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杭州大帥哥

    1.個人問題.曾國藩是一個謹小慎微的人,寧可"求闕",也不求全.忠君衛道思想嚴重,主觀造反願望不夠強烈.

    2.時機問題.湘軍鼎盛時期十幾萬人,但是一朝攻破天京,那些彪悍的湘勇就成了大肆擄掠,等待早日衣錦還鄉的匹夫了.當年姜維鼓動鍾會造反,司馬昭不以為然,因為他知道那些士兵人心思歸不會為主將賣命.

    3. 湘軍內部不統一,李鴻章淮軍勢力早在太平天國未滅之前就獨樹一幟了,左宗棠自立楚軍,這兩大巨頭肯定不會對曾國藩死心塌地.瓜田李下,為了洗脫嫌疑,一旦曾氏造反,打得最積極的恐怕就是這些羽翼以豐的門生.

    4.曾國藩嫡系勢力沒有人才.湘軍最有才幹的幾個已經自立門戶,其他的嫡系分子如曾國荃,鮑超等要麼實力有限,要麼是一介匹夫,根本不是開國元勳的料.

    5.當時是個爛攤子外因就很簡單了,造反即使成功,還要面對清軍殘餘勢力,捻軍,各地民間武裝,以及湘軍內部的分裂,更關鍵的是外國的侵略威脅.曾國藩打天平天國比較恨,對付外華人比他的生差多了.

    6.清政府早有防範:早在咸豐四年,曾國藩攻佔武昌,皇帝很高興,準備封賞,不過有大臣密奏說曾國藩一介閒官居然能招募數萬兵眾,不是朝廷之福.這就動了滿清害怕漢人的心病,從這時起,已經開始防範曾國藩勢力。天京陷落,清政府不允許曾國荃八百里紅旗報捷,繼而賴掉咸豐帝"取江寧者封王"的許諾,只給了一等候的爵位,同時追究幼天王洪天貴福逃脫的責任.並且在天京周圍佈下滿蒙重兵,如官文,富明阿,僧格林沁等.

  • 2 # xiaocao449

    假如曾國藩真的推翻了滿清政府,中國依然不會有什麼變化,中國的衰敗不是從曾國藩時代開始的,是在明朝中後期因為皇帝昏庸無能,紈絝膏粱,中華民族就悄悄的跌落,西方荷蘭,葡萄牙,英國,在明朝時期的產值科技及已經逐漸超越中國,曾國藩性格又受儒家思想束縛,就算他再開明,我們在實力上拿什麼去和發展了幾百年科技的西方列強比?歷史發展成什麼樣,都是必然結果,這和滿清政府和明政府都無關,這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思想的最終結果。所以即使曾國藩在19世紀末期推翻了滿清政府,中國阻擋不了西方列強的掠奪。

  • 3 # 逛吃逛吃的大王

    針對這個問題,我建議你抓緊時間去專欄看一下臺灣曾仕強教授透過易經對曾國藩的分析。3月1日前該專欄是免費的。也可以搜尋曾仕強留聲機。我想你你得到的答案和啟示將不止於你提出的當前的一個問題。

  • 4 # 大道至簡T2

    不可能,因為人心,部屬,經濟,洋人都是未知數

    因為太平天國並非他一己之力摧毀的

    當時有軍事實力的一直打仗的將領很多,並非都是他一手打造,簡單說"曾"家軍

    南北方地勢不一,滿清政府應對尚可,對漢人也儘量充分放權,經濟上也能支援

    很多人覺得曾的九弟,湘軍攻破南京,軍力最強,其實南京就是湘軍的終點,太平天國集中在南京的海量財富,都被湘軍所得,"養士如飼鷹,飽則颺去,飢則噬主。",人心思歸,所以湘軍已不能再戰

    這樣曾國藩手中其實已經沒有能打的子弟兵了

    曾的性格也有一些影響,滿清奴化也有影響

  • 5 # 經典守望者

    從技術和實力上來講是完全可能的。因為當時的全國精銳都在曾國藩的手中,清廷唯一可以指望的就是蒙古的騎兵,但是也難以自保。真正制止曾國藩造反的就是他長期奉行的綱常倫理與名教信仰。起兵造反是曾國藩的心目中永遠不會出現的選項。所以說,這種可能性只是理論上的存在。

    當時的曾國藩手中掌握了30-50萬的軍力,一手把控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四省。相當於原本的兩江總督兼理浙江事。同時,他還是三湘士林中的領袖,全國範圍內十餘個督撫中有大半與他關係緊密,如果他能夠振臂一呼,那麼兵馬錢糧,軍械輜重都一應俱全。而且,太平天國的聖庫私藏很有可能也在曾氏兄弟手中,有這樣的財力聚斂人心也是非常容易的。當時的李秀成已經投降,並且主動要求去說降南方的堵王黃文金等人,讓他們與曾國藩合兵一處反叛清朝。這個計劃如果成行,那麼清朝可能連一年也難以堅持就會覆滅。

    然而,曾國藩也並非完全沒有後顧之憂。他的弟弟曾國荃英勇兇悍,深得軍心,雖然威望不如他但是行軍佈陣也有一定的本事。而且為人貪財狠毒,在勸進的過程中最為積極。曾國藩可能也是不希望重現一次燭影斧聲,讓曾國荃成為最大的受益者,才斷然拒絕了造反的提議。

  • 6 # 字匠甲

    這個可能性不大,成功機率太低!

    理由有五,且聽我詳細道來:

    首先,曾國藩之所以組織湘軍剿滅太平天國,除了朝廷詔令以外,重要一點就是衛道。什麼是衛道呢?因為太平天國起事的精神依託是不倫不類、不中不洋的拜上帝教,所到之處一如蝗災,對文廟、孔子像、學堂統統破壞砸碎,這行為完全就是挑戰全社會的倫理秩序,不單單是挑戰清政府了。曾國藩作為接受傳統儒家教育的文人,肯定是無法接受這個的,這就是他奮起抗擊的一個重要原因,他要保護儒家正統,而儒家思想重要一點就是忠君,這是起碼的。所以就這一點,他如果反清,一定意義上就是反自己,根本不具備思想基礎。

    其二,湘軍之所以打仗英勇,完全是因為重金之下必有勇夫。湘軍軍餉是高於當時的綠營的,另外,湘軍將領在攻陷城池時是允許士兵搶掠的。如果湘軍反叛,必然失去軍餉來源,因為湘軍軍餉主要是靠周圍的江西、安徽、湖北、湖南、上海等地方政府提供。也就是說一旦反叛,將失去物質基礎,這一點對湘軍這支由利益支撐的軍隊是致命的。

    其四,當時的軍事勢力不止有湘軍,當時左宗棠、沈保楨等都已經公開與曾國藩決裂。李鴻章作為清朝的進士參與反清的可能性也不大。這些勢力都不容小覷。

    其五,曾國藩打仗一向是“結硬寨,打呆仗”,這樣的打法就決定了他的軍隊不具備千里突襲北京的戰略突然性,他無法像朱棣一樣透過擒賊擒王,打蛇七寸的方法推翻清朝,只會讓國家重新陷入災難。

  • 7 # 大馬哈魚12

    答推翻滿清應該沒有可能,最起碼割據一方還是不成問題,不過滿清為了避免出現以上局面,採取措施,一就是分權,將李鴻章,左宗棠等分派各地掌握控制一些勢力。這兩個人都是慈禧太后提拔的,曾國藩畢竟歲數大了,孩子有沒有這方面的野心和能力。另一個就是將湖南等處,清政府加強管理,一旦有風吹草動就會以家屬要挾。並且對曾國藩所部進行了重兵監視。

  • 8 # 觀古鑑今說歷史

    回答勝負三七分!

    勝算是有的,但不多隻有三分!

    三分優勢在於,當時清朝政府所掌握的軍隊主要是早已腐爛不堪的八旗子弟。這些八旗兵們整天抽菸片,吃喝玩樂,早已經失去了剛入關時的戰鬥力。而曾國藩的湘勇團練則可以算是當時中國數一數二的軍隊,也是少數的能和太平軍作戰的部隊。這三分優勢則是他手裡掌握的軍隊所帶來的!

    剩下的七分則全是劣勢!

    劣勢其一

    曾國藩兵雖多,將雖廣。但有一點很致命,那就是他們未必都是曾國藩的心腹,曾國藩如果要造反的話,他的手下可未必願意跟著他。他的手下中有不少是對清朝可謂是死忠黨,如左宗棠,李鴻章之流。更別說軍隊裡充斥的大量滿族軍官,他們就是清朝安在曾眼皮子底下的眼線,更不可能跟著他造反!

    劣勢其二

    清朝氣數未盡,還沒有到崩潰的時候!歷來的王朝更迭無不是前一個王朝氣數已盡,喪盡了民心,然後下一個王朝乘勢而起,取而代之!反觀當時滿清政府,清政府雖如落日一樣江河日下,一日不如一日。但畢竟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當時大部分的百姓還是認可清朝是國家的統治者,沒有民心所向,曾造反也就像太平天國一樣,只是個反賊罷了,沒有大義在!

    劣勢其三

    後援不足!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打的是什麼?無非是錢糧罷了。曾國藩之所以能夠組建大量團練,靠的是湖廣地區源源不斷的錢糧供應,靠的是一路地主鄉紳的捐贈!而一旦他想要推翻清朝,那麼頃刻間,他對付太平軍最大的依仗後勤供應就會瞬間崩潰,湖廣當地官府不可能在供給他一兵一糧,而他造反者的身份也註定他不能以大義的身份向鄉紳們徵集錢糧,當時的統治階級地主鄉紳們也不會再給予他任何支援!

    劣勢其四

    曾國藩性格使然!曾國藩說到底是一個文人,是儒生!他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四書五經,忠君愛國!他的性格也因此而被造就,他的定位就是臣,他沒有稱王的能力,沒有當帝所應有的一種霸氣!他無法以一個君王的身份來發號施令,他的那套為人處世之法在為臣時可以屢試不爽,但如若用在為君的身份上,那可就要大錯特錯了!為臣子的,講究的是一箇中庸之道,是如何逢迎上級,並且做到不得罪下級,做到面面俱到,人人稱讚的境界!而為君之道講的卻是王霸之道,首先為君的沒有上級,也就不需太顧慮他人感受。同時對臣子,也不能太過安撫,只有做到恩威並施才是一個真正的帝王,只是讓臣子們都稱讚卻不畏懼,那麼這個皇帝是治理不好國家的!很顯然曾國藩的為人處世之道只適合為臣,卻不適合為君!

    綜述所說,曾國藩如果順勢北上的話,不能說他沒有絲毫的優勢,但只能說很小,頂天了,三七分,這還是很高的估計了!

    在曾國藩傳中也曾提到,曾國藩在其弟曾國荃的慫恿下,心底也曾出現稱帝的念頭,但很快就被他否決了,因為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稱帝如果成功了,看似風光無限,但一旦身敗,就是身敗名裂,家破人亡!他還不敢冒這麼大的風險,況且他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當一名名流青史的名臣,他現在已經做到了,沒必要再去冒險幹這種大逆不道的事了,所以他很快就否決了稱帝的念頭,並且在此之後,很明智的交出了自己的兵權來保全自己,而事實也證明曾國藩確實成為了一位名留青史的名臣,也被後世之人譽為“古今第一完人”!

  • 9 # 傳奇小哥

    從想象中來說絕對可以,因為那時候的曾國藩手握兵權,人多力量大,掌握了大清半數軍隊,實力夠夠的!

    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絕對不可能!因為清政府不是個傻瓜蛋子。有了前車之鑑,怎麼能沒有防備呢?曾國藩掌握的人馬雖多,但也很雜。清政府會安排各種組織來對曾國藩進行約束。就像軍統一樣。只要他有動向不對的地方,馬上好果子就來了,會吃不了兜著走。

    政治場上沒傻子,尤其是那樣的高層了。誰都想當皇帝,但皇帝只有一個。

  • 10 # 探討命學指示人生

    不可能,第一曾國藩是以孔孟修身治軍,要是北上推翻清廷那是不忠,這樣他的形象就會失去人心。

    2,清廷用拉攏的手段把曾國藩的骨幹一個個拉過去了。如李鴻章之類,他就會成為獨掌難擋的局面,失敗的可能失是很大的。

  • 11 # 兔兒臉

    首先 曾國藩比較忠君 ,其它不用多說,機率不大。

    曾國藩是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一生轟轟烈烈,他剿滅太平天國,使得滿清政權苟延殘喘半個世紀,倡導洋務運動,推進中國近代工業發展,他的學術思想影響後世深遠,一生取得許多成就,是近代史上不可迴避的人物。有個對聯高度概括曾國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曾國藩一生最大的成就是組建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那麼天京攻破後,曾國藩如果造反,會不會成功?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起義,短短數月,太平軍勢如破竹,挺進千里,幾千之眾把大量清軍綠營打得一敗塗地,咸豐帝大為驚恐,命令因喪母在家丁憂的曾國藩辦理團練,抗擊太平軍。曾國藩生而逢時,終於等到屬於他的時代,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1864年七月,湘軍攻破天京,曾國藩經過十三年的艱苦攻伐,終於將太平天國這顆參天大樹連根拔起。八月,曾國藩裁撤湘軍,朝廷加曾國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襲罔替,並賞戴雙眼花翎。

    天京破城之後,曾國藩、曾國荃兩兄弟滿城搜刮金銀財寶,所獲巨豐,當時士氣正盛,兵精糧足,曾國藩的門生故吏遍天下,而且當時清廷的八旗綠營根本不是湘軍的對手,倘若趁機起事,揭竿造反,會不會成功?

    ​事實上,這個很難說,首先,曾國藩不想造反,他有著很深儒家理學思想的大儒。他的人生理想便是內聖外王,當然這個王不是自立為王,而是努力做事勤王,他的道德準則便是忠恕二字,造反違背追求,雖然他本人不願造反,但他的部屬有意鼓動他起事,胡林翼勸曾國藩“東南半壁無主,我公豈有意乎?”意圖明顯,左宗棠對曾國藩一直有“瑜亮”情節,他也勸曾國藩造反“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

    ​這兩人都勸曾國藩造反,但是不是真心實意,就很難說了,尤其是左宗棠,他會不會在曾國藩起事後來個背後插刀?另外還有李鴻章的淮軍,雖然李是曾的門生,但造反畢竟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保不齊李鴻章會打出旗號,大義滅親,和左宗棠前後夾擊,那勝敗便難以預期了。

    ​曾國藩一生小心謹慎,對形勢認識清醒,深知造反之路無比兇險,造反不是沒有機會,最大的阻力不是滿清綠營軍,也不是僧格林沁的騎兵部隊,而是來自漢人的內部派系集團,造反成功,鹿死誰手,尚未可知,造反失敗,則身敗名裂,株連九族,因此解散湘軍向朝廷表明忠心,換個美名才是上策。

  • 12 # 做一個自己不想做的

    不能,原因如下:1,單純從實力講是可以的,但繼續揮師前進無朝廷詔令,所謂師出無名。2,從個人講,其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忠君愛國思想已深入骨髓,當然這也是我們華人備受推崇的,決定了他不會有推翻清朝的想法,要知道清朝是當時唯一合法的政府。3,從當時清朝執政層面講,任用曾國藩雖然是不得已而為之,但其必定衡量過利弊,或者說是有把握控制的。以上皆為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13 # 淡煙流水16

    1.時機問題.湘軍鼎盛時期十幾萬人,但是一朝攻破天京,那些彪悍的湘勇就成了大肆擄掠,等待早日衣錦還鄉的匹夫了.當年姜維鼓動鍾會造反,司馬昭不以為然,因為他知道那些士兵人心思歸不會為主將賣命.

    2.湘軍內部不統一,李鴻章淮軍勢力早在太平天國未滅之前就獨樹一幟了,左宗棠自立楚軍,這兩大巨頭肯定不會對曾國藩死心塌地.瓜田李下,為了洗脫嫌疑,一旦曾國藩造反,打得最積極的恐怕就是這些羽翼以豐的門生.

    3.曾國藩嫡系勢力沒有人才.湘軍最有才幹的幾個已經自立門戶,其他的嫡系分子如曾國荃,鮑超等要麼實力有限,要麼是一介匹夫,根本不是開國元勳的料.

    4.當時是個爛攤子外因就很簡單了,造反即使成功,還要面對清軍殘餘勢力,各地民間武裝,以及湘軍內部的分裂,更關鍵的是外國的侵略威脅.曾國藩打天平天國比較狠,對付外華人他根本獨木難支。

    5.清政府早有防範:早在咸豐四年,曾國藩攻佔武昌,皇帝很高興,準備封賞,不過有大臣密奏說曾國藩一介閒官居然能招募數萬兵眾,不是朝廷之福.這就動了滿清害怕漢人的心病,從這時起,已經開始防範曾國藩勢力。天京陷落,清政府不允許曾國荃八百里紅旗報捷,繼而賴掉咸豐帝"取江寧者封王"的許諾,只給了一等候的爵位,同時追究幼天王洪天貴福逃脫的責任.並且在天京周圍佈下滿蒙重兵,如官文,富明阿,僧格林沁等.

    6.曾國藩個人問題,曾國藩是一個謹小慎微的人,寧可"求闕",也不求全.忠君衛道思想嚴重,主觀造反願望不夠強烈。

    綜合以上幾點,曾國藩不可能,也做不到揮軍北上推翻清王朝。

  • 14 # 125878215蜂獾

    謝謝邀請。曾國藩以理學治軍,清廷吏治腐敗,軍隊根本沒有戰鬥力,只能靠地方鄉勇鎮壓暴亂,如果沒有湘軍,淮軍,清廷根本沒有能力消滅太平軍,曾國藩視太平軍為異教徒,曾國藩手下勸他起兵推翻滿清,建立漢民族政權,曾國藩權衡利弊,可能認為成功希望不大,不敢起兵造反,如果曾國藩起兵造反,極有可能推翻滿清政權,建立漢民族政權,歷史將改寫。

  • 15 # 多臻貴

    補充其餘老師的遺漏之處,僅從軍事角度考量,曾國藩就難以推翻清王朝。

    曾國藩的湘軍以劣勢兵力,在與太平天國的較量中取勝,在於太平天國的內部分裂,也在於湘軍的指揮有度。

    百萬眾的太平軍四散自行攻略,而曾國藩指揮的湘軍則是步步為營向前推進,所以並不能證明,湘軍的戰鬥力在當時無敵。

    湘軍長時間與太平軍的戰鬥,強化了水師,也強化了陣地戰的能力,步兵雖然依舊是主力部隊裝備火槍,但還是以冷兵器為主。

    想推翻清王朝,湘軍的水師難以發揮作用,只要揮兵北上,運河必然被堵死,而內湖船隻想要到海上航行難度可想而知,還要在上海與山東遭到阻擊。

    而湘軍的步兵面對蒙古的騎兵,處於天然的劣勢,如果湘軍快速推進,會被騎兵追擊消耗,但如果以陣地戰穩步推進,又會消耗過多的糧草。

    中原運輸困難,而只要叛亂,各地督府將不再會支援湘軍,若劫掠民財只會激起更大的牴觸,使軍事行動即便勝利也難以建立統治。

  • 16 # 松

    首先,看看曾國藩怎麼得勢的。由於八旗紈固腐化,戰力不堪,所以准許漢族地主辦團練,恰巧太平天國舉事,曾國藩被調去圍剿太平天軍,同時還有左宗棠的楚軍和李鴻章的淮軍以及上海的洋槍隊。得此大功得以權勢熏天,曾國藩勢力達到鼎盛,如果沒有滿清給他封官加爵,他拿什麼資本推翻滿清。

    其次,個人能力。成大事者能忍非常之事。看曾國藩初戰太平天軍被石達開圍殲湘軍幾千人竟要投河自盡若非部下全力保全,卿卿估計要去找屈原聊天去了。

    第三,湘軍並非鐵板一塊。左宗棠和李鴻章雖然曾是曾國藩的學生,但此時自統一軍,並不會聽從曾國藩的指揮。

    最後民心問題。得民心者都天下。湘軍攻破天京之後大肆屠殺,燒殺搶掠,如同土匪一般,這樣的軍隊只想升官發財,怎麼會有進取天下之心,這樣的統帥又怎麼能改天換日呢?

  • 17 # 看不到任何希望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號滌生,原名子城,清湘鄉縣荷葉塘(今雙峰荷葉鄉)人。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死後追贈太傅,諡文正。

    反觀他的前半生並沒有出彩的地方,如果不出意外他會像大多數官員一樣平淡的度過一生然後上天卻給了一個流芳百世的機會。1860年太平天國爆發,此時的八旗軍腐敗不堪,八旗軍隊節節敗退,失去了半壁江山。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脫穎而出回鄉組建團練也就是後來的“湘軍”。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立下不世奇功,為清朝的國祚延長了至少50年。

    曾國藩作為近代的風雲人物,清朝的封疆大吏,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下。可以說曾國藩的一切是清朝給他的,才有了他今日的成就。在當時國家內憂外患,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的亂世,曾國藩有沒有產生過“取而代之”的想法呢?

    我想換作是誰肯定都這樣的想法只是在當時的環境下沒有付諸行動的可能理由如下:

    一、再就是在當時一些封疆大吏如:“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地方的實權人物對清朝都是忠心耿耿。

    二、朝廷在曾國藩建立湘軍時尤其對太平天國鎮壓之後更是加以防犯。在清朝慈禧為首的統治者並不是無能之人,尤其是慈禧是個玩弄權力的高手。

    三、曾國藩是受儒家正統思想的教育,忠君愛國,早已根深蒂固。同時當時的百姓接受清朝統治早已深入人心,不會得到人們的支援。

    四、當時的環境不允許,時機不對,清朝沒有到了不可救藥,儘管清朝風雨飄搖,內憂外患,可是還沒有到別人取而代之的地步。曾國藩對清政府抱有幻想,想透過在不觸動封建制度的情況改良,來挽救這個帝國,這個是當時大多數人們的想法。

    五、造反的代價太大,失敗要株連九族。作為來之不易的一切曾國藩也不敢嘗試。

    曾國藩這個人在歷史上頗有爭議,具有兩面性,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他心狠手辣,是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他被人們稱為“曾剃頭”。但不可否認他在讀書讀書做人時常像聖人學習,並作為榜樣,來要求自己。他也開展洋務運動,發展近代企業,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那些都是他的改良,沒有觸及封建制度。

    我認為他始終逃脫不了時代的侷限性,沒有看清時代的潮流,西方的先進,中國的落後,沒有看到封建專制制度不再適應時代發展,清朝的統治已經阻礙了社會的進步,而他依然固步自封地維護封建統治。他的一生成就對個人無疑是成功,對國家,民族沒什麼大的貢獻。

  • 18 # 弱水三千分一杯

    不能。

    曾國藩全勝時期,執掌兩江總督,節制四省軍務,江南遍插曾字大旗,手下精兵猛將不下三十萬。如果此時順勢北上,依然不能推翻滿清王朝。

    一、曾國藩的身體不好。十幾年的軍事工作下來,勞心勞神。到太平天國平定,曾國藩的身體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已經沒有精力投入到另一場戰爭中去。

    二、民心。曾國藩是以平判者的身份取得的成功。曾國藩是清朝任命的官員,代表朝廷領導平叛工作,從而得到了政府、百姓、士大夫的支援。如果當時謀反,政府不用說了,百姓和士大夫也會反對。因為昨天你還代表政府,今天就反政府了。你讓我們相信你哪天說的話。

    三、軍隊。此時曾國藩確有三十萬軍隊,但是,這些軍隊並不是曾國藩個人的。也就是說,並不是曾國藩說打誰,這三十萬軍隊就都會去打誰。你代表朝廷打長毛的時候肯定沒問題,可是當你代表自己打朝廷的時候那就不一定了。

    四、軍心。湘軍來自於湘勇,湘勇來自於貧苦百姓。在家活不下去了,出門當了兵。事實上,攻破南京後,湘軍官兵都發了大財。有了錢,都想回家買房置地過日子。誰都不想再打仗了。

    五、軍費。養軍隊是要花錢的,大筆的錢。湘軍的軍費,早期主要靠政府撥款,後來主要靠厘金(就是收過路費)。如果謀反,軍費怎麼解決,也像太平天國一樣—去搶嗎?

    六、朝廷。當時的清朝是慈禧太后掌權,對於江南的局勢已有預案。有大清朝北方長城之稱的僧格林沁(因生擒太平天國北伐軍統帥林鳳祥,封博多勒噶臺親王)已經帥八旗勁旅在江北佈防。

    七、誰是支持者。確有少數以曾國荃為首的湘軍將領支援謀反。且不懷疑他們的忠心,就算他們都是真心支援曾國藩謀反。但是正如前文所說,他們都已發了大財,還有幾人有勇氣,舍了性命上陣廝殺。不過是想在權利上更進一步。

    八、曾國藩的忠君愛國思想。象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一樣,曾國藩忠君愛國思想根深蒂固。

    本身不想反,朝廷有準備,百姓不擁護,軍心已渙散。只有少數別有用心且目光短淺的親信支援。

    此時謀反——必敗。

  • 19 # Xiayeqiang

    要看到曾國藩的侷限,就好回答。曾國藩總體來說,他是在清政府幫助下打敗太平軍的,不是曾國藩的軍隊。曾國藩不可能攻打清政府。

  • 20 # 不沉的經遠

    曾國藩造反成功的機率極低。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以後,清政府雖然派兵鎮壓,不過此時的八旗和綠營已經糜爛不堪,屢戰屢敗。而更糟糕的是清政府國庫也已經見底,到太平軍攻下武昌的時候,戶部存銀大概還有100多萬兩,而當年平白蓮教前後花了差不多1個億。咸豐無奈之下,只能下令各地督撫、士紳自己籌集軍餉,招募練勇和太平軍作戰。

    而在這些練勇中,曾國藩組建的湘軍無論是規模還是戰鬥力都是首屈一指,鼎盛時廣義上的湘軍號稱有40萬之眾。湘軍規模之大讓清廷對曾國藩也是頗有猜忌,曾國藩對此心中也有數,於是在鎮壓了太平軍以後就大肆裁撤湘軍。

    曾國藩選擇裁撤湘軍自保,而不是藉著手中兵權造反,主要原因是他還是一個傳統文人,有忠君的思想。不過從他當時面對的情況來說,造反也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他對湘軍的控制力其實很弱。

    曾國藩組建湘軍時,是利用師生、親友、同鄉、故舊等關係拉攏了一批人,然後讓這些人自己去招募部隊。士兵們只服從自己的直屬營官,營官則服從於主將,主將服從於曾國藩,形成了獨特的“兵為將有”格局。

    在這種情況下,曾國藩對部隊的掌控力其實非常鬆散。一旦某個主將拒絕服從他的命令,他根本無權指揮那個主將所屬的部隊。而曾國藩和手下各主將的關係又只是單純的私交和利益組合,並不可靠。

    實際上後來在湘軍的基礎上,還產生了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等多個獨立的派系。扣除這些分裂出去的山頭,曾國藩的湘軍不過10來萬,實力有限。而且在擊敗了太平軍以後,湘軍的各級將領大多有功名在身,打下天京以後又掠奪了大量的財富,此時正想著回去享受榮華富貴,有多少願意跟著曾國藩造反是個大問題。

    而且此時僧格林沁還健在,在他手下還有蒙古馬隊和部分還有戰鬥力的八旗、綠營部隊。加上清政府還有一定的權威,可以拼湊出一支至少在數量上比較可觀的軍隊。曾國藩並沒有把握獲勝。

    所以曾國藩在消滅太平軍以後真起兵造反,失敗的可能性極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藥品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