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輝看歷史

    為什麼明朝200多年來都沒有能夠徹底擺平已經退守關外的蒙元殘餘勢力呢?

    首先,蒙古人入主中原的時間非常短,元朝只維持了不到百年的時間。作為元朝統治集團的蒙古人尚未完全接受漢族的農耕文明。雖然忽必烈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中國傳統封建王朝的統治制度,但是對於維繫中國封建王朝的核心思想儒家思想,卻始終並不熱衷。儘管元朝一度也恢復了科舉制度,但是時間很短,而且只針對漢人。顯然,蒙古人本身的漢化程度不深,並未完全擺脫遊牧民族的習性。儘管元朝後期蒙古的軍事力量已經衰敗,但是一旦他們迴歸了草原,又快速恢復了遊牧民族的剽悍勇武,和靈活多邊的作戰特點。儘管明朝大軍一度深入漠北,但是始終無法徹底消滅蒙元的主力。而且明朝中後期,蒙古內部出現了分裂,這反而更加加大了明朝徹底消滅蒙古人勢力的難度。

    其次,到了明朝中後期,作為正統王朝的地位已經鞏固。已經沒有了對蒙元勢力復辟的擔憂,缺乏進取的動力。而且此時的北元小朝廷已經日趨式微。蒙古已然分裂成了多股勢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政權當然不會選用勞民傷財的軍事手段去解決,而更加願意透過採取政治分化,經濟封鎖等長時間的消耗戰的手段來擊垮蒙古人。而且明朝的政權主體是農耕文明的代表,對佔領草原這樣的不毛之地並沒有多大的興趣。更加在意的是解除北方邊界的安全隱患。因此,消耗戰和封鎖戰被放在了首選的位置。

    事實上,如果不是小冰河時期的到來導致的天災,和明朝後期政治腐敗導致的人禍。明朝對蒙古的戰略總體上是沒有問題的,完全有機會取得成功。可惜歷史沒有假設。明朝到最後也沒有能夠徹底耗跨蒙古人。倒是後來的清朝統治者,部分繼承並且改良了明朝對蒙古人的策略,在明朝對蒙政策的基礎上加上了和親,宗教控制和地域控制等一系列的手段,最終馴服了蒙古的反抗勢力。

  • 2 # 吉祥看影視

    1、遊牧民族來去自如,而且他們也有火藥

    2、當時火銃的侷限性,你開一槍,人家騎馬已經到眼前了

    3、自土木堡之變始,明軍主力損失殆盡,火器營也幾乎全殲

  • 3 # 驛棧長陽

      中國在長達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總共出現了三次文明的高峰,第一次是先秦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爭鳴,這主要體現在我國思想上的巨大進步;其次便是在宋朝時期,我國封建文化達到頂峰,科技、藝術和商業極為發達;最後一次則是在明朝的中後期,此時我國手工業繁榮,兵器有了質的飛躍!

      

    毫無疑問,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也是最後一個漢人掌權的封建王朝。明朝最終葬送在了整體實力遠不如自己的滿清手裡,使得漢人痛失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沃土,因此明朝給不少不明真相的人以“羸弱不堪”的形象。然而,一個既定的事實是,明朝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好最先進的熱兵器。

    明朝的軍隊十分重視熱武器的發展,他們在宋元時期傳下來的突火槍、火銃和突火炮等兵器的基礎上,改良和發明出了地雷、水雷、佛朗機炮、三管火銃以及偏廂車等水陸熱武器,武力極為強大。

     

    明朝中後期,抗倭名將戚繼光便使用被稱之為古代坦克的偏廂車,打得倭寇叫苦不迭。近現代以來,一些新興出現的先進武器,幾乎都能在明代的火器譜中找出它們的雛形。比如19世紀末期法國人發明的機關槍,明代發明了一種叫“九龍鳥”的帶有三腳支架可連發的自動火槍,堪稱現代機關槍的鼻祖。

    明朝的“紅衣大炮”重量可達1.6噸,最大射程超過了2公里,炮身上還帶有瞄準工具,可以調節射程,堪稱是近代遠端大炮的鼻祖。既然擁有如此多的先進熱武器,明朝為何會被騎著馬揮著大刀、長槍的滿清人所打敗呢?

      很多人會說到諸如明朝腐朽的朝政、漢奸太多以及滿情人會蠱惑人心等原因,其實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明朝雖然發明和改良出來的熱武器眾多,但卻不能夠進行批次的生產,因此當時落後的社會生產力所導致,因此無法批次裝備給部隊。

    因此,導致明亡的關鍵原因是社會生產水平跟不上其強大的創新力所致!

  • 4 # 大嘴說貴陽

    在明初,蒙古被大明打的潰不成軍。當然,這其中有明朝先進火器對陣蒙古鐵騎建立的功勳。但是要從根本上打敗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國家,應該來說,軍事只是前提,建立起有效的統治制度才是關鍵。比如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入侵伊拉克,都在軍事上擊潰了對方,可是由於統治無法有效建立,蘇聯也好,美國也罷,不得不灰溜溜的撤軍。

    一、明廷在建立之初,曾重創蒙古草原政權。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七月,明將徐達等率軍攻佔大都(北京),惠宗北奔上都(錫林郭勒盟)。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常遇春、李文忠攻佔上都,惠宗北走應昌(今赤峰附近)。左副將軍李文忠等率東路出居庸關,直克應昌,惠宗之孫及后妃、諸王、官吏等多人被俘,解往京師。時元惠宗已卒,太子僅以數十騎敗走和林(近蒙古杭愛山),在和林即皇帝位,年號宣光,以明年為宣光元年。宣光元年(1371年),明軍十五萬兵分三路,出擊漠北。中路與東路為北元所敗,此後戰局陷入膠著。宣光八年(1378年),北元汗死去,廟號昭宗。其子繼任為元朝皇帝,稱烏薩哈爾汗,年號天元(1379-1388)。天元十年(1388年)三月,藍玉率師十五萬北進。四月,到捕魚兒海(今貝爾湖),奔襲北元汗帳。北元慘敗,烏薩哈爾汗帶著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等數十人逃往和林方向,行至土剌河一帶,為其部將也速迭兒所縊殺。捏怯來、失烈門南下,投降明朝。 經此一役,烏薩哈爾汗的次子地保奴、嬪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員三千餘、人口七萬七千多,為明軍俘獲。

    至此,黃金家族(成吉思汗家族)對蒙古高原的統治已經暫時告一段落,明朝成功實現了對草原的去中心化。但同時,明朝也陷入了前代中原王朝的相同困境,如何在已經破碎化的草原建立有效統治?

    首先,絕對不能放任不管。因為牧區的權力真空不會持續太久,總會自發生成新的權力中心,這在前代已經有所體現。如漢滅匈奴,而鮮卑興;唐亡突厥,則回鶻起。即使能剷除一個遊牧政權,很可能不到十年又會出現新對手。

    其次,明又無力針對牧區進行直接統治。直接統治的核心在於控制人口和土地,而在牧區,這已經超出了明政府的能力圈(或者說知識儲備)。在農耕區,只要在交通要道建立城池,編戶齊民,統計耕地,就可建立起基層稅收、團練體系。但在牧區,各部落逐水草而遷徙,即使能被禁錮一時,但人可以逃亡,反正牧場到處都是。

    最後,明代試圖採取了一種間接統治的策略。

    ①修長城,戍九邊。

    長城的目的,一是軍事防禦,二是貿易控制。

    允許對明稱臣的部族定期互市,並對敵對部族貿易封鎖。這點相當成功,不少部族為了取得貿易權,形式上嚮明朝稱臣,實現了和平共處。

    ②廣封王,眾建以分其勢。

    極力避免草原出現統一的權力中心,力爭在牧區形成多中心的均勢體系。

    明代的這一策略其實成敗參半。明代確實能透過貿易控制,在大多數時間實現了與蒙古(韃靼、瓦剌)的邊境安寧。另一方面,至達延汗(其實就是大元汗的意思)在1506年統一漠南蒙古(韃靼)後,蒙古高原還是重新形成了統一的權力中心。

    至明末,達延汗重建的蒙古汗國傳承至林丹汗。林丹汗直轄察哈爾部,又是整個東蒙古(韃靼)的總汗。

    二、清朝征服蒙古後,清朝皇帝兼任蒙古可汗,並建立了有效的盟旗制度統治蒙古地區

    後金(清)興起後,其征服蒙古(衛拉特部除外,明又稱瓦剌),類似於唐帝對草原地區自稱天可汗,清朝皇帝在漢地稱帝的同時,也同時聲稱繼承了蒙古的汗位,並得到了蒙古諸部的背書承認。但李唐對於草原地區就是簡單冊封部落首領官職,並對部落冠以州名,最後再加以外交制衡,避免出現獨大。其效果甚至不如明代的經濟制衡,突厥、薛延陀、回鶻、黠戛斯、契丹諸部競相崛起,唐在漠北獲得了一次次的戰術勝利,卻總是換來新的草原之主。清代另闢蹊徑,構建出了一套針對牧區的地方行政體系(盟旗制),將遊牧部落齊民編戶,禁錮在各自的小片土地上。實質上,是將前代的眾建分其勢的治理原則,予以制度化。

    清廷採取了直接統治的策略,具體如下:

    ①稱蒙古大汗,宣稱直接繼承了蒙古帝國法統;

    ②奉黃教,籠絡蒙古各部的宗教勢力(據現有史料記載,雍正、乾隆兩帝似乎不信教,對薩滿、佛教、基督均視作迷信,但政治上採取實用主義);

    ④對蒙古基層採取盟旗制,離散部落、齊民編戶。

    (下圖為薩滿教儀式)

    至此,蒙古舊地被分割成內屬、外藩共計262旗。其中外藩蒙古各旗主的權柄已形同西南土司,而內屬蒙古甚至已經實現“改土歸流”,由清帝直接派遣旗主。有清一代,牧區再也無法自發形成新的權力中心,或者說,清廷成功把自己打造成了蒙古高原的新核心。隨便說一句,盟旗制度的升級版現在還在內蒙古地區執行著。

    三、軍事上的戰勝只是暫時的,建立有效的中央到地方各級政權統治才能徹底征服

    從明代與清代對蒙古的戰爭與統治,我們可以看出,軍事上的戰勝只是暫時的,建立有效的中央到地方各級政權統治,從文化上、經濟上、制度上建立起共同擁護的權力法統,才能從徹底征服一個國家,民族。

    比如,英國王室對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的征服(雖然蘇格蘭現在有謀求獨立的聲音),但是從大體上來說,還是比較成功的征服。

    在比如,日本對於琉球王國的征服與統治,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並非只是軍事上的征服。

    (下圖為琉球王宮內部圖)

  • 5 # 易祥好好說

    說實話,這個問題真不是三句話兩句話就能說完的,如果真要深入的進行專業性的探討,恐怕一天一夜都寫不完,在這裡只概括性的說兩點原因,但是這兩點原因也是最主要的。

    第一,明朝初期,歷經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數次的征伐蒙古,蒙古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幾乎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但是因為當時外蒙古和西伯利亞地區仍然屬於蒙古統治,其疆域太過遼闊,且又地廣人稀,非常不利於行軍作戰,更不利於軍隊的後勤補給。明朝不是不想和蒙古軍隊來一次大決戰,然後畢其功於一役,徹底消滅蒙元最後的殘餘勢力,但是當時的蒙古人也學聰明瞭,他們選擇避開明軍鋒芒,和明軍玩起了捉迷藏,打起了游擊戰。所以縱然明朝擁有當時最先進的熱兵器,而且兵強馬壯,國力強盛,但是卻始終不能徹底的消滅蒙元殘餘勢力。而且後來蒙古又分裂成韃靼和瓦剌兩部,這更增加了剿滅蒙古勢力的難度。

    第二,經過了明朝初年幾代君王的勵精圖治,明朝的國力一直是蒸蒸日上的。而且他們對於瓦剌和韃靼部一直是處於戰略攻勢,固然不能徹底消滅他們,但是蒙古各部也不能輕易突破長城劫掠京城。但是這一切隨著土木堡之變過後,形式急轉直下。由於明英宗朱祁鎮錯誤的御駕親征,導致明軍主力在土木堡被瓦剌首領也先突襲,明軍三大營精銳全軍覆沒,能征善戰的功勳戰將損失殆盡,自此之後明朝只能轉入戰略守勢,再也無力出兵北征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明朝的繼任皇帝也是一代不如一代,朝堂裡大臣們勾心鬥角,烏煙瘴氣,明朝國力每況愈下,再加上像嘉靖這樣的皇帝重用只會寫青詞的嚴嵩之流,坐看蒙古各部劫掠京城而無能為力,所以即使明朝軍隊的戰鬥力一直都很強,但是卻始終不能徹底的擊潰蒙古,甚至險些在土木堡之變中亡國,不得不說明朝真是個奇特的朝代。

  • 6 # 子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是外太空,我來回答

    前言

    明朝時期明軍擁有先進的火器併成建制的裝備部隊,而明朝初期更是數次深入蒙古高原,蒙古部落被明軍打的分崩離析,然而終其一朝都未能徹底擊敗蒙古。

    火器的發展及使用

    火器最早出現在宋朝(水滸傳裡宋江打方臘時就用上了火器)只是當時技術落後無法有效抵禦北方騎兵所以宋軍沒有裝備軍隊。等到了元朝時期火器已經有了很大改善,元末明初的時候無論元軍還是明軍都開始大量裝備火器,其中經過改進最重要的火器當屬三眼銃及明軍的紅夷大炮。

    火器在明軍開始登上主角

    朱棣靖難之役後意識到火器的重要性,開始專門組建了一個純火器兵種,神機營,屬於禁軍中的精銳並在遠征安南的戰爭中大顯神威。

    火器的優待是殺傷力大,尤其是火炮遠距離開火,草原騎兵往往沒能為衝到明軍陣前已經死傷大半,隨後三眼銃跟上近距離射殺,等到真正肉搏戰時蒙古騎兵已經所剩無幾,朱棣幾次深入草原神機營功不可沒。

    愛恨交加的大明神機營

    火器威力巨大優勢明顯那他有什麼劣勢呢?答案是有!有還不止一個。

    火器雖好但受制於當時的技術水平,一門大炮重達千斤,士兵們無法像騎兵一樣快速移動,所以更多用於防禦,神機營的自由移動就像一個移動城堡給明軍一個堅不可摧的後盾,進可攻退可守,蒙古騎兵一點辦法都沒有。

    還有一個劣勢就是太貴即使大明也囊中羞澀,明朝初定國庫並不富裕而神機營的大炮,三眼銃,火藥以當時的生產力和技術水平也就大明也玩不起,太燒錢不可能大規模裝備,朱棣時期的神機營也就5000人左右就已經天下無敵了!

    蒙古草原雖是昨日黃花但還沒有凋落

    火器的優勢我們已經講完我們在回到冷兵器,蒙古騎兵部隊雖然整體實力已經遠不如明軍但只是騎兵戰鬥力來說並不弱於明軍打不過你我認,但草原廣闊打不過我可以跑呀!你來我跑,你停我擾,你退我追,明軍都瘋了,這幫瓦剌真可恨,但也只能望而興嘆。

    而一旦被蒙古騎兵抓住明軍的弱點或指揮上的失誤,火器無法發揮其最大優勢,失敗也就時常發生,而且明朝不是每一座城都配的起紅夷大炮一些小城依舊冷兵器為主。

    隨後的土木堡之變和北京保衛戰也證明了這一點,土木堡之變火器根本沒有發揮作用,朱祁鎮的年少無知,好大喜功讓瓦剌找到了破綻幾十萬明軍灰飛煙滅,而幾個月後,于謙親自指揮的北京保衛戰就是很好的利用了火器的優勢給瓦剌造成巨大傷亡從而為明軍爭取到了時間挽救了大明。

    結尾

    土木堡之變以後明朝不在力圖徹底消滅蒙古諸部,雙方對立一直持續到明朝滅亡。

  • 7 # 史徒生

    其實這個問題是困擾中原歷代王朝的一個問題。不管怎麼驅逐,北方的遊牧民族就好像野火燒不盡一樣春風吹又生,一波接一波,一直沒有中斷過對中原的侵掠。

    明朝也類似。朱元璋、朱棣兩代人十幾次北伐,像練兵一樣對北元以及後來的韃靼、瓦剌進行打擊,但一直沒能徹底擊潰蒙古人,這是為什麼?我以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蒙古人戰略縱深大,明軍難以深入高原腹地

    中國北方的蒙古高原面積廣闊,再往北是更加廣袤的西伯利亞,西北是新疆荒漠,荒漠以西是中亞,這一塊區域自唐以後的中原王朝都很少涉及。明軍與蒙古人作戰,雖然勝多負少,但大部分都是擊潰戰,而不是殲滅戰。如果想要追殲蒙古部隊,就必須深入荒無人煙的荒漠和高原,這對部隊的後勤補給能力要求太高,在五六百年前的古代基本屬於不可能實現的任務。像衛青、霍去病那種都不是殲滅戰,基本上跑到大漠把匈奴打跑就完事了,霍去病還好一些,一直追到漠北,唐朝李靖時滅東突厥倒是深入西北荒漠兩千多里把伏允可汗給追殺了,但也是刺馬飲血、殺牲畜為食,極為艱難。而且明朝時的長途追擊能力比漢唐要差很多,主要原因是由於火器的大量裝備,尤其是沉重大炮,拖慢了部隊的追擊速度。所以基本上每次北伐就是儘可能把蒙古人往北、往西趕,趕走就完事了,不可能深入追擊。

    所以這樣看的話,朱棣能打到烏蘭巴托已經很不容易了。

    二、歷史上幾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以後,蒙古人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落後的遊牧民族

    一直以來北方的遊牧民族都給人一種落後野蠻的印象,實事求是的講,秦漢時期的匈奴確實如此,但是自從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兩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之後,這種情況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苟利所在,不知禮義。自君王以下,鹹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餘。貴壯健,賤老弱。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史記•匈奴列傳》

    單就冶鐵技術來講,秦漢時匈奴還需要劫掠漢人工匠才能製造質量低下的武器,但是到了宋朝時,北方几大強國都已經熟練掌握了冶鐵技術,比如金國有人、馬全身包裹鐵甲的鐵浮屠,西夏有鐵鷂子、大遼有鐵林軍,而且都模仿中原王朝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國家管理體系和文明。而到了明朝時,蒙古人作為曾經主宰歐亞近百年的民族,其強大的生命力更非一朝一夕可以摧毀。明初的洪武、永樂都是一代雄主,尚且謹小慎微,勉強能壓制住蒙古,但到了朱祁鎮一代,大明僅僅犯了一次錯誤就被蒙古人抓住打到了北京城下。

    三、蒙古人機動性強,又進行運動戰,難以追殲

    農耕打遊牧永遠要面對一個問題——來了能打跑,跑了追不上。

    蒙古人逃到草原以後,經常南下侵掠大明北部邊疆,所以明初的幾任君主一直在對其用兵,但是始終無法將其消滅,就是因為蒙軍充分發揮了其機動性強的優勢,堅持在蒙古高原進行運動戰,敵進我退、敵疲我打,因此很難將其追而殲之。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大明始終無法消滅蒙古人。而到了清朝時期,滿族的執政者們沒有再對蒙古沒有采取敵對的態度,反而透過滿蒙一家親將對手變為朋友,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安全問題。這一點其實類似於劉邦的和親政策,至於為什麼蒙古沒有再次崛起而威脅清朝的統治,這仍然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在此不再贅述。

  • 8 # 起居郎雜記

    我是起居郎,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覺得這個問題只從武器的的方面講太過片面了,不能解釋為啥明朝不能壓制蒙古,甚至會讓蒙古反撲。

    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第一,唯武器論要不得

    武器與戰爭發展的規律是這樣的。先出現先進的武器,再出現與之相適應的戰術,最後戰術理論和武器均發展成熟。新的武器出現 再次打破常規,進行第一輪軍事革命。

    明朝的火器還相當原始,他僅僅只是具備了現代火器的一些特徵,而且應用火器的方法還在摸索當中,西方世界從笨重的火繩槍,過度到排隊槍斃的燧發槍,就經歷了很長時間。

    明朝確實意識到了,火器必然會改變戰爭的方式,可是他在火器應用上的水平並不高明,所以既沒有將火器向前大發展,也沒有把火器戰術理論更加完善,這種半吊子的情況,無法對遊牧民族傳統的戰術產生壓倒性的優勢,所以失敗也在情理之中。

    第二,制度落後無法有效的管理草原遊牧民族。

    明朝的主要邊患在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始終沒有消除,明朝初期,透過武力成功實現了對草原的去中心化。

    但同時,明朝也陷入了前代中原王朝的相同困境,如何在已經破碎化的草原建立有效統治?

    首先,絕對不能放任不管。在內亞語境下,牧區的權力真空不會持續太久,總會自發生成新的權力中心,這在前代已經有所體現。如漢滅匈奴,而鮮卑興;唐亡突厥,則回鶻起。即使能剷除一個遊牧政權,很可能不到十年又會出現新對手。

    其次,明又無力針對牧區進行直接統治。

    直接統治的核心在於控制人口和土地,而在牧區,這已經超出了明政府的能力圈(或者說知識儲備)。在農耕區,只要在交通要道建立城池,編戶齊民,統計耕地,就可建立起基層稅收、團練體系。但在牧區,各部落逐水草而遷徙,即使能被禁錮一時,但人可以逃亡,反正牧場到處都是。

    最後,明代試圖採取了一種間接統治的策略。

    ①修長城,戍九邊。

    長城的目的有二,一是軍事防禦,二是貿易控制。允許對明稱臣的部族定期互市,並對敵對部族貿易封鎖。這點相當成功,不少部族為了取得貿易權,形式上嚮明朝稱臣,實現了和平共處。

    ②廣封王,眾建以分其勢。

    極力避免草原出現統一的權力中心,力爭在牧區形成多中心的均勢體系。

    明代的這一策略其實成敗參半。明代確實能透過貿易控制,在大多數時間實現了與蒙古(韃靼、瓦剌)的邊境安寧。另一方面,至達延汗(其實就是大元汗的意思)在1506年統一漠南蒙古(韃靼)後,蒙古高原還是重新形成了統一的權力中心。

    至明末,達延汗重建的蒙古汗國傳承至林丹汗。林丹汗直轄察哈爾部,又是整個東蒙古(韃靼)的總汗。

    這種情況就造成了大明與遊牧民族的此消彼長,大明建國起就將自己定位成防禦者,而不是草原的管理者,有千日做賊沒有千日防賊的,終有守不住的時候。

    當然這種政策也有成功的地方,蒙古人噹噹強盜是沒問題,可再想馬踏中原,他確實已經不具備這個實力了。

  • 9 #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個人愚見,明朝熱武器在當時世界上確實算是比較先進的,但是和現代的武器比起來還是差的太遠了,像三眼火銃,火繩槍,火箭等等裝彈速度慢,器械沉重不便攜,更別提紅夷大炮這樣的重灌備了,需要多少輜重運輸後勤部隊了,就算是運到戰場上也無法有效打擊飄忽不定的遊牧騎兵,那真是大炮打蚊子,還要防止敵人從側翼偷襲。

    所以熱武器對當時的明軍來說是守城利器而不是野戰武器,在城牆的依託和後勤保證下才能最大的發揮熱武器的作用。

    蒙古騎兵的戰法一直比較靈活,騎射本領是從娃娃抓起,弓馬嫻熟。兩方野戰,蒙古騎兵從正面和側翼衝鋒到射程之內開始放箭射殺,敵人出擊後蒙古騎兵就左右迂迴,反覆射箭。讓敵人追也追不到,打也打不著,你追他就跑。著急上火還不能撤退,撤退他又追,就像個膏藥一樣的粘著打,而且這些騎兵常年沿水草而居,補給靈活。這就是幾萬蒙古騎兵就能有很強戰鬥力的原因吧。

    明朝前期騎兵精銳多加之名將雲集,徐達,藍玉,傅友德等名將指揮有方,驅逐北元,收復燕雲。成祖朱棣靖難之後五次親征漠北,宣宗朱瞻基也是帥兵橫掃塞外,此三位皇帝馬上出身,親歷大小戰陣。但後來太平環境下長大的明英宗朱祁鎮聽從太監王振慫恿,效法先帝親征瓦剌,出擊線路來回變換,朝令夕改。後來糧草斷絕,軍心大亂,被也先的瓦剌軍全殲於土木堡,英宗被俘,大明留下來的精銳全部近二十萬人全部損失殆盡,從此失去了戰略進攻的地位。要不是于謙組織軍民全力在京師死守戰退瓦剌,可能崇禎的悲劇就要提前上演了。

    再者當時明朝北疆的邊境實在是離蒙古各部的勢力範圍太近了,河北懷來土木堡距京城不過二百多里,過延慶沒多遠就到了,當時出了宣化大同基本就是出國了。明中後期隨著瓦剌和韃靼的逐漸衰弱和分化,雙方更多的是開放貿易,邊關互市,蒙古部落進貢一些馬匹,明朝賞賜一些絲綢,也沒有太大的戰事了。

  • 10 # 字匠甲

    你這個問題的本質其實是中原王朝幾千年來一直沒能解決好北方的遊牧民族邊患問題。這個我覺得原因如下:

    文化原因,長期以來的農耕文化,只以能否耕種論土地的好壞,而蒙古草原的地理原因導致不適合耕種,只適合放牧。以中原王朝的成功經驗就是要想實現真正有效的統治就必須遷徙自己的人民過去,但漢族人向來不擅長放牧,所以儘管歷史上在強盛時期多次將北方打出真空來,很快又會有別的民族填充進來。從匈奴到突厥到蒙古,消滅強敵的效果無非是為另一強敵掃除了障礙。氣候原因,在傳統的印象里長城以外都是“苦寒之地”,說白了就是不適合人類生存。這也是為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一帶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不說這麼極北的地方,最近這些年東北人口都在負增長啊!這還是在有現代供暖設施的情況下,在古代只會更加困苦。再看軍事原因,遊牧民族的特點是居無定所,上馬為軍下馬為民,機動性非常強,這樣就很難有效地殲滅。你打過去的時候,他們能打得過則打,打不過就跑,對他們來說成本很小,因為他們長期過的就是這種遷徙的生活,而對中原王朝成本則非常高,要組織兵力和運送糧草。

    所以我覺得古代要真正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應該是培養一支中原人自己的“遊牧民族”,讓他們適應草原生活,以遊牧對遊牧,以機動對機動,“冦可往,吾亦可往”,但是這個古代貌似一直沒這麼做過,一是有沒有想到,二是不容易實施,三是統治者肯定會有顧忌,怕培養出勁敵。

  • 11 # 歷史唯物主義

    這個原因很多,具體如下:

    明朝方面:1、明朝是一個農耕政權,鬥北方苦寒之地不感興趣,因為草原沙漠無法發現農業。所以朱元璋時期,幾次深入大漠,最後只是將蒙古人趕跑後就立刻撤軍,沒有在當地設定像唐朝都護府一類的機構。

    2、明朝從立國之初到滅亡,中央高層都是南方人,對北方的征討沒有那麼大的雄心,只要守住家園即可。

    3、明朝的海運十分發達,可以出海經商貿易,所以絲綢之路的作用被淡化,與其耗費國力佔據無用之地,不如直接放棄。

    蒙古方面:1、雖然明朝打敗了蒙古,蒙古貴族退回到了草原,但是實力任然十分強大,不容小覷,所以高麗等周邊政權稱之為“北元”。

    2、蒙古是個遊牧民族,在茫茫大草原上來無影去無蹤,尤其是騎兵,你打贏了他,你追不上他;打輸了只有任其屠殺。

    3、蒙古貴族退回北方後,沒有了入主中原的雄心,也只是守土保民而已,至於數次南下掠奪,只不過是遇到了天災,物資匱乏而已。就像俺答一樣,雖然打到了北京城下,也只是強略一番之後就跑了,還得和明朝修好,稱臣納貢。

    所以綜合以上原因,明朝沒有徹底解決蒙古問題,有他自己的無奈,也有蒙古人的優勢。至於武器先進,那不起決定性作用。不然阿富汗能對抗美國十幾年。

  • 12 # 白丁不白痴

    可能沒有大面積應用吧或戰法有問題。射程和裝藥速度,相對於快速的騎兵作戰優勢不多,如果第一波沒有造成大的傷亡。

  • 13 # 新都大叔俯首拜陽明

    明朝自開國起就與北方的北元對峙,一直到國滅,也沒能徹底解決北方蒙古族問題,反而讓後金撿了便宜,很多人感覺明朝軍事很強大呀,為什麼終其一朝都沒能滅了蒙古這個大患!朱元璋為子孫考慮那麼多,為啥不知道解決邊境問題呢?

    朱元璋一直都想讓蒙古人投降,曾派軍把北元打成游擊隊,但人家想的是復興元朝死不降明朝也沒辦法,最後連元順帝的太子都給放回去了,可是這傢伙回去之後繼續騷擾明朝!朱元璋為了讓蒙古人投降,從來不公開侮辱蒙古人,在發給全國的檔案上從來不罵元朝,就是想讓蒙古人投降!在朱棣時期蒙古就已經臣服了,不過降了之後力量一強大就又反叛,叛一次朱棣打一次,總體上算是全部了臣服了,只不過時間比唐朝短,只有清朝還算是解決這一問題了。

    一是蒙古戰鬥力仍然比較強。曾經橫掃世界的蒙古鐵蹄,雖然統治力衰退了,但戰鬥力、機動性仍然不容小視。北元雖然被明逐出中原,但是到了明英宗時期,蒙古之一的瓦剌還是把明給打慘了。

    二是蒙古戰略縱深廣,明朝只能打擊潰戰,不能打殲滅戰。

    二是明朝的保守國策和單一的民族政策 明朝作為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有著鮮明的特點,那就是保守。今日我國境內的萬里長城絕大多數都是明長城,這是明朝保守國策的體現。

    三是明朝內鬥比較嚴重,制約體系多。從朱元璋駕崩後,朱棣靖難開始,皇帝、文官、宦官、內宮陷入無休止內亂,破費大量精力。

    四是沙俄的攪局,蒙古成為國際問題 一直以來,蒙古和中原王朝的衝突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衝

  • 14 # 網路作家且聽滄海

    因為明朝有先進的熱武器,根本就是一個偽命題,明朝所謂先進的熱武器,戰場效能根本比不上蒙古部落的弓箭和大刀。

    很多人有一個誤區,一聽說熱武器,就覺得比冷兵器先進,其實這種說法是大錯特錯的,早期熱武器,並不比冷兵器先進,這個道理,就像最早的火車跑不過馬車,最早的安卓手機比不上諾基亞。

    很多人腦海中的熱武器,是機槍和炮彈,機槍一打一大片,炮彈一炸一大片,明朝的熱武器,根本就不是這樣的。

    機槍就不說了,大家都知道明朝沒有機槍,我們重點說說明朝的火銃和火炮,這些熱武器的殺傷力,與大家印象中的熱武器,相差極其懸殊。

    根本原因,是明朝炸藥和後世炸藥不一樣,明朝的炸藥是黑火藥,後世普遍使用梯恩梯和黑索金。

    不瞭解炸藥的人,可能覺得都是炸藥,沒什麼區別,實際上,炸藥和炸藥的區別,比炸藥和豬都大。黑火藥的爆炸威力,遠遠低於梯恩梯。

    衡量炸藥爆炸威力的引數有爆速,爆熱,爆轟氣體體積等等。

    黑火藥:爆速500米/秒,爆熱3015千焦/千克,爆轟氣體體積280升/千克。

    梯恩梯:爆速6920米/秒,爆熱5066千焦/千克,爆轟氣體體積620升/千克。

    其中爆速是衡量爆炸威力的最主要因素,梯恩梯的爆炸威力,是黑火藥的14倍之多。

    這就意味著,使用黑火藥的武器,殺傷力遠遠不如使用梯恩梯的武器。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以上黑火藥的資料,是在現代最佳成分配比的情況下測定的,明朝的黑火藥,遠遠低於這個數值。

    黑火藥的爆炸威力之低,抗日戰爭中曾有鮮活的例子,我抗日軍民土製的黑火藥,很多時候炸不死炸不傷鬼子,只能把鬼子炸得哇哇大叫,滿臉黑灰。

    具體到明軍,他們使用的火銃和火炮,都是用黑火藥把鐵片和石子之類的硬物射出去,用這些東西殺傷敵人,由於炸藥效能不佳,射出去的硬物速度慢,射程近,殺傷力遠遠不足。

    打完一輪火銃火炮,重灌填的時間很長,這段時間,足夠蒙古騎兵衝到弓弩射程之內,對你放一通箭了,甚至能衝到你臉上對你一頓砍。拿破崙的炮兵據說都是裝備斧子的,一輪炮打完了,抄起斧子就上去砍人。

    更麻煩的是,黑火藥一旦受潮,就無法使用,平時保養也需要很高的技術,以當時明軍的水平,恐怕臨戰之時,能夠使用的黑火藥十不存一。

    還有棘手的一點,火銃和火炮,沉重不易攜帶,給明軍的機動性帶來了致命打擊,不容易攜帶又沒什麼用,還必須要帶著,對軍心士氣也是一個打擊。

    而且敵人也不是傻子,看到你有火銃火炮,也不會往你槍口上撞,那就發揮機動性,帶著你遛彎轉圈,你帶著沉重灌備,根本追不上,時間長了自己就被拖垮了。

    最後誇張地說:明軍對蒙古,女真多次打敗仗,吃虧就吃在熱武器上了,如果把熱武器統統扔掉,換上大刀弓弩,勝算還能高一點。

  • 15 # 胡八二

    有火器並不代表偏好使用火器。這也許是皇帝可能不會製造火器,也不會使用火器,更不會全力以赴地主動地命令下屬使用火器,所以出於技術保密,火器沒有普及開來。20200302。

  • 16 # 當代曹植

    冷兵器用運及戰力,蒙古騎兵達到了人類巔峰,能壓制他的是機關槍,要等到十九世紀後期才發明出來。在此之前蒙古實力碾壓歐亞大陸,所以哪些謀略呀,小把戲,沒用。

    其實這個問題是困擾中原歷代王朝的一個問題。不管怎麼驅逐,北方的遊牧民族就好像野火燒不盡一樣春風吹又生,一波接一波,一直沒有中斷過對中原的侵掠。

    明朝也類似。朱元璋、朱棣兩代人十幾次北伐,像練兵一樣對北元以及後來的韃靼、瓦剌進行打擊,但一直沒能徹底擊潰蒙古人,這是為什麼?我以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蒙古人戰略縱深大,明軍難以深入高原腹地

    中國北方的蒙古高原面積廣闊,再往北是更加廣袤的西伯利亞,西北是新疆荒漠,荒漠以西是中亞,這一塊區域自唐以後的中原王朝都很少涉及。

    明軍與蒙古人作戰,雖然勝多負少,但大部分都是擊潰戰,而不是殲滅戰。如果想要追殲蒙古部隊,就必須深入荒無人煙的荒漠和高原,這對部隊的後勤補給能力要求太高,在五六百年前的古代基本屬於不可能實現的任務。像衛青、霍去病那種都不是殲滅戰,基本上跑到大漠把匈奴打跑就完事了,霍去病還好一些,一直追到漠北,唐朝李靖時滅東突厥倒是深入西北荒漠兩千多里把伏允可汗給追殺了,但也是刺馬飲血、殺牲畜為食,極為艱難。

    而且明朝時的長途追擊能力比漢唐要差很多,主要原因是由於火器的大量裝備,尤其是沉重大炮,拖慢了部隊的追擊速度。所以基本上每次北伐就是儘可能把蒙古人往北、往西趕,趕走就完事了,不可能深入追擊。

    所以這樣看的話,朱棣能打到烏蘭巴托已經很不容易了。

    二、歷史上幾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以後,蒙古人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落後的遊牧民族

    一直以來北方的遊牧民族都給人一種落後野蠻的印象,實事求是的講,秦漢時期的匈奴確實如此,但是自從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兩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之後,這種情況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單就冶鐵技術來講,秦漢時匈奴還需要劫掠漢人工匠才能製造質量低下的武器,但是到了宋朝時,北方几大強國都已經熟練掌握了冶鐵技術,比如金國有人、馬全身包裹鐵甲的鐵浮屠,西夏有鐵鷂子、大遼有鐵林軍,而且都模仿中原王朝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國家管理體系和文明。

    而到了明朝時,蒙古人作為曾經主宰歐亞近百年的民族,其強大的生命力更非一朝一夕可以摧毀。明初的洪武、永樂都是一代雄主,尚且謹小慎微,勉強能壓制住蒙古,但到了朱祁鎮一代,大明僅僅犯了一次錯誤就被蒙古人抓住打到了北京城下。

    三、蒙古人機動性強,又進行運動戰,難以追殲

    農耕打遊牧永遠要面對一個問題——來了能打跑,跑了追不上。

    蒙古人逃到草原以後,經常南下侵掠大明北部邊疆,所以明初的幾任君主一直在對其用兵,但是始終無法將其消滅,就是因為蒙軍充分發揮了其機動性強的優勢,堅持在蒙古高原進行運動戰,敵進我退、敵疲我打,因此很難將其追而殲之。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大明始終無法消滅蒙古人。而到了清朝時期,滿族的執政者們沒有再對蒙古沒有采取敵對的態度,反而透過滿蒙一家親將對手變為朋友,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安全問題。這一點其實類似於劉邦的和親政策。

    另外,明朝有先進的熱武器,根本就是一個偽命題,明朝所謂先進的熱武器,戰場效能根本比不上蒙古部落的弓箭和大刀。

    很多人有一個誤區,一聽說熱武器,就覺得比冷兵器先進,其實這種說法是大錯特錯的,早期熱武器,並不比冷兵器先進,這個道理,就像最早的火車跑不過馬車,最早的安卓手機比不上諾基亞。

    很多人腦海中的熱武器,是機槍和炮彈,機槍一打一大片,炮彈一炸一大片,明朝的熱武器,根本就不是這樣的。

    機槍就不說了,大家都知道明朝沒有機槍,我們重點說說明朝的火銃和火炮,這些熱武器的殺傷力,與大家印象中的熱武器,相差極其懸殊。

    根本原因,是明朝炸藥和後世炸藥不一樣,明朝的炸藥是黑火藥,後世普遍使用梯恩梯和黑索金。

    不瞭解炸藥的人,可能覺得都是炸藥,沒什麼區別,實際上,炸藥和炸藥的區別,比炸藥和豬都大。黑火藥的爆炸威力,遠遠低於梯恩梯。

    衡量炸藥爆炸威力的引數有爆速,爆熱,爆轟氣體體積等等。

    黑火藥:爆速500米/秒,爆熱3015千焦/千克,爆轟氣體體積280升/千克。

    梯恩梯:爆速6920米/秒,爆熱5066千焦/千克,爆轟氣體體積620升/千克。

    其中爆速是衡量爆炸威力的最主要因素,梯恩梯的爆炸威力,是黑火藥的14倍之多。

    這就意味著,使用黑火藥的武器,殺傷力遠遠不如使用梯恩梯的武器。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以上黑火藥的資料,是在現代最佳成分配比的情況下測定的,明朝的黑火藥,遠遠低於這個數值。

    黑火藥的爆炸威力之低,抗日戰爭中曾有鮮活的例子,我抗日軍民土製的黑火藥,很多時候炸不死炸不傷鬼子,只能把鬼子炸得哇哇大叫,滿臉黑灰。

    具體到明軍,他們使用的火銃和火炮,都是用黑火藥把鐵片和石子之類的硬物射出去,用這些東西殺傷敵人,由於炸藥效能不佳,射出去的硬物速度慢,射程近,殺傷力遠遠不足。

    打完一輪火銃火炮,重灌填的時間很長,這段時間,足夠蒙古騎兵衝到弓弩射程之內,對你放一通箭了,甚至能衝到你臉上對你一頓砍。拿破崙的炮兵據說都是裝備斧子的,一輪炮打完了,抄起斧子就上去砍人。

    更麻煩的是,黑火藥一旦受潮,就無法使用,平時保養也需要很高的技術,以當時明軍的水平,恐怕臨戰之時,能夠使用的黑火藥十不存一。

    還有棘手的一點,火銃和火炮,沉重不易攜帶,給明軍的機動性帶來了致命打擊,不容易攜帶又沒什麼用,還必須要帶著,對軍心士氣也是一個打擊。

    而且敵人也不是傻子,看到你有火銃火炮,也不會往你槍口上撞,那就發揮機動性,帶著你遛彎轉圈,你帶著沉重灌備,根本追不上,時間長了自己就被拖垮了。

    最後誇張地說:明軍對蒙古,女真多次打敗仗,吃虧就吃在熱武器上了,如果把熱武器統統扔掉,換上大刀弓弩,勝算或許還能高一點。

  • 17 # 最強大的我們

    還要有專門的使用方法。而且當時的火器相對現在來講特別落後。只能一槍一槍的放。填子彈的時間太長。雖說威力很大,但後坐力也很強。一不小心就會傷到自己,傷到隊友。所以當時明朝並不怎麼推廣。

    只是設立了一個神機營。而明朝跟蒙古族有一次戰役是特別說明問題的就是土木堡事件。土木堡事件中神機營全軍覆沒。而明英宗朱祁鎮也被抓了。這讓大家對神經炎的表現特別失望。認為 神機營只是擺設,沒有能力。而我們要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瓦刺土兵在也先的帶領下,採取了偷襲的戰術。

    而神機營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被蒙古瓦刺士兵一鍋端。而在後面的北京保衛戰中,神機營也佔了較關鍵的作用。其實有沒有火器在當時並不占主導地位,因為當時的武器受限制,實力也並不強。

  • 18 # 沒辦法就這樣黑

    原因兩個:

    第一明代火器過於笨拙,移動及其不便。只能設立於向城關,城牆,大船樓等固體重要軍事設施為載體。而且數量也有限,只能在區域性戰鬥或者部分要塞取得勝利。總體不行。

    第二蒙古人隨時武器落後,但機動靈活的全民騎兵可以彌補這項缺點。而且在以冷兵器為主的世界裡,騎兵還是戰場上的致勝法寶!

  • 19 # 詩涵解史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中國的火器起源於秦漢,沒落於清朝,作為全世界火器的發明者,在此後沒有牢牢把控火器的改進和歷史走向,導致中國經歷了那段黑暗歲月,是當代中國人為飽受欺凌的先輩們痛惜不已的,更對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們的短視和自負充滿憤怒!

    火器在唐朝時期已經裝備于軍事,經歷過宋朝,元朝的發展,到明朝時期,火器已經擁有了完整的製作流程以及在威力和樣式上的巨大突破,手槍,大炮,步槍都開始成規模的裝備部隊,也可以說,火器在明朝達到了封建王朝所能達到的巔峰,此後在清朝後期,閉關鎖國的愚蠢政策,導致了領先世界的中國火器逐漸被西方國家趕超。

    那麼明朝在擁有威力強大的先進火器的幫助下,為何不能徹底擊潰蒙古,還被蒙古多次劫掠呢?這個問題小果是這樣理解的:

    一、明朝的火器種類

    明朝時期的火器種類非常多,不管是類似於步槍的火銃、鳥銃,還是火炮火箭,甚至地雷都有生產,火銃、鳥銃以及火箭為單兵裝備,火炮一般被固定在城頭,船頭和配以基座,靠騾馬牽引的野戰火炮。明朝的火器口徑偏大,以鐵砂鐵蛋和鉛彈為主要火器彈藥,射程在60-180米之間!

    二、明朝士兵對火器的運用

    在明朝時期,西方國家已經拉開了大航海時代,數量眾多的西方國家或者私人武裝派遣大量的航海員不斷的在大海上開闢大陸以及佔領殖民地,流亡在距離明朝海岸不遠的島嶼上佔山為王的倭寇海盜以及元朝殘餘勢力蒙古騎兵,這些都是明朝的心腹大患。

    所以火器對於士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明朝政府對於火器並不十分看重,雖然火器的威力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同,士兵卻缺少必備的訓練科目和明朝將領缺少成套的戰術指導,精準度大打折扣,戰術運用失當,這也導致了很多目光短淺的大臣建議削減火器的生產量,就拿明朝對蒙古騎兵的例子來說:火器的噴射距離在60到180米,這麼短的時間,士兵在面對蒙古騎兵的時候首先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其次沒有精度的射擊在戰馬習慣了槍炮聲後,對蒙古騎兵造成的傷害比較小,最後缺少戰術指揮的火槍手往往只能在槍擊範圍內開一次甚至兩次,不能產生對蒙古騎兵的戰略壓制!

    三、明朝的政治腐敗

    明朝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是提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強硬王朝,但是在王朝的發展過程中,皇帝的昏庸和朝政的腐敗以及政黨林立,勾心鬥角都在古代王朝出名的多!

    很多軍隊所配備的火器質量得不到保障,槍身對材料的要求極其的高,但是很多人為了自己的腰包,在槍身材料上剋扣用料,造成槍管炸膛,誤傷自己計程車兵,甚至在彈藥的用料上以次充好,往往在戰場上因彈藥質量問題無法開炮或者開槍,白白浪費時間,也損失了戰機!

    這就是為什麼明朝火器種類繁多,火器威力巨大,但是在面對來去如風,機動性強大的蒙古騎兵時,依然力有不怠。多次被劫掠的明朝吃虧在執政者和施政者,是整個封建王朝所特有的毒瘤造成的!

    總結:明朝的火器種類雖然達到了歷代王朝的巔峰,但是在戰術運用,精度射擊的訓練科目以及朝廷的腐敗和對兵器的粗製濫造上,造成了明朝士兵明知火器威力強大,但是又擔心關鍵時刻啞火的又愛又恨的心態!

  • 20 # 古建88

    明朝的火器在當時很強大,到並不代表可以統治。第一,神機營配備的火槍是前膛槍,裝藥相當麻煩,開一槍再裝藥的功夫,蒙古騎兵已經衝過來了,而且距離太遠第一槍還不一定打的到,距離是硬傷。就算打死騎兵,戰馬衝過來也會衝散隊形。神機營最輝煌的還是北京保衛戰打死也先的弟弟孛羅吧。火槍也不適合上馬作戰,所以冷兵器還是主流。

    第二,大炮太重,運輸不方便,不像現在的迫擊炮榴彈炮。野戰擺開隊形,必須保證兩翼的安全,後方也不能亂。攻堅或者守城還行,野戰沒多大用處。所以,明朝即使擁有火器,也無法有效依靠火器戰勝瓦剌。

    如果明朝有適合馬上作戰的栓動步槍,步兵有迫擊炮,真的沒瓦剌什麼事。[捂臉][捂臉][捂臉]當然這是想象,娛樂一下就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燒雞爪怎麼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