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歷史有知社
-
22 # 黑天鵝之怒
司馬懿離開後,諸葛亮說司馬懿是他的知音。如果司馬懿真的是中了計,率領千軍萬馬撤退,諸葛亮斷然不會這樣說。司馬懿重獲兵權全是靠諸葛亮不斷攻克魏軍防線。魏帝曹叡不得已才任用司馬懿為大都督。司馬懿哪怕是覺得諸葛亮設了埋伏,也不可能單純看諸葛亮彈琴,帶著兵馬說走就走。諸葛亮和司馬懿彼此都明白,諸葛亮如果死了,曹魏權貴必然對司馬懿過河拆橋。對司馬懿來說,養寇自重比打敗諸葛亮更重要,諸葛亮在城樓上彈琴等於是暗示司馬懿。你若要殺我,很簡單,我等著你殺,但你考慮清楚,你殺了我,好不容易得到的兵權就又要失去。司馬懿心領神會,以諸葛亮會設伏為由離開了。
-
23 # 時間簡章
空城計把司馬懿嚇走必須看司馬懿當時在的位置及曹操對司馬懿的態度,雖然帶領部隊,但是曹操並不信任司馬懿,諸葛亮是當時魏國最大的敵人,只有諸葛亮活著司馬懿才能保住性命。如果當時司馬懿把諸葛亮抓住或者殺掉,司馬懿也不回好過。而且曹操疑心太重。曹操的第一目標諸葛亮那麼第二個目標一定是司馬懿,因為曹操的自信太重定如果解決了諸葛亮然不會讓司馬懿好過,這點司馬懿也看透了,第一總是敵人的首選目標。中。這個字司馬懿看透了。
-
24 # 集美嚴選
論是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還是從未熟讀過四大名著的人,都一定對諸葛亮大名鼎鼎的空城計有所耳聞。人們都堅信一場空城計便嚇退了司馬懿,贏得戰役,也因此對諸葛亮這足智多謀的人才讚不絕口。
可是實際上,司馬懿當真只是被一場空城記矇騙而已嘛?我看未必,司馬懿好歹是飽經沙場的將相人才,就算的確被空城計所騙,也不全然是他退兵撤離的全部原因。他心中自然也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諸葛亮憑藉書童與琴聲便輕易地擊退司馬懿,雖然司馬懿的確有多疑、猶豫的性格缺陷,但在當時的背景下,司馬懿退兵考慮的可遠遠不止這些。畢竟司馬懿當時率領了十萬精兵,而且司馬昭在一旁以率兵眾多為由極力奉勸他攻城,無需恐懼諸葛亮使詐,但是司馬懿依然選擇了退兵撤離。
難道司馬懿沒有過諸葛亮只是假意嚇唬他,自己冒險一搏仍有攻下城池的重大勝算嗎?司馬懿馳騁疆場多年,深諳“古來征戰幾人回”的道理,他又怎會僅僅考慮戰場之上性命之憂而放棄戰勝的可能?作為統率眾兵的將領,恐怕不會完全如此的怯懦無能,其背後必有隱情。
縱觀當時司馬懿的處境,我們不難發現他的苦衷,自古君王就容易忌憚臣民功高蓋主,動搖自己的地位。而當時的司馬懿已然算是魏國的重臣,並且幫助魏國開拓疆土立下大功、又手握重兵,豈能不讓魏王忌憚?如果攻打攻打西城一戰再次勝利,司馬懿的威望和地位必將再次大大提升,魏王對他的剷除之意必會更加濃烈。
此外,這次一旦攻下城池,讓蜀國元氣再傷,將會很難重振。蜀國一垮,魏國勢力膨脹,司馬懿這等武將在未來將會失去用武之地。如此一來,魏王更加會肆無忌憚地拔出這個眼中釘,司馬懿這才是面臨真正的性命之憂!
作為將相,戰死沙場是一種榮耀,而死於莫須有的罪名,不但無法光宗耀祖還將飽受屈辱,司馬懿這捍衛得便不僅僅是生命而是尊嚴與名望!自古便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無奈,也有“岳飛精忠報國卻迫害致死”的慘劇。作為一個聰明人,當然是不給君王這個強加之罪的藉口最為明智,這樣一來既保全了自己也讓君王安心,便於有朝一日可以全身而退。司馬懿可謂用心良苦啊!
-
25 # 南陽小諸葛說
首先這是演義,正史中沒有這事,我就按演義來說,司馬懿能夠重新被啟用全靠諸葛亮的北伐,並且那時候的司馬家族還沒有達到權力巔峰,曹氏集團的力量依然強大,他沒有直接進城而是信了所謂的的空城計,只不過是司馬懿心中有空城,自願中計罷了,權力的爭奪不得不中計!
回覆列表
空城計,為三十六計之一,也是《三國演義》中刻畫諸葛亮智慧超絕的最為代表之作。但是,此諸葛亮的得意之作卻是件懸疑之事,其最早的出處是裴松之所引“郭衝五事”,而注《三國志》中的其中一則故事。
據《蜀記》記載,西晉初年,扶風王司馬駿(司馬懿第七子)鎮守關中時,與高平人司馬(官職)劉寶、滎陽人長史桓隰等諸官屬士大夫一起談論諸葛亮。而談論者多譏諷諸葛亮託身非國,又不能度德量力,力小而謀大,徒使蜀地百姓勞苦。
唯有金城人(今甘肅蘭州)郭衝卻不以為然,語出驚人。郭衝認為諸葛亮的權智英略,超過了管仲、晏嬰(皆為春秋時期的齊國名相),只不過是功業未成罷了。而參與討論者就更加疑惑了,於是,郭衝便陳述了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五件事,以證明諸葛亮的權智英略。劉寶等人便都不能再與郭衝辯駁了,據說司馬駿也讚許了郭衝之言。
裴松之在給《三國志》作注的時候說道,雖然大家都很希望聽到對諸葛亮的讚美之言,然而郭衝所言的五件事,卻皆有可疑之處,並對其一一加以辯駁。而“空城計”就是“郭衝五事”中的第三件。
據“郭衝三事”言道:(諸葛)亮屯於陽平,遣魏延諸軍並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晉宣帝(司馬懿)率二十萬眾拒亮,而與延軍錯道,徑至前,當亮六十里所,偵候白宣帝說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與相偪,欲前赴延軍,相去又遠,回跡反追,勢不相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開四城門,埽地卻灑。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明日食時,亮謂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馬懿必謂吾怯,將有強伏,循山走矣。"候邏還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為恨。
裴松之的質疑觀點是:其一:時間點對不上。陽平在漢中,而諸葛亮屯守陽平之時,司馬懿為荊州都督,鎮守宛城,而至曹真死後,才與諸葛亮在關中相抗。曹魏也的確曾有一次遣司馬懿自宛城出發、經西城而西向攻蜀,卻遇上大雨、道路受阻而班師。而自此以後,再無陽平交兵之事。
其二,司馬懿既領二十萬大軍,已知諸葛亮兵少力弱,即便疑其有伏兵,又怎會輕易退卻。其三,諸葛亮為人謹慎,魏延每欲分兵萬餘而與諸葛亮異道會於潼關,諸葛亮都不准許。諸葛亮既不許魏延分兵萬餘別統,而其自身又豈會輕易脫離大軍,而不作防守。
裴松之認為郭衝對司馬駿所言之事,乃是彰顯司馬懿之短,公然在司馬駿的面前談論其父(司馬駿為司馬懿之子)的短處,乃是理所不容之事,故而說道,司馬駿也讚許郭衝之言,以增加其可信度。(郭衝五事,見載於晉朝史學家王隱所著的《蜀記》)。而從三國時期的相關人物傳記來看,諸葛亮的空城計乃是子虛烏有之事。而從中可以看出,不但郭衝是位諸葛亮鐵粉,記載“郭衝五事”的晉朝史學家王隱更是位諸葛亮鐵粉,此兩人一手炮製了聞名遐邇的“空城計”。
參考史籍:《三國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