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日暈三更雨

    北宋不能算是大一統王朝。

    “大一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概念。 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把儒家思想放在至尊地位,並且提出“大一統”的主張,倡導建立一個疆域、文化、制度等全方位高度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

    因此,大一統王朝的硬性標準之一是恢復舊漢故土,也就是西漢漢武帝開疆拓土以後漢朝疆域。

    而自秦漢以後的大一統王朝都覆蓋了舊漢故土,並且進一步擴大了疆域。畢竟王朝如同人一般,不可能一直原地踏步的,總是會在前人基礎上不斷進步的。

    所以這個標準來看,宋朝並沒有達標,而且遠遠不夠:

    北方:北宋沒有收回燕雲十六州和遼東地區,沒有控制河套地區,長城以南的大片土地北宋都沒有控制。南方:南方還有個大理,而南宋甚至連中原都丟了,兩宋離大一統都還差很遠。西夏,大理,遼,金都和宋對立的政權,而且並沒有向宋稱臣,因此,地盤上宋不能算作大一統。

    那為什麼宋被後世部分人稱為大一統王朝呢?

    從元朝的修史標準來看,宋、遼、金皆為正統王朝,但正統和大一統還是有區別的。

    很多人將宋朝算作大一統王朝的錯覺:

    北宋佔據了中原漢地的精華,所以在教科書中,主要以宋朝為敘事,加之宋朝的文化成就達到了登峰造極,比之大一統王朝都毫不遜色,軟實力上可以說是達到大一統王朝標準,因此很多人下意識將宋朝這個正統王朝視為大一統王朝。

    因此很多人誤解宋朝為大一統王朝,但就事論事來說,宋朝只是正統王朝,並非大一統王朝。

  • 22 # 而知而行的歷史

    中國人特別中意大一統,源於骨子裡對亂世流離的恐懼。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政治演進的終極目標,即是大一統。

    不過,大一統雖是好事,也存在弊端。好處自然是能夠集中全國的能量應對自然災害,弊端則是為了秩序的穩定犧牲了部分社會活力,使得國家政策僵化,不利於社會發展進步。

    (周代發展出大一統的文化)

    如果從狹義的角度來理解大一統,意思就是天下只有一箇中央朝廷,是為正朔所在,是公認共主。

    中國歷史文獻首次出現“大一統”,是在《春王正月》。這本書是戰國時期文學家、思想家公羊高創作的一篇散文,採用問答的形式對“元年,春,王正月”進行逐層的剖析,闡釋了經文中所蘊含的尊周大一統的思想。大意是說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這本來是史官的記史習慣,後來被當做政治成就被歷代封建統治者所追捧。

    到了秦朝,秦始皇已經不滿於狹義的“大一統”概念了,他想要的更多,因此他焚書坑儒,追求天下長治久安。他不僅要做塵世的皇帝,還要做精神世界的王。

    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大一統的概念逐漸成型。當時,酷吏張湯還發明瞭一個新的罪名“腹誹”,心裡說皇帝的壞話也要被治罪殺頭。心裡說的話怎麼會被外人聽到?那可就不管那麼多。

    (漢朝開始追逐思想大一統)

    此後,大一統即意味著領土的統一,思想文化的統一,政治制度的統一。整齊劃一,秩序井然,各安其位,王道樂土。

    可是,這種理想狀態下的整齊劃一是不符合經濟學原理的,是一種脆弱的暫時平衡。所以,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大一統的局面維持的時間越來越短。

    北宋王朝從立國之時就不是大一統王朝,短板主要體現在領土和政治制度方面的統一程度做的不夠,哪怕是周邊地區表面的臣服就沒有能夠達到。

    元朝人修史,把遼國、金國、宋朝都列入了正史。西夏沒有這種殊榮,可能蒙古人確實對西夏人很痛恨(據說成吉思汗的死因與某位西夏王妃有關)。即便如此,與宋朝並立的還有遼國、金國,他們的治內,也有大量的漢人。

    (北宋疆域北線未及長城)

    更為離奇的事,這些地區的漢人並沒有認宋朝為祖國,當宋軍打到幽雲時,有不少宋人幫著遼人打宋軍。他們已經認可了遼國,並且認為遼國是他們的祖國。後來的金國漢人也認可了金人的統治秩序,幫著金人打宋朝,打蒙古人。

    所以,宋朝不僅領土沒有統一,連政治工作都開展的很不順暢,連王化之地都沒有形成向心力,更不用提化外之地了。

    (南宋疆域止有200萬平方公里)

    宋朝唯一可讓人稱道的是經濟文化發展領域,在軟實力方面已經達到或者超過了“大一統”的標準,因為宋朝的文化向來為各國之正統。

    由於宋朝繼承的是中原王朝的正統,所以,國祚持續時間也是那個大分裂時期最長久的,所以,史官們在習慣上以宋朝為正統,稱之為“唐宋”,與唐朝並列,儼然大一統。

    事實並非如此。

    不過也不必為此感到惋惜,宋朝統治者也並沒有著意於大一統。趙匡胤時期,就曾經玉斧劃界,把大渡河以西的地方都放棄了。

    宋朝的統治者相對於唐朝浪戰亡國的政策而來,他們顯得更加務實。

    這與時代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因為當時的遊牧民族已經從部落狀態進化為農牧結合,有了國家的架構。在冷兵器時代,宋朝已經沒有足夠的技術代差來彌補社會組織效率的低下了。

    宋朝曾經很努力,可能也正是因為“大一統”的原因,使得宋朝沒有發展出工業文明,無法攀升科技樹,最終在與野蠻文明(武力卻很強大)的碰撞中毀滅了。

  • 23 # 這些歷史要讀

    其實,關於北宋是否能算是一個“大一統王朝”,應該還是頗有些爭議的。

    北宋立國後,相繼滅亡了南方和北方的多個漢族割據政權,大致上完成對中原漢地的統一,是當時唯一的漢族王朝。因此,北宋作為“正統王朝”的身份是可以肯定的。但北宋是否能算是“大一統王朝”,那就難說了。

    首先,何為“大一統王朝”呢,這又有何衡量的標準呢?

    根據《漢書·王吉傳》:“《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

    這其中的“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就要求一個王朝必須做到全國各地風俗教化一致,九州方圓政令貫通統一,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說白了,一個合格的“大一統王朝”,最基礎的一個條件,也得實現對漢族傳統意義上“九州”的完全統一。

    所謂“九州”,指的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合稱“九州”。以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標準來衡量,秦朝是剛好完成對“九州”統一的。基於這點,那麼疆域範圍比秦朝還要小的北宋,終其一朝都無法完成真正意義上的“九州”統一,顯然是不合格的。

    由於五代十國時著名的“兒皇帝”石敬瑭,早早便把北方鎖鑰幽雲十六州割讓給了異族王朝——遼國。而北宋立國後,宋太祖趙匡胤又全面推行“重文輕武”的治國之策,使得北宋的軍事力量快速退化。因此,北宋在面對北方的強鄰遼國和西夏的軍事壓力時,往往處於被動局面,別說開疆拓土了,就連丟失的故土都奪不回來。

    如此一來,北宋的疆域範圍始終無法完全涵蓋“九州”,屬於“冀州”一部分的幽雲十六州故土和屬於“雍州”一部分的西北河西走廊地區,始終都落在異族政權手中。因此,北宋始終都無法完成對“九州”的統一。

    而且,北宋不光無法完成對“九州”的統一,同時也無法實現“賓服四夷、風行萬里”這項“大一統王朝”該有的大國氣象。

    北宋時期,周邊有哪個勢力需要向北宋稱臣納貢的?相反,倒是北宋需要每年要向遼國和西夏交“保護費”——歲幣。北宋中期,甚至連南方的小越南都不把其放在眼裡。宋仁宗時期,越南的政權甚至都敢跑上門來,還順帶佔了北宋西南邊境的幾個縣......

    北宋王朝,既無完成“九州”的統一,亦無法實現“賓服四夷、風行萬里”。這樣一個先天不足的正統王朝,即便創造再輝煌燦爛的封建經濟文化,都始終配不上稱之為“大一統王朝”!

  • 24 # 草竹道人

    從漢唐文化的傳承來看,北宋的統一,算得上是大一統的王朝,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論述:

    一、北宋沿襲了唐朝的“政治體制”

    在宋朝的政治體制種可以見到,大體上是沿襲了唐朝,採用分化事權方式,其中宰相的職位由多人擔任,並且實行了官銜與實際職務分離的官吏任用制度,這些政策對維護國家統一,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從宋朝的“政治體制”中,可以看到“大一統”的特徵。

    二、北宋對“漢唐文化”的傳承

    從史料和文獻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北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其中儒學得到了復興,科技手工業的發展也突飛猛進,政治也算開明,而農耕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繁榮,可以說北宋傳承並發展了“漢唐文化”,這也是“大一統”王朝的一大特徵。

    三、對外經貿和對外交流方面的發展

    我們都知道在漢朝唐朝的“大一統”時期,中原文化對周邊文化的影響是非常深遠了,而到了北宋時期,則對外關係在唐朝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東亞,北宋同朝鮮和日本商貿和文化方面的交流密切,在東南亞,與越南和印尼等地區也加強了聯絡,甚至在北宋時期,經貿文化的發展還影響到了西亞和非洲。所以從“對外交流”方面,宋朝時期也體現了“大一統”王朝應有的局面。

    所以,透過前面的分析可以見得,北宋從結束五代十國開始,算得上是“大一統”的王朝。

  • 25 # 憶往事99

    其實是算的,史學家判斷一個朝代是否有統一中國,是根據當時的朝代是否有徵服中原,有沒有把中原納入國家版圖,比如秦朝,隋朝,晉朝等,這些朝代跟目前的國土面積比起來要小不少,但是都統一了中原,都是大一統王朝,西夏,金朝,遼國等勢力範圍一直在北方,但是沒有統一中原,不算大一超王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灤縣一大片,豐潤一條線”。你對這句老話是如何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