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北京花事

    慈禧真乃人中龍鳳,鬼中豪傑!有首歌叫天不怕地不怕,天上下刀子也不怕,管你去說啥!誰敢讓我生日不痛快我就讓他一生不自在!

    前幾天從樂壽堂過,看著這條龍真威武,伸著五個手指頭好像在划拳,一個勁地比畫,好像在說,五魁首啊六六六啊!你怎麼那麼遲鈍呢?總感覺那條龍在挑釁!

  • 22 # 讀史得間

    慈禧對十一國宣戰,發生於義和團運動時期,宣戰詔書於1900年6月21日下發,宣稱“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八國聯軍相對輕鬆地攻入北京後,這話就成了笑談。連慈禧後來都承認,是因為被外國欺負狠了,不宣戰一下,面子上過不去。等到《辛丑條約》簽訂,慈禧和光緒高調回鑾後,誰也沒臉再提這份宣戰詔書了。

    就我讀過的史料來看,論者在引用這份宣戰詔書的時候,都是帶著嘲諷的語氣。為什麼宣戰詔書,會成為後世揶揄的笑柄?我想是因為兩個原因,一是宣戰是慈禧在洩私忿,二是宣戰詔書裡說的這些高大上的話,都沒有得到落實,詔書淪為一張廢紙。

    一、 慈禧宣戰的心理:公仇可忍,私忿不可忍

    梁啟超對義和團運動有過精闢的評價,轉錄如下:

    義和團實政府與民間之合體也,而其所向之鵠各異。民間全出於公,愚而無謀,君子憐之;政府全出於私,悖而不道,普天嫉之。

    在這裡梁啟超一針見血地指出,義和團民確實出於公義,但仇視一切外國事物,就顯得“愚而無謀”;而政府全出於私,政府在此處專指清廷高層,明顯指向慈禧。我覺得,慈禧宣戰詔書的原因還要從1898年談起。

    1.慈禧本人從1898年9月後就開始不爽洋人了,她心裡總想著要出一口氣

    為什麼這麼說?1898年9月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後,以閃電手段對付光緒帝和維新派。

    ① 慈禧太后9月21日發動政變,28日即殺掉“戊戌六君子”,看見她對這些維新人士是多麼痛恨。因為事先得到風聲,康有為、梁啟超出逃,得到英國和日本等國協助,得以勝利大逃亡,慈禧數次提出將康有為和梁啟超引回,均遭相關各國無視。此時起,慈禧就對洋人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② 慈禧將光緒帝囚禁於瀛臺,還以光緒帝的名義釋出詔書,稱皇帝病重,危在旦夕,請天下名義進京診視,營造了一種光緒帝隨時會龍馭上賓的氛圍,但士紳和外國公使的眼睛是雪亮的,前幾個月,光緒皇帝還在大力推行新政,這病來得邪乎!不僅國內士紳和一些督撫對光緒帝的健康狀況有疑問,連外國公使都看不下去了。英國公使甚至表示,一旦光緒帝出現意外狀況,英國不會坐視不理。這給慈禧帶來了相當大的壓力。她又想出一招,即因為光緒皇帝無子,她就把端王的兒子溥儁立為大阿哥,按說,國家確立了繼承人,友邦應該祝賀。但諭旨下發後,外國公使竟無一人前來祝賀,這讓慈禧太后相當尷尬,心裡那顆仇恨洋人的種子也在慢慢長大。

    由此可見,在義和團運動爆發前,慈禧就跟列強積攢了個人恩怨。

    2.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後,慈禧因私忿而宣戰

    進入1900年之後,忽然有義和團起於北方,他們還打出了“扶清滅洋”的旗號,這旗號和民國時期的“打倒帝國主義”的口號差不多,區別在於,義和團因為冤屈難抑,殺了不少教士和教民,還在北京攻打使館,列強就找到了出兵的藉口,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清廷剿滅義和團,但清廷在對待義和團的態度上是“剿”“撫”不定的。慈禧想利用義和團帶來的“民氣”和傳說中的“神術”,來對抗洋人,為自己出一口惡氣。

    我們再來看相關史實。1900年6月中旬,慈禧接到了列強讓她歸政光緒的照會,私忿更大。有歷史學者說,這條照會其實是端王等人偽造的,不管照會真假,它激怒了慈禧太后。照會提了四條要求,其中一條是讓慈禧歸政光緒。這樣的要求可以說是擊中了慈禧最大的痛點,她怎麼會接受呢? 於是在御前會議上,她變得歇斯底里,發誓要與列強硬碰。6月21日,清廷下宣戰詔書:

    我朝二百數年,深仁厚澤,凡遠人來中國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懷柔。……詎三十年來,恃中國仁厚,一意拊循,彼乃益肆梟張,欺臨中國家,侵佔我土地,蹂躪我人民,勒索我財物。朝廷稍加遷就,彼等負其兇橫,日甚一日,無所不至。小則欺壓平民,大則侮慢神聖。…… 朕今涕泣以告先廟,抗慨以示師徒,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韃伐,一決雌雄。連日召見大小臣工,詢謀僉同。近畿及山東等省義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數十萬人。下至五尺童子,亦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彼仗詐謀,我恃天理;彼憑悍力,我恃人心。無論中國忠信甲冑,禮義幹櫓,人人敢死,即土地廣有二十餘省,人民多至四百餘兆,何難減比兇焰,張中國威……

    不得不說,這份詔書寫得慷慨激昂,讀罷也讓人熱血沸騰,但為何它被後人嘲笑?我們接下來繼續分析。

    二、 這份宣戰詔書為何後來引起群嘲?“一決雌雄”徒留笑柄

    我們仔細看這份詔書,發現其傳遞了至少兩條資訊,一是清朝明知是幹不過列強的,就像詔書裡說的“彼憑悍力,我恃人心”,在殘酷的戰場上,有時候“人心”是比不過“船堅炮利”的,這實際上傳遞出了清廷“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意思,你來欺負我,我打不過你也要還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慈禧的非理性心態,她是拿國家命運做賭注來洩其私忿;二是清朝讓各省督撫趕緊派兵來京津一帶勤王,但很少有人行動。

    ① 這份詔書首先遭到了詔書釋出者的背叛。慈禧在諭旨裡表示要“大張撻伐”,號召“人人敢死”,但實際情況呢,八國聯軍大兵剛到北京城下,慈禧就帶著光緒和一班近臣,連夜偷偷逃跑了,留下京城無助的臣民,被聯軍殺戮。聲稱要“一決雌雄”,到了緊要關頭,跑得比誰都快,這詔書連同釋出詔書的人華麗麗地淪為笑柄。

    ② 這份詔書遭到了地方督撫的無視。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山東巡撫袁世凱等封疆大吏對這份詔書是很敢詫異的。這些地方實力派知道,清廷與列強交戰,是決無勝算的,他們不但不派兵,還搞起了“東南互保”,與洋人一團和氣。只有巡閱長江大臣李秉衡等寥寥數人前來勤王,但他無兵無將;近在畿輔的山東巡撫袁世凱,手握帝國最精銳的新建陸軍,但他一味避戰,並沒有與列強交鋒。詔書得不到執行,被完全無視,成為一張廢紙。

    結論:

    封建社會,詔書代表了皇帝的聲音,是必須遵守的最高指示。慈禧釋出對各國的宣戰詔書,是為了發洩私忿,純屬一時衝動。在八國聯軍兵臨北京城下,當初宣稱與八國聯軍“一決雌雄”的慈禧太后食言而肥,連夜倉皇出逃,留下城中任八國聯軍宰割的臣民;地方督撫多不奉詔,更使它成為一張空文。庚子之後,大多數人回看這份宣戰詔書,不僅會覺得“不堪”,也會覺得丟人。

  • 23 # 李好趣說史

    慈禧太后當政的時候,國家綜合實力太弱,確實都不敢恭維了。

    慈禧太后還是以光緒的名義向十一個強國宣戰。這不能夠顯示她的霸氣,也不能夠展示她的厲害,而是“彰顯”了她的傻!因為,一個沒有實力的國家,怎麼能霸道地跟別國開戰?實力呢?所以,結果很顯然:後果嚴重,代價沉重,教訓深刻。

    慈禧的決定直接導致了八國侵華戰爭。

    後來,慈禧不管國家的危亡,與光緒等人倉皇逃離故宮。逃跑時,慈禧把一堆爛攤子留給了李鴻章,並要求李鴻章和其他外華人談判。最後,清政府決定割地賠償以此讓慈禧得到安全,並最終簽署了《辛丑條約》。

    慈禧在《萬國宣戰詔書》中大言不慚,一副要與與外華人一站到底的氣勢。然而,當八個國家的聯軍來時,她對整個國家的百姓不管不顧,倉皇地逃走了。最後,她透過屈辱割地,大量滿足洋人金錢上需求的形式回來了。

    以她自己的任意妄為,使得國家陷入兩難境地,又是割地又是賠錢的,做出這種醜事,後人不會罵她就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用的有高通晶片也有Intel晶片,為什麼沒有人說蘋果以次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