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茫茫飛魚
-
2 # 留白的山水畫
不知道這個問從何而來?根據何在?作為一個金融業人員,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幾乎所有銀行職員都有買自己銀行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根據風險等級不同劃分為不同的等級,收益和風險隨之不同,風險等級高的理財產品收益高,反之亦然。絕大多數銀行員工自己和向客戶推薦的理財產品都是僅比存款風險稍大,收益也稍高的理財產品,全年通算下來收益比存款年息大約高一倍,本金也很安全。另外我敢和提這個問題的小編打賭,你對銀行理財產品根本不瞭解,對銀行職工買賣理財產品情況沒有進行過起碼調查,就故意用誇張甚至惡意誤導的字眼提出問題,敢和我賭的話下面留言!
-
3 # mrwu44875179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很容易造成一種先入為主的情況。可以很負責任地講,銀行職員從來不買理財產品這種說法絕對是錯的,親身經歷,很多銀行員工都在買或者至少買過理財產品。理財產品不是保險,當然也有不良人員以理財產品的名義忽悠客戶買保險。實際上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安全性還是很高的,主要是指年利率3%-5%這個收益段的理財產品,本金幾乎沒什麼風險,最多是收益上可能會有小的變化,例如約定的4.5%,實際收益4.3%,這種情況是有的。這種理財產品風險非常小,這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個收益率本身不是特別高,而且理財產品還有一個最大的缺點,缺乏流動性,例如你買3個月理財,3個月到期前你是絕對拿不出來的!必須要說明的一點是:理財產品中也有高風險高收益的,基金類就是一種風險較高的,低風險偏好者最好不要去買。個人認為理財產品不是什麼騙局、也不是什麼洪水猛獸、想獲得略高於銀行定期利率,對短期內流動性要求又不高的群體,可以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在防盜這個點上,安全性是高於支付寶的,建議不要參與網路理財(支付寶這種除外),那個風險真的很大,說不定哪天公司就垮了。特別是對於年齡稍大、不熟悉手機或者計算機操作的人,銀行理財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再重申一遍,我所說的,都是低風險收益也不太高的理財產品,銀行售賣的大部分理財產品也是這類。世界是公平的,追求高利率必然伴隨著高風險,追求平穩自然不會有太高的收益,但是能大幅高於銀行定期存款也算不錯了!
-
4 # 大李山
你的問題有點絕對,銀行職員也是會買銀行的理財產品的,只是他們會選擇利息高,安全的產品。而且可能是內部優先選擇。當然也有其他理財渠道。因為從事金融工作,比我們經驗多。所以選擇起來更專業。
-
5 # 找靚機科普君
隨著我們收入的不斷提高,現在理財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想理財的人雖然多,但是真正懂的人卻沒多少。這個時候很多朋友就會把錢給銀行,心想銀行穩定啊,總不會給我賠了吧。
雖然說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櫃檯就設在銀行營業廳內,但是它跟普通儲蓄業務的視窗是不放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理財產品跟儲蓄業務分屬銀行的不同體系。所以理財產品不像銀行儲蓄,是可能會產生虧損的。
而很多理財產品的銷售人員為了個人私利,經常向咱們無知的普通投資人推銷高風險的投資產品,這產品不出事還好,一出事就悲劇了。
那麼銀行理財到底有哪些套路呢?
套路一除了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以外,有時候還會代銷保險、基金、信託等業務。有很多小夥伴就上了套,本著賺取收益的目的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卻被銷售人員混淆了概念,買成了保險。
保險沒有存取和利息的概念,能不能獲取保險金是不確定的。而且銀行賣的保險,基本上都是理財型的保險,保障的功能很小,所以就算你想買份保險,最好也別選擇銀行。
套路二有些時候銀行會把代收產品當成自發的產品賣,可能還會向客戶隱瞞風險。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買的其實不是銀行的產品。而風險也不是銀行承擔的。
套路三銷售人員介紹的預期收益率中所提到的年化,並不是到期後能拿到的收益比例,而和收益的計算陷阱都沒有那麼簡單。收益套路是無窮盡,只能自己注意一點,以免踩進了陷阱。
凡是口頭承諾百分百保本保息的,大多數都是套路,最好能讓銷售人員把所有的承諾都寫合同,這樣如果有糾紛,也能算個保障。
-
6 # 南院大網
銀行職員尤其是擁有客戶源的客戶經理及管理人員都會有投資的渠道的。如購買股票,基金,各種投資理財,以及其它公司入股之類,將資產最大利益化。
-
7 # 32817
“銀行職員自己從來不買銀行理財產品”是個笑話。銀行職員要完成銷售任務,自己掏錢買理財產品的事情經常發生,因此賠錢也不在少數,當然也有賺錢的時候。有些投資意識強的員工,主動購買理財產品的也大有人在,因為在銀行獲取的資訊也多於常人,研究理財產品也是本職工作呀。
-
8 # 西衝資本
我不知道你這個訊息來自哪裡!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銀行職員同樣也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有些是自己理財的需要,有些是銀行安排的任務。我唯一要告訴你的是,以前銀行理財產品是保本保息的。現在資管新規的出臺,剛兌被打破了而已。強調的是淨值計算,賣者盡責,買者自負。
-
9 # 財富精算師
您從哪裡聽說銀行職員自己從來不買銀行理財產品的?
您有證據嗎?
第一個問題,部分銀行職員確實從來不買銀行理財產品,不論自己的,還是別的銀行的。原因何在?
一個字,窮!
銀行理財的門檻是5萬或10萬,普通銀行櫃員的工資水平,真的不高,一個月幾千塊,扣除五險一金,除去每月花銷,還得找爸媽支援,哪有什麼閒錢買理財啊。
第二個問題,銀行理財產品套路深嗎?
銀行理財產品,套路很深,因為大部分產品的投資方向你是看不懂的,也沒幾個人看懂。為什麼大家都還趨之若鶩呢,還是看重銀行的信譽,大部分理財產品還是剛性兌付,保本保收益的給你。
但是,銀行理財產品就容易有風險,也被監管給盯上。大家常說的資管新規,影響最大的就是銀行理財產品,未來要向淨值型的發展,現有模式完全打破。所以,且買且珍惜吧,買的時候,要看準銀行的正規產品。
城裡套路深,我要回農村啊。
-
10 # 上善若水231729154
銀行理財並非銀行存錢,銀行存錢是把錢放入銀行保管,收取利率為目的。而銀行理財是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把錢投資到專案上,以收取投入資金的分紅來獲取利益更大化。銀行的理財就跟做生意一樣,投資這筆資金掙了,所有理財戶都會分到紅利,而一旦賠了就會血夲難歸。理財跟做生意一莫一樣,賣家就比買家精,銀行裡的內部人員能不清楚理財的風險嗎?銀行內部人員能讓自已的錢打水漂嗎?只能哄弄局外人。因為局外人不懂內情,為了貪戀高額的利益,而乎示了投資的風險,才會上銀行工作人員的當。投資有風險,必須謹甚而行。銀行裡邊也有這樣的提示,而為了高額回報就有人願意去投資理財。
-
11 # 心如止水1011111
前幾年我們這裡流行投資公司,基本上是一萬元月息150元。一次我到家門口的民行投資公司存錢,前面一個西裝革履的正在存,看著很面熟。仔細想想,原來是對面中國銀行的櫃員。後來這些公司都倒閉了。銀行員工這麼大風險的事都敢做,可能不買理財產品嗎?
-
12 # 藉藉技巧
首先,糾正一下,銀行員工也買理財產品。其次,因近幾年效益不好,銀行員工收入低,可支配的收入難以達到理財產品的門檻(5萬元以上)。第三,許多銀行員工自認為有點水平,有點錢都去股市搏擊了,其實虧損嚴重。
-
13 # 多多說錢
第一個問題:銀行職員為什麼不買銀行理財產品?
①銀行理財門檻高:5-10萬起步,一個小職員買不起,這類產品更合適喜歡穩健的高淨值家庭;
②銀行理財收益低:在銀行工作,多多少少還是有些金融功底的,銀行理財的收益也就4%左右,還不如買餘額寶,流動性也高。
第二個:套路深的問題,其實我們一直以來自認為安全性最高的銀行理財,同樣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陷阱。
所以,今天多多要跟大家詳細講講如何購買合規且正式的銀行理財,讓大家避免入坑!
從收益上來看,又可以分三類:
a.保本固定收益類
b.保本浮動收益類
c.非保本浮動收益類
顧名思義保本固定收益就是從買入的那一刻起,最終的收益是明確的,不用我們太過擔心,雖然現在政策要求打破剛兌,不過這一類的銀行理財還是比較有保障的;
而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是保底的,但收益不確定,可能高可能低,保本不保息,然而一般都達不到說明書上的最高收益率,到最後拿到的收益可能還不如把錢放在餘額寶的多,所以還需要好好辨別。
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就更難確定了,甚至還有虧損的風險。
前兩種產品都沒多大問題,因為它們保本,不至於會讓你虧錢。而第三種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多多就不建議大家購買了。
舉個例子,,,
淨值類產品,是非保本浮動收益,投資者購買前無法預知產品的實際收益率,盈虧自負,是一種打破剛性兌付的產品型別。產品預期收益率區間較大,一般很難達到最高收益,多數僅能保本。
結構性理財產品是指透過某種約定,在客戶普通存款的基礎上加入一定的衍生產品結構,將理財收益與國際、國內金融市場各類引數掛鉤,例如匯率、利率、債券、一攬子股票、基金、指數等。其回報率通常取決於掛鉤資產(掛鉤標的)的表現。
不建議保守型、穩健型投資者購買銀行淨值類及結構類的理財產品。
a.銀行自家的理財產品
b.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
c.銀行推銷的理財產品
01
銀行自家的理財產品
銀行自家的理財產品安全性是沒什麼大問題的,不過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你也不知道是不是銀行自家的,好比早前民生銀行的假存款案,出售的產品有行長牽頭、產品名字和該行的真產品很像、產品的說明檔案也很真、購買產品的流程很正規,以假亂真的程度很高,要辨別真假當真不容易。
不過也是有方法的,就是可以直接上銀行的官網或者手機銀行投資理財版塊看看,如果是自家的產品,官網上是可以看得到的。沒有的話就要小心了。
只要是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在產品說明書中都會有一個以大寫字母“C”開頭的14位產品登記編碼。我們在中國理財網的搜尋框內輸入該登記編碼就可以查到對應的產品;如果找不到,那就不是真正的銀行理財產品。
02
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
其實,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並不都是自己發行的,有時候也會幫其他機構賣產品。
比如基金、股票、信託、保險等。
a.安全性
雖然這不是銀行自家的產品,不過在風控上銀行也會加緊的。安全性也相對的可以,要是出了事,代銷的銀行也要負一定責任的。
之所以不建議購買,主要是這類產品有自己的源頭公司,比如基金公司、證券公司等。
在銀行購買的話,中間多了一道,成本也會提高,可能要支付多一些的手續費、管理費等。
PS. 提醒一下,小心存單變保單
比如多多曾經參加過一家銀行的VIP客戶活動,活動期間銀行向客戶推銷了一款15年期限的理財產品。
因為這款產品是保本的,銀行一直強調的是“不會虧”,美其名曰強制性儲蓄,但事實上這是一款萬能險產品,是該行代理的保險理財。
細心的朋友才能發現,保險類產品中途退保的損失是很大的,產品說明書上也清清楚楚地寫著,哪一年退保,對應的能拿回多少錢,比如投資5W,第1年就想退保的話,只能拿回2.6W,存一年還丟了2.4W ,虧死了Σ( ° △ °|||)︴
這就是多多不建議購買理財型保險的原因之一,其他型別的定期產品雖然流動性差,但中斷起碼不會損失本金,大不了沒了收益或者按照活期收益來算。而保險型的理財產品,是要按照現金價值來算的,概念有點繞,一句話,退保就要賠償保險公司工本費、管理費等。
銀行為了應對銷售業績,很喜歡忽悠大爺大媽買這類產品,千萬要警惕銀行推銷的保險理財哦!
03
銀行推銷的理財產品
對於這一點,多多要提醒大家:千萬別買!
有一些銀行員工為了賺取差價,私自向顧客出售第三方機構的產品,比如信託、保險等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風險要比銀行自營的高得多。
我們經常聽到什麼存單變保單、買了假的銀行理財等新聞,其實都是缺乏職業操守的銀行工作人員藉助職位權利私自販賣其他理財產品的結果。
上面銀行代銷的產品,要是出了事銀行還是會出來承擔責任的。而如果是員工私自推銷的產品,一旦出了問題,銀行往往會認為這是員工的個人行為,拒不承擔相關責任,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飛單”事件,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
為了避免銷售誤導,培養“買者自負,賣者有責”的理念。現在,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會要求錄音錄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雙錄),完整客觀地記錄重點銷售環節。除了這個,銀行還應該在設立的專門區域進行理財產品銷售。所以,在銷售專區外頭賣的產品,是違規的。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說,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購買理財產品記得要到銀行網點的理財專區或理財專櫃辦理。千萬不要被別人拉到一邊給你推銷沒有銀行擔保的產品~
最後提醒大家,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要注意風險等級是否與自己偏好匹配。
每一款理財產品都有相應的風險等級,並且與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具體來說,理財產品由低到高至少包括五個等級,數字越高風險越大。
判斷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還有一個更簡單的辦法,那就是看產品的風險等級:
理財產品通常分為五個風險等級:謹慎型產品(R1)、穩健型產品(R2)、平衡型產品(R3)、進取型產品(R4)、激進型產品(R5)一般不建議新手買R3以上的,此類產品往往是掛鉤股票價格、黃金價格、指數等走勢的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本金和收益的不確定性較大。不如去買基金、黃金和股票。
-
14 # 風生焱起
銀行職員自己從來不買銀行理財產品?沒有的事,曾在銀行呆過一段時間,並不認同這種觀點。相反,因為比銀行外的人更瞭解銀行理財產品,銀行職員更能區分那些是真正的好理財產品,那些是有暗坑的、風險高的理財產品,對於好的、穩健的理財產品,銀行職員購買的意願還是不低的,畢竟不光可以讓自己的財富更好增值,還能幫到自己的業績業務(銀行職員也是有業績要求的)。
只不過是貧困限制了銀行職員的理財願望,銀行理財產品一般5萬起,目前銀行職員大多數今非昔比,以合同工居多,收入並不算高,不少銀行職員沒5萬以上的閒錢去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罷了。也許在外界眼裡銀行職員穿著正裝,呆銀行這種管錢的地方薪酬待遇很高,但是實際上這些年銀行推行外包制,這幾年許多新生代銀行職員都不過是外包的合同工,薪酬待遇並不高,就銀行前臺、大堂經理、櫃員而言,3-4k的工資很普遍,做久了是會漲些,如果業績優秀分紅會不錯。
-
15 # 朝聖安菲爾德
“從來”這個詞太絕對,我們這四線城市,我認識一個郵儲銀行的職員,07年全國基金熱,好多都是幾萬幾萬的買,而他們行的職員都在自己銀行裡買基金定投,月定投1000元左右,到現在10年了,收益率300%,你說從來不買,不一定,他們也是在看,有哪個賺錢,他們可能優先獲得相關的資訊,也是看準了買
-
16 # kk貓56
這個問題很奇怪,本身就有誤導。請問你怎麼知道銀行職員從來不買理財?你有統計過嗎?還是你自己的主管噫斷?我本人就是金融從業人員,我周圍的人沒有不買理財的,請問現在還有誰不買銀行理財的?你的提問暴露了你一沒有什麼金融理財知識,二為了博眼球騙流量沒有客觀性。這種問題也能出現在悟空問答裡面,太低階了
-
17 # 梓菲非魚
從來不買過於誇張,手邊有點小錢,如果暫時沒有其他投資渠道還是會買的。在過去的幾年裡,資金比較充裕的條件下,多數銀行人首選還是買房。銀行因為在市場中處於特殊的行業位置,常常會與開發商建立合作關係,因此會有很多內部團購新開發商品房的機會。一些股份制銀行針對內部員工還會有福利性質的貸款優惠政策。結合過去若干年房價突飛猛進的增長,相信換了任何一個人在有合適機會的前提下,也會買房優先於買理財吧。
-
18 # 聖人花
謝謝邀請,我也沒有買過理財產品,我光知道用錢買商品,不知道這理財產品是什麼東西,難道是股票還是基金這一型別的。錢買錢除非放貸我也不知道還有什麼其它的用途了。現在好多銀行職工好像兼做保險一樣,在銀行聽到有推銷保險的。有些人就以這個理財誤導人買保險了。
-
19 # 隔岸觀火54
胡說八道。我是銀行職員,我和我的同事都買自己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且銀行並沒有為本行員工設計理財產品。理財不是存款,違約風險自負,應該選擇國有大銀行購買理財產品,風險相對可以降低。
-
20 # 90皮沙發
銀行員工從來不買理財產品?
理財套路是不是很深?
是不是期待著銀行員工來曝光內幕?
好,我就告訴你銀行員工不買理財產品的原因:
窮…
這是我知道最大的內幕。
別以為銀行員工都是月入幾萬,想多了,月薪幾千塊是大部分員工的常態,就算是月入過萬了,扣完五險一金,到手的工資也就是幾千塊,跟大多數的工薪階層一樣的,很多人花完了日常生活支出也就所剩不多了。
年紀較大的或者家庭環境較好的會好點,是會有一點儲蓄,他們也會買理財的,所以買得起理財的員工一般都會買些理財,因為現在網路上的理財產品大多不靠譜,相對銀行理財產品還是比較穩定,安全係數較高。
回覆列表
銀行職員也買理財產品,只不過不一定買本行的理財產品而已。
他們身在行業內,專業知識不是普通人能比的,行業資訊也是最及時的。哪個銀行出了一個很好的理財產品,會第一時間得知。
產品究竟好不好自己很清楚,好的理財產品很多銀行職員也會買的。 而本行的理財產品卻不一定是最好的,為了完成任務可以向別人推銷,自己卻不一定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