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廟山居
-
2 # 真正鱷魚不哭
因為韓、趙、魏三國是從晉國分裂出來的。
周代各諸侯國通常都將公室子孫分封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緣關係作為公室的屏衛。而晉國驪姬之亂時,晉獻公卻逐殺諸公子,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史稱“晉無公族”。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對於作亂的異姓卿大夫沒有可靠的制約力量。
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公元前453年韓﹑趙、魏聯合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
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侯剩餘土地,晉國徹底滅亡。
-
3 # 農信史志
因三家分晉而來。
三家原為春秋末期晉國實力強大的六大公卿之三,後與六卿中實力最強的智氏擊敗另外兩卿範氏和中行氏,瓜分了其土地。智氏憑藉超強的實力以晉國國君名義向三家索要土地,韓、魏被迫割讓,趙氏拒絕。於是智氏聯合韓、魏圍攻趙氏,於公元前453年兵圍晉陽。生死存亡之際,趙氏成功分化三家聯盟,與韓、魏聯合攻滅智氏,瓜分智氏土地。此時晉國的土地已經基本被三家瓜分,晉國的國君所能控制的土地只剩下國都曲沃及絳周邊可憐的地盤,事實上已經名存死亡。公元前403年,韓、趙、魏正式獲得周天子的冊封,在名義上也得到了與晉國同等地位。公元前376年,廢晉國國君,將晉國全部瓜分完畢。
六卿時代
四卿時代
三晉初期
-
4 # 歷史停一秒
我是史山泛舟,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國被稱為“三晉之國”,這涉及到了春秋晚期三家分晉的事情。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晉國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春秋五霸也就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當時的天下實際統治者還是周天子,但是諸侯的分封使得諸侯權力過大。當時的社會就是周天子分封天下給諸侯,而諸侯把封地分給自家王室來進行統治。而晉國在晉獻公時期,把分封的王室公卿進行了清理。
這就導致晉王的統治力實際是在下降,最終形成了以各家異姓大夫為首的勢力。分離了晉國的權利統治,在經過激烈的兼併之後晉國形成了以“六卿”為首的新勢力,分別是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六家。
而到了春秋末期則只剩下趙、魏、韓三家,這個時候的晉國已經失去了實際的統治權力,晉國的土地幾乎都被三家所把持,當時的晉幽公還要去向三家的家族見禮。
而到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認了趙、魏、韓三家為諸侯王,與晉王並列。這也徹底宣佈了春秋五霸中晉國的覆滅,這也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
因為晉國是三家分開的,才有了韓、趙、魏三國,所以戰國初期三國又被稱為“三晉之國”。而三家分晉也被認為是春秋和戰國的一個分界線,實際上三家分晉也可以認為是新興的階級和老牌階級的一次鬥爭。正式宣佈我國從奴隸社會進入了封建社會時期,分晉之後的三家也形成了新的格局戰國七雄。
其實即使三家分晉,在之後的戰國時代,三國之中也一直在努力重新合併。只是權力好分而不好合,最終全部覆滅,成為了統一的大秦帝國。
-
5 # 使用者己未颺
春秋戰國是以三家分晉來劃分的。公元前453年,晉國卿大夫韓趙魏三家聯盟消滅了當時最強大的智家,並且瓜分了智家和晉國的土地,這時候已經名存實亡的晉國雖然被瓜分,但還是周天子的諸侯國,韓趙魏也就被稱為三晉之國,直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見三家分晉已成為事實,無力改變,無奈正式封韓趙魏為諸侯國,從此韓趙魏和其他諸侯齊秦燕楚並稱戰國七雄!
-
6 # 紅雨說歷史
“韓,趙,魏”被稱為三晉之國因為春秋末年的時候晉國的三卿韓,趙,魏三家在晉國晉哀公剛剛去世,晉幽公新君初立的時機,瓜分了晉國的土地,只給幼弱晉幽公留下曲沃和絳兩個地方(大概現在山西的臨汾境內)歷史上稱“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這是歷史上具有時代意義的標誌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將他作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史學家也對此進行不斷補充和說明,被越來越多的認可。因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其實有很多的爭議,它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點。
有人最早認為是公元前481年天成子殺齊家簡公立齊平公把控大局“田氏代齊”開始,因為在他們看來,戰國就是一個禮崩樂壞,代替,變法,吞併的一個過程。大部分人則以公元前475年作為分界,因為公元前475年前段的時間,大致與孔子編定的《春秋》時間相吻合,春秋的名稱也與此相關。戰國時間有這樣的時間節點,則和司馬遷的《史記》,還有西漢劉向的《戰國策》息息相關,這一年也是周元王繼位元年。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時間裡是歷史上著名的春秋戰國時期,也就是我們在歷史朝代歌中所知道的
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
春秋時期,周王是衰落諸侯勢力崛起,中原周王室和諸侯有時候還要受到周圍少數民族“蠻夷戎狄”的威脅。所以這個時候富強起來的大國就以“尊王攘夷”為口號,爭當霸主,以尊周王室的名義來左右大局,勒索小國,春秋三百年間出現了春秋五霸,也就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也有說沒有宋襄公和秦穆公有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戰國時期就有了我們上面提到的“田氏代齊”(齊國為姜子牙封地為姜姓呂氏被齊國田氏取代);“三家分晉”以後的韓,趙,魏再加上強大了的燕國和秦國,這是一場以七大諸侯國為主導的大混戰時代。春秋時期的五霸包括了晉文公,當時晉國是一個大國。晉國和周王是屬於同姓諸侯國,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的封地。春秋前期的時候,晉國發生過公族內亂,主要是周平王將晉國土地的曲沃封給了自己叔叔成師,成師很有威望被稱為“曲沃桓叔”甚至比過了當時的國君晉昭侯,這造成了晉國“一國二主”的局面。在這樣的局面下晉國爆發了長達幾十年之久的公族內亂,並且曲沃的公族勢力,在幾十年的努力之下,殺掉了多位晉國的國君奪取了晉國國君的位置,也就是歷史上比較有名的晉武公,歷史上將這一段歷史稱為“曲沃奪嫡”。
晉武公死後,他的兒子晉獻公繼位,繼承了國君位置的晉獻公,擔心晉國的公族會像自己的祖先們一樣,再一次發生奪嫡的事情。於是就開始下令大量的殺害和壓榨公族勢力不給他們封土地,晉國的公族勢力很多都出逃了,而勢力也越來越弱。這樣晉國他姓卿大夫勢力越來越強,就為後邊“三家分晉”埋下了禍端。
公族:指的就是晉國國君的宗族。
隨著時間的發展卿大夫的勢力也越來越大,到晉國中後期的時候,晉國的國君幾乎已經成為了傀儡。晉國的大政方針,基本上由卿大夫來管理,其中卿大夫主要有智氏,韓氏,魏氏,趙氏,範氏,中行氏六家。趙氏趙襄子很有實力,不僅滅掉了代國,還有能力和智氏合夥逼迫鄭國,他將範氏和中行氏趕走以後,晉國四家執政的場面,其中以智氏最為厲害。
公元前453年的時候,晉國的智氏越來越強大並有了準備一家獨吞晉國的野心。於是智伯就以維護晉王室的統治為理由,向韓,趙,魏三家各要100裡的土地。韓,趙,魏三家中,相對弱小的以韓康子為主的韓氏和以魏桓子為領袖的魏氏擔心強大的智氏來找自己的麻煩,即使心裡不願意,但是也不得不奉獻上了自己的土地。但是實力相對強悍,有很有能力都趙氏領導者趙襄子卻對這樣的做法十分不滿意,並沒有獻出自己的土地。智氏於是就趁此機會,逼迫韓和魏兩家一起來攻打趙氏。趙氏的實力本來就比智氏實力弱,再加上韓,魏兩家,結果可想而知,趙氏很快被困在了晉陽也就是今天的太原。
晉陽的都城設定的十分堅固,趙氏也一直不屈不撓,就這樣雙方勢力僵持著,一年就過去了,趙氏也沒有被打敗。趙氏趁此機會,就派人去遊說韓,魏兩家。
本來我們三家都是智氏是壓迫的,應該一起反抗智氏,你們怎麼反倒過來幫助智氏打我呢?智氏將我們打敗以後,你們兩家肯定也逃不過智氏的魔爪,唇亡齒寒的道理你們要懂呀。不如我們三家聯合,殺掉智氏以後共同執政。
韓氏和魏氏被趙氏說動,倒戈向了趙家,於是三家聯合一同殺掉了智伯,滅掉了智氏, 三家鼎足而立的局勢在晉國形成。即使他們共同執政,依舊擔心晉王室東山再起,於是乎三家就跑到洛陽去找周威烈王,要求封他們三家為諸侯。這時候周王是早已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根本沒有實力去指揮任何的諸侯國,更何況當時已經在晉國十分強大的三家,隨便拿出一家來都有對抗其他大諸侯國甚至滅掉一些相對弱小諸侯國的實力。
周威烈王順水推舟封了三家,分別為韓侯,魏侯,趙侯。魏國更是透過李悝變法和吳起的開疆拓土成為戰國時期最早強大起來的國家。
-
7 # 一包麻辣片
晉國是春秋五霸之一。也算春秋實力比較強的一個,但是由於爭奪國君兄弟互相傷害,最後上臺的把同宗兄弟殺的都差不多了,然後晉國有五大家族,韓趙魏是比較弱小的三個,天天被那個大哥揍,也不敢出聲,世事難料,物極必反,大哥打死也沒想到平時十棍打不出一聲悶屁的小弟竟然敢反抗,最後反抗的也徹底。把大哥弄滅族了,然後瓜分了晉國土地各自為諸侯,三家分晉也標誌從春秋進入戰國,周天子本身沒有實力,像今天英國女王和日本天皇,就順水人情,既然你們把你東家分了,就給了名分。
-
8 # 晁明陽
因為韓趙魏三家原本都屬於晉國,他們三家本屬於晉國六卿之列。在長時間的政治鬥爭後,韓趙魏三家逐步消滅了其他幾個家族,共同瓜分晉國。
在歷史上,人們一般把“三家分晉”這一歷史事件當做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
提到“三家分晉”,就不能不提晉國;提到晉國,就不能不提晉國的“六卿制度”。
先說晉國吧,晉國是春秋時期的諸侯國,位於現在的山西省。
首任國君唐叔虞是周武王姬發的兒子,周成王姬誦的弟弟,後改國名為晉。
晉國在晉獻公時崛起,晉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稱霸一方。
到了晉文公時,晉國在城濮之戰中打敗楚國,終於成為中原霸主。
之後,晉襄公、晉景公、晉厲公、晉悼公,全都是春秋各諸侯的盟主,在“尊王攘夷”的旗幟下,捍衛著華夏文明。
晉國之所以能夠長期稱霸春秋時期,就是因為晉國的六卿制度。
在晉文公之前,晉國發生了兩件大事,“曲沃代翼”和“驪姬之亂”。
晉文公這一支系本來是晉國的小宗,在晉文公的爺爺曲沃武公時消滅了在翼城的晉國大宗,奪取了政權,這就是“曲沃代翼”。從而導致晉國公室力量不強,也就是沒什麼叔伯兄弟,親戚太少。
到了晉文公的父親晉獻公晚年,又因為國君即位人問題爆發了“驪姬之亂”,晉獻公的兒子都被迫流亡外國,晉文公就是從秦國回到晉國繼位的。
到了公園前633年,晉文公為了彌補晉國公室力量的不足,創立了六卿制度。利用卿大夫的力量,來增強自己的實力。
晉文公建立三軍,每軍各設將、佐一名,依次為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其中中軍將為正卿,執政晉國,六卿出將入相,掌管晉國軍政大事。
六卿最初由是十一個卿大夫家族把持,他們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
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卿大夫的力量不斷增強,他們之間為了利益,開始互相征伐,自相殘殺。
到了公元前453年的晉陽之戰結束後,經過六卿只剩下了韓趙魏三個幸運兒。
最後,到了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天子的認可,正式成為諸侯,這三家共同瓜分晉國,史稱“三家分晉”。
而到了戰國初期,由於韓趙魏同出於晉國,而且三國也是事實上的軍事同盟,經常一起欺負周邊國家。
所以,很多書上,如《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都把他們統稱為“三晉”。
-
9 # 香茗史館
趙氏、韓氏、魏氏原為晉國六卿,前453年,趙、韓、魏三家在“晉陽之戰”中擊敗執政智氏,此後三家瓜分晉國。前403年,周天子承認趙、韓、魏三家魏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因趙、韓、魏三國均由春秋大國“晉國”分裂而來,因此在《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等書中,均將三國合稱“三晉”。
周朝實行分封制,晉國“驪姬之亂”後氏卿崛起眾所周知,周朝實行分封制,周天子將天下分封給宗室和功臣建立諸侯國代為統治,而各諸侯又將土地分別劃分給公室子孫和各卿大夫代為管理,而卿大夫則將土地和人民分賜給士,從而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層級管理模式。
春秋末期,隨著各諸侯國兼併戰爭的加劇,公室和卿大夫的實力開始不斷壯大,但各諸侯國的公室和卿大夫基本維持著一種巧妙的平衡,因而並未出現大的問題,但有兩個國家卻出現了卿大夫取代諸侯,小宗取代大宗的現象,這便是齊國的“田氏代齊”和晉國的“三家分晉”。
晉國之所以會被趙、韓、魏三家取代,源頭還要追溯到晉獻公時期的“驪姬之亂”。晉獻公五年(前672年),晉獻公擊敗驪戎,虜獲驪姬及其妹妹,並對這對姐妹花極為寵愛。後來,驪姬想要立自己的兒子齊為太子,便不斷離間晉獻公與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之間的感情,太子申生最終被殺,而重耳和夷吾則逃往他國,史稱“驪姬之亂”。
△“驪姬之亂”公子重耳逃亡
驪姬之亂後,晉國從此不再分封公子、公孫為貴族,導致原本可成為公室屏障和支援力的宗族勢力大損。而到晉成公時,更是以“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執政的趙盾又將各家異姓大夫代為公族,導致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對於作亂的異姓卿大夫再也沒有了制約力量。
前633年,晉文公設立六卿制度,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個世族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可權力這種東西,一旦掌握了,誰又肯輕易放棄呢?於是,為了長期掌握話語權,卿大夫與卿大夫之間、卿大夫與國君之間都開始瘋狂擴充自己的實力,經過殘酷的攻伐兼併,到春秋晚期時便只剩下了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六家。
△晉國六卿
到了春秋末期,隨著範氏、中行氏兩家先後衰弱被滅,晉國便只剩下了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而四家之中又以智氏最強。
“晉陽之戰”智氏被滅,趙、韓、魏“三家分晉”春秋末期,越國攻滅吳國,越王勾踐率軍北渡淮水,與齊魯諸侯會於徐州,並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肉,承認越是華夏諸侯的“伯”,越王勾踐便成為了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而此時的晉國,由於卿大夫之間的相互爭奪內耗,公室大權旁落,對外早已無力爭雄。
智伯瑤擔任晉國執政後,眼看曾經中原的傳統霸主晉國衰弱至今,內心十分焦灼。智伯瑤認為,晉國衰落的主要原因便是公室大權旁落、政出私門,而如果想要恢復晉國霸業,首先就必須增強晉國國君的實力,從而保證國君對晉國的掌控,只有如此晉國才能避免內耗,形成合力對外稱霸。
於是,一心為公的智伯瑤便提出,由晉國四大公卿各自獻出一個萬戶城邑給國君,從而增加公室的實力。為了表示誠意,智伯瑤率先將一個萬戶城邑獻了出去,韓、趙、魏家雖然不願,但由於三家無法形成合力,各自又不是智氏的對手,韓康子和魏桓子便也被迫獻出了萬戶之邑。
雖然四家之中三家已經貢獻城邑,但趙襄子卻堅定的予以拒絕,為了予以懲罰,晉公便在智伯瑤的建議下,令智伯瑤和韓康子、魏桓子三家合兵圍攻晉陽,並引晉水水淹晉陽城,“晉陽之戰”爆發。
趙氏本就不是智氏的對手,更何況對方是三家聯軍,根本抵禦不住,但他卻知道韓、魏兩家獻城也是被迫之舉,於是暗中與兩家聯絡,直接導致韓、魏兩家臨陣反戈,以大水倒灌智氏軍營,智伯瑤兵敗身亡。
為了免除後患,韓、趙、魏三家又聯手屠殺智氏家族兩百餘人,瓜分智氏封邑,智氏從此消失。此後,三家又不斷瓜分晉國公室土地,而大權旁落的晉公對此根本無能為力。
前438年,晉哀公去世,晉幽公繼位,此時晉國的土地幾乎已經被三家瓜分一空,只留下絳與曲沃兩地給晉國公室。前403年,周威烈王賜封趙國、韓國、魏國,名義上承認了趙、魏、韓三國的諸侯地位,從此韓、趙、魏開始被稱為“三晉”,晉國名存實亡。
晉孝公二十年(前369年),趙成侯、韓懿侯將晉君遷至屯留。晉桓公三十年(前359)年,趙成侯與韓昭侯分晉,又遷晉君於端氏。晉靜公八年(前349年),趙國奪取晉國的端氏,又將晉君遷回屯留。不久,韓玘殺晉君,晉國徹底滅亡。
-
10 # 星垂碧野
晉國在春秋時期就屬於春秋五霸(齊、晉、楚、秦、吳)之一。在戰國初期,晉國也算是一個超級諸侯國,但是後來內訌爭鬥,最終內部的韓、趙、魏合夥瓜分了晉國的地盤,晉國就這麼消失了,被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取代了,所以韓、趙、魏三國被稱為三晉之國。
-
11 # 我有我的世界觀
若三家不瓜分晉國,統一中國,哪裡還有秦始皇什麼事?結果這三家先後被秦國呑並。冤!
三家分晉前,晉國是最大的諸侯國。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即位以後,勤於國政,發展經濟,國力迅速強大起來。
四年後,楚國攻打晉國的盟國——宋國,晉國援宋,並一舉擊敗強大的楚國。
當時諸多諸侯國中,數晉、楚、齊、秦最強大。齊桓公是第一個稱霸的諸侯,但由於生前沒有安排好繼位問題,死後諸公子為爭君位而發生了內亂,使得國力大為削弱。因而霸主地位不在。
秦國地處偏僻,早期並不參與中原爭霸。而現在強大的楚國又被打敗,於是,晉文公築土為盟,稱霸中原。
三家分晉前,晉國就存在兼併瓜分的狀態。東周時期,諸侯國內有大夫“采邑”,一個“采邑”就是一個國家(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國中之國”吧!)。諸侯國大了,那麼“采邑”也跟著擴大了起來。
戰國時期,早已禮崩樂壞。不但諸侯國之間透過戰爭實行兼併,國內的采邑也透過殘酷的戰爭實行兼併。這樣,某些宗族變成了強宗,大采邑變成了強國。
國君還會賞賜受寵、有功、有權的大夫田地或百姓,他們也可以向國君主動請賞。或瓜分其他宗族的土地,甚至可以瓜分公室。
魯國就是這樣被瓜分的。公元前537年,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家瓜分了魯國。本來不強大的魯國就更加衰微了。
兼併的結果,只會導致大家族的權力上升,而國君的權力下降。晉君的權力衰落後,國家實權實際上由欒、中行、趙、魏、韓、智六家大夫把持。
這六家繼續爭權奪利,互相攻戰,搶佔地盤,最後勝出的只有智、韓、趙、魏四家。
智伯瑤向三家伸手要地。慾望是個無底洞。四家之中勢力最大的智家又想侵佔其他三家的土地,獨自擁有晉國全部土地。
而且智伯瑤是個狂妄無禮之人。有一次的宴會,當時韓康子、魏桓子也在其中,智伯瑤竟當著家臣們的面用言語羞辱韓康子。這在韓康子的心裡也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公元前403年,智伯瑤請來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三位大夫來家中做客。實際是擺下了“鴻門宴”。
智伯瑤假惺惺地作了開場白:“晉文公時,本國是中原霸主。後被吳、越所取代。為了重振晉國雄風,我主張:每家獻出100裡土地和相應的戶口,交給國君掌管”。
大家都心知肚明,所謂的“交給國君”還不是交到你手裡去了呢?韓、魏害怕智家的勢力,都不敢有異議,表示願意上交。
唯有趙襄子一言不發,智伯瑤便用言語威脅他。把個趙襄子惹急了,氣憤地說:“土地是祖宗遺產,我可不敢自作主張拱手送人”
智伯瑤立刻翻臉,兩人大吵一頓,弄得不歡而散。趙康子一甩袖子離席而去。
三家滅智氏,自立為國,得到周天子的承認。智伯決定伐趙,自家為中軍,韓為右軍,魏為左軍,直奔趙城。趙軍寡不敵眾,且戰且退。
趙襄子的父親趙簡子曾任尹鐸治理晉陽,尹鐸把晉陽治理得很有成效。他父親曾告訴他:“晉國如果有禍亂,晉陽會是一道安全的屏障”。於是他率軍退居到晉陽。
果然,當三家軍隊圍困了晉陽時,智伯又放水灌城,晉陽一片慘狀。但百姓皆頑強抗敵,無一人產生叛變的念頭。
其實魏、韓兩家隨智伯伐趙,並非全力。他們根據智伯瑤的為人,又看到趙氏現在的景況,不禁聯想到了他們自己:今日智伯伐趙,那攻韓、魏的日子還會遠嗎?
於是韓、魏決定聯合趙襄子攻智軍。恰好趙襄子也有此意,並派了使者來“串聯”,並曉之以“唇亡齒寒”之理。三人一拍即合。
於是韓、魏反水,三家大敗智伯,並將智家族人員盡誅。
韓、魏曰:“當盡滅其宗,以洩吾等之恨!”。
智家被誅,韓、魏、趙三家乘勢瓜分了晉國土地。
那時候,周天子雖然是個空架子。但要成為諸侯,還是要周天子冊封的。三家便派使者到周都洛邑,要求周天子將三家晉封為“諸侯”。
周天子見木已成舟,事已至此,也就順水推舟做了個人情,正式冊封韓康子、趙襄子、魏桓子三人為“諸侯”。
(魏桓子)
(韓康子)
就這樣,一個本來最強大的諸侯國——晉國,被魏、趙、韓三家徹底瓜分了,成立了三個獨立的諸侯國——魏國、趙國、韓國。此後的歷史,便沒有了晉國。
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後而三分其地……晉絕不祀
後記晉國是當時所有封國中面積最大、力量最強的諸侯國。由於家底豐厚,雖然晉國被一分為三,但魏國、趙國、韓國在諸多諸侯國中國力仍屬上乘。並能與秦、楚、齊、燕強國逐鹿中原,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如若沒有趙、韓、魏三家瓜分最強大的晉國,那不知天下風雲怎樣變幻,國家格局如何走向,或許統一六國將不是秦始皇,或許是“晉始皇”、“楚始皇”……當然,“晉始皇”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
12 # 大爆炸98
戰國初期,韓,趙,魏為什麼被稱為“三晉”之國
因為他們都分裂自晉國
首先說一下背景,韓趙魏,連同智氏、中行氏、範氏,是晉國末年的最有權勢的六卿。在當時,諸侯是有全力將國土再分封給貴族權臣的。而上述的六家,各自都有大片的封地。
後來,晉國六卿中,智氏聯合韓趙魏三家,攻滅了中行氏、範氏,瓜分了兩家的土地。
第二次國土變更,因為智氏的實力最強,所以他分得了兩家最好的土地,而將劣等的土地留給了韓趙魏三家。
第三次國土變更,則是韓趙魏三家聯合,滅掉了智氏,這一次三家基本是平分了智氏的土。
所以在韓趙魏三家分家之初,三家的國土形狀一方面繼承了原有的封地,又融入了從智氏、中行氏、範氏三家攻略來的土地,形成了三家國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東一塊、西一塊”的形態。
第四次國變更……
山西因晉國、三晉而簡稱“晉”,並非三晉因在山西而稱“三晉”。而且三晉之所以稱為三晉,也和他們的都城在不在山西無關(當時根本沒有山西省這個概念),他們稱為三晉,是因為他們都分裂自晉國。
-
13 # 御史君
“三晉之國”的稱號源於晉國。
晉國是中國春秋時期的“超級大國”,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稱霸時間最長的國家,晉獻公時期,晉國開始大肆擴充套件,地跨今河北、山西大部,西到黃河西岸,據崤山,西北達汝水之濱,南抵今河南北部,疆域廣大。
公元前403年,周烈王封三家為諸侯,瓜分了晉國。司馬光《資治通鑑》中就這一事件的記載:“周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於是晉國便分裂成了韓趙魏三國,這三個國家便也稱“三晉之國”,這個“晉”就是之前的“晉國”。
三家分晉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既是春秋與戰國的分界,也是中國奴隸制社會瓦解,封建制社會確立的標誌。
-
14 # 月夜luck
趙氏、韓氏、魏氏原為晉國六卿,前453年,趙、韓、魏三家在“晉陽之戰”中擊敗執政智氏,此後三家瓜分晉國。前403年,周天子承認趙、韓、魏三家魏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因趙、韓、魏三國均由春秋大國“晉國”分裂而來,因此在《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等書中,均將三國合稱“三晉”。
周朝實行分封制,晉國“驪姬之亂”後氏卿崛起
眾所周知,周朝實行分封制,周天子將天下分封給宗室和功臣建立諸侯國代為統治,而各諸侯又將土地分別劃分給公室子孫和各卿大夫代為管理,而卿大夫則將土地和人民分賜給士,從而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層級管理模式。
春秋末期,隨著各諸侯國兼併戰爭的加劇,公室和卿大夫的實力開始不斷壯大,但各諸侯國的公室和卿大夫基本維持著一種巧妙的平衡,因而並未出現大的問題,但有兩個國家卻出現了卿大夫取代諸侯,小宗取代大宗的現象,這便是齊國的“田氏代齊”和晉國的“三家分晉”。
晉國之所以會被趙、韓、魏三家取代,源頭還要追溯到晉獻公時期的“驪姬之亂”。晉獻公五年(前672年),晉獻公擊敗驪戎,虜獲驪姬及其妹妹,並對這對姐妹花極為寵愛。後來,驪姬想要立自己的兒子齊為太子,便不斷離間晉獻公與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之間的感情,太子申生最終被殺,而重耳和夷吾則逃往他國,史稱“驪姬之亂”。
“驪姬之亂”公子重耳逃亡驪姬之亂後,晉國從此不再分封公子、公孫為貴族,導致原本可成為公室屏障和支援力的宗族勢力大損。而到晉成公時,更是以“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執政的趙盾又將各家異姓大夫代為公族,導致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對於作亂的異姓卿大夫再也沒有了制約力量。
前633年,晉文公設立六卿制度,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個世族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可權力這種東西,一旦掌握了,誰又肯輕易放棄呢?於是,為了長期掌握話語權,卿大夫與卿大夫之間、卿大夫與國君之間都開始瘋狂擴充自己的實力,經過殘酷的攻伐兼併,到春秋晚期時便只剩下了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六家。
晉國六卿到了春秋末期,隨著範氏、中行氏兩家先後衰弱被滅,晉國便只剩下了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而四家之中又以智氏最強。
“晉陽之戰”智氏被滅,趙、韓、魏“三家分晉”
春秋末期,越國攻滅吳國,越王勾踐率軍北渡淮水,與齊魯諸侯會於徐州,並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肉,承認越是華夏諸侯的“伯”,越王勾踐便成為了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而此時的晉國,由於卿大夫之間的相互爭奪內耗,公室大權旁落,對外早已無力爭雄。
智伯瑤擔任晉國執政後,眼看曾經中原的傳統霸主晉國衰弱至今,內心十分焦灼。智伯瑤認為,晉國衰落的主要原因便是公室大權旁落、政出私門,而如果想要恢復晉國霸業,首先就必須增強晉國國君的實力,從而保證國君對晉國的掌控,只有如此晉國才能避免內耗,形成合力對外稱霸。
於是,一心為公的智伯瑤便提出,由晉國四大公卿各自獻出一個萬戶城邑給國君,從而增加公室的實力。為了表示誠意,智伯瑤率先將一個萬戶城邑獻了出去,韓、趙、魏家雖然不願,但由於三家無法形成合力,各自又不是智氏的對手,韓康子和魏桓子便也被迫獻出了萬戶之邑。
雖然四家之中三家已經貢獻城邑,但趙襄子卻堅定地予以拒絕,為了予以懲罰,晉公便在智伯瑤的建議下,令智伯瑤和韓康子、魏桓子三家合兵圍攻晉陽,並引晉水水淹晉陽城,“晉陽之戰”爆發。
趙氏本就不是智氏的對手,更何況對方是三家聯軍,根本抵禦不住,但他卻知道韓、魏兩家獻城也是被迫之舉,於是暗中與兩家聯絡,直接導致韓、魏兩家臨陣反戈,以大水倒灌智氏軍營,智伯瑤兵敗身亡。
為了免除後患,韓、趙、魏三家又聯手屠殺智氏家族兩百餘人,瓜分智氏封邑,智氏從此消失。此後,三家又不斷瓜分晉國公室土地,而大權旁落的晉公對此根本無能為力。
前438年,晉哀公去世,晉幽公繼位,此時晉國的土地幾乎已經被三家瓜分一空,只留下絳與曲沃兩地給晉國公室。前403年,周威烈王賜封趙國、韓國、魏國,名義上承認了趙、魏、韓三國的諸侯地位,從此韓、趙、魏開始被稱為“三晉”,晉國名存實亡。
晉孝公二十年(前369年),趙成侯、韓懿侯將晉君遷至屯留。晉桓公三十年(前359)年,趙成侯與韓昭侯分晉,又遷晉君於端氏。晉靜公八年(前349年),趙國奪取晉國的端氏,又將晉君遷回屯留。不久,韓玘殺晉君,晉國徹底滅亡。
-
15 # 花開水不流
三家分晉是指中國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在歷史上,“三家分晉”被視為春秋之終、戰國之始的分水嶺。司馬光將其列為《資治通鑑》的開篇之作。[2]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諸侯。司馬光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的記載就從這一事件開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作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遷於端氏(今晉城市沁水縣)。將晉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戰國的分水嶺。
-
16 # 顏回1999
戰國曆史從三家分晉開始,韓魏趙三家原先都是臣子,瓜分周王朝冊封的諸侯,這是謀逆,但是周天子對諸侯的控制已經沒那麼有力了,所以還是承認了三家的地位,給予了冊封,這就是禮崩樂壞的一個明顯標誌。
-
17 # 泛湖幽客
我來回答:
在中國歷史上,周武王在姜尚等人的輔佐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然後分封天下諸侯,其中有個國家叫做“晉”。
就這樣愉快的過了幾百年呢,西周被少數民族滅了,平王東遷,導致周王朝國力大減,歷史進入了東周時代。這時候呢晉國在幾代國君的英明領導下呢逐漸擴張強大起來,特別是晉文公時代(春秋五霸之一)。在春秋時代的主旋律就是大國不斷地吞併小國,還有就是大國之間的爭霸。根據記載呢那個時代幾百年裡大部分時間都是中原的晉國與南方的楚國之間進行的爭霸戰爭,可見當時晉國是首屈一指的強國。
可是晉國有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國內的“卿”地位比較高,且佔據著重要位置,控制著國家的實際權力(可以簡單的打個比方,晉國類似於就是另外的一個東周,而下面的那些“卿”們就像是春秋戰國時代秦齊楚魏這些國家,所以時間一長,晉國君主實際能控制的地盤有限,當然整個還是以晉國這一政治團體示外的)。當時主要的“卿”有六個,後來之間發生了互相吞併(類似於春秋時代那種大國並小國),剩下四個,就是趙、魏、韓還有智,其中智是最強大的。
歷史記載呢智這個國家有個君主野心勃勃,想要吞併另外的三家,然後獨霸晉國,但是機密洩露導致三家聯合起來把他給送上了天,並且分了他的地盤。所以晉國實際就剩下趙、魏、韓三家“卿”而已。
後來有一天,這三家“卿”的領導人一合計分析,覺得一直在晉國的名號下生存有點太屈才了,所以共同把君主給廢了,瓜分了這個國家,史稱“三家分晉”,實質上當時晉國已經不存在了。
再後來,周王朝的國君透過書面的形勢承認了三家分晉的結果,即承認了趙、魏、韓三家作為獨立的國家的存在,有點類似於今天的宗主國承認了殖民地的獨立那種。標誌著趙、魏、韓真正成為戰國國家之一。
所以歷史的稱呼上,一直將這三家成為“三晉”之地,因為它們瓜分了晉國。
說句後話,“三晉”之一的魏國是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趙國在戰國後期是唯一能在軍事上與秦國抗衡的國家,韓國雖然弱一點但是地理位置重要。所以如果“三晉”沒有分開,很難想象秦國有沒有那個實力東出。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18 # 瑩瑩12ab
因為這三家都是由晉國分裂出來的,韓趙魏原本是晉國的三家卿大夫,後來實力日漸壯大,有了自己的軍隊,就逐漸把晉國國君架空
-
19 # 晝顏房
春秋時期,長期的爭霸戰爭,許多小的諸侯國被大國併吞了。有的國家內部發生了變革,大權漸漸落在幾個大夫手裡。這些大夫原來都是王室貴族,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他們積極對外征戰,就這樣,他們的勢力越來越大。
歷史事件:
》晉無公族
周代各諸侯國通常都將公室子孫分封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緣關係作為公室的屏衛。而晉國驪姬之亂時,晉獻公卻逐殺諸公子,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史稱“晉無公族”。到晉成公時以“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趙盾又將各家異姓大夫代為公族,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對於作亂的異姓卿大夫沒有可靠的制約力量。
》春秋六卿
晉文公、晉襄公時,狐、趙、先、郤、胥等氏頗有權勢,以後又有韓、魏、欒、範、智氏等強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後,十餘家卿大夫控制了晉國政局。經過激烈兼併,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六家,稱為“六卿”。
》晉陽之戰
春秋末期,範氏﹑中行氏兩家被滅,晉國只剩下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強。執政晉國國政的智伯瑤恃強向韓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趙襄子索地遭拒後,於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趙氏,並脅迫韓、魏兩家出兵。趙襄子退居晉陽固守。智伯圍困晉陽兩年而不能下,引晉水淹灌晉陽城。危急中,趙襄子派張孟談說服韓、魏兩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軍營,大破智伯軍,擒殺智伯瑤。三家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戰即晉陽之戰,為日後“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
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
趙桓子一年後去世,趙氏之人殺了他的兒子,迎趙浣即位,是為趙獻子。獻子之子趙籍後來繼位,即是趙烈侯。魏桓子之後由其孫魏斯繼位,韓康子之後由其子武子繼位,韓武子之後由其子韓虔繼位,是為。此即資治通鑑中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
前375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侯剩餘土地,晉國徹底滅亡。
-
20 # 時間地圖v歷史
春秋末時代的晉國,趙,魏,韓三家有權勢的大夫廢了國君,自己分別稱了諸侯,周天子承認了三家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形成了三個國家,即趙國,韓國,魏國,自此進入戰國七雄時代
回覆列表
之前這三國都屬於晉國。然後歷史上發生三家分晉,形成魏、趙、韓三國。過程中還有個,叫範什麼的,繼續晉的大國。逼迫趙國先拿出土地給自己,然後再逼另外兩國出土地。不料趙國的國君趙簡子,聯合另外兩國,三家全力滅了這國。完成各自建立,自己國家的雄心。所這韓、趙、魏三國,也就叫作“三晉”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