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空城計是諸葛亮討伐曹魏政權時,在馬謖丟失街亭後造成諸葛亮只剩下一座小城和千餘士兵,靠心裡戰術來嚇退司馬懿,從而全身而退的典故。由於現在電視和三國演義的宣導下,很多人認為空城計的典故主要是因為諸葛亮膽子大,智慧過人,但是很多人忽略了司馬懿也不是傻子,怎麼可能就這麼輕易的被嚇跑那?是不是司馬懿另有考慮?
11
回覆列表
  • 1 # 影劇精剪

    《三國演義》裡作者清楚傾向於諸葛亮,在書中將其塑構成為了一位可以呼風喚雨,預知未來的神級謀士。司馬懿這樣一位頂級謀士,在諸葛亮面前卻宛如兒戲普通被戲耍,其中“空城計”講的就是諸葛亮靠一集團竟然嚇退了十多萬仲達率領的魏國精兵。該計策還被列入到了“三十六計”當中,被稱為古代歷史上典型的心思戰。

    司馬懿怎樣說也是身經百戰的謀士,眼看無時機將自己最大的冤家給滅了,怎樣可以放過如此絕佳的機遇,即使事前讓手下放箭也足以將諸葛亮射成馬蜂窩了。那麼,終究是為什麼仲達沒有在事前殺了諸葛亮呢?

    其真實司馬懿死之前對身邊的人說“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這句遺言其實已經給出了答案,他在魏朝當官的時分事前高層狐疑他有謀反之心,但是沒有他的話沒人可以統一諸葛亮,一旦他殺了諸葛亮,魏朝權貴就會肅清他。

    外人可以覺得司馬懿可以成為魏國三代託孤重臣,曹氏皇帝一定非常信任他。其實相反的,在曹操在位的時分就末尾提防他,以為他可以在某一天發作異心,曹操擔憂自己死後沒有人可以約束司馬懿,於是時不時的跟司馬懿談論這個成果。司馬懿每次都大表忠心,並兢兢業業的幹好自己的義務,不敢越雷池一步,曹操也就作罷,不過將這份疑慮告訴了自己的兒子。

    所以在後來的兩代魏國皇帝都對司馬懿有一定的防備,司馬懿就像是一把刀懸掛在自己頭上,一點疏忽也不敢。司馬懿終身中關於魏國可以說是忠心耿耿,到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他的孫子司馬炎稱帝后,追尊他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 2 # 馬騫9

    感謝邀請,單從演義看,司馬懿另有盤算,如若真想捉了諸葛亮,為啥不派小隊人馬進城看看虛實?他應該是自己在魏國的基石沒打紮實,如果諸葛亮就此隕落,曹魏再無忌憚,司馬懿兵權一定被奪,賦閒回家,又不是沒有前車之鑑,所以他不能收拾了諸葛亮,諸葛亮也清楚這一點,司馬一死,他也就廢了,所以火燒上方谷,他也沒有派一隻奇兵,而是給司馬家留了條路。兩個政治型軍事家的博弈而已

  • 3 # PaulYin

    與其說司馬懿被嚇跑,不如說司馬懿也是一個穩中求勝的人。他與諸葛亮可謂是難為知己難為敵,彼此瞭解很深,都知道對方行事很穩健。所以司馬懿不會冒這個險,而諸葛亮也是形勢所逼,不得不冒這個險。諸葛亮空城計是違背了他一向的行軍穩健方式,兵行險招,一時蒙了司馬懿罷了。

  • 4 # 傅斯鴻

    空城退敵,一直是小說《三國演義》刻畫諸葛亮智慧的一大力作,甚至被搬上了戲曲舞臺,成為傳唱不朽的經典唱段。尤其以京劇名家馬連良先生的馬派唱腔為代表,鏗鏘婉轉的韻調,更是吸引了不少戲迷的追捧。“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旌旗招展空泛影, 卻原來是司馬發來的兵……”

    小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裡,把諸葛亮設空城計的故事做了詳細的交代。馬謖不聽王平勸告,不在當道紮營阻擋魏軍,卻把部隊拉到了山上,結果魏軍截斷水源,放火燒山,馬謖因此丟失了街亭。以致諸葛大軍進退無路,而司馬懿又率領大軍直奔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而來,在情況萬分緊急的情況之下,諸葛亮想出了這麼一招空城計。

    真正設過空城計的人,正是那個苦勸馬謖不聽,與馬謖分兵的王平。 在街亭之戰中,馬謖因為不聽王平“據汲水之道,據下城,改善部署”等建議,而被張郃打得大敗。

    王平身為裨將軍,領兵只有一千人,但是面對五萬精銳在手的魏國名將張郃的進攻,在大軍潰敗,無險可依,地勢比較平坦,領兵質量速度大大次於魏國張郃部隊的極度被動情況下,施展兩大軍事策略,首先就是虛實戰略,鳴鼓自持,徐徐而退,致使魏國名將張郃懷疑有伏兵不敢進攻,同時施展滾雪球戰術,徐徐收合諸營遺迸,軍力迅速擴大,使張郃把王平所創造空城計誤以為伏兵計的信念大大增加。

    王平的空城計,使魏國名將張郃的徹底擊退諸葛亮北伐主力成為泡影,而轉頭從他道進攻已被攻陷的三郡。同時也為諸葛亮順利班師創極其有利寬鬆時間。

  • 5 # 氣定神閑

    美化出來的故事,最笨的人也不會被空城嚇跑,先派幾百人小部隊進去偵查,有埋伏几百人被滅損失也不大,沒埋伏就生擒了諸葛亮,實際上司馬懿裝著被嚇跑,他不想滅了諸葛亮,因為滅了諸葛亮以後他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肯會被收了兵權,弄不好命都不能。保障完整,所以先跑再說,諸葛亮只要不滅他也相對安全。

  • 6 # 夏有涼風61

    三國演義,諸葛亮唱空城計,是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兵退漢中時,去西城搬糧的故事,司馬懿會被嚇跑,這個問題可能是,諸葛亮對司馬懿比較瞭解,司馬懿生性多疑,不敢弄險。所以諸葛亮就冒險弄了這一出,如果換了如曹仁,張飛性格的勇將,帶那麼多軍隊,諸葛亮只有跑的份了。當時諸葛亮故布疑兵,城門大開,在城樓上,扶牆彈琴,琴聲不亂,這讓司馬不敢冒進,假如說司馬懿可以派小股部隊,進去投石問路,諸葛亮肯定會露陷,這個要看司馬這小股部隊投多少人,不要忘了,諸葛亮是帶了五千兵的,分一半兵去運糧,身邊還有二千五兵,投個千二八百兵進城,不濟事,城門一關,裡邊一開打,你也不知道城裡有多少蜀軍。如果分一半部隊進去,有一個問題司馬懿要考慮,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那諸葛亮的將都去哪裡了?(趙雲,魏延,王平,高翔等大將都不在,去哪裡了)?諸葛亮彈琴是不是在故意拖延時間給己方將領爭取包圍自己的時間了,司馬懿是越想越害怕,如果進城開打,時間長了可能有被包圍的危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撤。

  • 7 # 趣談國史

    當然不是。

    先澄清一點:這個情節本就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虛構的,是為塑造諸葛亮這個神人的形象而服務的。在正史《三國志》中,諸葛亮從未對司馬懿施過什麼空城計。

    但是我要說,羅貫中虛構得好,虛構得合理、妥切。

    如果諸葛亮真的對司馬懿施以空城計,司馬懿也會毫不猶豫地跑掉。不是被嚇跑,而是不得不跑。

    至於原因,最近的三國劇《司馬懿之虎嘯龍吟》中也有所展示:當時的司馬懿地位未穩,一旦諸葛亮被捉,他肯定會被曹氏棄用,甚至殺死。

    這就是所謂的“養寇自重”。不養不行啊,兔死便是狗烹,實屬被逼無奈。

    至此,其實這個問題已經回答完了。但是,我之所以選擇回答這個問題,是想趁機說一說司馬懿這個人在三國這段歷史中的地位。

    在我看來,在三國諸多英雄豪傑中,司馬懿是綜合實力最強的,強過諸葛亮、曹操,更遑論劉備、孫權、周瑜、呂蒙等人了。

    諸葛亮善謀,但他有很大的缺陷。眾所周知的,是既不會用人,也不會培養人。魏延那麼能幹,他卻天天防著;馬謖紙上談兵,他卻委以重任。這還不算致命。真正致命的,是他的理想主義。

    《孫子兵法》雲,“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

    什麼意思呢?打仗前,其實先要計算,綜合各種條件,自己贏面大、輸面小,才會出兵。籌策深遠,未戰而先勝;謀慮淺近,未戰而先負。

    通俗點說,就是“贏了再打”。

    以諸葛亮的智慧,不可能算不出魏國的贏面遠遠大於蜀國,那他為何要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勞民而傷財呢?

    是為了完成他不合時宜的理想嘛。

    這方面,司馬懿強他百萬倍。司馬懿可以面不改色地穿上女人衣服,接受諸葛亮的羞辱。為何?因為他所謀者大,不在乎小節也。

    和厚重的現實相比,理想算什麼?理想只是個小節而已。

    和曹操相比,司馬懿則勝在隱忍。

    和司馬懿一樣,曹操也是個大牛人,但他更豪放。豪放是隱忍的反義詞。這麼說吧,在受到曹操一直猜忌的情況下,司馬懿能保全自己。試想,如果兩人調換位置,曹操能保全自己嗎?

    我看未必。

    千萬別小看了“隱忍”二字,它是百鍊成鋼的必備燃料,是大英雄修成正果的必經之路。

    所以,最終三國歸晉。晉朝的姓氏,是司馬。

  • 8 # 成語大全

    是!因為,諸葛亮素來以謹慎小心著稱,出乎意料產生懷疑是必然的!另外,趙雲在外圍救援,真真正正的戰略不會因為一城一池的得失決定勝負的!

  • 9 # 夢之光

    當然不是,為什麼跑?原因很複雜,其一,司馬不想殺諸葛,因為他敬重諸葛;其二,司馬不想成為歷史的罪人,兩國交戰,各為其主,本來就沒有對與錯,要是諸葛這樣一個有影響力的人物死於他手,後人自會有評判;其三,如果他將諸葛殺之,會少了一個強勁的對手,他自己在曹魏存在的價值也會降低……,種種原因吧,深謀遠慮的司馬是不會殺諸葛的,但跑也不是說跑就跑的,只能是被嚇跑,也算對大魏和世人一個交待吧。

  • 10 # 人類統合體

    根本不用識破,只要智商100以上的人都會大部隊不進包圍圈,高薪派出1萬死士衝進去試探,有埋伏就陷陣死戰,回傳情報,沒埋伏就活捉諸葛亮。不這樣做直接跑路的就是不正常,要麼就是智商是硬傷。

  • 11 # 龍久於池

    回答一:空城計是羅貫中們虛構的情節。按這個思路,司馬懿當然是被諸葛亮空城計嚇跑的。但事實上沒司馬懿被諸葛亮嚇跑這回事。

    諸葛亮藝高人膽大,他身邊小童也牛,竟然對丞相信心滿滿。換一般人,站在孔明邊上一定會兩股顫顫幾欲先逃了。估計是楊坤在投入地唱《空城》,諸葛亮給他伴奏。

    答案二:司馬懿看出空城計,為避免鳥盡弓藏,他養寇自重,放了諸葛亮,二人合演一出空城計。

    我看這個會案不合邏輯。如果司馬懿必須養諸葛亮自重的話,那麼諸葛亮的死對司馬懿就是噩耗。可是諸葛亮死讓司馬懿非常高興,他是如釋重負。

    事實上,諸葛亮死後,司馬懿也沒被鳥盡弓藏,相反,他成為了託孤重臣。

    如果說司馬懿能識破空城計,以他的智商還會誤判他的政治處境?

    再退一步講,如果說世界上只有曹魏和蜀漢兩個國家,沒有吳國,吳國沒有陸遜等英雄人物,曹魏才能談是不是鳥已盡和兔已死。

  • 12 # 霧失高閣

    當然不是了,為什麼司馬懿會跑,這其中其實是包含博弈論原理的。你想,司馬懿行軍打仗這麼多年,並且是在馬謖失守街亭之後進行追擊,其對劉備的人馬一定有個八九不離十的估計,當時諸葛亮的軍隊數量和司馬懿的軍隊人數比例大概是一比十的關係,如此壓倒性的優勢,我相信就是不會打仗的我也會毫不猶豫下令攻城的,但是司馬懿考慮的更為長遠,如果攻入城內,即便是生擒了諸葛亮,但是那司馬懿自身存在的價值也就消失了。而曹操生性多疑,對於司馬懿本身就沒有好感,正是因為司馬懿的存在,才能夠和蜀國的諸葛亮進行角逐,司馬懿考慮到自身的安危,才將計就計,撤退下來,

    當然,完整的解釋在我之前發表的一篇文章有具體詳細的說明,希望大家關注“如此歷史”品嚐更多歷史故事。

  • 13 # 逝去的經典文化

    當然不是的,其實司馬懿早就看出諸葛亮在使用空城計,只是因為自己的小算盤,不願捅破。

    第一:司馬懿是魏國最傑出的軍事家,謀士。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司馬懿和蜀國多次交手,雙方各有傷亡,怎麼會不知道蜀國兵力如何了,怎麼會說出“城內恐有重兵”的話了。因為無論如何蜀國的兵力也是遠遠不如自己的。

    第二:就算懷疑對方有重兵,有埋伏,可是他的兒子願意領五千士兵前去試探性攻擊,那就讓他去不就行了,大不了損失區區五千士兵嗎,自己還有幾十萬重兵了。

    第三:諸葛亮在城頭彈琴,距離如此近,換成沒頭腦的人恐怕都想衝上去放箭,為什麼司馬懿想不到了。

    那為什麼司馬懿明知諸葛亮是虛張聲勢,為何不衝上去活捉諸葛亮了。先讓我們瞭解一下司馬懿的背景吧。

    司馬懿的第一個主子曹操一直對他即欣賞又防備,他在臨死前還不忘叮囑其子魏文帝曹丕,有事多向司馬懿請教,但切不能讓其掌權,切記,切記。而曹丕一直謹記其父的叮囑,對司馬懿一直盯著,防著。有種需要你就臨時啟用,不用時鳥盡弓藏。所以司馬懿知道如果殺了諸葛亮,蜀國就沒有了主心骨,很快就土崩瓦解,那自己就沒有了利用價值,又會有被撤掉兵權的可能。所以故意放掉諸葛亮。

    在新版三國演義裡,司馬懿回京授命時,被曹丕質問為什麼不攻進城活捉諸葛亮,是否存心放走諸葛亮,司馬懿哭著辯解,可見就連不再在戰場的曹丕都能看出司馬懿的如意算盤。

  • 14 # 靳長蘇

    首先要明確的是這個事件並不存在,是三國演義的杜撰,目的就是為了突出諸葛亮智慧超出常人,遠勝司馬懿而已。

    諸葛亮無疑是個奇才,為蜀漢的建立立下了諸多功勞。演義中蜀軍首次北伐受挫,諸葛亮安排各路人馬退回漢中,自己跑到西城親自安排軍糧轉移之際,司馬懿大軍突然出現在城外幾十裡處,諸葛亮急中生智,兵行險招,玩了一手“空城計”,把司馬懿嚇跑了。 試想司馬懿如果真得到這樣的機會,麾下十餘萬大軍,把他圍住不就完了? 或者亂箭射殺,或者派五千人火力偵察,立即就可以拆穿諸葛亮的把戲。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絕不會愚蠢和膽怯到扭頭就跑的地步。但是 作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司馬懿也深深明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當時魏國啟用他的原因就在於諸葛亮北伐而魏國朝中除自己外無人可敵,一旦諸葛亮玩完,他自己必然會重新被貶官而賦閒,壯志難酬。所以司馬懿雖然看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但他絕不會自毀長城,相反他還得撤退給諸葛亮放條路走,自己才能始終掌握主動,也為最終司馬氏奪權奠定了基礎。

  • 15 # 獨飲江雪2580

    答案是肯定的,司馬懿並不是被諸葛亮的空城計所嚇跑。因為司馬懿是一個深諳朝堂鬥爭的人,曹叡為了對付諸葛亮不得不倚重司馬懿,這樣司馬懿才是安全的,倘若諸葛亮這個魏國的外患沒有了那麼司馬懿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所以司馬懿並不是不知道諸葛亮的是一座空城,而是要養寇自重,防範於未然呀!

  • 16 # 七嘴八舌有問有答

    司馬懿真的被空城計嚇到了嗎?

    回答是肯定的。

    諸葛亮與司馬懿可謂是棋逢對手,但諸葛亮每每是比司馬懿棋高一著,司馬懿是每戰必敗。所以戰爭是雙方指揮員的鬥智鬥勇,諸葛亮一生是謹慎從事,步步為營,從不弄險,隱中求進。這點司馬懿心知肚明,而司馬懿老謀深算,不是對手,就是不戰,死拖爛磨。空城計雖有疑問,但太瞭解諸葛亮的司馬懿必信從不弄險,也就沒足夠的信心能打贏諸葛亮,只因內心早已被嚇破了膽,成了驚弓之鳥了。

  • 17 # 換個角度看經典

    不會的,司馬懿在這裡是用了個怎麼做都對的方法。使自己怎麼做都得利。如果打,摸不清裡面什麼情況,寧可等一等再說。另一方面,他打敗了諸葛亮,魏王就要收拾他了。他勢力太大了。這樣他不動,卻獲益最大。

  • 18 # 姜小姐的浪漫滿屋

    可以肯定,司馬懿不是被諸葛亮嚇跑的,而且他也不會被諸葛亮嚇跑。

    司馬懿何許人也?羅貫中的詩中做了評價:

    開言崇聖典,用武若通神。三國英雄士,四朝經濟臣。屯兵驅虎豹,養子得麒麟。諸葛常談羨,能迴天地春

    看到沒有,諸葛亮都常常提起,並說司馬懿有經天緯地、力挽狂瀾的本領。

    這種評價,可不是隨隨便便能得到的。

    回過頭來再看“空城計”,司馬懿會上當嗎?明顯不會。諸葛亮是聰明人,司馬懿同樣是聰明人,聰明人和聰明人打交道是最簡單的,一個動作,甚至一個眼神,就知道對方要表達的意思。

    那麼,司馬懿為什麼沒有對諸葛亮趕盡殺絕呢?

    很多答主說,司馬懿在為自己留後路,擔心一旦諸葛亮被俘,自己將會沒有用武之地,導致“兔死狗烹”。

    但是,細細想想,這個可能性有多大呢?

    我不否認英雄或偉大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影響程度,但是,失去諸葛亮的西蜀,真的會快速崩塌從而滅亡嗎?

    很顯然不是的。事實上,從諸葛亮234年病逝,到蜀國263年滅國,這中間又間隔了30年,並且,在後諸葛亮時代,蔣琬、費禕、姜維之流均迅速做好了國家宰相權利的交接,沒有引起較大的政治地震,維護住了國家政治軍事局面。而且,即便蜀國滅亡,還有雄踞東南的孫吳政權,在北方兵士不習水戰的情況下,魏國又有什麼自信能一戰滅亡吳國呢?

    因此,司馬懿的擔心,看起來有點多餘。

    那最後司馬懿為什麼又撤軍了呢?我的猜測是英雄惜英雄。

    早在建安時代,周瑜就曾嘆息,“既生瑜,何生亮”?既然上天讓我周瑜生在人世,擁護主公成立大業,為什麼偏偏又出來一個諸葛亮呢?雖然是周瑜的一聲嘆息,但也從中可以窺到其對諸葛亮才能的肯定與讚賞。

    現在,同樣的局面出現在司馬懿和諸葛亮眼前。天生我諸葛孔明,協助劉皇叔匡扶漢室,為什麼偏又出來一個司馬懿來阻撓我呢?這是一個既讓我憎恨,但同樣也是令我十分欣賞的一個人啊。

    在司馬懿眼裡,諸葛亮何嘗不是這樣一個人呢?我自己胸懷大志,幫著曹魏抵禦外敵、整頓河山,結束這戰亂紛紛的時代,可哪裡想到,西蜀出了一位更加優秀的軍事家、政治家,自己卻屢屢敗在他的手下,心裡對他既仰慕,又憤恨。

    因此,司馬懿雖然屢戰屢敗,但屢敗屢戰,為的就是有一天能真正戰勝他啊。

    現在,這一天終於到了。當司馬懿兵臨城下,望著城樓上的諸葛亮的時候,他這一生的夙願,終於達成了。

    但是,連年的戰爭,消磨了兩國大部分的元氣,人才也凋零殆盡,當今天下,能與我司馬懿並稱英雄者,唯有你諸葛孔明瞭。我們打了一輩子仗,直到今天,第一次這麼近距離觀察者對方,原來,你也白髮滿鬢了呢!

    放心吧,我不會讓一兵一卒進城的,你死了,我還有什麼對手呢?

    讓我們兩個老傢伙,下次戰場相見吧!

    我想,那一天,司馬懿下令撤軍的時候,肯定回頭看了一眼諸葛孔明,在這同時,城樓上的孔明,也在望著司馬懿。目光相交的那一刻,他們都讀懂了對方的意思。

    這,或許是最好的結局。

  • 19 # 蜉蝣在塵埃

    關於這個問題,現代電視劇已經給我們演繹了無數的版本,越來越多人認為司馬懿是老謀深算,明白鳥盡弓藏的道理,所以揣著明白裝糊塗放了諸葛亮一回。可是,大家可能都忘了空城計是出自《三國演義》的,《三國演義》又是神話諸葛亮的著作,所以,作者的本意就是,司馬懿被嚇跑了,不是所謂的司馬懿更勝一籌。

    在《三國演義》裡,司馬懿和諸葛亮交手,可以說是沒有佔到過任何便宜,也就是馬謖給了司馬懿一次機會。諸葛亮主攻,司馬懿每次都選擇防守,因為他知道蜀軍缺糧,急在速戰的弱點,這隻能說明兩個人都是智者罷了。而一旦正面交鋒,司馬懿都是以大敗告終,在《三國演義》裡,司馬懿絕對鬥不過諸葛亮的。

    空城計恰恰是神話諸葛亮的重要事件,一座空城,一張琴,兩個小童,便嚇走了司馬懿十萬大軍,諸葛亮神奇如此!至於理由,《三國演義》裡已經給出,司馬懿知道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會把自己陷入死地,所以才懷疑有伏兵而撤軍。這個理由很充分,但不符合戰場的規律。其實我們不必深究,原著的本意就是用空城計來成就諸葛亮的大智慧,我們後人非要以此成就司馬懿的大智慧,說實話有點本末倒置了。

    道理很簡單,死諸葛都能嚇走活仲達,你說活生生的諸葛亮能嚇不走司馬懿嗎?別被影視作品影響,那是意淫原著,編劇個人胡思亂想罷了。

  • 20 # 劉一千五

    不管"空城計"的真假如何,反正流傳了這麼久,那就當有這回事,展開題主的話題,說說看小說後的點滴罷。

    司馬懿實在要比諸葛亮高明一點。這一點就註定了他司馬懿的成功。老等,之後仍然老等。他什麼都不怕,更不怕孔明。關鍵就在於"有事幹,沒閒著"。有事幹就有機會,有機會就有成功的可能。

    司馬懿家的司馬遷前輩,傳下的《史記》,他的本家的人沒白讀。蘇秦出頭後,佩六國相印,能佩多久?不曉得。要長久地混下去,得找點事幹,讓自己別閒著,再說閒著不來錢,更不會擴大影響,攝取更多的榮華富貴。咋辦呢?好辦,找個對頭,站在自己對立面。張儀就出來了,蘇秦暗中幫助他去秦國去發展。這樣一來,蘇秦要合縱,張儀要聯橫。一個要合,一個要離。這事一出來,哥倆都沒閒著,各國君主一看人家給忙的,還能不給路費津貼飯錢麼,以及由此奔走的工資麼?

    司馬懿又是不曉得城中的故事,而是深刻領會前輩向處世精髓。有對手在,自己就有事幹,對手沒了,在主子面前晃久了會討嫌。諸葛亮長久在漢中,不喜歡在後主面前晃,司馬懿同樣如此。這叫大隱於朝,做事避禍。

    司馬將軍一看諸葛丞相的樣子,高山流水呀,對手即知音哈。便深刻領會,退避三十里,放孔明一程。

    最佩服的是,那幾個打掃城門的老軍。他們的樣子,便是一個訊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散戶怎樣炒股才能不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