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史說清宮

    因為明清的皇帝一般只有一個年號,所以可以用年號代指皇帝。只有明英宗由於退位以後又復辟所以有兩個年號。皇太極有天聰、崇德兩個年號。但嚴格地說“天聰”是汗號而非年號,皇太極當時也沒有稱帝。

    而明以前改元是家常便飯。兩宋時期改元往往伴隨著重大的政治事件。例如王安石變法後新黨舊黨互相爭鬥時,每次改元都意味著一次政策轉向。而宋以前的改元就更是比較隨意了。在改年號這方面最“臭名昭著”的是唐高宗和武則天夫婦。

    大家感受一下:

    唐高宗

    永徽 650-655

    顯慶 656-661

    龍朔 661.3-663

    麟德 664-665

    乾豐 666-668

    總章 668.2-670.2

    咸亨 670.2-674.8

    上元 674.8-676.11

    儀鳳 676.11-679.6

    調露 679.6-680.8

    永隆 680.8-681.9

    開耀 681.9-682.2

    永淳 682.2-683.12

    弘道 683.12

    唐中宗

    嗣聖 684.1-684.2

    唐睿宗

    文明 684.2-684.8

    武后

    光宅 684.9-684.12

    垂拱 685-688

    永昌 688.1-689.11

    載初 689.11-690.8

    武則天稱帝

    天授 690.9-692.3

    如意 692.4-692.9

    長壽 692.9-694.5

    延載 694.5-694.12

    證聖 695.1-695.9

    天冊萬歲 695.9-695.11

    萬歲登封 695.12-696.3

    萬歲通天 696.3-697.9

    神功 697.9-697.12

    聖歷 698-700.5

    久視 700.5-701.1

    大足 701.1-701.10

    長安 701.10-704.12

    這兩口子掌權五十多年,用了三十多個年號。史書上突然來一個儀鳳二年,就只好去查新華字典朝代表了。這種情況下實在是沒法用年號代稱皇帝。

  • 22 # 關河南望

    中國歷史對皇帝的稱呼有很多,有的用廟號稱呼,有的用諡號稱呼,或者直呼其名。比如漢武帝,他的名字是劉徹,廟號是世宗,諡號是“孝武皇帝”,再比如我們熟悉的李世民,我們一般用廟號來稱呼他,為唐太宗。

    對於清朝皇帝,大家都習慣用年號來稱呼,其實不只是清朝,明朝後期的皇帝我們也經常用年號來稱呼,比如嘉慶,萬曆,崇禎等,為什麼有這種區別呢?

    一、清朝時期年號使用時間較長

    明清時期政局比較穩定,除了及特殊的情況外,皇帝從繼位到去世都使用一個年號,而明朝以前,唐宋時期皇帝在位期間大多使用多個年號,比如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四年,光年號就用了十四個,這樣如果用年號稱呼的話會造成混亂,所以大都以廟號加名字的方式稱呼。

    但是清朝也有例外,比如皇太極,我們大多以名字稱呼,因為皇太極在位期間也使用了兩個年號,被選為大汗時,年號天聰,在天聰十年皇太極稱帝后改元崇德。還有同治皇帝繼位後初定的年號為“祺祥”,辛酉政變後改年號為同治。

    二、清朝皇帝名字不好念

    清朝由於是外來少數民族政權,名字叫起來比較拗口,還有一些生僻字,所以用年號稱呼更為簡單實用,比如咸豐皇帝名為愛新覺羅·奕詝,光緒名為愛新覺羅·載湉,名字中都有生僻字。這念下來既不好記也不好解釋,所以乾脆以其定的年號來稱呼,是為了相對好記吧。

  • 23 # 史海驚奇錄

    這跟清朝皇帝的年號單一有關。因為他們在世時通常只用了一個年號,所以用起來也不會產生混亂。

    而之前的朝代就不同了。有些皇帝喜歡改年號,甚至於每隔個一兩年,便又換一個年號。

    皇帝們為什麼那麼熱衷於改年號?這似乎與朝政的改革變動有關。所謂年號,其實是為了一個美好的企盼。在某些特定的時刻,比如變法,產生了歷史性轉折,再比如皇族有什麼盛大慶祝,皇帝往往都會大赦天下並改年號。

    有些皇帝浮躁一些的,改年號都能改上癮,一生用上十幾個年號。

    而清朝就比較簡單了。不知道這與他們的民族基因有關?來自關外的苦寒之地,本就是化外之夷蠻,似乎不太去講那麼多繁文縟節,他們看起來更務實,不玩虛的。

    於是乎,那些皇帝往往一生只用了一個年號。這樣的話,只呼年號也能夠很精確地代表其人。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也跟他們的民族有關。他們滿族人的名字太長了,如果用名字來指代的話並不是很方便,所以,通常我們只用年號來稱呼他們。

  • 24 # 歷史消消樂

    原因只有一個,因為清朝的所有皇帝在其統治期間都只用一個年號未曾改變,所以我們習慣於直接用年號來稱呼清朝的皇帝,這樣既方便又容易記。

    其實從明朝明武宗朱厚照開始,我們就已經開始使用年號來稱呼皇帝了,比如明武宗我們就常稱其為正德皇帝。自他開始,後邊的嘉靖皇帝、隆慶皇帝、萬曆皇帝、崇禎皇帝等大部分都是以年號來稱呼。而到了清朝更是如此。

    清朝的皇帝自入關以來剛好十位,按順序來即是: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這十位皇帝自登基到去世(宣統除外)一直都只用一個年號,所以在稱呼他們時直接用年號反而更加的簡潔明瞭。而清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宣統,也就是愛新覺羅.溥儀,我們其實更經常稱呼他的名字。

    中國自秦朝進入封建社會以來,一共出現了大約500位皇帝,而清朝的這十位也是顯得尤為突出,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中國的封建社會經濟經歷了最後一次興盛和衰落,然後開始了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步伐,而這十位皇帝,無疑是封建王朝最後一批掌舵人,值得我們去了解和研究。

  • 25 # 小李講史

    一般皇帝會有三個稱謂,廟號、諡號、年號。

    在隋唐之前的皇帝,一般皇帝稱諡號,如漢景帝;有大功的皇帝才有廟號,如漢太祖、漢世祖等。

    在隋唐之後,一般皇帝都會有廟號,所以隋唐之後,明之前的皇帝都會稱廟號。如唐高祖、宋太祖等。

    到了明清,皇帝的諡號過於冗長,皇帝的年號則較為固定,一般皇帝一生只有一個年號,如洪武皇帝、康熙皇帝。

    為什麼清朝皇帝不稱廟號和諡號,而稱之為年號呢?

    清朝皇帝在官方史書中,仍會書寫廟號+諡號+皇帝的格式:如康熙皇帝,廟號聖祖,諡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所以康熙皇帝在官方史書中的正式稱謂是“聖祖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簡稱聖祖仁皇帝。

    在一般不正式的場合和記載,就用年號+皇帝,甚至有些資料直接稱呼年號。

    康熙皇帝朝服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企業招聘資訊如何群發效果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