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家有一隻大鵝
-
22 # 天下一支歌
劉邦其實早就想稱王了!從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公元前220年也就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的第二年,這一年秦始皇開始南巡,當浩浩蕩蕩的大隊人馬經過劉邦的老家沛縣的時候,劉邦看到這場面,便不由自主的說了一句大丈夫當如是,也就是做男人就應該這樣。就連蕭何也被這句話感到震驚。可以說一個潛在的意望已經在劉邦心裡形成,只不過此時的劉邦沒辦法實現而已,因為此時的他不過是一個市井小民而已,有這個心沒有實力。直到後來的舉兵起義的時候,也是形勢所迫逼不得已而為之,此時可能也只是為了保住性命而已。而真讓劉邦想成就霸業是在彭城分兵的時侯,公元前208年楚懷王與各路大軍自定先入咸陽者為王。這時候劉邦隨著自已的實力一點點壯大,所以才有了稱王的念頭。否則他也不會趁項羽在與秦軍主力決戰的時侯,偷偷進入咸陽,所以說劉邦在鴻門宴之前就有了稱王的想法了。
-
23 # 方城闕
鴻門宴之前,劉邦當然想稱王,而且是日思夜想。
“人沒了理想,和鹹魚有什麼區別”。早年劉邦押送刑徒到酈山時,半道上看到始皇帝巡遊車仗遮天蔽日的壯觀場面,躲在人堆中暗自喟嘆:“大丈夫當如此也。”雖然不及項羽那句“彼可取而待之也”豪邁,但也不枉劉邦身上的英雄氣概。
沛縣起事時,劉邦在蕭何、曹參瞻前顧後的情況下,冒著滅九族的危險,挑起頭來,領著沛縣的子弟南征北戰,歷經艱險,打出了一片天地,被懷王熊心任命為碭郡太守,封武安侯。
在懷王主持討論西進攻秦之時,由於陳勝、項梁新敗,眾將多有畏難情諸,只有項羽願意與劉邦領兵西進,攻打關中。懷王及眾臣顧忌項羽年青嗜殺,不實仁義,便派老成穩重的劉邦率軍西進,而派宋義、項羽北上救趙,並與他們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劉邦正是帶著這樣的信念,率領手下,一路向西,攻城奪隘。在高陽,劉邦遇到了酈食其,並採納了他的建議,襲取了陳留,奪得秦軍糧食儲備重地敖倉。在攻開啟封時,卻沒能攻下,於是劉邦引兵繼續西進,在白馬、曲遇兩次於秦將楊熊交戰,大破秦軍。
經此二戰,劉邦信心滿滿,繼續西進。在韓地又遇上了他的益友張良,在他的幫助下,劉邦軍佔領了韓國的轘轅險道。
就在這時,發生了一件糟心事,讓劉邦大為不滿。
“當是時,趙別將司馬卬方欲渡河入關,沛公乃北攻平陰,絕河津。”
——《史記.高祖本紀》
原來趙國別將司馬卬也枕戈待旦,準備渡過黃河,進入函谷關。自己歷經千難萬險,即將直面河西之地,沒想到司馬卬卻來搶奪勝利果實,劉邦當機立斷派兵攻打平陰,封鎖了黃河渡口,並下令大軍火速向洛陽挺進。
此時,劉邦獨佔關中,關中稱王的心思昭然若揭。
誰知欲速不達,劉邦在洛陽東遭到了西進以來的最大失利,不得不率軍退回到陽城。眼見透過函谷關,攻入關中的計劃行不通了。劉邦果斷改變入關路線,率兵攻打南陽、宛城。一路上劉邦採用張良之計,“招降為主,攻城為輔”,大軍勢如破竹,很快來到了武關關下。
此時,傳來了項羽擊破王離,收降章邯的訊息,劉邦心急火燎。恰逢趙高殺了二世胡亥,派人前來和劉邦定約在關中分地稱王。劉邦為恐有詐,便依張良之計,花重金收買秦武關守將,襲取了武關。
在藍田以南,劉邦乘勝打敗了從咸陽趕來的秦軍。所到之處,嚴令士兵不得擄掠,由此贏得了秦人的擁護。到了藍田以北,劉邦率軍殲滅了秦國最後一支生力軍,兵臨咸陽城下。
秦王子嬰無奈之下,乘白車白馬,攜帶玉璽和符節,在軹道旁向劉邦投降。
當時,眾多將領建言劉邦就此殺了子嬰,以絕後患。劉邦不為所動,冷靜的說道:
“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詳。”
——《史記.高祖本紀》
進入咸陽的劉邦,被秦朝雄偉壯觀的宮殿亮瞎了眼,宮中的奇珍異寶更是讓他流連忘返。最讓劉邦難以把持的是宮中三千佳麗,他當即進入了溫柔鄉里,左擁右抱,情不自禁。
上行下效,眼花繚亂的將士們,紛紛嚷嚷的四處劫掠,咸陽城頓時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得虧劉邦手下還有張良、樊噲、蕭何等賢能冷靜之輩,紛紛勸說劉邦離開秦宮。劉邦雖然不捨,但還是聽從了他們的勸告,當即整頓軍紀,封存府庫、典籍、宮殿,率軍移駐霸上。
此時,劉邦在也掩飾不住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他四處派人召集各縣的長老和有才德名望的人,並對他們說: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
”——《史記.高祖本紀》
至此,劉邦旗幟鮮明的亮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自己是與諸侯約定好的,名符其實的關中王;與父老約法三章,仍是表明自己治理關中的辦法與主張。
劉邦的種種舉措,贏得了關中百姓們的擁護,人們紛紛拿著牛羊酒食,來犒勞劉邦的軍隊。而劉邦則推辭不就,百姓們更加感念劉邦的仁厚,唯恐他不在關中為王。
所以,鴻門宴之前,無論是劉邦,還是關中的百姓,早已做好劉邦在關中稱王的準備,只等楚漢王熊心的詔令一到,劉邦既可堂而皇之的在關中登基稱王。
參考資料:《史記》
-
24 # 子正尋道
導讀:劉邦是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漢朝的開國皇帝。從當初一個小小的亭長,到九五至尊的皇帝,堪稱傳奇。另外在漢民族的形成上,也有很大的貢獻。
不得不說劉邦是一個具有雄心壯志的豪傑,在他還只是一個亭長的時候,看見秦始皇的威風出行後,就發出了:大丈夫當如是也的感嘆。還有後來他積極投入到反抗暴秦的起義隊伍中,四處尋求發展,就為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說到此,若問劉邦鴻門宴之前想不想稱王,就一個字:想。
下面就一些細節詳細說明一下。
一:劉邦積極進入關中,一方面為了誅滅暴秦,另一方面為了贏得關中王的名號。由於趙王與張耳被秦軍圍困在鉅鹿,便向當時最強大的反秦力量求助。楚懷王收到求救信之後,經過商議決定派兵救援。鑑於秦軍比較強大,為了分散秦軍的力量,準備派一支部隊從西邊直接攻擊秦朝的關中基地。就這樣北路楚軍以宋義為主將,項羽為輔佐,去解救趙王與張耳;西路軍則以劉邦為主將。可這時楚懷王丟擲了一個極具誘惑性的條件:誰先入關中,誰就是關中王。
二:為了實現更大的目標,稱王然後成為一方諸侯是必須的一步。秦朝末年,凡是揭竿而起的起義軍,其首領都有稱王的想法,早期的陳勝、吳廣也不例外。還有後來具有王圖霸業想法的豪傑,像英布、彭越以及韓信,也有稱王的企圖。說到劉邦,當然也不能免俗,歷經艱險率部起義的結果,就是達到稱王的目的。
雖然劉邦沒有得到心儀的“關中王”,但被項羽最後封為了漢王,也有了一點心裡安慰,有總比沒有好。不過劉邦不僅要稱王,還要當秦始皇那樣的皇帝,於是與項羽之間爆發了楚漢之爭。可以直白地說,稱王只是劉邦的一個小目標,其最終目的是做君臨天下的皇帝。
總之,有稱王的機會,劉邦肯定想稱王,這是任何一位英雄豪傑的基本想法。
-
25 # 谷老師
目標縮小了,劉邦最終目標是稱帝。
劉邦早年擔任泗水亭長時,曾經出差到咸陽,看到了秦始皇的出巡儀仗隊,發出了人生的感嘆:“英雄當如此”。
陳勝吳廣領導農民起義後,劉邦也起兵響應,被尊為沛公。這在當時是合理的,但這不是劉邦的最終目標,他是想借農民起義的風暴,最後達到改朝換代的目的,自己稱帝。
回覆列表
劉邦見到秦始皇出遊說:嗟呼,大丈夫當如是!說明劉邦對於秦始王的身份和地位都是很羨慕的。再加上劉邦以亭長之職能讓蕭何和曹參等縣丞唯他馬首是瞻,說明他很早就表露出野心和魄力,不然也不會在陳勝吳廣起義後立刻響應。所以稱王的想法他是一直存在,之所以拖到最後才稱漢王,跟後世朱元璋採取的方法一樣,避免露頭被針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