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勇戰王聊歷史

    明朝以前,皇帝的年號不唯一。

    年號,是漢武帝首創的。從漢朝到元朝,每個皇帝可能會有好幾個年號。而且,很多年號會重複被多個皇帝使用:例如,新皇登基不會更改當年的年號,都是第二年才改用新的年號。所以,這段時間內,要想用年號稱呼一個皇帝的話,是無法分辨出說的是那個皇帝的。而且,一個皇帝最多十幾個年號,實在是不方便用年號稱呼這個皇帝。

    明清時期,一個皇帝用一個年號。

    除了明朝的明英宗朱祁鎮,有兩個年號外,其他皇帝都是一個年號。朱祁鎮就是“土木堡之變”被瓦刺抓走的那位皇帝,後來,又被放回來。透過奪門之變,扳倒朱祁鈺,朱祁鎮又當了皇帝!因此,朱祁鎮有兩個年號。

    明清的其他皇帝都是一個年號,因此,可以用年號稱呼這些皇帝。

    廟號屬於"子議父、臣議君"以後,而得出的名字。

    廟號開始於商朝,因為廟號的定奪是"子議父、臣議君",於是,在周朝到秦朝時期,廟號被廢除了一千多年。到了漢朝,廟號才開始重新使用。廟號是皇帝在宗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由於追尊和改諡等原因,君主可能會有多個廟號(這種情況不多,一般皇帝只有一個廟號。)。

    於是,相對於元朝之前的皇帝年號,廟號更好使用。因此,在元朝以及之前,一般使用廟號稱呼皇帝。而到了明清時候,皇帝開始用一個年號,於是,大家開始使用年號稱呼皇帝。

  • 2 # 這些歷史要讀

    因為,方便!

    其實,自明朝時起皇帝都只有一個年號,除了明英宗和皇太極。明英宗比較特殊,因為中途吃了敗仗,當俘虜而丟了帝位。後來又南宮復辟,重新即位,所以他擁有正統和天順兩個年號。至於皇太極,雖然也擁有天聰和崇德兩個年號,但由於他畢竟不是大一統皇帝,他還處的時代,還是以崇禎為正統,所以人們乾脆直稱皇太極。

    而年號這玩意,現在咱們是用不上了,但這在過去可是人們習慣使用的。所以,為了方便,人們都對明清兩代的皇帝以年號相稱,比如洪武,正德,崇禎,康熙,雍正等。這樣既順口易記,又不存在對皇帝的褒貶情感。

    其實,這就像今天的日本一樣。在日本,年號還是人們常用的紀年方式,不論是在公眾場合,還是在書刊上,幾乎都能看到用年號的紀年。

    所以,自明代以後,由於皇帝都基本採用一個年號,因此人們也都自然而然的選擇用年號來稱皇帝了。

  • 3 # 金鑼山讀史

    皇帝使用年號始自漢武帝。漢武帝是一個幸運的皇帝,也是一個懂得享受,有生活情趣的皇帝。

    漢武帝一生共用11個年號,有意思的是前面六個年號都用了6年,後面4個年號用了4年,最後一個年號後元用了兩年,兩年以後漢武帝就去世了。像"光元"是那一年出現了彗星、年號"元鼎"是在汾河邊挖出了文物-寶鼎,而叫"元封"則是漢武帝去了泰山封禪。早期的帝王年號很能反應一個國君的執政思路以及個人偏好,到了後來皇帝們把年號當衣服一樣換,這個轉變很大程度上源於武則天。

    在古代,由於通訊事業不發達,往往造成資訊傳遞滯後,農村邊遠地區尤其如此,武則天很巧妙地抓住了這一點。當上皇后之後,武則天的權利慾望更加膨脹,為了向天下臣民展現她的影響力就不斷鼓動唐高宗改元,唐高宗一生共有14個年號。在武則天當上皇帝的15年期間,更是任性地用18個年號,堪稱改號狂魔,如年號"久視"用了9個月,不到一年,這規模都可以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了!這以後,後面的皇帝有樣學樣,年號開始氾濫了。

    到了明朝,情況又為之一變。開國皇帝朱元璋對頻繁改變年號的做法很不感冒於是就規定皇帝一世一元(就是一個皇帝只能有一個年號),除了明英宗有兩個年號外其他的都是一個年號(土木堡之戰被俘前是正統,復辟以後是天順,大概是想討個好兆頭吧)。由於明朝時間長,而皇帝基本都是一個年號,人們變用年號來稱呼皇帝了,比如"崇禎"。清承明制,自然用單一的年號了。不過皇太極就用"天聰"、"崇德"兩個年號,"天聰"是皇太極當大汗的年號,"崇德"則是皇太極升級當皇帝后的年號,大概是新人新氣象,開門大吉的意願在裡面了。

  • 4 # 待我施為地煞變

    對清朝皇帝的官方隆重稱呼,從來不稱年號,甚至廟號也不稱,而稱諡號+廟號的組合。比如,康熙是大清聖祖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但民間就不一定了,國人嘛,都有圖省事的習慣,稱呼上能省則省。比如,大家特別熟悉的一個稱號“菩薩”,其實全稱是“菩提薩埵”,但整天唸佛的老頭老太太,都未必知道這個。地藏王菩薩,國人叫地藏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國人叫文殊菩薩,一個字都不肯多叫。

    從漢朝到隋朝,廟號比較嚴格,不是每個皇帝都能有廟號的,就連大名鼎鼎的漢景帝都沒有。用廟號稱呼的話,你總不能說漢高祖、漢太宗、空三格、漢世宗吧、空三格、漢中宗吧?年號又幾年換一個,誰也記不清這年號哪個皇用過。好在那時諡號並不長,所以就漢武帝、周武帝的這樣稱呼了。

    從唐朝開始,一方面廟號開始氾濫,幾乎皇手一個;另一方面諡號變得又臭又長。比如,武則天她老公諡號是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宋英宗諡號則是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誰還有耐心稱他諡號,都唐高祖、宋英宗地叫著。

    到了明朝則又是一變,以前皇帝都是一生換幾個,甚至十幾個年號。到了明朝則開始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了,只有被抓過的明英宗,以帝改汗的皇太極,以及光復大清的康德大帝例外。一開始百姓有點不適應,經歷了幾代皇帝,發現還真只用一個。並且,又一數正德比明武宗還少一個字呢,於是開始用年號稱呼皇帝。

  • 5 # 吳鉤的鉤沉

    今人說起古代的帝王,會用諡號、廟號、年號來代稱。一般來說,對唐宋之前的皇帝,稱諡號,比如漢文帝、漢武帝,都是以諡號稱。對唐宋的皇帝,以廟號稱,比如唐太宗、宋仁宗,都是廟號。對明清時期的皇帝,一般以年號稱,比如正德、嘉靖、嘉慶、乾隆,都是年號。當然,我說的是一般情況,不排外我們也使用其他稱呼,比如直稱其姓名,李世民、朱元璋,等等。再比如,我們也稱劉邦為漢高祖,這是以廟號稱。有時也稱弘治皇帝為明仁宗,稱乾隆皇帝為清高宗,這也是以廟號稱。

    以諡號、廟號,還是年號來稱呼古代的皇帝,只是一種習慣,形成稱呼習慣的基礎,一是方便,二是所指明確。之所以人們習慣以諡號稱唐宋之前的帝王,是因為隋朝以前,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用廟號來稱呼顯然不合適,用年號來稱也不合適,因為而且,明清之前,一個皇帝常常有多個年號。唐宋時期,每一個合法的帝王都有廟號,所以用廟號稱既方便,也明確。到了明清時期,由於一個皇帝只使用一個年號(只有極少數例外),於是人們便習慣用年號來指稱明清皇帝了。

  • 6 # 歷史山莊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皇帝的稱呼存在多種方式。在漢朝這一歷史階段,往往用諡號來稱呼一位皇帝,比如漢武帝劉徹,是因為他的諡號是“孝武皇帝”。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是因為他的諡號是“文帝”。到唐朝時期,一般使用廟號來稱呼皇帝,比如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中的“高祖”、“太宗”,就是他們的廟號。不過,對於明朝和清朝的皇帝,人們往往使用“年號”來稱呼,比如嘉靖皇帝、萬曆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都是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個人覺得有以下幾種因素。

    首先,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年號是古代的皇帝們用來紀年的一種特有方式。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建元。年號從漢武帝開始,到了東漢基本確定了下來。早期的年號非常混亂,一個皇帝可以擁有幾個,甚至十幾個年號。比如在東漢末年,漢獻帝就使用了永漢、中平、初平、興平、建安、延康等多個年號。到了唐朝時期,比如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四年,光年號就用了十四了。至於唐太宗李世民等皇帝,在位期間的年號同樣不止一個。

    由此,對於漢朝、唐朝等朝代的皇帝,因為在位期間使用了多個年號,所以不適合用年號來稱呼皇帝了。與此相對應的是,對於明朝和清朝時期的皇帝,在位期間基本上只使用一個年號。比如嘉靖(1522年—1566年)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號,明朝使用嘉靖這個年號一共四十五年。對於明世宗朱厚熜來說,因為在位時只使用嘉靖這一個年號,所以後世就用年號來稱呼這位。到了清朝時期,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在位時,基本上也只使用一個年號。

    在明清時期,開始用年號來稱呼皇帝的習慣,始於朱元璋。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前,元朝的皇帝一般用廟號來稱呼,比如元世祖忽必烈等。在建立明朝後,朱元璋只用了一個年號“洪武”,朱元璋也被稱為洪武帝。因為朱元璋開了這個先烈,所以之後的皇帝,基本上都使用了一個年號。當然,唯一的例外就是明英宗朱祁鎮,因為兩次登基,所以他使用了兩個年號。那麼,問題來了,對於明清時期的皇帝,為什麼不像漢朝一樣使用諡號來稱呼呢?

    最後,對此,在我看來,這主要是因為明清時期的皇帝,其諡號實在太複雜了。舉例來說,雖然朱元璋諡號“高皇帝”,但是,在朱元璋之後的朱棣,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這顯然不方便來稱呼了。至於清朝時期的皇帝,乾隆皇帝的諡號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明朝和清朝時期,因為皇帝的諡號實在太長了,自然不如用年號來稱呼皇帝方便。

  • 7 # 像魚兒一樣自由

    首先我們先普及下,啥是廟號。簡單的舉個例子說吧,漢高祖劉邦,其中漢高祖就是皇帝的廟號。提到漢高祖,追根溯源的話,應該算是歷史上第一個有廟號的皇帝,秦始皇的始,只不過是後人給他的冠名而已。不過要糾正一個錯誤,其實漢高祖其實是一個誤解而導致的幾千年無法挽回的錯誤。史記中記載劉邦關於廟號來歷是這樣說的:“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這麼說來,劉邦應該叫漢太祖,不過後來劉邦死後人家給他諡號高皇帝,由此慢慢的以訛傳訛,從太祖到高皇帝,逐漸被大家叫成了高祖。

    後來,高祖和太祖又被幾個開國皇帝所用,比如唐高祖,唐太祖等等,慢慢的,高祖一詞又被歷史所拋棄,剩下的只有太祖之名。從“祖”這個詞可以看出來廟號對開國皇帝是獨特的,也是唯一的,但也有例外。這個例外就要說到清朝的這些皇帝了。

    很多朋友會有這種感覺,為啥人們喜歡叫清朝皇帝年號,而不是廟號,覺得有三點原因。第一:清朝皇帝廟號有點亂。清朝一共12位皇帝,其中有三位廟號中帶“祖”,並且在清太宗皇太極之後,順治的廟號又出現“祖”字,這與前朝很不協調。努爾哈赤打天下,太祖之名沒毛病,皇太極坐定北方,廟號太宗,而順治本應廟號為清世宗,尷尬的是他卻超越了皇太極,廟號為清世祖,接下來康熙大帝也不甘示弱,又來個“清聖祖”,這可能是清朝後人對死去的皇帝一生功勳的加冕吧,不過加冕也要有個度,李世民死後才被叫成太宗,順治康熙這兩“祖”叫起來就有點牽強了。直到了雍正,才回歸到“宗”系列。清皇帝的廟號有點亂,因此後人便更多的說其年號了。

    第二,人們對清朝統治者認同的問題。清朝是滿清政權,也是最後一隻少數民族統一中國後建立的政權,對於千百年來華夏始終由漢族人民統治的習慣來講,對於清朝的統治多多少少有所抵制,後來清政府垮臺,民國大師倍出,這些文人多以漢人為驕傲,對清朝的鄙夷和偏見也是越來越多,清朝這些高高在上的皇帝在他們眼裡卻不值一提,在文章和評論中也都透露出不滿和吐嗤,讓他們說出清太祖,清高宗這樣的詞簡直是侮辱筆墨,所以從民國開始,便很少有人文人提到廟號,而直接說出的是年號。

    最後一點就是年號的唯一性了,這也許是最直接也是最讓世人認同的一點。清朝十二帝,每一個皇帝的年號都沒有改變過。努爾哈赤年號天命、皇太極年號崇德、福臨年號順治,接下來的大家也都知道了,我們都叫他康熙大帝。清朝皇帝與其他朝代皇帝相比,一個皇帝都默默的遵守著一個年號的規律。清朝以前,如果一個皇帝在位期間只用過一個年號,人們也會直呼年號代替皇帝的廟號。比如明朝的永樂大帝,我們很少人會叫他明成祖,還有崇禎皇帝,我們很少人叫他明思宗,就是這個道理。

  • 8 # 趣史大爆炸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弄懂什麼是年號和廟號。

    年號是中國古代皇帝即位後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如開元十四年,就是公元726年。廟號是古代皇帝死後在太廟享受祭祀的名號,也是對皇帝一生事蹟的蓋棺定論。

    其實不止是清朝,明朝的皇帝我們大都也以年號來稱呼,如萬曆、嘉靖、崇禎。這是因為明清時期,皇帝的年號大都只有一個,後世以年號稱呼他們,並不會產生混淆。

    但廟號就不一樣的,好的廟號就這麼幾個,歷朝歷代都有重名,如朱高熾和嘉慶皇帝都是仁宗。

    明清之前,皇帝們比較“任性”,大都有好幾個年號。國家強大了改一個,國家發生戰亂了改一個,國家穩定了再改一個......就跟現在某些三流明星改名轉運是一個道理。

    歷史上年號最多的皇帝是一對夫妻檔,相信大家馬上猜出來了,沒錯,就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

    第二名則天女皇在位期間有十三個年號,依次是天授、如意、長壽、延載、證聖、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聖歷、久視、大足、長安。

    唐高宗李治有十四個年號,以微弱的優勢登頂,分別是: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

  • 9 # 安平144796971

    大清的立國,與歷朝的一人奮起而立國不同,他是經過三、四代人的努力。立朝的是努爾哈赤,廟號當然是祖了,做大做強的是皇太極,也可稱祖(實際稱宗),入主中原的是福臨,廟號自然也稱祖,真正坐穩中原的是玄燁,因在封建社會的皇帝裡,功業至聖,廟號為聖祖。這樣,前四代有三位皇帝廟號都是“祖”,叫起來有點亂。

    其次就是大清皇帝的年號,一定不變。不象過去,一個皇帝的年號經常更改。

    故大清以年號而不以廟號稱皇帝,更容易理解記憶。

  • 10 # 北國有四季

    年號,廟號,諡號其作用只有一點,代表身份的唯一性。

    年號是我國古代統治者用來紀年的名號,始於漢武帝,年號紀年的初期,帝王往往有幾個不同年號。到了明清時期,每個皇帝的年號很少發生變化,清朝從順治開始,用年號代表統治的週期。如康熙,乾隆,道光等。

    廟號是古代帝王死後,後人根據其功績給與的評價,有尊重的含義。而且歷代的開國帝王會有固定的用語,如唐高祖李淵,其後繼帝王哪怕功勞再大,也只能稱宗,如唐太宗李世民。

    諡號與廟號相類似,都是後人對其功績的評價。但在字數的選擇上,更加寬裕,其對帝王功績的評價也更為準確,而帝王不一定有廟號,卻一定要有諡號,諡號往往是子評父,這在以孝為先的中國古代是有違人倫的,所以曾被廢,漢代才重有諡號。用諡號紀年的有商紂王,周文王,漢武帝。其中,文,武兩字在諡號中往往代表文治武功,開疆闢土的有為帝王,也有一些諡號用於朝代末代帝王,多有貶義。

    除此之外,帝王還有尊號,尊號始於中國歷史唯一女皇武則天,她曾被尊稱為‘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因尊稱多是帝王的自我修飾,往往與取得的功績不符且多放次修改,所以歷史很少提到尊稱。

    無論年號,還是廟號,只是帝王識別身份的一種標識,用來區分與其它帝王的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帝王及其稱呼已與我們漸行漸遠,回眸間,帝王們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分子,再無特權,這恰恰是歷史的進步,而且我們希望,這世上再無帝王。

  • 11 # 機哥聊野史

    說到底就是個習慣性稱謂問題。

    早期皇帝用諡號或者廟號而不用年號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諡號或者廟號是後人追認的唯一的稱號,一人就一個,不會跑出兩個諡號或者廟號。但從漢代到宋代,一個皇帝在執政期間往往有很多年號。比如說覺得這幾年實在是風不調雨不順性生活不和諧,那就換個年號換換運氣。比如我們很熟悉的漢武帝劉徹同學,假如我們要用年號稱呼他,那麼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徵和、後元。這一大堆年號,您打算用哪個稱呼他老爺子?其他的漢代皇帝,除非實在是短命的,否則一般也有三五個年號。到了唐代,一開始李淵李世民這爺倆倒是老實,各自就用了武德和貞觀一個年號。但從李治開始,又給帶溝裡去了。他一人就換了14個年號。憲宗開始好不容易老實了幾代人,到了晚唐老毛病又開始犯了。北宋南宋繼承了換年號的光榮傳統,除非實在是連皇帝寶座都沒捂熱就掛了的,否則換年號也稀鬆平常。所以這麼搞下來,這些朝代的皇帝,根本沒法用年號來稱呼。

    到了明朝,換年號和吃飯一樣的壞毛病總算停了。年號也成為了皇帝的唯一象徵。不過這個時期的皇帝,在習慣稱呼上還是存在廟號和年號混雜的情況,比如朱元璋,我們有叫他洪武皇帝的,但更多還是習慣叫他明太祖朱元璋。還有明朝唯一一個因為土木堡之變玩脫了所以有兩個年號的朱祁鎮,我們一般習慣叫他明英宗。但這時候年號稱呼皇帝已經逐漸成為主流了。明成祖、明宣宗、明憲宗、明武宗、明世宗、明神宗、明思宗這些稱號固然還在用,但我們更習慣的是永樂、宣德、成化、正德、嘉靖、萬曆、崇禎這些年號,並以此來稱呼他們。到了清朝,官方檔案上固然還是聖祖如何如何高宗如何如何,但大家的習慣性稱呼,年號已經佔據絕對主流。

  • 12 # 上將軍潘鳳

    我是歷史小明王,我來回答。

    關於廟號年號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區分清楚這兩者之間到底差別在哪裡,廟號一般是皇帝死後的追贈統稱,年號則是皇帝在位期間來使用的,一個皇帝可以一生只用一個年號,也可以一兩年換一次,這個完全取決於皇帝本人的意思。

    清朝是完全繼承明朝的制度來的,所以多數禮法也沿用明朝,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大家就習慣用年號來稱謂了,例如洪武大家都知道指的是朱元璋本人,永樂指的是朱棣本人,等到了清朝這樣的習慣已經有幾百年了,所以也沒必要改口,何況這樣的稱呼也非常合理,人家畢竟是皇帝,你總不能直呼其名吧?那也是大不敬之罪,所以用年號來是最為合適的。

    廟號是繼任君主對先皇的尊敬加上去的,一般沒有特別大的功勞的皇帝是沒有資格擁有的,例如朱棣本人就很榮幸的獲得了這個殊榮,他爹是明太祖,自己是明成祖。這樣追封是因為該皇帝對本王朝貢獻極大,為了表示尊敬懷念所以才弄了個廟號。

  • 13 # 花開時節思春秋

    中國帝王的廟號、諡號和年號。

    中國帝王的廟號、諡號和年號等制度有悠久的發展歷史。

    廟號早在商代就已設立。對有功德的先王,後人追上廟號,主要目的是為了立廟祭祀。最早的時候,廟號只有四種: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後來,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西漢以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但漢朝對於追加廟號極為慎重,不少皇帝沒有廟號。

    諡號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形成。在諡法上,先帝下葬前由禮官議諡,嗣皇帝定諡。因此,一個皇帝的廟號、諡號是由禮官和繼任皇帝議定的,他們會根據先帝生前事蹟及品德,給予一個評定性的稱號以示表彰,此所謂“蓋棺定諡,先典成式,激揚清濁,治道明範。”諡號一般分為美諡、平諡和惡諡三個層次。但唐朝以後諡號氾濫,皇帝的諡號十幾二十個字,且幾乎只要是後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諡。宋朝之後,就基本取消惡諡了,只保留美諡和平諡。

    秦始皇建立中國第一個集權皇朝——秦朝之後,將廟號連同諡號制度一併廢止。西漢以後基本上每一位皇帝都有諡號。

    朕聞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諡。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以來,除諡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

    年號出現的最晚,始創於漢武帝。主要目的是為紀年。

    在明清之前,一位皇帝有的只有一個年號,但大多皇帝會有多個年號,有的皇帝甚至有十多個年號。史上最能折騰年號的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這倆夫妻檔皇帝,一共用了二十多個年號。

    到了明朝,通常一位皇帝就一個年號(明英宗朱祁鎮因為復辟,一前一後用了 “正統”和“天順” 兩個年號),即所謂一帝一元。當然,年號並非都是完整一年,個別的只有幾個月。即:萬曆四十八年七月,皇帝駕崩。八月,皇太子朱常洛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宣佈次年改元泰昌。但光宗只當了“一月天子”就去世了,因此,後來這一年(1620年),前面七個月,仍用萬曆四十八年紀年,後面的五個月用泰昌紀年。

    清朝則沿用一帝一元的制度,正式使用的年號每一位皇帝都只有一個(祺祥、保慶兩個年號未使用)。清朝在1636年建元崇德以前,金的文獻只是以汗號紀年,實際並無年號。

    對皇帝的稱謂,廟號和諡號才是正式、書面的敬稱,用年號稱呼多見於民間。

    對在位的皇帝,一般只稱陛下、皇帝、皇上、聖上、聖人等而不名。對已故皇帝的稱謂,廟號和諡號才是正式、書面的敬稱。而且廟號常常放在諡號之前,同諡號一起構成已故皇帝的全稱。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文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例如,皇帝的實錄都是以廟號命名,而在大臣的奏摺提到前朝皇帝都會以廟號+諡號來稱謂,如高宗純皇帝,在清朝指的就是乾隆皇帝。

    我們現在習慣以年號為皇帝稱謂的方式,也只是適用於民間和後人們方便記憶罷了。現代的書籍中出現的以年號稱謂皇帝,只是為了附和人們的習慣,在正式的歷史典籍中是看不到的。

    由於明清皇帝一般一帝一元,而且年號作為紀年名號,應用最為廣泛也容易被人記住,故而我們現代人就有了以年號稱呼明清皇帝的習慣,比如萬曆皇帝、光緒皇帝等。

  • 14 # 歷史說說歷史

    首先要對年號和廟號這兩者進行對比區別。

    年號:中國古代新上任皇帝為了區別上一任君主,重新計算在位年數的制度。而在有些時候,由於“天降祥瑞”或者天災、內訌外憂等大事時,帝王一般都要進行更改年號。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皇帝擁有多個年號,很容易讓人所混淆,龐雜的年號體系造成了在明朝之前一直都是用廟號來稱呼皇帝。如:漢武帝有11個年號、唐高宗有14個年號、武則天有18個年號。

    廟號:古代對已故皇帝追尊的稱謂。廟號並不是每個帝王都有,而是針對那些為國家作出貢獻,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進而特意追上廟號。有的君王死後會有多個廟號,這是因為由於不同人對先王追尊、改諡等等原因造成的。如:太祖、高祖、世祖、聖祖、太宗、高宗。

    歷史上廟號的數量遠遠不及年號數量的龐大和複雜,所以人們為了更容易更方便的記住某個君王,往往都是以廟號作為稱謂。

    而這種情況在明清時期發生了改變,明朝建立後實行一世一元制,也就是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這就更加方便人們記憶,所以明清時期對君王一般都是用年號進行稱呼,如:萬曆皇帝、崇禎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

  • 15 # 歷史有點酷

    為啥現代人喜歡用年號而不用廟號來稱呼清朝的皇帝。個人認為是用年號有廣泛性更容易記住清朝的皇帝,而用廟號則不順嘴。所以我們習慣用年號來稱呼清朝的皇帝。

    廟號都是皇帝死後,進入太廟時供奉的牌位。開國之君為祖,守成之君為宗。一般啥祖啥宗的就是皇帝的廟號。這個廟號是在商周時期就有了,到了秦始皇創立秦朝後就廢掉了。因為始皇帝認為自己的功過是非,後代沒有資格評議。但到了漢朝,廟號又開始有了。但都是有功績的皇帝才有廟號。到了三國之後,廟號才被廣泛運用。

    年號則是每個皇帝在位時期用的一種紀年法。年號是漢武帝發明的。在明朝之前,每個皇帝都有一個或者多個年號。像我們熟知的武則天,她開創武周朝後,用了有十幾個年號,而她在位才15年,相當於一年一個,這誰記不住呀!

    所以在明朝之前,我們很難用年號去記住一個皇帝。除了很有名的皇帝之外,像“貞觀”這樣的年號我們就知道一下子他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期用的。

    明朝之後,一般一個皇帝就用一個年號。像朱元璋在位時用的就是“洪武”,著名的木工皇帝朱由校用的是“天啟”,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用的是“崇禎”。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這些都是年號,所以我們不止用年號叫清朝皇帝,也用年號稱呼明朝的皇帝。一般我們稱呼明清皇帝時都用年號。

    因為一個皇帝一個年號。更容易記住其年代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一連想這個事情就知道這個年代是誰在當皇帝。一個年代伴隨他在位的時間多久,就知道他統治了這個朝代多少年。別人一說這個就有印象。就像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一樣他在位61年,這個“康熙”年號也伴隨著他統治清朝61年。是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的孫子愛新覺羅弘曆都不敢超過他這個時間,雖然乾隆的實際統治最長,但“乾隆”這個年號是沒有超過“康熙”這個年號的。

    在一個明清這兩個朝代離我們的時間比較近,大量史料都留存了下來,朝代構造儲存比較完整。隨著科技發展,電視的普及,像現在的電視劇有許多都是關於清朝的歷史,人們自然而然就記住了其中的年代。年代稱號是最容易記住一個皇帝的。不信你問問身邊的老大爺,老大媽。問他們愛新覺羅弘曆是誰?他們或許不知道。但你一說乾隆,他們肯定都知道。但不是電視上那個誰。所以這也是一方面我們稱呼清朝皇帝年號來代表這個人,而不是用廟號代表。

    在文章最後我想問大家

    皇帝駕崩後一般都會有諡號。和廟號,年號一樣被我們所熟知。那你覺得是廟號還是諡號稱呼皇帝好呢?

  • 16 # 快點燃星星要滅了快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與當代日本國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一般由君主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建元,此後形制度

    清朝的乾隆皇帝,“乾隆”是年號,寓意"天道昌隆”,廟號為“高宗”

    歷史比較有意思的,清高宗弘曆使康乾盛世達到頂峰,但他生活過於奢靡,且好大喜功大興文字獄,留給嘉慶的則是一個千瘡百孔,奢靡成風的國家,所以嘉慶才給他上高宗廟號,寓意“功過參半”。

    為什麼習慣用年號稱呼清朝皇帝,而不用廟號呢,有以下幾點:

    一、年號是皇帝自已給起的,或是皇太祖給起,獨一無二的。

    二、廟號是君主死後起的,會有多個廟號,廟號並不唯一,這是追尊,改諡等原因造成,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

    三、廟號是書面的敬稱,誰會知道哪個皇帝呢,所以才習慣用年號稱呼皇帝。

  • 17 # V587累

    啥是廟號。簡單的舉個例子說吧,漢高祖劉邦,其中漢高祖就是皇帝的廟號。提到漢高祖,追根溯源的話,應該算是歷史上第一個有廟號的皇帝,秦始皇的始,只不過是後人給他的冠名而已。不過要糾正一個錯誤,其實漢高祖其實是一個誤解而導致的幾千年無法挽回的錯誤。史記中記載劉邦關於廟號來歷是這樣說的:“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這麼說來,劉邦應該叫漢太祖,不過後來劉邦死後人家給他諡號高皇帝,由此慢慢的以訛傳訛,從太祖到高皇帝,逐漸被大家叫成了高祖。

    後來,高祖和太祖又被幾個開國皇帝所用,比如唐高祖,唐太祖等等,慢慢的,高祖一詞又被歷史所拋棄,剩下的只有太祖之名。從“祖”這個詞可以看出來廟號對開國皇帝是獨特的,也是唯一的,但也有例外。這個例外就要說到清朝的這些皇帝了。

    人們喜歡叫清朝皇帝年號,而不是廟號,小編覺得有三點原因。第一:清朝皇帝廟號有點亂。清朝一共12位皇帝,其中有三位廟號中帶“祖”,並且在清太宗皇太極之後,順治的廟號又出現“祖”字,這與前朝很不協調。努爾哈赤打天下,太祖之名沒毛病,皇太極坐定北方,廟號太宗,而順治本應廟號為清世宗,尷尬的是他卻超越了皇太極,廟號為清世祖,接下來康熙大帝也不甘示弱,又來個“清聖祖”,這可能是清朝後人對死去的皇帝一生功勳的加冕吧,不過加冕也要有個度,李世民死後才被叫成太宗,順治康熙這兩“祖”叫起來就有點牽強了。直到了雍正,才回歸到“宗”系列。清皇帝的廟號有點亂,因此後人便更多的說其年號了。

    第二,人們對清朝統治者認同的問題。清朝是滿清政權,也是最後一隻少數民族統一中國後建立的政權,對於千百年來華夏始終由漢族人民統治的習慣來講,對於清朝的統治多多少少有所抵制,後來清政府垮臺,民國大師倍出,這些文人多以漢人為驕傲,對清朝的鄙夷和偏見也是越來越多,清朝這些高高在上的皇帝在他們眼裡卻不值一提,在文章和評論中也都透露出不滿和吐嗤,讓他們說出清太祖,清高宗這樣的詞簡直是侮辱筆墨,所以從民國開始,便很少有人文人提到廟號,而直接說出的是年號。

    最後一點就是年號的唯一性了,這也許是最直接也是最讓世人認同的一點。清朝十二帝,每一個皇帝的年號都沒有改變過。努爾哈赤年號天命、皇太極年號崇德、福臨年號順治,接下來的大家也都知道了,我們都叫他康熙大帝。清朝皇帝與其他朝代皇帝相比,一個皇帝都默默的遵守著一個年號的規律。清朝以前,如果一個皇帝在位期間只用過一個年號,人們也會直呼年號代替皇帝的廟號。

  • 18 # 宋安之

    年號、廟號、諡號雖然作用不一,但說白了只是現代人對於古代皇帝的一個稱呼代號而已。

    為什麼習慣於用年號來代稱清朝皇帝呢?

    因為好記啊!

    大家看看清朝皇帝的年號:清太祖努爾哈赤年號天命、清太宗皇太極年號天聰和崇德、清世祖福臨年號順治、清聖祖玄燁年號康熙、清世宗胤禛年號雍正、清高宗弘曆年號乾隆、清仁宗顒琰年號嘉慶、清宣宗旻寧年號道光、清文宗奕詝年號咸豐、清穆宗載淳年號同治、清德宗載湉年號光緒、清廢帝溥儀年號宣統。

    注意一下哈,清太祖的天命和清太宗的天聰年號,其實都是尊稱,並非年號,只不過後來隨著清朝漢化已深,所以相沿成為年號。

    也就是說嚴格來說,清朝皇帝都是一世一元制,也就是一輩子用一個年號,這跟一個人一輩子用一個名字沒什麼區別啊!

    要知道在明朝之前,歷代大部分皇帝都喜歡經常換年號的,好像皇帝不換幾個年號就不是合格皇帝似的。

    肯定習慣不了啊。

    而且清朝皇帝的諡號一般是23個字,用諡號代稱這個皇帝,豈不是累死大家。

    至於廟號呢,清朝是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所以皇帝的廟號多與之前朝代重複,比如說嘉慶帝的廟號仁宗,在宋朝和明朝都有仁宗廟號,如何加以區別呢,只能加上朝代清字了,叫清仁宗。

    這樣的叫法很明顯沒有叫年號順口啊!

  • 19 # 燕凌筱

    這是因為中國古代帝王稱號歷史演變的原因,事物不斷變化發展而來的,具體請看一下各朝各代的發展:

    我們中國是具有上下五千年燦爛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帝王在很多時候都是歷史舞臺上的主角。想要了解我們歷史,就要搞清楚每個朝代的皇帝,然而開啟歷史書我們又會發現,中國古代帝王的稱號可謂是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比如我們在提起某些皇帝時,我們習慣用他們的諡號,如稱劉徹為漢武帝,稱楊堅為隋文帝等;在稱呼某些皇帝時又習慣用他們的廟號,如稱李世民為唐太宗,稱趙匡撤為宋太祖等;然而在稱呼另外一些皇帝時則又習慣用他們的年號,如稱朱元璋為朱洪武,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載淞為光緒皇帝等。由此可見皇帝的稱謂可謂是紛繁複雜,同樣是皇帝的稱謂,為什麼有的用溢號,有的用廟號,有的則用年號呢? 經過筆者的考證,皇帝稱謂之用溢號或用廟號、年號並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一般來說,這三種稱謂的使用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一般最早的皇帝諡號用得多,後來廟號多,明清則往往年號更深入人心。

    一、周朝至隋朝為使用溢號的時期  

       諡號: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諡號。《逸周書?諡法解》:“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這一時期, 各朝代的皇帝諡號比較短,帝王的諡號多是一個字或者兩個字。一個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漢武帝(武,威強睿德曰武)、隋煬帝(煬,好內遠禮曰煬);也有用兩個字的,如趙惠文王(惠文)等。由於隋代以前的皇帝諡號能概括他們的“行” “功” 因此人們多用其諡號來稱呼他們。但這裡面也有特殊情況,如秦始皇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於是廢了諡號,從他這個始皇帝開始,想傳二世、三世以至無窮,可惜只傳了二世。漢代一般也用諡號來稱呼皇帝,但漢朝第一個皇帝劉邦除外,因為他建立了漢朝,功勳卓著,死後廟號定為“高祖” 因此我們更習慣用他的廟號高祖來稱呼他。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諡號自身的缺點也日益暴露。皇帝諡號相同的越來越多,如漢劉徹的諡號為武帝,曹操的諡號亦為武帝,宋齊梁、陳均有武帝諡號,北周宇文遨的諡號也是武帝,其他如明帝文帝孝武帝等諡號也多有重複,這一狀況很容易造成皇帝稱謂的混亂。另外諡號開始時,字數尚少,越到後來,字數越多,如清朝光緒帝的全部諡號為“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其諡號達到了二十餘字之多,用諡號來稱呼帝王越來越不方便,人們不得不考慮用另一種稱謂來代替溢號。

    二、唐朝至宋朝為使用廟號時期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例如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諡號為高皇帝。唐以後,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這使得用廟號來稱呼帝王成了可能,再加上諡號越來越長,重複越來越多,因此人們在稱呼這一時期的皇帝時,不用其諡號而改用其廟號。如李世民被稱為“唐太宗” ,成吉思汗被稱為“元太祖” 、但是,和用謐號作為皇帝稱謂一樣,經過長時間的使用,各皇帝的廟號也不斷重複出現,如後梁、後周、宋、 元等朝的開國君王的廟號均為太祖。另外,高祖、 太宗等廟號也不斷重複,為了 避免混亂升人們又不得不尋求另一種稱謂來代替廟號

    三、明清兩代為使用“年號”的時期

    年號是歷代帝王紀年的名號,也是時代的標誌。年號是中國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作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如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後用了十一個年號。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規定每一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這就使得用年號來稱呼帝王成為可能。另一方面皇帝的溢號比以往任何時期都長,不可能再用溢號來稱呼帝王,這一時期的廟號也與唐、宋、元的多有重複,不便繼續用來稱呼帝王。而在這一時期,年號 的使用發生了變化,從明代開始,除清 太宗皇太極有天聰和崇德兩個年號外,其餘每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 這樣,人們在難於用諡號和廟號來稱呼皇帝的時候,使改用年號來稱呼了。例如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

    從古代帝王稱謂的變化中,我們彷彿看到了中國五千年的文明的變遷。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歷經磨難,飽經風雨,卻始終頑強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東方。這表明我們不僅擁有燦爛的文化,更重要的是我們具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歷史,學習中國文化,為中華民族的再次復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 20 #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年號,廟號都是古代皇帝專用的,不同的是年號一般是活的皇帝自己取的,廟號一般是後人對上任皇帝取的。

    廟號的選擇開始時有褒貶之意,也有祖和宗之別。一般遵守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則。廟號有太祖(高祖,太祖就是高祖)、世祖、聖祖、太宗、高宗、顯宗、肅宗,文宗,穆宗,敬宗,熹宗,思宗等等。

    明朝以前,很多皇帝在任內有幾個年號,又由於大多數明清朝皇帝一生都只有一個年號,比如洪武,永樂,正德,嘉靖,康熙,雍正,乾隆,而每個朝代都有很多重疊的廟號。比如漢太祖高皇帝,宋太祖,明太祖,清太祖;又比如唐太宗,宋太宗,明太宗,清太宗,說起來都不方便,不如年號好識別。

    所以清朝皇帝都一般用年號來稱呼,而不用廟號。

    除了太宗皇太極有兩個年號,其他皇帝一生只有一個年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企業招聘資訊如何群發效果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