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在遠方也在近處
-
2 # 大夫覺成
魯迅的文章,沒有最值得深思的,因為,魯迅先生寫的文章都值得深思,沒有最。細讀他寫的文章就明白了,少年讀著煩,因為看不懂,現在,越看越喜歡,人卻已經老了。魯迅先生不愧為大師級的人物。建議大家有時間多讀讀,耐心讀,會有許多收穫。
魯迅先生的代表作品有《吶喊》、《彷徨》、《朝花夕拾》、《偽自由書》、《記念劉和珍君》、《狂人日記》、《墳》、《華蓋集》等,都值得一讀。對人物的描寫深刻、細膩,對社會的剖析入木三分,對民族前途的憂慮之情躍然紙上。覺成隨筆。
-
3 # 勇搏逆流
魯迅先生的《吶喊》,代表的是辛亥革命以後新的思想解放,封建社會的舊思想需要改革解放,這本書代表了新的思想啟蒙與國民批判,猶如一個人被禁錮在牢房裡失去自由,精神上、肉體上、靈魂上、被折磨與禁錮,突然有一天這一切都需要解放,需要自由,需要發洩,所以《吶喊》的騰空而出,代表的是最低階層人民的心聲,人民需要吶喊,精神、肉體、靈魂都需要解放與自由。
-
4 # 楊家倫
是《阿Q正傳》。因為阿Q的精神勝利法,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一點影子,這就是體現出人性共性,也是優秀文學的顯著特點之一 而且這樣的優秀文學作品,百讀不厭 ,讓人讀後反覆咀嚼,回味無窮,浮想聯翩,三日餘音繞樑而不絕。儘管魯迅沒寫長篇小說,但是這個中篇足可以奠定他在現當代文學大家的地位。
-
5 # 楷書13
魯迅先生的作品不敢說篇篇首首章章句句皆為珍珠,粒粒珍珠皆閃耀著光芒,但就目前為止,還沒有誰如此深刻如此豐富如此厚重。
蒼蠅可以叮吮戰士的屍首,並且嗡嗡聲不絕於耳,不過蒼蠅總歸是蟲子,而戰士永遠是戰士,即使倒下了,也浩氣在霸氣在英雄氣在。面對形形色色披著各種美麗衣飾的“狼”或“狗”,“莫名驚詫”也罷,“仁義道德”也罷,先生媚骨沒有,有的是錚錚鐵骨;奴性沒有,有的是坦蕩胸懷。
阿Q精神,閏土木訥,孔乙己長衫,祥林嫂神捐……連車伕都偉大,阿發都誠善,阿長助人……先生筆下的個個形象皆成為經典。
不屑市儈,卻絕對懂得面對鄰居嬰兒“哈哈哈”;鋼鐵漢子,卻非常明確“丈夫”憐子;反對爬行主義,卻贊成拿來主義。
還須多言嗎?魯迅先生永生。
-
6 # 惠風眸子
魯迅先生的“藥”值得深思。文章揭示了封建半封建社會人們的麻木不仁,人血饅頭是沾著“秋瑾”們的鮮血,秋瑾是為了喚醒黑暗籠罩下的人民被殺死在口 亭。可是人們伸長脖子觀看儈子手殺死烈士的全過程。對麻木的民眾,魯迅極度悲哀,怒其不爭,哀之不幸!
-
7 # 墨香飛筆
我認為是《阿Q正傳》。
它揭示了一個永恆的社會現實,也展示了人性的美與醜,好與壞。充分說明矛盾,這個左右人們內心兩大世界,在不斷地抗爭,不同條件下所表現出的真實與虛偽,善良與可惡,同情與憐憫,包含所有的世欲目光,展示了人類的本性在不同時代所表現出來的特色,也是時代變革的基礎。
魯迅一生都在尋求一濟良藥,為這藥方,他終生都在吶喊,都在奔波。
-
8 # 言者青青
筆者認為魯迅先生筆下最值得深思的文章是短篇小說《孔乙己》。
孔乙己在酒店喝酒圖片
《孔乙己》短篇小說寫於1918年冬天。當時雖然已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但是封建復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魯迅寫《孔乙己》短篇小說,刻畫孔乙己這個人物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之後。此時,中國革命知識分子李大釗等領導和策動了新文化運動,向封建文化教育進行猛烈抨擊。為了憤怒聲討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為了“描繪社會上的或一種生活,請讀者看看”以“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這是魯迅發表《狂人日記》之後,又一篇發人深省的小說。
魯迅圖片
《孔乙己》這篇小說講了貧苦知識分子孔乙己的落魄生活。看上去是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是培養什麼樣人才的問題。其實,這裡面意涵著更深的意義值得讀者深思。首先是對封建統治,特別是科舉制度進行了強烈的諷刺抨擊。貧窮的知識分子孔乙己之所以成為人見人笑的小丑,就是被無情的科舉制度迫害的。其實孔乙己是很迂腐,善良的。
其次是對社會醜陋的揭露。孔乙己周圍的人,明明知道孔乙己思想受到了刺激,精神狀態不好,但是,人人卻拿他開心,這個社會已經沒有了溫暖,只有冷漠與嘲諷。咸亨酒店掌櫃的是一個典型的封建社會沒落時期小商人形象。小夥計也在這樣的環境下也漸被同化而麻木冷酷。
另外是暗示了封建社會的必然滅亡。《孔乙己》小說最後一句:“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言外之意,死亡的不是孔乙己的肉體,而是封建社會。
總之,魯迅小說《孔乙己》給我們留下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對於我們今天仍然有著重要的警示作用。 -
9 # 鈺文話易
最值得讀的是《故鄉》,文辭流暢,朗朗上口。至今還記憶尤新。如“母親和宏兒睡了,我躺著,聽船頭潺潺的水聲,知道我是在走我的路……”“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喚醒受苦大眾的麻木,去推翻舊中國。描寫故鄉的破敗、蒼涼,還有老少閏土,、豆腐西施等都極為成功,畫面感極強,是集思想、意境、藝術、感染力等方面極為成功、藝術造詣極高,不可多得的獨一無二的珍品。
-
10 # 大嘴英
我們可以看看身邊那些曾經風風光光的企業家、官員,最終走到衰敗,終究原因都是缺乏“修身齊家”的。而那些注重“修身齊家”的,肯定可以一代勝過一代。人到中年才明白:有再重要的事業等著你都不要忘記教育好孩子不能等!
魯迅說過:“中國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負教他的責任。窮人的孩子蓬頭垢面的在街上轉,闊人的孩子妖形妖勢、嬌聲嬌氣的在家裡轉。轉得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會上轉,同他們的父親一樣,或者還不如。”
魯迅的話最能反映現在我們多數家長對待教育孩子的態度。我們作為家長應該好好反思我們自己,不論您的孩子處於哪個學段,只要是在成長或是說學業方面出了問題,追根求源一定是我們家長的教育觀念或是方法等出了問題。
雖然我們今天走進新世紀了,重溫魯迅先生的話,或者把魯迅的話拿到今天來講,似乎只有一點變了,因為國家的基本國策——計劃生育,一家的孩子不能“多”了,其他還是一樣,有過之無不及。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雖然絕大部分父母都是高度重視教育的,都是期待教育好孩子的,“生而不養”的現象少了,但是,可怕的“生而過度養”現象出現了。“生而不教”似乎也講不過去,沒有父母不想教好孩子的。真正的根源在“生而不懂教”,沒有認識到“會教”是要學習的,這才是關鍵所在。
很多家長以為,教育孩子是老師的職責。只要把孩子送進學校,最多就是竭盡全力為孩子找最好的學校、最好的老師,有的從幼兒園起就為他們交幾萬元學費上最好的幼兒園,再供給他們吃好穿好住好,任務就算完成了。大錯特錯!人們常說,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是有道理的,有會教的老師,孩子一定壞不到哪去。
但是我要說“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別忘了,父母才是孩子至關重要的老師。
不要忘記,我們的孩子只是學校老師的幾十分之一,卻是我們自己的百分之百。孩子再多,個個都非常出彩,只要有一個讓自己失望,那都是人生的痛,無法幸福起來。事業再大,工作再忙,一定重要不過“齊家”這個事業。孩子的教育不能等,一旦錯失了教育的時機,孩子的品行出現偏差,就需要家長和社會花費更多時間精力去修正。而孩子教育的失敗,那是任何事業的成功都是無法彌補的。
-
11 # zixia周
祥林嫂,她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魯迅先生棄醫從文,針砭時弊,他的雜文今天讀來篇篇精品,針針見血,用犀利的文字鞭撻社會的假醜惡,揭露國民的劣根性,他給病態的中國注入了一針又一針強心劑。
-
12 # 愜意情感說說
魯迅先生是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毛主席對魯迅先生給給予高度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的文章書籍很多,像《吶喊》《祝福》《野草》等等都是廣為流傳的名篇,大部分作品都被編入了中學課本,我就是從初中就開始學習魯迅的文章。
閱讀學習了魯迅先生的很多作品,我感覺最為經典應該是《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的兩個第一:01《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白話文又稱語體文,指的是以現代漢語口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白話文在古代也有一段很漫長的歷史,在宋代己有話本,明清兩代也有部分白話小說,如金瓶梅、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不過為古白話,而且白話文作品在古代文壇上只佔少數,文言文在當時仍然是寫文的主流。一九一九年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白話文才取代了文言文,成為寫作的主流。
《狂人日記》寫於1918年4月。正是五四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前一年,可以說引領了白話文的先鋒,這也造就了《狂人日記》的另一個第一。
02《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來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這篇文章後來被稱為“中國現代小說開山之作”,雖然文章全篇不過短短4700餘字,但是,作者獨具匠心,文中語句冷暗幽深,筆調含蓄,暗喻冷諷並用,讓人讀過之後感覺到社會的黑暗和對現實的憤怒,從而你產生抗爭。
《狂人日記》是對社會憤怒、焦慮發出的吶喊,也表達著希望。
當時的《狂人日記》發表於“五四”前夕,在這以前,國家動亂不堪,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百姓受壓迫受剝削受奴役卻不知抗爭,把一切都視為當然,魯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他憎恨這個血腥骯髒虛偽的吃人的社會。”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他有意刻畫這個“迫害狂”患者,透過他在精神錯亂時寫下的譫語,從某些“人吃人”的具體事實,進一步揭示了精神領域內更加普遍地存在著的“人吃人”的本質,從而對封建社會的歷史做出驚心動魄的概括。這篇前所未有的對社會陰暗面的深刻透徹描述的小說的發表,吹響了向封建社會進軍的第一聲號角。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
”你們立刻改了,從真心改起!你們要曉得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
“吃人”的社會是一定會改變的,因為將來是不允許吃人的人存在的。表達了作者堅信未來的社會一定是美好的,是沒有壓迫和欺辱的,告誡人們,要立刻真心改變,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
《狂人日記》歷經百年,但其文學地位仍然不可撼動
《狂人日記》發表至今已經一百餘年,至今也是不可超越的現代中國的新文學的第一篇傑出作品。
《狂人日記》的主題,據魯迅說,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魯迅以其長期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的深刻觀察,發出了震聾發聵的吶喊:封建主義吃人! 魯迅曾說,《狂人日記》“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頗激動了一部分青年讀者的心”。 的確,《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歷史上,是一座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
-
13 # 蕭蕭政語
魯迅先生是中國二十世紀初享譽世界文壇的大文豪。他的作品以“思想深邃”、“心裡描寫深刻”、“詞鋒犀利”震動整個文壇。他一生的作品涉及領域很廣。魯迅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頂尖級大文豪,是中國新文學的開拓者和先驅,他的作品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奠基石和里程碑。他對五四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毛主席稱魯迅先生“代表中國新文化的發展方向。”
他的小說代表作有兩個集子《吶喊》、《彷徨》。收入《吶喊》的重要作品有《狂人日記》(新文化運動以來第一篇白話小說,具體里程碑意義)、《孔乙己》、《藥》、《故鄉》、《阿Q正傳》……等。收入《彷徨》這個集子的有《祝福》、《在酒樓上》、《高老頭子》、《傷逝》……等。
魯迅先生的作品其實每一篇都值得我們深思。這裡只就《孔乙己》談談自己的看法。《孔乙己》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以後的第二篇白話小說。
《孔乙己》以“我”的口吻來寫,“我”是小說的線索人物,是孔乙己悲慘命運的見證人,這樣更體現其故事的真實性。文章以“我”的見聞為線索,同時又是以人們對待孔乙己的態度來貫穿全篇。可以說整篇文章“笑”在全篇。
《孔乙己》的情節分為: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在笑聲中度日;在笑聲中死去。這正是孔乙己悲劇命運深刻所在。
從文章來看,小說一開始並沒有讓孔乙己出場,而是極力渲染孔乙己出場的生活環境,在孔乙己活動的咸亨酒店,將兩種人物作對比,一貧一富,一站一坐,一裡一外,一長衫一短衣幫,而孔乙己卻是與眾不同的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就暗示其悲慘的結局。
從孔乙己的外表(特殊身份)不免引人發笑。然後再全方位的素描:穿著、身材、臉色、鬍子、長衫,無不證明“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的封建教育思想深深毒害孔乙己的靈魂。再寫語言,一“偷”一“竊”,顯示孔乙己性格的迂腐。再看動作,一個“排”字,刻畫出孔乙己的窮酸,偏又要擺闊。其神態,“漲紅了臉”,“清筋”,“爭辯”顯示其死要面子。中間的插敘,概括了孔乙己的身世,揭示其窮困潦倒沒落的過程及性格的形成根源。再透過孔乙己對小孩子的動作、語言、神態的刻畫“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下腰去說道: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這些孩子們難以聽懂的語言,入木三分地刻畫出了孔乙己的迂腐可笑,十分形象生動。但也透露出孔乙己善良的性格,用“罩”不用“捂”或“蓋”。
孔乙己是這樣的可笑,但對人們來說,孔乙己又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多餘的人。
孔乙己的最後出場是在一個寒冬的日子裡,被丁舉人打折了腿,這是孔乙己悲慘結局的預兆。最後一次的亮相與第一次出場形成鮮明對比。由“身材高大”到“盤著兩腿”。語言由“偷”“竊”到小聲的“打”“跌”。動作由先前的“排”到“摸”。神態由“爭辯”到“懇求”,可見其麻木至極。到了這個時候也沒有明白造成自己悲劇的根源是什麼。然而,到了這個地步,掌櫃的和酒客們還在笑孔乙己,人們的麻木也是這個悲劇命運的深刻體現。孔乙己就這樣在人們的笑聲中出場,又在人們的笑聲中死去。他的死沒有驚動這個社會,他成了封建教育制度的一個犧牲品。
特別是文章的結尾,含義深刻。“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已經死了。”“大約”“的確”看似矛盾的措詞,實際蘊含耐人尋味的深意。說他已經死了,是被丁舉人打折腿以後沒有繼續生存的條件,真的死了。“大約”,說他沒死,是說千千萬萬像孔乙己這樣的受毒害的人還在苟且活著。他們還穿著又髒又破的長衫不肯脫下,他們還在愛著讀書人的死麵子,還在社會底層掙扎不能覺醒。這實際上是說毒害人們的身體和靈魂的這種制度還活著,還有市場,這正是這個社會的悲劇所在。也是作者筆鋒犀利,揭示深刻的體現。這也正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地方所在。
-
14 # 大千一塵
魯迅先生是我國著名作家,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其文學作品思想性和藝術感染力都極強。其文風尖銳潑辣,如投槍匕首,為無產階級大眾奔走呼籲,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其有深遠影響作品太多太多了。如果硬要舉某篇文章,我以為其作品《藥》最有深刻的印象。文章敍述了在國民黨反動派屠殺革命志士的現場上,竟然有一大堆麻目不仁的觀賞群眾,甚至還有人懷揣饅頭,準備吃蘸取革命志士熱血的人血饅頭作藥方治病。入木三分地刻劃了這麼一群對革命無知,麻木不仁的靈魂。不得不說其尖銳辛辣到了極致 !讓人觸目驚心 !
-
15 # 遇見安苒
作為女性,我認為最值得深思的就是《祝福》裡的祥林嫂。
魯迅筆下塑造了很多的人物形象,比如孔乙己、阿Q、閏土等,這些人物形象都非常的深入人心,讓人讀後不僅印象深刻,還會有一種親歷感和刻骨銘心的記憶,而祥林嫂是這眾多人物中最令人悲傷和嘆息的人物,從女性的角度出發,我不僅同情這個人物,還為她所經歷的事情感到傷感和惋惜。
魯迅先生寫女性人物的文章很少,但其中有兩篇值得細讀,第一個是《傷逝》,這是魯迅唯一的一部愛情小說,描寫了子君和涓生悲慘的愛情故事,對愛情在精神上的門當戶對,和當時社會對女性的偏見和歧視做了非常深刻的描述和批判。而第二個,就是《祝福》裡的祥林嫂,描寫了一個已婚婦女,兩次淪落為寡婦,不僅失去了丈夫,又失去了兒子,最終失去自我,然後淪落為街頭乞丐,走向自己命運深淵的悲慘故事。
與孔乙己和阿Q不同的是,她從一開始表現的是一個女性的積極面對生活的態度,而最終卻被封建社會和禮制無情碾壓,成為了一個被犧牲和被社會淘汰的人物。這讓我們深思,普通人在封建社會這種環境下的終究渺小和不得已,也讓我們同情,一個女性在始終根深蒂固的封建男權社會中的寸步難行和無法選擇的命運。
祥林嫂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祥林嫂是魯四爺家的一個女工,本來魯四爺沒有想收這個女工,但是因為祥林嫂力氣大,人又勤快,一個人可以頂好幾個人的力氣,於是就被魯四爺留下了。
祥林嫂第一次來魯四爺家是因為自己的第一任丈夫在半年前死去,她為了逃避被改嫁的命運就偷偷的從婆家溜了出來,然後來到了魯鎮,在衛婆子的介紹下來到了魯四爺家做工。
在魯四爺家裡做工是非常愉快的,她也因為自己的勤快被大家認可。本來這樣的日子可以平淡的過下去,然而婆家聞訊匆匆趕來,把她綁了去,賣給了深山裡的賀老六,婆家用賣她的銀子為自己的小兒子娶了媳婦。
此時,祥林嫂自認為的第二段悲慘的命運開始了,她一開始並不願意被自己的婆家和這個男人擺弄,她奮力反抗過這段婚姻,但是最終又被賀老六的勤勞忠厚所感動,於是跟賀老六踏實的過起了日子。
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她真正的享受到了婚姻的幸福,人也慢慢的長得白胖,還和賀老六一起生了一個兒子。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日子剛剛開始,哪知道命運又一次改寫了她的人生。賀老六在一次傷寒病中不幸去世,隨後他最心疼的兒子又被狼叼走吃掉了。至此,祥林嫂的生活又一次被拽入了深淵,在失去丈夫又失去兒子的悲痛中,她又被大伯從屋子裡趕了出來,沒有親人又沒有住處的祥林嫂,真正的陷入了又一次的無依無靠中。
不得已,祥林嫂又被衛婆子介紹來到了魯鎮魯四爺家做工,然而與第一次不同的是,祥林嫂再也不像第一次到魯鎮的時候眼睛裡有光,薑黃的臉上有顏色;而是眼睛裡充滿了呆滯感,臉色變得又黑又蒼白,沒有一絲血色,她的眼裡,充滿了絕望和落寞。
與此同時,祥林嫂一改以前的不願意說話的風格,開始變得喋喋不休,她逢人就講關於她孩子阿毛被狼叼走吃掉的事情,這樣的嘮叨和喋喋不休一開始是引起了大家的同情和安慰,但是最終卻因為她不停的訴說,變成了大家避之不及的事情,連信佛的老太太在之後都不再理他了。
因為精神上所遭受的強烈打擊,讓祥林嫂的自身行為發生了極大轉變,使得她不再是勤勞的女工,而是變得懶散又絮絮叨叨,這讓魯四爺也對她產生了極度的厭棄感,再加上封建思想的影響,魯四爺開始嫌棄他“寡婦”的身份,覺得她是不祥之人,也不再安排她做主要的“煮福禮”的事情,魯四嬸每次都避之不及的讓她不要去觸碰關於“福禮”的其它事情。
在身體和精神壓力下,又遭受魯鎮人的冷眼和厭棄,讓祥林嫂變得越來越落寞和絕望,她最終在祝福的前夜裡死掉了...
在舊社會中,女性地位的低下讓女性始終遭受被命運的踐踏和擺佈,她們即使有積極樂觀的心態,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社會封建制度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下,她們始終是敵不過這深重的命運枷鎖,所以她們生活的沒有尊嚴也沒有選擇人生的權利。
拋開封建社會本身的束縛和陳舊,祥林嫂的命運又因為“人”本身這一個主要的原因而被放大。比如這些原因:
第一:假如人與人之間少一分冷漠,多一份關心,那麼祥林嫂的命運不至於此。祥林嫂在第二次來魯鎮做工的時候,人們因為根深蒂固的社會觀念,對她產生的不一樣的看法,一部分人是麻木的對待她,比如把她喋喋不休的講話當成笑話;一部分人是遠離並排斥她,比如魯四爺和魯四嬸的最終嫌棄和把她趕出了魯家。這些行為,雖然不是祥林嫂最終死去的最重要的原因,卻是導致她一步步走向悲慘命運的導火索,因為在這樣的社會里,她看不到人情的溫暖,她無法給予自己產生自救,她本來就沒有底氣和安全感的生活裡,在這樣人情的冷漠態度下,越發的顯得無力和無助。
第二:當一個人的精神支柱倒下後,這個人也就成為真正的空殼了。祥林嫂的命運裡,本來就沒有太多的自主權,但是即使在封建社會那種制度的束縛下,她依舊很堅強,很積極。然而導致她最終倒下的,不僅是她的丈夫的死去和孩子的死去,還有人們對她的生活看法。她因為這樣的命運最終淪為“寡婦”,在當時這樣的一個女性有了這樣的一種經歷和這樣的一個身份,無疑就是雪上加霜,成為了人們踐踏的棋子。這讓她最終的精神支柱徹底的垮掉了,讓內心真正的成為了一幅空殼。
留有一副皮囊又沒有靈魂的身體,勢必是沒有辦法長久的存在下去的,於是,祥林嫂在這樣的境遇下,最終被社會淘汰了。
我常常想,如果把祥林嫂放在現在這樣的社會,她還會是那樣的祥林嫂嗎?時代往往讓一個人無法去選擇命運,與《活著》的福貴相比,祥林嫂有著同樣的面對生活奮力抵抗和堅韌的精神,但是她卻最終是缺少像福貴一樣的樂觀態度。這不是她自身造成的,是當時的社會造成的,因為對於女人,那個社會始終是對她太殘酷和太嚴厲了,女性的地位始終是沒有現在更自由和更寬闊,這是祥林嫂的悲劇,也是和祥林嫂有著相同命運的那個時代的女人們的悲劇。
縱使孔乙己和阿Q他們再需要同情,但是隻要他們願意改變,就會有不一樣的結局,而祥林嫂在那個時代,想要改變,太難了。
這從她最後花了兩年的工錢去買門檻替自己消除罪孽的事情上,我們就能看出來。她想樂觀的面對生活,但是她拿最基本的做人的權利都得不到。
這也是我為什麼同情她,也多次因為讀到這個故事而會發出感慨的原因。
-
16 # 亊實勝於勝辯
我覺得魯迅有神經病!例如,他在《狂人日記》中說:『仁義道德』吃人哩!我不明白仁義道德怎麼會吃人?難道不仁不義之人就不吃人?或者我自己有神經病,產生了錯覺!
-
17 # 桑琪
《狂人日記》,他發現了書本上寫滿了”吃人”二字。
縱觀中西人文,無論戰爭與和平,都在搶資源,順昌逆亡。在這萬年的流水宴上,來者皆為吃貨,舊時吃的粗魯,茹毛飲血,抓來砍了吃,具強迫性。後來文明瞭,則許以成功學,細嚼慢嚥,吃人不吐骨頭,而被食者無痛苦狀,具自覺性。古今被吃者都抱有同一個幻想,升級為吃人者,於是社會在吃與被吃的角逐中,不斷髮展。
達爾文稱之為”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叢林現象,被周先生冠以吃人法則,讓後人唏籲。
-
18 # 山水漁人74217620
“橫眉冷對千夫指,腐朽甘為孺子牛”,這是魯迅先生座右銘!而他眾多的著作裡,都充滿了為國為民的憂慮之心。
而最為深刻的是先生寫的“祥林嫂”與“阿Q正傳”,在這兩編文章小說裡,道盡了人間的辛酸。
最為同情的是“祥林嫂”,也是最為深刻的是祥林嫂的遭遇,夫死子亡,自己又流落它鄉給鄉紳家當下人,受盡了非人折磨,最後凍死街頭。……
在這編文章裡,完全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對貧民的冷酷!壓榨,及灌輸生死輪迴的謬論,使思想未開竅的祥林嫂深受其害,餓肚子也要捐錢給廟祝,這是多麼的悲哀?
而“阿Q”卻是一付玩世不恭之相,混跡於街市,得點小錢便喝酒,無錢又賒回香豆,時不時又遭人來打,好在阿Q有自我安慰之精神,――而這個慘相,就是那個舊社會的下層人的真實寫照。
作為貧民之人,阿Q就象一個無毛的葫蘆,任由別人來欺負他,他自己也無法改變之現實,社會是那麼地黑暗,他一個與流浪之人無二的又能有何作為?雖說是本鄉本土,能混口飯吃就算滿足了。……
然而魯迅先生所關注的民生:一個是生存問題,一個是精神思想問題,而兩種問題都在蒙(斃)禁固百姓的頭腦,為了餬口,使之為封建主子盡命地效力,即落得個生不如死的下場,“悲呼?慘乎?”,在那種社會,又有誰來同情,憐憫?……
其實魯迅先生的著作“彷徨”“吶喊”看過好多年了,也想不起多少情節來,記得先生寫了一個什麼人能聽出某某人汽車放屁的聲音,就知是某某人回家來了,也不知是那一編文章的情節,反正看後很是好笑,……
總的來說,魯迅先生的文章就是揭露醜惡,陰險的社會,同情大眾百姓的苦難生活,揭露資本家壓榨工人的血汗,――使後輩讀來如雷灌耳,如同再生!……
…………………………
-
19 # 青棗葉
中學課本中的一件小事。我把文章中最後的催我自新當成我人生的座佑銘,我改學名叫自新,我對文中作者對車伕和撞倒的人如畫在前,給我驚醒,催我成長。
-
20 # 使用者安貧子
人們常常稱道魯迅哪些論述凌利文章。但我卻對他野草中的過客感概很多。人生,一天一天過著。不停的工作,不懈的努力謂之奮鬥。什麼名,利,什麼得與失。什麼成功與失敗。零零總總。千奇百怪想法,各種慾望的誘惑。使人們象一臺永不停歇的機器。不停轉動。是人之幸還是人悲。過客,以其深刻性,精確,揭示出人性的本質。向前,不停歇。而人人是過客,只有向前走,似有一種聲音在前面喚呼你,來啊前面的一切才美好。
回覆列表
我基本通篇讀完了魯迅先生所有的書籍,從中也汲取了大量豐富的營養知識,是我最崇拜的偶像之一。世界十大文豪中國只此一人入選,有荷馬、但丁、歌德、拜倫、莎士比亞、雨果、泰戈爾、列夫·托爾斯泰、高爾基、魯迅。簡單介紹一下魯迅,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新臺門周家。1898年4月,改名周樹人。代表作:《狂人日記》、《朝花夕拾》、《吶喊》、《野草》、《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傷逝》、《彷徨》、《論睜了眼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國小說史略》、《兩地書》等。其實他的每一部都不賴,值得研究。尤其是《狂人日記》,它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小說透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其次數《吶喊》這部作品了,收錄魯迅於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說,小說集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抱著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舊時中國的制度及部分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希望。大家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語文課本里收錄的《孔乙己》就是出自這部作品裡的人物。
還有一首人們熟知並傳誦的名詩《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其中“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句話更令我印象深刻,意思是對待敵人決不屈服,對人民大眾甘心像牛一樣俯首聽命,甘願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