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顛強時代

    首先呢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的大書法家,他的《蘭亭序》更是被成為“天下第一行書”,字跡挺拔、行雲流水、俊秀清晰,可以說是一篇佳作,在後世呢一直也不短的受人追捧,而王羲之的書法只能在當時的社會中是屬於書法成就比較高的,他的書法成就只能說是在某一方面成就較高。

    我們學過書法的人知道書法分為: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草書呢又分為大草和小草),而王羲之的最擅長的領域是行書,所以說他在行書的領域成就是最高的,而在後世中湧現出的很多書法大家是可以和王羲之相提並論的。

    在後代中“顏筋柳骨”的顏真卿,在楷書的領域是一代表人物,他寫的字渾厚肥美、字跡力透紙背,醇厚有力,更是在當時的社會中被人們稱為“顏體”,可見他的書法影響力之高,王羲之在創作《蘭亭序》的時候完全是在一種意境之下創作出來的,當年他和自己的書友相聚在一起,心情甚是高興,與朋友飲了幾杯小酒,正有創作的之佳境,而他的朋友又簇擁他寫幅書法作品以此來留念,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興起研磨揮筆寫了這副《蘭亭序》,次日他回到家後,想再找那種創作意境重新在寫幅作品,可是再怎麼專心的去寫,也無法再創作出像《蘭亭序》那樣的創作境界,也就是平時所說的精氣神無法再集中到一塊,不過王羲之除《蘭亭序》之外,他的書法成就確實是很高的,這個是我們無法否認的,他的書法作品在當時是被認可的,如果他的書法得不到大家的認可,他沒有多年的書法功底,又怎麼會創作出像《蘭亭序》這樣的傳世鉅作呢。

    書法的練習最注重精氣神的專注,我的意思是練習書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持之以恆長期堅持下去的一件事,書法不能一蹴而就,是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的,“欲速則不達”書法的練習不能急功近利,在練習中不斷的總結,不斷的讓自己成長,日子久了不能說有很大的成就,最起碼你的書法之路會走向一個新的臺階,練習書法不是你寫幾個字你就會寫書法了,那這樣豈不是人人都是書法大家了?

  • 22 # 康樂人間

    就自我特點而言,無人能超越。但自成一派就各有千秋了。比如他的字你無法臨摹一樣的。你的字別人也同樣不能臨摹同理。

  • 23 # 蘭石讀書習字

    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時期大書法家,有“書聖”之稱。他的書法成就應該說是空前絕後的!不要說後人不可能超越他,就連他自己都超越不了自己。

    王羲之是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南渡後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他的書法兼善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各種書體,博採眾長,自成一家。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農曆三月初三,王羲之和謝安等41位名士在紹興蘭亭“修禊事”時,大家飲酒賦詩,匯詩成集,王羲之乘著酒意即興揮毫為詩集作序,這便是《蘭亭序》。

    《蘭亭序》被評為“天下第一行書”絕對是名副其實的。王羲之的蘭亭序有人評價“文而不華,質而不野,不激不厲,溫文爾雅”。他的筆法剛柔相濟,線條變化靈活流暢,點畫凝練,行書間有楷、草,絲毫不覺突兀,感覺就是行雲流水,水到渠成,猶如天助,分明已經天人合一了。不管你懂不懂書法都能體會到蘭亭序的美,真正的雅俗共賞。傳說酒醒過後王羲之又寫了十幾篇,卻沒有一篇能達到乘興而書那個高度。所以說王羲之自己都超越不了王羲之,更何況其他後人!我們只能老老實實的堅持學習,繼承傳統就夠了,沒有人能超越書聖王羲之

  • 24 # 書畫之藝

    魏晉時期楷、行、草等字型在廣泛的應用中得到迅速完善;其次,出現了多位在歷史上極具影響力的大書家,王氏家族是東晉初年勢力最大的家族,當時甚至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同時,終東晉一代甚至整個書法史,王家也可以說是最為煊赫的一族。王家的第一代,在東晉就都享有書名。其中書名較盛的有王敦、王導、王曠、王廙。王曠是王羲之的父親,第二代中,王羲之為整個時代書法的核心人物。楷書方面,他在鍾繇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法則,創制出影響千古的正規化,從此使楷書的各種點畫有了明確的分工,隸書與楷書完全分流,成為特色截然不同的兩種字型。行書方面,他繼承鍾法,使之進一步規範化,也成為後世模範,充分體現“晉尚韻”的特色。草書方面,他進一步使章草向今草轉化。總之,他將鍾繇古質樸素的書風改變為風流妍妙的今體,尤其是他的行書、小楷書,標誌著這兩種字型的成熟。他以完美的技法和婉媚的風範,影響了此後整個中國書法的程序,被後人譽為“書聖”。     其行書傳世有《哀禍》、《姨母》、《遊目》、《喪亂》、《二謝》、《得示》、《何如》、《奉橘》等,均非原跡,多為唐人摹本。代表作《蘭亭序》,享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王羲之傳世草書作品有《十七帖》、《初月帖》、《快雪時晴帖》等。《十七帖》內容是信札,點劃清健峻快,結體靈動多姿,富有情趣,是歷來寫草書的範本。《快雪時晴帖》麻紙墨跡,四行,28字。清高宗以為“天下無雙,古今鮮對”,並在帖後跋“龍跳天門,虎躍鳳閣”,並將該帖及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視作“三希”,同置於三希堂內。他的小楷書傳世的有《黃庭經》、《樂毅論》等。唐孫過庭《書譜》裡評王羲之“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認為同樣表現了王羲之的“情性”與“哀樂”。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實際上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標誌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後來的書家幾乎沒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書聖”美譽。唐僧懷仁集書書《聖教序》等。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後代子孫。 “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範,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其後子孫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武則天嘗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書跡十卷進呈,編為《萬歲通天帖》。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門之後,有法書錄入。釋智永為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為隋唐書學名家。歷史上第一次學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則在唐。唐太宗極度推尊王羲之,不僅廣為收羅王書,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讚辭,評鍾繇則“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論獻之則貶其“翰墨之病”,論其他書家如子云、王濛、徐偃輩皆謂“譽過其實”。透過比較,唐太宗認為右軍“盡善盡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宋、元、明、清諸朝學書人,無不尊晉宗“二王”。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帝、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歷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清代雖以碑學打破帖學的範圍,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仍未動搖。“書聖”、“墨皇”雖有“聖化”之嫌,但世代名家、鉅子,透過比較、揣摩,無不心悅誠服,推崇備至。中國書史上雖推崇王羲之為“書聖”,但並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聖像,而只是看作中華文化中書藝創造的“盡善盡美”的象徵。事物永遠是發展的、前進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時代到達“盡善盡美”的頂峰,這一“聖像”必將召喚後來者在各自的時代去登攀新的書藝頂峰。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人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抒。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王羲之既有灑脫漂亮的外在風貌,“時人目王右軍,飄如遊雲,矯若驚龍”,又有富贍的內心世界。晉代玄學盛行,崇尚老莊哲學,因此,他對人生、社會、自然的思考當然受其影響。晉室南渡之初,他見會稽有佳山水便有終老之志。辭官歸隱後,山陰道上行,山川相映發,自然有應接不暇之感。他又泛舟大海,遠採藥石,在他的心胸中滌除塵慮,接納自然萬物之美,去發現宇宙的深奧精微,印證到書藝上,正如《書斷》所說:“千變萬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發靈,豈能登峰造極!”。

      王羲之的《蘭亭》詩寫道:“仰視碧天際,俯瞰祿水濱。寥闃無厓觀,寓目理自陳。大矣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當代美學家宗白華評析道:真能代表晉人這純淨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覺所啟示的宇宙觀。“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尤能寫出晉人以新鮮活潑自由自在的心靈領悟這世界,使觸著的一切呈露新的靈魂、新的生命。於是“寓目理自陳”,這理不是機械的陳腐的理,乃是活潑潑的宇宙生機中所含至深的理。王羲之另有詩句:“爭先非吾事,靜照在忘求。”宗白華認為“靜照”是一切藝術及審美生活的起點。王羲之書風的形成是與他所處時代,和當時文人士大夫精神風貌以及性情追求息息相關。魏晉時期是一個動盪的年代,是一個人人自危,個人不能撐控自己的生命,只能寄情于山水、文章、美酒,只能透過放誕的行為,宣洩自己的不滿、恐懼、苦惱。轉而把握當下,忽略外在的虛幻、有限,追求內在精神自我的愉悅。文人思想也極其活躍,出現了竹林七賢似的人物,形成自信自尊,曠達傲世,蔑視禮法,率性任誕,任性而動,不滯於物、心不染塵,表裡澄澈、重情傷情,一往情深、雅量弘度,鎮靜自若、冶遊山水,棲逸林下的魏晉風度。王羲之正是在這樣背景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王的書術藝術包含有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有後來不可取代的原因,後人也不可能達到那樣的情致與風尚。王羲之的書法藝術與自身修養是神形合一的,取法追求的高古與自身學養的廣博雅逸。放達卻不失中庸之道,後來雖有唐取法、宋尚意。元人塑源直追魏晉韻到尚態,清朝揚碑抑帖。從後人對王羲之繼承與發展,再反觀歷代書法的大家的書法線條結構文化藝術,還真的擺脫和超過王羲之的影響,行書《亭序》《聖教序》是行書之祖,《十七帖》是草書之祖,還有楷書有《黃庭經》、《樂毅論》等。

    王羲之書風的形成是與他所處時代,和當時文人士大夫精神風貌以及性情追求息息相關。魏晉時期是一個動盪的年代,是一個人人自危,個人不能撐控自己的生命,只能寄情于山水、文章、美酒,只能透過放誕的行為,宣洩自己的不滿、恐懼、苦惱。轉而把握當下,忽略外在的虛幻、有限,追求內在精神自我的愉悅。文人思想也極其活躍,出現了竹林七賢似的人物,形成自信自尊,曠達傲世,蔑視禮曠達傲世,蔑視禮法,率性任誕,任性而動,不滯於物、心不染塵,表裡澄澈、重情傷情,一往情深、雅量弘度,鎮靜自若、冶遊山水,棲逸林下的魏晉風度。王羲之正是在這樣背景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王的書術藝術包含有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有後來不可取代的原因,後人也不可能達到那樣的情致與風尚。王羲之的書法藝術與自身修養是神形合一的,取法追求的高古與自身學養的廣博雅逸。放達卻不失中庸之道,後來雖有唐取法、宋尚意。元人塑源直追魏晉韻到尚態,清朝揚碑抑帖。從後人對王羲之繼承與發展,再反觀歷代書法的大家的書法線條結構文化藝術,還真的擺脫和超過王羲之的影響,行書《亭序》《聖教序》是行書之祖,《十七帖》是草書之祖,還有楷書有《黃庭經》、《樂毅論》等。

  • 25 # 糖墩兒

    其實就是文無第一。雖然帖學取法都主要來自他,但是按個人審美看後人也有評價王字像女郎寫的,有一段時期小王的字其實比大王更受人喜愛,知道梁武帝蕭衍才又把大王排在了第一位。其實就是蘿蔔鹹菜各有所愛。比如喜歡寬博大氣一點的人肯定會覺得大王太溫婉,所以會覺得顏真卿的祭侄稿比蘭亭序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懷孕休假在家,有什麼適合在家做的兼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