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晴好666
-
2 # 斜眼觀世界
十幾年前,很多的教課老師們也曾有講解過,當時很多人都認為龍城飛將就是李廣。
然而,近年來卻好像有,不少的網友都認為,龍城飛將所指的應該是衛青才對呢。
指是李廣的緣由:
李廣曾多年鎮守邊疆、右北平等地區,匈奴很畏懼李廣的威勇,還稱李廣為“漢朝的的飛將軍”,致使匈奴便不敢進犯當前地區。
指是衛青的緣由: 衛青曾迅猛奔襲,奪取了匈奴的祭天聖地“龍城”,銳挫匈奴。並收復了諸多的失地,以及等等輝煌戰績。讓匈奴聞風喪膽。
寫了《唐詩百話》的施蟄存先生就認為,一定要分清是衛青還是李廣完全沒有必要:
“龍城飛將”只是說能打敗敵人的名將,並不實指某處某人。有些註釋者太拘泥於歷史事實,考證出龍城應當是盧龍塞,飛將應該是衛青而不是李廣,因為李廣與龍城無關。這樣講詩,真是“固哉”!
-
3 # 我是隔壁小王
王昌齡這首《出塞》全文是: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裡面“飛將”指的大部分人認為指的是漢代名將李廣,因為司馬遷《史記·卷一百零九·李將軍列傳》裡面李廣就被冠以“飛將軍”的稱號,但是也有人說指的是戰功比李廣強的衛青。
我們來分析這句“但使龍城飛將在”,這句裡面的龍城有的人說是唐代的盧龍城,而盧龍城在漢代正好是李廣鎮守的右北平,所以加上飛將軍的名號應該指的是李廣。
但又有人覺得龍城應該指的是漢代匈奴的龍城,那是匈奴祭掃天地祖先的地方,而且衛青奇襲龍城是他的成名之戰,如果從這個角度講“飛將”指的是衛青似乎也有道理。
最關鍵的的是最後那句“不教胡馬渡陰山”這句可以說和李廣一點關係都沒有,李廣在擔任右北平太守的時候,陰山以南的河套地區還在匈奴的版圖裡面,可以說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怎麼說是不敢讓他們渡陰山呢?而衛青就不一樣了,在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衛青率兵自雲中出關,西經高闕,再向符離,收復了陰山以南的收復河套地區,將漢王朝北方防線推進到了陰山腳下一帶,朔方郡和五原郡就在那時候設定的,這是衛青的巔峰武功,似乎只有衛青才能算得上“不教胡馬渡陰山”吧。並且在衛青死後漢武帝特地命人將他的墓做成了陰山的形狀。
但是這樣的東西都是後人推測出來的,只能作為參考,真正指的是誰只有王昌齡知道,畢竟大家都不是作者本人,除了他誰也說服不了對方
-
4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的這首《出塞》,大家當然都是非常的熟悉。小時上學的時候基本都讀過。
十幾年前,很多的教課老師們也曾有講解過,當時很多人都認為龍城飛將就是李廣。
然而,近年來卻好像有,不少的網友都認為,龍城飛將所指的應該是衛青才對呢。
那麼,“龍城飛將”所指的到底是誰?我們接下,就來簡單的分析分析。
指是李廣的緣由:
李廣曾多年鎮守邊疆、右北平等地區,匈奴很畏懼李廣的威勇,還稱李廣為“漢朝的的飛將軍”,致使匈奴便不敢進犯當前地區。
指是衛青的緣由:
衛青曾迅猛奔襲,奪取了匈奴的祭天聖地“龍城”,銳挫匈奴。並收復了諸多的失地,以及等等輝煌戰績。讓匈奴聞風喪膽。
其實,仔細一看並不難看出,問題的根本正在於,詩中的龍城所指的究竟是在哪裡?
一、盧龍城,李廣曾鎮守的右北平以內(現今河北省盧龍縣)。
二、衛青曾奪取的匈奴祭天之處龍城(現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鄂爾渾河西側的和碩柴達木湖附近)。
-
5 # 綠色重陽
《出塞》是唐王昌齡的詩,很有名。漢朝邊關為防匈奴或者是漢族以外的人,修築了自河套以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的中國北方屏障關口。歷史上自漢到秦這一關口一直是戰事不斷,詩人感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說明漢時關也是秦要塞,秦漢明月同在關隘,征戰人仍在堅守,外族襲擊也一直存在。下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是說如果漢飛將軍李廣還在,胡馬還敢入侵內地嗎,連陰山即崑崙山北支他們也過不來呀。
-
6 # 使用者李森
王昌齡的《出塞》二首(其一)裡提到的飛將軍是指李廣。
從全詩來看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把歷史向前延伸了上千年,把秦漢抵卸外患匈奴的鬥爭連繫起來,遙遙無期的戰爭便許多出徵將士不見回還,說明戰爭的殘酷性。
第二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敎胡馬度陰山。”是講如果有飛將軍李廣這樣的將領鎮守邊關,就不會讓匈奴越過陰山。這句詩是作者對和平安定的社會生活的想往,也是對英雄人物的寄託。才把飛將軍李廣這樣的人物提到空前高度,給予讚揚與肯定。
這首詩裡的飛將就應該是李廣。歷史上漢代龍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李廣當時駐守在右北平,匈奴人稱他為“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陰山則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
所以詩中的飛將與漢代龍城飛將軍李廣是一致的。
-
7 # 狼煙一九三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叫胡馬度陰山。
這是王昌齡有感西北地區遊牧民族,不斷南侵,有感而發的一首詩,說明當時邊關吃緊,遊牧民族己深入內地多時,對唐王朝構成極大的大威脅,因此才使詩人懷念強大的秦朝和漢朝,特別是在對抗匈奴中,威名遠揚的漢將軍李廣,號稱飛將軍,他曾一箭將箭身入石中而聞名天下,龍城是匈奴的老窩,漢武帝派大將軍衛青帶十幾萬漢軍一舉搗毀,故王昌齡懷念當時強大的漢軍,感嘆現實征戰將士在邊關艱苦的生活。
這裡的徵人是指徵戰未歸的將士們!
-
8 # 全峰山
詩中的″飛將″當然是指漢將″李廣將軍″。但作者在這裡並非指李廣若在,而是用了″借代″手法。提倡象李廣那樣的″統帥″,其實質是鼓舞將士們,尤其是指揮者,應該象李廣那樣機智、靈活、勇敢,一定會鎮殺胡人,叫他連陰山也過不了!
王昌齡在這裡所提到的″飛將在″,其真正的寓意是指″飛將軍″統帥指揮精神。 -
9 # 潘不安講究史
在這個問題上,古今以來一直有這眾多的爭議,但產生分歧的焦點不在“飛將”二字,而在於其前面的“龍城”二字。我們來看原詩中: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裡的龍城和飛將究竟是什麼關係呢?龍城到底指的是什麼意思?不同的解釋,使緊接其後的飛將二字有了不同的解釋,事實上,歷史上關於“飛將”究竟是誰的不同觀點,最終都圍繞著龍城展開。
於是在今天,關於龍城主要有了五種解釋,一為匈奴祭天處,二為虛指匈奴,三指帝都,四指隴城,五指盧龍。採用不同的解釋,又決定了飛將指的是衛青,還是李廣。
匈奴祭天處說現在主流的觀點認為,這裡的龍城指的是匈奴的祭天之所,因為在《漢書·匈奴傳上》中有明確記載:
歲正月,諸長小會單于庭,祠。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而在歷史上,李廣至死也沒有到過龍城,相關記載的是另一位漢代名將——衛青。
《漢書·武帝紀》:
青至龍城,獲首虜七百級。《漢書·衛青霍去病傳》:
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不少觀點以此認為飛將不應該是李廣,且飛將一詞在古代也不一定就是指李廣,其一般泛指敏捷善戰的將領。如《三國志·呂布傳》:
布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資治通鑑》:
(單)雄信驍捷,善用馬槊,名冠諸軍,軍中號曰“飛將”。所以龍城飛將指曾經奇襲匈奴龍城的衛青更合適一點,也有觀點認為龍城和飛將因分開,龍城指衛青,飛將指李廣。
後者比較被主流學界採用,因此2003初中教科書對“龍城飛將”註釋做出修改,龍城為衛青,飛將為李廣。
匈奴說在唐代詩詞中,龍城大多被用於虛指匈奴,如武元衡《石州城》中的:
樓蘭徑百戰, 更道戍龍城。在這裡就有了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戍守邊關的意思。而李廣在歷史上曾擔任隴西、北地、雁門中雲中太守,防禦北方匈奴,《漢書·李廣蘇建傳》記載:
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為名將,然匈奴畏廣,士卒多樂從,而苦程不識。所以按此解釋,龍城飛將的意思是指防禦匈奴戍守邊關的李廣更加合適。
而在唐代詩人溫庭筠的《傷邊將》更是直接可以看出龍城和李廣的聯絡:
昔年戎虜犯榆關,一敗龍城匹馬還。侯印不聞封李廣,他人丘壟似天山。那麼按唐人對龍城的理解,再將龍城飛將解釋為衛青,或者是衛青加李廣顯然就不合適了。
帝都說唐代駱賓王《秋雲》中寫道:
蓋陰連鳳闕,陣影翼龍城。正如古人將皇帝比喻為龍一樣,此處龍城即是皇帝居住的城,即帝都,又可引申為朝廷。而王昌齡作為著名的邊塞詩人,從其感情角度理解,“但使龍城飛將在”這句話很可能是希望朝廷有著“飛將”這樣的名將可以戍守邊關。
按照這個解釋,我們只要知道在唐代飛將一般指誰就知道了答案了。
眾所周知唐朝皇室姓李,李廣也姓李,兩者之間的關係非同一般。
李唐尊西涼初代國君李暠(hào)為先祖,唐玄宗時曾追尊其為興聖皇帝,而李暠又自稱是李廣的十六世孫。因此孫子的孫子,李唐皇室正是李廣的後代,這也使唐代對李廣非常的推崇,關於李廣的詩詞非常之多。
而古人又講究避諱,自然不可能直呼李廣之名,因此在唐代詩詞中但凡出現飛將二字,可以說都是指李廣,這裡就不再列舉。
唐代白居易在他編撰的工具書《白氏六帖事類集》中,更直接對飛將註釋道:“李廣驍勇,匈奴號曰飛將。”
所以說,如果從唐人的習慣來說,“但使龍城飛將在”本意應該是習慣朝廷有像李廣這樣的名將戍守邊關。
隴城現在一般認為李廣為隴西成紀人,孫其芳在其《“龍城”試解》中認為成紀與隴城交錯相連,詩中龍城實際應該指的是隴城。所以龍城飛將,可能就是指的隴城飛將李廣。
與此類似的,在王人恩撰寫的《也說“龍城飛將”》中稱,《甘肅通志稿》和《西涼武昭王李公諱暠之神道碑》均記載李廣的祖籍為隴西郡狄道縣,此地在後魏時改為臨洮郡龍城縣,因此在唐人看來稱李廣為“龍城飛將”是非常合理的。
這兩個觀點有一點的價值,目前也沒有可以推翻他們的直接證據,但是似乎又感覺有點牽強之感。
盧城說在宋代王安石編寫的《唐百家詩選》中,這句詩的與我們現在記載的有所不同,寫的是“但使盧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因此清代閻若璩據此認為,盧城應該是李廣曾任太守的右北平,即唐代盧龍。在其所著《潛邱札記》中解釋道:
“盧”是也。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匈奴號飛將軍,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盧龍縣。《唐書》有盧龍府,有盧龍軍。若“龍城”,見《漢書·匈奴傳》:“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龍城”明明屬匈奴中,豈得冠於“飛將”上哉!”“盧龍飛將”的說法,在明代朱警和黃貫曾所編輯的《王昌齡集》中都得到了採用,其實按照這個版本飛將的歸屬反而是簡單了。
但是在更早的五代《才調集》中記載的卻又是“龍城飛將”,那麼按照時間越早可信度越高的原則。“盧城說”則一般不被採用。
那麼我們最後來總結一下,如果單純從用典來說,飛將應該指的是西漢名將衛青了,但是從唐人的習慣和歷史背景來說,“龍城飛將”就是指李廣,和衛青並沒有什麼關係。究竟到底是哪種,恐怕只有王昌齡自己知道,但我們現在又不可能找他問答案。
所以現在以“龍城”指衛青,“飛將”指李廣,是對普通人來說最好的處理辦法了,其實我們也沒必要過於糾結飛將究竟是誰,我們只要知道“飛將”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衛青、霍去病、李廣等等,那些為了抵禦外族做出貢獻甚至是犧牲了生命的無數將士。
-
10 # 木山文
出塞,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盧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首詩中王昌齡所指的飛將,應該就是漢朝的飛將軍李廣。這裡有個版本問題,有的版本誤把"但使盧城飛將在"的"盧城"刊為"龍城"了。宋刋本,王安石"唐百家詩選"為盧城,這個本子是對的。漢時,李廣任右北平太守,匈奴號曰"飛將軍",避之不敢入塞。右北平,唐時為北平郡,治所在盧龍縣。"唐書"有盧龍府,盧龍軍。所以稱李廣為盧城飛將。而龍城,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塔米爾河畔,是匈奴人大會祭天之所,與"飛將"毫無關係。故此,飛將應指李廣。
-
11 # 可以靜心也
我覺得“飛將”形容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隻軍隊,像後世咱們說“楊家將”那樣。
首先說詩名的不太符合,如果王昌齡要寫一個人的話詩名不該叫《出塞》,他寫人的詩詩名好像都有人名,像《巴陵送李十二》、《留別司馬太守》等等,再有說“出塞”我腦海裡出現的肯定是萬馬奔騰、雄赳赳氣昂昂透過關口的場景,如果一個人的話像《三國演義》裡關羽“千里走單騎”就很有氣勢和場景感,寫李廣就寫《贈飛將軍》,寫衛青就寫《念長平候》,是不是更合適?
再從詩句說啊,只有壯闊又蒼涼的關口,還在等待著再也回不來了的戰士,如果“飛將”還在,一定不會讓“胡馬”度過陰山。也許是第一感覺影響吧,我覺得這麼氣勢磅礴的詩句形容衛青率領的軍隊直擊籠城一戰合適,但說一個人有這種氣勢不太合適,“飛”字也恰好能表現當時的出其不意。說籠城的話肯定就不是指李廣了,籠城一戰就衛青一個將領打勝了,“不教胡馬度陰山”怎麼也得是能打勝仗的吧!還有最明顯的是詩句的對仗,“胡馬”不是指一個胡人一匹馬吧,所以作為對仗詞“飛將”也不是指一個人。
最後從王昌齡寫這首詩的背景和他本身的風格說一說,記載《出塞》是王昌齡早年去西域的時候作的,他從繁榮穩定的盛唐一路走到戰火不斷的邊關,看到人民生活的困苦,也看到他們對和平的嚮往,親眼所見讓他對“胡馬”度過陰山帶來的戰火更加憎恨,所以這時候他希望的是有一隻“飛將”部隊,而不是“飛將”一個人。王昌齡作為著名的邊塞詩人,他有他獨特的風格,簡單點說語言簡練、情境融合,而且感情豐富、期盼和平,就是這份和平的期盼所以才希望有“飛將”能抵禦胡馬,給西域人民和平的生活環境,這與背景就一致了!
綜上所述,所以我覺得“飛將”不是指個人,而是指能抵禦“胡馬”、帶來和平的部隊。
-
12 # 趙先生110047856
《出塞》是古代一種軍歌的題目,也是唐代詩人王昌齡邊塞詩的代表作之一。塞是邊疆上的防守線。
《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的大意是:在古代以來常常進行著戰爭的邊防線上,萬里長征的兵士們,是不容易很快就回家的。但是他們有著共同的願望,那就是:在一個英勇機智的將軍領導下,保衛祖國,決不讓敵人侵入國境一步。
“龍城”是匈奴祭天集會的地方。“飛將”是指漢朝名將李廣,當時匈奴人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
此詩中。作者借用漢朝英勇善戰.愛兵如子的“飛將軍”李廣的典故寫出了普通老百姓對於良將的渴求,表達人民希望和平的共同心願。
所以,我認為此詩裡的“飛將”在作者王昌齡的心目中指的就是“象漢朝大將軍李廣那樣的良將”。
-
13 # 遊逛歷史村
我覺得判斷詩中的飛將是誰的辦法有兩個,第一詩裡面有沒有姓氏。如果在詩句中或者詩題中有”李“字,那毫無疑問就是李廣,第二里面有沒有關於李廣的典故或者其他將軍的故事。歷史上關於李廣一生沒有封侯的故事,還有他射箭沒入石中的故事。這兩個都是讓後人津津樂道流傳千古的故事。
但是王昌齡的《出塞》沒有這兩件事。另外還這首詩裡又有一個讓人大惑不解的地名:龍城。
龍城這個地方在漢代是指匈奴的都城或祭祀天地的所在。和李廣同朝為官的衛青去過這個地方,但李廣沒有去過。如果王昌齡有意把龍城和飛將這兩個條件寫在一首詩裡,那這個飛將有可能就是衛青。
研究唐詩的施蟄存先生對於這個問題沒有那麼糾結,他說飛將有可能只是泛指。他說:飛將指的只是能打勝仗的將軍,能保家衛國的將軍。王昌齡並沒有具體指出是哪個將軍。
關於龍城這個地名,施蟄存先生說,唐詩引用的地名和地名都可能是活用。唐朝是個思想自由開放的國度。唐朝的詩人在這方面比平常人更勝一籌。他們不會拘泥於某個地名或人名,只要適合詩的題材,只要能表達出詩的主題,他們不會過多考慮與人名和地名的本意是否有相左。他還舉了幾個唐詩中關於“龍城”活用的例子:“試參看唐詩中用這兩個名詞的,都是活用,不可死講。楊炯《從軍行》雲:“鐵騎繞龍城。”盧照鄰《戰城南》雲:“笳喧雁門北,陣翼龍城南。",沈佺期《雜詩》雲:“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虞世南《從軍行》雲:“塗山烽候驚,弭節度龍城”。
以上詩人筆下的“龍城”好像變成了一個遊山玩水的遊客,大江南北,飄忽不定。所以說,要想考證出來唐詩中的地名,那可真是“難於上青天”了。
同樣的,“飛將”也是這樣,它是泛指,是借代修辭手法的活用。這也是唐朝詩人常用的語詞,不限於王昌齡。從上文裡多首詩裡的語境中看,“飛將”應該猛將的意思。把這個稱呼和衛青或李廣聯絡起來,就顯得有點考據癖了。細細搜尋唐詩裡關於“飛將”一詞的使用量很多。詩人也不一定就是有意指某一個具體的人物。
“天子金壇拜飛將,單子玉塞振佳兵。”
“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築壇。”
所以說,《出塞》中的飛將是泛指那些保護邊疆的將軍,甚至還有可能是守衛邊關普通計程車兵。王昌齡並不是有意的給我們留下一個千古之謎。他如果知道了他的一首詩竟然讓後人如此糾結,不知道該怎樣的哭笑不得了。
-
14 # 一壺清茗品春秋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的《出塞》中“飛將”,就是西漢的“飛將軍”李廣,在文帝、景帝、武帝時代一直處在對抗匈奴的前線,有他駐守的地方,匈奴人絲毫不敢進犯。故而在面對唐朝邊疆嚴峻形勢,詩人希望出現李廣這樣的名將,阻止遊牧民族的進犯。我們來了解一下李廣其人。
箭術高超,智勇雙全
提到李廣,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箭術,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少有其匹。同是唐朝的詩人盧綸寫了一首《塞下曲》描寫李廣箭術“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這是《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記載的一個故事,當時李廣在右北平駐守,一次,外出打獵,看見草中石頭,以為是老虎就去射他,箭頭一下就射入了石頭。李廣走進一看,發現自己射的是石頭,接著又射,卻再也射不進去了。能把箭射入石頭的在正史上記載的值此一例。
在對匈戰爭中,李廣展現出了自己過人的勇氣和智慧。當時,皇帝派宦官與李廣一同反擊匈奴。宦官帶著十幾名騎兵縱馬奔跑,遇到三個匈奴人。雙方在交戰中,匈奴人射傷了宦官,並把手下騎兵全部射死。宦官逃回去後,告訴李廣,李廣說那一定是射鵰手。他帶領一百多騎兵追趕,殺死兩個、活捉一個。但在回軍路上,卻遇上了幾千名匈奴騎兵,士兵們都很害怕,想要逃跑;李廣卻讓士兵們下馬解鞍。士兵不解問,敵人很多,而且離我們很近,如果突然發動攻擊,怎麼辦。李廣說,匈奴人認為我們要逃跑,但是現在我們解下馬鞍表示不跑,他們認為我們是誘敵之計,就不敢進攻。這樣,匈奴人果然不敢進攻。有一名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來監護自己軍隊,李廣飛身上馬,帶領十幾名騎兵,賓士過去,一箭射死了白馬將軍,匈奴人更加不敢進攻李廣了。這樣,一直僵持的晚上,最終匈奴退兵了。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唐朝詩人王勃在其名作《滕王閣序》中有一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讓人李廣遭遇不免感慨。早年,李廣就以作戰勇猛,被文帝賞識。文帝感嘆,可惜你沒有遇到時機,如果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還用說嗎。真讓文帝說中了,究其李廣一生也未封侯,特別是在武帝時期很多他的後輩、下屬封侯,李廣也未封侯。文帝、景帝、武帝俱是明主,大舉反擊匈奴戰略更是建功封侯的最佳時機,衛青、霍去病等都是這時湧現的傑出將領。但是在武帝朝,大舉反攻匈奴時,李廣沒有一次殺敵夠上封侯標準,卻經常全軍覆沒。在馬邑之戰,李廣不僅全軍覆沒,更被匈奴生擒,幸虧自己武功高強,奪取敵人馬匹弓箭,射殺兩名敵人後,成功逃脫。這一戰中,衛青卻一戰成名;後來與博望侯張騫一同出征,李廣帶領四千軍隊,被四萬匈奴軍隊包圍,李廣佈下圓陣,迎戰匈奴,李廣親自用大黃弓弩射殺匈奴副將。雖然作戰英勇,但幾乎全軍覆沒。最後一次衝刺封侯一戰,因為迷路,落在大軍後面,不願受審而悲憤自殺。
-
15 # 煮酒漁樵
龍城飛將指的是漢代名將李廣。
其實這位龍城飛將是唐代詩人吹出來的。
為什麼要吹他?因為唐朝皇帝姓李,自稱出身於隴西李氏,和李廣算同族。
很多事情,追尋到最後發現真實原來一點意思都沒有。
先說李廣,所謂的李廣難封其實在《史記》裡已經寫出了原因,就是那段李廣與程不識對比的那段,可以看出李廣帶兵比較散漫,沒有嚴格的軍紀約束,所以士兵都喜歡他。
而漢民族與遊牧民族作戰,所依靠的就是紀律和號令,訓練,你和遊牧民族拼遊擊作戰?他們從會走路就開始練,你拼不過他們!
所以李廣作戰不是戰敗被俘,就是迷路,原因何在?人家怎麼不迷路?所以不要老說運氣不好,肯定是有原因的,李廣的原因就是隨意性太大,做斥候是沒問題,率領大軍就不幸了。
漢代封侯是有硬指標的,你一輩子沒達到標準,賴誰?
再說幾句為什麼李廣與李淵李世民算同族,這事兒得從呼和浩特說起。
北魏時期邊境有六鎮,和柔然作戰,其中呼和浩特附近有個武川鎮,後來孝文帝改革遷都,邊軍與南遷的產生矛盾,就起義了。
武川的這幫子失敗後又被編在一起,發展起來建了北周,後來的隋唐都是他們及他們後代建立的,電視劇獨孤天下說的就是這段。
建北周前,當時的首領宇文泰讓這些人都找個大家族歸籍,說白了就是認個新的祖宗,李淵家祖先就歸入了隴西李氏,也就是李廣家族,最遠能上溯到老子。
唐代詩人最喜歡吹李廣,就是這個原因,結果給吹成了絕世猛將,而李廣難封也對了這些感覺自己大才小用了的文人胃口,正好抒發一下。
-
16 # 小美影視分享
《出塞》中的飛將是泛指而已,代表守衛邊關戰功赫赫的將士們,王昌齡自己並沒有說一定是衛青或者李廣。
王昌齡的《出塞中》龍城(有版本是龍庭)龍城(有版本是龍庭)是漢代匈奴的都城或祭天之地,衛青去過,李廣沒有去過。龍城和飛將結合,是衛青呢還是李廣呢?老街想起來郭德綱的相聲:不會種地的司機不是個好廚子,請問這個人到底是誰?
寫了《唐詩百話》的施蟄存先生就認為,一定要分清是衛青還是李廣完全沒有必要:
“龍城飛將”只是說能打敗敵人的名將,並不實指某處某人。有些註釋者太拘泥於歷史事實,考證出龍城應當是盧龍塞,飛將應該是衛青而不是李廣,因為李廣與龍城無關。這樣講詩,真是“固哉”!
關於龍城,施蟄存先生說了幾個例子:
試參看唐詩中用這兩個名詞的,都是活用,不可死講。楊炯《從軍行》雲:“鐵騎繞龍城。”盧照鄰《戰城南》雲:“笳喧雁門北,陣翼龍城南。",沈佺期《雜詩》雲:“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虞世南《從軍行》雲:“塗山烽候驚,弭節度龍城”。
這些詩人中的龍城行蹤不定,一會兒在東一會在西,這是消極修辭與積極修辭的區別,詩家語不必像寫論文那樣作地理考證。
“飛將”也是如此,:
飛將也是唐詩人常用的語詞,只是猛將、勇將的意思,不必牽扯到衛青或李廣,更不必和上下句中的地名聯絡考索。賀朝詩云:“天子金壇拜飛將,單子玉塞振佳兵。”杜甫《秦州雜詩》雲:“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築壇。”都和王昌齡同樣用法。
施蟄存先生認為,《出塞》中的飛將是泛指而已,代表守衛邊關戰功赫赫的將士們,王昌齡自己並沒有說一定是衛青或者李廣。
-
17 # 讀書是福
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里征夫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賞析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願望。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裡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裡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倘若攻襲龍城的衛青和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指奇襲匈奴聖地龍城的名將衛青,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並不只一人,實指李衛,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裡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透過對邊疆景物和徵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複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願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詩人並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緻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複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裡,深沉含蓄,耐人尋味轉載於古詩文網。
-
18 # 自己的暖陽
先說結論:龍城飛將是衛青;私認為也可泛指抗擊匈奴的漢將。但單指李廣絕不可能。
——
空下來了,反駁一下某位答主說“認為龍城飛將指衛青都是孤立看一首詩,並說龍城李廣飛將連用是唐代固定用典”這一說法。
1.先看一下用典的解釋
用典是漢語詞語,意思是用事,是一種修辭手法,多見於詩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為用典。 ——摘自百度百科
如果說《出塞》一詩中,龍城為用典,那麼古籍中和龍城有關的將領,再怎麼用也輪不到李廣。
2.再看一下在唐代,“龍城”是否也可泛指匈奴領地,或實寫匈奴祭天聖地。
《從軍行》
唐.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雜詩三首·其三
唐.沈佺期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裡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
19 # Khy1厚德載物
這首詩出自王昌齡的一首詩《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指漢朝飛將軍李廣!
-
20 # 阿雲146768402
王昌齡《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其中的飛將,一般認為指的是西漢時駐守盧龍城的飛將軍李廣。但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應該指的是奇襲龍城的衛青,畢竟那是衛青的成名之戰,而且衛青死後其墓還被漢武帝修成了陰山的模樣。
回覆列表
指的是漢朝的飛將軍李廣。王昌齡的出塞二首其一便這樣寫道: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首邊塞詩,作者也是感嘆國無良將。
說秦漢時期的明月邊關還在,但出征的將士卻回不來了。如果飛將軍李廣還在世的話,絕不會讓匈奴度過陰山,南下入侵。
龍城指的就是唐代的盧龍城,在今天的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每次匈奴大舉進攻的時候,天子都是派李廣去駐守的。
李廣是隴西成紀人,是西漢時期的名將。先祖是秦朝名將李信,曾摔兵擊敗過燕國的太子丹。李廣家世代傳習射箭,所以李廣精通騎射。漢文帝曾說過,說可惜李廣你呀,沒遇到好的時機,若是在高祖那個年代,封個萬戶侯都不在話下。
有次李廣出征匈奴的時候,因敵眾我寡,李廣不敵,被活捉了!匈奴單于可是早就聽過李廣的本事,非常佩服他,所以下令只能活捉,不許殺害。李廣被捉後,他們把李廣放在兩匹馬中間的網上,躺在網上,走了十多里地,李廣裝死,看到旁邊匈奴騎兵騎著的是匹千里良駒,於是李廣突然跳上馬背,騎著馬跑了數十里地,匈奴百名騎兵來追趕,李廣從敵人手中奪來弓箭,射殺騎兵,終於就逃脫了!
李廣的威名在匈奴廣為流傳,因為李廣,匈奴數年不敢進攻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