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鐵骨錚錚的熊
-
2 # 千鳥朝鳳
寧古塔位於現在的黑龍江省,天寒地凍,東北是清朝的龍興之地,統治者害怕漢民開發破壞了他們認為的福地,禁止進入開發。一直到清末,這裡都是人煙稀少的地方。被髮配到寧古塔的大部分人都是因為自然條件惡劣,有病得不到及時醫治而死。
-
3 # 小龍女5505
寧古塔地處偏遠又是古寒之地,被流放至此的官員被當地官吏羞辱、欺壓、折磨,會讓你生不如死苦不堪言,所以滿清官員都懼怕流放至此。
-
4 # 史徒生
寧古塔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在古代的中原王朝,這是比邊疆更加遙遠和寒冷的北方荒原,寧古塔的可怕也在於此。
從北京到寧古塔,4000里路。這是一趟長達四個月的遷徙,每日50裡,日日無歇,幾百年前,對於只靠雙腳,又身帶枷鎖的流放犯人來說,幾乎就是生死考驗。對於那些家境富有的犯人來說,如果可以買通差役,自然可以得到照顧,但是大部分流放犯人要麼是窮苦人家,要麼是抄家的官員,根本沒錢打點差役。想想林沖,在野豬林前後的流放之路簡直天壤之別。
說回清朝,清朝的流刑規定:限日行五十里,若三千里限二月;二千五百里限五十日,若在途中無故稽留,將受到懲罰。流人每天必需的口糧,由當地供給,標準定為每人每天8兩,15歲以下減半。一天8兩的口糧對於一個夜以繼日,不停行走,跋山涉水的成人來講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很多犯人在中途就死亡了,根本熬不到寧古塔。這種情況下流放之路幾乎就是死路。
而寧古塔的可怕也來自文獻的記載,據《研堂見聞雜記》寫道,當時的寧古塔,幾乎不是人間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惡獸吃掉,甚至被餓昏了的當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來的不多。
-
5 # 幼稚完00
寧古塔在清初可謂赫赫有名。凡是因反抗清廷統治的政治犯,或觸犯刑律等原因遭受懲處的其它犯人,往往都會因皇上的一句“發往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而成為寧古塔的流人。所以,清朝犯人聞寧古塔色變。只要是被髮配寧古塔的人,雖未直接判處死刑,但離死也差不離了。他們往往不是死在去寧古塔的路上,就是永遠也別想再回來。
-
6 # 珞珈山下話青史
寧古塔最初是一個地名,後來指代一個區域,包括今天的庫頁島、海參崴等地。
從順治年間開始,寧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員的接收地,他們當中有抗清名將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文人金聖嘆家屬;著名詩人吳兆騫;思想家呂留良家屬等等。他們的到來,傳播了中原文化,使南北兩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溝通。流民的湧入改變了當地以漁獵為主的原始生活方式,教他們種植稷、麥、粟、菸葉,採集人參和蜂蜜,使農業耕作得到發展。
時存300年多年的國防重鎮,遺留下許多歷史文物,其中古城城東4公里的覺羅古城最為著名,傳為清始祖發跡之處,城外有古墳多處,包括薩布素將軍墓;城內廟祠有二三十座,可惜大部已損壞;還有天聰年間修建的大石橋和橋下的潑雪泉等。
寧古塔無塔,吳江學子吳兆騫(字漢槎)曾因科場案流放寧古塔二十三年。末期好友顧貞觀以《金縷曲》二首言於納蘭性德,透過大學士明珠(納蘭之父),吳才得回故園,三年後病逝,有《秋笳集》傳世。
當時清朝朝廷的大案以它作為句點,因此“寧古塔”三個再平靜不過的字成了全國官員和文士心底最不吉祥的符咒。任何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間與這裡產生終身性的聯結,而到了這裡,財產、功名、榮譽、學識,乃至整個身家性命都會墮入漆黑的深淵,幾乎不大可能再走得出來。金鑾殿離這裡很遠又很近,因此這三個字常常悄悄地潛入高枕錦衾間的噩夢,把許多人嚇出一身身冷汗。
-
7 # 小任談史
寧古塔是一個地名,位置約在今天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區一代,常年冰雪覆蓋,氣候苦寒!王家楨在《研堂見聞雜錄》稱:寧古塔,去遼東極北,離京七、八千里。其地常年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
在清朝時期,做為流放罪犯的地方!
寧古塔常年冰雪,氣候苦寒,可以說滴水成冰,而在清朝時期,全球還沒有變暖,比今天還要冷,而被髮配到寧古塔,離京城距離遙遠,做為犯人來說,沒有太多禦寒的衣物,光是路上就能要了半條命!
而到了寧古塔,流放的犯人還要做繁重的勞役,時而皮鞭加身。最難熬的事冬天,天氣酷寒,沒有防禦的衣物,住舍簡陋,捱餓、受凍,這些是哪些養尊處優的官員們怎麼可能忍受的了的,所以很多人受不了這樣的環境而自殺!
至於說逃跑,流放的犯人有官兵看管,就算有機會逃脫,在那種嚴酷的環境下也難以生存,除了流放地,周邊荒無人煙,野獸縱橫,幾乎沒有生存的希望!
所以,清朝的犯人非常恐懼流放寧古塔!
-
8 # 愛看愛思考
荒蕪人煙之地,就算是如今社會又有幾個人願意去?更加嚴重的是這裡的低溫和低下的地位又有誰願意接受?寧古塔是去給披甲人(邊防將士)為奴的。不是簡單流放到這裡就完了,還要給披甲人為奴的。這個也就決定了他們的地位不保!還不夠讓你懼怕?再說了,他們都是養尊處優的富貴人家的子弟,這個處罰簡直還不如直接殺掉他們。
-
9 # 奇說文史
中國古代列朝對犯人的懲罰,種類繁多,但粗粗說來無外乎打、殺、流放三種。打是輕刑,殺是極刑,流放不輕不重嵌在中間。相比種種酷刑,流放確實成了一種極為仁厚的懲罰,但對承受者來說,長痛哪如短痛來的舒服,而流放卻是一種身體與精神的長時間恐怖折磨。並且當時一人犯罪,必會牽連親友,浩浩蕩蕩押往寧古塔。孩子到那裡都成了奴隸,非人的生活無限摧殘著人成為行屍走肉。
寧古塔流放有多恐怖 清朝流放寧古塔有多恐怖 “寧古塔”是什麼意思?
寧古塔為古地名,約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帶,範圍大概是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東西兩岸地區,地靠日本海,舊屬 吉林管轄。滿語數之六為寧古(ninggun),個為塔,所以寧古塔的意思是“六個”。
寧古塔最早見於文獻是《清太祖實錄》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上命巴圖魯額亦都率兵千人,往東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魯、綏芬、寧古塔……”,明代最後一任兵部尚書張縉彥1661年被流放寧古塔,在《寧古塔山水記》的《寧古臺》一文中說:“寧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則曰臺,塔與臺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臺,故名。
”此山至今還在海浪河南岸,寧古塔舊城以東二里,仍名寧古臺,5年後張縉彥到了寧古塔新城,於1670年死於新城牡丹江邊。
寧古塔流人吳兆騫之子吳桭臣在《寧古塔紀略》中說:“相傳昔有兄弟六個,各佔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猶華言六個也”,另一流人楊越之子楊賓兩次來寧古塔探親,他在《柳邊紀略》中說:“寧古塔之名不知始於何時,寧古者漢言六,塔者漢言個。”
寧古塔源自寧古臺,意思是“六個”,本來並無異議,但後來竟與清太祖的“六祖”聯絡起來,相傳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曾祖父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曾居此地,故稱其地為寧古塔貝勒,簡稱寧古塔。清人稱其:“南瞻長白,北繞龍江,允邊城之雄區,壯金湯之帝裡。”
-
10 # 位卑未敢忘憂國
對於喜歡看清宮劇的朋友們來說,寧古塔這個地方一定不覺得陌生,但凡是在當時犯了很多重罪的罪犯都會被流放到這裡,而在當時大家對於這裡的認知是像煉獄一樣的地方,基本上是有去無回的。而且經常會有這樣的橋段,犯人戴著枷鎖淚流滿面,而他的家人也哭得泣不成聲,感覺去了這種地方,就再也不能活著回來了。這個地方究竟有多麼可怕呢?被流放到這裡的犯人,到最後都是個什麼下場呢?
其實它並不是一個塔,而是一個地名,這個位置大約在如今的黑龍江境內,這個地方之所以取這個名字,與滿族的歷史有很大的關係,據傳努爾哈赤的祖上一共生了6個兒子,而且他們都居住在這個地方,所以根據滿語把這個地方取名為寧古塔。
不過這個地方的環境實在是太惡劣了,土地十分的貧瘠,根本種不出任何的莊稼,而且氣候也非常冷,不要說是人了,就算是動物生活在這裡也是十分的困難。到了清朝的順治時期,這裡就自然成為了流放罪犯的根據地,通常是那種犯了死刑或者忤逆朝廷的犯人才會被流放至此,不過很少有人能夠成功地在流放的路上活下來,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餓死或者凍死了,就算是身體條件好的,在一路上也免不了獄卒對他們的虐待,能活下來的都已經算是福大命大了。
反正都是殊途同歸的,只要來到這裡,就再也沒有回去的希望了,即便申冤訴苦也是沒有方向,所以人們才會稱這裡為真正的人間煉獄,應該是有去無回。
當然很多學者認為,之所以清代的統治者把犯人流放至此,表面上是為了懲戒他,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給他們的發源地帶來榮耀。
-
11 # 春風帶你學習建造師
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方拱幹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
12 # 香茗史館
寧古塔並非一座塔,而是一個地名,是清朝設在盛京以北的一個邊疆重鎮。因此,所謂的流放寧古塔,其實就是歷朝歷代的“流邊”刑罰,那麼為何清朝人會對“發往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驚懼異常呢?其實主要源於寧古塔惡劣的環境和犯人的待遇。
“寧古塔”在哪?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寧古塔位於今天的黑龍江省牡丹江中游一帶,範圍大概是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東西兩岸地區。至於具體位置,則有新、舊兩地之說,新城在今天的寧古市寧安鎮,舊城則在黑龍江省海林市海浪河邊的長汀鎮古城村。
寧古塔最早見於史料,實在《清太祖實錄》中,其記載“(明萬曆三十八年)上命巴圖魯額亦都率兵千人,往東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魯、綏芬、寧古塔、尼馬察四路”。寧古塔的轄界在順治年間十分廣大,哈爾濱以南、以東皆歸其統。作為邊境重鎮的寧古塔,不僅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邊部隊輸送物資的重要根據地,而且也是東北各族向朝廷進貢禮品的轉收點。
至於寧古塔名字的由來,明代最後一任兵部尚書張縉彥,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被流放寧古塔,他在《寧古塔山水記》的《寧古臺》一文中說,“寧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則曰臺,塔與臺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臺,故名。”
不過,另一個說法更有意思,“寧古”乃是滿語“六”的意思,“塔”則是“個”的意思,寧古塔實際上就是“六個”的意思,正如寧古塔流人吳兆騫之子吳桭臣在《寧古塔紀略》中所說“”相傳昔有兄弟六個,各佔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猶華言六個也”,而流人楊越之子楊賓也在《柳邊紀略》中說:“寧古塔之名不知始於何時,寧古者漢言六,塔者漢言個。”
因此,便有人將寧古塔與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六祖”聯絡了起來,說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曾居於此,因而稱其地為寧古塔貝勒,簡稱寧古塔。不過這種說法瞭解一下也就是了,實際上六祖城的遺址在今天的遼寧新賓永陵鎮境內,與寧古塔並不在一地。
寧古塔到底有多可怕,為何讓人談之色變“流刑”最早源於五代的後晉天福年間,到清朝時已經相對較為完善,因而朝廷於各地設有多處罪犯流放點,再根據罪行的不同,發配到不同地方成為流人,而寧古塔之所以最為讓人談之色變,主要還是源於當地惡劣的環境和悲慘的待遇。
1、寧古塔自然環境極為惡劣。《吉林通志》中有載,“是時寧古塔,號荒徼,人跡罕到,出塞渡湍江,越穹嶺,萬木排立,仰不見天。亂石斷冰,與老樹根相蟠互,不受馬蹄。朔風狂吹,雪花如掌,異鳥怪獸,叢哭林嗥,行者起踣期間,或僵馬上”,而王家禎的《研堂見聞雜錄》中有載“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流人吳兆騫則在給母親的信中說道,“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可見當地環境的惡劣程度。正是由於這種惡劣的環境,以至於明末清初的書畫家方拱幹感嘆道,“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2、路途遙遠大量犯人死於途中。王家禎的《研堂見聞雜錄》說,“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在道路條件極差的古代,如此遠的路程,就算是普通人走上一趟,也得三四個月時間,更何況是重枷在身的流犯,至少也得比常人多上一倍的時間。如果是舉家流放,那更是慘不忍睹,攜妻帶子、扶老攜幼一路前行,想想都讓人感覺恐懼。吳兆騫便曾描述前往寧古塔的路途之艱辛,“山野相錯,或繼或續,無日不行山水間,亦無日不行風雨間”,他於當年閏三月從京城出發,至七月才到寧古塔,可見路途之艱辛。正是由於路途遙遠,再加上犯人被關押時間較長身體本就不好,導致很多人都沒能活著走到流放地,就此成了路邊枯骨,甚至連完整的屍首也保留不住。
3、待遇極差為奴為役從事體力勞動。與流放充軍不同的是,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不僅要從事繁重的苦差,而且有相當部分人將淪為奴隸,即所謂的“與披甲人為奴”。普通的流人,通常會被安插在各旗之中,在官府的安排之下從事苦役,這些人要麼種田,要麼打闈、燒碳,一年到頭都要辛苦勞作,根本沒有任何空閒時間,而且朝廷還往往給犯人定下任務,如果完不成還要接受處罰。而淪為奴隸的流人則更加悽慘,既沒有人身自由,也沒有半點尊嚴,主人可以任意剝奪他們的生命而不受懲罰。更為重要的是,雖然流放寧古塔的犯人雖然往往以十年為期限,時間結束就會被允許返回關內,但絕大部分都會被判處“永世不得入關”,即等於永遠被留在了寧古塔,即使犯人的子孫後代,也將世世代代為奴為婢。當然,也有部分流人或因才學、或因身份,待遇往往會好上一些,例如吳兆騫就被寧古塔將軍巴海聘為家庭教師,專門教授他的兩個兒子讀書。
正因寧古塔環境惡劣,再加上流人待遇極差,不僅被流放的犯人聽到後談之色變,就算到了寧古塔的犯人,也往往會冒著殺頭風險逃跑,《清史稿》對此有載,“黑龍江、寧古塔等處發遣人犯,逃者甚眾”,很多人寧願逃入深山餓死凍死,也不願在此為奴。
-
13 # 直言管他誰恕
寧古塔有多可怕?想想的確很可怕。
第一,那裡是苦寒之地,怕冷怕苦的在那裡怎麼活?用現在的話說,那就是高邊疆特別艱苦地區!自然環境惡劣,生活條件也非常差,能不苦寒嗎?怎麼個苦寒?寧古塔為古地名,約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帶,範圍大概是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東西兩岸地區,地靠日本海,舊屬吉林管轄。滿語數之六為寧古(ninggun),個為塔,所以寧古塔的意思是“六個”。王家禎《研堂見聞雜錄》稱“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吳兆騫在給其母的信中說:“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方拱幹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看看,嚇人不?雖然有點誇張,但是想想那個時候的生活生產條件,那是真苦,我現在都感覺頭皮發麻!
第二,那裡是戴罪之人的流放之地,就是個監獄,而且是最艱苦最可怕的監獄!誰想去?沒人想去!
第三,那裡是邊防重鎮。沙俄虎視眈眈,那裡可是個重要的邊防基地!一切為了保衛邊疆!在那裡無論是兵,是囚犯,打起仗來,那都是玩命的時候。
電視裡常看到皇帝處罰罪犯的詞語“流放寧古塔”“發配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流放去了那裡,你可別想隨便再回來!可能就是永遠了!別說滿清官員怕,是個人都怕!!何況你不是去出差和工作,你是流放,是戴罪之人,去坐牢,去為奴,去當苦力,基本上這輩子就完了!!
-
14 # 洛水清風
寧古塔在現如今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附近,寧古塔是滿語,寧古漢語的意思是六,塔的意思是個。相傳努爾哈赤祖父在此育有六個孩子,所以名為寧古塔,是清朝的龍興之地。
清朝入關後,這裡成了邊塞重鎮,有披甲人鎮守。今天安寧市是個風景秀麗,物產豐富的好地方。可是在清朝這裡確實人煙稀少,狼蟲出沒荒蠻之地。在清朝的宮廷戲中,我們常能看到這樣場面:大臣一旦犯法,皇帝龍顏震怒,下旨將罪臣極其家屬發配,給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罪臣一聽說要發配寧古塔,便會嚎啕大哭,有的甚至會上吊自殺。寧古塔究竟有多麼可怕,讓罪臣會聞之色變呢?
現在,從北京到寧古塔,坐火車幾個小時就到了。可是在清朝,只能徒步前往。罪臣及其家屬,戴上枷鎖,踏上通向寧古塔的漫漫征程,這一走就是四個月。那時的東北天寒地凍,到處都是茫茫森林。由於飢餓寒冷,很多人在路上不是凍死,就是餓死,甚至被野獸吃掉,真正能走到寧古塔不足三分之一。
犯人到了寧古塔,不是享清福的,而是出苦力的,不管你在朝廷的地位有多高,到這裡一律是披甲人奴隸,根本沒有什麼尊嚴可講。只要有一點看不順眼,就會遭到被鞭打。每天都吃不飽飯,還要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加上環境又惡劣,很多人都被折磨而死,形容這裡是“地獄”一點都不過分。
披甲人規定你每天干多少活,也沒有人監工你幹活,任務完不成,回來後就會遭來一頓毒打。有人該說了,既然在這裡生不如死,犯人為何不要跑呢?其實,逃跑也是死路一條。因為寧古塔這裡幾百裡不見人煙,到處是冰天雪地,到處是豺狼虎豹,即使你逃跑,結果不是凍死餓死,就是變成野獸的口中餐。所以,披甲人從來不看管犯人,知道他們跑了也是死路一條。
這就是那些罪臣寧肯自殺,也不願到寧古塔的主要原因。但並非所有的罪人發配寧古塔,都會遭受這樣的非人折磨。像吳兆騫、姚啟聖等名臣被髮配寧古塔,因為他們有學問,會受到披甲人的敬重,待遇好於一般犯人。也正是這些名臣和犯人,把中原先進的文化、生產技術帶到寧古塔,使寧古塔這片荒蠻之地逐漸繁榮起來,成為東北一座重鎮。
-
15 # 時光隧道2019
寧古塔不是“塔”,而是一個城名,是清朝時期的關外流放罪犯的場所。在今黑龍江省安寧縣西海林河南岸舊街鎮。寧古塔屬邊遠地區,這裡環境惡劣,氣候異常,寸草不生,五穀不長。即然不是塔,為何稱為“塔”呢?相傳,清皇族的遠祖兄弟六個,曾居住於此。滿語謂六為“寧古”,個為塔,古稱“寧古塔”。
寧古塔當地的生活水平非常的落後,所以滿清一些官員知發配到寧古塔之後,大部分人都會受不了這樣的生活而選擇自殺。朝廷的官職比較高的人被髮配到寧國塔之後,因為是蠻荒之地,氣候惡劣,而導致大部分官員寧死不去寧古塔。
把罪犯流放到寧古塔,有兩個原因:
一是嚴懲罪犯,讓犯罪之人通過幾千里地的流放到苦寒之地受盡磨難,透過罪犯的自思、自悔來達到懲戒的目的。
二是為滿清皇族的祖居之地做貢獻。罪犯流放到寧古塔本身可以改變祖居之地的面貌、促進當地的發展。還可以透過給披甲人為奴的方式,來達到侮辱罪犯、顯示祖上榮耀的目的。
天氣寒冷,人煙稀少的寧古塔,從順治年間開始,就成為接收流人流放之地。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中有不少是官吏、文人,也有工匠、戰俘,最多的還是漢族的反清分子。
他們當中有抗清名將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文人金聖嘆家屬;著名詩人吳兆騫;思想家呂留良家屬等等。 他們的到來,傳播了中原文化,使南北兩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溝通。
流民的湧入也改變了當地原始生活方式,教他們種植稷、麥、粟、菸葉,採集人參和蜂蜜,使農業耕作得到發展。
這座300年多年的國防重鎮,遺留下許多歷史文物,其中 古城城東4公里的覺羅古城最為著名,傳為清始祖發跡之處,城外有古墳多處,包括薩布素將軍墓;城內有多座廟祠,還有天聰年間修建的大石橋和橋下的潑雪泉等。寧古塔,一個承載了太多歷史的地方。
-
16 # 四季文史
寧古塔到底有多可怕,為何滿清的官員都非常懼怕被流放至此?
曾經被流放至寧古塔的犯人描述說:“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可見寧古塔是一個非常讓人發毛且可怕至極的地方。據史料考證,寧古塔原為滿清發源地,屬極北之地,但此地緣何如此恐怖異常呢,我們從三個方面加以解析。
一、寧古塔的前世今生寧古塔,並沒有塔,是妥妥的一個地名。它在今天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此地是清代寧古塔將軍的治地和駐地,是清政府設在盛京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經濟、軍事和政治中心。
《寧古塔紀略》:“相傳昔有兄弟六個,各佔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猶華言六個也”。當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都生活在此地,人們便將此地與滿清六祖聯絡起來,故而此地也被世人認為是滿清的發源地,所以寧古塔也叫寧古塔貝勒。寧古塔後來移駐吉林烏拉,是滿清流放罪犯的場所。
二、緣何動輒流放寧古塔按常理來推測,此地既然是經濟、軍事重鎮,可為何會成為人們談其色變的不毛之地呢。我們在大清宮廷劇裡偶爾會聽到皇帝對那些犯錯的官員發落道:“發往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皇帝輕輕一句話,這些戴罪官員活罪雖免,但發配寧古塔,卻是他們生不如死的開始。
但凡知道地理和氣候方面的常識,我們就不難理解,寧古塔遠在黑龍江牡丹江一帶,寒冷而且路途就有千里之遙。換言之,那些被清朝皇帝一怒之下流放至此的人,就能很輕鬆地到“雪鄉”一逛了。可惜的是,滿清時候的牡丹江可不是AAAAA級景區。滿清正值小冰川期,寧古塔“撒水成冰”,氣候條件惡劣,而且經常有豺狼虎豹。大部分地區常年冰封,農作物無法生長,叫不毛之地也不為過。而且他們能平安到達此地就算是萬幸之事了。
吳兆騫:“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清朝詩人吳兆騫,曾經也被髮配至此,否則寫不出這麼“真情實感”的詩句。
話分兩頭,寧古塔談之色變,讓人望而生畏,流放之刑也的確讓人心驚膽戰,流放不怕,怕的就是流放到寧古塔。邊陲之地甚廣,為什麼大清皇帝要把一干罪臣流放至此呢,是為了讓他們尋找初心嗎。也許真有這層意思。
死罪豁免之後,流放至此的這些戴罪官員,就一個宿命——拼命改造。前文已述,寧古塔是滿清的發祥地,讓他們在這裡戴罪立功,好好改造,也體現了清廷皇室想重現太祖時期的輝煌。
這裡還有一類人不可忽視:“披甲人”。顧名思義,披甲人肯定跟軍人類似,但有一定區別。戰時,披甲人要衝鋒陷陣,充當十足的軍人,閒時就自給自足,發展生產(限於氣候,只能是狩獵為主)。這些被流放至此的罪臣,此時只能伺候這些披甲人,要成為他們的奴僕。也許是因為北方人的豪氣與直爽,披甲人與這些流放過來改造的罪臣,關係相處融洽,而且彼此照應。據史料記載,這些被流放至此的昔日達官貴人,還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工具,也是各取所需,他們也對寧古塔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所以兩個群體相處於此,大部分時間倒也相安無事。
三、滿清都有哪些人流放於此呢去了寧古塔,等於走上了黃泉路。動輒被皇帝流放至此的人多為滿清文官。他們在此不用納糧、不用當差,到了此地根本也沒有跑的餘地,所以他們與披甲人相處和諧也不足為奇,因為他們的想法也已經很單純了,那就是心平氣和地改造、保命。
滿清的“十大酷刑”也許我們都已熟悉,但對於寧古塔之“流刑”,也讓流放之人後脊發涼,甚至生不如死。大清以來,被流放至此的人不在少數。我們所熟知的有鄭芝龍(鄭成功之父)、清初著名的文學家金聖嘆、清初著名詩人吳兆騫、明代最後一位兵部尚書張縉彥、大學士方拱乾等。
-
17 # 讀史得間
影視作品裡,不時會看到聖旨裡說,將某某人流放寧古塔為奴,寧古塔也為我們所熟知,成了恐怖的代名詞。實際上,流刑是僅次於死刑的嚴重懲罰,如果再流放到寧古塔,那就是生機渺茫了。清朝官員當然非常懼怕被流放至此。
我就所接觸到的史料,試著分析一下為何“寧古塔”讓人聞之色變。
1.寧古塔自然環境惡劣:塞外苦寒,四時冰雪
寧古塔是地名,地處黑龍江牡丹江中游,在清朝時,是邊防要地。因其天寒地凍、人煙稀少,從順治時期,就成為了令人心驚膽戰的流放地。遣戍至此者,多是刑事犯,三教九流,無所不包。
清朝有個被髮配到寧古塔的文人吳兆騫在詩文中,描述了寧古塔其地的苦寒。他說寧古塔的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這簡直就是被冰雪籠罩的化外之地。吳兆騫還在信中說:“塞外苦寒,四時冰雪,鳴鏑呼風,哀笳帶血。”這種環境,讓在關內長大的凡人看來,不啻為鬼蜮。有詩為證:日月倒行入海底,白晝相逢半人鬼。
寧古塔冰天雪地,漫長的讓人望不到頭,這種嚴寒讓人刻骨銘心。
2.去往寧古塔之路十分兇險:半道就有可能被虎狼惡獸和飢餓的人吃掉
根據《大清律例》,流放之刑下達後,凡人由兩名差人押送上路,必須日行50裡。注意,這50裡全靠步行,而且被髮往寧古塔的凡人還有身帶枷鎖,在風霜雨雪等嚴寒天氣中,跋山涉水,徒步50裡,對身體強健的壯漢來說都不是容易的事。可想而知,那些裹了小腳的婦女、孩童和老人,在路上必定是飽受折磨,九死一生。
寧古塔之路並非坦途,而是虎狼出沒。《研堂見聞雜記》:“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諸流人雖各擬遣,而說者謂至半道為虎狼所食,或飢人所啖,無得生也。”這段話的大意是,寧古塔不是人間世界,被髮配者往往在路上就被虎狼吃掉,或者被飢餓的人吃掉。
你說讓人還不害怕?
3.犯人的歸宿是與披甲人為奴或者當差:居寧古塔,大不易
即使平安到了寧古塔,也並不意味著苦難的終結,或許這意味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非人生活,才剛剛開始。
以發遣罪名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去向有兩個,一是與披甲人(守邊將士)為奴,二是當差。一旦為奴,即失去了人身自由,終生不得贖身,子孫世代為奴,且披甲人可以隨意將奴隸處死;當差,則意味著到官莊進行繁重的勞動,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走向死亡。
也許,與死亡相比,徹底失去自由,更讓人害怕。
小結
流放寧古塔,不僅意味著路途的兇險,環境的苦寒,還意味著隨時可能面臨的死亡,以及失去自由任人宰割的精神苦痛。踏上寧古塔之路,往往意味著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
18 # 清風說史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寧古塔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在古代的中原王朝,這是比邊疆更加遙遠和寒冷的北方荒原,寧古塔的可怕也在於此。
從北京到寧古塔,4000里路。這是一趟長達四個月的遷徙,每日50裡,日日無歇,幾百年前,對於只靠雙腳,又身帶枷鎖的流放犯人來說,幾乎就是生死考驗。對於那些家境富有的犯人來說,如果可以買通差役,自然可以得到照顧,但是大部分流放犯人要麼是窮苦人家,要麼是抄家的官員,根本沒錢打點差役。想想林沖,在野豬林前後的流放之路簡直天壤之別。
說回清朝,清朝的流刑規定:限日行五十里,若三千里限二月;二千五百里限五十日,若在途中無故稽留,將受到懲罰。流人每天必需的口糧,由當地供給,標準定為每人每天8兩,15歲以下減半。一天8兩的口糧對於一個夜以繼日,不停行走,跋山涉水的成人來講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很多犯人在中途就死亡了,根本熬不到寧古塔。這種情況下流放之路幾乎就是死路。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9 # 我家的貓叫皮蛋
我們看清朝的宮廷劇,對於犯罪官員們的處理,皇帝們經常愛說的一句話就是:“發配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可見除了死刑之外,發配寧古塔是最高的懲罰,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寧古塔是個非常可怕的地方,不少官員寧可自殺也不願去被髮配去哪裡。
一、寧古塔並不是個塔,而是著名的軍事重鎮
寧古塔的舊址位於現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已經成為歷史遺蹟。
寧古塔並不是塔,轄區實際上還比較大,哈爾濱以南、以東皆歸其統。寧古塔是滿清重要的軍事重鎮,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邊部隊輸送物資的重要據點,也是十七世紀末到十八世紀初,東北各族向朝廷進貢禮品的轉收點,因此寧古塔與盛京齊名。
寧古塔名字的由來和塔無關,寧古塔源自寧古臺,滿語讀音六為寧古,個為塔,所以寧古塔的意思是“六個”,寧古塔就是音譯的滿語漢版。
二、被髮配寧古塔的歷史緣由
清代東北人口並不多,寧古塔所在的黑龍江又是苦寒之地,所以流放犯人最重的“流刑”就是講其流放到寧古塔,因為這裡是軍事重鎮,有老八旗兵駐守,將重要的犯人流放到這裡也不怕他們跑掉。
流放寧古塔一般和給披甲人為奴是結合起來的,何為披甲人?披甲人就是一種幫助清王朝鎮守邊疆的,所以,披甲人世代居住邊疆,清王朝會經常將一些犯人或其家屬發配給這些人,穩定軍心。再後來,降人減少了,披甲人的意思引申為軍人。
披甲人大都性格暴戾,被髮配為奴可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三、發配寧古塔的犯人的悲慘命運
清代官員、士人們一般聽到被髮配寧古塔往往聞之色變,雖然也有百姓被髮配寧古塔,但是官員、士紳們養尊處優,去寧古塔確實是生不如死的懲罰,當然寧古塔也確實恐怖,本來就是一個九死一生的地方。
其一:寧古塔路途遙遠,一路之上生死茫茫。古代交通不便,被流放的犯人是要坐囚車甚至步行去的,千里的路程犯人們都身批枷鎖, 一路之上非常悲慘。清初詩人吳兆騫在順治十四年因科場案被無辜株連,發配寧古塔二十三年,他就回憶道當年發配閏三月從京城出發,至七月才抵達寧古塔,可見路程之漫長。當時東北猛獸橫行,治安也不好,天氣惡劣,大量的犯人不少病死就是凍死,甚至被猛獸襲擊而死,因凍餓人吃人的現象也有發生。
其二:僥倖走到寧古塔的犯人們,為奴的日子也是煉獄。犯人們去寧古塔是為奴的,去的犯人們都從事著繁重的勞動,尤其是那些以前的官員和士紳們,以前哪受過這苦啊,寧古塔的披甲人也都是半野蠻之人,對這些犯人動輒打罵甚至殺戮。寧古塔的犯人們基本上都是食不果腹的,多活一天都是幸運,犯人們的後代,一出生就是奴隸,世代都是披甲人的奴隸。
所以不少流放到寧古塔的人沒有堅持多久就自殺或者逃亡,但是當時的東北地廣人稀,逃出去也是凍餓而死。
其三:當時東北苦寒,醫療條件也極為落後,犯人死亡率很高。東北當時遠遠沒有開發,是苦寒之地,當地駐軍和居民長期生活在這裡一則習慣了二則保暖也做得很好,犯人們一來不適應這裡的氣候,二來禦寒的衣物也不充分,加上醫療條件幾乎沒有,犯人因凍生病,死亡率相當高。
如此生不如死的地方,也不怪時人聞之色變了。!
-
20 # 水煮汗青
寧古塔位於黑龍江海林市,在清朝初期有很多犯人被流放至此,大家對這個地方也是非常恐懼,有文人認為此處比“黃泉路”還要可怕。事實真是如此嗎?我認為未必!
清朝的寧古塔流放在清朝,流放刑是一種低於死刑的刑罰,這種刑罰通常還會附帶著一些肉刑,比如刺字、杖笞等等。
我們看《水滸傳》可以瞭解到,被流放的犯人必須要在臉上刺字,宋江就是為自己臉上的字鬱悶了一輩子。清朝同樣保留了流放犯人刺字的刑罰,但這只是針對普通的男性漢人,如果犯人是官員、旗人或者婦人則允許不用在臉上刺字。
古代犯人被流放的地點一般都是荒涼之地,要麼是充滿煙瘴的西南,要麼是蠻荒的海南,要麼是充滿苦寒的東北。清朝初期的時候,東西部的寧古塔就是最主要的流放地,後來由於清政府對西部開闢之後,伊梨、烏魯木齊等地也成為了流放地,乾隆時期,紀曉嵐就曾被流放到新疆昌吉。
寧古塔作為流放地之一,生存環境自然不會很好,但也不是完全不能生存。明朝末年的兵部尚書張縉彥降清後,又在順治十七年因為“文字獄”被流放寧古塔。作為流放的官員,他並沒有像唐朝李德裕那樣,表現出“生度鬼門關”的心情,而是在寧古塔與吳兆騫、方拱乾等人喝酒吟詩,遊山玩水,還成立了“七子詩會”,這種心態與蘇東坡有得一比啊!
官員流放如此,那麼普通百姓被流放到寧古塔是否生不如死呢?其實我們從清朝發生的一件大案可以看出,流放並不是“極刑”。
清朝對於流放的犯人實行“親屬同遣制”,《大清律》規定:“凡犯流者,妻妾從之,父祖子孫欲隨者,聽。”這裡的意思是,凡是流放的犯人,他的妻子和妾必須要一起去,他的父母長輩和子女孫輩如果有願意跟隨的,允許同去。其實這是為了讓犯人可以在流放地安心服刑的一種手段。但也是因為這個制度,在清朝乾隆年間發生了一起流放犯人造反的大案。
1768年,也就是乾隆三十三年,昌吉的流放犯人發生了叛亂,他們殺了看守的官員,攻佔了昌吉城,還準備要攻打烏魯木齊,結果在紅山嘴要隘處被鎮壓下來。這個事件正好被紀曉嵐看到,因為當時他也是被流放到了昌吉。
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記錄了這一事件,其起因是因為那天正好是中秋夜,為了犒勞流放的犯人,屯守的官兵在山坡上擺下酒菜,男男女女坐在一起吃喝。酒席宴前有一官兵喝醉了,要逼迫流犯的妻子為他們唱歌助興,結果引起流犯們的不滿,場面頓時失控!
這個案件發生後,乾隆非常憤怒,下令將叛亂的賊首凌遲處死,其餘者都被斬首。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守官兵只是讓婦人唱歌就遭到反抗殺害,如果說流放地是人間地獄,那麼這些叛亂的犯人又哪來反抗的勇氣和能力?
結束語寧古塔到底有多可怕主要還是看犯人自己的心態,流放本來就是一種懲罰,如果犯罪後還希望流放到舒適的地方,那刑罰就失去了意義。
蘇東坡一生多次被貶,他被流放到廣東惠州的時候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把眾人眼中的蠻荒地當成是自己理想居所;他被流放到海南的時候,寫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的詩句,也反映出蘇東坡樂觀的心態。
回覆列表
這是我想起了鐵齒銅牙紀曉嵐裡面,奉天府尹一言不合就流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
首先寧古塔就是一個地名,估計就是東北那個某個地區。
而披甲人就是東北的駐軍,說白了給士兵當奴隸。
至於為什麼官員很害怕流放到寧古塔。
你想啊,首先寧古塔在東北,那地方冬天冷得要命。
再加上流放走著去,估計在路上就被凍死了。
而且到了寧古塔,你要自己搭草棚子住。想想零下幾十度睡在草棚裡,真刺激。
而且白天還要幹活。
想想這天官員平時吃飯穿衣都要幾個人伺候,到了這個地方房子都要自己搭,還要幹這麼重的活,還要挨這麼冷的凍。
太可怕了。
而且是給士兵當奴隸,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