段記錄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答案,那就是在宋太祖還沒有去世的時候,趙光義在宮中已經有了自己的眼線。所以他可以在宋太祖剛剛去世就能夠很快的知道這一訊息,先發制人。

    第二段摘錄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金匱之盟”出現的時間:

    嘗與太祖參決大政,及疾篤,太祖侍藥餌,不離左右。太后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曰:“此皆祖考與太后之餘慶也。”太后笑曰:“不然,正由柴氏使幼兒主天下耳。”因敕戒太祖曰:“汝萬歲後,當以次傳之二弟,則並汝之子亦獲安耳。”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母教!”太后因召趙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自署名雲:“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及太宗即位,趙普為盧多遜所譖,出守河陽,日夕憂不測。上一旦發金匱,得書,大寤,遂遣使急召之,普惶恐,為遣書與家人別而後行。既至,復為相。

    根據這段記載我們有可以得知一個答案,那就是宋太宗不知道金匱之盟的存在。是他已經當上皇帝之後,趙普為了重掌權柄而出現的這麼一個“金匱之盟”。可是這條記錄並不合理:

    作為皇帝的繼承人,訂立如此重要的盟約,趙光義卻不在現場,這說不通。

    當時趙光義已經繼位很久,皇位已經穩定了,“金匱之盟”的出現又有多大的意義呢?

    訂立“金匱之盟”的時候趙匡胤正是壯年,他的兒子趙德昭也十一歲了,所以不存在趙匡胤死的時候趙德昭還是幼主這種假設。

    因此,我個人覺得“金匱之盟”應該是不存在的。但是金匱之盟不存在並不意味著趙光義繼位就缺乏合理性。

    趙匡胤在世的時候確實沒有立下太子,重新修訂《太祖實錄》只有可能修改一些細節。而立太子這種有關於國本的事是不可能抹掉的。

    趙光義在趙匡胤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為自己造勢,可是宋太祖卻沒有進行處理。這隻能說明兩點第一點就是宋太祖確實有意傳位於宋太宗,而另一點就是宋太祖已經無力改變趙光義羽翼豐滿這一事實。

    趙匡胤在世的時候,每次出征都是由趙光義監國理政,趙德昭只是偶爾參與,從某種程度上來分析,趙匡胤也確實把自己的弟弟當繼承人來培養的。

    或許“金匱之盟”是否存在尚有待考證,但宋太祖有意讓趙光義繼承皇位一事應該是屬實的。起碼在一開始的時候有過這樣的想法。

    我個人比較推崇張蔭麟先生的第三個觀點,早期的時候兄弟兩個對此事進行過交流,可是後來趙匡胤對此後悔了。只不過當時趙光義的權力太大,對立太子一事也就緘默不言,這也是為了維繫宋朝內部統治穩定做的一種妥協。

  • 23 # 愛冬的文

    宋太祖趙匡胤開創了宋朝,這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經濟燦爛的兩百多年。宋太祖趙匡胤的貢獻和成就在於結束了自唐末以來長達近七十年的藩鎮割據混戰局面,使華夏大地恢復了大一統的局面,是宋朝歷史上評價最高的皇帝。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但隨後即位的不是他的兒子,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

    在封建歷史的皇位繼承中,兄終弟即的情況是有的,但都有一個共同的情形,前任皇帝沒有子嗣,可是趙匡胤有三個兒子,而且都已長大成人。奇怪的是趙匡胤在位十七年,始終沒有設立太子。

    趙匡胤沒有設立太子,死後由弟弟趙光義即位,這在歷史上是很有爭議的事件。與此相關的就是著名歷史疑案“燭光斧影”和“金匱之盟”。

    一、燭光斧影

    燭光斧影是有關趙匡胤之死的說法。認為趙匡胤死於趙光義“弒兄”。

    《宋史紀事本末》: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

    大意是: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招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看見宮內燭影搖動,彷彿趙光義離座退避,又過片刻,聽到斧子戳地擊物的聲音。當夜,太祖駕崩。

    這個說法流傳很廣,爭議很大。《宋史》中沒有記載,後世的史學家們爭論不休。主流的看法是無稽之談。

    趙匡胤

    二、金匱之盟

    指史料所載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的生母)病重,太祖趙匡胤在旁侍疾,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交代未來的皇位繼承問題,勸說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其弟。這份遺書藏於金匱(匱,通櫃)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

    北宋時期的私史稗乘對金匱之盟多有“三傳約”的記錄,即“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

    歷史上人們雖然相信有所謂的“金匱之盟”,但卻找不到盟約的原文。學術界普遍認為金匱之盟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對金匱之盟的具體內容有較大爭議,多數學者支援三傳論。

    三、推測和分析

    1、“金匱之盟”因沒有實物和正史記載,爭論很大。筆者認為,杜太后勸說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其弟趙光義的事情是存在的,而且趙匡胤是同意的。

    五代以來,皇儲都是以親王爵位領京都尹。趙光義任京都尹多年,又被封為晉王,大權在握,參與各種朝中事務。趙匡胤是以皇儲來培養趙光義。

    趙光義

    趙匡胤的兩個成年的兒子,趙德昭(26歲)和趙德芳(18歲)卻只是掛名的節度使和防禦使,不僅沒有實權,而且從未參與過國家政務。趙匡胤沒有傳位給兒子的想法。

    這也是趙匡胤沒有立太子的原因。

    2、僅以“燭光斧影”的文字來判定趙光義“弒兄”是不夠嚴謹的。

    趙匡胤是馬上皇帝,武功超強。趙光義擊殺趙匡胤不太可能。宋朝已立國近二十年,皇宮中規制森嚴,飲食安全有定製,“毒殺”也不可能。

    趙光義已是皇儲,此時的趙匡胤已是病體。趙光義沒有以身犯險的必要。

  • 24 # 西山講歷史

    如果趙匡胤的兒子像李世民或是朱棣那猛,趙匡胤肯定不會把位子傳給弟弟。趙匡胤把帝位傳給弟弟而不是兒子,是為了保證家族不被人滅門。

    趙匡胤所處的五代是個比較特殊時代,那個時代極度崇尚武力,是一個靠槍桿子樹立政權的時代。誰的手裡有槍桿子,誰就能當皇帝,而誰要是不讓槍桿子們(即武將們)滿意,誰也會隨時被人換掉。趙匡胤就是被手下的武將們推舉上臺,逼柴家的孤兒寡母下臺,所以趙匡胤是明白整個五代的權力規則的。

    整個五代,就是一個不讓武將們滿意,武將們馬上就叛變殺皇帝全家的時代,所以五代的朝代更迭極快。在五代,只要強力的開國君主死後,如果繼承人沒有匹敵開國君主的實力和威望,繼承人分分鐘會遭受到手下武將的反叛。武將只要成功就會成立新的王朝,這就是五代的由來。

    趙匡胤剛建立宋朝的時候,世道很不太平,周圍有後漢南唐對他虎視眈眈,朝野上下還有想上位的武將等著模仿他,而趙匡胤的兒子還沒成年,趙匡胤根本沒辦法幫兒子培養勢力。面對這樣的情況,如果趙匡胤無視現實就把自己的兒子樹立為太子,那相當於宣佈大家準備好,我死了大家就可以來搶大宋了。武將篡位,國立國滅的遊戲大家都玩了幾十年了,你趙匡胤一時半會也改不過來哦!

    面對這樣的局面,趙匡胤沒有辦法,只能選擇培養自己的弟弟趙光義。選兒子當太子,小孩子沒能力鎮壓國內外的反對勢力,兒子失敗後老趙家可能就會被野心家殺光,所以趙匡胤只能選弟弟來繼位,畢竟弟弟趙光義還是有一定威望的,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中國歷史上幾乎每個王朝往二世傳承的時候都會出問題,只有宋朝沒事,這不得不說是趙匡胤聰明。

    五代是個亂世,沒有人講仁義道德,大家就是比誰拳頭大,所以在那個時代當皇儲也是很危險的。因為當皇儲就需要培養自己的勢力,而只要皇儲培養自己的勢力,皇帝就會擔心皇儲是不是要幹掉他。但是不讓皇儲培養自己的勢力,皇帝又會擔心將來皇儲繼位不能壓服大臣,所以做皇帝很矛盾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趙匡胤天才般地發明了隱皇儲制,就是明面上不明確說誰是皇儲,但是會把鐘意的繼承人封王,讓他的地位高於眾臣,然後在加封一個叫京兆尹的官,相當於開封府的市長,方便繼承人控制開封府。透過這樣的手段,皇帝可以向天下發出暗示,說自己鐘意某個人將來繼承我的位子,但是沒有實際給他名號,他如果造反提前殺了我,就什麼也撈不到了。可是隻要繼承人老老實實等我死掉,反正首都已經在他的控制之下,全天下除了皇帝他的官最大,所以他又可以繼位當皇帝。看到這裡,只能說,皇帝真不是一般人能幹的,心眼太多了。

    趙光義在趙匡胤一朝就是晉王加京兆尹的配置,為了幫扶弟弟儘快建立能在亂世立足的勢力,趙光義怎麼拉幫結派,趙匡胤都是默許的。武將如果敢在禁軍中培養自己的勢力,趙匡胤一定不會輕饒,但是趙光義結交禁軍將領,趙匡胤是鼓勵的。

    歷史上很多人一直都說趙光義得位不正,有謀殺哥哥的嫌疑,其實這都是汙衊。趙匡胤發明了隱儲制,所以當時只封了弟弟做晉王,自己的兒子都沒有封王,從這一點就看得出趙光義是名正言順的大宋繼承人。等趙光義繼位後,繼續發揮他哥的遺志,掃平了國內外的牛鬼蛇神,這個時候他們老趙家的富貴才算是保住了。

    還是那句話,天下未定,子女年幼,一旦趙匡胤有個三長兩短,那麼大宋朝很可能就要重蹈五代覆轍,而五代傳位給幼子,國家就沒有不滅亡的,所以趙匡胤為了大宋能長久,只能選自己的弟弟來繼位。

    一切從實際出發,才是一個成熟政治家的合格表現。

  • 25 # 中國歷史研究所

    在中原王朝裡面兄終弟及的事還是比較少的,一般都是父死子替。兄終弟及的事一般都是奴隸社會才會有的,比如說夏商周時期,還有金國,元朝時期也會出現在這種情況。在封建社會的中原王朝裡面還是非常少見的。

    歷史上最著名的兄終弟及就是宋太祖和宋太宗兩兄弟了。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關於趙匡胤到底傳位給誰也是基本上說不清楚了。只能說趙匡胤最大的失誤就是沒有立太子,以至於自己給了自己弟弟一個機會。

    趙光義登基之後的理由就是天下未定,太祖的兒子太年幼了,但是當時趙匡胤的幾個兒子並不年幼。我們來看看當時趙匡胤的幾個兒子,長子和三子就不說了,早亡,還有兩個,一個就是次子趙德昭,還有一個就是四子趙德芳,也就是電視劇裡的八賢王的原型。趙匡胤死的時候976年,而次子趙德昭出生在951年,這個時候已經是25歲了,四子趙德芳出生在959年,這個時候也有17歲了。即使放在如今,趙德芳也差不多成年了,在歷史上二十多歲繼承皇位的太多了,很多幾歲就繼承皇位的都有。但是趙匡胤偏偏就沒有立他們為太子。

    只能說趙匡胤的死太突然了,突然到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當時趙匡胤死的時候不過五十歲,只是一場小病,還和趙光義一起喝酒。諸多的問題也就導致了後世很多人都在懷疑是趙光義殺了自己的哥哥趙匡胤,奪取了皇位。

    不過趙匡胤不立太子也是可以解釋的通的,首先就是五代十國時期當時各個政權朝代都沒有立太子的習慣,趙匡胤也是沿襲了五代的制度。其次來說就是趙匡胤當時確實還比較年輕,沒有考慮到立太子,然後就是大環境的影響根本不允許他立太子。跟隨趙匡胤打天下的都是自己的兄弟,趙光義的功勞算是最大的,而自己的幾個兒子都沒有跟隨自己。一旦立太子的話,那麼一旦趙匡胤一死,這些人不反就怪了。就算是趙匡胤在位的時候,趙光義等人也是多次的反對趙匡胤,比如說趙匡胤要遷都,就是因為趙光義沒有同意,最後也是不了了之。自己的兩個兒子登基的話,誰都不能壓制住趙光義這些人。加上當時宋朝確實不太穩定,當時南方,北方還有很多政權都在,宋王朝還沒有統一,國家不穩。一旦爆發政變的話,那麼宋王朝也就完了。趙匡胤也是想把一個穩定的天下傳給自己的兒子。但是還沒有完成自己就先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于謙被曝在微博瀏覽不雅內容,于謙會人設崩塌嗎?此事會對他造成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