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朝文DMU

    長期以來流傳著一個說法,稱慈禧在1900年曾一怒之下向11個國家宣戰,即英、美、法、德、日、俄、意、奧、西班牙、比利時、荷蘭。

    從文獻資料上看,慈禧向11國宣戰的說法,是源於她曾下達《宣戰照會》與《宣戰詔書》。不過只要讀讀這兩份檔案,就不難發現那只是"照會",並非宣戰照會,詔書也非宣戰詔書,這是有本質上區別的。事實上,慈禧始終於庚子年,都未曾正式向列強宣過戰。

    所謂的《宣戰照會》是指清廷於1900年6月19日發給列強駐京各使館的一份檔案。據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的《義和團檔案史料》記載,內容為:

    中國與各國向來和好,乃各水師提督遽有佔據炮臺之說,顯系各國有意失和,首先開釁。

    現在京城拳會紛起,人情浮動,貴使臣及眷屬人等在此使館情形危險,中國實有保護難周之勢,應請於二十四點鐘之內帶同護館弁兵等,妥為約束,速即起行,前赴天津。

    清廷檔案中"各水師提督遽有佔據炮臺之說",指的是法國總領事杜士蘭送達慈禧之手的一份照會。杜士蘭在照會中要求中方交出大沽口各炮臺,否則武力強佔。

    換句話說,列強送來一份照會,以不相信清軍能保護其駐北京使館之人免遭義和團傷害為由,向清廷索要大沽口等各處炮臺。清廷不願將軍事重地交給列強,又不願與列強開戰,於是提出另一解決辦法,希望列強將駐京使館之人暫時撤至天津,由列強自行保護。清廷發出的這份照會,當中並無一字半句涉及宣戰。

    且按照國際法,兩國宣戰必互撤使團。清廷僅提議列強將駐京人員撤至天津,並非驅逐出境,顯見清政府無意與列強絕交,更無意向列強宣戰。列強接到這份照會後,也未將之當成宣戰檔案。

    至於所謂的《宣戰詔書》,是由清廷在1900年6月21日釋出的《諭內閣以外邦無禮橫行當召集義民誓張撻伐》,內文有這樣的字句"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

    但此文的核心內容仍是號召所有大清人,都站出來為保衛國家而戰。這份詔書,重點它是向內閣頒佈的,內容只傳達到至內閣及部分地方督撫一級。所以,清廷其實是在做"內部動員",而非"對外宣戰"。

    至於列強,他們更是從未收到過這份所謂的《宣戰詔書》。

    這份"內部動員詔書",僅能證明以慈禧為首的清廷高層,確實一度有與列強開戰的想法,所以先在內閣向重臣們動員一下。但很快就受到以李鴻章為首的地方督撫的抵制。所以,在8天之後,6月29日,清廷再下諭旨《軍機處寄出使俄國使臣楊儒等電旨》給清廷駐各國使臣,向他們強調此次戰事,決非朝廷所願。

    到了7月,清廷在致日、英、法、德、美五國的國書中,再度重申清廷沒有對列強宣戰,以及戰端乃列強攻佔大沽炮臺所引起。已瞭解《萬國公法》的總理衙門,也是按照國際法為指引。所以,朝廷是非常清楚如何才算對外宣戰的。甲午戰爭時的對日宣戰詔書,就是一種證明。

    清廷在給列強的國書強調自己沒有對列強宣戰,是有國際法為依據。所以所謂"慈禧向全世界宣戰"、"慈禧向十一國宣戰"是不正確。慈禧雖然被一些人認為昏聵無能,但她並非瘋子。

  • 2 # 施文看文史

    因為當時的中國風雨飄搖內憂外患;甲午戰爭對日本的鉅額賠款國家財政赤字嚴重;再加上軍隊腐敗裝備落後,與西方一個國家開戰尚且勝算不大,更無力與十一國開戰。作為清朝的最高統治者,因為一己之私不顧大局,非常不負責任的,也是不明智的。而且慈禧太后私生活非常奢侈,一頓西瓜就要吃掉300個,使本以衰弱的中國更加落入萬劫不復的深淵,雖不能說她是賣國賊,卻不是一個負責任的統治者對中國甲午戰敗庚子賠款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3 # 媚之夭夭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慈禧太后在搞垂簾聽政的時期,大清的國力已經孱弱到不敢恭維的地步了!但是,慈禧太后以光緒名義的名義向十一個列強國發出宣戰書,不是她的霸氣l也不是威武,而是她的自不量力!

    因為,一個沒有實力的國家,何來霸氣?何談威武?

    所以,結局是:後果是嚴重的,代價是慘重的,教訓是深刻的!!!

    一,慈禧太后的宣戰書。

    公元1900年5月20日,軍機處大大臣榮祿得到密報:外國各個使館聯合要求慈禧太后歸政!

    這個訊息無異於晴天霹靂!

    榮祿爭爭忙忙入宮稟報慈禧太后!

    習慣掌控主宰天下皇權的慈禧太后,深深的迷戀了權力帶來的快樂,哪會甘心交出?!

    其實,這個訊息是假的!

    可是,慈禧太后覺得有人挑戰她的權威,就要收拾一下!就召大臣商議!

    有的主戰,也有的主和!

    內閣大學士聯元就進言:如果同時向多國宣戰,只怕不妥!

    可是,慈禧太后不管不顧就以光緒的名義向十一個列強國發出宣戰書!

    二,慈禧太后倉皇出逃!

    本來,國內義和團的起義如火如荼,已經讓大清焦頭爛額!

    隨著宣戰書的發出,那些早就覬覦華夏的列強國就堂而皇之率兵來攻打!

    當八國聯軍進攻紫荊城時,慈禧太后嚇得屁股尿流倉皇出逃!

    打不過人家,就俯首稱臣求和談!

    賠銀子,割地……大清的子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這樣一來,撕開了列強國進攻的口子後,後來多次帶兵打上門來!

    國力越來越弱,百姓的生活越來越苦,每年還要送大把的銀兩給人家。慈禧太后這種自不量力之舉,直接加速了大清的滅亡!

  • 4 # 張越智872

    古人云,成由勤儉敗由奢。這話說得非常有道理!自古以來,人們大都讚美生活勤儉的人,而生活奢侈的人,往往都是大家抨擊的物件。

    堯用茅草蓋了房屋就覺得很不錯了,但是卻讓各國都能安居。禹也只住簡陋的宮室,可是能讓百姓快樂的從事各人的本分。

    夏桀造璇室、象廊。殷紂築傾宮、鹿臺,結果都遭到了亡國。秦始皇因造阿房宮,傳了兩代也滅亡了。如此不衡量百姓的力量,只顧自己享受榮華富貴,沒有不招致亡國的。

    大清王朝自鴉片戰爭以來,國力日趨衰退,帝國主義列強的鐵蹄踏遍了清王朝的大部分國土,到大清朝滅亡之時,清王朝就同各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500多個不平等條約,導致清王朝步入了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會,百姓也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然而慈禧太后依然過著紙醉金迷的奢侈生活,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竟然挪用海軍軍費供自己享樂。致使北洋水師自1888年成立以來,直到1894年滅亡,沒有增加一分錢經費。然而同期的日本天皇卻不斷的減少皇宮的內帑,用以增加海軍經費,逐步壯大日本海軍的實力。所以甲午戰爭的結局就必然是北洋水師以失敗而告終。

    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這就是後人對慈禧太后評價不好的主要原因。所以一個心中不裝著百姓利益的國家領導人,必須會遭到百姓的抨擊。慈禧太后也不例外。

  • 5 # 御賤飛行

    慈禧太后之所以敢於對十一國“宣戰”,那都是因為一場“誤會”。

    慈禧太后這一輩子最看重的東西是什麼,毫無疑問是權利。話說在其老公咸豐皇帝當政時期,咸豐就感覺到慈禧太后的權力之心在不斷膨脹。等咸豐皇帝一死之後,慈禧太后可是不再隱藏了,終於等到絕佳時機來掌權了。自己的兒子同治皇帝,小屁孩一個,她完全是不放在眼裡,她能夠輕而易舉地將同治皇帝玩弄於股掌之間,同時咸豐留給同治皇帝的重臣,也一併被慈禧給解決了。

    慈禧太后成為清朝的統治者幾十年,最恨的便是想要奪取她的權利的人,同治皇帝一直很憋屈,光緒皇帝也很憋屈,因為都是傀儡啊。光緒皇帝也想要有實際的權利,也想一展才華,可是始終被慈禧太后給壓制著。

    話說在八國聯軍聯手侵華的前一段時間,慈禧太后和他們是進行過談判的。當時為了向八國聯軍示好,慈禧太后還下令解散義和團,因為義和團的口號與目標便是“扶清滅洋”,他們對洋人恨之入骨,同樣的,洋人也是極其痛恨義和團的人,雙方都將對方視為自己的敵人。

    有一點令慈禧太后不滿的是,那就是八國聯軍是極其支援光緒皇帝的相關政策的,因為這樣更有利於洋人賺錢。慈禧一看光緒皇帝並不和她站一塊,所以一直想要找個機會廢掉他,這樣才會對她更有利。但是西方列強為了自身利益一直在阻止慈禧太后這麼做,所以說慈禧和西方列強關係並不怎麼好。

    一天,慈禧太后聽到一則假訊息,她頓時勃然大怒。這則訊息就是,西方列強將要聯起手來要求慈禧太后還政於光緒皇帝,不然的話將動用武力。這則假資訊,慈禧太后卻信以為真,成為她“宣戰”的導火索。一方面,她想著這些年被洋人所欺負,割地賠款什麼的,感覺很委屈;一方面,她覺得洋人現在竟然還要求她這麼做,實在是欺人太甚。腦子一熱,便決定對西方列強“宣戰”,同時尋求義和團的幫助,決定與洋人決一死戰。

    不過所謂《對萬國宣戰詔書》並沒有指名道姓要打誰,而更像是對當時清朝人的一種動員,鼓勵他們要團結起來。慈禧太后的宣戰,並不像正式的宣戰,而是內部的動員。

    總結

    慈禧太后就算再怎麼生氣,也不可能對正兒八經地與列強宣戰,因為就實力而言,當時的清政府估計連一個國家都打不過,別說10多個國家一起聯手了。

    究其原因,慈禧太后是為了自身的利益,並非是為了整個國家考慮。在她當政期間,她並沒有將國家放在首位,而是將自己放在第一的位置,並且做出了許多錯誤的決策,使清政府處於被洋人欺負的狀態,所以後人對其評價一直不好。

  • 6 # 導遊大鬍子

    首先,慈禧為何敢對列強宣戰?

    與其說是勇氣可嘉,不如說是頭腦發熱。

    最直接的原因,想要另立新君,沒有得到列強支援,心中憤懣

    此時光緒親政不久,就出現了戊戌變法等事件,使得光緒對慈禧的統治產生了極大地威脅,慈禧當下就軟禁了光緒皇帝。此時此刻,慈禧迫切需要一個可以任她擺佈的傀儡皇帝,於是便宣佈光緒病倒不能上朝,另一方面看上了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

    慈禧將王公大臣召入宮中,公開表明了自己廢立的決心。但是遭到了軍機大臣孫家鼐的反對。她的心腹直隸總督榮祿也建議慈禧謹慎行事,光緒的罪狀不明,可能外國會出來干涉,結局未必會盡如人意,不如先立溥為大阿哥:“以繼承穆宗(同治皇帝)之後,將來再使他慢慢去登大寶也不為晚”。

    在外華人眼中,光緒在位期間,他們已經得到了不少的好處,從鴉片戰爭開始不斷得到割地賠款,因此沒有必要去再扶持一個新的皇帝。但是這首先極大地觸動了慈禧的利益,並且她認為這是對自己極大的不尊重。

    義和團運動被別有用心的人扭曲,給了慈禧盲目的勇氣

    由於列強入侵,之前已經發生過多次戰爭和屈辱事件(火燒圓明園等),義和團運動揭竿而起,很快在庚子年傳到了北京。當時義和團打的口號是“興中滅洋”,到了北京之後大肆打雜火燒洋人買賣。溥的父親本來就是有意接近慈禧想讓自己兒子繼承大統,此刻又收買了義和團當中的不穩定分子,把“興中滅洋”喊成了“扶清滅洋”,讓慈禧對義和團運動有了錯誤的認知,才敢盲目的向西方列強宣戰。

    割地賠款等屈辱事件的積累

    清朝閉關鎖國。政治腐敗,軍紀渙散,幾次戰爭均以失敗告終。這在慈禧心裡烙下了深深的陰影。割地賠款不是慈禧甘心情願,而是出自內心的害怕,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和權利,不得不做出的選擇。但是心中自然也是屈辱無比,溥的事件,就成了慈禧情緒的導火索。

    如此不堪,是因為清朝軍隊敗退快到無法想象

    割地賠款使得清朝國庫空虛

    縱觀歷史各朝各代,即使是漢武帝這樣的雄才大略的君主,也曾經向匈奴卑躬屈膝過,能成大事者都知道:小不忍則亂大謀,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在清朝國庫空虛,自己又奢淫放縱的情況下,慈禧竟然完全不顧當時的清政府能力就宣佈對列強開戰。

    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華人已經飽受鴉片璀璨

    鴉片傳入清朝後,華人吸食鴉片者大有人在,而這些人,多是一些中產階級,紈絝子弟。因為吸食鴉片需要銀子,不是窮苦老百姓能消費的了的。而常年遊手好閒的旗人子弟,就佔了絕大多數,這其中不乏很多在冊士兵。吸食鴉片使得士兵身體素質大幅下降,再加上軍隊軍紀渙散,軍中上下毫無軍威,自然是經不起列強軍隊的踐踏。

    政治腐敗,軍隊貪汙,慈禧堅持投降

    甲午戰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時的北洋水師裝備精良,曾經是亞洲第一艦隊。旅順港口更是有多門火炮和加農炮的支援,但是當外強靠近之時,清軍早已棄炮而逃。有資料說當時甲午戰爭軍艦上的彈藥都是受潮的,根本不能使用,有人貪汙了軍隊經費,等到庚子年這種現象必定更加嚴重。軍隊統帥即使想打勝仗,能打勝仗,但是偏偏遇到了慈禧這個麼唯唯諾諾的老佛爺。明明能打贏的戰鬥,打到一半就趕緊跟人家講和,弄得所有人都無心戀戰,打不打都是一個結果,沒有了戰鬥計程車氣。

  • 7 # 子曰讀歷史

    公元1900年,同樣是個庚子年,慈禧做出了一件近乎瘋狂但又似乎很有面子的事情,最終闖下大禍。同時對十一國宣戰,並在《萬國宣戰詔書》中昭示:

    洋人欺我太甚,竟至國之將亡,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何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

    為什麼慈禧向十一國宣戰,後人對其評價如此不堪呢?因為她為了一己私慾,為了自己手裡的權利不被分散,把國家推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公車上書,百日維新之後,慈禧重新垂簾聽政,並打算另立新君,廢掉不聽話的光緒皇帝。然而各國公使大臣都青睞光緒,對戊戌變法中光緒的表現和政策大加贊同,對此極力反對廢掉光緒。一邊是慈禧想廢光緒,一邊是洋人支援光緒,不相上下,誰也勸服不了誰。

    就在這關鍵時刻,一封電報堅定了慈禧的廢帝決心。原來端郡王偽造了一個列強歸政照會,說列強公開支援光緒皇帝,要求慈禧歸還權利。終於她老羞成怒了,破罐子破摔,不顧國家利益,決心和支援光緒的洋人大幹一場。

    無獨有偶,正碰上天津的義和團形成了氣候,並且喊出口號“扶清滅洋”。慈禧決定利用“刀槍不入”的義和團和洋人開戰,一來解決了趾高氣揚的洋人,二來也順勢消滅了義和團這個心腹大患,真是兩全其美。

  • 8 # 經典守望者

    魯莽不等於勇敢,狂妄不等於自信。就當時的清朝國力而言,即使是和一國開戰尚且不能保證勝利更何況十一國。慈禧之所以敢於和十一國開戰,第一是她不太明白現代外交中的開戰含義和未來將要承擔的責任。第二,是在國家內部義和團的民粹勢力裹挾之下讓她有些忘乎所以,所以她宣戰之後發生了江南各省互保的情況,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都反對開戰,而且斥其為偽詔,作壁上觀。這就看出了當時但凡有一絲對外經歷的人物都對於這種瘋狂的行為感到不可思議,駭人聽聞。也可以由此看來,慈禧對於國際事務的一竅不通。

    事實上義和團運動和外國公使被殺案有直接聯絡,並不涉及到更高的層面,只要簡單的透過司法手續,懲處兇手即可。但是由於洋人在中國長期的飛揚跋扈橫行霸道,實際上就是民憤民怨的一次總爆發。而慈禧也只是想讓義和團教訓教訓洋人,可是事後漸漸失去了控制以至於越鬧越大。

    如果義和團運動能夠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不造成八國聯軍入侵,那麼可能後人對於這件事的評價還會好一些。不過,最終造成了的惡劣結果。國都淪喪,帝后西狩,尊嚴喪盡,百姓荼毒。這就造成了廣泛的不滿,所以才會留下了這樣的評價。

  • 9 # 明說史話

    公元1900年,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突然收到親信榮祿的一封加急密保,密保的內容是“各國公使已經決定勒令太皇太后歸政”。這個訊息讓極度貪戀權利的慈禧太后無法接受,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利,慈禧太后公然向十一國宣戰。

    這個決定顯然是非常可笑的,甚至可以說是愚蠢至極的,要知道當時的清政府已經是自顧不暇了,為什麼呢?清朝前期的鴉片戰爭,導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清政府賠款英國2800萬(實際賠款),後來又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賠款英法1600萬,隨後甲午海戰的失敗,清政府又賠款給日本兩億兩,可以說當時的清政府國庫已經空虛。清政府已經無力再支撐較大的戰爭了,可是慈禧為了自己的權利,冒然公開向列強十一國宣戰,這無疑是自取其辱。

    最後慈禧的這個決定,直接導致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隨後,慈禧置國家不顧,攜帶光緒等後宮一干人等倉皇出逃。

    出逃的時候,慈禧就把這個爛攤子丟給了李鴻章,並且囑咐李鴻章等與洋人進行交涉,最終清政府決定以割地賠款換取慈禧的安全,最終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規定中國依39年期限賠償列強四億五千萬兩白銀,另外允許列強有權在東交民巷、廊坊、豐莊等地駐兵(正是引起後來盧溝橋事變的原因之一)。

    自1902~1938午中國實際支付66866.1萬海關兩,其中因外幣匯兌波動多付之數,約為9262.8萬兩,減去兌換差額,中國共支付57603.3萬兩。按照條約確定39年償付期本息總數高達9.8億多兩白銀,中國實際支付的賠款約佔總數的58.11%,而抗戰爆發後,中國停付庚款9274.5萬兩。

    賠償列強的每一枚銅板,都是華人民的血汗錢,僅僅就是因為慈禧太后一人為保住權力顏面,自不量力向列強開戰,讓中華民族蒙受了重大災難!真是愚蠢至極,可悲至極。慈禧的做法也註定了她將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 10 # 小丞相說史

    關於慈禧對十一國宣戰,為什麼得到“如此不堪”的評價?

    總的來說,小丞相認為,慈禧的宣戰就是一場衝動的鬧劇,加劇了列強對中國的盤剝,沒有一丁點正面歷史影響。因此會得到“如此不堪”的評價。

    具體來說,可以從原因、過程、結果這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首先,從原因分析,慈禧對十一國宣戰是腦子發熱的倉促決定

    慈禧當時對十一國宣戰的背景是義和團運動的盛行。義和團運動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在華北一帶很有市場。以慈禧為首的朝廷,原本想剿滅義和團運動,但是由於義和團本身組織性較差,具有明顯宗教性質,剿滅談何容易。

    而義和團運動產生的背景就是列強對中國的赤裸裸侵略,所以義和團對洋人非常排斥,經常會組織小規襲擾侵略者,這讓西方列強非常惱火,他們要求清政府徹底剿滅義和團。

    但是很明顯,清政府根本做不到,慈禧一邊無法剿滅義和團,一邊難以抵擋列強的壓力。這時,慈禧就腦子抽風,想了一個歪招。既然義和團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列強又要剿滅義和團,那乾脆讓義和團直接和西方列強打。

    其次,從過程分析,可以看出慈禧竊國為己、貪生怕死的醜態

    慈禧向十一國宣戰後,西方列強組織了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此時的慈禧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根本不知道如何處置。

    當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等封疆大吏聯名通電,聲稱“東南互保”時,慈禧更慌了。於是立馬派榮祿前往各國使館去慰問,送上米麵等生活物資,試圖求得列強原諒,姿態已經低到舔狗一樣。

    但是,儘管慈禧姿態有如舔狗,列強還是沒有原諒慈禧,八國聯軍直接打到北京,搶盡紫禁城珍寶,火燒圓明園,給我們民族造成了巨大損失和傷痛。

    而慈禧竟然置首都和國家顏面於不顧,帶著光緒和整個朝廷逃往西安,把爛攤子交給慶親王奕劻和直隸總督李鴻章,貪生怕死的醜態盡顯。

    第三,從結果分析,慈禧宣戰直接導致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慈禧逃往西安後,以奕劻、李鴻章為首的清政府代表與列強進行議和。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此時清政府已經沒有丁點籌碼。所謂議和,其實就是等待著列強向清政府宣判,要多少地、賠多少錢,清政府根本無力進行反駁。

    議和結果就是簽訂《辛丑條約》,這個條約是清政府簽訂的最為恥辱的條約之一,賠款達到9.8億量白銀,還按列強要求處死了一大批官員,停了直隸部分地方科舉,喪權辱國之程度達到了鴉片戰爭以來的頂峰。

    所以,歷史教科書上把《辛丑條約》的簽訂作為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標誌。而慈禧是什麼態度呢?她竟然在收到奕劻、李鴻章呈報的《議和大綱》時,釋出上諭說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無恥到這種程度。

    正因為如此,後人才會對慈禧對十一國宣戰作出“如此不堪”的評價。

  • 11 # 唐古看今

    慈禧之所以敢於對十一國宣戰是因為她的私心,正因為她的這個私心給當時百姓帶來了“刀兵之禍”,後人不罵她罵誰呢?

    自咸豐帝駕崩後,清朝政權就落到了兩宮太后慈安、慈禧手裡,當慈安太后莫名死亡後,慈禧就完全掌控了大清,而當時的光緒皇帝就成為了慈禧手中的提線木偶。但是光緒帝並不甘心過這樣的生活,於是他就想透過變革來得到朝臣以及百姓的支援,從而奪取政權。但他的這點小心思企能瞞得過慈禧,於是慈禧便不斷地打壓光緒,並將支援光緒帝的戊戌六君子殺害!

    慈禧以為這樣光緒就無計可施了,哪曾想後來洋人又從中插了一杆子支援光緒帝親政,這下慈禧不幹了,這是我們清朝內部的事,與你們洋人有何關係?於是,慈禧為了自己手中的權力一狠心同時對十一國宣了戰,並在《萬國宣戰詔書》中昭示:

    洋人欺我太甚,竟至國之將亡,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何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

    慈禧對洋人宣戰這一年是1900年,沒想到她這一宣戰真惹來了八國聯軍侵華,他們將軍艦大炮開到了天津,並以天津為突破口一路打到了北京城下,這一下慈禧可慌了,她帶上了光緒帝和一些親信大臣以西狩為名逃離了北京城。在這種情況下北京城被八國聯軍輕鬆攻破,而北京城的老百姓就這樣在八國聯軍統治下過了兩年,直到清政府跟八國聯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賠償了八國聯軍大量白銀以及土地,八國聯軍才退兵,慈禧才得已還朝!

    慈禧在《萬國宣戰詔書》中寫的群情激昂,大有跟洋人血戰到底的意思,然而八國聯軍一來,她卻丟下了全城百姓而逃,最後還以割地賠款的形式歸來,後人不罵她罵誰!

  • 12 # Crazy歷史

    慈禧敢於對十一國同時宣戰,這在人類歷史上都是罕所未見的事情,如果真的是基於大清實力所致,那麼僅僅是這一項,就足以讓慈禧彪炳史冊了。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慈禧宣戰十一國,不是實力,而是無知。這本來就是其魯莽無能的體現。

    公元1900年5月20日,軍機處大大臣榮祿得到密報:外國各個使館聯合要求慈禧太后歸政!

    這個歷史背景是什麼呢?

    作為咸豐帝的遺孀,慈安和慈禧分居東西,史稱東宮和西宮。兩宮太后本來應該協力為小皇帝主持大局,然而權慾薰心的慈禧不滿慈安分去自己的權利,便透過下毒的方式暗害了慈安。自此之後,將滿清朝廷的大權緊緊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然而,開始聽政後的慈禧,並不討洋人和國內洋務派的歡心,他們更喜歡代表著新生力量的光緒皇帝。但是戀棧不去的慈禧難以容忍將自己一手獲得的權利,就這樣輕易交出。

    除此之外,當時國內的義和團運動正進行的風風火火。他們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在山東河北一帶鬧得沸沸揚揚。

    見到此景,慈禧計上心頭,連下幾份懿旨肯定義和團的行為,併力邀他們北上。準備利用義和團之手給光緒為代表的改革派以及洋人點顏色瞧瞧。

    於是在未經過和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的商議之下,就急衝衝的對十一國同時宣戰。

    而得到這一訊息的十一個國家第一時間也是一臉懵逼。要知道,他們雖然四處征戰,但是也從未見過囂張跋扈到可以同時對十一國宣戰的國家。況且,這十一個國家,幾乎就是當時世界最巔峰的存在。

    以至於,他們要求駐中使館再三確認,才知道大清國是真的瘋了。

    而後,醒轉過來的西方列強,開始相互溝通,逐漸了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八國聯軍,大肆開進中國。

    沒想到會是這種結果的慈禧,聽到榮祿等人的電報後,立即就慌了神。趕緊向十一國賠禮道歉,並奉上金銀珠寶表示歉意。然而,此時早已為時已晚。八國聯軍組建完畢後,便勢如破竹的一路北上。

    八旗兵、綠營兵完全沒法抵擋,而被慈禧太后寄予厚望的義和團,面對洋人的洋槍洋炮等現代火器,除了悍不畏死的衝鋒,根本就難以撼動洋人分毫。

    此時的慈禧太才知道自己犯下了彌天大錯,趕緊帶著光緒等一眾皇族趕往西部避難。

    對當時世界最頂級的十一國同時宣戰,完全是清朝統治者無能的特寫。此次讓八國聯軍找到口實,再次入侵中國,從而給民眾和文化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此次戰爭,也敲響了滿清政府垮臺的喪鐘。

  • 13 # 聽之悟

    談到這個問題

    慈禧太后可能自帶因果使命。

    慈禧本名(葉赫那拉-杏貞),原海西女真族:葉赫那拉部的子孫。該部族依附於明朝且關係不錯。

    明朝萬曆44年(即:公元1616年),建州女真族首領: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起兵反叛大明,割據遼東,稱大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因海西女真部多次協助明朝攻打建州女真部,後來努兒哈赤懷恨在心,伺機而動。他集中全部力量要滅掉海西女真部,併發誓:不滅葉赫,誓不還師!

    海西女真族葉赫那拉部首領金臺石,奮起反抗!終因力量懸殊,一敗再敗。但他拒不投降,自焚而死。在臨死前,他看著愛新覺羅氏瘋狂的屠殺本部族時,痛心疾首暗發毒誓曰:吾子孫,雖存一女,亦必覆滿洲。意思是:葉赫那拉氏就是隻剩一女子,也要滅亡日後的大清。因此清朝祖制:宮闈不選葉赫氏。

    誰曾想在200多年後,一位叫葉赫那拉-杏貞竟成了愛新覺羅氏的皇后,她就是慈禧,她把持朝政長達半個多世紀,整個大清國不停的加速衰落。真是:世人不信有因果,因果何曾饒過誰。1911年,慈禧的侄女(葉赫那拉氏的隆裕太后)帶著幼小的溥儀(宣統皇帝)正式永別了滿族祖宗的基業。

    縱觀慈禧把持朝政後的對外戰爭,幾乎全部戰敗。她覺得統治大清國地大物博,輸了割地賠款就行了,反正她又不用去死。所以對世界任何國家開戰,如同兒戲。慈禧敢於向列強11國開戰,也是要完成她自打孃胎帶來要亡大清的因果使命!

  • 14 # 醉酒難聞934守護正義

    慈禧對國內國外局勢判斷不清,她是權謀家,但不是真正的政治家,她自認為搞了些小敲小打,國力提升了,軍隊裝備好了,作戰力提高了,其實國內形勢不好,生產力落後,當時根本沒有適應發展的國民生產體系,政治腐敗,人心不齊,階級矛盾尖銳,百姓貧困,軍無戰心,毫無血性,地方勢力暗自坐大,不聽朝庭調遣。國際形勢對中國不利,外國無論政治經濟軍事都優於中國,而且雖然他們有矛盾,但對待中國,心思做法卻是一樣的。所以,她不識時務,倉促宣戰,失敗是必然的。在當時,應順應歷史潮流,搞好頂層設計,逐步穩步實施全面系統改革,建立強大的國民生產體系,發展經濟,加強教育、科技 ,建立強大的新式陸軍、海軍,等時機成熟,利用帝國主義的矛盾,先後進行逐個算賬才是上策。

  • 15 # 小島知風

    從慈禧掌握真正統治實權以後,她一直是被西方列強打的是沒脾氣,各種妥協,但是為什麼一直捱打忍氣的慈禧忽然會在1900年向列強十一國宣戰呢?

    其實她歸根到底還是為了保住權力,因為西方列強企圖讓慈禧退居二線,還政於光緒帝,這主要在於慈禧的封建愚昧阻礙了列強在中國發展,所以他們發現慈禧成了絆腳石以後就想把慈禧踢開。

    貪戀權力的慈禧怎麼可能眼看著洋人把自己踢開,所以她寧可和十一國宣戰,也不放棄權力,這也是慈禧生平最硬氣的一回。

    可是硬氣的慈禧也只剩下嘴上硬氣了,她的硬氣換來了八國聯軍侵華。

    嘴強王者的慈禧見勢不妙趕緊帶著光緒帝逃跑西安,八國聯軍侵華卻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無盡的恥辱和損失,這個損失連聯軍總司令瓦德西都承認是非常重大,華人永遠不可能查得清楚的。

    而最後點了火惹了事的慈禧也沒有堅持硬氣到底,依舊是賠款,而且是更多無止境的勒索賠款,所以清政府國力更加衰弱,都說清朝亡於慈禧之手,雖然不能把清朝滅亡全部歸責於慈禧,但是這話說的還是有一定道理。

    清朝滅亡與慈禧不停的割地賠款有很大關係,滿清歷史基本可以用順口溜來介紹,康熙負責虧,雍正負責賺,乾隆負責花,嘉慶負責擦,慈禧敗到家,清朝之敗亡雖不完全在於慈禧,但是和慈禧不停的敗家也有很大關係。

  • 16 # 雲起了

    1900年1月,慈禧不顧西方駐華公使的抗議,釋出維護義和團的詔令。

    1900年6月,德駐華公使克林德在東單牌樓被清軍擊斃,以此為導火索,戰爭全面爆發。

    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以一踢二十一的勇氣,向八國聯軍(十一國)宣戰!

    慈禧太后敢於對11國宣戰,並不代表他是為國家利益著想。當時的慈禧罷黜了資本主義列強支援的光緒皇帝,引起了資本主義列強的不滿。義和團運動更加助長的西方列強的不滿情緒。而國內維新派,保皇派的威脅,讓慈禧感到自己的權利受到了威脅。為維護自己統治對八國宣戰。

    而宣戰的慈禧太后也根本沒有考慮過該決定的後果。換句話說,他僅僅是宣戰罷了,戰前必要的軍事部署物資儲備一概沒有。最終的結果只能是面對列強臨時拼湊起來的八國聯軍(義大利85人,奧匈帝國不到400人,德國900人,英國的一萬多人還是從印度抽調的阿三兵。)根本沒有一戰之力,倉皇出逃。戰敗後的慈禧太后,為維護自己的統治,由當時強硬的對八國宣戰變為了“寧予外族,不予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可笑。

  • 17 # 我是越關

    快看呀,大清朝老佛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她太勇敢了,簡直就是不畏艱險、挑戰困難的榜樣,勇往直前、奮力拼搏的楷模!!!”

    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給老佛爺頒發一個獎章呢?

    當然應該!

    不過,這個獎章不僅僅應該有慈禧向世界列強宣戰的內容,還要寫明慈禧亡人自存、自私自利、卑鄙無恥、賣國求榮的猥瑣表現。

    無論任何時候,對十一國列強宣戰,真是太TM勇敢了,簡直就是重新整理了人類的三觀。那個向五常宣戰的甘比亞猴子賈梅和老佛爺相比,價值就是個垃圾。

    為什麼說賈梅個老佛爺相比是個垃圾呢?因為賈梅和五常是單挑,而且五常的實力遠不如當年的世界列強。

    在當年的世界列強之中,僅英國、美國和德國的GDP就佔據了全球的60%,如果再算上沙俄、法國、日本、義大利和奧匈帝國等五國,他們佔據了全世界GDP的80%以上。

    反觀當時的清朝,GDP僅僅佔據了全球不到6%,而且還是個徹底的農業國,一點工業基礎也沒有,軍事實力的差距更是可想而知。

    然而,面對如此巨大的差距,大清朝的老佛爺竟然在1900年6月21日做出了震驚世界的決定,以清政府的名義,毅然決然的向當時世界的所有列強“宣戰”了。

    很多人疑問,難道是慈禧不知道清朝和列強的差距嗎?

    當然不是,要知道,在頒佈《對萬國宣戰書》之前六年,慈禧可是親歷了甲午中日戰爭。這一戰讓大清朝慘敗於東瀛蕞爾小國日本,致使清廷耗費三十年積攢的力量灰飛煙滅。

    現如今,甲午中日戰爭剛剛過去六年,慈禧不可能不知道清朝和列強的差距。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慈禧變得如此瘋狂,決定以卵擊石呢?答案就是為了她自己根本利益。

    實際上,從戊戌變法失敗後,洋人協助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逃跑,慈禧就已經對洋人心生芥蒂。而在此之後,洋人又反對慈禧廢黜光緒,於是,慈禧的排外情緒迅速增長。

    恰好,此時義和團運動興起,慈禧利用義和團打擊洋人,企圖將列強的在華勢力清除,擺脫列強的掣肘。不過,慈禧的做法自然而然的激怒了各國列強,於是列強開始組織聯軍,以保護使館的名義開始向北京進發。

    面對列強進兵北京,慈禧實際上是不敢反抗的,只能忍氣吞聲,畢竟甲午中日戰爭的陰影還歷歷在目。也因此,列強更加肆無忌憚的在中國燒殺搶掠。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在慈禧,以及清政府的眼中,為了自己的利益,普通百姓的利益是隨時可以犧牲的。

    到了6月19日,慈禧收到了一份列強外交照會,照會中宣告讓慈禧歸政光緒。於是在6月21日,慈禧突然頒佈了《對萬國宣戰》詔書,號召百姓抵抗列強聯軍,並且懸賞洋人首級。

    事情到這兒,慈禧認為列強觸動了她的根本利益,於是一個瘋狗似的老太太誕生了。她不顧大局,以及軍民死活,決定以綁架全體民眾的方式鞏固自己的權力,強行以卵擊石。

    慈禧的想法和做法是一榮不能俱榮,一損俱損。因此,即便是個傻子也不可能為她效忠。於是,我們看到了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無數百姓成為了帶路黨,轉而和八國聯軍合作。

    後來,慈禧得知列強並沒有要求慈禧歸政於光緒,於是,慈禧媚外的嘴臉立刻暴露無遺。隨即,慈禧下令停止圍攻外國使館,命榮祿和李鴻章等人去和那些在中華大地上燒殺搶掠的強盜去談判,只要自己還能夠做大清朝的統治者,賠多少錢都無所謂。

    納尼!難道不是應該讓列強賠償全體的華人民嗎?

    為什麼強盜入室搶劫殺人之後,慈禧還要給強盜錢財呢?因為慈禧決定和列強媾和,只要列強同意自己地位不失,可以繼續搜刮種花家的老百姓,那自己就可以本著雖遠必賠的原則,讓各位列強大爺笑開花。

    結局也確實如此。

    最終,清政府賠償列強4.5億兩白銀,分三十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而且,雖遠必賠嘛,荷蘭、比利時、西班牙雖然沒有參加聯軍,但也少不了!

    縱觀整個事件,一手造成國破家亡的罪魁禍首就是慈禧,她不僅能力低下,而且腦子裡只有自己一個人的利益。枉顧種花家老百姓的死活,事後還和強暴自己的帝國主義列強媾和。因此,後世又如何給慈禧一個好的評價?

  • 18 # 金虎歷史

    公元1900年,慈禧太后突然收到一份加密的加密的電報,密報的內容就是各國已經決定讓慈禧太后歸政給光緒皇帝,

    這個訊息,讓慈禧太后非常的難受,為了保護自己的權利,太后向十一國宣戰,這個決定非常的可笑,非常的愚蠢。

    因為清政府已經自顧不暇了,哪有力氣像那麼多列強宣戰呢,

    在清朝的前期因為鴉片戰爭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

    清政府賠償英國白銀,後來又爆發了第2次鴉片戰爭,隨著海甲午戰爭的失敗,清朝又賠款給日本,這說明清政府的國庫已經非常的空虛了,

    最後慈禧的這個決定,直接導致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隨後,慈禧置國家不顧,攜帶光緒等後宮一干人等倉皇出逃。 最終李鴻章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規定中國依39年期限賠償列強四億五千萬兩白銀,

    自1902~1938午中國實際支付66866.1萬海關兩,其中因外幣匯兌波動多付之數,約為9262.8萬兩,減去兌換差額,中國共支付57603.3萬兩。僅僅就是因為慈禧太后一人為保住權力顏面,自不量力向列強開戰,

    讓中華民族蒙受了重大災難!真是愚蠢至極,可悲至極。慈禧的做法也註定了她將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勇敢並不代表著魯莽,自信也不代表著狂妄,就當時清朝的國力來說,即便是和一國開戰尚不能保證勝利,

    為什麼她敢和水一國開戰呢

    她根本就不明白現在現代外交中開戰的含義,

    也不明白開戰的結果會讓承擔多麼嚴重的後果,

    在國內義和團勢力的裹挾之下,她已經忘乎所以了,所以宣戰之後,東南各省就發生了東南互保的情況,很多的封疆大吏都反對自己開戰,可見當時的很多人都覺得她的行為是非常的瘋狂,由此看看由此看出慈禧對於國際事務是一竅不通。

  • 19 # 劍客斷刈

    首先慈禧太后她一生都非常的奢侈,她是大清王朝除了乾隆皇帝之外,一個最奢侈的統治者。尤其是在中日甲午戰爭期間,她為了過自己的生日,居然挪用前線軍費,導致了甲午戰爭的失敗,這一點她作為實際統治者應該付很大的責任。她不但沒有負責,還把所有的罪過都退給了光緒皇帝還有李鴻章。最後她對八國宣戰完全就是衝動行為,她為了維護自己所謂的尊嚴,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巨大的災難,而自己卻西逃避難,留下李鴻章和八國聯軍議和。不管從那個方面,她作為一個實際的統治者,都沒有做到負責,沒有為國家著想。反而一味地推卸責任,貪圖享受,所以後人對她評價並不高!

  • 20 # 伶俐說書

    一、慈禧太后敢於和十一國宣戰的可能原因:

    ①戊戌變法以後,中國北方興起義和團運動,由於義和團對付洋人,因此受到毓賢等清朝官員的認可。

    清廷對於義和團採取剿撫並用的政策,但列強要求清政府必須剿滅義和團,並不顧反對堅持調兵進京。慈溪想,與其被義和團滅掉,老巢都沒有了,還不如借刀殺人利用洋人把義和團滅掉,至少老巢還在。

    加上慈溪素來對洋人不滿,於是產生利用義和團對付洋人的想法,於是對列強:英吉利國、法蘭西國、美利堅國、德意志國、俄羅斯國、義大利國、奧地利國、日本國、8個國家開戰。

    ②慈溪收到一封密信,內容是列國對慈溪囚禁光緒不滿,想推翻慈溪,扶持光緒做傀儡,慈溪為何阻止戊戌變法,不就是害怕丟失權利嗎?現在洋人又玩這個,不是要革慈溪的命嗎?所以慈溪就很惱火,要開戰。

    二、為什麼人們對她的評價不高?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一路燒殺,百姓民不聊生慈溪與光緒逃亡西安,美其名曰:西守。最後命令背鍋俠李鴻章,和列國周旋,9月7日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光賠款總計就高達9.8億兩白銀(本息),錢來自哪裡,肯定來自老百姓,所以老百姓們簡直苦不堪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用的有高通晶片也有Intel晶片,為什麼沒有人說蘋果以次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