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布十二

    道德經這本書本身自不必說了,博大精深就是本書的真實寫照從古至今學習的人多入牛毛,每個人能學習領悟的都不相同,你能感悟什麼就能學到什麼。

  • 2 # 趙日金141

    《道德經》老子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若是知者,就不言。老子若是言者,就不知。《道德經》老子言了洋洋五千言,則,老子不知。

    同理,我受邀言了以上之言,再加上最後之言,約八十餘言,我什麼也不知。

  • 3 # 海鷗之歌

    《道德經》著成千年以來,影響了諸多文人志士。在這其中我們能學到的不僅僅是“如何與人打牌、如何算計權謀”,更重要的是如何認清自己的能力,看清自己的短處,培養自己的抗擊打能力,要有自知之明。

    那麼從這本著作裡,我們怎麼找到培養自知之明的方法呢?

    一:成語出處 《道德經》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二:成語含義 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都有透徹的瞭解。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多用於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

    三:智慧精髓 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瞭解自己。《戰國策·齊策》中的鄒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沒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頭腦,他說:“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自知之明來源於自我修養和自我慎獨。一個嚴於自省和自律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這一點,往往是比較難的,要求別人易,要求自己難。  只有真正瞭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座標進行準確定位。當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時,也正是進步的開始。

  • 4 # 張張藝術培訓

    讀《道德經》我們可以學會什麼?

    其實這四個字可以概括:“清、虛、卑、弱。” 西漢史學家班固所著《漢書·藝文志》裡,對道德經的解讀提出了這個思想:“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褔、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術也。”.

    班固認為,道家這個流派,是從史官記錄錄歷史的成敗、存亡、禍福的古今之道基礎上發展出理論的。他們從中知道君王之道就是要抓住要點和根本(秉要執本),以清心淡泊,謙卑高潔來自守自持。就是教君王謙虛治理之道。

    我們來看看這個秉要執本“清、虛、卑、弱。”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清”

    “清”,及清靜。在老子認為,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沉澱,第二層意思是戒躁。

    為什麼是指沉澱呢?老子認為:“善靜者清。”

    一杯渾濁的水要如何幹淨?在沒有過濾系統的古代,要讓一杯渾濁的水變清澈其實很簡單。只需要把它安靜地放在桌子上,過半個時辰,自然汙濁之物沉澱到杯底,水自然就變得清澈了。

    《道德經》第十五章裡有一句話更是直言了這個觀點:“孰能濁靜之徐清。”

    而我們在人生中,有少部分的時期是沉澱的時期,不也正是天天在家安靜學習的時期嗎?

    還有一層意思是戒躁,《道德經》第二十六章寫到:“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

    用“躁”這個字組詞,大家發現,都是一些不好的脾氣或品行。比如急躁,浮躁,暴躁,狂躁。這樣的行為應該戒除。

    “虛”

    “虛”,是謙虛,虛懷若谷的虛。

    我們從小聽說過空杯的心態。我們每個人就像一個沒有蓋子的水杯,只有隨時放空,才有可能裝進更多的學問。

    《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老子寫到,使心靈保持虛和靜的至極篤定狀態,不受影響,為的是萬事萬物並行發生時,我用這種心態觀察事物迴圈往復的規律。

    但值得大家注意的是,道家的虛空和佛家的四大皆空在本質上不一樣的。道家的虛是為了更大的實,而佛家的空則是一種消除痛苦(苦諦)的一種修行方式。

    “卑”

    “卑”是指卑下,處下,但並沒有卑賤的意思。

    老子在《道德經》很多章節都告訴我們要善於處下,換作現代的解釋就是低調。

    他不僅告訴我們要善於處下的原因,同時也告訴了我們低調的方法。

    他用很多章節把道比喻成水,比如最著名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的品質就是善於處下,最後海納百川,成為王者。

    而中國曆朝歷代開國之時,所有開國皇帝無一不是善於處下,彙集人才,才能廣得民心,最終一統天下。

    但是同時,老子從實際的角度告訴我們,低調很難。

    低調具體的表現是什麼呢:“光而不耀。”這是一種老子眼中的君子的品格。真正給人光明的人,是不耀眼的。但是我們會發現其中的邏輯,必須先有光,而後才能做到不耀。 人必須要懂這個東西,才能做到真正的謙虛。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同樣強調了這個道理:“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

    “弱”

    “弱”是指柔弱,柔弱勝剛強。

    不僅心態處下,心懷柔弱,也是老子思想的重要部分。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完完整整表明了老子對柔弱心態的推崇。

    而這和老子的故地陳國是有很大關係的。史記記載老子是楚國人,但實際老子出生的地點是陳國,只是被楚國滅掉了。

    陳國有兩個文化特點,一個是對月亮文化的崇拜,及剛剛提到的“光而不耀”的品格。另一種就是對女性的崇拜。女性柔弱,不爭的品格也同樣體系到了《道德經》裡面。

    而我們細看身邊的事物,也的確如此。凡是堅硬的東西最後很快被磨損消亡,而柔弱的東西卻又持續的生命了。比如人在老的時候,牙齒早已掉光,而舌頭健在。南懷瑾先生曾說:儒家是糧食店,佛家是百貨店,道家是藥店。

    儘管這個評價有失偏頗,但是至少在我們初涉國學之時以作參考。很多同學愛上《道德經》的原因可能也是如此——在社會工作中有時候難免心浮氣躁,讀讀清虛卑弱的《道德經》,藉此戒驕戒躁,坦蕩舒服。

    如果真在自己工作生活做到清(沉澱,戒躁)、虛(謙虛,虛懷若谷)、卑(處下)、弱(柔弱)的心態,那不就是無敵的狀態了嗎?

  • 5 # 書法喵007

    《道德經》中處處有辯證法。善惡、美醜、福禍、利害、有無、大小、多少、上下、強弱、開合等等,都是可以相互轉化,相生相成、矛盾統一的。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所以要適度,不可過份,正所謂“兵強則滅”“柔弱勝剛強”。

    《道德經》談到治國思想是“無為而治,不言之教”,用大道,反對用技巧,用智治國;還有不少方法論,如“治大國如烹小鮮”,如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上級不要越權,“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關注“量變到質變”的變化“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強調領袖擔當“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用兵“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道德經》更多修身抱一,談聖、道、德。文章裡的“我”是聖,吾是“人”,“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自貴,大道的本質是樸。做人要知足以內,知止於外。

    《道德經》談到“道”,包括自然之道和人文之道,無論做什麼,都要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不可強為之。

    《道德經》談到“德”,有“玄德”“儉德”“禮德”“不爭之德”等。“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道然後是德,仁、義、禮逐步次之。因此,人要厚、實,而不是上禮,上義等這些顯學,二是要修內心。

  • 6 # 窗外的自己

    道德經 —[dào dé jīng]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 —[lǎo zǐ]

    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道德經—老子

    道德經·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道德經讓我們學到了什麼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退為進,柔能克剛,物極必反,以靜制動,無為而治,寵辱不驚,功成身退,上善若水。

    以上僅為個人整理觀點,僅供參考。

  • 7 # 西洲東籬

    道是規律,德是理性。

    “無為"是對“為”的“否定”,那麼“無不為"則是對“為”的“肯定”。它作為一種方法論的公式可做如下表述:透過否定達到肯定。

    無為也是無偽。

    偽, 為也, 矯其本性也。凡非天性而人作為之者謂之偽。

    去偽存真,執一守中,才能無為而無不為,以不變應萬變。

    一者,人心也。不論世界怎麼變,人之自然本性都是不變的。

    道家的大一統理論體系之所以能治身治家治國,一以貫之,實則都是因為它是‘治心’的。

    權力存於人心,人心就是最大的政治。

    老子之後的後人解讀的所謂‘君人南面之術’實際不是單單傳給君王、統治者的。

    《老子》是寫給人看的。

    身之主宰便是心,人心就是君主。

    人之自然本性是什麼?

    波伏娃的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

    男人同樣也是。

    我們生來就是真人,但卻從小被要求學“做人”,被灌輸‘認知認識’,腦子裡纏上裹腳布。

    人的自我有‘角色自我’“虛偽自我”“真實自我”。

    角色自我就是一個人自己知道自己帶著面具做人,知道‘我假’。

    虛偽自我就是一個人自己都不知道‘我為什麼是我,我是怎麼成為我的’,不知‘我有假’。

    真實自我就是一個人自己知道‘我為什麼是我,我是怎麼成為我的’,知道‘什麼是真我’。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古本《老子》是:“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偽棄詐,民復孝慈。”

    道家的道德之術不是倫理上的道德,遵循本性、本心,順乎自然,便是德。

    道家所批判的道德是儒家那一套‘存偽’的階級倫理道德文化。

    老子本意也並不是主張愚民、反智主義,恰恰相反他是反愚民,反對思想專制,主張自由發展,遵循本性、本心,順乎自然的。

    但老子同樣跳不出各自生活的時代侷限和認知侷限,不可能腦洞大開,認知認識到未來社會的工業化、資訊化、人工智慧化……重點是:老子也沒學過社會主義。

    黃老道的‘以道生法’侷限於時代,沒能以人為本,以道生法。

    管子曰:法出乎權,權出乎道。

    道法自然,而漢初‘以孝治國’的‘孝道’存偽,正如儒家出偽君子一樣,也會出現偽孝。

    儒學、理學的大偽之處、致命缺陷也是在於沒有以人為本, 不能解放思想,解放生產力,反而會淪為統治工具,禁錮思想,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虛無本體不是虛無主義。

    道家的虛無本體其實就是人心。人心不就是非有非無的存在麼?

    人生的最大的快樂、終極的意義不就是可以做真實的自己?去偽存真,開心就笑,難過就哭,有淚流淚,有火發火,心裡有情有愛有負面情緒,都真實無妄,毫無保留的表達出來,釋放出去,心不就‘無’了?‘空’了?

    坎為水,中男,離為火,中女 。

    取坎填離,返還本原,有淚流淚,有火發火,敢於真實無妄的表達自己內心真實情緒,就是個真人。道法自然,大道至簡。這是我悟的修性法門。許多自卑內向、有情感障礙的人,從小被要求‘不能哭’‘不能野’,不能做真實的自己就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拋棄掉神秘玄學。爬不出來這個坑是讀不懂《老子》的。爬出這個坑,讀透之後會對老子更加真心實意的拜服。

    想讀透建議先簡單的學些精神分析、兒童心理、人的性格發展,反思自我認識自我認同自我重建自我。推薦‘無知之幕’這個思考工具。

    無知之幕是美國政治哲學家羅爾斯的發明。把它庸俗成一句話就是:只有當你不知道自己可能是誰時,才能想清楚什麼是正義。

    當我們進入‘無知之幕’,不知道自己會是誰,是男是女,是官是民,是總統還是工人,然後來重構文化、分配權力、設計制度,才是最公平正義的。實際上的結論就是消除了社會差異,才能實現最公平的正義。

    生理上男女的差異是自然的、真實的。

    但社會共識上的男女差異卻是社會差異,是人為、虛構、塑造出來的。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 8 # 騰如龍

    《老子》學習心得:

    1. 老子是天下第一成功學,您讀老子是為了你該得到的最大成功;

    2. 老子思想前後一致,絕沒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3. 老子不但放諸四海而皆準,而且全篇八十一章每一句都適合每一件事;

    4. 更適合你的每一秒鐘;

    5. 掌握了《四字老子聖典》,你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做到圓滿完全、而且充滿與時俱進的創意。

    《老子四字聖典》全文連結:

    http://www.baike.com/wiki/%E8%80%81%E5%AD%90%E5%9B%9B%E5%AD%97%E5%9C%A3%E5%85%B8&prd=so_1_doc

  • 9 # 大正中直

    道是這個世界凡事物的構成之理與凡事物的構成必然形成的事物的運變規律!德!人性與人類人生之人文應尚之理性與應尚之靈性之明智的規範也!統盤觀之就是:人生在世,人慾要從人性之德之需求與要求的正向規範與朝向!人行要從大然世界的凡事物的構成之決定的,凡事物的必然之運變規律!例如:一,人之所以人性應善?在於善在叢以共共向上朝陽!不與眾生之序橫爭也!二,種瓜有種好瓜的理!種豆有種好豆的理!幹什麼不懂什麼事物的構成之理?能行?這個世界是複雜的!也是簡單的!說複雜是大載體之中諸構成之間的相關聯的關係的複雜!(但也可析之)說簡單也簡單!比如:做人!做個一心守善的好人就行啦!要說複雜!把好人做好!難乎矣!做人啊!

  • 10 # 阿米羊

    1. 學習《道德經》的好處

    1) 《道德經》是中國文化瑰寶,學習它有助於我們學習中國文化、瞭解中國歷史

    眾所周知,《道德經》是我國古代道家哲學的主要經典。作為一本偉大的哲學著作,其思想曾以各種方式滲透到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各個角落,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產生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被學術界稱為中國哲學的主根、東方文化的瑰寶,被公認為學習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哲學的一本好教材,瞭解中國歷史特別是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文景之治”等的文化背景的關鍵,並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推崇(據《參考訊息》上的一篇文章介紹,《道德經》是世界上除《聖經》外被譯成文字種類最多的一本書籍),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1994年6月,江澤民同志在參觀福建泉洲清源山老子石雕座像時指出:“要多宣傳老子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要把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整理好、宣傳好。”學習《道德經》,不但可以使我們對道家哲學和道家思想有一個基本瞭解,為我們進一步學習中國文化打下基礎,而且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瞭解中國歷史,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進而激發我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2) 《道德經》是善人的哲學,學習《道德經》可以純潔我們的思想、淨化我們的心靈、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

    作為一本專門提倡和指導人們修道修德,以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為目的的哲學著作,《道德經》可以說是善人的哲學。它以大部分內容勸告人們要慈善儉樸、謙虛處下、忍讓不爭、公正無私、淡泊名利、知足常樂;教導人們要誠實守信、和藹可親、和平相處、互相幫助、寬容大度、以德報怨、先人後己、捨己為人;鼓勵人們無為守靜、順其自然、清心寡慾、修道修德;告誡人們不要發動戰爭、不要干預自然;引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積極地面對人生……《道德經》處處都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光芒,句句都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如果我們能認真學習、正確理解、真正領會,並用其來檢討我們的思想、規範我們的言行、增強我們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和緊迫感,那麼必將使我們的思想更為純潔、心靈得到淨化、道德水平得到提高,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公民道德建設作出貢獻。

    3) 《道德經》的思想博大精深、內容全面豐富,學習《道德經》可以啟迪我們的智慧、增強我們的為人處世能力

    《道德經》儘管只有短短數千言,但其思想博大精深、內容全面豐富,涉及宇宙起源、天體執行、生態平衡、環境保護、治國用兵、內政外交、為人處世、禍福進退、名利得失、勝敗智謀、自然規律、學習工作、仁義禮儀、修道養生等眾多方面。哲學家可以用它研究哲學,政治家可以用它治國安邦,軍事家可以用它指揮戰爭,企業家可以用它指導經營管理,科學家可以從中尋求新的思維方式,藝術家可以從中吸取精神養料……《道德經》的思想,一旦被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當代人所接受,與現代科學和實際生產(生活)相結合,其深邃的哲理,必將啟迪我們的智慧,增強我們的處世能力,進而成為推動我們各項事業向前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現實力量。

    4) 《道德經》是最早的自然主義哲學經典,學習《道德經》有助於我們處理好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之間的關係

    眾所周知,《道德經》是世界上最早的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經典,它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主義世界觀,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經濟理論的哲學依據,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贊同。學習《道德經》,可以增強我們愛護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自覺性,發揮《道德經》在指導我們處理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之間關係方面的積極作用,做到古為今用、中為洋用。

    當然,不同的人,由於學習目的、方法和深入程度不同,最後獲得的益處都不會一樣。但是,不管什麼人,只要用心去學,都會有所收穫。

    學習《道德經》——確實開卷有益。

  • 11 # 閱讀悅心

    《道德經》相傳是老子過函谷關時所作,分為《道經》和《德經》,共有81章,短短五千餘字,能夠流傳至今並且廣為人知,其中蘊含的智慧是非常巨大的。

    我覺得整本書都是乾貨,可以讓我們學到的太多了。比如說人應該謙虛,應該向水一樣包容,不張揚,這樣才能彙集成大海。再比如告訴我們要探求知識,每天增加一點,要有恆心。再比如告訴我們不要盲目的敢作敢為,就像現在好多盲目見義勇為的最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還有很多很多,每一章都是一個道理。需要我們慢慢去體悟。

  • 12 # 傑叔叔81047095

    不好回答。一是這個經典有大學問,能學的太多; 二是能學到什麼,因人而異。《道德經》是萬經之王。它有科學的辯證法,有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甚至言語表達的技巧。其主題思想就是道法自然,能學的也太多,從認識世界、洞悉天地、治國齊家到為人處事、立言立德無所不能。除了讀懂,還要踐行,只有透過實踐,付諸行動,指導行為,才能算是”學到“。

  • 13 # Dear3387

    學到了太多太多,不同的人看道德經有不同的理解,政治家看道德經,就是一本政治奇謀,戰略家,看道德經,就是一本戰略本記,養生家看道德經,它就是是一本養生傳記,所以她無所不包,無所不有,生而不有,長而不宰,為而不恃

  • 14 # 一介草民XXF

    我在《道德經》學到的三大成長哲理。。。

    《道德經》是一本很玄、很有哲理的書,但看起來非常有意思。

    今天,我在重讀”道經“部分,對以下三部分內容有很深的領悟。這三大哲理,讓我清除了很多思想上的障礙,讓我的成長之路變得更加迅速。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指“‘道’是很難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如果能說出來,就不是我們所說的‘大道’,‘道”的形態和概念如果可以給它命名,就不是‘道’永恆的狀態和概念“。

    其實這句話是從《易經》中的“一陰一陽之謂道”中發展而來,所以“道”有“常道”和“非常道”,但這兩者並不是獨立的,在一定的情況下可以轉換。就像陰陽一樣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比如,男為陽,女為陰,但是在用“陰陽”來區別人和事時,就變成人為陽(包括男人和女人),事為陰。

    可見,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要告訴我們:“為人處事的方式是靈活的,不是固定不變的。”

    比如,古代的禮節要求“男女授受不親”,但是如果你作為一個男人,在池塘邊看到一個女人快被淹死了。這時候你還守著這種“教條主義”不去救她,你還是人嗎?

    所以,一切都是變化的,唯有變化是不變的。

    2、“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是指“有了功勞卻不居功自傲,所以不會有所失“。

    這使我聯想到在學習社群裡認識的一個小夥伴,她能力不錯,經常帶領大家一起組織活動。然而,她也有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好大喜功“。一場活動的成功舉辦是靠大家一起的努力,但是她經常對外都說成是自己的功勞。

    這樣下來,其他小夥伴開始遠離她,不再願意和她一起搞活動。失去了小夥伴的幫忙,她現在也沒辦法再次組織起活動了。

    可見”“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是在警示我們:“當我們越想把功勞往自己身上攬的時候,我們失去的越多;當我們把功勞歸結尾大家的努力時,我們得到的越多。”

    3、“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是指“說得太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不如保持虛靜沉默“。

    正所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智者會盡量少說話,因為他知道很多時候說多錯多,不如少說。上天給了我們兩隻耳朵和一張嘴巴,其實也是在提醒我們:”要多聽少說。“

    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太愛說,以致於根本沒有耐心去聽別人說。

    我曾經在拜訪一家客戶時,碰到兩個極其能說的採購。他們兩個互相接力,我連插話的縫隙都沒有。當時,我就感覺他們公司會走下坡路,因為太會說的人往往做事不靈光。

    後來,他們公司真的每況愈下。如果他們能明白”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道理,相信結果會完全不一樣。

    以上三部分內容來自《道德經》中的“道經”。研究“道”,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世間萬物都離不開作為根基的“道”,只有掌握了“道”,我們的成長之路才會實現躍遷!

  • 15 # 使用者6186326554692

    我一向反對洋洋傻傻之乎者也之類,引經據典,高談闊論,弄的是懂非懂魚目混珠!

    道就是一個人的軌跡,俗話說就是“路子”。說道是規律者,規律是前人走過的路的總結。德,就是思想品德,簡而言之就是正!道德經就是教人走正路的一部經典而已,理解其奧妙需要悟,需要靈性!

  • 16 # 老圃

    仁者見人仁智者見智。對我們大眾來說,《道德經》的最大意義就是告訴大家如何做人。

    《道德經》與《論語》在做人上的最大區別是,《論語》立足於社會,《道德經》立足於自然。

    孔子心目中存在著人的理念,即人之所以為人的人,可謂人的本質規定。這樣的人根本不同於動物(禽獸),比如有慾望,但不是動物式慾望,同樣是吃,人的吃要合乎義,有限度;特別是食物,來路必須不是坑蒙拐騙,同時要合季節、不變質、形狀顏色要正;進餐也要符合禮節。《論語》就是告訴人們怎樣成為人,簡稱"成人",其模型是君子。可以說儒家的人是社會人。

    套用今天的話,儒家要打造的是高調人生。

    《道德經》反其道而行之,提倡低調人生。它的理想的人是擺脫了禮制、道德倫理、名利乃至親情的也就是社會規定的人,可謂非社會的人或自然的人,這樣的人叫"真人",即真正的、真實的人。

    那麼這樣的人是怎樣的呢?

    首先,效法自然,對自己對別人對組織採取的是無為的態度,主張自然而然,隨遇而安。

    其次,謙卑。遇事不爭,是你的跑不了,不是你的爭也沒用。最好比別人矮一截,沒看見水往低處流嗎,只有低窪才能來水,也才能存住水。正因為你不爭才沒有人爭得過你,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不爭是最大的爭。

    再次,柔順。老子打過一個比方,柔順的東西都是活的,草木即如此,一旦變硬,便死了,枯木乾草就是硬的。人也一樣,活人是柔的,死人是硬的。柔順是無為的表現,大勢面前,人力沒有用,所謂雞蛋碰石頭,只有順應才能存活。

    最後,減損。這說的是慾望,慾壑難填,當了處長想當局長,掙了十萬想一百萬,永遠沒個頭,慾望是痛苦的源泉,生命的最大敵人。真人不是這樣,而是一再地壓縮慾望,直到只能維持生存的地步為止,叫"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不想人為的去爭取什麼了。

    後來的道家總結出這樣一句話:"正為人逆為仙,只在其中顛簸顛。"人指的是儒家高調的人生,走的是加法,不滿足處長還想著局長;仙指的是道家低調的人生,走的是減法,別說局長了,處長咱都不當,甘心做老百姓。後套農村有句俗話:要飯三年給個縣長都不換。真是這麼想的,不是葡萄是酸的。

    道家的低調人生、真人,用四川話說就是活的得安逸。

    下圖 老子(眀刻)

    老子似笑非笑,面現嘲諷,像是說:這幫傻逼!

  • 17 # 天下聖

    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

    《道德經》全球印刷數量僅次於聖經。

    是老子2500年前寫的,只有5000字。內涵深邃,不易理解。從古至今有眾多版本,現在也有好多專家學者進行註解。可以多看看。

    他不是一本一般意義的經書,有很高的智慧在裡面。講的是天地執行之道,人要按天地執行的法則去做事。

    中國的儒釋道,儒家是比較容易理解,相當於小學文化,佛教相當於中學文化,道教相當於研究生文化。

  • 18 # jin金英

    學道德經是看到古人的愛和智慧,以前那個時代詩人,和寫道德經的古人,在他們身上看到他們對真理認識,只有行真理的人才能寫出道德真理的準責。人之初性本善,只有心善有愛的人,才能寫出對國家和每個人有意的真理。看道德經能使人向善,向上,影響人越來越有愛有智慧。但人無完人,人人都需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上進,在有限的人生中,完善自己,能做到最好,為人處事,看孔子書,學習孔子的做人之道的智慧。但所有的孔子書不能都照搬,有些古代的舊歸不利於人的,不科學,不對的,就要給與否定。孔子也是人,看孔子書,學習孔子的優點和做人,為人處事的智慧準責,道德經。寫道德經的人是以身正教,首先是與自己所寫的相符。言行身教的道德經,有影響力的道德經,連聯合國都認可的中國古人寫的道德經。但是世上有些人的道德品質是遠遠的超過古人寫的道德經。人是在以有的優點上不斷的長進。

  • 19 # 天山雪蓮開滿山

    道德經,讓我們懂得天,地,自然之道。無為,無所不為之理。修養自己的德性,厚德才能承載更多的道理。

    怎麼做呢?“給予為人給予有,給予與人己愈多”。

    同時,要時常關閉自己的九竅(上七,下二),做如下三件事: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願幫到你。

    #萌新作者進階計劃#!!!

  • 20 # 一世槓精

    相對的迴圈、糾纏、混沌。無法用文字和語言描述。有段時間狂想表達和找人探討。每次想表達和記錄的時候只要一出口或動筆了就發現不是它。就像佛說的那樣:“不可說”。“道”是什麼?只要你一張口表達出來的就不是它。就像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以說是道,但不是平常所理解的道。名字可以用道來命名它,但又不能準確的表達它。“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這句話我認為是人類出現來最接近本源的描述。世間的一切都是客觀存在的,只是自然的規律的迴圈和本能的生存和延續。這個可以理解為“無名”。“有名”是人定義的。也就是當人去相對的看待事物的時候。這就重新定義了事物的相對性:生死、善惡、好壞、大小、多少、利弊……。從而人類就與動物區別開來。產生了自我意識的思考、判斷、選擇。人類在這種方式的無限選擇中誕生了社會、傳承、文明、道德、科技、宗教、國家……。誕生了現今的所有。“有名”就是定義事物的相對性。這種對事物相對性的最早記錄就是伏羲的“八卦”。它準確的把事物分成了陰陽而演變出可預判的可能性選擇。相對必然引出選擇,選擇必然依靠意識來判斷。現今人類一切的基礎就是誕生在對事物相對性的認知上。老子所說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準確的表述了這種現象。佛家所說的“相”和“我”最終也是在闡述這一切。不著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世間本無“我”。佛家修煉的是四大皆空、忘我。道家修煉的是無為、清心。總結起來就一個字:“淨”。是心“淨”,是態度上的“淨”。也可以理解為淡化對事物相對性的認知。當然這樣說有點片面。很難解釋。意識由此而生,淡化這種認知在我的理解是對意識的一種昇華。是一種對事物本質的看法,一種人與人之間相處之道。順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上內容都是本人瞎想,從未與人論證過。

    以下內容都是本人狂想,自己都無法自信

    “道”是什麼?宇宙是怎樣的?時間存不存在?生命的起源在哪?這類問題以人類相對性的認知是無法解釋的。歸類這種問題就是“完美畸形矛盾體”。

    舉兩個例子:1 在無限的擴張中縮小,在無限的縮小中擴張。

    2 無起點無終點的一條直線無限的延伸就是一個完美的圓。

    我瞎說你們就瞎看看吧!感覺人類的發展就像是抬槓,非得站在有限的角度去解釋無限,或者是站在無限的角度去解釋有限。存在決定相對,相對證明存在。總結就是意識用相對的方式決定存在。這種方式發展到最終極致就是意識跳過相對而直接決定存在。就像上帝那樣:我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讓人感動到崩淚的腦洞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