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星仔一九八三

    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 掃塵 祭灶等 在漢族民間 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 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 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 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 受官氣影響較重 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

  • 22 # 領略去不到的地方

    過去,過小年是“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就是說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如今北方地區多在二十三日過小年。南方人有的也是在二十三日過小年。

    過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動是“辭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中國民間稱“灶王爺”。

    相傳灶王原來是一個叫張單的富家子弟,曾娶一賢慧女子郭丁香為妻,後又休棄續娶李海棠。李氏好吃懶做,不久就把張家財產揮霍一空,改嫁他人。張單家境敗落,又遭火災,雙目失明.淪為乞丐。一天,他乞討到一戶人家,主人給了他熱湯熱飯,後發現施飯者就是他休棄的妻子郭丁香,羞愧難當,碰死灶前,被姜太公封為灶王。

    柳腔戲《張郎休妻》、茂腔戲《火龍記》都是說的灶王爺這段故事。

    灶王最初只管火,後來受天帝委派為掌管一家的監護神,被封為一家之主。他權力很大,卻連個土地廟大小的廟宇也沒有,只有一張畫像(木板印製的年畫)貼在灶牆上。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或"東廚司命主,南方火帝君"的對聯,橫批是"一家之主"。祭灶時要擺上棗和糖瓜等果品,糖瓜是用大麥發酵糖化而成的食品,據說是讓灶王吃了嘴甜,也有的說為了欺住他的嘴,叫他上天光說好話不說壞話。焚香祭拜後,將舊灶君像揭下焚化。換上新像,就算送灶王爺上天找玉皇大帝彙報去了。

    祭灶時還要供上碗麵湯(麵條),俗話說:"灶王爺本姓張,一年一頓雜麵湯。"雜麵湯是用白麵、豆麵、地瓜面混合製成,這種粥,是為了讓灶王爺多說好話。

    灶王臘月二十三上天,初一五更回來,就算完成彙報任務,帶著吉祥保佑一家過平安日子了。

    如今,祭灶王的人越來越少了,但過小年吃糖瓜的習俗仍在民間盛行。

    臘月二十三日以後,人們開始打掃庭院、居室,清除積垢,置辦年貨,製作節日食品,一直要忙到除夕。

    補充:小年夜那天傳說是灶王爺昇天回宮的日子,這天在北方地區傳統的做法是糊兩個褡褳似的紙袋,一個裡面裝的是毛驢的草料和豆子,一個裡面裝的是灶王爺的盤纏和乾糧,在灶王像前燒掉,同時還用那種棍棍糖(一般用球狀的,只是原料和棍棍糖一樣)在火爐爐口糊一圈,聽大人講是為了糊住灶王爺的嘴,讓灶王爺在天上不要亂說,只說好聽的。一般灶王爺像前的對聯是這樣寫: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小年

    編輯

    小年是我國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曆 過小年祭灶的食品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專家說,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無論是哪天過小年,人們辭舊迎新的願望卻是一致的”。四川和貴州等部分地區臘月三十為小年,正月十五為大年,在山東部分地區小年為臘月二十二。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雲南部分地方以正月十六位小年,過完小年才算過完年。

    小年,即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在中國,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主要習俗有兩個:掃年和祭灶。

    掃年

    即掃塵,實際上就是大搞家庭環境衛生。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房”;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乾淨徹底的衛生大掃除。小年的前幾天,家家打掃房屋,意為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當時它是先民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後“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祭灶

    即祭送灶神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節。據民間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人們在臘月二十三都要祭灶,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牆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橫批是“一家之主”。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爺的嘴,讓它不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也有意為讓灶王的嘴甜,光說好話。然後將灶王爺像焚燒,謂之“昇天”,邊燒邊磕頭禱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有的地方燒假馬、放鞭炮送灶王爺騎馬上天。上世紀50-60年代,祭灶王爺的習俗逐漸消失,但吃灶糖(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和打掃房屋的習俗仍流傳至今。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灶爺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焚燒香表後,屋內香菸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裡唸唸有詞。唸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供品除糖瓜之類外,也有供水餃,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麵條。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裡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鉅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在一週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中國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近代卻多數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灶的角色。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是洞房”的說法。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家,清理箱、櫃、炕蓆底下的塵土,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晉東南地區民間流傳著兩首歌謠,其一是“二十三,打發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糰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錫器;二十八,漚邋遢;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對聯一齊貼”。體現了時間緊迫和準備工作的緊張。

    其二是一首童謠:“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兒童盼望過年的歡躍心理。

    臘月二十三以後,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髮。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乾淨,不留一點汙穢。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一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 23 # 八歲影視館

    小年又稱小歲、小年夜,是相對大年(春節)而言的。因地域的差異,各地過小年的日期不盡相同,大部分地區在臘月二十四日過節。北京、河南等地區臘月二十三日過節。東漢崔富(同“實”)《四民月令》記載:“臘月日更新,謂之小歲,進酒尊長,修賀君師。”清代姚興泉《龍眠雜憶》記安慶桐城縣(今屬安徽)臘月過小年的情景:“二十四晚,設酒醋以延祖先,自密室達門面,內外洞澈,燈燭輝煌,而花炮之聲達於四巷,幾與除夜無異,士人謂之小年。”民間對小年相當重視,因而形成很多習俗。

  • 24 # 萌宏

    小年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節點,是神人溝通的日子,使者便是灶王神君,這位神君灶王爺是天庭玉皇大帝的欽差,是監察御使,是千家萬戶保駕護航的神仙,既上天如實將此戶人家的年報上達,又回宮把上天吉祥降落人間。人們一年下來,總難免有失當之處,但都逃不過灶君的法眼,他總會在年度述職時上報天庭的。這就是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頭上三尺有神靈,天網恢灰疏而不漏。無形中每個人都會感到自身在眾目暌瞪之下,總在神靈的法眼監控之下。因而產生了敬畏之心,向善之感,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從而增強了自我約控能力。也就要求我們凡夫俗子、大男小女時刻嚴管自己,不可放縱,更不可作惡犯科。否則,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冥冥中都將你的善惡好壞記錄在案了。這就要求人們自警自愛,不可輕越雷池半步。

    既然灶王爺這一天要上天彙報,人們便期望他多言好事,多多美言,甚至幫助文過飾非,或者轉兇為吉、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用灶糖的甜留預灶王爺,望其嘴甜點,也有的希望粘住灶君之嘴,不說不利於己之言。可見臘月二十三,是評定全家一年業績好壞的一天,這是聽天理的日子,聽天由命的日子。絕大部分人,一年到頭,收穫頗豐,沒有心理包袱,難逢祈福之日,歡欣快樂,自然拉開了歡歡喜喜過大年的序幕。

    小年也是忙年,要做很多事情和各種節目,買玩具,穿新衣,貼春聯,殺年豬,蒸年糕,掃塵淨房,祭祖敬宗,歌舞昇平,大年的正劇就陸續上演了。

    所以說,小年大年緊相連,心暖何懼三九寒,又是一年好光景,普天同慶萬代偉。

    小年,承載著豐厚的中華禮儀之邦的智慧,民風民俗,神話故事,願景期盼;更有著自我約束、天人監督、天人合一、勸人向善的美好追求。

    小年大義,永珍更新。擁軍優屬、擁政愛民、送禮敬老、探親訪友、慈善救濟活動也都活躍起來,真是紅紅火火鬧新春了!

  • 25 # 藝術生

    臘月二十三習俗一:吃灶糖 祭灶神的貢品不需雞鴨魚肉,更不需牛羊三牲,只需祭上一些“糖瓜”,讓灶神嚐點兒甜頭,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幾句。古語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灶糖是一種麥芽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碎,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中藥材野生的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