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穿插游擊隊

    說起鐵面無私的包公,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他標誌性的大黑臉,但如果我告訴你,包公原本是一個白面書生,你相信嗎?最近騰訊網有篇文章說,包公本來就不是黑臉。

    比如,故宮收藏的《歷代賢人》畫冊裡,包公就是白臉長鬚,安徽合肥包公祠裡的包公塑像、甚至包氏族譜裡的包公畫象,都是和藹可親的白臉文人。那他怎麼就變成黑臉了呢?

    文史大家胡適曾考證過這事兒,他說,第一次把包公寫成黑臉是在明朝,後來在各種記載裡,他就被“越描越黑”了,之所以“黑”,是因為儒家觀念裡,五德中的“水德”和司法刑罰相關,水德對應的顏色就是“黑”。到了清代戲劇裡,又給包公額頭上加了個月牙,意思是他有穿越陰陽兩界的特殊能力。

    你看,越是不公平,人們就越希望有鐵面無私的救世主,黑臉包公是人們對清正廉明的期望和表達。

    我們認為包公上斬貪官,下斬刁民,當機立斷,大義滅親,這些都是假的,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包青天的故事大家都聽過,他手持尚方寶劍,端坐開封府,貪官汙吏落他手裡,多半是鍘刀伺候,就給咔嚓咔嚓了,聽起來特別帶勁。但是,有一個真相你必須知道,那就是包拯雖然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但我們所熟悉的包青天的故事都是假的。為啥這麼說?歷史學者吳鉤的一篇文章給我們解釋了原因,下面給您說說。

    首先,戲裡面演的都是:包青天手拿尚方寶劍,伺候罪犯就上虎頭鍘、狗頭鍘,甚至龍頭鍘。但事實上,這些司法道具,包公那會兒根本就沒有。我們知道,包拯是在北宋時期,而尚方寶劍“先斬後奏”的制度,是明朝萬曆年間才有的,要晚好幾百年。還有虎頭鍘,吳鉤說,中國曆朝歷代都沒有用鍘刀來行刑的,這很可能是元朝時候的民間文人,從蒙古人鍘草的鍘刀獲得靈感,給搬到包公戲裡來了。還有像犯人押上來,然後嫌犯跪下,這個儀式也是元朝才有,宋朝那會兒犯人是站著受審,不用下跪。

    再有,我們所看到的包公,不管是大案小案,刑事案民事案,都由老包一個人在忙,好像偌大一個開封府,只有他一個法官。其實,宋代的司法機構設定是很健全的,一般的州郡,設有三個法院,分別叫:當置司、州院與司理院。首都開封府這樣的大地方,州院、司理院還會分設左右院,相當於有五個法院。所以一個案件,不可能像戲裡演的那樣,一個包拯就全權負責了。

    還有,宋代的司法程式完全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一樁案子,包公當庭審完宣判,大喝一聲“虎頭鍘伺候”,就把罪犯斬了。其實,宋代的司法很重視分權制衡,案件要經歷很多部門、很多個環節,尤其是刑法案件,首先是緝拿犯罪嫌疑人,蒐集犯罪證據。然後,交給庭審部門,把犯罪事實審訊清楚。接著由另外一位法官向被告人複核案情。如果被告喊冤,前面的庭審程式就要換法庭推倒重來。如果被告人沒喊冤,就可以進入下一環節,核查卷宗有沒有疑點,沒有的話,查出犯罪嫌疑人觸犯了哪條法律,起草判決書。但是,即使判決書出來了也不能直接定罪,還要把判決書送到法院的首席法官那做正式定判,判定沒問題,被告也表示伏法,案子才可以告一段落。但也要中央派駐在當地的法院稽核通過了,才可以執行。所以你看,這一整套程式說下來,大家就明白了,包公辦案不可能是當場抓人、當庭審問,就地正法的。

    另外,還有一點很有意思。我們總說包公正直,就會說到他大義滅親,斬了侄子包勉,吳鉤說這也不可能。因為第一,包拯家風清廉,並沒有腐敗侄兒。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宋代有嚴格的迴避制度。法院受理訴訟案,開庭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核定哪些法官需要回避。也就是說,包拯作為叔叔,是不可能審自己侄子的案子的。

    所以你看,我們所熟悉的包公,也就是戲裡還有電視劇裡演的,雖然確實很鼓舞人,但這只是人們為了傳播司法公正而文學化的一種形象,想要了解真正的包拯和他所處的時代,還要從史實出發才行。

  • 22 # 香茗史館

    包拯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名臣、清官之一,而一提到他的形象,我們總會想到黑臉、額頭月牙這兩個明顯的標記,然而不論史書還是考古發掘,均證明歷史上的包拯乃是一個典型的“白面書生”。那麼,包拯的形象,為何會發生如此劇烈的變化呢?

    從清正廉潔到最終神化,宋朝到清朝包拯形象的變化

    說到包拯外貌的變化,其實與宋朝至清朝時期,其文學形象的變化息息相關,由於社會背景的不斷變化,包拯的這種形象變化體現出了相當大的時代特色,而隨著這種不斷的變化完善,使得包拯最終從一位清正廉潔的官員,開始逐步神化為了“包青天”。

    1、宋朝:包拯形象的初步塑造。宋朝時期,朝廷在汲取了五代十國以來朝政混亂的教訓後,北宋初期曾全面對官員吏治進行了整頓,趙匡胤、趙光義兩代帝王均以“用重典以救時弊”為原則,推崇重刑治國的同時又對廉潔官員予以獎賞,這使得官場風氣大為改觀。再加上宋朝官員福利相對較高,因此官員們大多具有較高的道德修養,進而在宋朝形成了一種清官文化,而這同樣影響到了文學領域。包拯作為當時較為著名的清官,在這種背景下自然成為了反覆歌頌的物件,然而不論是文人筆記還是文學作品,此時的包拯主要還是清正廉潔、公正賢明的官員形象,而這也成為了包拯在文學作品中最初的形象,如《合同文字記》中包拯調解財產糾紛,但在《三現身包龍圖斷冤》中卻已經出現了包拯利用鬼魂破解冤情的情形。

    2、元朝:包拯的形象逐漸脫離官員。元雜劇包公戲可謂極度興盛,流傳至今的仍然多達18種,其中有10種仍可見存本,而包公戲之所以能夠獲得不斷髮展和廣泛傳播絕非偶然。元朝攻滅南宋不僅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動盪,入主中原後的元朝更是實行極為殘暴的統治,例如典型的“四等人制”,這無疑加劇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普通百姓對於重修吏治、反抗強權有著迫切的需求,這自然極大的影響到了文學創作。例如《陳州糶米》中不畏強權處斬楊金吾,又讓小古用“殺人不償命”的紫金錘砸死劉德忠;又如《魯齋郎》中包拯不惜用計騙過皇上,也要處斬權貴魯齋郎。這一時期的包拯形象,顯然已經脫離了普通官員,開始向著為民請命、反抗強權的代表轉變了,甚至具備了一定的俠義之氣。

    3、明朝:包拯開始出現非凡的神力。明朝中期以後,朝廷對於文化領域的監管相對較為寬鬆,而對於具有宣傳和普及法律的公案文學作品基本採取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再加上出版印刷業的空前繁榮,使得通俗文學獲得了廣泛發展,進而促使了公案小說的繁榮,而作為歷代公案小說的大熱門,以包拯為核心的公案小說自然也得以迅速繁榮,例如明朝萬曆年間的《龍圖公案》便是一部集大成者,而小說的盛行同樣又推動了戲曲等作品。而與此前包公形象不同的是,明朝的包拯已經開始具有了濃厚的理想主義和神話色彩,例如《龍圖公案》第二回的《觀音菩薩託夢》中,包拯便是透過觀音託夢而找到了即將被餓死的丁日中,而在其他篇章中,則開始出現包公“日斷陽,夜斷陰”的描述,進而使得包公的開始具有了非凡的神力。

    4、清朝:包拯的形象開始完善固化。歷經數個朝代的轉變,包拯的形象到清朝時期開始趨於完善和固化,這一時期關於包公斷案的文學作品不僅種類繁多、數量龐大,且思想藝術成就同樣極高,《三俠五義》則可以說是其中的佼佼者。《三俠五義》不僅使包拯的形象在此前基礎上更加趨於完善,而且由於書中故事對近代評書曲藝、武俠小說乃至文學藝術產生的重大影響,使得這種形象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普遍接受和普及,進而使得這種形象開始固化。

    如上所述,歷經宋、元、明、清四代的不斷髮展和完善,包拯的形象已經從原本清正廉潔的官員形象,完全轉變為了不畏強權、為民伸冤,且聰慧無比、具有神力的非凡形象。

    黑臉、月牙的外貌特徵,與其形象的轉變密不可分

    關於包拯的形象,史料中不僅沒有提及黑臉、額頭月牙這兩大顯著特點,反而出現了“面目清秀,白臉長鬚”這等與民間傳說大相徑庭的形象,合肥包公祠內的包拯形象同樣是面板白淨,威風凜凜,下垂大耳,滿面和善。

    而包拯的外貌之所以會變成黑臉,額頭出現月牙印記,更多源於文學創作的需要,與包拯的形象轉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關於黑臉,目前較為普遍的說法是與戲劇臉譜有關,臉譜中的黑色臉既表現了性格嚴肅、不苟言笑,又一定程度代表了剛猛智慧,這點與包拯長期作為斷案主角,公正執法、不畏權貴的形象顯然不謀而合。雖然歷史上的包拯擔任開封府尹的時間前後不過一年半,即從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至嘉佑三年(1058年)六月,奈何這種形象卻廣受百姓所愛戴和接受。

    相較於白面書生,黑臉無疑更加容易凸顯出人物的剛猛和堅毅,這代表了廣大百姓對於清官的一種無限憧憬和期盼,因此這種形象迅速獲得了民間的廣泛接受,而這種普世價值自然又影響到了小說、話本等其他藝術創作,並最終成為包拯的一個典型特徵。

    至於包公額頭的“月牙”,說法則比較多,例如掉進井裡磕的,又如神仙轉世的標誌,再如被馬蹄踩的等等,不過無論是由於什麼原因形成,這個月牙標誌毫無疑問都成為了包拯“神化”後的產物,其具有從陽間到陰間通行證的作用,從而使得包拯可以“日斷陽,夜斷陰”。

    綜上所述,包拯的民間相貌與歷史相貌可謂大相徑庭,而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源於包拯形象的不斷變化和最終固化,雖然這種相貌偏離了其本身,但卻因代表了廣大百姓的殷切期望和良好憧憬而被廣泛接受,進而得以固化、普及。

  • 23 # 歷史的塵埃HISTORY

    我們都知道,影視螢幕中的包拯不僅臉黑得像碳,額頭上還有一個月亮。這樣經典的包青天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但是真實的包拯頭上真的有月亮嗎?答案是否定的。包拯頭上有月亮的說話只存在與小說或傳說裡,這要從包拯出生時說起。包拯剛出生時,臉就像鍋底一樣黑,父母嫌棄其醜陋,便把他遺棄在路邊。大嫂看其可憐,便把他抱回家撫養長大。所以包拯一直喊他的嫂子為“嫂娘”。

    包拯長大以後,嫂娘把他的真實身份告訴家裡人,所以包拯的父母才重新認他。包拯的大哥大嫂對他特別好,但是二哥二嫂卻相反。他們想要把包拯害死,原因是他們怕包拯與他爭奪財產。

    有一天,小包拯在外面玩耍,二嫂看到他獨自一人便把他叫住。那時候的包拯並不知道二嫂要害他,於是屁顛屁顛的跑過去。二嫂對他說那裡有一枯井,說自己很珍貴的簪子掉進去了,讓包拯幫忙去撿。可是井那麼深,包拯怎麼進去呢?二嫂說用繩子系在包拯的腰間下去。

    於是包拯就在井底摸呀摸,摸了半天也沒有。他就拽繩子,讓二嫂拉他上去,誰知用力過猛,把繩子拽了下來,還摔了一跤。包拯急得大哭,一起來,頭就磕到了東西,他就捂著疼痛的頭往前爬,一直爬,直到發現前面有亮光。原來這口井一直通到村邊小溪口。於是包拯得救了。

    後來包拯頭上的傷口痊癒了,但是留下了一個小月牙。因為包拯面板黝黑,那個月牙顯得更明顯了,就像月亮一樣,由此才有了包拯頭上的月亮之說。

    包拯的父親

    包令儀是包拯的父親,字肅之,是北宋時期廬州人,也就是今天安徽合肥人,包令儀小時候認真刻苦,飽讀詩書,並在24歲的時候考中進。

    包拯的父親包令儀

    在宋真宗年間,擔任福建惠安縣的知縣,後來擔任過朝廷的虞部員外郎,掌管鐵、茶、鹽的生產,曾經還在陪都南京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當過留守。在天聖八年的時候去世,朝廷追封他為刑部侍郎的職位。

    包令儀的父親包士通是農民,平常的生活就是耕耕地什麼的,曾經在私塾裡當過一段時間老師,他的母親也是世代務農。包令儀曾經更隨丈夫在私塾裡學習過一段時間,之後包令儀考中進士後,就留在京城,在京城中任職。

    包令儀曾經被朝廷派到福建惠安擔任知縣,幹了三年後,又被朝廷召回京城,被授予朝散大夫,行尚書,南京,留守等職,晚年的時候在合肥城內居住,包令儀死後朝廷追封他為刑部尚書,以表示他在為官的時候對朝廷做出的突出貢獻。

    近年來安徽合肥發現了一塊包拯父親的神道牌,碑上有刻著篆書“宋故贈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顯而易見,這是包拯留下來的的珍貴的遺物,是他儘自己的孝道的體現。

    包拯在年少的時候,拼命唸書,學習知識,包拯曾因為要侍奉年邁的父母拒絕做官,因為自己的父母想念的緣故,包拯知道雙親離開人世,自己的守喪期滿才離開故鄉,朝廷做官。這樣的盡孝道,被家鄉的人稱讚,被傳為佳話,影響著故鄉的父老鄉親們。

    包拯母親

    關於包拯的母親,《宋史》中對其母親描述得比較少,但是包拯受其母親的教育卻很深。包拯,在北宋年間生於合肥小包村。父親名為包令儀,是一名進士。包拯步其父後塵也考取了進士。包拯的母親張氏在包拯很小的時候就對他進行了嚴苛的教育,加上包拯本人十分聰明,一學就會,誠實敦厚,才有了包拯考取進士的結果。

  • 24 # 錦翼

    來看看包拯的畫像。

    這是三才圖會裡的包拯像。三才圖會是明朝人書,明朝人想象力,包青天大人耳朵老大,鬍子老多,一臉橫肉,像是鎮關西。

    這是包拯小像,也是明朝人畫的,這個包拯比較清瘦,一臉文弱。

    這是包家族譜裡的包拯畫像,這個包拯依然多須,跟三才圖會裡有點像,但沒有多麼多橫肉了。

    這三幅畫像雖然差別很大,但說明了一個問題,包拯長啥樣,已經沒人知道了。

    後來的黑臉,後來的月牙,完全是文藝處理了。

    黑色代表鐵面無私,月牙代表湛湛青天。

  • 25 # 珍稀老照片

    歷史上的包拯可能不黑,額頭上也可能沒有月亮。一些關於包拯的民間傳說,也可能都是一些歷史附會。

    說包拯黑,可能是說黑與鐵面無私有一定的關聯;說包拯黑,額頭上有一個月亮,從形象上也可能是說明鏡高懸,或者說在暗無的天際有一輪明月,而更深的寓意,可能是老百姓在官官相互,地痞流氓欺壓百姓,而百姓又無處申冤的封建社會,對於清官的一種嚮往,對公正廉明的一種期盼。

    總之,千百年來,包拯已化身為公正廉明的代名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把電腦裡的所有資料,包括系統和軟體設定好的引數,用類似於映象的方式複製到新硬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