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方8295
-
2 # 小馬駒的文史小客棧
臘月二十三小年是北方習俗,我們南方都是臘月二十四。至於習俗的話北方有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
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所以北方把這一天稱作小年,並且要祭灶君或者灶神。
其實,北方這一天也就算是開始過年了。
-
3 # 半島之吟
一是辭灶。小年,是祭祀灶君的節日。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客餃子迎客面”。過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動是"辭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漢族民間稱""灶王爺"。相傳灶王原來是一個叫張單的富家子弟,曾娶一賢慧女子郭丁香為妻,後又休妻續娶李海棠。李氏好吃懶做,不久就把張家財產揮霍一空,改嫁他人。張單家境敗落,又遭火災,淪為乞丐。一天,他乞討到一戶人家,主人給了他熱湯熱飯,後發現施飯者就是他休棄的妻子郭丁香,羞愧難當,碰死灶前,被姜太公封為灶王。
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糖用火熔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是希望他在玉皇大帝面前甜言蜜語講好話。
二是殺豬。俗語說“二十三,把豬殺”。這一天,大部分人家都要殺豬,併為過年包餃子、做菜儲備肉料,民間將此舉稱之為“殺年豬”。
三是掃房子。臘月二十三,撣塵掃房子”的風俗 ,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總之,小年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
4 # 饅頭小哥666
一、什麼是小年
小年又叫祭灶節、灶王節,通常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是“大年”的前奏,意味著人們要開始準備年貨,打掃家裡的衛生,表達中華民族的人民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南方通常在臘月二十三過,北方多在臘月二十四過。宋代起也有“官三民四疍五”之說,即官方的小年是二十三,民間是二十四,疍家是二十五,疍即疍民,長年在水上生活,因不事農耕,在相當長時期曾被汙衊為“賤民”。南宋時,金朝小年亦有定為臘月二十二的。
二、小年的來歷
傳統“小年”與“祭灶”息息相關,“灶”同“造”,《漢書·五行志》中說:“灶者,生養之本。”它與飲食息息相關,關係民生,牽涉甚重,故列入官方五祀之中(即《漢書》中所說:“大夫祭門、戶、井、灶、中霤五祀。”)但天子不祭,由大臣主其事。
灶離不開火,所以它的主神是火神祝融,先秦時期都是夏日祭灶,取其熱度相近,且夏曆六月代表祝融的大火星亮度最佳,《禮記·月令》中說:“是月火王,故祀之也。”《抱朴子》亦稱:“孟夏可以祭灶。”
到了西漢,祭灶仍在夏天,楚人自稱為祝融後裔,所以祀之尤勤,直到今天,山東部分地區仍認農曆六月初一為“小年”,即此風餘脈。彝族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其實就是小年,亦祭火神,並祭田神等。
南方六月過“小年”有相當的合理性,因為自古這裡糧食兩熟,二三月播豆類和蕎麥,六月正好成熟,相當於北方“一年”,所以逢半過年,即“一年打兩春”。此外,南方還有一些地方陰曆十月過“小年”,那是用楚歷,楚以十月為歲首。
東漢時,祭灶改到臘月,因“祭灶”一度被皇家冷落,只在民間流傳,當時傳說灶神在每月最後一天上天,但究竟是哪一天,並無定規,被認為是“淫祀”之一,為不耽誤農時,東漢時官方將其歸入“百祀”,安排在冬季農閒時進行。但此時“小年”規矩淆亂,有的地方認臘月八日,有的地方認臘月九日,有的地方認臘月二十四日。到了唐代,臘月二十四日的說法才漸漸固定下來。
宋代為彰顯“正統”,官方一度將“祭灶”又改到立夏,所謂“宋制:立春祭戶、祭司命,立夏祭灶,季夏土王日祭中霤,立秋祭門、祭厲,立冬祭行。”元代因之,但始終未得到民間響應。到了明代,只好妥協,立夏、歲暮各“祭灶”一次。到了清代,順治八年(1651年)之前還是因襲明制,此後嫌麻煩,統統改成臘月二十三了。
按舊制,祭灶要獻黃犬,即“漢陰子方,臘日見灶神,以黃犬祭之,謂之黃羊。陰氏世蒙其福,俗人競尚,以此故也。”但究竟是黃犬還是黃羊,一直爭議不休,到清代末期,京城多使用張家口購入的黃羊“祭灶”,但只有富貴之家方能如此豪奢,普通人家多用麥芽糖,麥芽糖呈黃色,算是代表“黃羊”出席。
三、主要的習俗
1.祭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傳說這天灶王爺,這位據說在夏朝就已經是民間尊崇拜的神仙,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今年好事做了多少,又幹了多少壞事,讓玉皇大帝責罰,因此送灶王爺時,人們要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對聯、草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爺的坐騎備昇天時的食物;有些地區還會用融化後的關東糖,塗在灶王像的嘴巴上,這樣他就不會在玉帝面前講壞話了
2.掃塵土。也就是打掃家裡的衛生,在北方被叫做“掃房”,南方則稱其為“撣塵”,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就要起床,主婦們會用頭巾把頭包好,掃屋擦窗,刷洗鍋瓢,展開為期一天的非常徹底的大掃除,據《拾遺記》記載,此風俗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當時的目的主要是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後來逐漸發展為掃除陳舊的東西,也包括舊歲裡的種種不愉快。
3.剪窗花。這個應該是目前最盛行的活動了,人們透過剪單、紅紙,傳遞出對新的一年美好的期許,常見的有福字、燕子、魚等等。
4.貼春聯。小年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張貼春聯,甚至有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也導致春聯繁多的種類。
5.洗浴。這一天不管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髮,也有著“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
6.婚嫁。據說過了這一天,民間的諸神都回到了天上,所以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選日子,也被叫做趕亂婚,這段時間結婚的特別多。
7.吃麻糖。糖瓜、飴糖、麻糖這些原本用作抹灶王像嘴巴的吃食,逐漸成了小孩子小年愛吃的零食,也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
今年的小年是在2020年1月17日,倒計時開始!
-
5 # 秦嶺的山水秦嶺的風
臘月二十三,在北方稱之為小年,因為從這一天起,年味一天比一天濃郁,而且一直持續要到大年初一這段時間,家家戶戶每天都在為“盼年”緊張有序地忙碌。北方在這一天會烙些各種口味的餅子,或者特意做些“獻祭”敬獻在廚房貼有灶王爺畫像的案几上,洗手敬香之後恭恭敬敬的將灶王爺的舊畫像和貼有“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平安 一家之主”的對聯揭下來焚燒,意思是恭送灶王爺上天,祈求回到天宮彙報工作的時候多多反映民間的疾苦,說說百姓的不容易,明年繼續為百姓帶來風調雨順、人畜平安。到了除夕晚上,再恭恭敬敬把灶王爺請回凡間,繼續呵護百姓。這些對於60年代以前出生生長在農村的人來說印象最為深刻,特別是那種忠厚朴實的真真切切的虔誠之舉十分讓人動容。對他們來說,這一天送走了神仙之後,家裡整修灑掃就百無禁忌了,也就有了“二十三送神仙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等等準備過大年的說法和習俗了。
-
6 # 星斗照舊
臘月二十三的風俗有:祭灶,掃塵,剪窗花等。
據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灶糖,塗抹在灶王爺的嘴上,也有地方的風俗是用黏米制作年糕,寓意把灶王爺的嘴巴粘住, 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俗語: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主要是將所有的房間徹底清掃一遍,掃完之後,擦洗桌椅、沖洗地面,用乾淨、整潔、亮堂來迎接新年的到來。
剪貼窗花也是小年較盛行的民俗活動,舊時女子比賽心靈手巧的手工之一,一般都是即興創作,隨意性很強,可以剪動物,植物或者福字或者喜上眉梢等寓意比較好的內容等。
-
7 # 黃驃馬主人
在太原晉源區這邊,臘月二十三這一天有車的人往往會祭拜神祗 ,祈禱安全,養車跑運輸的更是如此。會給車上貼上對聯。
-
8 # 日出之美
我們這裡的習俗是,灶王爺要上天,吃大塊糖封灶王爺的嘴,在一個就是把家裡所有的角落,收拾的乾乾淨淨,迎接新年的道來!
-
9 # 搞笑一根筋
俗稱“小年”。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到農曆正月十五,每天都是“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那麼,近一個月的“年節”都有哪些傳統習俗呢,民間是怎麼慶祝迎接新年的到來的?一起來看看吧 !
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祭灶,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在一週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麵。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俗語說:“二十三,把豬殺”。這一天,大部分人家都要殺豬,併為過年包餃子、做菜準備肉料,民間將此舉動稱之為“殺年豬”。東北童謠中說“小孩小孩你別哭,進了臘月就殺豬”,“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月就是年”,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盼望過年和殺年豬吃肉的心情。
殺年豬是為過年做準備,所以大部分肉是按血脖、裡脊、排骨、後鍬等部分分解成塊,和灌製的血腸、粉腸等一起,放進大缸裡冷凍貯藏備用。由於民間有正月初一到初五前不能動刀的習俗,一般在除夕前就把這幾天要用的肉料按用途切好剁好,放在缸內的盆碗裡,到用時拿出來 “緩”(解凍融化)一下就可以加工了。東北冬季寒冷,年豬肉從臘月存放到二月初也不會變質。精打細算的人家就會把這些肉按“計劃”食用,則民間視為“過年”的整個正月裡,都應“不斷肉吃”。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型別。前者莊重,後者花梢。特別要製作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寫春聯!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神聯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米麵如山厚,油鹽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
10 # 鋒霆壹號
全國各地,地域習俗稍有些許區別,但也大致相同。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燉燉肉);
二十七,宰公雞(殺灶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臘月是歲終之月,也是迎春之月,許多民俗活動都在臘月盛行,雖然各地的風俗不盡相同,但大都與迎春有關。
首先是臘八節,有關臘八節的傳說很多,但與迎春沒多大關係。就天津和冀北部分地區的習俗來說,過了臘八之後就可以掃房了,掃房即大掃除,這和過春節有關。即使是平常很乾淨的屋子也要這樣做,依稀記得小時候老人說過,掃房不僅是搞衛生,還有掃去一年的灰氣(晦氣)之意。想想也是這個道理,住了一年的房子,哪能沒發生一點不順心的事呢?一番大掃除,窗明几淨,壁潔地清,屋子亮堂,心裡豁亮,自然也添了幾分的舒暢,於是那些不管是灰氣還是晦氣也都統統一掃而光了。
掃房也許是迎接春節的序幕。
“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臘八過後半個月就是臘月二十三了,有的地方管這天叫“小年”。在我們老家,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有諺語說 “糖瓜祭灶,新年來到”。這天晚上,各家把供奉在鍋灶旁邊的灶王爺、灶王奶奶的神像請下來(就是揭下來,但不能說揭),換上一張新的,再點一炷香,供上一盤糖瓜。舊神像拿到院子裡化(燒)了,灶王爺和灶王奶奶就此昇天,向玉皇大帝彙報一年來的工作去了。為了讓二位神仙在天宮慎言,還要有一副對聯,曰“上天言好事 回宮降吉祥”,意思是到了天宮要說好話,回來時帶回好運氣。供奉的糖瓜是糖做的,很黏,就是為了粘住灶王爺的嘴,不要隨便說話,言多有失,少說為佳。
祭灶之後,就算正式進入年關了,人們開始集中籌備年貨。
“臘月二十七,宰羊又殺雞”。到了二十七,也就到了“年根”了,彷彿聽到了春節的腳步聲。早些年過春節,老百姓盼的就是“過年解饞”,平時都省吃儉用,別說吃肉,就是吃白麵也不是天天都能吃的,通常粗茶淡飯填飽肚子也就不錯了,所以,就等到過年時大開“葷戒”。那時沒有養殖專業戶,一般都是自家養的豬羊雞鴨,到臘月二十七就開宰了,上等的肉賣了換錢,次一點的肉和下水什麼的,留著自己吃。
“二十八把面發”。大年三十之前,要蒸出好多吃食,有饅頭,棗糕,絲糕(發糕),包子,黏糕,還要蒸些小豬小鼠之類的麵食。二十八這天要發幾大盆面,放在熱炕頭上捂好,溫度高點面起的快,到晚上就可以蒸了。蒸麵食,最講究的是蒸上供饅頭,面要發的好,蒸出來要白,圓,沒裂紋。除了上供的饅頭要等到過了年揭供之後才能吃之外,其它麵食就可以邊蒸邊吃了。記得最深的,是那大大的肉包子,剛出鍋熱氣騰騰,香的不能說。不知現在再吃那時的肉包子,是否還是那個味道?
“二十九貼‘倒酉’”。貼倒酉就是貼對聯。“酉”字,古代原本是指一種盛酒的器皿,後來為什麼演變成貼對聯的代稱無從考證,但小時候在老家過年,發現這個“酉”字總是被貼在器物上,如農具、箱櫃上。把它說成“倒酉”,興許是與“倒福”(取意:福到了)一個意思。貼對聯都在二十九的上午,沒有統一的時間規定,但一般都在10點左右。到中午出去看吧,各家大門上都是紅彤彤的大對聯。尤其那些斑駁不堪的大門,大紅對聯更是顯眼,再加上“春回大地 永珍更新”的聯文,確實讓人感到春天來了。
臘月三十是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
-
11 # 努力工作分享生活
臘月二十三是給灶王爺上供祈求閤家平安的日子
祭灶也就是給灶王爺上供的風俗,是由來已久的。相傳幾千年以前,民間就有灶王的存在,更在《論語》中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記載。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傳統文化中,飲食對於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對於灶王爺自然也是十分重視。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就是給灶王爺上供祈求閤家平安的日子,希望來年家中富足、幸福美滿,是一個能帶來福氣的傳統節日,祭灶也是臘月二十三必不可少的儀式。
除了要在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上供之外,還要掃塵、吃灶糖。古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灶糖是生活幸福甜蜜的象徵,所以也流傳甚廣。而塵與“陳”同音,小年掃塵其用意就時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求來年好運富貴的好寓意。
祭灶由來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
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
由於各地風俗不同,民間還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動。“跳灶王”是民間由古代“驅儺”發展而來的一種活動形式,主要是乞丐們的活動,由臘月一日至二十四日是“跳灶王”的日子。進入臘月後,乞丐們三五成群,扮灶公灶婆拿竹枝鬧於門庭,乞錢,謂之“跳灶王”,也含有驅邪之意。這一活動主要在我國的東南方進行
小結:不管是我們國家還是西方的其他國家,都有各自信仰的神靈,都有豐富多彩的故事,這些也都是各自國家文化的一種表現。
-
12 # 蝸牛小霸王
二十三糖瓜粘,這一天是閻王爺上天庭彙報工作的日子,所以這一天會弄些甜的東西好讓閻王爺上天庭後嘴甜一點,多說好話,來年有一個好的年頭
-
13 # 山東小鍋哥
臘月二十三小年的民間習俗有:祭灶、大掃除、沐浴理髮、貼窗花、吃糖瓜等。
祭灶
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對聯、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
-
14 # 延邊大姐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兒。在我們這兒習俗是大掃除和祭拜灶神的日子。在這天家家戶戶必須把家裡做一個全面掃除。我們小的時候老人囑咐我們。要輕聲細語,不要大呼小叫。我記得小的時候都是媽媽自己做豆腐。媽媽一不留神兒那豆腐水就漾出來了。當時我就喊媽媽說水都冒出來了。當時媽媽把我說了一頓。不能說水冒出來了。那要說什麼呀?說好。
-
15 # 葛振勝1
臘月二十三小年到,就是年的氣氛開始逐漸濃起來了,打掃房間,祭祖,殺年豬,蒸乾糧供灶王爺昇天等,一天比一天年味重了,過年的景象開始了。
-
16 # 民俗選手明老師兒
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日,臘月二十四是南方小年日。為什麼同在中國,過小年的日子還要差一天呢?又有哪些習俗?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小年就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打掃乾淨房子等待過年了。小年這天,漢族人民主要的民俗活動有祭灶、掃塵、擦玻璃、貼春聯、掛年畫等。但最主要的,還是要祭灶。
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玉皇大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彙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
老百姓認為對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彙報。於是,漢族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小年這天,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皇大帝那裡講壞話了。
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別。
在漢族民間,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沿江河湖海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
這就是為什麼南方人過小年比北方人晚1天的緣故。
現在,你瞭解為什麼南北方差一天了嗎?其實差不差的無所謂,論哪天過小年,人們辭舊迎新的願望都是一樣的,只要過得快樂就可以了。
-
17 # 相州步雲
又到小年!從記事起,每年的農曆臘月二十三這天,吃過晚飯母親都要在廚屋擺供焚香祭祀灶王。傳說這天灶王爺按例要回天庭作“述職報告,”稟報凡塵人間一年的善惡,以供玉皇大帝決定賜福或降災時決擇。於是人們在送灶王爺上天前總要供些酒菜和麥芽糖封住他的嘴,免得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說三道四。母親畢恭畢敬掐一截麥芽麻糖投入灶膛,驀然一股火苗從爐口竄出,廚屋裡便瀰漫著一股焦糊的甜味。母親雙手合十口中唸唸有詞:灶爺灶奶回西天,人間糖瓜把嘴粘。臘月廿三黃昏去,正月初一五更還。上報天庭言好事,下凡回家保平安。母親祈禱的時候,我們幾個小孩便用食指沾著唾沫粘從麻糖上掉落的芝麻粒吃。母親念禱完畢,我們每人便可領到一支脆甜粘牙的芝麻糖。母親也總忘不了給外地工作的大哥一家留幾根芝麻糖,那年月家裡是沒有冰箱的,母親只是用草紙將麻糖包裹一下放置在木匣裡。待過年哥哥一家回來時,母親便歡天喜地的拿出她存放多日的麻糖,而此時的麻糖早已粘成了一坨。過了小年,大院裡便偶爾會響起零星的炮竹聲,讓人越發感到年的臨近。如今母親撒手人寰已八年,每到小年我便試著學母親那樣祭祀灶王,卻怎麼也沒了母親那般虔誠!就連街邊賣芝麻糖的小販們都喊著保證不粘牙,你可知那不粘牙的糖瓜還能粘住灶王爺的嘴麼?凡間的羞事豈不就會在天國傳開?母親,只好煩勞您在天上庇佑您的兒女平平安安!
-
18 # 擺地攤的萬哥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是各家各戶接灶神的日子,說明年馬上就要到了。家家都開始準備年貨,大掃除。迎接新年的到來。
-
19 # 梵一商貿
1、掃塵土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几淨。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2、剪窗花
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3、吃灶糖
小年,大年的夥伴。每年臘月二十三日的時候,它都會派小年先到人間,看看都有哪些人需要吉祥能量的補充,為它通報情況。小年愛吃灶糖,於是人們為了小年和灶王爺能“上天言好事”,就形成了中國人過小年吃灶糖的民俗。
放鞭炮
中國人過節都喜歡熱熱鬧鬧的,鞭炮的聲響,可以渲染過節氣氛,但是由於空氣汙染等因素,近年很多城市都是不讓小年賣鞭炮、放鞭炮啦。
吃餃子
北方的每個節日幾乎都會有餃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
吃火燒
許多北方省市的小年夜飯都漸漸被被餃子統領了,但還有一個地方列外,那就是河南!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大多人家自己動手,發麵、炕制火燒。
在河南,能吃到家裡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一家人熱熱鬧鬧,很有過小年的味道。
-
20 # 廣東de寶寶
農曆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就是我們潮汕人常說的小年,也稱祭灶節。下面來了解潮汕的小年習俗?
臘月二十三,是民間祭灶的日子,又被稱為過小年。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
潮汕人對“灶”尤其重視,做灶必須請先生看時擇日選方位,潮汕老式灶是由紅磚砌成的上寬下窄的四方形灶臺,寓意在於天圓地方,天地交泰,家道和晏!潮汕灶臺俗稱之為“灶山頭”,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灶用於生火煮飯,是一家人生存的保障,是一個家庭自立的標誌。中國文化中的“另立山頭”,也是“另起爐灶”之意。而且平時忌在灶上烹煮或烘烤“穢物”, 忌在廚房裡罵人、吵嘴、打架,忌重放和磕碰鍋、盆、碗、筷等。小年在全國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我們潮汕人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有潮汕俗語說“廿四神上天”,指的就是小年。
潮汕民俗:“廿四神上天”,是時,各家各戶提前祭灶“送神”,供品葷素皆宜,但必備糖品,比如“糯米餈”(俗稱“落湯錢”、“膠羅錢”等甜品)。據說灶君吃了糖品,便會在玉帝面前甜言蜜語。人們深知,灶神“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
由於家家戶戶都有掛心灶神向玉皇大帝訴說家中過錯的憂慮,因此有的鄉村住戶,祭灶神時還用酒糟塗灶門,謂之“醉司令”。灶神醉了,當然不敢在玉帝面前亂說話。但人們還是希望灶神能向上蒼說好話,造福家門,故在灶上貼上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潮汕祭灶神的食俗除了吃“糯米餈”之外,還有甜棵、南糖、糖糕等,這些糖食都是祭灶不可或缺的食品。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到灶房,祀拜時,先燒三炷清香,然後跪下,口裡唸唸有詞,祈求司命公上天多說家門的好話,多降福到家門,在新的一年裡能一切順心、平安健康。燒香完畢,就讓司命公攜帶這些禮品上天。
過年大掃除是潮汕地區的另一習俗。送司命公上天后,各家各戶就要清理室內衛生,進行大掃除,用竹葉、或榕葉、或甘蔗尾、或長掃把、或紅花仙草,對家中天花板、牆壁角落進行清掃。把家裡的蛛絲、灰塵清理乾淨,把傢俱都清潔一遍,這一民俗寓意把一年來的晦氣都清出去,迎接新春的到來。
小年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在民間,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咱們過完“小年”迎“大年”,在此祝各位新的一年心想事成。
回覆列表
農曆臘月二十三,也是俗稱的“小年”或“祭灶節”。“過小年”是進入春節的一個重要標誌。在這一天,我國民間有送灶、祭祖、掃塵等習俗,傳統的民俗民間活動非常豐富。
民諺雲:“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蒸棗山;二十八,貼年畫;二十九,去買酒;年三十,吃餃子;年初一,躬脊兒……”
往昔的民間過大年是從臘月起直到正月十五,足足要歡慶45天。在這一個半月內,又分為“備年”“過年”“賀年”三個階段。從臘月起到除夕是“備年”,在外的人要趕回家,在家的人要置辦年貨,做好過年的各項準備;從除夕夜到正月初五是“過年”,家人團聚,祭祀祖神,迎新納福;從正月初六到十五是“賀年”,花市燈綵,全民共歡、普天同慶。
為什麼要用長達一個月的時間“備年”呢?這與中國長期處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有關。舂米磨面、殺豬宰羊、縫製新衣、準備祭品,樣樣事件都是親力親為。到了“小年”這一天,一切都要準備妥當。這才能讓“灶神”上天彙報,一家人祈禱新的一年萬事如意。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裡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做“送灶”或“辭灶”。
送灶時,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人們就用各種辦法對付他。有的用膠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爺的牙齒粘住,使它不能亂說話;有的用酒糟塗抹灶門,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亂說話。灶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這實際上是民間一種倫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後,也就是在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爺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有“接灶”“接神”的儀式。按一般地方的風俗,接送灶王爺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參加,古時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民間稱“掛影”。小年這天要把祖宗的畫像或照片掛在牆上,備好酒水、貢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但是在我家鄉,沒什麼特別,就是除夕和正月初一這幾天氣氛好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