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肖廣大

    夏、商、周,到了周朝分為西周與東周。東周時期,周朝已經逐漸衰敗,到了明存實亡的局面。從鄭莊公失禮於周王朝,就進入了列國稱霸的春秋時代。

    長期稱霸的列侯之一就有晉國。晉國國君是周朝天子姬姓一脈。

    晉國中後期由於公室內亂,公室力量變弱,晉文公實行六卿制度加強自己的統治地位。這樣公卿權臣出現,國君實際統治力變弱,跟周王朝分封列候的結局一樣。最後趙、魏、韓三家權臣透過晉陽之戰奠定三家瓜分晉國的局面。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冊封三家為列侯,晉國就此消亡。這也是春秋與戰國的劃分線。趙、魏、韓出處於晉國,史書就簡稱為三晉之國。

  • 22 # 肖塵

    三晉之地是現在的山西一帶,三晉之名始於戰國初期三家分晉之事。

    首先我們來談談晉國為何會被三家瓜分

    最根本的原因是當時盛行的制度,分封制。周朝時期,分封天下,晉國便是其中一個強大的諸侯國。而根據分封制,諸侯國也必須將土地繼續分封下去,於是在諸侯國中形成了實力強大的卿大夫,如果諸侯封的卿都是自己的親信,而且自己的實力也強大無比,那麼也無懼卿大夫的強大,。但是對晉國來說,一個個強大的卿給晉國公帶來了巨大的困擾,然後便是最強的卿韓、趙、魏強大到周天子都為其分封土地成為諸侯,然後這三大諸侯為了土地漸漸地達成一致瓜分了晉國。

    其次的原因是周王室的衰微和晉國君主的無能。最開始的周王朝還是很強大的,可經過烽火戲諸侯引發犬戎之亂,周平王東遷放權於諸侯,周王的土地和實力漸漸若於諸侯國,甚至於要在很多時候屈從。晉國發生動亂之時,周王無力給予支援,只能任由晉國被削弱,被瓜分。晉國曾經的晉文公重耳是個有有實力有智謀的君主,一度成為了春秋時期的霸主,然而在他之後的晉國卻一直下滑,以至於到春秋後期,晉國完全被四大家族把持,分別是智、趙、韓、魏,智家最強,所以被其他三家聯手給滅了,最後便是三家分晉了。

    所以說,韓趙魏以前其實都是晉國的臣子,原本也是同氣連枝,強大後,瓜分晉國,踩著晉國的舊國土,踏上戰國時期的新舞臺。他們便是三晉。

  • 23 # 歷史風暴

    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個國家關係友好,往來頻繁,在列國之間互相攻伐的時候,他們卻和和氣氣,親密的像是一家人,在加上他們脫胎於晉國,所以統稱為三晉之國。

    三個國家擁有如此關係,既有著歷史的原因,也有著現實原因。

    歷史原因,三個國家源自於三家分晉。

    在戰國之前,並沒有韓趙魏三個國家,在這三個國家的土地上只有一個晉國。這個國家曾經是春秋五霸之一,其統治核心位於表裡河山之稱的山西省境內。同時擁有今天的河北、河南的一部分。

    在列國林立的春秋年代,擁有大約今天兩個省級行政單位面積的晉國是當時當之無愧的超級大國。

    但是,到了春秋末期,晉國的國君逐漸大權旁落,國家內部已經被韓、趙、魏和智氏等幾大家族瓜分了。

    後來,韓、趙、魏三家聯合起來滅掉了四大家族中實力最強大的智氏,從而徹底控制了晉國。到了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大家族一商量,既然整個晉國已經完全控制在手中了,不如直接把晉國的國君廢掉,然後自立為獨立的諸侯國豈不更好。

    就這樣,三大家族瓜分了晉國,並且在公元前376年廢除了晉國公室。於是,在原來晉國的土地上建立了韓國、魏國和趙國三個諸侯國,並且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

    由於晉國在春秋時期的影響力太大了,所以雖然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但是三個國家身上的晉國烙印還是一直存在。

    現實原因,戰國初期三家關係友好。

    三家分晉之後,如果分道揚鑣,天下各國也不會把他們當做一個整體去看待,更沒有理由把他們稱為三晉了。

    但是沒有想到,在戰國初年三個國家之間仍然保持著友好的關係,甚至經常共進退。

    原因是在戰國初年,魏國出了一個非常有為的君主魏文侯。

    魏文侯繼位之後,考慮到韓、趙、魏三個國家在當時都不是大國,他們面對西方的秦國,南方的楚國和越國,東方的齊國,甚至是北方的燕國的時候都非常弱勢。所以,魏文侯認為韓、趙、魏三個國家應該團結起來才有對抗強敵的能力。

    有一次,韓國的國君找到魏文侯,希望和他聯合起來打趙國,魏文浩沒同意;過了些日子,趙國的國君找到魏文侯,希望和他聯合起來一起打韓國,魏文侯也沒同意;韓國和趙國兩個國家就沒打起來。

    不僅沒打起來,當他們意識到魏文侯的良苦用心時,都深受感動,於是就把魏文侯當做大哥來看待。

    有了魏文侯這個大哥帶領,韓國和趙國兩個國家就再也沒有發生衝突,不僅沒有衝突,兩個國家還非常願意作為魏國的屏障,幫助他抵禦周邊大國。

    就這樣,雖然韓、趙、魏是三個獨立的國家,但是當他們面對外敵入侵的時候,依然團結一致共同抵禦,就像一家人一樣。

    再加上他們身上的晉國烙印,所以各國都願意稱韓、趙、魏三國為三晉之國。

    當然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戰國中期的時候三個國家逐漸分道揚鑣,開始互相攻伐,三晉之國也變得有名無實了。

  • 24 # 依稀說史

    歷史進入戰國時代後,春秋時上百個諸侯國並立的局面已經不復存在。戰國時期,逐漸形成了七個大諸侯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戰國七雄。東邊的齊國、西邊的秦國、南邊的楚國、北邊的燕國,還有中間的三晉。我們一般情況下會把趙韓魏三國並稱為三晉,尤其在戰國初期三個國家經常被合稱為三晉。《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等史書也經常將趙韓魏三個國家合稱為三晉。那麼為什麼習慣上將趙韓魏三個國家合稱為三晉呢?

    趙韓魏三國本來都來自於同一個國家,這個國家便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公元前376年,魏武侯、趙敬侯、韓哀侯徹底將晉國瓜分完畢,晉國徹底消失。晉國一分為三,分成了趙國、韓國和魏國。歷史上將這件事稱之為“三家分晉”。

    春秋中後期和戰國前期,既是諸侯國削弱周天子的過程;也是各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私家)奪取本國公室權力的過程。有的諸侯國公室權力比較大,遏制住了本國卿大夫(私家)勢力,得以保全下來。有的諸侯國公室的權力相對較小,最終沒能抵擋住私家的進攻,最終導致大權旁路。當時的魯國、齊國、晉國都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魯國出現了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專權的局面,齊國出現了田氏專權的局面,晉國則出現了六卿專權的局面。魯國公室雖然最終沒有被取代,但是魯國卻一步步走向了衰落的深淵。齊國的私家田氏最終取代了公室姜氏,完成了田氏代齊。晉國則被韓魏趙三傢俬家瓜分,晉國不復存在。

    驪姬之亂時,晉獻公放逐、殺死了不少公子,而且從此不再立子孫為貴族,導致晉國公室的勢力逐漸變弱,史稱為“晉無公族”。晉國公室的力量逐漸衰落之後,私家的力量則逐漸壯大,並確立了對公室的優勢。春秋中後期,控制晉國大權的卿大夫多達十幾家。經過一些列兼併,最後只剩下了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六家,稱為“六卿”。此後,範氏和中行氏兩家被其餘幾家攻滅,六卿便只剩下了趙、魏、韓、智四家。四家中智氏的力量最大。晉陽之戰中,實力較弱的趙韓魏三家聯合起來打敗了智伯瑤,瓜分了智氏的土地。晉國掌握實權的卿大夫就剩下趙韓魏三家,晉國大權掌握在此三家手中。

    公元前438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剩餘的土地,只將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封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三家分晉完成,趙韓魏三國也被稱為三晉。《資治通鑑》將三家分晉看成春秋與戰國的分界線。其實三家分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晉國的土地面積和國家實力在春秋時代一直都處於前列。三家分晉之後,為了提高三晉的競爭力,三國經常組成同盟,被稱為三晉聯盟。三晉聯盟是戰國初期非常有影響力的一個同盟,也是一個相對緊密的聯盟。魏文侯依靠三晉聯盟創造了屬於魏國的霸業。趙韓魏三國在戰國初期也經常被合稱為三晉。

  • 25 # 小哥話歷史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正是以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各國爭雄的時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戰國時期的秦國橫掃六國,一統天下,最終開創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

    春秋時的晉國是周武王姬發之子唐叔虞的封地,初國號為“唐”,到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後改為晉,是為晉侯燮。晉國是春秋五霸之一,縱橫中原一百多年,只要晉國存在一日,秦國東出則沒有希望,鼎盛時期的晉國南抵楚國,西壓秦國,北抗犬戎,東懾齊國,可謂威震諸侯。正所謂“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直到今天,山西省仍然稱為晉地。

    在外部各國無法撼動晉國下,晉國公族開始了同室相殘—曲沃代翼,經過曲沃桓叔、曲沃莊伯、曲沃武公三代人幾十年的殘酷鬥爭,曲沃小宗最終取代了翼城大宗,正式登上晉君的寶座。晉獻公繼位後,考慮到自己本身就是旁系篡位,所以對公族勢力非常忌憚,生怕歷史重演,於是將公族勢力屠殺殆盡,這就為以後的三家分晉埋下了伏筆。

    公族勢力衰弱的同時卿族勢力開始崛起,隨著異姓卿族的得勢,晉君的大權逐漸旁落,與周天子的遭遇類似。晉平公以後,六卿被趙氏、韓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六家把持。卿族之間也是明爭暗鬥、相互攻伐,到晉定公時,範、中行兩家首先敗亡。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滅智氏,晉國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公元前376年,趙、韓、魏瓜分了公室僅存的土地,廢晉靜公為平民,晉國最終滅亡。

    三家分晉後,中國進入戰國時代,剩下來的七個主要大國秦、楚、韓、趙、魏、齊、燕被稱為戰國七雄。其中原晉國故地,趙、韓、魏三國全部在列,魏國更是成為戰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直到秦國滅齊國,統一六國,標誌著戰國時代的結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生理狀態來說,閉著眼睛睡不著,跟熬夜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