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邊城泉
-
2 # 格物書畫
這是佛示現的一則禪宗公案,如同眾多禪宗公案一樣,需要參。參悟了就明心了。如果哪個證悟者把密意告訴你就害了你的法身慧命,因為你不是靠自己辛苦修福修定修慧參禪證悟得來的,不會信受,知道了以後很可能會誹謗。告訴你的人會有惡報,你聽了不信而誹謗也有惡報。所以最好是不要去打聽,多修福德,等因緣成熟了,會有善知識教你怎麼修定修慧參禪。到時候你自然會明白其中密意。
下面匿名使用者懷疑佛經裡這件事的真實度,說怎麼可能大菩薩們都不懂,只有迦葉尊者懂。大菩薩們當然懂,但這道公案題不是佛給大菩薩們出的,是佛給沒有明心的聽法者出的,大菩薩們自然不會說話。就像老師問低年級的學生問題,邊上的高年級學生知道答案,會插嘴回答嗎?
其中迦葉尊者悟了,這個法就交給他來負責代代傳遞了。這也沒有什麼稀奇的。佛不是什麼任務都交給大菩薩的,就好像領導不是什麼活都只交給身邊幾大骨幹,佛是根據各人因緣來交給他們不同的任務的。比如大法鼓經裡,佛當著大菩薩和大阿羅漢們的面把正法滅時破邪顯正的任務交給了名不見經傳的離車一切世間樂見童子,這位離車童子自己都沒有心理準備推脫再三,但這個任務就是他能勝任,佛堅持由他來實施。這位離車童子有說就是後來的龍樹菩薩,也有說是提婆菩薩。同理是不是也可以問,破邪顯正這樣重要的任務,為什麼不交給大菩薩們要交給一個離車一切世間樂見童子啊?
-
3 # 黃諦
一、有一次大梵天王在靈鷲山上請佛祖釋迦牟尼說法。大梵天王率眾人把一朵金婆羅花獻給佛祖,隆重行禮之後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羅花,意態安詳,卻一句話也不說。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覷,唯有摩訶迦葉破顏輕輕一笑。
佛祖當即宣佈:“我有普照宇宙、包含萬有的精深佛法,熄滅生死、超脫輪迴的奧妙心法,能夠擺脫一切虛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處難以言說。我不立文字,以心傳心,於教外別傳一宗,現在傳給摩訶迦葉。”然後把平素所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授與迦葉。這就是禪宗“拈花一笑”和“衣缽真傳”的典故。
二、有一天,教主釋迦牟尼上大課,眾多弟子眼巴巴地望著他,他卻一句話也不說。伸手從講臺上的花盆中,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轉來轉去,好像在暗示著什麼。弟子們誰也不懂老師這個動作是什麼意思。這就是“釋迦拈花”。
釋迦有個大弟子,叫迦葉。佛經記載,看見釋迦拈花,迦葉“破顏微笑”。宗教堂會,戒律極嚴。可就在這鴉雀無聲中,迦葉尊者竟然“噗嗤”一笑,儘管不是開懷大笑,只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規的。這就是“迦葉微笑”。
這師徒兩人神神怪怪的行為,合在一起,就叫做“拈花微笑”。
緊接著,釋迦牟尼講話了:“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意思是說:徒兒們聽好了,我有絕妙高招,可以直接悟道,剛才已經傳授給迦葉同學了啦。你們要學,就問他去吧!
據說,這也就是禪宗的起始。禪宗的特色就是:傳道授學,講求心領神會,無需文字言語表達。我太懂禪學,但我喜歡禪宗的意境,那對世間美好的領悟,世間最美好的事物莫過於花,我喜歡去默默的領悟花的語言!
我喜歡曇花的剎那燦爛。積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氣,都在這短短時間轟轟烈烈地迸發出來。全部的夢想和激情,壯烈與喝彩,頃刻間揮灑淨盡,淋漓快意。
望盡了爛漫輝煌的一刻,終有落櫻繽紛。殘紅善舞。你本來是燦爛過的,因此不怕被遺忘;你本來是熱烈過的,因此甘於安守一份不可言喻的靜默。就這樣,你把一生的光陰凝成時光長河中那一瓣恆久的心香。笑靨如你,真情如你,希望如你,生命亦如你。
我喜歡蘭花的清幽。就那麼簡簡單單的幾片葉子,就一朵或幾朵白色的小花,卻歷經千年,依然悠遠飄逸。習慣了寂寞,不以無人而不芳。淡淡的,一體青凝不染塵。一種從容的生活狀態,不是甘於平庸而是細膩地去感受生活中並不缺少的快樂。遠離了喧囂繁雜,空谷晨鐘,不是自耳畔響起,而是自心田深處某個被遺忘的角落。青青一線,暗香浮動。一切如花,花如一切。所以,佛祖拈花而迦葉微笑;這一笑,便是整個世界。
-
4 # 陽哥品牌說
拈花一笑是一個成語,也是佛教語,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宗典故,很有知名度。它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指對禪理有了透徹的理解,二是指彼此默契、心神領會、心意相通、心心相印。其實這個典故,包含了人與人之間默契融洽的境界,也表達出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暢意感受。
-
5 # 修人哥車茶館
出 處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拈花一笑”是禪宗的一個故事。說是有一天,教主釋迦牟尼上大課,眾多弟子眼巴巴地望著他,他卻一句話也不說。伸手從講臺上的花盆中,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轉來轉去,好像在暗示著什麼。弟子們誰也不懂老師這個動作是什麼意思。這就是“釋迦拈花”。
釋迦有個大弟子,叫迦葉。佛經記載,看見釋迦拈花,迦葉“破顏微笑”。宗教堂會,戒律極嚴。可就在這鴉雀無聲中,迦葉尊者竟然“噗嗤”一笑,儘管不是開懷大笑,只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規的。這就是“迦葉微笑”。
這師徒兩人神神怪怪的行為,合在一起,就叫做“拈花微笑”。
緊接著,釋迦牟尼講話了:“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意思是說:徒兒們聽好了,我有絕妙高招,可以直接悟道,剛才已經傳授給迦葉同學了啦。你們要學,就問他去吧!
據說,這也就是禪宗的起始。禪宗的特色就是:傳道授學,講求心領神會,無需文字言語表達。我太懂禪學,但我喜歡禪宗的意境,那對世間美好的領悟,世間最美好的事物莫過於花,我喜歡去默默的領悟花的語言!
我喜歡曇花的剎那燦爛。積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氣,都在這短短時間轟轟烈烈地迸發出來。全部的夢想和激情,壯烈與喝彩,頃刻間揮灑淨盡,淋漓快意。
望盡了爛漫輝煌的一刻,終有落櫻繽紛。殘紅善舞。你本來是燦爛過的,因此不怕被遺忘;你本來是熱烈過的,因此甘於安守一份不可言喻的靜默。就這樣,你把一生的光陰凝成時光長河中那一瓣恆久的心香。笑靨如你,真情如你,希望如你,生命亦如你。
我喜歡蘭花的清幽。就那麼簡簡單單的幾片葉子,就一朵或幾朵白色的小花,卻歷經千年,依然悠遠飄逸。習慣了寂寞,不以無人而不芳。淡淡的,一體青凝不染塵。一種從容的生活狀態,不是甘於平庸而是細膩地去感受生活中並不缺少的快樂。遠離了喧囂繁雜,空谷晨鐘,不是自耳畔響起,而是自心田深處某個被遺忘的角落。青青一線,暗香浮動。一切如花,花如一切。所以,佛祖拈花而迦葉微笑;這一笑,便是整個世界。
人生亦是如此,或絢爛如夏花,或如秋葉飄零,不管成敗榮辱,從容面對吧。
生命如同四季,風露榮枯。知春、識秋,拈花拂雪,活出個淡雅人生
-
6 # 超級科學奶爸
一天,在靈山會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蘿花獻佛,並請佛說法。可是,釋迦牟尼如來佛祖一言不發,只是用拈菠蘿花遍示大眾,從容不迫,意態安詳。當時,會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領會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尊者妙悟其意。破言為笑。於是,釋迦牟尼將花交給迦葉,囑告他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槧秒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轉之旨,以心印心之法傳給你。
釋迦牟尼佛祖在大庭廣眾之下,像這樣一言不發,只是帶在和他那不動生色的微笑,從容不迫,寧靜安詳,其中微妙究竟何在? 其實,釋迦牟尼這裡所傳示的,正是一中無言的心態——一種至為安詳,靜謐,調和,美好的心態,這是不呢國內用任何語言和行為來打破的。
這種心態純淨無染,無慾無貪,坦然自得,樂觀自信,無拘無束,不著形跡,不可動搖,與世長存——即所謂“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萬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所以迦葉與佛祖在靈山會上心心相印,僅只拈話微笑而已,沒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盡在不言中,此時無聲勝有聲。 而釋迦牟尼最後對迦葉所囑咐的話,也正好是對這種心態的最好證明。
佛祖拈花 迦葉微笑佛祖拈花微笑典出於《五燈會元》卷一。據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柯迦葉
迦葉尊者,通常稱大迦葉,一名飲光,是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 也是釋迦牟尼弟子中道德高尚的長者。釋迦牟尼對眾說法時拈花不語,五百弟子都默然,獨有迦葉微笑。
於是佛祖把衣缽交付給迦葉,囑他等待未來彌勒佛下世降生,再把衣缽交付給彌勒。衣是袈裟,缽是食具,衣缽代表佛教的法統。
-
7 # 木山文
佛祖拈花,迦葉微笑。說的是在靈山大會上,佛祖手拈一花,而未出聲。眾人不解,唯有摩訶迦葉露出了微笑。佛祖說:"我有正眼法藏,涅盤妙法,實相無相,付囑於摩訶迦葉"。
迦葉的六傳(沒記錯的話)弟子達摩,南朝時來中國傳法,一葦渡江,到少室山面壁九年,後建少林寺。傳禪宗。禪宗修頓悟,是中國佛教第一大宗。
-
8 # 李爾城
“拈花一笑”,是釋迦牟尼佛與其弟子大迦葉。為眾人演化佛法的真諦,而留下的《佛教》的著名公案。
典故緣起,因當時,眾聲聞弟子的根基薄淺,無法完全領悟如來的真實法性。
故而如來以手捻曼陀羅花,對著已是心領神會如來實相的長者大迦葉,默語泯然一笑。以此來代表,如來的實相是不可說不可說…。
正如,當今的佛教信眾,在“指月標指,並非是月”與“凡所有相,皆為虛妄”的如來本源之性上,還是以音聲、形象來觀眾生與如來的顛倒妄想,是遠離正法的錯謬行為。
-
9 # 華味尋
拈花一笑典故是說有一天,教主釋迦牟尼上課,眾多弟子地望著他,他卻一句話也不說。伸手從講臺上的花盆中,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轉來轉去,好像在暗示著什麼意境?
弟子們誰也不懂老師這個動作是什麼意思?這就是“釋迦拈花”。這其間釋迦有個大弟子,叫迦葉,他靜靜的注視著。
據佛經記載,看見釋迦拈花,迦葉“破顏微笑”。宗教堂會,戒律極嚴。可就在這鴉雀無聲中,迦葉尊者竟然“噗嗤”一笑,儘管不是開懷大笑,只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規的。這就是“迦葉微笑”的來歷。
師徒兩個神神怪怪的行為,合在一起,就叫做“拈花微笑”。此時無聲勝有聲,師徒心意的相通盡在這拈花一笑中。
塵世間一切如花,花如一切。所以,佛祖拈花而迦葉微笑,這一笑,便是整個世界。
人生亦是如此,或絢爛如夏花,或如秋葉飄零,不管成敗榮辱,從容面對吧。
四季輪迴中的生命,風露榮枯。知春、識秋,拈花拂雪,活出個淡雅人生。
兩師徒這淡淡的一笑,其境界道盡了人的一生歷練!
-
10 # 使用者8399218281997
拈花一笑的典故:
話說有一天,教主釋迦牟尼上課,眾多弟子眼巴巴地望著他,他卻一句話也不說。伸手從講臺上的花盆中,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轉來轉去,好像在暗示著什麼。弟子們誰也不懂老師這個動作是什麼意思。這就是“釋迦拈花”。
釋迦有個大弟子,叫迦葉。佛經記載,看見釋迦拈花,迦葉“破顏微笑”。宗教堂會,戒律極嚴,可就在這鴉雀無聲中,迦葉尊者竟然“噗嗤”一笑,儘管不是開懷大笑,只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規的。這就是“迦葉微笑”。這師徒兩人神神怪怪的行為,合在一起,就叫做“拈花微笑”。
緊接著,釋迦牟尼講話了:“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據說,這也就是禪宗的起始。禪宗的特色就是:傳道授學,講求心領神會,無需文字言語表達。而這就是禪宗的意境。
-
11 # 詩奇花異草
樓主你好
佛祖有兩個小弟:一個叫摩柯迦葉(後文用小葉稱呼)一個叫阿難陀(後文用小阿稱呼),小葉呢就是個苦行僧,小阿是世尊侄子,也就是個富二代,所以一開始就能侍候佛祖,記憶超級強,過目不忘,後來人就叫他“多聞”。
有一天來了個人(能見佛祖應該也是個能人)。就問佛祖:花長在樹上很鮮豔美麗而且能活得長久,為什麼人們總喜歡摘採下來,讓它不一會就枯萎了。佛祖啥話不說,拿起鮮花展示給眾人,這些和尚都驚呆了,佛祖竟然不講經文了,卻在那裡賞花,這時候小葉就突然開懷大笑起來(估計覺得這花和和尚並不相配),小葉和尚在笑什麼呢?
1.小葉看到老大在賞花,他也賞花,花好看,這與老大心心相印;
2.看到這和尚賞花很突兀被逗笑
3.小葉沒有賞花,他在欣賞佛祖拈花的這一舉動,“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上看你”。這也不錯啊!
總之不管怎麼樣他都領會了佛祖的意思,至少是佛祖這樣認為的,所以也就代表了佛家“傳心”。也就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反正我覺得你懂了你就懂了,就可以得到昇仙了!
這樣的解釋希望樓主能喜歡明白!
-
12 # 人生在世詩酒花
拈花一笑是一個佛教典故,也是一個關於參禪的故事。佛教大約是在兩漢時期傳入中國,南北朝時期得以普遍弘揚,有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至唐代達到鼎盛,實現了儒釋道的融合。禪宗是佛教中的一大派別,是中國漢傳佛教中影響最大的一派。尤其是唐宋以來,中國的文人墨客幾乎無不受禪宗思想影響的,於是,中國傳統文化也打上了禪宗的烙印,今天所謂的“儒釋道互融”,更確切的說應該是“儒禪道”互融,它影響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當然影響了每一個華夏兒女、炎黃子孫。
禪宗在演變發展中流傳出了許多傳說故事,比如,“拈花微笑”,它的全稱是“佛祖拈花,迦葉微笑” ,被公認是禪宗起源的傳說。
相傳,在聖潔的西天靈山之上,在風和日麗的一天,大慈大悲的佛祖——釋迦牟尼在巍峨的大殿之內,登壇說法,廣佈福音。一時間,祥雲繚繞,頑石點頭,猛獸馴順,弟子凝神,這些有福的花草萬物沐浴在浩蕩的佛知見之中。佈道告一段落,佛祖休息,大家放鬆。
就在此時,佛祖用他聖潔的右手,似有意又像無意地拿起了一朵普通平常的野花,微笑示眾,但默而不語。正在放鬆休息的各路弟子一下子被佛祖反常的舉動吸引了,他們紛紛雙掌合什,口誦佛號,得道的睿智大腦們快速轉動,極力想參透佛祖此舉之深意。
佛祖悲天憫人的目光緩緩滑向他的各大高足。佛祖目光到處,舍利弗、目犍連、阿那律、須菩提等弟子都口誦佛號,低下了頭,但當目光落在摩訶迦葉的臉上時,迦葉卻報以會心一笑。這一笑石破天驚,這一笑開天闢地,這一笑驚天地、泣鬼神,因為這一笑意味著繁衍至今的禪宗之誕生。
佛祖透過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方式把佛法衣缽傳於迦葉,因為佛法在於參透,在於會意,在於無相無形,在於不可說。
-
13 # 雁影歸零
拈花一笑本源自靈山法會上佛祖拈花示眾,唯迦葉一人會心微笑。相傳佛陀在世時,曾經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他們以心印心,兩相契合。這也是禪的最初傳承。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從,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五燈會元》卷一)釋義:佛在靈山法會上,突然停止宣講,順手拿起一枝金菠蘿花,似乎要給大家看。當時在座眾人均不知是何意,一個個默不作聲,只有迦葉尊者臉上忽然露出會心的微笑。佛於是說道:“我有清靜法眼,涅槃妙心,能夠明見實相無相,其中妙處難以言說。我當不立文字,以心傳心,於教外別傳一宗,首先傳給摩訶迦葉。”
(注:《五燈會元》是禪宗史書,共20卷。宋理宗淳佑十二年(1252),杭州靈隱寺普濟編集。)
關於這個典故,有這麼一句話雁影很是喜歡:
“佛祖拈起了花,也非花也非佛,只是虛空中綻開的笑顏;迦葉情不自禁以微笑迴應,哪裡又是迦葉?一剎那,心心疊印,性性相通。”“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阿彌陀佛
-
14 # 韜滔不絕
當年釋迦摩尼佛在靈鷲山,大梵天供養佛陀金婆羅花。釋尊拈花不語,唯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釋尊囑咐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迦葉即是西天禪宗第一祖。因為禪宗傳佛心印,教外別傳。所以禪宗稱“宗”,而其他的教派稱為“教”。宗教一詞及由此來。
-
15 # 那朵蓮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靈鷲山上請佛祖釋迦牟尼說法。大梵天王率眾人把一朵金婆羅花獻給佛祖,隆重行禮之後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羅花,意態安詳,卻一句話也不說。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覷,唯有摩訶迦葉破顏輕輕一笑。
佛祖當即宣佈:“我有普照宇宙、包含萬有的精深佛法,熄滅生死、超脫輪迴的奧妙心法,能夠擺脫一切虛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處難以言說。我不立文字,以心傳心,於教外別傳一宗,現在傳給摩訶迦葉。”然後把平素所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授與迦葉。
-
16 # 城北的天空
這個成語的出處如下: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意思是:有一天,在靈山會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蘿花獻佛,並請佛說法。可是,釋迦牟尼如來佛祖一言不發,只是用拈菠蘿花遍示大眾,從容不迫,意態安詳。當時,會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領會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尊者妙悟其意,破言為笑。
這個成語出自佛教典故,是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宗典故,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對禪理有了透徹的理解,二是指彼此默契、心神領會、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
17 # 金道論國學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靈鷲山上請佛祖釋迦牟尼說法。大梵天王率眾人把一朵金婆羅花獻給佛祖,隆重行禮之後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羅花,意態安詳,卻一句話也不說。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覷,唯有摩訶迦葉破顏輕輕一笑。
佛祖當即宣佈:“我有普照宇宙、包含萬有的精深佛法,熄滅生死、超脫輪迴的奧妙心法,能夠擺脫一切虛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處難以言說。我不立文字,以心傳心,於教外別傳一宗,現在傳給摩訶迦葉。”然後把平素所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授與迦葉。這就是禪宗“拈花一笑”和“衣缽真傳”的典故。
-
18 # 新星滿滿
"拈花一笑"出處宋代,釋普濟《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全句釋義:說是有一天,教主釋迦牟尼上大課,眾多弟子看著他,他卻一句話也不說。伸手從講臺上的花盆中,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轉來轉去,好像在暗示著升個。弟子們誰也不懂這個動作的意思。只有迦葉微微一笑。
這個典故告訴我們,以心傳心,師徒之間要能達成默契。心心相印,領悟是硬道理。
-
19 # 象牙山金學研討會
直觀一點,就醬:
拈花一笑
世尊:
迦葉尊者:
眾
理論化一點,就醬: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爾時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屬來奉獻世尊於金婆羅華,各各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即拈奉獻金色婆羅華,瞬目揚眉,示諸大眾,默然毋措。有迦葉破顏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即付囑於汝。汝能護持,相續不斷。”時迦葉奉佛敕,頂禮佛足退。
——儘管《五燈會元》也有此典故,但我選了這個,因為世尊已經說了:
最好的佛門正道大概就是這個了,這就傳給你(迦葉)了。
傳的是什麼呢?看過一些比較裝格調的小說的同志應該不陌生這句話:**,是你著相了……我認為拈花典故也是在講這個,不要拘泥於相,佛門正道不立文字,而在於無心之間的頓悟,純出天然,好似剎那間靈犀便通。
正因為此,有人認為拈花一笑為禪宗濫觴,因為慧能以後的禪宗講究“以心傳心”、“教外別傳”。
-
20 # 建寧之聲
答:有一次大梵天王在靈鷲山上請佛祖釋迦牟尼說法。大梵天王率眾人把一朵金婆羅花獻給佛祖,隆重行禮之後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羅花,意態安詳,卻一句話也不說。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覷,唯有摩訶迦葉破顏輕輕一笑。
佛祖當即宣佈:“我有普照宇宙、包含萬有的精深佛法,熄滅生死、超脫輪迴的奧妙心法,能夠擺脫一切虛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處難以言說。我不立文字,以心傳心,於教外別傳一宗,現在傳給摩訶迦葉。”然後把平素所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授與迦葉。這就是禪宗“拈花一笑”和“衣缽真傳”的典故。
回覆列表
佛祖有兩個大弟子:摩柯迦葉(頭陀第一)和阿難陀(多聞第一),摩柯迦葉專修苦行,修無執著苦行,阿難陀是世尊侄子,侍從佛祖多年,博聞強記,後世的大部分經文都是憑阿難陀的記憶而口述的,故稱為“多聞”。
有人懇請釋迦牟尼說法,獻上了世上難得一見的極品之花,然而,花無百日紅,花在枝頭都不能紅百日,離開了枝頭只會加速凋謝。因為懇請佛祖說法,人們採集了鮮花,對於花來說,這就是無常,無常緣於空。佛祖一言不發,拿起鮮花展示給眾人,聽者驚呆了,佛祖不講經,卻在那裡賞花,這時只有迦葉尊者(阿難陀)開顏微笑,迦葉尊者在笑什麼呢?
迦葉尊者在賞花,他認為花好看,這與世尊心心相印;
迦葉尊者沒有賞花,他在欣賞佛祖拈花的這一舉動,“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上看你”。這也不錯啊!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珍惜美好的人、物、事和時光,活在當下,欣賞或者享受當前的美好的人、事、物也是一種修行。
還有一個故事,是一禪小和尚分享的,特意記下來的:新買的鞋子蹭到一點灰,都會認真擦掉,後來時間長了,即使被人踩了一腳,也懶得低頭看一下。感情也是一樣,起初你皺一下眉,他都會心疼,後來你哭的再傷心,他都無動於衷。人啊,總是學不會珍惜擁有的,其實所謂的新鮮感,不是和未知的人做重複的事,而是和同一個人,一起去體驗未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