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阿祥看劇
-
22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水滸好漢公孫勝是一個矛盾的人物
先回答問題,《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公孫勝,為什麼沒有參加南征方臘?我的回答是公孫勝是個矛盾人物,他引導七星聚義,可以成功了又退隱江湖做了真道士。
話說道士公孫勝的出場很不一般:晁蓋、吳用、劉唐、三阮為劫生辰綱,結為生死之盟之時,莊客來報,有人求見晁蓋。晁蓋讓人給三五升米打發了他,可是此人聲稱,並非為錢、米而來,定要面見晁蓋。後來,此人打倒了十來個莊客,一直打進莊裡,與晁蓋相見。他與晁蓋見面時的第一句話就非常驚人:“我覷得十萬貫如同等閒,特地來尋保正有句話說”。
自我介紹:公孫勝,道號一清先生,自幼好習槍棒,學成武藝多般,亦能呼風喚雨,駕霧騰雲。江湖上人稱入雲龍。“今有十萬貫金珠寶貝,專送與保正作進見之禮。”特別強調:““此一套富貴,不可錯過。古人有云:‘當取不取,過後莫悔。’保正心下如何?”“正說之間,只見一個人從閣子外搶將入來,劈胸揪住公孫勝說道:‘好呀!明有王法,暗有神靈,你如何商量這等的勾當?我聽得多時也。’嚇得這公孫勝面如土色”,而這來人正是吳用。
由於公孫勝的加盟,這次聚會成了“七星聚義”,本來 ,吳用還準備派劉唐去打聽生辰綱的運送路線,可是,“公孫勝道:‘這一事不須去了。貧道已打聽知他來的路數了。只是黃泥岡大路上來’”。由於有了公孫勝的情報,他們就很順利地商定了智取生辰綱的計劃。
剛出場的公孫勝,確實也顯出一派與眾不同的氣度:公孫勝,本是道人,不該問凡俗之事,他此次卻是專為生辰綱而來,把十萬貫金銀珠寶看作等閒。晁蓋本人就喜歡武藝,他家的莊客肯定也都不是平常之輩,但公孫勝一出手就打倒了十來個,可見他的武藝不凡。雖與晁蓋素不相識,卻敢於與之商量取生辰綱這樣的大事,可見他很有識人的眼力。當然,在吳用跟他開玩笑,“劈胸揪住”他時,他也嚇得“面如土色”,這也證明了他雖然膽氣過人,但也還是一個凡人。在此次的行動中,公孫勝的情報是必不可少的,正是有了他的情報,吳用才能制定周密的計劃,確保了行動的成功。可見,公孫勝確有不尋常的見識,未曾行動,先搞情報,是一個很有心計的人。
智取生辰綱的事洩露之後,官軍追捕到了三阮家所在的石碣村的湖蕩,公孫勝自告奮勇:“休慌,且看貧道的本事。”果然,他安排下了與官軍捉迷藏的計策,捉住了何觀察,又安排下火攻,大敗官軍。——這對抗官軍的第一仗,嬴得乾淨利落,非常漂亮,而這一仗的指揮者,卻是公孫勝。
正因為在此仗中的出色指揮,林沖火併了王倫之後,推舉公孫勝坐梁山的第三把交椅:“公孫先生名聞江湖,善能用兵,有鬼神不測之機,呼風喚雨之法。誰能及也!……今番克敵制勝,誰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卻。”從此,公孫勝成為梁山的第三號四號頭領,是梁山領導領班子中的核心成員 。
宋江父子相聚,公孫勝也動了思母之念,告假百日,看望母親和恩師,卻一去不回,戴宗下山尋找無果。因為在高唐州遇到了會使妖法的高廉,戴宗再次下山,終於尋到了公孫勝。可是公孫勝依然推辭不肯回梁山:“貧道幼年飄蕩江湖,多與好漢們相聚。自從梁山泊分別回鄉,非是昧心。一者母親年老,無奉侍;二乃本師羅真人,留在座前聽教。恐怕山寨有人尋來,故意改名清道人,……老母無人養贍,本師羅真人如何肯放。其實去不得了。”
思母、尊師,當然是美德,可是,七星聚義時的公孫勝不也應該是以此為重嗎?他怎麼會拋下他的老母恩師去幹那樣危險的事呢?此時的公孫勝,與那個主動送生辰綱情報的公孫勝相比,已是判若兩人,已經全然沒有了那時的豪氣,反而已是萌生了退意。後來,終於因戴宗的求情,公孫勝被他的師父羅真人放下山去。
回山以後的的公孫勝,只是在芒碭山對付樊瑞、項充、李袞等人時獻了一回八陣圖,展現了一回才能,除此以外,就是在和妖人鬥法時呼風喚雨,簡直就淪為一個妖道的形象,和他出道時的風采相比,實在是相差太遠。比較起來,還是接近平常人的公孫勝更令人信服。而且,後來的公孫勝,簡直就是一個掛名的梁山領導班子的成員,根本就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梁山受招安以後徵遼大獲全勝。班師回朝的第二天,公孫勝便來向宋江辭行:“今日兄長功成名遂,貧道亦難久處。就今拜別仁兄,辭了眾位,即今日便歸山中從師學道,侍養老母,以終天年。”“宋江再四挽留不住,……便乃設一筵宴,令眾弟兄相別……公孫勝穿上麻鞋,背上了包裹,打個稽首,望北登程去了”,成為一百零八將中第一個離去者。
形象前後不一致的公孫勝,實在是一個矛盾的人物:一方面,他主張“不義之財取之何礙”,是一個世俗世界中的人物,一方面,他又很早地消失了熱情和豪情,早就想脫離梁山,而單純地去做一個道人。所以他就沒有參加南征方臘。
回覆列表
說到這個公孫勝其實在《水滸傳》裡面還是非常厲害的,感覺是那種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雖然公孫勝厲害是厲害,智謀也高,但是最後他竟然沒有參加征討方臘,難道是他不夠仗義嗎?下面讓我來具體分析一下:
一、公孫勝的性格和志向使然
出征討伐方臘前公孫勝謹遵師囑辭別大夥,沒有參與徵方臘之戰,也沒有去邀功而是主動脫離眾好漢的第一人,這是公孫勝的過人之處。公孫勝先後兩次脫離梁山!第一次理由是:從師學道,侍養老母,以終天年。這是出於孝字為先無可厚非。
第二次理由更是牽強:謹遵師命,歸山修道。在我看來這些無非是找個緣由,離開宋江隊伍,離開戰爭的是非之地。公孫勝一生剛正不阿,劫富濟貧,淡泊名利,喜歡雲遊四海,過閒雲野鶴般生活。
二、公孫勝師父羅真人的叮囑
書中有介紹,“入雲龍”公孫勝有呼風喚雨,騰雲駕霧的道法,且多次運用道法助宋江等人一臂之力,他的師父半仙羅真人更是仙骨道風,多次預言到了後面會發生的事情。羅真人想必已知此去征討方臘兇險至極,自然不會讓愛徒前往,其中利害關係恐怕早已告訴公孫勝了。
羅真人信奉“苦惱是最好的老師” 的人生哲學,培養出了見首不見尾的公孫勝,公孫勝下山到梁山經歷了磨難,取得了實習經驗,完成了師父的“作業”,為最終修成正果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