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說說教育與職場

    家長不能犯的錯誤,我覺得很多。

    首當其衝的是對孩子嘲諷。

    當然很多家長說自己不會這麼做這麼說,可很多時候語言不當,敏感的孩子也會理解為嘲諷和冷漠。

    比如以下言語:

    你以後能做到那個誰家孩子的一半就謝天謝地了。

    你怎麼這麼笨。

    “看你做的像什麼呀?”

    “哪有你這麼做的?”

    “你看清老師是怎麼做的嗎?”

    “我看你這是瞎做!”

    或者說孩子的短處、弱點。。。

    一定要做到尊重,這是最基本的,孩子也是有獨立人格的人,尤其他們最在意父母的看法說法。。。

    尊重的基礎上,欣賞,讚揚,鼓勵。。。

  • 2 # 黑與白001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把孩子逼入絕境。在自己孩子的心智還不能獨立面對各種挫折和錯誤的時候,父母中必需要有一個人堅定的和孩子站在一起。(本人覺得母親更適合這樣的角色)可以唱大戲,紅白臉。不可以一個拿盆一個拿鍋。要有人替自己的孩子去承受大部分的錯誤,懲罰,指責。這樣可以避免小孩子因為絕望而放棄自己的生命。避免自殺行為!!!

  • 3 # 獨角獸童年

    我認為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絕不能犯的最大錯誤是根據自己的心情去教育孩子。教育孩子本來就是一件考驗耐心的事情,很容易在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對孩子大喊大叫,甚至於動手打孩子,還有的是因為心情好,孩子不管做什麼,也覺得沒事,不去管教他,這些都是不建議的。

    孩子犯一般的錯誤我們要耐心教育。孩子犯一般錯誤的時候,比方說把水杯打壞了,不睡覺了等等,我主張的是要耐心教育,因為他們也不想,只要告訴他們要注意,不能上來就訓孩子。

    孩子犯原則性錯誤的時候要嚴厲教育。我所說的原則性錯誤是屬於比較嚴重的,像是打罵父母的,偷東西的這些,一定要嚴厲教育,這個時候甚至可以去打孩子,要讓孩子一次記住,絕對不再犯第二次,不能心軟。

    我們不能因為心情不好好就去打罵孩子,也不能因為心情好就不管教孩子,上天給了我們教育孩子的資格,就要好好去學習如何教育他。

  • 4 # wendy定投

    我認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不能剝奪孩子作為一個自然人的體驗和嘗試的機會,希望用自己走過的路、獲得的經驗灌輸給孩子。

  • 5 # 胡多樂一家生活記

    1. 不要大吼大叫 不要把自己的消極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

    2.不要語言上打擊他

    3. 記得有一句話:專業的事情請專業人士做,教孩子專業知識,家長要多多鼓勵 還在的情緒要照顧到 當然要有個度

    以前孩子更小點的時候,我吼孩子 脾氣也不好 現在在努力改正了

  • 6 # 博睿迪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所有的物種都是這樣。做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來說,在家庭教育中,最不能犯的錯誤是家長言行失調。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問題,並且是相當普遍的問題。

    有一次去家訪,家長說他的管教孩子的方法:我最討厭的就是孩子撒謊,考的好壞是一個問題,不能誠實的面對才是問題。我這個人從來都不撒謊。。。。。。

    這時他的電話響了:喂!你好。哦。不行啊,我在外面呢。下次吧。好,好,再見。

    然後他又繼續,人不誠實,將來怎麼能成大事啊。。。。。。

    朋友們可以分析一下這個家長的問題在哪裡呢?

    還有一個經常發生的事情:我們總是希望孩子是積極的陽光的,可是家長的行為卻正好相反。

    有一個學生和他的家長到我辦公室來諮詢,坐下以後,家長就吧啦吧啦的跟我說孩子的事情。這孩子自卑,能動性差,你叫他幹什麼,他總是磨蹭的不行。你跟他說話跟你和空氣說話一樣。然後,說一大堆事例。

    我忍不住打斷她說:您來諮詢是關於您的事情還是孩子的事情呢?家長說孩子的啊。那我想聽聽孩子說什麼?

    我對孩子說:你想跟老師說些什麼嗎?孩子低著頭不說話。。。。。。

    家長:老師問你呢?你說話啊!。。。。。。你看這孩子就是這樣,小時候可乖了啊,也會說的很,越長大越內向了麼。他爸爸也是這樣,三棒子打不出個屁來。我懷疑他家祖傳的,我們家不是。。。。。。

    我看看時間,打斷她:這位媽媽,我還是聽聽孩子想說什麼,今天的時間到了,下次來您可以先在外面喝點水,好嗎?

    這個媽媽生氣了,臉色變的好像我欺負了她一樣,再也沒來了。

    這個家長的問題在哪裡?朋友們也可以找找。

    父母是孩子學習怎麼樣成長的榜樣,父母怎麼做事情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言傳身教的意義是,透過語言是告訴。只用到了聽覺能力,孩子不一定在腦海中就能形成具體的影象。父母家長的語言能力弱的話,基本是沒有映像的。

    身教則不同,孩子用到了視覺,聽覺和感覺的能力,能夠在大腦裡形成鮮明的影象。

    父母難當,是因為我們有責任感。同時,我們要把對孩子的期待變成現實,需要我們謹慎的悉心教導孩子。

    不要犯言行失調的基礎性的錯誤!

    以上希望可以幫到您!

  • 7 # 夏濤

    孩子沒有錯,錯在我們。“吾日三省吾身”只有不斷反思自己,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如果,出發點都是孩子錯在先,或者把孩子放在教育的對立面,來想方設法“對付”他,目的錯,方向也就錯了,方法自然會失效甚至適得其反。

    多問一下自己有哪些錯誤,這個問題就更清晰了。

    【1】有沒有用物質來彌補陪伴時間的不足?

    如:買個益智玩具,孩子開心,自己省心。

    (孩子:內心陪伴需求被暫時新奇掩蓋)

    【2】總把自己塑造成犧牲者的形象?

    如:自從有了你,我睡過一個懶覺嗎?我看過一場電影嗎?

    (孩子:父母為我付出太多了,無形中產生了壓力,形成了為父母而努力的觀念,目的錯,方向錯)

    【3】總是關注孩子的過去,而看不到孩子的未來?

    如:你以前多聽話,現在怎麼這樣了?

    (孩子:父母已經不愛我了,我現在變得很討厭)

    【4】總是和比人家孩子對比?

    如:孩子說:媽,這次考試我考了98分(求肯定和表揚)

    媽媽:你們班有考100的嗎?

    (孩子:我努力複習,改正之前的缺點,卻得不到肯定)

    【5】教育孩子,爸爸是局外人

    慈母嚴父,教育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事。父愛缺失,如同孩子缺鈣,母愛缺失,如同孩子缺鋅。

  • 8 # 小房子在養娃

    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最不能犯的錯誤是不要給孩子設限。其實生活中看到過很多家長包括自己,在教育孩子時候屢屢出現問題,很多錯誤也很普遍,而最常見的就是給孩子要嘗試的事情設限。

    孩子有一大筐的好奇心,他們看到什麼都想嘗試,可是偏偏又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太小,能力不夠。比如說學做飯,比如說包餃子,比如說掃地拖地等等,類似的情況有很多。

    最常見的語言是:

    你不會做,你的能力不夠,你還太小。

    其實這些都是從側面告訴孩子,你不行,你不能,你不配,都是從負面的角度在提醒孩子。

    孫瑞雪老師在《愛和自由》中,強調過一個觀點,在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盡情的去嘗試,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就讓他自己去摸索。不要限制孩子,給他更多的自由。

    當然,不是說孩子要怎麼樣,我們就要答應的,已經強調過要在安全和不危害別人的利益和公共道德的前提下,讓孩子儘可能多的去體驗,去抽象,去理解,去實踐。

    給孩子設限,對孩子未來有什麼影響呢?

    首先,他遇見有難度的事情,先想到的是放棄而不是挑戰;其次,不嘗試就沒有機會成長,容易活在自己熟悉的領域;最後,久而久之,他對自己的能力和看法成了定式,很難突破自身。

    這種模式在孩子成年之後,要想打破需要費很大力氣,因為童年時候的經歷和經驗,會影響人的一生。

    不給孩子設限,讓孩子充分體驗感興趣的東西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有想要衝出現有自我,去探索自我的能力,這是父母此生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未來的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的經驗註定跟不上時代的變化,而讓孩子充分的去體驗的好處,就是能夠迅速的接受新事物,也許某一個瞬間他就找到畢生所愛。

    不要輕易否定孩子,因為孩子的未來有無限可能。

    不要輕易否定孩子,因為孩子的好奇心是無價的。

    不要輕易否定孩子,因為孩子是未來的領路人。

  • 9 # 親子丨朱子說

    教育孩子的錯誤其實挺多,稱得上最大的,個人認為有三。

    一、讓孩子害怕

    德國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描述了孩子面對大吼大叫的媽媽時的心理活動。

    媽媽生氣時,孩子彷彿看到了世界上最可怕的恐怖片,“嚇得四分五裂”,“拼命地逃跑”……

    嬰兒出生時之所以大哭,是因為離開了溫暖熟悉的母體,外界陌生的環境讓他害怕。媽媽溫暖的懷抱和甘甜的乳汁讓嬰兒心安,才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害怕時,媽媽的懷抱是永遠的避難所。在愛的庇護下,孩子慢慢變得強大。

    如果讓孩子害怕的是媽媽,那意味著心理世界的崩潰。

    對孩子而言,愛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力量的源泉。

    二、否定

    我有一個初中的學生,走路喜歡貼牆,肩膀不自然地聳起,平時不愛說話,給人一種唯唯諾諾的感覺。

    我曾與孩子媽媽交流,媽媽如是說,老師你多費心,我孩子比較笨,反應慢,不像別人家的孩子活潑、可愛……

    我忍不住打斷她,你的孩子有什麼優點嗎?

    媽媽想了一會,搖頭,沒有。

    被否定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沒有父母的肯定和鼓勵,缺少成功的體驗,因而缺乏自信,乃至自卑、自閉。

    三、過度控制

    臺灣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面有一個故事,叫媽媽的遙控器。

    小偉是一個初三的男生,爸媽離婚後與媽媽相依為命。媽媽手中有一個可以讓時間倒流的遙控器,小偉的任何不遵從媽媽意志的行為,都會被媽媽用遙控器抹掉重來。

    在遙控器的控制下,小偉的畢業旅行被取消,補習班的輔導被不停地重複,和喜歡的女生形同陌路……小偉無法忍受之下選擇自殺。

    但無論割腕還是溺斃,遙控器都能夠將小偉復活。絕望的小偉最終妥協,活成了媽媽希望的樣子。媽媽滿心歡喜,小偉卻變成了一個提線木偶。

    遙控器是媽媽“教育”孩子的工具,它的核心是:我都是為了你好,所以你要聽我的。

    教育的目的是引導孩子去了解去發現,最終成為自己希望的那個人,而非變成一個傀儡。

  • 10 # 全腦開發程老師

    家庭養育,是一門大學問,在這其中需要學習很多的知識,比如兒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大腦發育科學、還有相對應的家庭教育理論等等。程老師在這條道路上就學習了很多,也實踐了很多,也看到很多家庭因為教育方法不當產生了很多問題。

    但整體而言,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會造成嚴重後果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1、過度保護也是一種傷害

    現在很多家庭中,對孩子的管理可謂是嚴絲合縫,恨不得把孩子時時刻刻捧在手心。或許這是一種“愛”的體現,但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講,卻未必是件好事情。很多家庭在孩子上學前會將孩子所需物品準備齊全,孩子只要直接背上書包就好。

    據權威資料統計,現在至少有60%的孩子在計劃性方面偏弱,二年級有55%左右的孩子沒有在家裡做過家務活,而這些方面的不足將會在孩子整體的學習能力、計劃能力還有人際交往能力方面造成較大的影響。如果初中階段的孩子還處於這種狀態下,在整體的理解能力,包括邏輯思維能力方面就會有比較明顯的缺陷。

    2、不信任,對孩子持有懷疑態度

    小孩子犯錯誤是一個很常見的事情,但如果家長時時刻刻都將孩子曾經犯過的錯誤掛在嘴邊,那麼對孩子的傷害則是非常嚴重的。

    常見的有三種做法:

    因為孩子曾經犯過錯誤,就經常掛在嘴邊,每次孩子做事就提一遍。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就會對自己嚴重缺乏自信,或者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性格會偏於急躁;

    因為孩子曾經犯過錯誤,就對孩子產生嚴重的不信任,事事都想替孩子做主,剝奪了孩子嘗試的機會,剝奪了孩子的體驗機會。這種環境長大的孩子,要麼就是唯唯諾諾,要麼就會有很強的逆反心理。

    3、當孩子的面吵架

    小孩子的內心是非常敏感。夫妻不和睦,經常吵架或者冷戰,對於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這種環境長大的孩子內心脆弱、敏感,對外界有強烈的牴觸情緒。尤其是在和人交流過程中會有很明顯的防禦心理,生怕受到傷害。

    如果有人對他(她)表現出比較明顯的好感,再維持一段時間,就會和別人交心,甚至將別人當做一生的朋友。但如果發現自己並不是別人最好的朋友時,內心會產生巨大的落差,就會有上當或者受傷的感覺。這個根源就是來自於內心強烈的不安全感。

    所以父母要儘量給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愛、充滿安全的環境,讓孩子能夠在和諧的氛圍內成長。

    結束語

    家庭養育是個大學問,除了以上三點之外,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環節。比如不要對孩子大吼大叫、充分尊重、鼓勵與讚美、注意隔代養育等等。

    家庭養育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系統地學習相關的理論、實踐案例並應用到自身孩子的養育過程中。而不是東看一本書,西看一本書,覺得書中某一點很好就拿來用,但卻不能堅持。這樣的方式不僅對孩子的養育沒有好處,還會產生危害。所以強烈不建議。

    總而言之,“家庭是對孩子產生最深遠影響的學校”而“父母則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更多地是看我們家長怎麼“做”而不是怎麼“說”,所以想要讓孩子聽話、好學,家長首先要做到。只要整個家庭都處在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之中,孩子也會成長為愛學習的寶貝哦。

  • 11 # 英語教學改革派

    諸多選擇中,選擇大吼大叫

    一開始筆者考慮到在孩子教育過程中不能犯的最大的錯誤是父親或母親在教育過程中的缺席,即隱形父母角色。但後來覺得即使父母角色存在,如果對孩子大吼大叫、施暴(包括語言、身體、態度等)可能對孩子的身心摧殘度更大。所以寧缺毋濫,如果家長這樣做的話,還不如隱形。

    我們知道,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我們的耐心也越來越有限,常常陷入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但事後卻又懊悔無比。因為孩子長大了,好多事情都不在我們的控制範圍內了,所以我們常常對孩子發脾氣。可你知道當你對寶寶大吼大叫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怎樣的嗎?

    站在孩子視角,感知自己在瑟瑟發抖

    對於孩子的影響極大,他會內心很恐懼,很無助,茫然無措,彷彿天崩地裂,世界毀滅。想想我們的孩子會犯什麼大不了的錯呢?而我們卻總是以這樣的“暴力”方式去與之溝通,純粹是以大欺小,以強欺弱。 千萬不要對孩子大吼大叫,可能會害了他,你知道嗎?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還不會表達情緒。這就需要父母幫忙把他的情緒說出來,也是一種幫孩子認識、調節情緒的好方法。一方面,可以讓孩子更好認識、理解自己的情緒; 另一方面,在孩子有負面情緒時,幫孩子說出情緒,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負面情緒就容易被排解。

    的確,有時候現在的孩子都很任性和淘氣,有的家長氣的會對孩子大吼大叫。這種習慣很不好,孩子小,正是性格形成的時期。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孩子們都會學習效仿,這樣孩子在處理問題時也會效仿。我想孩子一定是做錯什麼事情了,你對孩子大吼大叫。這樣時間長了孩子還會仿效。如果他在外面遇到了不高興的事,和別人發生了爭執,ta也會大吼大叫。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我們怎麼做、怎麼說,孩子都看在眼裡,長大後就如實表現出來。 孩子在小的時候,家長會認為孩子做事情的時候經驗不足,往往會給出一些建議,孩子需要鼓勵,只有鼓勵他們才會有做事情的動力,要不然他們會非常的自卑。

    大吼大叫,可能會成為家族輪迴

    小時候在吼叫中長大的孩子,長大了也會吼自己的孩子。就如同有時候我們覺得父母頑固不化一樣,我們也在頑固不化地對下一代執行小時候受到的語言暴力。

  • 12 # 靜美練字齋

    家長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不需要學習考試,就能直接晉升的一個職位角色。而且很多普通人一輩子還就指望著做家長能擁有的這點子權威感,來慰藉自己的後半生。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有或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們有的家長比較客觀理性,能夠大膽的審視並承認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過錯和不足,而有的家長卻是不敢承認或者從不認為自己對孩子的教育理念有什麼不妥,他們當中甚至還有的人就把孩子看做是自己的私有物品,直接無視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那麼下面我們具體分析一下,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易犯,又最不能犯的幾點錯誤。

    第一,指望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

    在抖音上曾經流行過這麼一段子:

    孩子因成績不好,被家長罵笨鳥。孩子不服氣的說,世上笨鳥有三種,一種是先飛的,一種是嫌累不飛的。家長問:那第三種呢?孩子說:這種最討厭,自己飛不起來,就在窩裡下個蛋,要下一代使勁飛。

    這個段子無疑就是這種父母的最好寫照,而且這種父母又最喜歡用道德綁架孩子,他們會不停地向孩子抱怨,自己這輩子怎麼怎麼為了孩子付出,自己這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能有出息。這種家長以母親居多,她們有的甚至為了孩子,活的完全失去了自我。無疑家長的這種完全忽視孩子個體需求的行為,會讓孩子有很大的壓力感。他們每天被父母逼迫著學這學那,每天都在為考高分給父母爭光努力著,他們活的就很壓抑,而且很多也沒有自發的原動力。但是一旦學不好,他們又會產生對不起父母的罪惡感。我想這也許就是那個縱身一躍跳河自殺的男孩最後崩潰的原因吧。他最後留給母親的話是什麼呢?“下輩子別再做我媽媽了,太累了。”

    第二,做個聽話的乖孩子。

    很多父母為了好管理孩子,同時也是為了維護自己做父母的權威,就是希望孩子怕自己,聽自己的。他們不喜歡孩子在自己面前說不?他們喜歡絕對的服從。這點在中國傳統裡還有棍棒出孝子一說,孩子不聽話就武力震懾的他服從了。那麼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呢?無疑是孩子被家長管制的性格唯唯諾諾,沒有主見,又有討好性格,不敢正視自己的心理需求。或者有的孩子表面上畏於父母的權威,不敢反抗,但是他們的內心卻是不一定就會臣服的,這種情況很可能就會影響孩子成年後的親子關係。而且無數例子已經證明,被父母培養成功的真正的乖孩子,他們成年後,很難在事業上有所建樹,他們勢必會經歷一段沒有人指揮,就沒有方向感的可憐蟲日子。

    第三,過分寵溺孩子。

    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應該給他慢慢去灌輸責任擔當意識,培養溫良恭儉讓的品德,這樣孩子才會懂得感恩,懂得去承擔,懂得怎麼去和人好好相處。而我們有的家長最愛犯的錯誤是什麼呢?孩子太小,家裡的活不用他插手,他插手反而越幫越亂;喜歡給自己孩子吃獨食,家裡做了一條魚,先緊著孩子吃,孩子不吃了,其他人才去動筷子。可想而知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會怎麼樣呢?先不說他將來會不會去孝順你,就單單他將來獨立去面對陌生環境了,他自己的心理落差就很難適應。

    第四,對孩子進行打擊教育。

    其實全天下的每個家長都是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情懷的,有時候家長會有恨鐵不成鋼的情緒也是能理解的,但是家長還是要客觀冷靜的看待自己基因傳承。千萬不能總拿別人家孩子來說事,打擊自己家孩子。要想想我們不是還不如人家父母呢不是?

    第五,否定教育。

    生活中還真有一類父母喜歡把說孩子是笨蛋、蠢豬、就憑你這樣的將來不會有啥出息之類的詞語掛在嘴邊。也許你作為成年人只是順嘴發發牢騷,但是孩子可能就會久而久之接受了這些潛臺詞,規規矩矩的按照你給他設定的軌跡去行事。所以能,教育孩子必要的肯定教育必須有,甚至孩子這種希望從父母那獲得肯定的心理,直到他成年之後都會有。

    那麼,我們切一下題目,家長在教育孩子中絕不能犯的最大錯誤是什麼?這個我認為就是有些二逼家長對孩子的逞能教育了。比如說,不顧忌孩子年齡和實際能力的去慫恿默許孩子做一些事情,早早教孩子使用煤氣做飯,放學一個人獨自回家,天熱再默許孩子自己去河邊洗個澡等。要知道有些惡果是無法挽回的。

  • 13 # 趙老師也談語文

    家長絕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

    家長小時候會有很多夢想吧,只可惜到最後發現自己活成了大多數人的樣子,自己的夢想也沒有實現,所以,便覺著孩子是自己生出來的,應該讓孩子去實現自己幼時的夢想。

    可是,孩子雖是你生出來的,也是你養大的,身上流著你的血,但是,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應該是你的化身,去實現你的夢想。再說了,你的理想都沒有實現,他憑什麼要幫你實現?

    家長應該記住,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發光點,如果非要讓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後果可能很嚴重。試想一下,古往今來,有多少失敗的例子?

    前段時間在抖音上大火的“流浪大師”沈巍,出口成章,滿腹經綸,可以暢談國學,經常把《三國》、《左傳》、《尚書》等著作掛在嘴邊,但最後卻流浪為生,為什麼呢?很大程度上便是父親的強迫吧!他喜歡讀歷史,父親卻討厭,強迫他學審計,最後被工作單位以有病為緣由而辭退。雖說流浪是他自己主動選擇的,但是,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後是這樣的結局嗎?所以,孩子的愛好,不要急著去否定,也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去做不喜歡的事情。

    很多家長喜歡按照自己設想的方向去教育孩子。自己覺著畫畫、彈鋼琴好,便不問孩子是否感興趣,給孩子報了輔導班,便要求孩子去學習。其實,不如先問問孩子,讓孩子自己選擇興趣特長班。孩子喜歡的話,學起來更有效果。

    孩子很小,家長就會強迫孩子學各種才藝,興趣特長、英語、奧數等等,導致孩子沒有時間玩。如果讓家長不讓孩子學,會說跟其他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就要輸在起跑線上了。可是,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何必只爭朝夕呢?

    說白了,其實是家長把自己的焦慮轉移到了孩子身上。家長更應該培養孩子學習的動力和興趣,而不是隻在這一時就超負荷地學習各種知識。孩子有了動力,自己願意學了,比家長的逼迫,更有效果吧!

    蔡康永曾經說過:“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這句話用被很多人用來鼓舞孩子學習的雞湯。可是並不是所有的小孩都適用的。如果小孩足夠喜歡這個女孩,他可以讓女孩子教他學游泳啊,這也是接近女生的一種方法啊!

    年少的孩子,如果培養不當,家長以後會更痛苦的吧。

    北大學子吳謝宇雖是學霸,可卻殺害了自己的母親,多少人唏噓!

    所以,家長切忌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讓孩子自己有選擇的權利會更好,讓孩子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長大。

  • 14 # 玩美教育

    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有時候會走一些彎路,造成一些讓自己後悔的事。我覺得決不能犯的最大錯誤就是不尊重孩子,一味的大吼大叫,壓制孩子。

    吼叫式管理在我們身邊司空見慣,父母習慣了吼叫,覺得這樣教育孩子效果立竿見影。如,孩子想玩樂高,父母一聲吼叫孩子不敢玩了,如孩子想說自己的想法,父母的一聲吼叫孩子縮回去了,不敢回答了。

    這樣吼叫的結果無外乎兩種可能,一是我們培養了一個唯唯諾諾的孩子,這種性格特點對男孩子是致命的,他可能一輩子都找不到自我,活在別人的權威或者壓制裡,不敢反抗或者沒有自己的想法。活的窩囊,自卑,嚴重的話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還有一種可能這樣吼叫反而激起了孩子的叛逆心理,父母越吼叫,教育效果越差,他年齡越大,越叛逆,最終,到了十幾歲的時候,表現就是極端和叛逆,那時候,父母后悔為時已晚。

  • 15 # 中學英語學霸教練

    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我認為絕不能犯的最大錯誤是“不學習”。

    如果家長不學習,那麼他們對自己孩子教育方式就是來自其父母的對他們的教育方式,因為父母來自兩個不同的家長,有著不同的教育經歷,再不去學習科學的育兒方法的話,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會分歧,而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最大的一個忌諱就是“父母教育理念不同”。

    家長不學習,利用自己過去的受教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子女,即使父母當時受到了很好的家教,但因為時代不同了,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講也有所不適合的地方。

    孩子每天都在成長,每天都在發生變化,如果父母不學習,就不能更好的瞭解孩子,因此也就無法高效的溝通,如果我們與孩子間的溝通都沒有了,何談更好的教育孩子呢?

    我一直從事於中小學的教育,接觸了太多太多的父母,他們苦惱於自己的孩子的各種不足與缺點。但從來沒有真正靜心去學習並踐行一些好的教育方法。

    如果具體的說一下哪些是父母在教育過程中不應該犯的錯誤。

    不尊重: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

    太浮躁:孩子越大越沒有耐心,越不能見得孩子的不好。

    太功利:一切與成績掛鉤,讓成績左右自己的情緒。

    不以身作則:言傳不如身教。

    ……

  • 16 # 巧妙媽育兒

    我們的一生都是在學習中度過的,剛出生的嬰兒,剛來到這個世界,都會用他們的方式在學習、吸收。

    所以,孩子主動學習的動力是什麼?就是好奇心,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就是在保護他們的學習力,未來你就不會因為孩子不愛學習而苦惱了。

    孩子對身邊的任何事物都會充滿好奇,會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去探索、發現,最後愛上它。

    比如,給坐在寶寶椅上的寶寶一碗飯、一把勺。很可能會把勺子扔到地上,讓你撿,再扔再撿,寶寶越來越開心,咯咯笑個不停。這時候孩子好奇的就是,為什麼勺子斷地上會有聲音呢?反覆實踐驗證自己的這一發現。再大一些就會明白聲音的形成如何,這就打開了孩子學習之門。

    或許孩子只對食物著迷,又抓又揉,放在嘴裡、扔到地上,一會放到鼻子上嗅,全方位的吃飯方式,讓孩子愛上吃飯這件事,同時又能促進感覺系統的發育。

    作為養育者,只要在旁邊觀察,配合,保護安全,不去幹預他,孩子就能始終保持好奇心。往往成人會擔憂乾淨、健康,去幹預孩子,慢慢地孩子就不敢去嘗試。

    有時候,孩子的舉動會引發家長生氣,這時候,如果你以發脾氣來阻止孩子的行為,孩子不但不改變,反而會迷惑地看著你,甚至於哇哇哇大哭。

    孩子的內心都想得到家長的愛,做個聽話的“好孩子”。一次次這樣的結果是孩子變得失去活力和主見。

    所以,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空間,理解他們的行為,尊重孩子的好奇心,才能讓孩子的生命個人活得更有活力,成為最好的他自己。

  • 17 # 弦之錚

    我認為孩子在教育過程中,最大錯誤就是所謂的“快樂就好”,總是怕孩子辛苦,啥也不學,覺得童年嘛,快樂就好,學那麼多幹什麼呢?學那麼辛苦幹什麼呢?我不需要他成績多好,只要他開心就好了。

    在我的教師生涯中,遇到無數這樣的孩子,往往家長還是高學歷高素質的,接受了一些現代化的理念和一些西方的理念,覺得小孩子玩開心就好了。

    他們明明有能力在一年級之前陪伴孩子閱讀,多學一些知識,但是他們奉行這樣的理念,讀小學之前就是給孩子玩,啥也沒教,小學一到三年級對孩子要求也很低,認為分數不重要,學習路還長,以後努力來得及。

    這樣的孩子真的快樂嗎?

    沒上興趣班,就沒什麼才藝,看著別的孩子在臺上光鮮亮麗,很多孩子此時是羨慕而自卑的。

    一年級,別的孩子識字量一大把,口算已經很熟練,他啥也不會,一開始讀書就在班級裡排到後面,自卑感慢慢爬上心頭。

    三年級,作業開始變多,負擔開始變重,孩子和家長都開始慌了,但是差距拉開太大,往往一般的孩子都沒那麼容易追上去。畢竟學習也是一種能力,小時候沒怎麼去培養,這種能力相對會欠缺一些,沒那麼好培養。

    這些孩子,在我們目前國內教育的大環境中,如果成績不好,肯定很難快樂。因為他做作業要比成績好的同學多花很多時候,在學校課餘還要訂正作業,比成績好的同學更容易受到批評和同學的嘲笑。他自己也會非常焦慮。

    很多家長在四五年級,都開始後悔為什麼自己沒有早一點讓孩子努力讀書,為什麼沒有早一點培養他學習的習慣,為什麼時不時告訴孩子成績不重要,導致現在孩子對學習的態度不端正。

    另外,歐美那邊的教育,其實也差不多,沒有所謂的快樂學習,他們最頂尖的私立學校,孩子們的學業壓力都很大,作業也很多,放學了同樣要去參加各種興趣班和各種補習班,他們的學校規定要穿校服,上課會因為說話被趕出教室。這些,是社會中上層階級的孩子,他們和我們中國的孩子一樣辛苦的讀書,最後考上一流的大學,出來繼續步入上層社會。哪裡的孩子最輕鬆呢?那些相對較差的學校,上課隨意自由,下午早早放學,做不做作業無所謂,這些孩子大部分最終去了社群大學,出來幹體力活和社會最底層的工作。(以上這些不是我信口胡言,而是從歐美幾位博主的生活記錄和幾部關於教育的紀錄片中看到的真實的資訊)

  • 18 # 書霞育兒說

    其實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很多問題父母都不能犯,比如過度嘮叨和打擊孩子,5月17號,上海高二男受不了母親的嘮叨,一氣之下跳了橋;比如三歲的孩子,父母一個轉身就給別人抱走了。或者父母經常吵架打架,給不了孩子一個溫暖和諧的生活環境等。

    0-3歲的孩子怎麼教育?

    0-3歲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和安全。父母多抽空陪伴孩子,經常陪孩子親子閱讀,或者戶外活動。還要注意孩子的安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危險沒有什麼意識,他們的世界都是美好的。所以父母一定要用心,一點馬虎都不能有。

    3-6歲的孩子怎麼教育?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親子閱讀不能少,多陪孩子讀書,讓孩子養成一輩子愛讀書的好習慣。多傾聽孩子自己的想法,給孩子情感引導。多尊重孩子的合理要求,培養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

    教育好孩子,父母絕對不能犯的最大錯誤是不學習

    想要教育好孩子,父母絕對不能不關注自身的學習和成長,我們家長經常在教育孩子的時間會面臨很多問題。比如:我們想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孩子叛逆期怎麼處理?孩子說謊怎麼辦?孩子不愛學習怎麼辦?等等,其實這些問題,只要父母認真學習,先從自身改變,從而影響孩子改變,那麼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輕鬆面對。網上的親子音訊課程都是免費,還有很多好書值得學習。

  • 19 # 葉爾教育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不能明辨是非,由此而造成自身品行不端,自以為是的結果。

    這個可能大家不好理解,我詳細分析一下。

    1、 教育孩子重在在以身作則,如果品行不端,如何以身作則?

    一個人品行不端的根本問題就在於不能明辨是非,正因為在他的思維裡,是非不分,黑白不明,所以,他才認為那些敗壞道德的事無所謂,以利為先,一切以個人利益為準則,違反社會道德良知,這種人怎麼教育孩子?教育出來的孩子會怎樣?

    2、教育孩子應該採用科學的理念,正確的方法,想要選擇正確,重在實事求是,而一個自以為是的人,覺得自己的觀點就是對的,不尊重客觀事實,做不到客觀公正,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

    一個自以為是的人往往不接受別人的建議,不接受先進的教育理念,固步自封,,歸根到底還是不能明辨,他不知道什麼是真正適合孩子的,什麼是不適合孩子的,以自己為中心,自己的就是對的,這樣的人怎麼教育孩子?

    那麼,這樣的家長會造成什麼後果?

    1、孩子缺乏正確的德育,道德水平不及格,不懂如何為人處世,自私自利,對自己對社會都是一種危害。

    2、在孩子人生的每一個關鍵點,都有可能把孩子帶入歧途,在上不上學,補不補習,學習什麼興趣班,高考填什麼志願,畢業了找什麼工作這些關鍵點上都可能帶偏孩子。

    3、讓孩子生成錯誤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那怎麼才能讓家長儘量避免這種錯誤?

    1、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好好看看道德到底是幹什麼的,有什麼用,為什麼要遵守道德。

    2、多學習,學真知,別學歪門邪道,別看見學習就覺得好,學什麼是關鍵,學真知才有用,還要多增長見識,書讀多了,見得多了,會形成比較全面系統的認知體系,有利於避免判斷的錯誤。

    3、跟智者,仁者多接觸,跟聰明的人,善良的人多接觸,有利於自己變得聰明,善良。

    為了孩子,家長經常表示願意付出所有,是真的嗎?多學習,學真知,是很辛苦的,事實上,很多家長做不到,多在家呆一會都嫌麻煩,光想出去玩一會,對吧?不是道德綁架,確實很難做到,那就差不多點就行,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我們做到無為而治,起碼我們少犯錯,好吧?

  • 20 # 女兒的玩具

    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難免會犯錯。要有意識到錯誤做法的能力,隨時反思教育方法,具備開放思維,及時改變方向。一、言而有信

    人立天地間,不可言而無信。這一點想必成年人都知道,對上司言而有信,會得到上司的賞識,對客戶講信用,會贏得回頭客。而很多當家長的,面對自己孩子時,往往是言而無信,信口開河,以為孩子年紀小,記性不好,容易忘事,就對他們瞎許願,明明知道自己做不到,偏偏要對孩子說。比如說週末帶孩子去遊樂場玩,結果因為工作加班,放他們鴿子。孩子失落不說,家長在他們心裡的威信也蕩然無存了。

    其實孩子對家長的許諾,是看得很重的,家長可能會忘記,孩子卻牢牢記在心裡。對他們說出的話,一定要兌現。如果沒有十足把握做的事,最好不要說出口。建立信任很難,要摧毀它卻輕而易舉。

    二、講民主,聽心聲

    家裡講的是愛,不是威嚴。家長在家裡,不要老是擺出一家之主的架子,說一不二的樣子。學著放下家長的身段,經常和孩子坐下來談談心。對於孩子提出的要求,不要天生一副否定的嘴臉,拿出耐心聽聽孩子的訴說,說不定會贊同他的說法。

    在一言堂似的家庭裡成長起來的孩子,是缺少思考能力,只會聽從命令列事,不會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做事被動是吃不開的。從小應該培養孩子勇敢表達自我的習慣,以後才會大膽追求自己的夢想,不會處處給自己設限,覺得這個不行,那個不能的。

    三、學會放手

    成長從放手開始。不放手,孩子永遠成長不起來。

    孩子出生時,吃喝拉撒都離不開父母。上幼兒園時,父母放手讓孩子學著吃飯、穿衣、上廁所。到了小學,開始要父母監督學習,上了初中,父母放手讓孩子學著安排時間,自己完成學習任務。每個人都是在父母放手中,一步一步成長起來。

    從小到大,事事由父母操辦,成大後就成為了媽寶男,媽寶女。離開了媽媽,連生活自理都成問題了。最後活成了一個笑話。

    成為父母很容易,當好家長不容易,在學習中,總結經驗,反思自己,尋找一條適合孩子的教育之路,任重道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年人怎麼練出一手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