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曾經的阿楚
-
2 # 蘑菇熊貓
時勢造英雄,孔明六出祁山對手是號稱天下第一守將的司馬懿,而韓信遇到的對手則是平庸戰將。加上當時項羽有些不得人心,最終敗北。
-
3 # 膠東金家潘
三國演義中,為什麼諸葛亮“六出祁山”都以失敗告終,而韓信卻可以一擊定關中,然後助劉邦一統天下呢?應該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因素,奇襲,導致章邯倉促應戰,軍心不穩。劉邦剛入漢中幾個月,就突然從故道殺到了陳倉城下,這讓章邯始料未及。章邯在陳倉此時並沒有派重兵把守,讓劉邦佔了先機。趙衍又獻計劉邦,從“他道”繞後,前後夾擊陳倉,導致章邯軍準備不足,士氣低落。
第三個因素,秦人仇恨項羽和三秦王。項羽曾在鉅鹿之戰後坑殺秦人降卒二十餘萬,入關後,又搶掠關中之地,讓秦人對項羽恨之入骨。而三秦王又拋棄秦投降項羽,讓三秦王也多為秦人怨恨。劉邦卻在進入關中時,曾約法三章,對秦人秋毫無犯,這樣秦人更容易幫助劉邦,讓劉邦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快速平定三秦有了“人和”基礎。
第四個因素,齊國田榮造反,讓項羽無暇顧及劉邦。劉邦從漢中出兵關中時,田榮認為項羽分封不公,就自立為齊王,聯合趙國陳餘一起反抗項羽。而項羽認為齊國叛亂的危險比劉邦叛亂的危險大,所以率兵前往平叛田榮。田榮被滅後,其弟田橫又接著反抗項羽,讓項羽一直無暇顧及劉邦,才讓劉邦順利得到了關中,又東下直攻彭城。
第五個因素,項羽不善用人,賞罰不公。這就是韓信在“漢中對”中所說,項羽自己很勇猛,可以獨當一面,事必躬親,不能很好的信任和使用自己的部下,比如張良、韓信、英布;項羽還是婦人之仁,不能公平的封賞,比如陳平、彭越,還有前面造反的田榮。這就讓項羽急需用人之時,卻沒人聽他的了。不然,派彭越或者英布去平齊國叛亂,項羽直接率領陳平揮師西進,平滅劉邦,那劉邦很可能會被重新打回漢中去。結果是這些人一起跟劉邦把項羽給打掛了。
現在有句流行語,“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但是項羽果然是劉邦“神一樣的對手”麼,感覺不像。也就是太史公比較同情項羽吧,《史記》中才滿是對西楚霸王的褒獎贊美之詞。魏國的強大和團結,讓諸葛亮“六出祁山”而不勝;項羽的自負和能力缺陷,也讓韓信成功以“漢中對”獻策劉邦,奇兵出漢中,一舉定三秦,助劉邦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立於世界之巔的大漢帝國。
-
4 # 人有時書無盡
因為敵人不一樣了,環境也不一樣了。
首先說下韓信吧,我們都聽過一句俗語叫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吧,這裡指的就是韓信,因為他明面上修復棧道,讓別人以為漢軍是想修復棧道然後反攻出來,注意力全集中在那裡,後面韓信再帶兵從陳倉小道反攻出去,而且當時漢軍所要面對的只是投降的三秦軍隊,不是直面項羽,還有一戰得實力,當時的中原六國貴族佔領各地都封王享福了。那就是一盤散沙,有著個個擊破得機會。
而諸葛亮就不一樣了,當時的漢中曹魏重兵把守,從那地方攻吃力不討好,往東又是荊州,當時已經是孫權的地盤了,他們又是同盟,也沒可能從那地方攻,剩下的就只能北上走陳倉,攻天水,經潼關直逼長安城這條路了。而且當時整個北方都是曹魏得,他們只要一面防孫權,另一面防諸葛亮。而且司馬懿他們也知道蜀漢耗不起,所以曹魏一直以來都是以防為主,那樣就能更集中兵力防守了。諸葛亮六出祁山,基本都是因為無糧草而無奈返回。這就是他們環境,敵人的不同。
-
5 # 冬日暖陽15784
諸葛亮,三國時期一位優秀軍事家和政治家,一生為蜀漢鞠躬精粹,死而後已。就是這麼一位牛人,卻六次北伐都失敗了,但他忠義的精神為世人所傳頌,然而成王敗寇,他始終是個失敗者,沒有統一中原,恢復漢家江山。
同樣是為漢家打天下,與諸葛亮處同在漢中起兵北伐的韓信卻一次成功了,而且路線基本相同,難道諸葛亮比韓信差?論智慧,軍事能力,兩人應該相差不大,為何諸葛亮失敗了?
第一,兩人性格特點不同。
韓信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軍事能力無可挑剔,被後世譽為兵仙,自詡為韓信帶兵,多多益善,作戰風格快、準、狠,戰略全域性觀念強,善於攻心,瓦解敵軍意志,要說諸葛亮的作戰特點和韓信也大略相同,但兩人的性格卻不相同,諸葛亮是個讀書人,自比管仲樂毅,準確來說搞政治和外交才是他的正業,軍事是他的副業,江東舌戰群儒可見他的口才之強。而韓信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沒受過什麼教育,還處處受欺負,胯下之辱和他的軍事成果一樣流傳至今。
一個讀書人和一個文盲必然會有差別。諸葛亮小心謹慎,步步為營,這也是他拒絕魏延用五千奇兵翻越秦嶺奇襲長安的策略根源。
第二,兩人的內部情況不同。
我們知道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蜀漢的最高領導人劉禪,劉禪給人的印象就是傻,爛泥扶不上牆的那種!沒多少自主判斷的能力,反觀諸葛亮身邊,人才凋零,唯一在世的五虎大將之一的趙雲也在第一次北伐後去世,前期還好,武將還有魏延,王平,姜維等將領勉強支撐,文臣就靠諸葛亮一個人事必親躬了,蜀漢人才凋零諸葛亮是有責任的,事必親躬不僅對他的健康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也忽略了對蜀漢人才的培養。
韓信在北伐過程中只需要專心進行軍事活動,完全不需要擔心糧草補給以及政治鬥爭,劉邦集團目標一致,那就是統一天下,蜀漢內部有幾大派系,荊州集團,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諸葛亮所在的荊州集團是再來派系,也是主戰派,而其他兩大派系都趨於安於現狀,內部不統一,北伐遭到阻力可想而知了。
再有,公元156年,成都發生過一次大地震導致漢水改道,漢中盆地缺少水源,糧食減產,漢中本來就地少人稀,根本難耗得起消耗戰,需要的是速戰速決或者一塊前進基地,相反韓信卻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擔憂。
第三,外部環境。
韓信面對的是項羽,項羽是一員猛將,但缺乏謀略,身邊也缺少謀臣,在軍事上他封章邯,司馬欣和董翳為王,鎮守關中,堵截劉邦出路,但是這三人獨立為戰的,劉邦打章邯,其他兩人並不包含忙,再者,當初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火燒阿房宮,早已經在關中失去了民心,而劉邦卻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深得民心。
諸葛亮面對的是曹魏集團,諸葛亮北伐時,曹魏已歷三世,在中原地區早已站穩腳跟,民心安定,佔據中原富裕地區,在經濟實力,人口,人才培養遠在蜀漢之上。諸葛亮要翻越秦嶺,拖著長長的補給線,已弱擊強,難度可想而知。
諸葛亮雖然由於種種原因北伐失敗了,但不可否認他的軍事天賦,今天我們不以成敗論英雄,他的確是一個集外交,政治,軍事的全能型人才,至於他為什麼不偏安一隅,過上幾天太平日子,那是因為他對蜀漢的形式有清醒的認識,以攻代守。如果拋開政治等因素同等條件下換成韓信來帶領蜀軍北伐,恐怕也會失敗。
-
6 # 盜夢空間030
第一:劉備70萬大軍兵敗江東早已傷了蜀漢的元氣
第二:沒了荊州,諸葛亮出兵只能走山地,糧草軍械非常難運輸而且非常消耗人力物力。
第三:諸葛亮六出祁山遇到了不輸於他智商的司馬懿,所以很難取得突破性進展!而韓信遇到的是驕傲自大的項羽。
第四:奇襲,導致章邯倉促應戰,軍心不穩。劉邦剛入漢中幾個月,就突然從故道殺到了陳倉城下,這讓章邯始料未及。章邯在陳倉此時並沒有派重兵把守,讓劉邦佔了先機。趙衍又獻計劉邦,從“他道”繞後,前後夾擊陳倉,導致章邯軍準備不足,士氣低落。
第六:秦人仇恨項羽和三秦王。項羽曾在鉅鹿之戰後坑殺秦人降卒二十餘萬,入關後,又搶掠關中之地,讓秦人對項羽恨之入骨。而三秦王又拋棄秦投降項羽,讓三秦王也多為秦人怨恨。劉邦卻在進入關中時,曾約法三章,對秦人秋毫無犯,這樣秦人更容易幫助劉邦,讓劉邦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快速平定三秦有了“人和”基礎。
第四個因素,齊國田榮造反,讓項羽無暇顧及劉邦。劉邦從漢中出兵關中時,田榮認為項羽分封不公,就自立為齊王,聯合趙國陳餘一起反抗項羽。而項羽認為齊國叛亂的危險比劉邦叛亂的危險大,所以率兵前往平叛田榮。田榮被滅後,其弟田橫又接著反抗項羽,讓項羽一直無暇顧及劉邦,才讓劉邦順利得到了關中,又東下直攻彭城。
第五個因素,項羽不善用人,賞罰不公。這就是韓信在“漢中對”中所說,項羽自己很勇猛,可以獨當一面,事必躬親,不能很好的信任和使用自己的部下,比如張良、韓信、英布;項羽還是婦人之仁,不能公平的封賞,比如陳平、彭越,還有前面造反的田榮。這就讓項羽急需用人之時,卻沒人聽他的了。不然,派彭越或者英布去平齊國叛亂,項羽直接率領陳平揮師西進,平滅劉邦,那劉邦很可能會被重新打回漢中去。結果是這些人一起跟劉邦把項羽給打掛了。
-
7 # 村邊綠樹一一陳元春
一,諸葛孔明和韓信所面對的對手不同。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對面是降將章邯,而章邯本身又不是真降項羽,並對項羽坑殺二十萬奏軍非常不滿,所以並不盡心工作,而且有藉機再反之意;可惜碰見了戰神級人物韓信,自然不敵,而韓一舉成功。
而諸葛亮一出祁山,大好機會被自已的過度謹慎所錯過!可下對手平平,卻喪失大好機會。軍事打杖是可以冒險的!縱觀歷史,多少著名戰役靠對方大意而冒險奇襲而成功的。其後,又是謀略大家司馬懿,當然很難了。二,韓信為戰神級人物,專業又是本科生,戰術無敵。而諸葛卻是文科生,治理國家為專業,把一個蜀國治理的井井有條,但帶兵確是短板,不管是後方糧草不足、還是用人不當(失街亭)、及後院著火(宦官之亂,被詔回)等諸多原因,終無建樹。看出諸葛亮的用兵不是十全十美,總有漏洞,一但發生,他是無能為力的,而偏偏又發生!
三,韓信和劉邦當時互相信任,全力支援,無後顧之憂。對手是降將且互不幫助,雖是名將終是敗局。而諸葛所在的蜀國,派系眾多,心不齊,主又不濟,全由諸葛亮一人操持,勞心累力,又致使人才接替不上。雖有雄心一統,終是五丈秋風!
-
8 # 約束001
劉邦入駐漢中時就已帶兵3萬,短時間內又吸引到1萬多人的追隨者,此外劉邦還命酈商率數萬大軍平定漢中,到了韓信攻打陳倉之時,漢軍已多達十萬之眾,而且這些軍隊,多是經歷過秦末起義,身經百戰的精兵悍將;再看韓信的三位對手,加起來兵力不足五萬人,鎮守陳倉的雍王章邯,至多也就3萬人馬,而且還是匆匆組建的部隊,戰鬥力堪憂,因此韓信在兵力上已經壓制了敵人,縱使有天險阻擋,勝利也只是時間問題;而夷陵之戰後,蜀國元氣大傷,5萬精銳全軍覆沒,等到諸葛亮北伐之時,除去鎮守蜀地的兵力,能調的部隊只有3萬多人,還盡是一些老弱病殘;而曹魏在洛陽布有重兵,隨時可以支援漢中,再加上魏國重兵把守交通要道,諸葛亮又怎麼能北伐成功呢?
第二,韓信偷襲,諸葛亮打明牌
韓信能夠順利出川,很大程度是因為出其不意;在劉邦被封到四川之時,就燒燬了東進棧道,表現出自己安守巴蜀無心爭霸的假象,以此來麻痺項羽,隨後又聲東擊西,明面上重修棧道吸引楚軍的注意力,暗地裡卻讓韓信走小道偷襲陳倉,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而諸葛亮的北伐行動,可謂是天下皆知的明牌了,諸葛亮貫徹“隆中對”的戰略思想,堅持出蜀伐魏,此舉人人盡知毫無機密可言,因此魏軍早有準備,在出蜀的要道上重兵佈防,將諸葛亮偷襲關中的計劃全盤扼殺。
第三,韓信行險,諸葛亮用兵保守
眾所周知韓信擅長出奇計,往往兵行險招,他用“明修棧道”的計謀打掩護麻痺敵人,暗地裡率軍搞偷襲,直至韓信兵臨城下之時,雍王章邯還以為通報士兵在痴言妄語;而蜀國當時國力積弱,諸葛亮不敢輕易冒險,作戰計劃很是保守,絕不做高風險高收益的活動;部下魏延曾經建議奇襲子午谷,派精銳偷襲漢中,而且只要5000人馬,但諸葛亮認為此舉風險太大,他害怕賠上這5000兵士,就否定了魏延的計謀,因此蜀軍也就失去了“暗渡陳倉”的良機
第四,蜀國內部鬥爭
韓信偷襲陳倉,得到了劉邦的全力支援,漢軍上下放手一搏,誓要拿下陳倉戰略要地;而諸葛亮要面對的形勢則更為複雜,他否定魏延的偷襲子午谷計策,不僅是因為不敢,更多的是因為不能為之,當時諸葛亮北伐行動的後勤工作,由益州土著勢力負責,在出發前李嚴就曾與諸葛亮討價還價,因此諸葛亮生怕奇襲之時,李嚴在糧草上做文章導致兵敗;而且諸葛亮必須要將兵權控制在手中,劉備死後蜀國上下搖搖欲墜,諸葛亮以北伐凝聚人心,勝利與否並不重要,但是萬不可造成大規模傷亡,否則益州土著勢力將會趁機發
-
9 # 天翊傳媒
形勢不同,三國時期,曹魏長期盤踞北方,社會經濟初步繁榮,加之曹魏勵精圖治,兵力,財力都比較充沛,百姓生活相對安定,諸葛亮此時出兵曹魏,註定無功而返!反觀韓信這邊,自項羽進駐咸陽分封十八路諸侯,將關中一分為四,實行秦人治秦,而把咽喉一之地關中給了劉邦,劉邦盤踞巴蜀,養精蓄銳之後,實力大增,而此時關中並沒有太過強大的守衛,因此一擊即中!話說,這還得感謝項羽當初把漢中和巴蜀分封給了劉邦!
-
10 # 跟著小王看搏擊
諸葛亮面對的,是曹真,張合,司馬懿,曹休,夏侯淵,郭淮,以及曹魏精銳的部隊,而韓信面對的,是被打掉了銳氣的三秦部隊,三秦的主力早就被項羽坑殺了,所以韓信和白起一樣,沒有遇到同時代實力相當的名將。
-
11 # 淺談古今中外的歷史
諸葛亮北伐的路線和韓信幾乎一模一樣,為何一成一敗呢?
其實,並不是諸葛亮用兵不如韓信,而是在諸葛亮時代,秦蜀之間的地貌發生了很大改變。
公元前156年的武都大地震,導致古漢水改道,不再流向漢中盆地。韓信北伐的時候,可以透過古漢水運兵運糧,不用擔心後勤問題。諸葛亮就慘了,失去了古漢水這條航道,即便發明了木牛流馬也解決不了問題,一百斤糧食,有八十斤消耗在了路上。諸葛亮數次北伐,明明佔盡優勢,都因為糧食不足而退兵。
另外,兵法講究出奇制勝,前人用過的辦法不具備突然性,突襲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一次北伐走的祁山道,因失街亭而功敗垂成;諸葛亮第二次北伐走的就是韓信走過的陳倉道,結果被曹真提前識破,派郝昭守陳倉,諸葛亮進攻了二十多天都沒能攻下來。第三次是防守反擊戰,得到了武都、陰平二郡;第四次走的是祁山道,目標是還算富庶的隴右地區,本來已經佔盡優勢,因李嚴謊報糧草不足而倉促退兵;第五次北伐走的是褒斜道,打到谷口的五丈原時,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飲恨逝世。
那您可能要問了,諸葛亮為何不走子午谷呢?很大原因在於,民心在魏不在己。諸葛亮雖然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卻得不到關中老百姓的支援,即使打下來也守不住,以攻代守的北伐就成了賭國運的大決戰。諸葛亮用兵謹慎,既賭不起,也不敢賭。
韓信之所以能兵出關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沾了劉邦的光。劉邦攻入咸陽時廢除苛政,約法三章,而贏得了民心;項羽因坑殺二十萬關中降卒而導致秦人憤恨。民心此消彼長,關中父老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韓信才能順利攻入關中。
總之,戰爭的成敗取決於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漢朝失去了號召力,諸葛亮能力再強,也不可能逆天改命,這就是魯肅斷言“漢室不可復興”的原因。
-
12 # 小鯨魚說電影
我們先說韓信勝利的五個因素再來談及諸葛亮失敗的關鍵
第一個因素,奇襲,導致章邯倉促應戰,軍心不穩。劉邦剛入漢中幾個月,就突然從故道殺到了陳倉城下,這讓章邯始料未及。章邯在陳倉此時並沒有派重兵把守,讓劉邦佔了先機。趙衍又獻計劉邦,從“他道”繞後,前後夾擊陳倉,導致章邯軍準備不足,士氣低落。
第三個因素,秦人仇恨項羽和三秦王。項羽曾在鉅鹿之戰後坑殺秦人降卒二十餘萬,入關後,又搶掠關中之地,讓秦人對項羽恨之入骨。而三秦王又拋棄秦投降項羽,讓三秦王也多為秦人怨恨。劉邦卻在進入關中時,曾約法三章,對秦人秋毫無犯,這樣秦人更容易幫助劉邦,讓劉邦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快速平定三秦有了“人和”基礎。
第四個因素,齊國田榮造反,讓項羽無暇顧及劉邦。劉邦從漢中出兵關中時,田榮認為項羽分封不公,就自立為齊王,聯合趙國陳餘一起反抗項羽。而項羽認為齊國叛亂的危險比劉邦叛亂的危險大,所以率兵前往平叛田榮。田榮被滅後,其弟田橫又接著反抗項羽,讓項羽一直無暇顧及劉邦,才讓劉邦順利得到了關中,又東下直攻彭城。
第五個因素,項羽不善用人,賞罰不公。這就是韓信在“漢中對”中所說,項羽自己很勇猛,可以獨當一面,事必躬親,不能很好的信任和使用自己的部下,比如張良、韓信、英布;項羽還是婦人之仁,不能公平的封賞,比如陳平、彭越,還有前面造反的田榮。這就讓項羽急需用人之時,卻沒人聽他的了。不然,派彭越或者英布去平齊國叛亂,項羽直接率領陳平揮師西進,平滅劉邦,那劉邦很可能會被重新打回漢中去。結果是這些人一起跟劉邦把項羽給打掛了。
諸葛亮為什麼六出祁山都不勝?
………………………
我來答
匿名使用者
2017-06-09
諸葛亮北伐曹魏之戰,是由弱者主動向強者發動的一場戰爭。這是一場有爭議的戰爭,對於這場戰爭,有人認為是妄動干戈;有人覺得是“窮兵黷武”,還有人覺得是自取滅亡。我覺得這些觀點都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諸葛亮北伐並非是妄動干戈,而是待機北伐。如第一次北伐(公元228年春)之機是:魏文帝曹丕病死,曹睿繼位後大興宮殿,百姓有怨言,且司馬懿被貶家中;226年8 月吳國攻打江夏,後又攻打襄陽;孟達暗中欲起兵投靠蜀國。第二次(公元228年冬)北伐的背景是魏中詐降計,曹休出兵伐吳大敗,曹魏大軍南下,後防空虛。第三次北伐之機(公元229年春)是:二次北伐剛結束又立刻發動攻擊,可收奇襲之效。正所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第四次北伐(公元231年)的背景是:230年曹真大軍伐蜀,因大雨等因素折回;同年孫權派兵攻打合肥。第五次北伐(公元234年)之機是233年吳國攻打合肥新城,234年5月孫權應蜀國之約,發兵分三路攻魏。可見,諸葛亮北伐不是乘敵內患(如第一次北伐),就是乘敵無備(如第三次北伐);不是乘敵兵力東下,關中空虛之機(如第二、第四次北伐),就是因與吳國聯合出兵、互為犄角之時(如第五次北伐)。更何況,在諸葛亮的指揮下,蜀軍山戰能力勝過魏軍,在山區正面對決勝算非常大(這就是為什麼司馬懿一直躲在城塞裡不肯出戰的原因之一)。因此,妄動干戈純屬無稽之談。
其次,諸葛亮北伐並非是“窮兵黷武”,而是得到群眾的擁護。諸葛亮為謀求統一而進行北伐,符合當時群眾的願望,因此即使連年用兵,北伐沒有成功,但百姓仍然信任他、支援他,並沒有要他下臺。更難能可貴的是,諸葛亮在北伐的同時,善於治國,能夠“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使得蜀國國內井然,出現了“田疇僻,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的局面,蜀國人口也從章武元年90萬人增加到蜀國滅亡時的94萬人(要不是姜維九進中原損失太大,可能會超過百萬)。可見,諸葛亮五次北伐、六出岐山是“窮兵黷武”的說法也是靠不住的。
第三、諸葛亮北伐並非是自取滅亡之道,而是一種擾敵之術,體現了諸葛亮騷擾敵人以消耗敵人的戰略思想。當時三國之中,蜀國最弱,魏國最強。以弱抗強,失敗是正常的,滅亡也是符合常理的。然而,必然之中蘊含著偶然,歷史上以弱勝強的例子比比皆是,它們的基本戰略大多是先慢慢消耗敵人的實力,等到對方疲憊,露出致命破綻,再一舉消滅對方,近如曹操在官渡之戰、陸遜在夷陵之役,遠似春秋時代吳國孫武伐楚之舉。當時,吳國雖然小於楚國,但孫武採取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擾敵戰術不時侵擾楚國邊境,使楚國軍隊疲於奔命,邊疆騷動不安;軍力、國力損耗嚴重,最後順利攻入國都,要不是秦國出兵解救,早就滅亡了。孫吳能夠伐楚,諸葛亮為何不能北伐呢?
所以,諸葛亮北伐騷擾魏國以消耗其軍力、國力是完全符合弱國戰勝強國的規律,是一種積極的措施。當然,蜀國當時的總兵力只有30萬,而魏兵邊疆的駐守部隊就達20多萬,顯然派少數兵力進行騷擾是無法震動魏都洛陽的。所以,諸葛亮必須虛張聲勢,派大軍正面出擊。蜀國出動大軍北伐雖然也會消耗不少物資,但相對來講,魏國的損失更大。因為諸葛亮有主動優勢,準備也比較充分;而曹魏匆忙應戰,軍資後勤難以妥善,必定會形成浪費;而且諸葛亮善於把戰場搬到魏國的領土上,常用魏國的物資、人員去打擊魏國。諸葛亮每次北伐大多相隔不久,蜀漢經過一段時間建設準備,尚足以承受;而魏國煩不勝擾、疲於奔命;甚至因不堪其擾,在公元230年主動伐蜀?但因大雨等因素無功而返)。可見諸葛亮擾敵戰術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諸葛亮北伐不僅是積極的,而且還比較成功:一是透過北伐,表明了漢室正統繼承者的立場,既振作了民心士氣,又鞏固了吳蜀聯盟,共同騷擾魏國;還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維持三國分立,延緩蜀漢滅亡的目的。二是漸漸蠶食對方,創造了有利局勢。諸葛亮五次北伐,以蠶食的方法與魏國爭奪涼州,不但奪取了土地和資源,更重要得是在當地建立了蜀漢軍隊的威望,獲取了當地人民的心,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當地至今流傳著“死諸葛嚇跑活仲達”的說法。三是諸葛亮北伐失利往往只是糧草不繼所致,不僅不能算敗,還取得區域性勝利:一出岐山期間,
趙子龍力斬西涼勇將韓德父子五人,智取安定、天水和南安三郡,遠近州郡望風而降;還大敗曹真與郭淮(魏兵敗走十餘里,魏將死者極多),大破西羌兵,威震曹魏。後因錯用馬謖,街亭失守,糧草難繼而退;退敵之計竟然是“空城計”,全軍而退。二出岐山雖然受阻於郝昭的陳倉,卻大敗曹真;退兵之時,計斬王雙。三出岐山期間,襲取陳倉,破張?,奪散關,取陰平、武都,大敗司馬懿,“所得器械、馬匹,不計其數”。(後因張苞病死,諸葛亮生病而主動退兵);四出岐山期間,劫寨破曹真,鬥陣敗仲達,“魏兵十傷六七”。後因司馬懿的離間之計被迫撤退,但是退兵增灶,退得神不知鬼不覺,讓司馬懿也找不到機會。五出岐山期間,大敗孫禮,殺得雍、涼兵屍橫遍野,血流成渠;大勝之際,李嚴謊報軍情,諸葛亮率師回朝;退兵的時候仍然輕鬆了結了張?。六出岐山後,差點就成功了,當時火燒上方谷,要不是老天下雨,諸葛亮勁敵司馬懿父子早就化為灰燼(因諸葛亮病卒而班師);後來諸葛亮人都已經死了,還駭退了司馬懿,順便算計了謀反的魏延。可見,諸葛亮六出岐山,除第一、二次因敗而退外(前者街亭失守,後者陳倉未得),其餘四次均在大獲全勝後全軍而退。四是諸葛亮在北伐期間還為戰勝曹魏創造了基本條件:他透過武器裝備的技術革新,部分彌補了兵力不足這個劣勢。如製作了一弩十發的連弩,使其成為極具威力的遠射武器,積極運用火炮,發揮火炮的威力(平南中之亂、火燒上方谷)。
他還認真研究後勤保障,部分彌補了糧草不繼之慮,如不僅透過收割魏境麥田等措施,就地籌糧,以縮短運輸線,保證供給;還發明木牛流馬,不僅節省了人力,還提高軍糧保證率;並在漢中黃沙和前線敵境屯田,建立糧倉,以利長久之戰。若非諸葛亮病死,此法之效恐怕不可估量。
第四、諸葛亮北伐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一是因為他感激放備三顧之恩和白帝託孤之情,又深懷“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和“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前出師表》)之使命。二是因為當時“天下三分,魏國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而已”(《三國志?劉曄傳》裴注引《傅子》),當時,魏國的土地四倍於蜀,人口五倍於蜀;蜀漢只據有益州一隅,人口不到百萬,而且“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和平競爭只能坐以待斃,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以攻為守(“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不如伐之?”《後出師表》)。三是夷陵戰後不久,
蜀國人才凋零,後繼乏人,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危險局面。諸葛亮看到了這個潛在的危險性,故他在《後出師表》中說:“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蘭、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又說:“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時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矣”;而曹魏地處中原,人才層出不窮,前赴後繼,無斷層之憂,如司馬懿機權幹略,不在諸葛亮之下;郭淮、司馬司、司馬昭、鍾會、鄧艾等,其才略均不亞於蜀漢末期蜀漢的靈魂姜維(這也許就是諸葛亮“六出岐山”的最大苦衷吧)。四是因為要樹立威望,凝聚蜀漢人心。若不北伐,人們的正統思想將逐漸淡化為零,凝聚力、向心力也將變得更弱。
第五、諸葛亮北伐並非沒有取得成功的可能。中國古代戰爭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戰略格局的改變往往在於某個重要戰役的勝敗,如前秦與東晉淝水之戰。當時秦王符堅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又於公元373年攻佔了東晉的梁(今陝西漢中)、
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將勢力擴充套件到長江和漢水上游,大有一統天下之勢。公元383年8月,符堅親率大軍90萬南下滅晉,結果大敗而歸;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袁曹官度之戰也是如此,當時,袁紹擁兵數十萬,佔據了黃河以北的幽、冀、青、並等州郡,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曹操雖然佔領了黃河以南的袞、豫、徐等州郡,並把漢獻帝接到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但曹操只有數萬兵馬,所處的地理位置又易攻難守,且後方很不鞏固,荊州的劉表、江東的孫策、南陽的張繡仍與曹操為敵。總體作戰形勢利袁而不利曹。然而,官渡一戰,袁軍大敗,袁、曹共同割據北方的局面徹底改變,曹操因而迅速統一了北方。赤壁之戰更不用說了,戰前,曹操統一天下似乎成為定勢;戰後,三國分立了幾十年。可見,勝敗乃兵家常事,而戰略格局的改變往往就決定於某些“常事”之中。因此,滅魏雖然困難重重,但以諸葛亮之足智多謀,滅魏也並非不可能。
總之,諸葛亮“六出岐山,北伐中原”不是所謂的妄動干戈,也不是“窮兵黷武”,更不是自取滅亡,而是他隆中對戰略思想遭到致命性打擊後的一種無奈而正確的選擇,符合弱國戰勝強國的規律。這種騷擾敵人以消耗敵人的戰略思想不僅是積極的,還是一種很有效、較成功的戰略。當然,他的這種戰略思想並非是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成功的,如姜維九進中原就無法勝利。原因有四,一是姜維原是魏國人,在蜀國沒有絕對的權威,敗則大家攻擊,勝則遭到懷疑;二是姜維沒有諸葛亮足智多謀,諸葛亮是把戰場移到對方領土上打,而且大多是取得區域性勝利而歸;三是姜維所遇到的對手非常強。首先是司馬昭兄弟;接著便是鄧艾和鍾會。因此,北伐以擾敵的戰略思想由諸葛亮來實施是成功的,而由姜維來實施則無法達到目的。
-
13 # 導演916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項羽在鉅鹿擊敗秦國主力軍隊後,率軍進入函谷關,駐軍鴻門,上演了著名的“鴻門宴”。項羽在“鴻門宴”雖然沒有殺劉邦,但在分封諸侯時,卻對劉邦倍加防範,將劉邦分封到了比較閉塞的漢中和巴蜀之地。同時,在三秦之地分封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用來封鎖劉邦出入關中,進擊中原的道路。
劉邦對於項羽的分封很不滿意,但是礙於自己實力太弱,只得聽從張良的計策,去漢中上任,並且燒燬了沿途經過的棧道。劉邦的舊部兵士,多為從家鄉帶出來的楚人,因為感覺前途無望,加上思念家鄉,逃散了很多。劉邦此時,可謂是心灰意冷。幸得夏侯嬰、張良和蕭何向劉邦力薦韓信,才有了劉邦和韓信的“漢中對”,讓劉邦重燃了統一天下的壯志,並任命韓信為大將軍,統帥漢軍。
韓信也不負眾望,一招“暗渡陳倉”,讓劉邦率領漢軍奇襲陳倉,最終將章邯逼死在廢丘,同時又降服了司馬欣和董翳,平定了三秦。劉邦得了關中之地,從此既可以憑險要防守,也可以出兵,進擊一馬平川的中原地區,還可以依託巴蜀之地的豐富物產,充實軍需,有了爭霸天下的資本。
這就讓我們想起了比較熟悉的《三國演義》,為什麼諸葛亮“六出祁山”都以失敗告終,而韓信卻可以一擊定關中,然後助劉邦一統天下呢?應該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因素,奇襲,導致章邯倉促應戰,軍心不穩。劉邦剛入漢中幾個月,就突然從故道殺到了陳倉城下,這讓章邯始料未及。章邯在陳倉此時並沒有派重兵把守,讓劉邦佔了先機。趙衍又獻計劉邦,從“他道”繞後,前後夾擊陳倉,導致章邯軍準備不足,士氣低落。
第三個因素,秦人仇恨項羽和三秦王。項羽曾在鉅鹿之戰後坑殺秦人降卒二十餘萬,入關後,又搶掠關中之地,讓秦人對項羽恨之入骨。而三秦王又拋棄秦投降項羽,讓三秦王也多為秦人怨恨。劉邦卻在進入關中時,曾約法三章,對秦人秋毫無犯,這樣秦人更容易幫助劉邦,讓劉邦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快速平定三秦有了“人和”基礎。
第四個因素,齊國田榮造反,讓項羽無暇顧及劉邦。劉邦從漢中出兵關中時,田榮認為項羽分封不公,就自立為齊王,聯合趙國陳餘一起反抗項羽。而項羽認為齊國叛亂的危險比劉邦叛亂的危險大,所以率兵前往平叛田榮。田榮被滅後,其弟田橫又接著反抗項羽,讓項羽一直無暇顧及劉邦,才讓劉邦順利得到了關中,又東下直攻彭城。
第五個因素,項羽不善用人,賞罰不公。這就是韓信在“漢中對”中所說,項羽自己很勇猛,可以獨當一面,事必躬親,不能很好的信任和使用自己的部下,比如張良、韓信、英布;項羽還是婦人之仁,不能公平的封賞,比如陳平、彭越,還有前面造反的田榮。這就讓項羽急需用人之時,卻沒人聽他的了。不然,派彭越或者英布去平齊國叛亂,項羽直接率領陳平揮師西進,平滅劉邦,那劉邦很可能會被重新打回漢中去。結果是這些人一起跟劉邦把項羽給打掛了。
現在有句流行語,“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但是項羽果然是劉邦“神一樣的對手”麼,感覺不像。也就是太史公比較同情項羽吧,《史記》中才滿是對西楚霸王的褒獎贊美之詞。這才讓韓信獻策劉邦“漢中對”,出兵漢中,一舉定三秦,順勢助劉邦一統天下,建立了立於世界之巔的大漢帝國。
-
14 # 漢闕故人
戰爭的勝負,打的是綜合實力,取勝的關鍵在於後勤和補給。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未獲成功,主要是蜀漢綜合國力差,後勤補給跟本上,還有後方政局不穩,不能前線與後方同心協力,至使功歸一匱。韓信一出祁山就大獲成功,在於有一個穩定有力的後方,有肖何坐鎮,源源不斷輸送兵員和物質,這是韓信獲勝的關鍵所在。
-
15 # zh宏遠
有些演員,一出道即巔峰,成了明星,而有些演員,默默無聞跑龍套演配角,多年後才顯露星光,時勢造人,命運弄人,各不同也。
諸葛孔明,六出祁山,以弱小之力對抗曹魏強大之師,並非對等,但諸葛一生,忠劉復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歷盡千難萬險,雖六出,面對曹魏司馬懿而不落下風,實屬難得,全是諸葛亮一人智慧之體現。
韓信當時,面對殘秦敗落之軍,無論氣勢還是實力,都是勝於對方,所以一戰而勝之。
故以不同時期人物的戰例進行比較,是沒有可比性的。
-
16 # RKK13520
諸葛亮不得其時,遇上一個把捭闔術作用到極致的司馬懿!活生生被其耗死,最終薨逝於五丈原,韓信一次成功在於對手平庸,加上項羽失道寡助。
-
17 # 揚揚156319522
劉幫的對手只一班自私為這班人謀利的大局有限的小眼光。劉幫的戰略為國家。所用的人也是有公心為國家思想的人。有了公心人踏實辦事人。還能分化敵人人員用組織擴大自己的勢力。
-
18 # 華軍abc
諸葛亮為什麼六出祁山,韓信一次就成功了?
諸葛亮六出祁山也沒能拿下關中,最終無功而返;而韓信一次就能“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進入關中,最終成功佔領關中。我認為原因有六個不同:
1、時機不同
韓信具有一次突襲成功進入關中的時機,諸葛亮沒有。推翻秦朝後,項羽大封十八路諸侯王。他不僅違背了楚懷王“先破秦入咸陽者王”的約定,還居心把本該封到關中的劉邦封到了漢中。除此之外,為了把劉邦關在偏僻的漢中,項羽還將關中一分為三,分封給章邯、司馬欣和董翳三名降將,讓他們把劉邦北上的出路徹底堵死。
項羽雖沒有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但也不想他活得太瀟灑。劉邦也心知肚明,所以聽從張良的計謀燒掉了子午谷的棧道,以此來表現自己安於現狀的意思。但他入蜀之後一門心思搞生產,時刻等候著衝出漢中的最佳時機。
項羽率兵去山東平叛的時候,就給了劉邦時機,於是劉邦的手下韓信就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次的結果是,劉邦完全佔領了關中、隴右、漢中、巴、蜀等地域,一舉奠基了他勝利的基礎。而韓信也進入了名將之列。
2、用兵不同
韓信帶兵往往聲東擊西,善用奇謀,他平定三秦的時候,就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方法疑惑了章邯,章邯以為韓信修棧道不知道要修到何年何月,於是放鬆了警惕,韓信帶兵從陳倉殺出,打的章邯措手不及,三秦之中最能打的將領章邯倒下,另外很快敗北,三秦之地順利平定。而諸葛亮呢?一味地求穩。
3、境遇不同
比較戰略大環境,劉邦的境遇沒有蜀漢面臨的情況惡劣。秦末群雄並起,劉邦的勢力並不是最強的,其時,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安排章邯等人在北方牽制劉邦,再加上劉邦入蜀後即燒燬子午谷棧道以明“忠心”,所以,項羽對劉邦雖有警備,但還未將其列為首要目的。
4、蜀道不同
諸葛亮六次北伐,可是蜀道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變。公元前156年發生了大地震,這場大地震徹底的改變了蜀道的出行方式。此時的諸葛亮發兵北伐,是不能用水路運送糧食的,韓信其時是可以用水路運送糧食的,要知道其時水路可比陸路快許多。
5、民心不同
諸葛亮舉行北伐是有一點名不正言不順的,所以沒有韓信舉行北伐時得民心。最重要的是諸葛亮舉行北伐時,蜀漢朝堂上面臨著內憂外患,諸葛亮一邊在前線為戰事操勞,又一邊擔心劉禪治理朝堂不周,被人奪了皇位,諸葛亮在北伐時沒有韓信那樣心無旁騖,自然也是一次次北伐失敗的原因之一。
6、先後不同
韓信是歷史上第一次從漢中出發,往中原打的。之前這樣的事從來沒有發生過。正因為如此,所以項羽政權才沒有準備。諸葛亮從漢中北伐的時候,已經有韓信成功的履歷了。而魏國政權,也相應地做好了準備。因此,諸葛亮要想再借用這個措施,就有點東施效顰了,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綜上所述,諸葛亮因為蜀國實力弱小,加上北伐人所皆知,魏國對此早有防備,不給諸葛亮“暗渡陳倉”的時機;而且蜀國內部形勢嚴峻,迫使諸葛亮只能穩紮穩打,不敢輕易冒險行兵,俗話說“重病需猛藥”,蜀軍遠弱於魏軍,不用奇襲戰術,也就永遠失去了順利出川,成功打入關中,最終佔領關中的可能性了。正如司馬徽所說:“臥龍雖得其主,未得其時”。這便是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未成功的根本原因。
-
19 # 元常逸少
1,兩個人所擅長領域不同。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極其擅長奇謀,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是他的能力。諸葛亮的更多能力提現在內政後勤上,可並不像演義裡面又舌戰群雄,草船借箭,借東風啥的,真實的諸葛亮是內政外交方面的天才!所以什麼人做什麼事。
2,所面臨的對手不一樣,劉邦當時面對的晚期章邯,那時候章邯歸順項羽做了王,沒有任何追求,所以韓信可以碾壓對手!孔明面對的是國力強大的魏國,當時蜀國還沒在夷陵之戰的失敗中恢復過來,長年抗戰,民不聊生,大戰拼的就是糧食,漢中那個地形,出去太費糧食了,糧道又容易被斷!所以想從漢中打出去太難了!
-
20 # 龍湖新語
在古代,戰爭的結局雖然受到謀略、士氣等主觀因素的影響,但是最最重要的仍然是兵員、武器、糧草等硬體裝置。
基於這種認識,我們在看待諸葛亮的北伐“六出祁山”時便能夠明白,蜀漢當時全國戶籍人口不足百萬,而曹魏有將近三百萬;雖經戰亂,十室九空,但是北方士族豪強仍然強大,天下的經濟、文化重心仍在中原(北方),諸葛亮北伐的成功機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可能性都是不大的,這個問題諸葛亮一定明白。但是北伐的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即所謂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韓信領兵是秦末漢初的大亂之時,有長期的人力儲備和物資準備,有用人得當等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因此便成功了。
最後總結一下:北伐祁山並不是諸葛亮、韓信的個人行為,而是一股力量、一個集團的軍事行為,勝敗的背後有其歷史必然性。
回覆列表
客觀上:
1、蜀漢國力衰弱,魏國強大。
2、蜀國人才匱乏。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劇面。
3、後主劉禪昏暗無能,聽信奸臣。
4、同盟國互相拆臺。東吳伐魏也不成,有時伐蜀。
主觀上:
1、連年爭戰,牢民傷財,人心厭戰,而諸葛亮一意孤行。
2、越過秦嶺的崎嶇小路進攻渭河上游、進而取渭河下游的關中平原,以“金城湯池、沃野千里、天府之國”的關中為根據地,最後奪取中原,重複劉邦當年的戰略,在諸葛亮時代已經不可行了。秦嶺的崇山峻嶺不僅僅對曹的進攻是個天塹,對蜀國的西出、北出的進攻也是個巨大的障礙。六出岐山北伐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後勤運輸問題。諸葛亮採取逐城爭奪的穩紮穩打方針,時間延宕,後勤跟不上來,幾次都是後勤上的原因不得不退守漢中。如果非得走秦嶺路線北伐,風險很大但唯一可行的戰略是出奇兵,比如以奇兵出子午谷直接進迫長安(子午谷的出口離長安只有4、50華里),但他沒有采用這樣的戰略,喪失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