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非花夜非葉
-
2 # 回眸五千年
沒有機會吧,這裡說的是致命錯誤。
一 秦始皇的致命錯誤是沒有立太子。假如立了扶蘇,以他的仁慈和智慧,他肯定會改革秦政治上的苛政。本來嗎,戰爭年代的政策在戰爭結束應該改革。除苛政,輕繇薄賦,讓百姓休養生息才是王道。如果做到了這些還有啥揭竿而起的,更沒有後面的楚漢之爭!
二 項羽做的最致命的事沒在鴻門宴除掉劉邦,他壓根就沒重視這件事。如果這件事成功,意味著劉邦就得死,以後自然沒劉邦啥事!可歷史就是這麼巧,可能冥冥之中自有註定!
-
3 # 歷史真人秀
我們先說秦始皇和項羽都犯了什麼致命的錯誤。
秦始皇的致命錯誤
秦始皇犯得最致命的錯誤就是因惜才,赦免了趙高的死罪,給他恢復了官職,甚至讓他當胡亥的老師。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趙高是導致了秦國滅亡的那根導火索。
當年秦始皇在出巡的路上死了,死前寫下詔書傳位於在外駐守邊疆的長子扶蘇。可是詔書沒傳出去秦始皇就死了,趙高作為皇帝的心腹想看到詔書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相比於常年征戰在外的扶蘇,從小就尊趙高為師的胡亥當然更好控制一些。所以,趙高聯合李斯偽造兩份詔書,一份將胡亥送上了皇位,一份賜死了扶蘇和大將蒙恬。胡亥年紀小,事事請教趙高。趙高就出餿主意,讓他把所有不聽話的人都殺掉。這導致一時間咸陽城屍橫遍野、人人自危。胡亥當上皇帝之後不僅刑罰更加嚴酷,又重修阿房宮,民眾不堪重負。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率先在大澤鄉起義,緊接著各地的起義軍紛紛響應,秦帝國的土地上硝煙四起。
項羽的致命錯誤
鴻門宴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這裡就不贅述了。項羽最致命的錯誤就是在有機會的時候沒有殺了劉邦。
是秦始皇的錯誤導致了秦的滅亡,是項羽的錯誤使得煮熟的鴨子飛了,到手的江山被人撬走了。
如果這兩個人沒有犯這個錯誤,結局會改變嗎?不會!
秦始皇沒有赦免趙高,秦國就不會滅亡嗎?還是會滅亡的,因為在秦始皇暴政的壓力下,秦朝刑罰非常嚴酷,又要大興土木,民眾不堪重負,農民起義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趙高只是加速了這一程序。秦滅亡的根源是暴政,趙高只是導火索和催化劑。
項羽決心要殺劉邦,他最後就不會失敗嗎?還是會失敗的,因為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一方面是認為劉邦不可能威脅到他,另一方面是因為項伯的求情。這樣剛愎自用,又特別重情重義(優柔寡斷)的人,最後怎麼可能會成就大業呢?
再說劉邦
就算項羽決心殺劉邦,他真的殺得了嗎?鴻門宴中,項伯是平白無故地就幫劉邦的嗎?樊噲、張良為何對劉邦死心塌地?劉邦幾次化險為夷,更多的是他機智過人、知人善用、多番謀劃的結果。
戰事中想要獲勝,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成就千古霸業,一統天下,也有其對應的條件。成就大業者的三要素:有能力、性情好、會借勢。秦始皇性情暴烈,項羽剛愎自用,他們註定會失敗。而劉邦知人善用、能屈能伸、懂得順勢而為、借勢而上,他註定會成功。
-
4 # 壹都歷史
我覺得他沒有機會。如果始皇沒犯錯誤,就不會有沙丘政變,秦就不會二世而亡。就算始皇會死,但公子扶蘇也會是個賢君。有堅固的萬里長城,有大將蒙恬,有大將王翦,有大將章邯,有百萬雄師。有賢相李斯,有郡縣制,有商鞅變法的基礎。恐怕秦真的會萬世。項羽有可能以後就有可能會是秦的一員大將,而劉邦,會只是一個小小亭長。如果項羽沒犯錯,那其實我覺得這個假設不成立。因為項羽本身的性格使得他只能達到這個高度,從他火燒阿房宮就可以看得出來。他不適合做皇帝,只適合稱王拜將。所以,如果是楚漢爭霸的結局的話,只有劉邦會稱帝。即便如此,劉邦也是不如他。因為我們從劉邦初進關中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來,但奈何人家有好謀士,自己也是聽話。
但歷史從來沒有如果,最終還是天下歸了劉邦,建立了漢朝。
-
5 # 一生的時光去愛你
天下苦秦久矣。秦始皇犯的錯應該是治國策略失敗,建國初期沒有實行黃老學說的無為而治。
至於項羽,所說的錯誤應該就是鴻門宴了。
鴻門宴的背景是漢王擁軍十萬,楚霸王坐擁四十萬。實力對比絕不是什麼10:40。項羽打劉邦,我估計有2萬就夠了。最多4萬,可以把劉邦打得逃之夭夭。也就是反手可滅。范增說服項羽的理由是什麼呢?
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封建迷信,項羽屬於極度自信的人,怎麼會信這些?他應該只相信自己手中的戟! 說劉邦從貪財好色變成愛民如子,顯得他志向不小,其實也忽略了一個問題:劉邦打得過項羽嗎?鴻門宴的時候劉邦可能很厲害,但是,沒有韓信的劉邦,遠不是項羽的對手,可以說如果沒有韓信,天下沒人是項羽的對手。
韓信在項羽手下不受重視。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
遇到韓信以前,項羽也是個常勝將軍,比如碰到一件事,韓信獻策A方案,項羽本人是B方案,項羽本身採用了B方案,而且B方案成功了,你如何證明你的A方案更優秀呢?
鴻門宴時期,劉邦聲望很高,實力,十萬軍隊對項羽來說只不過是土雞瓦狗,插標賣首。對一個聲望正隆實力一般的人,當然不能直接騙來殺掉,還是殺死在自己的宴會上。杜月笙都不在自己家殺人,堂堂楚霸王怎麼會在全天下都在關注的這場酒宴中做出比混混還不如的事情?
當然只可惜相學可能真的存在,劉邦就像龍入大海,鴻門宴是項羽的唯一機會,從此再也抓不到了。
一家之言,聊以自娛。
-
6 # 中糧呂先生
歷史不能假設
歷史是不能假設的,設立如果這前提正如當年季翔說的“用一個如果的話,整個巴黎都可以裝在瓶子裡”。
秦始皇不失誤,讓扶蘇繼了二世皇位,大秦兵強馬壯,哪能讓揭竿而起的陳勝吳廣一呼百應成了事?
項羽不失誤,鴻門宴殺了劉邦,劉邦人死國滅還能成什么事?
況且,項羽不失誤,重用韓信別讓韓信投了劉邦,也就中不了垓下十面理伏嘛!
所以,秦始皇和項羽不失誤劉邦不會成事。世無不失誤的英雄,遂使豎子劉邦成名!
-
7 # 亞當愛剪輯
辛亥革命我不知道。但如果秦始皇不死,項羽劉邦的起事恐怕未必能夠成功。
為什麼我認為如果秦始皇在位則可能大局可能能夠穩定?因為《史記》中下面這一句: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如果陳勝吳廣反的是秦國,為什麼他們卻要以公子扶蘇為號召,而且反對的口實是“二世少子也,不當立”?我相信,從這一點可以認為當時的老百姓——即便是歸化不過十年的楚地百姓——至少在形式上是認可秦國法統的。若秦始皇不死,扶蘇的皇儲地位應該不會有所改變,至少也不會出現二世登基後大肆屠殺宗室和朝中重臣的情況,行政系統應當能夠保持執行。
需要注意的是,先秦的政治機構極權程度遠遠沒有明清那麼高,皇帝和臣下的關係也不是後世那樣等級森嚴,而秦國則是戰國七雄中出了名的,以制度治國的典範。只要帝國的官僚機構還在運轉,始皇帝一人的意志尚不足以顛覆全域性。這一點在《戰國策》的很多遊說者的求見、作為上都可以得到驗證。而蒙恬、馮去疾、馮劫三位,皆軍政兩通之才。若他們都在,穩定局勢應當不是問題。即便秦始皇晚年腦袋發昏,也不至於對這一幫一起扛過槍的兄弟開刀。至於劉邦項羽,如果不是陳勝吳廣率先起事而幾乎打到驪山,他們未必有起事的本錢。
——不過,這裡有一個疑點,那就是面對六國正規軍戰無不勝的秦軍在陳勝起事之時幾乎消失,讓人不知如何判斷。而項羽劉邦面對的章邯軍團,則是臨時被髮給武器的刑徒部隊,不應當被視為秦軍精銳。這個歷史上的謎團,還需要專家解釋。
另外,秦國的分崩離析,我認為主要是二世倒行逆施的問題,而不是秦始皇自身,這或許與很多人觀點不同。為什麼?因為史料有很多漏洞可循。一個典型的矛盾出現在《秦律十八種》和《史記》的記載上:
《秦律十八種》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其得(也),及詣。水雨,除興。興徒以為邑中之紅(功)者,令(嫴)堵卒歲。未卒堵壞,司空將紅(功)及君子主堵者有罪,令其徒復垣之,勿計為(徭)。《史記·陳涉世家》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誤期旬日,不過罰一甲而已,和《史記》中的“法皆斬”,不啻天壤之別。《秦律十八種》出自睡虎地秦簡。期間記載的內容,根據Wikipedia的推斷,應當來自戰國末期至秦始皇統治時期,文獻真實性無疑。而《史記》中所謂“法當斬”的記載,來自二世元年七月。如果我們相信司馬遷的記述沒有問題,那麼唯一可能的推測是:二世登基前後,秦國的法律曾經歷過一次大幅度修訂,而且這次修訂應該是增加了大量的嚴酷的律條;另一種可能,二世登基後,秦國基層的法律執行已經從唯法是從轉為唯令是從,法律名存實亡。
——更新:但是,請允許我首先表明我的立場:以上兩個均僅僅是推測,就其證據而言,並不充足。換言之,站在史家的角度,我更傾向於採信出土的秦律,而否定司馬遷記述的真實性。
假如這個推測屬實,那麼這個變化究竟是二世所作,還是晚年的始皇所為?現在看來已經說不清楚,《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只有含糊的幾句,讓我懷疑是二世所為:四月,二世還至鹹陽,曰:「先帝為鹹陽朝廷小,故營阿房宮為室堂。未就,會上崩,罷其作者,復土酈山。酈山事大畢,今釋阿房宮弗就,則是章先帝舉事過也。」復作阿房宮。外撫四夷,如始皇計。盡徵其材士五萬人為屯衛鹹陽,令教射狗馬禽獸。當食者多,度不足,下調郡縣轉輸菽粟芻稿,皆令自齎糧食,鹹陽三百里內不得食其穀。用法益刻深。可見此時帝國的財政已經入不敷出,才會有“當食者多,度不足”的問題,而這在秦始皇在世的記載中是沒有的。再結合之前三件事:二世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朝廷重臣和皇室成員;李斯上《行督責書》鼓勵二世獨裁和監視臣下;趙高大肆分封親信趙成、閻樂等人為朝廷重臣。回頭看看,太史公一句輕描淡寫的“用法益刻深”,足以說明二世開始使用高壓政策鎮壓朝野,而且整個帝國行政在他們的任意妄為之下已經烏煙瘴氣。這正好和“宗室振恐。群臣諫者以為誹謗,大吏持祿取容,黔首振恐”的後果相呼應。
我想這些事例足以說明,秦國法制之壞乃從二世始,非始皇之過,更非秦法本身之過。若秦皇不死,或扶蘇以皇儲身份繼承皇位,應當不至於落到如此下場,而秦國的法統仍有持續的可能。
-
8 # 金陵魔王
劉邦還是有機會爭奪天下的。首先來看,秦始皇他的問題,都是就是接班人沒有培養好。而且江山是丟在他的繼承人這一輩,他缺少一個謀士,忠於自己也忠於帝國,而且忠於自己的孩子,這樣的一個謀士,是秦始皇沒有的。所以秦始皇死後很多事情是不能預料的,項羽是因為他的性格和無遠大政治抱負,造成的他只能是個將才,最多也只能成為一方霸主,而且項羽想回到秦之前的分封制,這和歷史的車輪是相違背的,所以他是逆勢而為的,他也不具備作為皇帝所具備的帝王術。劉邦奪取天下靠的是穩定的一個團隊,他的部下有帥才韓信有謀士張良和軍師簫何,所以劉邦成大事說具備的條件他都有具備.
-
9 # 無限奇異果
如果不是秦始皇和項羽都犯了致命錯誤,劉邦還有機會建立漢朝嗎?
機會很渺茫,如果秦始皇不犯下致命的錯誤,項羽也沒有機會。
秦始皇最致命的錯誤應該是滅國的步伐邁的太大了。先滅三晉待實力鞏固,國力進一步強大後再滅燕齊,最後滅楚;這樣一方面可以透過三晉的鞏固補充兵源解決兵力分散的問題,另一方面也不至於擴張過快根基不穩。
當然了,這些都是如果,秦始皇好大喜功的性格也不會這麼做;同樣,目光短淺的項羽即使沒有致命的錯誤,也難以有囊括四海併吞八荒的志向,最終仍然會落得類似的下場。
-
10 # 靈兮講史
劉邦建立漢朝那是歷史走向問題,民心所向的問題。如果秦始皇和項羽都沒有犯致命的錯誤,可能歷史只是推遲幾年或者不是劉邦建立漢朝,跟著歷史發展的走向也會有其他人建議同樣的王朝。我們來看看劉邦建立漢朝的歷史背景就知道。
秦始皇時期,六國破歸於秦。我們都知道戰國時期,各國互相攻伐,民不聊生,人口銳減,死傷無數,社會矛盾尖銳,必然百姓心中就會出現大統一,沒有戰亂,生活安居樂業的想法。可是六國歸秦後,秦始皇暴虐的政治法令,修築長城,建阿房宮,修建陵墓等浩大使百姓苦不堪言,就出現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
陳勝吳廣起義後,西楚霸王項羽攻破咸陽,殺子嬰,滅亡秦國。在壩上分封諸侯,稱自己為西楚霸王,這是分封制的復辟,不會被社會認同,繼而又引起了楚漢相爭的局面,最終以劉邦的勝利告終。
劉邦建立漢朝後,與民休養生息,恢復社會生產。這是歷史走向,與秦始皇和項羽的錯誤沒有關係。在歷史長河中,他們都是微小的,不足以撼動社會走向,不足以改變歷史。
-
11 # 音樂達人小木木
我們先說秦始皇和項羽都犯了什麼致命的錯誤。
秦始皇的致命錯誤
秦始皇犯得最致命的錯誤就是因惜才,赦免了趙高的死罪,給他恢復了官職,甚至讓他當胡亥的老師。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趙高是導致了秦國滅亡的那根導火索。
當年秦始皇在出巡的路上死了,死前寫下詔書傳位於在外駐守邊疆的長子扶蘇。可是詔書沒傳出去秦始皇就死了,趙高作為皇帝的心腹想看到詔書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相比於常年征戰在外的扶蘇,從小就尊趙高為師的胡亥當然更好控制一些。所以,趙高聯合李斯偽造兩份詔書,一份將胡亥送上了皇位,一份賜死了扶蘇和大將蒙恬。胡亥年紀小,事事請教趙高。趙高就出餿主意,讓他把所有不聽話的人都殺掉。這導致一時間咸陽城屍橫遍野、人人自危。胡亥當上皇帝之後不僅刑罰更加嚴酷,又重修阿房宮,民眾不堪重負。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率先在大澤鄉起義,緊接著各地的起義軍紛紛響應,秦帝國的土地上硝煙四起。
項羽的致命錯誤
鴻門宴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這裡就不贅述了。項羽最致命的錯誤就是在有機會的時候沒有殺了劉邦。
是秦始皇的錯誤導致了秦的滅亡,是項羽的錯誤使得煮熟的鴨子飛了,到手的江山被人撬走了。
如果這兩個人沒有犯這個錯誤,結局會改變嗎?不會!
秦始皇沒有赦免趙高,秦國就不會滅亡嗎?還是會滅亡的,因為在秦始皇暴政的壓力下,秦朝刑罰非常嚴酷,又要大興土木,民眾不堪重負,農民起義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趙高只是加速了這一程序。秦滅亡的根源是暴政,趙高只是導火索和催化劑。
項羽決心要殺劉邦,他最後就不會失敗嗎?還是會失敗的,因為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一方面是認為劉邦不可能威脅到他,另一方面是因為項伯的求情。這樣剛愎自用,又特別重情重義(優柔寡斷)的人,最後怎麼可能會成就大業呢?
再說劉邦
就算項羽決心殺劉邦,他真的殺得了嗎?鴻門宴中,項伯是平白無故地就幫劉邦的嗎?樊噲、張良為何對劉邦死心塌地?劉邦幾次化險為夷,更多的是他機智過人、知人善用、多番謀劃的結果。
戰事中想要獲勝,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成就千古霸業,一統天下,也有其對應的條件。成就大業者的三要素:有能力、性情好、會借勢。秦始皇性情暴烈,項羽剛愎自用,他們註定會失敗。而劉邦知人善用、能屈能伸、懂得順勢而為、借勢而上,他註定會成功。
-
12 # 胡瑞嵐298
古之奪江山者:天時、地利、人和皆不能少!天時者,就是朝廷能獲得民心,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就是這個道理,秦始皇若從扶蘇建議,則陳勝、吳廣之輩不會暴亂;項羽推翻秦朝,不殺子嬰,則三秦心向項羽,劉幫只能呆在漢中;地利者:秦在關中,函谷關天然之險,滅六國取天下後,破匈奴,下南越,此大功也!陳吳造反後,用章邯大敗陳勝吳廣項梁等人,攻趙不克就在於趙的地形有利於防守,以致被項羽所敗;在楚漢相爭時,諸候國支援誰也很重要,韓信以弱兵擊魏敗趙得齊,是項羽失敗的原因;人和者:項羽破鑑沉舟,三萬楚軍心齊大敗章邯20多萬秦軍;過了幾年,垓下被圍時,張良用楚歌,將項羽的10萬楚軍的軍隊瓦解。故秦始皇若惠民,用扶蘇當皇帝,焉有陳吳造反,怎見項羽起兵;若項羽得關中後,用儒士之建議,定都關中,用章邯等3將防範劉幫,注意陳倉要地,劉幫豈有機會出關中!劉幫建漢朝機會為零!
-
13 # 為你等候583
秦始皇和項羽誰都沒有範致命的錯誤。第一秦始皇能統一六國,建立統一的大秦帝國,無論從哪一方面,都不能說秦始皇的智商有問題。秦朝的覆滅不是秦始皇導致的,而是毀在繼承人手裡。因此,秦朝的滅亡不是秦始皇的責任。,跟秦始皇沒關係。第二,項羽也沒有範什麼過錯,因為,項羽的維次決定了項羽的高度。項羽帶兵打仗可稱得上是頭號戰神,而不是一個頭號帝王。項羽可以雄霸天下,卻不想去坐擁江山。這就是項羽的格局。我行我素,放蕩不羈。以自我為中心,根本沒有管理天下的概念?總想著帶虞姬回到楚地去過家家,自然給劉邦留下了可乘之機。所以,項羽也沒有錯。假如,秦朝的接人是公子扶蘇,假如,項羽是個野心勃勃的傢伙。那麼天下的歸屬,皇朝的更迭就沒劉邦什麼事了。
-
14 # 玩易窩窩
回顧歷史發展的長河裡,有其歷史的偶然性,但歸根結底,終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一切偶然事件或者偶然錯誤的發生,都會加進歷史前進的步伐。無論是秦始皇,項羽,劉邦,朱元璋等等,這些猛人的閃亮登場,都會給枯燥無味的歷史,增添幾分迷人的色彩!但無論他們曾經多麼的英雄,多麼的無畏!他們終究是歷史規則的執行者,他們無法去締造歷史,他們也無法抵擋歷史前進的步伐。換句話說,他們終究是人,是人就可能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有些錯誤可以改正,有些事情終究會或多或少的,左右著歷史發展的程序,或者說讓歷史的步伐改道,但是終究都會融入到歷史發展的洪流中去。
秦始皇能夠統一中國,其歸根到底一句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就是這樣的契機,也是以他的六代祖先,一代代辛辛苦苦奮鬥的結果。可見,沒有人是隨隨便便就能成功的。打江山容易,守天下何其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他就著手整治國家,他廢除六國文字,抨擊六國文化,以統一文字開始,開始對全國各地實行思想的禁錮。然而,這種統治不能從本質上,讓分裂的國家完成思想上的統一。晚年的秦始皇,違背了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一味的追求長生不老,完全的忘記了民間老百姓的疾苦。他“生死兩不誤”一邊花費大量的勞動力修建皇陵,一邊修建阿房宮,還有當時的萬里長城也損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秦始皇完全不顧百姓死活,給本來就蠢蠢欲動的反秦勢力,提供了生存的空間,也拉開了反秦鬥爭的序幕。
秦始皇統一中國的程序中,唯獨對楚國的戰爭,不具備其戰爭的合理性,完全秉持著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這就讓本來就不弱的楚國有著反抗到底的決心,而最終的結局是楚國名將項燕含恨而終,而這種時代的仇恨也一代代的傳承了下來,直到蓋世英雄項羽的橫空出世。
項羽,不用渲染,不用修飾這是一個本色英雄,史書上說他力能扛鼎,這個我們佔且不論其真實性,可是項羽本人驍勇善戰,身先士卒,懷著對先秦的仇恨,所到之處都讓秦軍望風而逃。在秦朝末年,那多如牛毛的反秦隊伍中,項羽的軍隊是最有實力的一隻。可以這樣說,秦軍的實力部隊都是被項羽滅掉的。就連後來者居上的沛縣劉邦,當時都還在夾縫中求生存。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橫空出世的本色英雄的人生也是有缺憾的。他的心裡只裝著對先秦的仇恨,仇恨的種子讓他發瘋,讓他失去了理智。他一把火讓咸陽宮焚燒了三個多月,他解決了秦軍20萬人的吃飯問題,用的且是最殘忍的手段(活埋)。劉邦放過了,在老百姓心裡最有威望的秦英,他且送秦英去和自己的祖先團聚。他推倒了暴秦,走上了人生權利的最高峰,且不知該何去何從。他痛恨秦朝,痛恨秦朝的皇帝制度,他實行天下分王制度,給後來的再次禍亂,留下了禍根。他極其缺乏戰略眼光,放棄了戰略重要根據地東進,為後來的劉邦崛起預留了空間。
顯而易見項羽是個本色英雄,但是他的人生缺憾終究是致命的,他的錯誤也是致命的。歷史是不會選擇這樣的人,來擔負起歷史使命的。這樣的使命只屬於一個人,他就是那個後來者居上,外表極其痞子,內心又寬厚無比的劉邦。劉邦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雖然不像項羽一樣的英雄本色。但是,他的內心且是寬厚,他極能容人。秦朝末年的“漢初三傑”全部都出自他的陣營,劉邦也真誠的厚待了他們,讓他們各盡其能,這些人也沒有辜負劉邦的期望,為那場驚天動地的“楚漢相爭”立下了漢馬功勞。
由此可見,真正的英雄只屬於那個,被歷史推上潮流尖端的人,他就是劉邦,一個歷史造就出來的英雄,只有他才能擔當歷史賦予的神聖使命!
-
1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歷史的發展絕大多數時候是隨天下大勢及時代潮流而變化,個人的力量很難改變歷史的發展,但總有一些處於特殊位置的傑出人才,由於個人的行為順應潮流成就大事,同時因為個人行為逆天而行導致灰飛煙滅,比如開創萬世一統的秦始皇,千古無二的項羽。
秦國積蓄了百餘年的力量,經秦王政十餘年的策劃統一之戰,華夏大地第一次實現了真正的大一統,秦始皇的統一奠定了一種全新的一統,方方面面的統一,從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貨幣、語言、車軌,到國家層面的思想、文字、法律,帶給了華夏大地一種震撼人心改變。
秦始皇當然了,這種改變是我們以今天開上帝視角所作出的評判,在秦始皇的時代,估計天下有七分之六的人反對,然而再多的反對也無法阻止秦始皇對天下所作出的改革,秦始皇的改革是功在後世、弊在當時的改革,總有人說秦始皇的郡縣制是錯誤的,是導致秦朝滅亡的根源,殊不知郡縣制才是將來的主流,即使到了今天仍然適用。
總有人說秦始皇的法律是錯誤的,太過於殘暴,其實漢朝的法律與秦朝並無二致,秦漢用的是相同的法律和制度,還有人說秦始皇用人不當,用了趙高這個奸人,是導致秦朝滅亡的錯誤,可是人心隔肚皮,秦始皇都看不出來的人,你覺自己能看出趙高是個奸人?還是後世開了上帝視角?
這些都不是秦始皇的錯誤,秦始皇犯的唯一致命錯誤就是:沒有立繼承人。
扶蘇與胡亥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宰相)屈建曾經對楚恭王說過一段話:
夫世子者,國之基也,而百姓之望也;國既無基,又使百姓失望,絕其本矣,本絕則撓亂。
這話的意思是說:太子是國家的根本,也是百姓的希望,國家沒有了根本,又要使百姓失望,這就使這個國家的根基動搖了,根基一旦動搖,動亂就由此而生。
可秦始皇作為第一個統一天下的皇帝,居然沒有給自己立下繼承人,這就是秦始皇唯一的致命錯誤,正是因為大秦帝國沒有法定繼承人,所以繼承人之位就會有很多心懷不軌的人來爭奪,這個現象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開始出現,並一直存在了,由此產生的動亂、陰謀、殺戮數不勝數,正是因為沒有法定繼承人,所以才有了暗箱操作,才有了沙丘政變,才有了趙高這樣的陰謀小人登上歷史舞臺,才有了胡亥這樣德不配位的人成為皇帝。
反秦起義後面發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沙丘政變胡亥上臺,殺秦始皇長子扶蘇及所有的兄弟姐妹,這真不是正常人做出來的事,那些沒有繼承權的公子和女性皇室成員居然也被殺,只能說胡亥太過殘忍和昏庸了,接著就是朝中有作為的大臣全部被殺,蒙恬、蒙毅、馮劫、馮去疾、李斯,大秦帝國自毀棟樑,讓趙高和胡亥這樣的無能之人掌權,才會有陳勝吳廣的起義,還會有項羽、劉邦的興起,導致一個強大王朝的滅亡。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秦始皇沒有選擇自己的法定繼承人,這就是他犯的致命錯誤。
秦朝滅亡後,天下重新進行權力分配,這主導天下權力分配的人就是年僅26歲的項羽,陳勝吳廣振臂一呼,誰也不會想到秦朝的天下會落下劉邦這個平民出身的皇帝身上,正是由於天下大勢和時代潮流的發展,劉邦順應了大勢和潮流,而項羽犯了重大錯誤,才將將江山拱手讓給劉邦。
項羽項羽的強大是靠著一步一步的軍功打出來的,從項梁手下默默無聞的將軍,到項梁戰死後成為宋義的副將,當時沒有多少人看好項羽,是項羽利用自己天才般軍事能力,與反秦的大義,殺宋義、掌兵權、戰鉅鹿、滅大秦,憑藉鉅鹿一戰,以數萬楚軍主力大敗40萬秦軍主力,名震天下,成為天下反秦義軍的首領,項羽當時年僅26歲,年輕有為,目空一切,驕傲自大,可誰讓他有資本呢?
不出意外的話,項羽幾乎就要成為天下的皇帝,可是隨後項羽犯了一個重大錯誤,就是:項羽在滅亡秦朝之後,沒有意識到天下的主要矛盾已經由反秦義軍與秦朝的矛盾,轉化為反秦義軍爭奪政治權力真空的矛盾。這話簡單地說,就是項羽沒有意識到政治矛盾已經轉變,並且政治敵人是誰。
秦朝存在時,天下反秦義軍打著是共同的滅秦大旗,只要反秦就是順應天下大勢和時代潮流,只要反秦就能獲得成功,那種一呼百應的順利和站在風口上的感覺,秦朝滅亡後,所有反秦義軍的共同敵人不存在,反秦義軍的敵人就變成了他們自己,彼此都是爭奪天下的敵人,而項羽沒有意識到這一切,同時也沒有意識到與他爭奪天下最大的敵人就是劉邦。
劉邦與項羽:楚漢之爭所以項羽才能放過劉邦進入漢中,所以項羽才會在鴻門宴上放過劉邦,所以項羽才會殺了楚懷王引起天下共憤,所以才會犯下一系列的政治錯誤,最終把天下拱手相讓給劉邦,項羽的失敗不是軍事失敗,而是政治失敗,他沒有在軍事上輸,他是輸在了政治上,楚漢戰爭打到最後,全天下都變成了項羽的敵人,越打敵人越多,能不滅亡嗎?
秦始皇犯了致命錯誤,所以天下反秦,秦朝滅亡,項羽犯了重大政治錯誤,所以楚漢相爭,楚亡漢興,看起來機會就都落在了劉邦身上,劉邦似乎撿了大便宜,白撿了個天下,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劉邦的成功有他自己獨特的原因。
別人犯錯誤並不代表你就能成功,除非你更能把握住機會,在所有反秦義軍中,劉邦其實是勢力最小的一支,但卻是發展最快的一支,並不是每一支反秦義軍都能成功,劉邦的成功有他獨特的魅力,劉邦的成功其實是戰略成功、政治成功與識人用人成功。
劉邦戰略上,劉邦是第一個進入咸陽接受秦王投降的諸侯,是第一個有著全盤擊敗項羽奪取天下的清晰戰略,既有韓信的開僻第二戰線的戰略,又有張良下邑之謀謀劃天下的戰略。
政治上,劉邦是聯合一切政治勢力,共同攻擊項羽,甚至以各種手段挖取項羽的政治盟友,比如英布,就是劉邦最大的政治成功,到垓下之戰時,整個天下幾乎全是項羽的敵人,而同時都是劉邦的政治盟友,這就是劉邦的成功。
識人用人上,劉邦重用韓信、蕭何、張良這樣的天才,各司其職,組建團隊,能夠聽取正確的意見,這一點尤其重要,一個領導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分辨手下人提供的建議是否合理、是否正確?這是作領導最重要的工作,如果這一點都不能分辨的話,成功就無從談起,劉邦卻做得得心應手,知錯能改,所以才能成功。
-
16 # 飛俠小哥
縱觀中國五千年曆史,殺伐征討、朝代更迭看似歷史程序由一次次偶然事件主導,但歷史發展偶然中存在必然,落後一定會被先進打敗,腐朽的統治者一定毀於新生力量的崛起,這是歷史發展規律。今天我們來聊一下秦始皇和項羽如果不犯致命錯誤,劉邦還有機會嗎?
秦始皇橫掃六國統一天下,廢分封、建郡縣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集權的王朝。但是秦始皇做夢都沒有想到,他們贏氏一族歷經數百年積蓄力量而統一的天下竟然只存在16年就滅亡了。有人說是趙高霍亂朝綱導秦朝滅亡,也有人說秦二世胡亥昏庸無道失的天下,但這兩種原因只是壓倒秦朝的最後兩根稻草,秦朝滅亡跟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犯下的錯誤有很大關係。
一錯,嚴苛的律例秦朝奉行法家治國之道,對於刑法採取“以法為本、輕罪重刑”,就是犯了輕罪如偷雞摸狗之事也要重罰,以重刑來遏制犯罪。還有一條叫做“什伍連坐法”通俗點說就是你的街坊鄰居親戚朋友如果犯罪了,你知情不報視為同罪最重可以腰斬,所以老百姓人人自危相互監督相互舉報,整日生活中嚴刑的恐懼之下。
二錯,沉重的徭役秦統一天下後秦始皇大修土木,建阿房宮、修驪山陵墓、築萬里長城,六國百姓剛剛從戰亂中走出來,還沒有來得及喘口氣就要被徵徭役做苦力,據史料記載秦始皇每年徭役徵用200萬左右,相當於全國人口百分之十以上,因承受不了過重的勞動強度死亡率百分之二三十,人民苦不堪言生活水深火熱中。
秦朝老百姓生活在嚴刑和沉重徭役負擔中,生存都無法保障造反是必然的選擇,這兩個致命錯誤才是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那麼秦始皇能夠避免犯錯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秦統一六國後由於各國人民長久以來對自己國家的歸屬感太強,一時半會兒根本接受不了秦朝統治,再加上各國原來的王族貴族的暗中鼓動,人民的反抗意識很強,秦朝的政令法律無法落實,秦始皇為了加強統治避免民亂危害剛剛統一的國家,也是在不得已情況下用重刑嚴法來治理天下。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覺得自己功績蓋世,也把自己比作和三皇五帝似的偉大帝王,好大喜功不可避免,修宮殿建宏大陵墓是在標榜他的偉大,他的性格也不可能低調到勤儉持國的地步,大興土木強徵徭役是必然選項。
再說說楚霸王項羽項羽出身楚國貴族將軍世家,楚滅國後跟隨叔父項梁蟄伏江東楚地持機而動,秦二世登基後昏庸無道,天下大亂項羽跟著項梁揭竿而起打著“興楚滅秦”的大旗,迅速成為各地義軍中一支強大力量,項梁戰死後項羽接手楚軍,憑藉自己勇武和超凡的軍事才能,鉅鹿一戰打敗秦軍40萬主力,成為各國聯軍之首領,到達人生巔峰成為強大的西楚霸王。可最後由於自己的致命錯誤敗於劉邦,不得已烏江自刎留下千古遺憾。
項羽一錯,剛愎自用意氣用事項羽武力勇冠三軍又是名門之後,內心與生俱來的充滿了高傲自大、不可一世,聽不進謀士勸言,感情用事不顧大局,按現在人的說法就是“我行我素,任性”。鴻門宴錯失殺劉邦良機,滅秦後分封天下不能公平對待各地諸侯,招致各地諸侯相繼反叛對項羽群起而攻之。對屬下猜忌不信任,致使謀臣范增悲憤離去武將英布反叛,最後落得眾叛親離。很好一手牌打爛了,沒有整合好自己的團隊,最後相當於項羽一個人對抗劉邦的整個團隊失敗在所難免。
項羽二錯,殘暴濫殺 盡失人心鉅鹿大戰後項羽收編章邯二十萬秦朝降軍,後來項羽因害怕秦軍譁變,一夜之間將二十萬秦軍坑殺,殘暴之心令人髮指。項羽大軍進入咸陽後為了發洩自己的滅國私恨,火燒阿房宮滅秦王子纓一族,致使秦國百姓對其恨之入骨。項羽為了大權獨攬連天下連天下名義上的共主楚懷王也給殺了,中國自古都有“得民心者得天下”之說,項羽的殘暴和濫殺無辜失去天下人心,成為自己最終失敗的最大原因。
那麼項羽能不犯這些致命錯誤嗎?答案也是否定的,從古至今都是性格決定命運,項羽的不可一世的個性特點註定他無法避免自己的錯誤,所以失敗是歷史必然。
退一萬步說如果秦始皇不犯錯誤,那麼秦國一片太平盛世就不會有農民起義,項梁項羽就沒有機會舉義旗反抗秦朝。如果得推翻秦朝的項羽不犯致命錯誤,以劉邦的實力也絕對不是項羽對手。可惜歷史只有結果沒有如果,秦始皇項羽都不可能重來,歷史選擇了劉邦是因為他更能順勢而為,更能將人民和國家帶向正確的發展道路上……
-
17 # 卷帙草堂筆記
答案是一定的,劉邦最終建立漢朝,有多方面因素,透過分析這些因素,可以知道為何是劉邦建立了漢朝,而不是項羽取代了秦。
秦始皇先說秦始皇,應該換個說法,秦朝。秦朝建立前,強勢的開始是秦孝公的改革,以商鞅變法開始。一是政治改革,削弱世襲貴族的實力,推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使得自身有足夠強的組織能力;二是軍事改革,改變了以往士兵從武士階層中選拔,而直接面對全國農民徵募,根據軍功進行封賞,戰鬥力爆表;三是土地改革,秦國將大量土地分配給農民,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四是社會改革,這方面包括了一系列道路、灌溉系統等公共設施的建設,也包括度量衡的統一。
很快,經過改革的秦國橫掃六國,最終秦始皇統一了全國。統一後,秦國並未很快休養生息,而是陷入了內耗,世襲貴族、大地主的實力仍在,中央收權,他們要保衛自己的利益,矛盾不斷凸顯,加上秦朝大量徵召農民建設長城等國家專案,農民起義最終成了秦朝滅亡的導火索。
因此可以看出,秦始皇的失誤是沒有及時休養生息,但他的選擇也無可奈何,被吞併的六國貴族仍然實力強大,隨時可以組織起叛亂,同時北方的匈奴一樣虎視眈眈,需要他分心去防衛。
項羽所以秦朝被取代無可避免,問題在於被誰取代?
到了亂戰後期,兩股勢力最強大,出身貴族的項羽和出身平民的劉邦,這也代表了各自階層的鬥爭,最終劉邦取勝,不僅因為項羽的戰略失誤,更在於貴族的時代弱勢,而劉邦恰恰採取了不同的戰略方針。
一方面任人唯賢,收羅了大量人才,另一方面,劉邦依據功績封賞,而非出身。極大刺激了手下軍士謀士的積極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從商周延續下來的世襲貴族,已經進入了晚期,在與新興大地主相比,實力比拼不過,此消彼長,失敗是必然的。
劉邦但我們看待歷史,往往把目光放置在一些偶然事件上,比如會說鴻門宴時項羽殺了劉邦,局勢就大不同了。表面上看似乎沒錯,但要明白,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強大,只不過剛好是那個人出現在了那個時間節點。
-
18 # Momo歷史說
秦始皇所犯的致命錯誤,根據歷史記載來看是積勞成疾,因病去世,無論存在何種陰謀論,他已經身體有疾是肯定的。但漢朝和秦始皇的聯絡並不大,真正的原因在於秦二世。
將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進行修改,一方面是商鞅變法在戰國時期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但是統一後已經明顯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所以需要改革,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刑罰制度。其二就是各種大型工程,其中也包括刑罰制度流放,致使反抗起義大規模爆發。
至於項羽是真正和劉邦對壘的人,如果不是他犯了錯誤,劉邦不會有機會建立漢朝。項羽在起義軍中戰鬥力屬於頂尖存在,而且秦軍大部分的戰力都是項羽得以牽制,如果不是性格的問題,那麼劉邦根本無法建立漢朝,有無數機會可以被項羽打敗,其中就有經典的“鴻門宴”。
但是,歷史沒有那麼多如果,劉邦就是在各種機緣巧合之下成為了帝王,即使沒有劉邦也會有張三、王五推翻不合理的統治,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封建統治的弊端。
-
19 # 趣談國史
《孫子兵法》的精髓,是“慎戰”二字。什麼叫慎戰?就是輕易不要打。為什麼不打呢?因為對方還沒有犯錯誤。
一旦對方犯了錯誤,那就要立即打,一刻也不能耽誤。否則,就是貽誤戰機。
大仲馬在《基督山伯爵》中寫了一句千古名言:人類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兩個詞語中——等待和希望。
可見,鬥爭的核心,就是自己不犯或者少犯錯誤,然後等待敵人犯錯誤。
秦始皇和項羽都犯過錯誤,然後劉邦抓住了他們的錯誤,因此開創了大漢朝。如果秦始皇和項羽不犯錯誤,劉邦還有機會建立漢朝嗎?當然沒機會。
但問題是,誰能保證永遠不犯錯誤?
所以,敵人犯了錯誤,自己要有能力抓住,這才是劉邦能夠建立大漢朝的根本。
秦始皇一生,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早早地冊立長子復甦為太子,結果讓趙高和李斯鑽了空子,把胡亥扶上了帝位。
當然,即便扶蘇上位,困難依然會很多。因為被秦始皇消滅的六國並未被完全馴服、同化。以秦始皇的威勢,勉強能夠壓制住。秦始皇一死,後面的繼位之君就比較難辦。
從這個角度說,秦始皇犯的最大錯誤,應該是死得太早。
相對於秦始皇,項羽不值一提。表面上看,他因為受到劉邦謀士陳平的離間,趕走了謀士范增,犯了錯誤,於是一敗塗地。其實,項羽的個人素質本來就有巨大缺陷,很難成為人主。他是呂布一樣的人物,可以做將,但無法做主公。
基於此,項羽的素質決定了他會不斷犯錯誤,直至被對手幹掉。即便沒有劉邦,也會有別人。
-
20 # 逍客文新論
劉邦建立漢朝,在許多人眼中都是意外,認為都是項羽、秦始皇等人犯了錯,劉邦才有機會建立漢朝。我認為這樣說,略施偏頗。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大秦帝國,堪稱千古一帝;項羽大敗秦軍,氣勢拔天,人稱西楚霸王。而劉邦呢?人稱無賴小霸王!相比之下,劉邦的確不具備可比性。
那麼劉邦建立漢朝,就真的是意外?是在秦始皇、項羽犯錯的前提下,才建立的漢朝?我看不盡然。
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國,究竟是秦始皇之功,還是受了秦國遺澤?很顯然,秦始皇在秦穆公、秦孝公等先人的努力下,一步步走向鼎盛。秦昭王時期,長平一戰,徹底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調。秦始皇統一天下,的確有不世之功,但這卻是享受先人遺澤。而劉邦呢?
劉邦最讓人詬病的,無非就是其無賴的身份。但就是這個“無賴”,在毫無根基的情況下,一步步建立了大漢朝!
再來說項羽,楚國名家項家後裔,人稱“西楚霸王”。憑藉一己之力,在亂世之中,將“萬人敵”之思想,發揮的淋漓盡致。
和項羽的英雄蓋世相比,劉邦只懂撒皮。在項羽抗擊秦始皇的時候,劉邦還躲在深山巨林裡面。這樣的劉邦的確毫無可比性,甚至於劉邦和項羽攻克秦朝之後,劉邦還要寄人籬下。
世人皆知鴻門宴,劉邦命懸一線。若不是項羽心軟、或不屑,放了劉邦,只怕天下會屬於項氏一族!
正是諸多的錯誤,成就了劉邦。但劉邦成就了漢朝,卻不是因為這些錯誤。一個人的成功可以是意外,而一個國家的建立卻是一切必然之後的自然!劉邦沒有根基、卻懂得抓住機會;劉邦文治武功不全,明白如何抓住人心;劉邦寄人籬下,知曉能屈能伸!諸多種種,讓劉邦成就了漢朝!
回覆列表
秦始皇根本不知道劉邦的存在。劉邦雖然只比秦始皇小三歲,但秦始皇當時是國家最高領導人,而劉邦只是一個底層公務員,和平頭百姓差不多。秦始皇在位之時,劉邦沒什麼作為。如果一定要找秦始皇的錯誤對於劉邦建立漢朝來說,秦始皇的錯誤就是沒有早立太子,導致沙丘政變,趙高專權,客觀上使劉邦鑽了空子。
至於項羽,可以說如果沒有犯錯誤,劉邦無法建立漢朝。具體來說,鴻門宴時不應該放了劉邦,劉邦還定三秦時項羽不應該深陷齊國不阻止。彭城之戰用人不當,使劉邦逃脫。不應該輕視韓信而不重用,不應該殺了楚懷王,不應該不用陳平,不應該趕走范增,不應該放了人治等等。總之,項羽每次都差一點弄死劉邦,但每次就是差那麼一點,就使劉邦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