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蓮峰子

    古人用字,有《儀禮士官禮》記載:“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自謙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意思便是說對對方表示尊敬需要用字,而對自己表示謙虛則用名。除此之外同輩之間必須稱字,而長輩可以稱呼名或者字,稱呼字表示長者對彼此的敬愛。

    字是根據自己的名字以及自己的地位來取得,和名字意思大概相同,相輔相成。因為字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和名字相輔相成。

    現在一般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了。因為新文化運動等,認為“表字”是封建知識分子的象徵,所有很多人棄字不用,但也有文人堅持在用,看個人愛好嘍。

  • 2 # 文仰山人

    姓名過去是有等級的,最古的時候,身份低賤的人是沒有姓名的,只稱什麼氏,後面為了方便管理,才有一個姓名。姓名後面發展到是由家長,或家族尊者幫放的,裡面一般按字輩排定,不能亂放。所以這個姓名是不由自己做主的,人長大以後,為了對姓名再進行闡發補充,才又取號。古人平時見面說話,以號相稱,不直呼其名。

  • 3 # 加油奮鬥的少年

    古代的中國人需要起名也要取字,是因為有一些比較講究的傳統,每個人的名只能父母用來稱呼,而同輩之間只能稱呼對方的字,但是隨著新中國的成立,現在的人們之間也沒有這麼多的講究,所以基本上就不再取字。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全國有一次人口普查,為了方便統計戶口的需求,所以說建國後出生的人口都不再取字,取消字之後,彼此之間在稱呼的時候也方便了許多,就可以直接稱呼姓名。

    而中國古代人既要取名,又要取字,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傳統,從西周後期的時候周禮就記載,一個小孩子生下來之後三個月由父母命名,男性20歲之後為他取字,而女性是在15歲之後取字,而平時在用來稱呼的時候,一般大家都互稱對方的字。

    像名這種稱呼,只有在非常正式的場合個人才會寫上自己的名,或者是用來父母稱呼晚輩的時候直接喊名,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之間不但有姓名之分,而且還多了起“別號”的風俗,比如說蘇東坡,號東坡居士,這些一般是文人雅士用來稱呼的名字,但是在建國之後,這些逐漸用不到,也就取消了取“字”之說。

  • 4 # 百曉生談歷史

    傳統取字是古代中國社會禮儀的一種。要從姓名說起,古代,長輩對晚輩可以直接叫對方名字,平輩這樣做就視為不敬了, 自己稱呼就視為謙虛。那平輩間怎麼叫?就叫字咯以示尊敬

    《禮記》記載男子20而冠取字,就是說20歲,加冠禮時家長會請很多人來參加,一般會請賓客中的大賢給兒子取字。就是要有文化人來做這事。古人對這講究,冠禮就是告訴你成年了做事要了注意操行了,也告訴大家這傢伙不是小孩了。字就於是有了這些寄託。取字是要具備條件的。

    現在說現代。有人說主要是文革造成的,本人反對,文革是不是好東西但也別把屎棚子往上扣。臺灣香港新加坡大馬除了大陸其他都沒文革,但是華人現在不都沒再取傳統的字了嘛。(其實是有的只是發生變化了,為什麼這麼說,除了大陸其他地區的華人基本都有英文名,這就是他們的社交稱呼。只是換了馬甲,當然也可能是流行)。別拿連戰李傲虎我,這些193幾年生的。。。。

    正題,傳統字消亡的原因1受西方文明衝擊,1915左右開始的以胡適,作人,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帶來的思想衝擊對字有很大的負作用,這幫人主要分為兩派一派主張馬克思等的社會主義,打到孔老二。另一派主張西方資本主義民主,不打倒孔聖人。但是兩派有共同的主張就是解放思想,主張白話文。去文言文,去除封建禮教枷鎖。取字是禮中之一。2那個時期文盲太多取字資源短缺。3戶籍登記改革。4文革 !!!!非大陸地區字的變革。他們不接受像冠禮這種形式,但接受體現相互尊敬稱呼字的人類社會文明行為。但是受西方優勢文化的影響慢慢轉變成英文的平輩稱呼。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5 # 西象涼

    其實,名、字、號的作用和意義,是有區別的。

    記得看《三國演義》,諸葛亮出場時,自報姓名那一段嗎?他是這樣報的:山人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號臥龍。

    古人為什麼不僅要取名,還要取字甚至取號?

    名,登入家譜,是最尊貴的,是長輩和老師取的,也是長輩和老師(包括以後的上級)叫的。為了顯示其尊貴,在一般公眾場合是不能使用的。字,是成人後自己給自己取的,也有請名人或博學的人給取的。字在公眾場合使用,用途最廣。字不只是古人有,近代孫中山、蔣介石等等,包括許多普通人都是有名有字的。號,可以自己取,也可以別人贈,如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就號稱為“臥龍”。

    古人於名、字、號之間的關係,可簡單地概括為:名以正體,字以表德,號以明志。

  • 6 # 午夜太陽

    古人特別是文化人都講究自己的名與字,有些人還有自己的號。名一般是在小孩剛出生時就取好了。而字一般是在男孩子加冠(男孩子二十歲的時候,即二十弱冠)時由長輩師長等為之代取。加冠就代表著男孩子成年了,通常在加冠的同時,由德高望重的長輩或貴賓來取,以表期望、鞭策鼓勵之意。字也是對自己名的進一步解釋闡述,比如毛主席名澤東字潤芝,潤澤,就是這樣,當然不是潤澤東芝,是潤澤東方[呲牙],再比如胡適字適之也是一樣的道理。總之字都是代表著一種好的祝福。

    有些人還有號,號一般是自己給自己取的。比如陶淵明原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蘇軾號東坡居士,號很多時候體現出的是本人的志向和情趣。與自己的名與字沒有什麼太大的聯絡。

    現代人之所以不在取字了一方面是由於民國時期的思想解放,很多人認為中國之所以落後捱打是因為封建糟粕太多,而字就是封建文化的一大特徵,所以很多人就不再取字,以示與封建時代隔絕。而新中國成立以後破四舊,打到封資修,就更沒有多少人取字了,名字也要革命性,這樣幾代人以後就沒有再取字的習俗與社會土壤了。

  • 7 # 帝文兮

    古人的名字確切地說,應該是分為名、字、號這三種,名就是對自己的正式稱呼,字就是對這個稱呼的延續,號則表示自己的志向。

    古人取名後還取字,主要是彰顯禮儀之邦,重視禮法。名和字在稱呼上也是非常講究,平時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產生了我們特有的“避諱”制度。

    而現代人是因為覺得取字比較繁瑣,加之取字也確實很少能用到,遂也就認為現在沒有必要再取字了!

  • 8 # 中醫生命科學

    你好,我們處在一個所謂的新時代,

    姓是家族的,名是父母在孩子一出生取的,字是孩子成年以後取的,而號自己根據本人的志趣愛好取的,當然也有的是別人取的,用以概括這個人的特徵。通俗地說,姓和名誰都有,但字要是有身份證的人才有,因為這標誌著這個人已經成年,而號,一般是文人或有身份地位的人才有。

    一個人在小時候,父母長輩之外的人,也可以稱呼他的姓名,但是在成年以後,為了表示尊重,一般要稱他的字了。當然,稱字一般是在同輩的朋友之間,要是長輩,就可以直呼其名。《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同輩,你要是直呼其名,那就是不尊重人家。

    那麼,名與字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一般來說,字是用來解釋或闡述名的。古人取字,一般有以下三種原則。

    第一,字與名是同義詞,或者是加強這個名的。比如,屈原,原來他的名字叫平,而他的字,就取了平的同義詞,叫原,後來我們就叫他屈原。李白,名字叫白,取的字叫太白。陶淵明,名字叫淵明,字叫元亮。諸葛亮,名字叫亮,取的字叫孔明。杜甫,名甫,而甫是美男子的意思,就取字叫子美。

    第二,是取與名相反的意義。比如唐朝文學家韓愈,愈是更加、前進的意義,而他就取字叫退之。北宋詞人晏殊,字同叔。唐朝著名的田園派詩人王績,名是績,就是功勞的意思,所以取字叫無功。

    第三,取名的聯想的意義。比如岳飛,名字叫飛,就聯想到大鵬展翅高飛,取字叫鵬舉。張飛,名字叫飛,就取這個字的聯想意義,叫張翼德。趙雲,易經上有云從龍風從虎之說,就取字叫趙子龍。

    古人的號,是自己取的,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人生胸懷、志願與理想等,用來表達自己的人生志趣。《周禮·春官·大祝》上說,“號為尊其名更美稱焉”。名、字是由尊長代取,而號則不同,號初為自取,稱自號;後來,才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稱尊號、雅號等。

    取號,是一門大學問,你一定得弄一個高雅的或者特別粗俗的,總之是與眾不同的,來標誌自己的身份。號一般與個人的人生理想或人生際遇相關。號一般也有幾種原則。第一,自己居住的地方,比如有個什麼山,什麼湖,有一棵什麼樹。比如陶淵明,家門口有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辛棄疾在隱居的時候,房子窗戶往外看,就能看到莊稼,就號稼軒居士。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蓮鄉,故自號青蓮居士。蘇軾,被貶到黃州以後,在東坡上種地,就自號東坡居士。第二,號多表達自己的理想或人生志趣。“六一居士”是歐陽修晚年的自號,因為他喜歡“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一老翁”的生活。賀知章,自號四明狂客。蘇東坡還有一段時間叫鐵冠道人。

    綜合上述,實則是現代人遺忘了傳統文化,只有少數玩家有名、字、號,而且形成了專門的姓名學!

  • 9 # 和女兒一起讀書

    窮人只有名,沒有字,更沒有號。只有貴族,和士大夫階層才有名字號等。這代表了一種等級觀念,和地位的象徵,同時,也可以作為一種人群區分。另外,古古代是禮法社會,人倫綱常很重要。

  • 10 # 熱血青春網

    大約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後,國人便開始屏棄字、號了。理由是它比較麻煩,而且它與普羅大眾有一定距離(之前多是識字讀書之人用“字”,字一般由授業教師或著家族長者賜予),因而被新青年當成封建舊事物丟掉。另外有清一代,人們的“名”普遍從有秦漢古風的單名變成雙名,減少了重名的現象,

    字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它最初所擁有的辨識功能(過去,人們取名用單名,難免重名。而字一般可以區別---因為即使同姓同名,字(號)也未必相同,而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因為出於互相尊重的關係,基本上是不直呼其名,而以字(號)作稱呼)。因此“字(號)”也就漸漸淡出中國人的人稱姓氏指代系統了。 另外,還有破四舊,戶制的問題。那個時候很多人的家譜都被燒了。

  • 11 # 上頭派掌門

    古代文化普及程度很低,官宦人家、書香門第給孩子起名才比較講究,普通老百姓也是胡取亂叫,比如劉邦最初叫劉季(“季”是排行),朱元璋最初叫朱重八(類似於“狗剩”)——青史留名的通常是帝王將相,於是我們便誤以為古人都有名和字。

    現代人沒有了明顯的等級之分,名字也不再是身份的象徵。很多父母在給孩子起名的時候乾脆大名和小名一起取了,比如王玉琦,“玉琦”是小名,前面加個姓就是大名了。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很快,凡事都要講效率,不實用的東西自然要被拋棄。

    給孩子起名太難了,不重名幾乎不可能,再去取個字解釋或補充名,無疑是出力不討好。外國人直接取名叫詹姆斯就行了,說不定用的還是外公或明星的名字。名字就是個稱呼而已,叫“富貴”的未必能飛黃騰達,叫“美麗”的也可能相貌平平,看開就好,不必自縛其身。

  • 12 # 清靈書香

    古人的名字確切地說,應該是分為名、字、號這三種,名就是對自己的正式稱呼,字就是對這個稱呼的延續,號則表示自己的志向。名字是近代之前的古人分開的不同叫法,近代史上,名和字連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詞語,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意思,所以不再有取名取字之分。也算是古代漢語和近現代漢語用詞的差異,類似的還有諸如窗戶、妻子,古漢語窗(窗子),戶(門);妻(內人、妻子),子(子女)……

  • 13 # 明之書苑

    這個要從上古的巫術說起。

    建議去看一下《金枝》 這本書,研究的是世界各地的上古風俗習慣。上古時期,全世界的先民對於自然都特別敬畏,所以都有拜天敬神的行為,漸漸發展出了很多禁忌。在這些行為中衍生出來各種巫術,其中一種巫術就是透過摘取別人身上物件去詛咒其生病或死亡的方法。

    名著《金枝》

    而又由於發展出了對自己祖先的敬畏和崇拜 ,因此又得出了孔子所說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 的觀念。進而又得出名為祖輩所起,與自己的身家性命是休慼相關的觀念。

    一旦讓別人知道了自己的名,就會給別人施展巫術詛咒自己的機會。尤其是小孩子,本身就比較脆弱,所以小孩的本名更不能讓人隨便知道。

    楚國的巫術圖

    因此就有了在孩子出生時起字的習俗。這和現在很多農村有給孩子起賤名的習俗是同出一源的。

    周朝之後,發展禮樂文化。漸漸的,又有了直呼別人的名是不禮貌行為的規定。尤其是20歲以後,除了長輩之外,直呼別人的名是不禮貌的行為。所以就演變成了進入20歲時,長輩給起字的行為。預示著從此以後是成人了,別人只能稱呼字了。看《三國演義》就能發現,別人再痛恨曹操,也不會直呼其名,而是罵他曹阿蠻或孟德。

    曹操

    進入現代社會,迷信被破除了,加上新中國成立之後破四舊等行為,成年取字的習俗就消失了。

  • 14 # 陶然忘機

    古代人們的思想中覺得直呼別的的名是不尊敬的,都是取有名還有字,但是我們現在人都沒有這個想法了。中國古人可以說是非常有講究的,不僅要有姓、名,甚至還要有字、號。現在的人,大多數有“名”,無“字”,所以當我們說到“名字”的時候,大多都是姓名。嬰兒在出生三個月的時候由父親給命名,這就是古人“名”的由來。後面的字、號是自己加的。一般都是文人或者讀過書的人加。少有柴夫,農人給自己加字、號。

  • 15 # V小萌

    古代人取名,取字,取號都特別的有講究,一般來說字可能更正規一點,就是那些上下輩之間的稱呼,名字就不一樣了,就是很熟悉的平輩之間才互相叫名,他們都覺得要是陌生人之間叫名都是不尊敬人的。

    到了現代,人們自然也就不想那麼麻煩了,反正是不必要的的呀,一個名字不就是代表一個人嗎,容易區分才是關鍵。所以說差不多從文化大革命開始人們都開始不怎麼取字了,名字也合二為一了。而且我們現在都是有身份證的,你有名還有字當然也不方便登記呀,所以說現在人都不再取字了,名字合二為一了。

  • 16 # 蓬蒿石頭康

    古代穿衣服長袍大褂,繁冗縟節的各種生活,見面,會議形式,還有各種各樣耗費時間的事情,他們真的是吃飽了沒事幹,所以花在這些事情的閒情逸致比較多,隨著文明的不斷進步,誰還天天搞那些,都耽誤了刷手機……[淚奔][淚奔][淚奔]

  • 17 # 光頭如一

    我的理解很簡單點,名是由父母、長輩喊的(類似於小名、乳名),或者自稱的,小時候取的;字是成人後取的,也就是大名,在社交活動上,由別人稱呼的。

    前些年也有學者倡議現代人也應該恢復字號,因為重名太多,加個字就可以減少這種情況。比如兩個人都叫王一,若一個取字二三,另一個取字五六,這樣重複的機率就會降低不少。我覺得是有道理的。

  • 18 # 使用者一個人

    中國古代不止名字,就是姓氏也都是貴族或皇封的。普通人根本沒有姓氏。而且氏是指男子,姓是女子。像秦始皇是贏氏。像楚國羋氏就是指男的,但羋月就是羋姓,因為羋月是女子。名字是為了禮數,像《三國演義》裡曹操,曹氏名操字夢德。劉備,劉氏名備字玄德。自稱為了謙虛便自叫己名:“操”、“備”。稱呼對方為了尊重稱字:“玄德”、“夢德”。而現在特別是文革後,已經很少有人知道這些了!

  • 19 # 沒有雨傘的人要努力

    在中國古代,姓、氏、名、字是四種截然不同的東西,直到近代,才歸類為”姓氏”和”名字”兩個單元。

    一、姓氏

    從最早的母系氏族說起,每個部族都有著共同的女祖先。這時成年女子要留在本氏族,與其他氏族的同輩男子實行群婚。而男子則要前往外氏族,和別的女性生育後代。在這種社會關係之中,子女往往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也就只能隨母取姓。在古姓之中,不少都有”女”字旁,比如:姜、姬、嬴等等。這些都是族姓,”姓”是舊有的族號。

    隨著人口的擴大,一個部族自然分成不同的支系,並且逐漸獨立。此時為了加以區分,每個支系會為自己設立另外的稱號,這就是”氏”的來源。例如,商族人祖先姓子,後來才分出殷、來、宋等氏。氏的來源多樣,可以來源自祖先的稱號,例如軒轅。可以來源於祖先的職業,例如巫、陶。此外還有很多來源,不再一一列舉。

    姓的歷史比氏悠久,並在社會變遷中逐漸被氏取代,並呈現出一定的階級特徵。《通志·氏族略序》中提到”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例如”司馬、司徒”就是脫胎於官位的氏,”文、景、武”是多發源於祖先諡號的氏,”魯、楚、秦”是來自生活地點的氏,往往”氏”不是貧賤之人可以有的。

    在周朝之前,姓和氏分治不同的功能。男女之間,姓同氏不同,不能通婚。而姓不同氏同,則可以通婚。先秦時期,只有貴族才能使用姓氏,比如”庖丁”就是名叫丁的廚子,公輸班叫”魯班”卻不姓”魯”,只是”魯國的班”。到了秦漢時期,姓與氏才逐漸統一成一個東西,發揮同樣的社會作用,也走入尋常百姓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女性而言,姓氏比名字更重要。出嫁以前,在姓之前加上”孟、伯、季”等排行作稱呼。出嫁以後,在姓前加以所出身的國名,比如”齊、秦、魯”。稱呼婦女的時候,也往往在其姓的後面加上一個”氏”字,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張氏、王氏、徐氏”。這類體制,後世多有演變,但在先秦時期業已形成。

    二、名字

    名和字的區別在很多文獻上寫得明白,如《禮記·檀弓上》所言”幼名,冠字”,人在出生的時候無名無字,出生三個月之後,會起名字,這就是”幼名”。而在成年之後,行冠禮,則”冠而字之”,可以走入社會了。《禮記·士冠禮》中有言”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也就是說,一個人在成年之後,長輩們起的”名”就不適宜在社交場合直接稱呼了,得取一個供平輩、晚輩人稱呼的新叫法,就有了”字”。

    “字”是男女皆有的,不是男性獨佔。《紅樓夢》第三回中,賈寶玉問黛玉”妹妹尊名”,黛玉說了名字。但寶玉問”表字如何”的時候,林黛玉說”無字”。這是因為黛玉年齡未到十五歲,又沒有婚配,就沒有自己的”字”。《禮記·內則》中說”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這是說女子的成人禮在十五歲,之後就可以嫁人了。在這個時候,就有了自己的”字”。所謂的”待字閨中”,就是來源於此。

    “字”可以是一個字,也可以是兩個字,但以雙字者居多,更長的少見。比如屈原,名平字原,就是單字。岳飛,名飛字鵬舉,就是雙字。取字的方法有很多,但一定要與”名”有所關聯,《顏氏家訓·風操》有言”名以正體,字以表德”,正是此意。可以取近義,也可以進行一些比喻延伸,甚至可以反義相對,方法多多,在此就不贅述了。

  • 20 # 馬火蟻

    現在也還可以取字,沒人規定現在不能取字了。

    名字是父母長輩賜予的,終身不變。字號,大多是自己根據自己的志向興趣來起的。有的是對名字的進一步闡釋。如李白字太白,陶淵明字潛,號五柳先生。現在人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名字起字號以明志。戶口本上有姓名欄,雖沒有字號欄,但是有曾用名欄。名人大多有別名,如周樹人,別名魯迅。

    姓名終生不變是對長輩對父母的尊敬,是上了家譜的。字號、別名是自我思想志向的展示,人人可以取的。現在的人不再取字號是因為現在的社會文化氛圍,人們不講究了。現在人們常在姓名之外給自己取網名,這是社會變化使然。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瞭解,估計字號在以後會多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胎很順利,二胎一直懷不上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