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幾無成規
-
22 # 五十年代井岡山老人
這個問題的回答要從多方面講,打仗不能光靠武器。勝敗有多個因數造成,最主要的還是靠人。武器靠人操作,勝敗指揮官是關鍵。在戰場上,指揮官,指揮有方。整個國家核心層有凝聚力,從皇帝到貧民團結一致,有決心,有亮劍精神。就可以攻克所有的困難,找到更好的方法,解決一切難題。這樣就是武器再差,最終也會勝利。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志願軍打日寇,打蔣匪,抗美援朝打聯軍不就證明了嗎?
我們來看一看北宋,宋皇帝來得就不正,趙匡胤是透過黃袍加身,陳橋兵變,做的皇帝,建的宋朝。杯酒釋兵權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權力,因此他害怕有本事的人也學他這樣,廢了他建的江山。趙匡胤留給宋朝統治者的座右銘就是:“寧可要一千個貪汙的文官,決不允許有一個武將有權,有一個權臣有造反的資源。”因此宋朝對待本宋朝人,就象防賊一樣,防著本國人。始終有宋一朝都是將農民起義,權巨亂政,地方軍閥捕殺在萌芽狀態為頭等大事。對貪腐不嚴,因此宋朝到處都是貪腐官僚,社會黑暗,良民無以為生。那麼對待遼金的戰爭,朝廷核心層文官,和談派和投降派壓倒主戰派。對待遼金打仗自然議和投降是首選。屈辱條件也無所謂,總比自己人篡奪趙家江山好。“歲幣”是北宋人民的負擔,又不是趙宋皇家的負擔。皇家有吃有喝逍遙自在就行,禁軍始終貫徹把農民起義,大臣掌權,地方軍閥捕殺在搖籃狀態之中,就不會出現江山移主,皇帝就可睡大覺。對外戰爭何必要勝,勝了反而對皇家有害,會出現臣子功高蓋主。朝廷核心都害怕自己的指揮官能在前線指揮軍隊打贏,這樣的國家當然打不過遼金。
北宋流行當兵為恥,在北宋就有這麼一句話:“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在北宋任何一個有頭有臉的人都會以當兵為恥。那麼宋朝的兵都是被政府或地主逼得在家裡沒吃沒穿,才會選擇去當兵。還有的兵就是農民起義,土匪被朝廷招安的人。他們對朝廷本來就有牴觸情緒,當兵完全是混口飯吃。
宋朝的將呢?北宋重文壓武,武將薪水少,沒前途,還危險。楊家將雖是虛構的,但是也反應了北宋武將的真實狀況。楊業居國李凌牌,大郎替了宋皇死,二郎替了趙德芳,三郎被馬踩成了橋樑, 四郎八郎被捉去了遼邦,五郎身負重傷,上山做了和尚。七郎回帥營班兵,卻被亂箭竄心。楊家唯一活下來的男丁六郎,又為潘美一案,害得如此下場。在工資,地位低,沒前途,還危險的北宋,當然會一句:“北宋缺將”。
北宋現場作戰,由文官,太監依據皇帝的陣圖進行排兵佈陣。皇帝遠在京城,對打仗一竅不通。作戰指揮官死板,不會靈活應用。而會打仗的遭到蔑視和排擠。軍隊分配是,實力強的軍隊留在都成保護皇帝,打內戰。實力差的軍隊放在邊疆打外敵。
綜合以上內容北宋那怕是有今天的原子彈或者氫彈,仍然打不過遼金。
-
23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場戰爭的勝利,軍事裝備的優劣並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更何況是國與國之間的對抗。
遼國契丹人在耶律阿保機的帶領下,崛起於唐末,壯大於五代十國時期。
不管大家願不願意承認,北宋時期,遼國已經是東亞最強大的帝國。
遼國的地域非常廣闊,經濟也較為繁榮,從綜合國力上來說,要強於北宋。
石敬瑭雙手奉上的幽雲十六州,除了給遼國帶來南下攻伐的便利外,最大的好處是使北方遊牧民族一下子獲得了大量的中原工匠和技術。
漢人的技術一直保持著先進性,掌握技術的工匠更是漢民族最珍貴的隗寶,可惜,遼也擁有了。
契丹人的國力,加上契丹的鐵騎,一直都讓中原軍閥聞之膽寒。
北宋最強盛軍力便是趙匡胤時期的禁軍。
當時的禁軍有足夠的實力,可以與契丹鐵騎野戰爭勝。
但這支百戰不撓的禁軍在趙光義時期被折騰光了。
趙光義丟下一個爛攤子,便撒手去了。
繼位的趙恆,得到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宋帝國。
真宗趙恆早期勵精圖治,使大宋國力有所恢復,最終宋遼兩國交兵於澶州城下。
此時兩國都已到達極限。
宋朝西北邊患已起,國家財政和軍力無力支撐兩線作戰。新的禁軍實力也大幅降低,不再有與契丹野戰爭勝的信心。
而遼國也受國力所限,孤軍深入,主帥猝死於宋軍床子弩下,雖未聲張,實則迫不及待想要回撤。
在此情形下,雙方簽訂澶淵之盟,從此,宋遼百年和平。
金國女真人不堪忍受契丹人的壓迫,在完顏阿骨打帶領下,奮起反抗。
鼎盛時期的女真人,有“女真不滿萬,蠻晚不可敵”的讚譽。
針對南方步兵的特點,女真人依然擁有北方民族的騎兵特色。
這在戰爭史上,本來就是一種優勢。
北宋與金人聯合攻遼,卻不料暴露自身軍隊戰力滴下,腐朽不堪的真相,讓女真人驚喜之餘,發現了一個比遼國還弱小卻富有的敵人。
北宋和遼國幾乎同時滅亡。
南宋是在逃跑和怯懦中誕生的王朝。
從建立之初,抗金就不是頂層統治者的戰略方針。
因此儘管岳飛的岳家軍重新恢復當年宋軍與騎兵野戰爭勝的實力,卻敵不過京城發出的十二道金牌。
最終殺良將逐忠臣,自毀長城,南宋從此沉淪。
而金國的軍事實力其實並不強,因為這是一個快速崛起的民族,前期對遼的軍事勝利,主要原因在於遼國軍隊自身的問題。
隨著領土的擴大,軍事行動的深入,行政上缺乏管理經驗,軍事上一味蠻幹,欺軟不欺硬的毛病便暴露出來,並互相影響。
說句實話,金國四太子完顏宗弼(金兀朮)在南宋的軍事行動幾乎都以失敗告終,連聲名遠揚的鐵浮屠都在他手裡被南宋軍隊消滅。
金國並不是靠武力打服的南宋,完全是南宋統治者自身的懦弱和膽怯,才會只將戰爭的勝負當做談判籌碼,一味的忍讓縱容。
以上為個人觀點。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24 # 火器工坊
因為宋軍的武器並沒有和金國和遼國拉開代差,此外宋軍的武器和遼金實際上也是相差不大,因此並沒有什麼優勢可言。
宋軍之所以經常在對金國和遼國的戰爭中處於劣勢,其根本原因在於軍事制度上的一個大坑。
以文制武,但是所用的文官大都不知道軍事。北宋的廂軍募兵兵員質量太低。北宋禁軍的訓練科目太水。過於重文輕武,將不知兵。皇帝的瓜皮操作首先要說,以文制武是國家進步的表現,比方說今天的美國,其國防部部長其實就是個文職。之所以這麼說,因為文官所接受的教育往往多於武官,他們受到的道德約束要更強,使得他們最多是權力的制衡者,而非顛覆者。以文制武是維繫國家統一的重要一步,所要區別的是以文制武並非重文輕武。宋朝可以說是全世界把以文制武作為國策的首例,因此這個制度所要掌握的度,以及如何正確的使用,對於宋朝來說都是未知的。但是縱觀北宋的歷史,可以發現,宋朝終究是沒有摸索出個正確的路徑。可以發現,北宋派往西北和北方戍邊,以及帶兵的文官,大多是沒有什麼軍事經驗的。很多人連兵書都不曾讀過,根本不知道行伍之間的事情。因此在人員排程上和指揮上,往往都是紙上談兵,坑自己家人。
第二是戍邊的地方軍(廂軍)水平太垃圾了。這個不只是訓練方面的問題,還是因為廂軍的兵源所選實在讓人尷尬。一般來說,募兵應該招募精壯青年。但是北宋的廂軍募兵多是各地的難民,招募他們是為了減輕社會矛盾。難民的身體素質可想而知,飯都吃不飽,更別提戰鬥力了。其實朝廷自己也知道廂軍不中用,因而在平時也不對他們進行什麼訓練,而是單純的當勞力做苦工。
既然湘軍不行,那禁軍總要撐住吧。然而北宋的禁軍,除了王安石變法之後訓練出7萬西軍,別的都可以說也是瓜皮一般的存在。主要原因是因為沒有專門的武官帶頭訓練,就連教頭也是調來調去。而通常禁軍們也就是站站崗,鎮壓一下民亂。因此戰鬥力成了三國最瓜皮。
究其根本,造成這些原因的還是宋朝廷過於重文輕武的態度。武官的位置極低,低到可以被文官指著鼻子罵。這屬於對唐末和五代十國藩鎮割據的極度恐慌心理造成的,而在後來卻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因為重文輕武,所以百姓們以軍人為恥,這樣一來好兒郎是沒有從軍的可能了。
同時武官經常被調任,造成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局面。而且臨時調配的武將在軍隊中沒有威信,也就不能保證士兵會服從武將的命令。此外,這種極度的重文輕武,造成了文武之間的不和睦,也使得文官不能很好的統御武官。
最後就是皇帝的瓜皮操作,典型代表就是宋太宗。明明宋初的軍事力量要強於遼國,卻因為太宗的場控心理,連連失去絕佳機會,最後宋朝對幽州的擴張只能是成為空想。
-
25 # 作家曹恩碩
帝國的軍事防衛模式所致,北宋的軍事系統,越戰越弱,苦苦支撐。
在人類歷史上的眾多帝國中,沒有哪一個不會在邊境上受到戰爭的威脅,也從來沒有哪一個帝國可以真正憑藉一紙和約永保安寧。
真正決定帝國安全的因素不是與周邊國家所簽定的永久性和平協定,而是帝國內地創造軍事力量的速度與帝國邊境消耗軍事力量的速度之間的比重。
內地創造軍事力量的速度遠遠超過邊境消耗的速度,這樣的帝國即使邊境常年作戰也不不會因此而衰落。
內地創造軍事力量的速度與邊境消耗的速度持平,這樣的帝國總是很吃力地維持著其生存與安全。
內地創造軍事力量的速度抵不過邊境消耗的速度,這樣的帝國很快就會崩潰。
9世紀後半期至少11世紀的北宋,其內地創造軍事力量的速度異常發達,然而與此同時,其在邊境上所面臨的敵手眾多且異常兇悍。終北宋整個朝代過程北方邊境一起戰事不斷,北宋最後就是亡於北方興起的金人手中。
在此過程中,北宋內陸創造軍事力量的速度,被邊境戰爭中的消耗速度抵消掉了,因而人們就能明白為什麼北宋總是顯得孱弱不堪。
軍事力量不斷被創造,訓練好的軍事力量不斷被投入戰場,被投入戰場的軍事力量不斷被消耗;新的軍事力量再次被創造,訓練好的軍事力量再度投入戰場,被投入戰場的新軍事力量再度被消耗量……
所謂軍事戰爭,就是在這樣一種迴圈往復的過程中進行著,而軍事戰略也正是以軍事力量的產生、維持與使用這一迴圈往復的過程為依託的。
只要邊境消耗軍事力量的速度小於內地創造軍事力量的速度,帝國邊境的安全就可以得到保障;邊境消耗軍事力量的速度與內地創造軍事力量的速度持平,這種情形也可以保障帝國的邊境安全,但是長此以往帝國保障邊境安全的做法會越來越吃力;邊境消耗軍事力量的速度遠遠小於內地創造軍事力量的速度,這樣的帝國不僅可以保障邊境安全,而且如果需要的話完全可以繼續擴張帝國邊境。
帝國能夠有效地保障安全的疆域,也即是這一軍事迴圈系統所能覆蓋和延展到的區域,帝國並非不可以向其內地軍事迴圈系統以外的區域行使權力,但是前提必須是能夠在更外圍的區域內設定新的基點以創造和維持軍事力量,這樣駐紮在那裡的軍隊就不會因為得不到軍事迴圈系統的覆蓋而枯竭。
軍事迴圈系統,就像是動態的水流,水流本身可以透過各種手段放置到任一地點,可是無論在哪裡隱藏在其中的就是水量的流入、儲蓄與消耗這一迴圈過程,軍事力量也可以透過各種途徑被投射到任何需要的地點,然而隱藏在其中的則是軍事力量的產生、維持與使用這一迴圈系統。
回覆列表
題目本身的毛病很大。請問北宋的軍事裝備比遼、金好在哪裡?
事實上,自唐中期開始,北方少數民族的軍事裝備就已不亞於中原地區。武則天大量任用少數民族將領,證明這些少數民族具有強悍的戰鬥力。唐末時,各少數民族割據勢力的存在使朝廷虛弱不堪。唐亡後,契丹因失去共主而開始自立。歷經五代十國,統一中原的北宋面對強大的遼與西夏,再難恢復漢唐故地。所以,北方少數民族的強勢崛起,自唐朝中期就開始了,北宋不過是接手了唐及五代留下來的爛攤子。
漢朝時,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主要是由其武備優勢支撐起來的。當時漢軍不僅馬匹充足,而且全部裝備了鐵製甲冑兵器,而匃奴尚在使用易斷的青銅兵器。武器的代差使一個漢兵足以對抗三個匃奴兵。所以,霍去病才敢於僅率數千騎兵深入大漠,面對幾倍於己的匃奴仍可取勝。
其實,自拓拔鮮卑入主中原建立北魏開始,強大的北方少數民族就出現在中國歷史舞臺上。只因晉朝內亂不堪,後人以為鮮卑的入主中原是乘虛而入,加上鮮卑人的徹底漢化,後世很少有人關注鮮卑軍隊是否已經超過漢軍。唐代隋後,強大的唐朝更使人們忘記了鮮卑故事。
自唐中期以來,北方少數民族的崛起,主要原因一是兵器甲冑與漢軍一樣全部實現了鐵器化,再無代差;二是馬匹充足,擁有強大騎兵;三是北方的嚴寒氣候與兵民一體的生存模式造就了這些少數民族的強健體魄與強大戰鬥力。
當北宋出現在歷史舞臺時,漢唐時代的優良養馬場都已在遼與西夏的掌控之下。北宋軍隊雖然人數眾多,卻主要是步兵,騎兵太少。宋太宗北伐的失敗,使其認識到很難戰勝遼朝,此後與遼朝達成和議。雖然北宋與西夏戰爭不斷,勝多敗少,但主要靠的是勞民傷財的堡壘戰略,野戰的勝數並不高於西夏。自北宋至南宋,面對與西夏、遼、金、蒙的戰爭,被動守城成為主要的戰爭模式。
為此,那些認為北宋的軍事裝備強於遼、金的說法是錯誤的。缺乏馬匹這一重要軍事裝備,使宋軍在野戰時,勝了難以追敵,戰果不大;敗了難以逃脫,損失慘重。缺馬成為宋朝自始至終的軍事痛點。
當然,北宋與南宋的軍事弱勢不僅僅是缺乏馬匹、騎兵不足,根本原因是其重文抑武的立國政策。這個文人當道的政權,只知吟詩作賦,歌舞昇平,無志於將其繁榮的經濟轉化為軍事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