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陳展鳴

    書法之所以崇尚古代名家是因為今天的書法水平遠遠不及古人的水平,取法乎上,選古代名家碑帖為標杆是我們學好書法的唯一正確辦法。

    今天已經是科學現代化的社會,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已經跟過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硬筆書寫的實用性地位已經取代毛筆有二三百年曆史了,傳統書法幾乎斷了根,大部分人都不很認識傳統書法,不很喜愛書法,更不知書法美在何處,成了書法上的“美盲”。其實呀書法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我們都有責任和義務保護它!

    若論書法作品的水平高低和品質優劣,今天我們的書法比起古代的書法簡直足望塵莫及的,其主要原因是古代的書法除了講求藝術美感之外更主要是體現實用性方面,書法一直不曾離開過當時人們生活和工作及社會一切活動。千百年來在更新換代中書法也同時經歷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各體一路發展而來,積澱深厚,處處閃耀著中國古代文人和藝術家們的智慧光芒。。。有關書法上的筆法和章法等都有一整套成熟而長盡的實踐和理論體系,完全能給後人在學習上的指導。今天我們學書法如果不以古代名家名碑名帖為標杆,以何為標杆呢?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是三幾個異常聰明的人或幾個圈子團體裡的精英分子可以短期內創造出來的,中國書法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有著自己的特殊性,跟古代各家學書法,取法乎上,無容置疑,只有這樣才是最正確的學習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把書法學好!以上是本人拙見,希望對學書者有用,謝謝大家閱讀!

    二O二O年二月二十六日

  • 22 # 易茗易心經

    書法崇尚古代名家,並作為標杆,這本來就是一個誤解。真實的情況是自古到今沒有人把古人書法作為標杆。你看張彥遠《法書要錄·筆法傳授人名》說,蔡邕受於神人,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這段裡從古到今人名排列順序為:神人—蔡邕—崔媛—文姬—鍾繇—衛夫人—王羲之—王獻之。按照崇尚古人,那應該大家都去向神人學習書法,或許有人說了,神人不是真實的存在,那蔡邕呢,這個是不是真實的存在,那後面—鍾繇—衛夫人—王羲之—王獻之有幾個向這個蔡邕古人學書法了。至於二王之後到現在又有幾個人學習二王之前的古人書法?

    為什麼有書法尚古的說法,這就是今人斷章取義,以訛傳訛。書法尚古的本意是指同時代的人,學習書法都是向在自己所學範圍內有著最高層次的前輩學習。而不是向同時代的師兄師弟學習書法,你向師兄師弟學,你就等於傳承了師兄師弟筆法。就算師兄師弟寫的比自己好千萬,他們都是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得來的。沒有人捨本逐末放著前輩不學,而去學習師兄師弟的書法。所以大家都把在書法範圍內有著最高層次的人當做標杆來看。就如同二王,歐顏柳趙,他們已經把屬於自己的特色融入書法之中,已經把範圍之內的書法寫到了極致,後人無法在這個範圍之內超越。要想超越,必先接近古人,所以就有了書法尚古的說法。

    不是我們的審美不如古人,是我們的審美超越了古人,但是我們的書法技藝沒辦法超越古人,所以才有千千萬萬的人去學習古人的書法,在探索和創新中尋找超越古人的路徑,雖然這條路看不到方向,只要有希望,就會永遠不會停下腳步,一代又一代的書法愛好者義無反顧在努力,在前進,永不止步,這就是書法的魅力所在。

  • 23 # 文三吉的書法生活

    您問題中所提到的難道我們的審美還不如古人?這裡有一個問題,我們的審美從哪裡來?這個東西不是生來就有的,也不是人人經過後天時間耳語目染就能夠有很高審美的。我認為書法的審美,是需要刻意去訓練的。這個問題,就好比選美比賽,我們確實是人人都可以去評價,但評委一定是隻有幾個人,為什麼?原因之一一定是因為這幾個評委見過的選手比我們多得多。

    因此,我們多數人的審美,要比古人高,我認為可能性不大…比如梁武帝蕭衍評王羲之書法“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我們現在哪怕是再用心看王羲之的字,都看不出龍在跳,老虎臥著,鳳凰在等待著的狀態……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在某些方面相比古人在是在進步的,比如字帖很容易就能購買到,而古人很有可能一輩子就只有幾張字帖,或者十幾張字帖(拓片)。

    書法為什麼崇尚古代名家?因為我們要學習書法的唯一方式就是崇尚古代名家,或者學習書法的唯一方式就是學習古代名家的經典法帖。不然又學什麼呢?就單純的拿毛筆隨便寫寫嗎?如果是好玩,當然沒問題,如果要寫好,真的只能從學習古代景點碑帖開始。

  • 24 # 我是大頭哥哥

    因為古代的書畫作品流傳,第一就經過了歷史的淘汰選擇,好的作品就有人去專門保管保養。同時也經過了同行的比對和選擇淘汰,所以儲存下來的大都是精品中的精品。還有古人很講究琴棋書畫吟詩作對。大都是具有很深的藝術修養和文化底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古代生活節奏比較慢,能夠沉下心來潛心研究,自然能十年磨一劍,而近人大都是受了快餐理念的影響,心浮氣躁,追名逐利,都想一夜成名,不擇手段。所以在表達藝術內涵上,就容易浮光掠影。

  • 25 # 雷水初六

    崇尚古代名家是因為他們經過了時間和空間的殘酷淘汰,流傳下來,並且其成就被大多數人認可。

    至於說到審美的問題,首先我認為藝術審美能力是需要培養的,不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本能審美是低層次的,而藝術審美則基於文化和思想的基礎上)。

    因此,不是說你是現代人審美就一定比古人強,別忘了,這一批古人可是幾千年,恆河沙數的基數里出來的精英。

    其次,書法審美屬於傳統審美,現代人所培養的基礎審美則混雜了傳統和現代的西式審美。不能說現代人在傳統審美上就高於古人了,尤其是古人(文人)普遍具有相當的書法基礎,而現代人普遍沒有。

    最後,書法這東西,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為什麼說二王高峰之後難超越?當時的社會風氣,唐代崇尚鼓吹,各種原因夾雜。像隸書走向高峰之後,呈現程式化裝飾化傾向,唐楷高峰後,後人也難超越,再難有大家。行草書因為發揮餘地較大,容易表達個性,歷代都是相對容易出頭的書體,而宋後也幾乎沒有什麼個性書家了,能探索的,發揮的幾乎都被玩遍了。到清朝,翻出碑刻來,以碑入書才造就了清篆隸的一波小高潮。可以說書法資源是有限的,能借鑑和發揮的東西更是有限的,幾千年來,聰明人有的是,越是後來者越難有發揮的餘地。

    近幾年隨著秦簡漢簡的大量出土,很多書家紛紛取法,造就了很多“簡式書風”也是書法資源擴充增加風格的一個例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你1000元買鞋,你會選擇買一雙耐克還是會買兩雙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