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21 # 六六家蓓趣

    第一步——動作模仿1、利用有點明顯節奏的音樂,由訓練者示範,要求兒童模仿不同的身體動作,如:踏腳、點頭、彎腰等。2、模仿生活程式動作,如:起床(打哈欠)、刷牙、洗臉、吃早餐、讀書、遊戲、洗澡、睡覺等來演示,一面做,一面以故事形式帶出。3、給兒童唱有關手的兒歌;4、利用球讓兒童做不同的動作,如拋、踢、拍等,請他模仿。5、利用茶具或布娃娃做不同的動作如斟茶、喝茶、抱娃娃等,請兒童模仿。6、請兒童抽出不同的動物圖片,由訓練者示範該動物的叫聲和形態,請兒童模仿。第二步——口肌訓練吹氣活動1、訓練者示範吹羽毛,然後把羽毛放在兒童面前,請他模仿將羽毛吹動2、將不同顏色的羽毛放在桌上,然後將羽毛吹起,請兒童模仿。3、在桌上劃一條界線,訓練者示範將棉花球由一端吹至終點。然後可與他比賽。4、訓練者示範將剪碎的縐紙吹起,請兒童模仿。5、將剪碎的紙放在透明袋中,示範往袋內吹,使縐紙在袋內飛揚,跳動,然後請兒童模仿。6、將乒乓球放在桌上,在桌的一角設有“龍門”,訓練者示範將球吹入“龍門”,請兒童模仿。7、和兒童一起玩“過生日”的遊戲,請他們模仿吹蠟燭或吹肥皂泡的遊戲。合唇活動1、訓練者與兒童一起對著鏡子塗唇膏,並示範用白紙巾夾在唇上,印上唇印,請兒童模仿以上動作,然後一起欣賞紙上的唇印。2、訓練者與兒童各持一牛皮糖,並示範將糖放進口中嚼吃或用雙唇夾著糖,請兒童模仿動作。3、和兒童一起玩用唇發聲的遊戲,請他模仿將唇合攏發出“啪啪”的響聲。伸舌活動1、用木棒沾上麥芽糖,訓練者示範伸出舌頭添著吃,請兒童模仿。2、訓練者示範扮鬼臉,伸出舌頭四方擺動,請兒童模仿。3、在桌上放一碟白沙糖,訓練者示範伸出舌頭舔吃,請兒童模仿。第三步——模仿發聲1、訓練者與兒童一起看有關動物的圖書,模仿不同的動物叫聲,如:狗---汪……,貓---咪……,青蛙---咕……2、和兒童一起玩各種樂器,模仿該樂器的聲音,如:鼓---咚咚,搖鈴---鈴…3、和兒童玩玩具汽車或模仿駕駛,一面玩,一面發出“噼噼……叭叭”等駕車的聲音。4、利用玩具車和長紙筒作遊戲,訓練者示範將車推進紙筒,併發出“嗚嗚”的聲音,當車從另一出口駛出時,便發出“嘟嘟”聲,請兒童模仿。(可改用其他車)5、給兒童講簡單的故事(可用圖片配合),強調故事中的一些有趣的聲響,如敲門聲、時鐘聲、老鼠聲等,請兒童模仿不同的聲響。6、給兒童唱一些簡單有趣的兒歌,請兒童模仿其中一些有趣的聲音。

  • 22 # 婦科賴愛鸞醫生

    開口說話是寶寶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個里程碑。很多媽媽在寶寶幾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期盼,等待寶貝喊出第一句“媽媽”。

    結果是,有些媽媽錯把寶寶無意義的發聲當成是有意識地叫“媽媽”,還有的媽媽遲遲等不來寶寶開口說話。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看看,寶寶說出第一句話前要經歷哪幾個階段,想要寶寶早日開口說話,我們在引導的時候要注意些什麼。

    01 寶寶開口說話前,要經歷的5個階段

    很多人覺得,寶寶學說話是1歲左右的事。但其實,寶寶從很早的時候起,就在為開口說話做準備了。

    語言學家把嬰兒出生到說出第一個真正有意義的詞,這一整段時間稱為“前言語發展階段”,大致上是寶寶出生後的第一年。

    這段時期又可以細分成5個階段,我們逐個來看一下,每一時期寶寶都在做著哪些努力。

    階段1:啼哭

    當媽媽的都知道,寶寶出生後雖然不會說話,卻會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經常照顧寶寶的人能夠根據哭聲的音高、模式和強度,來辨別寶寶是餓了、困了,還是不高興了。

    從語言發展的角度來看,寶寶啼哭不僅能起到與外界交流的作用,還能鍛鍊發聲器官,為之後的精準發音做準備。

    引導建議:寶寶哭泣時,媽媽不用太過焦慮,及時地迴應寶寶,滿足他的需求就好了。

    階段2:咕咕之聲(1、2~3、4個月)

    寶寶滿月後,除了啼哭,還會運用唇、舌、口腔等器官,發出比哭聲更豐富的聲音。

    比如開心的時候會發出“咕咕、咯咯、啊”這樣的母音。

    雖然這些聲音並非真正的語音,卻是寶寶為了能發出更多種不同的聲音而做的努力。

    引導建議:多和寶寶對視,用微笑的表情、誇張的語調吸引寶寶聽你說話。

    階段3:牙牙學語(3、4~11、12個月)

    這一時期,寶寶開始發出真正的語音。

    仔細聽的話,你會發現寶寶發出的聲音很接近我們的語言,基本上是一些子音+母音的組合。

    6、7個月時,很多寶寶會發出類似“ma-ma,ba-ba,da-da”這樣的音。聽起來很像“爸爸、媽媽”對不對?

    但其實,寶寶只是在進行無意的語音模仿。他們聽到家人經常說這些詞,所以嘗試用自己的嘴巴發出同樣的聲音。

    因為寶寶這時候還不理解這些詞的含義,不是有意識地表達,所以這一時期的發音不能算作真正的開口說話。

    引導建議:重複寶寶說的話,來幫助他形成正確的發音。

    階段4:語音修正(5、6~11、12個月)

    寶寶開口“說”的能力,其實是建立在“聽”的基礎上的。

    透過和家人的朝夕相處,寶寶從9個月開始,逐漸能理解一些經常聽到的詞語,比如自己的名字,“不”。

    他們也會開始用手勢來傳達自己的意思,達到溝通的目的。

    比如想要媽媽抱時,寶寶會舉起自己的雙手;想要吃蘋果時,會用手指指蘋果;不開心的時候,會著急地跺腳。

    除此以外,寶寶還會根據周圍的語言環境,來修正自己的發音。

    尤其是在10個月左右,他們聽的能力會發生一個質的改變,從“世界公民”變成“本國公民”。

    研究人員發現,在寶寶6個月大時,他們能聽出世界上所有語言的所有音素。把他們放到哪個國家,就能學會當地的語言,是實足的“世界公民”。

    但是到10個月的時候,對於母語中沒有的,其他語言中才會出現的音素,寶寶就會失去分辨力,只能聽出本國語言中的細微差別。比如日本的嬰兒不再能區分ra和la這兩個音。

    引導建議:想要讓寶寶學一門外語,並且達到母語水平的話,一定要在10個月前就讓寶寶經常聽這門語言,不然就會錯過這個寶貴的機會。

    階段5:學話萌芽(9~12個月)

    這一階段,就是媽媽們最期盼的,寶寶開口說第一句話的時期。

    由於寶寶前期已經透過模仿和練習,掌握了發音的技巧,同時理解了很多詞語的意思,所以這一階段,寶寶發出的音不僅聽起來非常接近母語,而且具有指代含義,是真的想表達某個意思。

    所以,如果寶寶在不同的情境下都衝你喊“mama”,那就說明他是真的在叫你“媽媽”呢。

    之後,寶寶會理解更多詞語的含義,從說單個詞語開始(媽媽,拿),到說兩個詞構成的短句(媽媽抱,爸爸車),詞彙量不斷增長,語法意識開始出現,表達的意思也越來越準確。

    引導建議: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不要搶著幫他說話。

    02 這樣引導孩子,科學又有效

    關於寶寶1歲以後的語言發展,小樣媽留到之後的文章再給大家分享。

    今天先根據科學研究,給大家介紹3個提升寶寶語言能力的技巧。

    1、積極地迴應寶寶,看著他說話

    我們在教寶寶說話時,除了發出聲音外,面部表情、說話時的情緒、是否有眼神接觸等非語言資訊也是很重要的。

    但當媽媽的表情突然停止不動,或者媽媽仍然在對寶寶說話,但是眼睛看向別的地方時,寶寶都表現出了生氣和受挫。

    另外,當寶寶看電視螢幕上研究人員的臉孔時,只有當聲音和表情都很愉快時,寶寶才會專注地盯著畫面。

    當聲音和表情互相矛盾,比如開心的表情配上悲傷的聲音,或者聲音和表情都很悲傷時,寶寶就會移開視線,不再對畫面感興趣。

    所以說,我們在教寶寶說話時,不能只是“說”而已,還要微笑地看著寶寶,和他做眼神交流。

    這不僅能讓寶寶學到溝通的各種非語言技巧,也能讓他把注意力放在你身上,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2、在寶寶“注意”的時候教他說話

    我們常說的“注意力”,是一種把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於某種事物的能力。它就像一個過濾器,使大腦選擇性地接收資訊,更有效率地工作。

    比如我們聽課時,會把注意力放在老師身上,從而“聽到”老師講的內容。但我們不會注意衣服接觸面板時的感覺,因為它不重要,所以大腦就遮蔽了這類資訊。

    在教寶寶學說話時也是一樣的,當寶寶的目光聚焦在某個東西上時,就說明他對這樣東西感興趣。這個時候我們教他,“這是蘋果,紅紅的蘋果。”寶寶就能接收到我們教他的內容。

    但如果寶寶正在玩自己的手指,這時你和他說,“寶寶,這是蘋果。”他學習的效果就沒這麼好了。

    所以我們在教寶寶說話時,要把握這個原則:寶寶注意什麼,我們就說什麼。而不是硬生生地打斷寶寶,讓他聽你說。

    3、豐富寶寶的體驗

    從前言語發展的5個階段我們可以看出,教寶寶說話,不只是教他怎麼發出某個詞的音,更重要的是理解詞所代表的含義,幫助孩子在發音和語義間建立聯絡。

    想要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豐富寶寶的體驗。

    直接拿認知卡片教寶寶“蘋果”這個詞,肯定不如拿一個真的蘋果讓寶寶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最後再嘗一嘗效果來得好。

    所以說,我們一方面要豐富寶寶的體驗。

    尤其是在0-1歲這個階段,寶寶依靠感官和動作來認識周圍的世界,透過體驗的方式來學習。

    我們要多帶他做不同的活動。比如在家的時候,可以給寶寶各種不同的物品去觸控和感知;外出的時候,帶寶寶看看不同的風景,撿撿落葉,踩踩草地。

    另一方面,我們要抓住機會,和孩子聊他正在體驗的事。

    比如洗澡的時候,可以和孩子聊聊身體部位,聊聊肥皂泡的質感、形狀。

    帶寶寶逛超市的時候,可以聊聊你們要買的蔬菜、水果。外出散步的時候,看到什麼就可以聊什麼。

    當個熱情的“導遊”,給寶寶介紹他看到的、感興趣的東西,寶寶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還有詞彙量的積累,都會在我們的“嘮叨”中得到增長。

  • 23 # 小海豚的奶爸

    孩子一歲一個月,正是學說話的時候。有些孩子會學的快些,有的則慢。

    另外,讓寶寶開口學說話,多培養孩子聽的能力,孩子聽多了才會學著說。

    聽力的訓練是語言的啟蒙教育,父母在生活的細節中,培養孩子的聽力。

    1)找聲音:在孩子周圍,一切聲音都可以成為孩子的教材。比如,給孩子準備不同的東西,分別使它們發聲,並暗示孩子“這是什麼聲音?”

    2)聽故事:孩子很喜歡聽故事,故事也可以培養孩子語言發展的能力。如果有條件,可以每天晚上給孩子講一些故事。在講的過程中,注意表情、語氣、情感、眼神的交流。

    3)聽歌曲:父母可以給孩子選擇或者親自唱一些優美、歡快的歌曲。音樂不僅可以提高孩子聽覺感受、促進孩子情感體驗、陶冶情操,還可以提高孩子語言能力。

    父母在鍛鍊孩子表達能力時,不僅要教孩子一些詞彙,還需要注意說話的方式、音調、面部表情和形體手勢等。

    1)學說話:平日中,父母要多和孩子說話,孩子才容易學習到一些詞彙量。比如,在餵奶時、洗澡時、哄睡覺時,父母使用親切的語言、柔和的聲調、愉快的表情和孩子說話。當孩子“咿咿呀呀”說話時,父母要注意聽、別打斷孩子、隨時給予孩子迴應,並加以鼓勵。

    2)“逗”孩子:當孩子發出一些簡單的聲音時,比如“咳、噢、啊”時,父母要創造一些機會,逗孩子發出聲音。比如用手拍桌子,並拉著孩子一起拍。一邊拍一邊“配音”,鼓勵孩子學說話。

    3)多聊天:在聊天中,孩子會積累詞彙量。但是由於孩子年紀小,語言表述不連貫,出現用詞不當或重複的現象。這時,父母不要去批評孩子。只要多多示範,孩子漸漸就會掌握語言的技巧。

    4)詞語接龍:再經過幾個月後,孩子逐漸會掌握一些詞彙。這時,可以透過遊戲的方式培養孩子語言表達的能力。比如:“媽媽看病需要到——”“肚子餓的時候需要——”“你最喜歡吃——”結合孩子知道的詞彙,父母做出提問。一方面可以鞏固他知道的詞彙,另一方面在這個過程中會增加新的詞彙量。

    另外,給孩子創設理想的語言家庭環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生活中,給孩子擺放他喜歡的玩具、物品,讓他們邊探索邊學習他們的名稱和功能。可以帶孩子去商店、公園、動物園等場合,提高孩子語言表達的意願。鼓勵孩子和別的小朋友去交往,在交往中激發孩子表達的慾望。

    父母在培養孩子說話能力時,還需要注意一些地方

    1)多鼓勵孩子可以提高孩子說話的積極性。不要因為著急讓孩子喊出一些詞語,便強迫、批評,甚是是開一些沒必要的“玩笑”。“笨死了,連這也不會說;等等。”

    2)避免家人包辦的情況出現。現在的孩子一張嘴、一抬胳膊,家長就能明白孩子是什麼意思,然後儘快滿足孩子的慾望。但是,這樣會削弱孩子的表達欲。父母可以透過鼓勵的方式,讓孩子用語言去表達。

    3)儘量給孩子營造交流的環境。有一些父母本身比較內向,回到家後很少跟孩子交流;有些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玩手機、遊戲、電視劇上面,孩子會缺少交流的環境。這也會讓他們出現語言發育緩慢的現象。

  • 24 # 格格鬥愛baby

    其實不用著急,只要孩子肯聽懂你說的話,就是正常的。早幾個月晚幾個月開口都沒關係的。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你會發現,當初早開口還是晚開口已經不重要了。

    我兒子就是那種開口晚的孩子,1歲1個月的時候也只是會喊媽媽。直到快2歲吧,他才開竅了,突然開始說很多我以前教給他的詞,沒幾天又開始數數,從1數到10;然後慢慢開始說超過5個字的句子,但是有時候說得還是不清楚,但是會去說,不清楚他也願意去說,有時候還會結合動作,邊說邊用肢體語言表達。

    孩子開口說話的確有早晚,父母應平常心對待,不必過於焦慮

    其實孩子的成長髮育個體差異很大,我甚至見過有個孩子3歲才開口說話,之前也是隻爸爸媽媽這樣簡單的詞語。

    還有就是“男孩開口晚”我挺贊同的。我兒子和我外甥女差了10天,但是1歲1個月的時候,我兒子還只會爸爸媽媽,而我外甥女就已經會爺爺奶奶等等其他詞語了。整體上,女孩就是開口早一些,男孩開口晚一些。

    如何引導寶寶開口說話?

    父母不要過度焦慮,但也不要不作為。除了平日裡教孩子喊人名,物品名等等,父母還可以做哪些呢?

    1、不要立馬滿足孩子的需求,“逼”他說話。

    我見過一個奶奶,吃飯的時候還不等孫子說話,只要孫子把眼睛看向那道菜,或者用手指一指,奶奶就已經把菜夾到了孩子嘴邊。這樣肯定是不行的,所以生活中,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在孩子有需求的時候,給與孩子表達的機會,而不是看到孩子一指,就立馬給孩子完成一件事。

    2、多給孩子讀繪本。這個辦法我兒子非常受用。

    我開篇就說過,我兒子說話就挺晚的,後來我就特意每天中午和晚上睡覺前,給他讀繪本,就是那種簡單的認知繪本,我兒子只是聽,不開口說,可是我就還是堅持給他讀,等到後面他開口說話後,突然有一天,指著繪本上的大灰狼,羊媽媽,嘰裡呱啦跟我說了好久你看,雖然讀繪本的時候孩子沒開口說,但是他已經將詞彙儲存在腦子裡了。

    總之,孩子開口說話急不得。父母做了引導的情況下,慢慢來,順應孩子發展。

  • 25 # 苗小護

    教寶寶說話時,家長要掌握以下幾點:

    1.鼓勵、逗引寶寶學說話,讓他喜歡說話,透過語言表達他的感情或需要,才能滿足他的需求。

    2.教寶寶學說短句子,家長注意語言的完整性,不要模仿他不規範的語言,要用規範的語言去影響他。

    3.在遊戲中引導寶寶學會說話,比如做打電話的遊戲,也可以在他搭積木時問他“搭什麼,怎麼搭?”,讓寶Bora回答。日常生活中經常引導寶寶說話,鼓勵寶寶提問題,並不厭其煩地回答寶寶的問題。

    4.講故事,看圖片,念兒歌,故事需生動有趣,要反覆講。

    5.當寶寶表達錯誤或提出可笑的問題時,不要嘲笑責怪他,告訴他正確的說法,再讓寶寶說一遍,並及時表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ppor11定價會不會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