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寒柏隴臥子
-
22 # 陳月奇
每個時期的詩歌有各自特點,詩歌對人類社會有警醒人,滋養人等作用,在文學上詩歌語言精煉,韻味深長。體現了當代社會的文明。
-
23 # 月釀酒
詩歌是一種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首先它是語言,其次是經過凝練的,所以兼具了實用和審美價值。這也就是詩歌能對人類社會和文學產生重大影響的原因。
對人類社會:拓寬了人類表達和感受的邊界詩歌首先是作為一種交流溝通的語言出現的,對於幾千年前的人類來說,詩歌不是一種陽春白雪的文學體裁,而是實實在在的對話與記錄的語言。這也就是為什麼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西方,詩歌都是最早出現的文學樣式。
具體而言,詩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表現在工具性和情感性兩方面。
工具性
詩歌是作為一種交流語言出現的。中國最早的詩歌《彈歌》只有8個字:
斷竹,續竹,飛土,逐肉。講述的就是遠古先人們狩獵的場景。砍斷竹子劈成片,彎成彈弓裝上彈。發射泥丸快如飛,獵取鳥獸作美餐。短短八個字,就將狩獵全過程給表現出來了。這個時候的詩歌與其說是寄寓情感傳遞思想,倒不如說是為了傳達資訊、記錄經驗教訓。
古希臘著名的《荷馬史詩》,也是盲詩人荷馬對民間流傳的短歌進行編纂而成,《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長篇史詩,是人們對特洛伊戰爭中阿基琉斯與阿伽門農間的爭端,以及特洛伊淪陷後,奧德修斯返回綺色佳島上的王國,與妻子珀涅羅團聚的記憶和口耳相傳。在這個層面上,詩歌起到了記錄歷史的作用。
再說回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經》記錄了西周至春秋時期的百姓生活、政治歷史和社會面貌,其中許多詩歌都直接是當時人的語言表達。例如,《采薇》、《氓》、《擊鼓》、《靜女》等。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采薇》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飢又渴真勞累。滿腔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能體會!《采薇》全篇都是第一人稱寫作,實際上就是一位戰士徵人真實的自我表達。
詩歌在資訊傳達、歷史記錄、語言表達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在遠古溝通交流不發達的時期更為顯著。詩歌以這樣一種凝練的語言,拓寬了人類表達的邊界。
情感性
抒情是詩歌的本質特徵。《詩·大序》中曾這樣解釋: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詩,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一種表現形式,涵蓄在心裡則為情感意志,用語言把它表現出來就是詩。所以無論是“言志”還是“傳情”,都是詩歌所具備的情感性本質。
中國是詩的國度,“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歌詠的是石灰,傳達的是詩人一往無前、潔身自好的理想;“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表達的是詩人的思鄉又擔心的微妙心情。
幾乎每一種志向,報效祖國、光復社稷、潔身自好、勤勉向上、學以致用等等都能找到已有的詩句來表達;也幾乎每一種感情,暗戀、恨嫁、思鄉、別友、惆悵、離國等等都有詩句的指代。
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詩歌的情感性從未因國族和時間的差異而消退。同樣是熱烈的求愛,我們可以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也可以說“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同樣“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Yet you don"t know that I love you”也表達了這個意思。
正是詩歌的這種情感性,拓寬了人類想象和感受的邊界。兩個互不相識甚至隔著遙遠時空的人,透過一首詩,可以取得強大的共情和理解。
對文學門類:最早的文體,影響其他文體產生詩歌是一種早熟的文體。可以說,自從人類有語言以來,就有詩歌存在。在很長時間以來,詩歌史文學門類中唯一的存在。這也給詩歌的發展提供了時間。
以中國為例,古代詩歌自先秦發端,《詩經》和《楚辭》分別代表了內容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高峰,之後的詩歌在內容和風格上也沿著這兩條線發展。而在形式上,經過樂府、歌行、到南朝的四聲八韻,再到唐朝的律詩成熟,也經歷了非常長的發展期。
可以說,詩歌作為最早的文學樣式,自身得到了健全的發展,上千年來都佔據了文學門類中的強勢地位。
也正是因為詩歌的早熟,它對其他文體的產生髮展也施加了自身獨特的影響。
對散文的侵入:漢代的騷體賦,體制上與屈原的詩歌《離騷》並無太大區別,騷體賦依然保持著單純的抒情功能。風靡六朝文壇的駢文,兼具詩的抒情與散文的流暢。代表作品有曹植的《洛神賦》、王粲的《登樓賦》、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等。
對詞的發端啟蒙:詞,又叫“詩餘”,本就是從詩歌中脫胎而來,更加以長短句為主要形式,偏向情感的抒發。
對唐傳奇(小說前身)的影響:文言短篇小說是受到歷史散文和詩歌雙重影響而產生的,如《幽怪錄》。唐朝唐傳奇的作者無一例外都是詩人,唐傳奇華麗精煉的語言、濃郁的抒情色彩、纏綿悱惻的情調、浪漫的情節與講究抒情的詩歌有很大聯絡。《鶯鶯傳》、《虯髯客傳》、《柳毅傳》均是此類作品。唐詩的語言之美深刻影響了唐傳奇的語言和框架設定。
對戲曲的基礎提供:詩歌對於戲曲的影響毋庸置疑。許多戲曲中的唱段,都是以詩的形式呈現。元雜劇中的名作《竇娥冤》、《西廂記》、《梧桐雨》等,唱段不僅是詩歌語言,更塑造了詩的唯美意境。
詩歌是人類的精神家園,這不僅表現在它的藝術性方面,也因為它承載了人類自古以來的經驗教訓、發展變化等諸多因素。它不應該被束之高閣,也不必被當作閒人的玩賞之物,因為,詩和詩情,始終都伴隨在我們身邊。
-
24 # 劉肅升
詩歌是用萃練的言語,豐滿而形象表達了作者的情感,他集中表達著社會生活的同時,還有一定的節奏和韻律,是一種抒情言志文學體裁。
在資訊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傳遞資訊不便,有人編寫好詩歌來進行口口相遞,這就是最早詩歌的雛形。
詩歌具有文學的特質與樣式,其源頭可上朔到上古時期的勞號與祭詞,其本身同時內涵著最樸素與最崇高兩種意義符號,也就從源頭髮延至今對文學與社會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力!
-
25 # 青青子衿豫
詩歌是大眾的藝術,雋永的唐詩流傳下來,被廣大人民喜愛所傳頌,就是很好的證明,有多少人會吟誦床前明月光,就有多少人是詩歌的粉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被口口傳頌,說明詩歌藝術的魅力長勝不衰。詩歌對人類的影響是深層次的,它強烈的影響並衝擊人類的心靈,給人以美感,警示,或者長久的安慰。詩歌對文學的推動和滋養是全方位的,是深入靈魂的,可以說,詩歌就是文學的靈魂,這個比喻一點不為過。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紅樓夢中,詩歌在這部經典文學小說中佔有很大篇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說那些穿插其中的詩歌,就是紅樓夢這部小說的題眼,串聯並揭示小說主題,引領情節發展,暗示人物命運,暗示事件發生發展的原因和結果,起到了非常巧妙的作用。
回覆列表
詩歌,不僅有著“興、觀、群、怨”的社會效應,還能陶治性靈,滿足美感享受的需要。
中國的詩歌有三千年以上的悠久歷史,漢民族文明史開始之日,即是詩歌流傳之時,這是值得我們自豪的事。古典詩歌的名篇佳作,更是廣為流傳,膾炙人口。
詩歌,作為一種文學樣式,本職在於抒情。郭沫若在寫給宗白華的一封信中說:“詩的本職專在抒情。”從中國詩歌的的發展來看,詩歌的確是專門用以抒發感情的文學形式。
——愛情、友情和鄉情是歷代詩歌抒發的主要感情形式。
⑴抒發愛情的詩歌,在《詩經·國風》中佔了很大的比重,寫得很出色,真摯自然,傳誦至今。
古代許多詩人,處理愛情這個“永恆的主題”,是很高明的。除了對少男少女的熱戀加以繪聲繪影的渲染外,還描寫了婦人們的相思以及失戀與失意的苦悶、悲歡離合,或兼而有之。
如卓文君的《白頭吟》、李白的《春思》、杜甫的《佳人》、元稹的《遣悲懷》、陸游的《沈園》,以及李商隱的無題詩和杜牧的有些絕句,都是古來傳誦的名篇。
⑵抒發友情是中國曆代抒情詩歌中常見的另一個主題。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中國人民是最重友誼的。在古代社會,即使是賣藝四方識字不多的人,也要講講江湖義氣的;至於那些遊宦異鄉、遭受貶謫,落魄江湖的古代知識分子,就更加重視友情,留下了不少傳誦千古的優秀詩篇。
如南朝陸凱的《贈范曄》、初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盛唐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杜甫的《夢李白》、中唐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白居易的《欲與元八卜鄰》、清末章炳麟的《獄中贈鄒容》等等,都是一往情深、千古不朽的傳世名篇。
⑶至於鄉情,就更為廣泛了。從抒發鄉情的很多詩歌來看,愛家、愛鄉和愛國的感情是一致的;描寫田園、邊塞與歌頌祖國的壯麗河山、反抗外來侵略也是一致的。
如東漢蔡琰的《胡笳十八拍》、隋薛道衡的《人日思歸》、唐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李白的《靜夜思》、杜甫的《羌村》與《月夜》、李益的《喜見兄弟又言別》、白居易的《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等等。
有抒發離國懷鄉、弔古傷今之情的,如漢王粲的《七哀詩》、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岑參的《逢入京使》、賈島的《渡桑乾》、宋文天祥的《金陵驛》、金元好問的《岐陽》、元薩都剌的《大同驛》與《越臺懷古》、清秋瑾的《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等。
有抒發山水田園之情的,如晉陶潛的《歸園田居》、北齊的《敕勒歌》、唐王維的《鹿柴》、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等。
除了抒發愛情、友情和鄉情之外,中國曆代的詩人還從各自不同的地位、處境、遭遇和理想出發,抒發了形形色色、各種不同的感情,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名篇。
中國具有燦爛的文化傳統,詩歌是中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中國的詩歌史和西方差別很大,中國詩歌史從抒情詩開始的,產生於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六世紀的第一部抒情詩歌選集《詩經》是一個顯著的標誌。
《詩經》三百篇蒐集了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公元前七世紀大約五百年的民間詩歌,是中國第一部最古老的抒情詩歌選集。
從風、雅、頌這三部分看,《詩經》不僅經歷過嚴格的篩選,更是曾加以審慎的編排。不論編選者是誰,都反映了兩千五百多年前中國己有一些愛好詩歌與音樂,並具有較高鑑賞能力的創作編輯人士了。
《楚辭》是緊接《詩經》之後的又一部抒情詩歌選集,《楚辭》是東漢王逸編注的,收集了以屈原為代表的從戰國至東漢的騷體詩,以六言詩為主,屬自由詩體,是中國第二部著名的抒情詩歌選集。
《詩經》和《楚辭》在中國抒情詩歌領域興起了兩股文學思潮:一種是現實主義思潮,一種是浪漫主義思潮。自此之後,中國的抒情詩歌就沿著這兩股思潮向前發展,呈現出千姿百態的藝術風格和文學形式。
——結語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己經有了經典著作《詩》、《書》、《易》、《禮》、《春秋》。其中,《詩》就是《詩經》,後代學者有“六經皆史也”的說法,這就很好的說明了詩歌對於中國文化、歷史和社會思潮的影響了。
中國古典詩歌音節和諧、文字精煉,不僅可以慰藉心靈,更能從中瞭解、認識和學習到當時社會的風俗人情、勞動生活及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在誦讀這些詩歌時,似乎看見屈原、曹植站在面前;李白、杜甫聯袂而來,李後主、李清照並肩而立;文天祥的昂首挺胸,秋瑾的迎風而立,有如良師益友,神交己久。
既讀古人之詩,便與古人之友,共悲歡,同離合;時而擊節低吟,時而飲泣長嘆,幾乎別有天地。
參考資料:《歷代詩歌選》、《唐詩宋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