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油茶歷史絲語

    歷史客觀地講,諸葛亮在《隆中對》所說由他自己操控的部分都實現了。

    絲語認為完美的《隆中對》(策)應該分為人力可為即打基礎創造條件和人力不可為即等待時機兩個部分。

    所以,想要對《隆中對》(策)的現實實現程度及好壞進行評估和判斷,就得對《隆中對》(策)中那些是人力可以做到,憑藉蜀漢努力可以實現的,那些是需要藉助外來等待時機才可以實現的進行評測的。

    具體到當時蜀漢的實際,結合但是蜀漢所處的歷史環境及條件,可以說對於當時的劉備集團,從諸葛亮加入到:“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是具有現實操作性,即是透過劉備集團自身努力和藉助一定外部條件可以完成和實現的。這一切,在諸葛亮的謀劃下,劉備集團由諸葛亮剛剛加入之前沒有立錐之地被曹操追著滿世界跑的極度落魄境地,慢慢一步步地發展壯大成為“跨有荊、益”之地的蜀漢和與曹魏、孫吳三足鼎立的局面,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所說的都做到了,實現了。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而在《隆中對》(策)中:“跨有荊、益”之地後面的事就不是單憑蜀漢關起門來靠自身的努力,只靠人力就可以實現的了,它還需要:“天下有變”的時機和天時,但是,這一切因為關羽大意失荊州最後把之前已經實現或創造的“三國鼎立”和“跨有荊、益”之地的前提條件喪失了,進而導致蜀漢迅速兵敗勢微,快速走向衰亡。

    因此,可以說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所說的該實現和可以實現的他都帶領劉備集團實現了,至於蜀漢最後的敗亡,關鍵原因在於關羽走出了諸葛亮謀劃的道路大意丟失了荊州和劉備急於求成,不再願意靜下心來去等那個蜀漢可以一統天下的時機。責任在關羽破壞了孫劉聯盟和大意失荊州,在於劉備急於求成,大舉攻吳。

  • 22 # 史海沉沉

    先說結果,沒有實現。熟知三國曆史的朋友都會知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獻上《隆中對》的故事。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給劉備規劃的宏圖大業是: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在這我們可以把《隆中對》分解為三個戰略目標:第一步跨有荊、益,第二步做好內政外交工作,第三步就是揮師北伐,恢復漢室。

    赤壁之戰後,兵家必爭的荊州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曹操佔據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和長江以北的江夏郡小部分地區,孫權得到長江以南的江夏郡大部分地區和大部分南郡,劉備得到長江以南的南郡、以及荊州南部四個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

    建安十四年(209年)南郡之戰後,劉備屯兵公安,以土地稀少不利於發展為由,向孫權請求都督荊州,於是在魯肅的極力支援下,劉備得到了完整的南郡,據此,劉備佔據了荊州的絕大部分地區。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劉璋聽聞曹操要進攻關中的張魯,自覺漢中不保,益州肯定不敵曹操,於是請劉備派兵入蜀以增強益州實力。之後雙方關係破裂,劉備率軍攻入成都,劉璋投降。據此初步劉備實現了《隆中對》中的第一階段目標,即跨有荊益。但公元219年,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戰爭初期進展順利,關羽率三萬荊州守軍水淹七軍、困曹仁、殺龐德、降於禁,兵峰直指許都,迫使曹操差點遷都。此時劉備正好大敗曹操於漢中,佔據漢中地區,兵鋒直指關中地區。關羽和劉備兩路大軍直搗曹操核心地區,大有一步滅曹之勢,劉備勢力達到了頂峰。但是此時孫權派呂蒙偷襲荊州得手,最後關羽戰死,孫權佔據了荊州中西部地區,劉備勢力被全部排擠出荊州之外。夷陵之戰以後,劉備勢力徹底退出了荊州地區,這就意味著《隆中對》中的第一階段目標也沒能實現。

    《隆中對》中第二步是做好內政外交工作,“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初期做的很成功,劉備能迅速在益州地區站穩腳跟並創立蜀漢政權,離不開諸葛亮優秀的內政外交工作。雖然夷陵之戰之後,蜀漢政權一度內外交困,但諸葛亮及時調整了國家戰略,恢復了與東吳政權的聯盟關係,穩定國內局勢,平定南蠻叛亂,恢復經濟發展,使蜀漢政權逐步恢復國力。但由於諸葛亮及姜維數次北伐,連年戰亂,蜀漢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所以第二階段目標所定下的內政外交工作也只是部分達到了。

    《隆中對》中第三步是恢復漢室,條件是天下有變。由於第一階段目標完全失敗,第二階段目標也只是部分達成,所以要想達到第三階段目標困難可想而知,結果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先後五次北伐,姜維先後十一次北伐,均以失敗而告終,終被魏國所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是護士,凌晨五點病人測空腹血糖18.0,立刻告訴醫生,他說我搞他,讓他不能睡覺,我對還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