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仙張良

    武松提出招安時,他正處於低落時期,想施展自己的一身武藝想為國家做事。而宋江招安時,梁山正處於興盛時期,此時招安無異於投降國家!

  • 2 # 周老師208294507

    武松希望國家無條件詔安,赦免罪行就好。

    而宋江則是不惜一切代價,粉身碎骨,不擇手段的去詔安,為了自己做官,不至於赦免罪責。

    這是非常危險的思想,最終目地也不一樣,公孫勝看破沒說破,感到了危險,選擇寞寞的離開。

    武松和宋江的關係更好,性格耿直,發覺了問題,不是這麼玩的,當然要反對。

    但在梁山上有想當一部分人是做官出身,想法不至於免罪,希望官復原職,所以宋江的思想可以得到一部分人支援。

  • 3 # 利劍擱

    一,武松說出“招安”是假設,隨口一說,並沒有身體力行,付諸實踐。宋江則不同。處心積慮,一言一行,全心全意踐行“招安”……

    二,語出環境不同。武松是談話隨便一說,且酒後之言。不具備倡導性的,不能左右梁山發展方向。而宋江不同,正規場合,“領導”講話式的,代有誘導,倡導,疏導,決策性……

    三,動機不同,武松普通人一個,政治上幾乎是白丁,有勇無謀,只是單純的想報效國家,報效國家的前提,就是歸順朝廷,這裡的招安只是說自己,並不是帶領梁山所有將士。……宋江不同,平生就想升官發財,仕途騰達。為達到自己目的,把梁山所有人,所有一些奉獻給朝廷。用心歹毒,手段卑鄙……

    四,武松說的“招安”,時間是早期。隨著與朝廷鬥爭的進展,他的思想覺悟也在不斷提高,後來,充分認識到了朝廷的黑暗。在與宋江的交往中,也逐漸看出了宋江的個人野心。所以,當宋江正式提出招安時,他極力反對。在他看來,如果某個人被招安,那只是區域性個人利益。如果群體,集團被招安,影響的是大局利益。宋江提出的招安,恰恰是整體利益的出賣,是集體,集團路線錯誤。以他的性格,自然站出來堅決反對……

  • 4 # 土豆君potato

    《水滸傳》整整一百章回的小說,前七十多回皆盡描寫108位好漢的個人故事,當他們都還未上山之前,各自經歷人生百態,各自有自己的夢。

    武松,綽號“行者”,又名武二郎,東昌府清河縣人,從小父母雙亡,由兄長武大郎撫養長大。施耐庵用了接近十回的內容描寫了武松上梁山前遭遇的各種人和事,可以說是梁山好漢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位列天罡星第十四天傷星。大家看了多年的《水滸傳》不知道有沒有留意到他是梁山好漢中第一個提出招安的人?

    武松從離開柴家莊後再次遇到宋江是在孔家莊,彼時宋江在逃,武松亦在逃,宋江邀約武松一起去清風寨投奔小李廣花榮,武松覺得自己身負“遇赦不宥”的大案在身,怕連累宋江,沒有答應,說:“只是由兄弟投二龍山去了罷。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

    在他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其實已經遭遇了人生很大的變故:景陽岡打虎逞英雄,唯一的親人哥哥被潘金蓮毒死,血刃潘金蓮、鬥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除惡蜈蚣嶺,如此種種不公的遭遇,他依然一心想要被招安,實在是讓人感慨頗多。

    中國古代社會是以孔孟之道為正統倫理的,武松認為強盜之輩,長此下去沒有出路,只有招安才是唯一的出路,誥命升官,封妻廕子,享受榮華,青史留名。更何況當時的武松對宋朝抱有希望,他上二龍山為寇實則是尋找機會,等朝廷招安,便攛掇魯智深和楊志投降,說白了——上山是為了下山招安。

    梁山大聚義後舉行的“菊花之會”上,宋江躊躇滿志地寫下了一首《滿江紅》詞:“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表露心跡的時候,武松第一個跳出來大叫:“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們的心!”

    宋江問武松何故如此時,魯智深的一席話,點透武松反對招安的根本原因:“只今滿朝文武,俱是奸邪,矇蔽聖聰,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殺怎得乾淨?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

    在徵方臘結束後,武松對宋江說:“小弟今已殘疾,不願赴京朝覲。盡將身邊金銀賞賜,都納此六合寺中,陪堂公用,已作清閒道人,十分好了。哥哥造冊,休寫小弟進京。”

    第一個提出詔安,又第一個反對招安,武松反差為何如此之大?

    一個人的經歷會逐漸改變一個人的三觀,有血有肉的武松自然也如此:武松最早打算等朝廷招安,就是想圖個建功立業,封妻廕子。例如,武大郎死後,武松選擇的是報官,並且取證。後來在二龍山落草的武松,打家劫舍,劫富濟貧,與官府作對,與官府漸行漸遠,對官府的黑暗腐敗有越來越深的瞭解,對體制內生活越來越心生厭惡。

  • 5 # 遼寧張小牛

    因為他看見了即將到來的結果,一個無誠意的合作不管一方多麼努力的處成結果多不會太好,朝廷如果真的打算用這幫人不會是那個態度,沒用一絲支援功勞卻有人代領,看不出一點惜才恨不得他們全死,這還招什麼安~

  • 6 # 小金剛NPC

    因為當時大宋國力已經衰退,而且多方造反,內憂外患,由此來看宋江他們當時的實力還是有限的.而且根據後來他們徵方臘死傷慘重的結果來看同樣是反賊方臘的實力也很雄厚,所以就算他們不被招安恐怕也作為有限,而招按後還是有些人落了個好的歸宿還是不錯的.一宋江是個自卑感極強的人,但與一般混日子的小吏不同,他並不安於本職工作,他有強烈的慾望超越自卑。而宋代社會的一個殘酷現實是,官員嚴重超編,不用說一個“押司”,就是那些正經科舉出身的官員也絕少升遷的機會。這意味著,宋江要想出人頭地,就得尋找另外的人生定位。他利用手中的閒錢,廣結善緣,腳踩黑白兩道,心存朝野之間,藉助官方身份,大搞權力尋租,短短几年,就完成了“及時雨”的品牌設計。《水滸傳》中是這樣記載這令人筋疲力盡的包裝過程的:“平生只好結識江湖上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若高若低,無有不納,便留在莊上館穀,終日追陪,並無厭倦;若要起身,盡力資助,端的是揮霍,視金如土。”但令人奇怪的是,書中交代,宋押司自幼喪母,只有一個父親和兄弟“在村中務農,守些田園過活”。那麼,他揮霍的錢是從哪裡來的?不用大宋法院刑偵,尋常人一看,就知道老宋有“灰色收入”,犯的是“財產來源不明罪”。這種立足本單位扶危濟困的做法,為宋江本人積累了巨大的聲望,從而也為梁山準備了一批幹部。如果不是民間歌手兼三陪女閻婆惜的出現,我們可以想像,宋江會把“及時雨”這個品牌長期經營下去,以等待歷史的風雲際會。但最終是這個美少女的執意要挾打亂了宋江的營銷計劃,使他不得不提前開始了他的計劃。這時的宋江雖然對梁山有救命之恩,但他並沒有急著投奔。“吏道純熟”的他知道,在拉起一支真正屬於自己的隊伍之前,即使落草為寇,也不過是個小嘍囉。後因老父誆騙,回家奔喪,被縣政府緝拿,刺配江州牢城。與以往金錢開道,黑社會暗中助力的手段一致,服刑期間的宋公明,一方面等待皇帝大赦天下;一方面上下使錢,買通了包括江州監獄局管教幹部戴宗以及司法局的聘用警察李逵等一大批黑白兩道的人物。後因酒後失言,在潯陽樓題了反詩,被大宋能吏黃文炳告發,不得已才上了梁山。一上梁山,宋江就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又在顯要位置豎起一面大旗,曰,“替天行道”。以致人人都為他這些外在包裝迷惑,以為宋江真是至忠至義之人。實際上宋江對大宋從來就沒有忠過。他要真忠,還能替晁蓋通風報信,充當“黑惡勢力”的保護傘?他要真義,還能一俟招安就向當年的同道兄弟方臘動刀兵?真正值得研究的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宋江本人的價值世界。二作為一個面黑身矮、武藝平平的小吏,他想像不出,一個人除了在既定的國家權力秩序內謀求更高的升遷外,還能有什麼價值空間可供一個人的靈魂棲居?也就是說,一個人,尤其是一個男人,他驕人的業績和成功如果經不住國家意識形態的猛烈拷問,從而引來眾人以致後人的交口稱譽,還能有什麼意義?可以想象,在這種單一信念支配下的宋江不可能真的造反。在躋身於體制的初期,他一定像許多同時代的年輕人一樣,有過無數玫瑰色的夢想。可當一切透過正常途徑光宗耀祖的門路被堵死以後,他只能改變思路徐圖大起。這樣的一個人,當他是一個人的時候,他會成為別人心目中的道德英雄;可一旦走上梁山的領導崗位,“殺人放火受招安”就成了當務之急。這樣的造反實際上是一場撒嬌,一場個人向國家權力機關的摔盆子摜碗,一場透過打家劫舍、裝瘋賣傻將自己重新踅回君父懷抱的曲折努力。簡單地說,這樣的造反實際上是一種手段。沒有新觀念的宋江無論從體制出走多遠,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招安。為了招安大計的早日實現,宋江甚至不惜令名,動用了包括御用“二奶”李師師在內的一切人力資源,這種“有違聖德”的做法甚至引起了他的忠實“粉絲”李逵的強烈不滿,但為了整體目標的順利推進,宋江已經顧不了那麼多了。為了將自己以及他所代表的公司高價出售給趙宋集團,宋江以梁山所有的人馬作抵押,開始了和另一暴力集團——趙宋王朝的艱難談判。在這一聲勢浩大的談判中,一切行動、業務都得服務於整體目標。什麼“只反貪官不反皇帝”,那不過是一時的促銷手段,一旦和宏偉的招安大計相違,立即連貪官也不反了。豈不說貪官太多,反不勝反,按梁山的標準,高俅不是最大的貪官嗎?而“捉放俅”的鬧劇恰好說明“只反貪官不反皇帝”、“替天行道”都不過是一時的統戰口號。也就是說,在這場個人和國家的政治博弈中,雙方並沒有本質的分歧。就攫取權力的方式,以及權力用來支配別人的生命和幸福的目的而言,雙方可以說異曲同工。宋頭領長期深入基層,混跡於各式公人、聽差、媒婆、地保、更夫、商販、江湖混混、引車賣漿者流之間,並沒有可能獲得比當時的統治集團多的資訊資源,也就是說,他的腦子裡不可能自發生出比當時的文官集團先進的制度理念。即使後來打土豪,分田地,劫法場,殺害公務員,目的也不是要改變或顛覆現存的權力格局,而是要在既定的國家權力秩序內找到屬於自己的座標。換句話說,他只想透過非正常的手段,重新成為國家機器中的一顆螺絲釘。那麼,在砸爛國家機器和成為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之外,有沒有第三條路可走?也就是說,如果宋江不投降,有沒有別的選擇?有,只是宋江不想。獨立於朝廷,“非挾泰山以超北海之類”,“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借用薩特的話,是英雄把自己變成英雄,懦夫把自己變成懦夫。如果有一種獨立的精神力量自外於國家綱常,宋江完全有可能自立於梁山。但問題是,在體制之外,宋江不可能活得自在。“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在他看來,只有榮耀在史書裡的榮耀,才是真的榮耀;成功在別人目光裡的成功,才是真的成功。他想不出,一個人怎麼可能不依賴國家而自得其樂?誰來獎懲他的功過?誰來記錄他的操行?沒有國家眼睛的注視,他手足無措。因此,這場較量從一開始就是不對等的。且不說梁山的武器、裝備無法和趙宋集團抗衡,即使在精神上,梁山就首先輸給了朝廷。三千百年後,我們知道,宋江缺少的是一種個人主義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認為,人自上天得來的生命天然地享有追求幸福和尊嚴的權利;這種權利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並不需要其他人的認同;個人應當成為自身價值的最終裁判者,並要為其擔負主要責任。若拿這樣一種標準去衡量《水滸》人物的話,宋江可能還比不上被他殺死的閻婆惜。這個流落他鄉的妙齡女子,這個熟悉通俗、民族以及原生態等多種唱法的實力派歌手,這個大宋王朝的“超級女生”,因老父病故,無錢葬埋,被家母典賣給宋江做丫頭。但她並沒有像那個時代的大多數女人一樣,屈從於國家道德的嚴厲指令,做一個“孝義黑三郎”的無名花瓶。她要在年華將逝之前,盡情享受生命本身的絢爛和美好。說到底,她只想關起門來,過一個正常女人的日子。然而,正是這種近乎本能的生活態度刺激了宋江,照亮了宋江生命深處的黑暗、卑微以及像蟻穴一樣的苦毒和虛無。他可以忍受這個女人得寸進尺的物質勒索,但他無法忍受這個女人對他生命信條的藐視和敵意。在他看來,這個女人無意中揭開的秘密,是對他的最大挑釁。於是,他惱羞成怒,揮刀相向。第二個具有明顯個人主義傾向的人物是燕青。這個大宋王朝的超級帥哥,這個吹拉彈唱無所不能的當行演員,這個在摔跤、射箭等多項群眾性比賽中榮獲金獎的體育明星,因自幼父母雙亡,被盧員外聘為高階僱員。後因吳用使計,隨主人上了梁山。出生入死,備嘗辛酸。功成名就之際,卻納還官誥,長揖主人而去。臨別時,他企圖說服主人“尋個僻淨去處,以終天年”,但被盧俊義斷然拒絕。盧說:“自從梁山泊歸順宋朝已來,北破遼兵,南征方臘,勤勞不易,邊塞苦楚,弟兄殞折,倖存我一家二人性命。正要衣錦還鄉,圖個封妻廕子,你如何卻尋這等沒結果?”燕青笑道:“主人差矣。小乙此去,正有結果。只恐主人此去,定無結果。”言訖,墮淚如雨,浪跡天涯而去。這個見多識廣、義氣深重的漢子,當初跟隨盧俊義南征北討,只是為補報主人的養育之恩,並不是真的贊同征剿。一旦主人的心願已了,他便只想返還自我,做個笑傲江湖的了身漢。這種剔骨還父、剜肉還母、為而不爭、功成而不居的精神,唯大智大勇者方能。最後我要說一說晁蓋。這個梁山基業的重要締造人,這個自王倫以來的領導核心,因不主張招安,而樂得在梁山與眾兄弟行俠仗義,逍遙自在,被今人目為“胸無大志”的“草莽匹夫”。若從傳統政治學的權謀機詐,為進官僚體制不擇手段的功利主義立場上看,晁蓋也許夠不上“深謀遠慮”,但這仍然是一種低階政治學中的庸俗見解。且不說“招安”是不是“大志”,單從結果來看,南征方臘,十損其八,宋江和他的一百零七位兄弟只有三十六人全身而還,連宋江本人都落得個賜酒藥死的下場,就說明招安是一場領導者錯誤發動的、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梁山帶來嚴重災難的敗舉。聖經上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本想揚名立萬,燕然勒石,最後卻死無葬身之地,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大志”?如果晁蓋不死,也許他沒有能力併吞海內,取趙宋而代之,但以他重情尚義的立場,他如何肯攻打方臘,落得個兔死狗烹的下場?也許有人說,大宋疆域廣闊,晁蓋即使不投降,守住梁山又能怎樣?我說,在一個大一統帝國的版圖上,有梁山和沒有梁山是不一樣的:有梁山,就等於在集權帝國的內部劃出了一塊自治的地方,天下的英雄好漢就可以匯聚那裡,就使得無數被體制擠壓被官府追殺的人有了用腳投票的可能。而最終是晁的中箭身亡改變了這一切。臨死之際,他留下遺言:“若那個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這等於明白無誤地告訴眾人,不可讓宋江做山寨之主。因為所有的弟兄都知道,憑宋江的那兩下三腳貓功夫,根本不可能捉住力敵萬人的史文恭。而最終透過分化瓦解晁蓋舊部,假意讓與沒有根基的盧俊義等辦法,宋江成功地完成了權力交替,成為繼晁蓋之後的領導核心。四宋江一上臺,就把“招安”作為一項基本“山策”來抓。他先是透過好言相勸打壓了武松、魯智深等主戰派將領的反對意見,又透過呵斥、威嚇等辦法安定了李逵等心腹干將的謀反之心,進而不惜一切手段拉攏了一批像呼延灼、徐寧、盧俊義這樣的中上流人士入夥梁山,來擴大“招安”的民意基礎。這樣,“招安派”的主張就佔了上風,宋江的投降主義路線就成了梁山的路線,不同意見完全被雪藏起來。而這種好同惡異、強加於人、權力最大者說了算的方針,正是信奉“集團主義”道德的人的根本特徵。只要符合“整體利益”,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千萬人的生命,每一個家庭的幸福、團聚,每一個個體生命的獨立、尊嚴,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在個人主義者看來,手段和目的是不可分割的,手段就是目的;而在一個信奉“集團主義”道德的人看來,目的可以說明手段的正當性。只要是領導集團的命令——最後總是簡化為領導個人的命令——就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幹的。吳用秉承宋江旨意,為賺盧俊義上山,可以害得他家破人亡;宋江為了保住自己的一世清名,可以將生死兄弟李逵謀殺。在這種道德觀的支配下,個體不允許有運用良心判斷是非的自由。他的尊嚴、地位、發言權以及傷害別人的能力,取決於它在這個暴力集團中的位置,而不是他的勤勉、才智和有益於公眾的道德水平。雖然從表面上看,這種想成為某個集團成員的渴望,往往是出於對某種理想的無私熱忱,就像宋江天天把“忠義”掛在嘴邊一樣,但實際上,這種對權力秩序有強烈依戀情結的人,從來就沒有什麼一以貫之的信念,掩蓋在熱忱之下的通常是一種單純的對權力本身的熱愛。這麼說,並不是打算對那些揮刀自宮、主動入懷、一朝得勢後便仗勢欺人的人予以寬容,實際上,即使在大宋朝也不是所有的小吏都像宋江一樣地高聳尊臀。看《水滸》,我們知道,徵方臘何嘗是宋徽宗的主意?為領王命,宋江不惜喬裝打扮,急急請纓,說動宿太尉保奏,才得到了殺人的許可證。但即使是這樣,如果不探討宋江招安的歷史原因,一味指責宋江的奴隸主義心態,就仍然免不了“苛求古人”之嫌。簡單地說,就是,只有毀壞生產奴隸的專制主義制度,建立一個平等、包容的開放性社會體系,才能使許許多多的宋江不受招安;當然,如其這樣,形形色色的宋江根本就用不著上梁山。

  • 7 # 大黃超美

    武松起初有招安之意圖建功立業,武大郎死後武松不像魯智深打死鄭屠後灑脫離開體制亡命天涯,武松選擇報官取證,一心想著招安。二龍山落草後,和魯智深等人打家劫舍,劫富濟貧,與官府做對,與官府漸行漸遠,對官府腐敗理解越來越深,在魯智深影響下對體制心生厭惡。

  • 8 # 雲淡風清29

    武松是整部<水滸傳>裡,刻畫的最為成功的人物之一。武松的忠義與俠氣讓人過目不忘,記憶深刻。因此武松又有<水滸傳>裡第一條好漢之稱。

    最初武松最初從一個平民百姓,因為打虎,搖身一變進入公務員行列吃起官飯。對於這樣的結果,武松是非常滿意的。在鄰里抬得起頭,又可近便照顧殘疾的哥哥。薪水嘛,當然還是比較可觀的。因此剛開始武松對朝廷給他的飯碗,還是非常的珍惜。辦起公事來也是盡心盡力。

    自從審姦殺嫂怒殺西門慶之後,武松被朝廷判了充軍。這次武松還沒有起反意。在一次兩次被奸人陷害以後,武松才不得不放棄了幻想,殺掉陷害他的官吏,投奔二龍山。但此時的武松。只是單純認為,他遇人不對,他的遭遇並不是朝廷的意思。他在前去二龍山的路上,半道遇到宋江勸他前去投奔花容。於是他對宋江說:“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從這句話裡可以看出武松當初的上山落草只是權宜之計。腦海裡還滿滿的想著受朝廷朝招安的事。

    上了梁山後,武松對世事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他對朝廷已經失望。但是為了全忠全義。他還是強迫自己跟隨宋江接受了朝廷的早安。但內心裡武松對招安已經深惡痛絕。故此才發生了宋江唱<滿江紅>一詞至“望天王降詔,早招安”。時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反冷了兄弟們的心”的橋段。這說明武松從當初的盼望招安,到此時已轉變為反對招安。這個轉變證明武松已經從幼稚逐漸走向了成熟。這樣的轉變也更符合武松的性格特徵。

    六合寺出家,實際上就是對宋江的一次無言的反抗。梁山好漢最後的慘痛結局,也反襯出武松的見識遠高於宋江。因此武松這樣一個英雄好漢的形象,一直深受觀眾的喜愛。

  • 9 # 小劉劉vlog

    《水滸傳》中最經典的段落就是“武十回”,其中景陽岡打虎、鬥殺西門慶、途經十字坡、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夜走蜈蚣嶺、單臂擒方臘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故事,武松作為剛正神勇威武的化身,其快意恩仇的形象被很多人稱道喜愛,曾被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學評論家金聖嘆稱為天神也。

    然而,在水滸傳書中,武松並不是從開始就閃亮登場的,而是一幅落魄的形象,他因打架鬥毆而躲避於柴進府上,而且得了瘧疾,身體虛弱,並被柴進忽視冷落。在景陽岡上打死了一隻老虎成為一個重要轉折點,武二郎開始走向人們的視野,其後的種種事蹟也給讀者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打虎武松”這一形象如影隨形地伴隨了武松的一生。

    水滸傳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有很多爭議的詔安話題,不過,書中最早提出招安的,正是武松,在醉打孔亮那回,武松道:“哥哥,怕不是好情分,帶攜兄弟投那裡去住幾時。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發心,只是投二龍山落草避難。亦且我又做了頭陀,難以和哥哥同往。路上被人設疑,倘或有些決撤了,須連累哥哥便是哥哥與兄弟同死同生,也須累及了花榮山寨不好。只是由兄弟投二龍山去了罷。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詔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武松是渴望詔安的。

    這是因為武松坦坦蕩蕩、嫉惡如仇,又自視甚高,武松上二龍山落草之前,對既有體制是敬畏的,順從的,認可的,甚至是欽慕的。

    最初在清河縣武松因酒醉與縣衙裡管機密房的一小公務員相爭,一時怒起,一拳便將那人打得昏死過去。在還不知是真死還是昏死的情況下,武松便從家鄉山東清河縣逃往河北滄州柴進莊上避難,這次逃亡避難太倉促了些,可見他對既有體制還是比較敬畏的。

    過景陽崗時,武松聽聞酒店小二說前有吊睛白額大虎,全然不信;親睹樹上張貼的告示,仍是不信,且自負地認為那是酒家的詭詐。在武松看來,無權威性和官方性的言語、文字,不足為憑。直至親見山神廟門上貼著有官府印信的榜文,便當下全信,可看出武松對既有體制的認可和信服。

    播放GIF

    在出差歸來得知哥哥武大郎被嫂嫂和姦夫西門慶毒死時,不是立刻手刃兇手,而是循規守法,蒐集人證、物證按法律程式去報官。武松能暫時壓住沖天的怒火和上湧的熱血,說明他認為按體制內的法定步驟來,是一定能為哥哥報仇的。報官無果之下,武松再也按捺不住噴薄欲出的怒火和已衝至腦頂的熱血,他才決定手刃仇人,但也不是魯莽的說殺就殺,而是冷靜的先找來街坊四鄰做證人,令士兵們守著前後門,準備好紙墨筆硯,強令做過小吏的街坊記錄下整個口供,然後讓相關人員書名畫押。最終,手起刀落,割下潘金蓮和西門慶的首級,拎著人頭,徑直到衙門自首。武松既要替兄長報仇,也不肯藐視趙家的王朝法律,脫身而走。因為武松不想徹底破壞體制,也不想讓自己為兄報仇的行為徹底堵住他再次進入體制內的所有可能,自首就成為他唯一的選擇。後來,武松從輕發落至孟州牢城。去孟州路上,經過十字坡,遇到張青、孫二孃夫婦。張青建議武松到魯智深的二龍山落草,被武松婉言謝絕。此時他還不願與體制決絕,內心在等待機會。

    在醉打蔣門神,替施恩奪回快活林後,張都監設計陷害,派人馬請武松來,三言兩語吹捧後,假意詢問武松是否願意當他的親隨體己人。心思縝密,情商頗高的武松,卻缺乏冷靜,立即口稱恩相,稱謝答應,直至身陷囹圄,這才醒悟過來。之後武松至絕境處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殺紅了眼,一腔熱血,手刃十餘人。武松自知所犯的罪責深重,這時,想起兄弟菜園子張青的話,無奈只好投奔魯智深,落草二龍山罷了。儘管鐵了心落草,這時武松心中還有念想,他在等朝廷的大赦,等朝廷招安。

    書中此後對武松的心境並沒有過多描寫,直至“忠義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一回中,賞菊大會時宋江大醉,叫取紙筆來,一時乘著酒興作《滿江紅》一詞。

    樂和唱這個詞,正唱到“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只見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們的心!”黑旋風睜圓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鳥安!”只一腳,把桌子踢起。宋江大喝道:“這黑廝怎敢如此無禮!左右與我推去,斬訖報來!”眾人都跪下告道:“這人酒後發狂,哥哥寬恕。”宋江答道:“眾賢弟請起,且把這廝監下。”

    那麼曾經渴望招安的武松,為何此時第一個明確反對招安?

    原因就在於落草二龍山之前,此時的武松經過張都監陷害一事,雖已對官方體制失去信心,但還存在一些念想,真正影響到他的正是花和尚魯智深。魯智深上二龍山之前,也在體制內做過提轄,他無私無慾,率性正直,行俠仗義,將官府朝廷的本質看的清楚透徹,後來他在二龍山上做大頭領,武松也做了三位頭領之一,他們朝夕相處,又都是被迫當了出家人,後來作為步兵頭領一起在戰場上出生入死,自然心性互相影響,所以,真正最堅定反對詔安的是魯智深,也正是他在這次事件中,立即站出來替武松答宋江問話說:“只今滿朝文武,多是奸邪,矇蔽聖聰,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殺怎得乾淨?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

    隨後,宋江也只能當眾拿李逵出氣,卻不可能責罵第一個站出來反對詔安的武松,因為李逵本身是宋江心腹,沒有複雜關係網,而且性格大大咧咧,經常出醜也不足為奇,武松就不同了,天生高傲,後面還有魯智深,楊志,張青,孫二孃,施恩,周通等二龍山勢力,還有林沖和魯智深的關係等,所以只可安撫,不可責罵,鬧大了輕則散夥,重則火併,再輕也免不了兄弟離心。

    征討方臘後,武松拒絕了和宋江一同回京封功領賞,對宋江說道:“小弟今已殘疾,不肯赴京朝覲。盡將身邊金銀賞賜,都納此六和寺中,陪堂共用,已作悠閒道人,非常好了。哥哥造冊,休寫小弟進京。”在六和寺出家,照顧重病的林沖,從此世間少了一個嫉惡如仇的天罡煞星,多了一位明月照清風的獨臂僧。最後武松終老於六和寺,得以八十善終,與知己摯友魯智深葬於一處。

  • 10 # 吃嘛嘛香羅子醬

    首先說一下武松最早提出招安,這個招安是在什麼時候開始提出來的,是武松和宋江在孔家莊分別時說的,那麼為什麼武松要說這段話呢?當時武松和宋江都有命案在身,宋江要去什麼地方?清風寨找花榮,如果武松當時要招安,為什麼不直接和宋江一起去清風寨,反而要去二龍山呢?所以我認為這段話純粹只是出於兄弟間的鼓勵和安慰的話語。因為武松已經決定不會被招安了。所以我認為武松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過要被招安。

    那麼這個說法有依據嗎?我們再回到原文中找答案。

    武松在陽穀縣做都頭的時候,縣令準備了一大批的錢財準備賄賂京城裡的高官親戚,想讓自己升官,但是又不放心別人押送,於是便讓武松親自押送這批錢財,要知道這可是赤裸裸的賄賂啊,而武松呢,二話不說,前後奔襲兩個月才將錢財送達,期間武大郎被嫂子毒害。武松回家後殺嫂殺西門慶,雖然曾經為縣官賣過力,縣官也看在眼裡,一心也想護武松周全,但是卻沒有辦法讓他全身而退,只能修改卷宗輕判。所以武松從這個時候開始就已經不再相信朝廷了。

    所以就算得知宋江要去找花榮,它也不願意跟去,一心想上二龍山,所以我覺得武松並不是一開始想招安,而後又不想招安,而是一開始就不想被招安的。

    我是羅子醬,一個興趣廣泛的美食作者。

  • 11 # 歷史文化匯

    他發現自己同宋江不是一條道上的人。他義氣率性,希望除暴安良,替天行道,所以希望招安。最後他發現招安就是向黑惡的現實妥協,所以他反對招安

  • 12 # 邂逅一位有趣的靈魂

    個人覺得武松最初希望招安,並不一定是他本人真實的想法,而後面反對招安倒是他真實想法的流露。

    1.當武松決定奔回孟州城裡來,原著寫道“提著朴刀,躊躇了半響,一個念頭,竟奔回孟州城裡來。”當初武松手刃殺兄之人,他想到的是去官府投案自首,但這次他找張都監等報仇後,卻不似先前保留證據,等待官府為他做主。先前是理性為兄長報仇,這次是感性為自己報仇,從這刻起,武松對官府已徹底失望,他內心已不再相信律法,只相信自己的拳頭,所以對招安已無興趣。

    2.武松的成長經歷,幼小有長兄帶大,而長兄由於性格懦弱,所以,武松打小就形成了武力解決一切的想法,而且,由於缺少家庭關愛,所以又極度敏感,內心深處特別渴望感情的歸屬,所以當遇到宋江後,宋江又是籠絡人心的高手,並與宋江結拜。所以,宋江對武松既有知遇之恩,又有金蘭之義。原著第三十二回寫道,“當晚宋江邀武松同榻,敘說一年有餘的事,宋江內心喜悅”。次日,宋江問武松道:“二哥今欲要往何處去安身立命?”武松道:“昨日已對哥哥說了,……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宋江道:“兄弟既有此心歸順朝廷,皇天必佑……”這段文字顯示宋江與武松共眠那晚說了很多話,包括武松今後的打算,但奇怪的是,次日,宋江又再次詢問武松的後續打算,是因為宋江忘記了,縱觀宋江為人處事,絕不多說一句廢話,所以,很大程度上我相信,宋江是另有目的。我覺得宋江再次詢問武松的今後打算,是為了確認下武松是否已聽進去那晚宋江對武松日後的人生規劃,“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攛掇魯智深、楊志投降……博得個封妻廕子,久後青史上留得一個好名,也不枉了為人一世……兄弟,你如此英雄,決定得做大官。可以記心,聽愚兄之言,圖個日後相見。”這是後面宋江對武松的臨別之言,但我相信宋江那晚就對武松說過同樣的話,所以,才有了次日武松對宋江提到招安之事,原本武松無招安這個想法,但一來出於對宋江的感情因素,二來從中又可看出宋江出色的思想工作。

    3.至於後面武松公開出來反對宋江招安,武松叫道:“……冷了弟兄們的心。”武松是有情有義之人,冷了兄弟們的心,可見,反對招安的也不在武松一人,但武松要出頭只想表達下自己及他們真實想法,梁山的生活已讓武松有了歸屬感,但除了魯智深外,卻再無人公開表達自己意見,眾人皆有著各自的小算盤,(李逵不算,他是宋江的託,宋江借李逵打壓反招安的一派),但武松的公開表態,只是真實想法的流露,但對宋江還是義無反顧支援,所以在宋江的一席話後,沒有再次反對。

    以上只是我個人一點看法,如有不當,敬請諒解。

  • 13 # 阿雷聊故事

    招安是武松首先提出來的這一點你是聽誰說的?不過武松首先反對招安倒是真的。原因是:

    1.武松是從官場中混出來的,對那一套深惡痛絕,沒有好感。

    2.武松也很享受在梁山泊上自由散漫的生活,不想去淌那世間的渾水。

    3.武松敢於首先站出來,因為首領宋江不會為難自己,果然後來最後只拿李逵說事。

    4.其實武松也是看透了宋江的人品以及他提出招安的真實動機。

  • 14 # 老夫常談

    不錯最先提出招安的是武松,武松自和宋江在柴進莊結識後,拜宋江為哥哥,後在井陽崗打虎被陽穀縣拜為都頭,因為兄報仇吃官司,又結識了施恩,醉打蔣門神,得罪張都監等,遭張都監陷害要除之,被武松反殺。在逃亡途中經孔太公處巧遇宋江,和宋江分別時對宋江說:他要投二龍山去,天可憐見,一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在來尋訪哥哥未遲。說明武松雖遭一系列難,但還是嚮往當都頭的日子,所以不得予上二龍山落草,盼望今後受招安重回體制內過安穩正常生活。那武松後來上了梁山後,在重陽節菊花會上為什麼又反對招安?可能武松這個思想變化是在二龍山受魯智深的影響形成的,武松在陽穀縣當都頭時間不長,不到一年時間,武松和魯智深算是氣味扯相投的好漢,一見如故,他們都有正義感,行俠仗義,敢做敢為,武松也尊敬佩服魯智深。而魯智深在官府幹的時間長,年令比武松大好多,思想更成熟,所對封建腐朽官僚的官府、朝迋看得很清楚,所以在梁山反對招安時,魯智深對宋江說:這滿朝文武,俱是奸邪,矇蔽聖聰,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殺怎得乾淨?招安不濟事,魯智深對朝迋完全失望。所以說魯智深對武松的影響是武松改變受招安思想的主要原因。

  • 15 # 畫詩人生

    武松是社會貧窮所拋棄的棄兒,從小沒有父母,在哥哥武大朗的養護下長大。因為武大朗軟弱受人欺負,武松只好出外流亡江湖。

    在機緣巧合下,學得一身功夫。人有本事,便想追求高一級的生活方式。在路過景陽崗打死老虎後,被知縣一舉提撥為一縣都頭。因此,徹底激起武松為國效力,追求功名利祿之心。

    武松在知縣安排公幹外出之間,因嫂子潘金蓮與西門慶成奸,毒殺大哥武大朗。武松始終抱定合理,合法的方式報了仇。在知縣的文字遊戲中,武松連殺二人,西門慶和潘金蓮。被知縣以鬥殺姦夫罪從輕發落,充罪發配。此時的武松依然有上進之心,心中始終感激知縣的提撥之恩和從輕發落之恩。

    自從張都鹽參與陷害武松,武松從此徹底對官府失去了希望。才有了武松在鴛鴦連殺二十幾條人命,是武松對社會不滿和官府黑暗的一次總爆發。此時的武松已經作好了和官府決裂的心。

    在二龍山應該說是武松一生最快樂時光。但是二龍山畢竟廟太小,官府若是真的剿滅,二龍山早晚敗亡是不可避免。所以,二龍山的全部人馬歸降了梁山。

    梁山在宋江的帶領下,走向招安的方向,武松是從心中反對但是又沒有辦法。因為梁山的道路只有招安,別無他途。

    但是,入了賊道,再想洗白,勢比登天還難,這是梁山之上眾多好漢心中,揮之不去的夢懨。不招安,路又在何方,這是誰也沒有辦法解決的事。

    此時的武松,只能聽從天命,盡個人能為,隨著宋江闖出一條生路,是否可行,只能看天意的安排。

  • 16 #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梁山泊,終於從一個小水窪,變成了一個大江湖。忠義堂上,宋押司一篇《滿江紅》,被多才多藝的鐵叫子譜曲成歌。最後一句“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卻惹惱了下面的打虎英雄武松。他毫無忌諱的喊出了,“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們的心!”

    最先提出招安的武松,為什麼後來堅決反對招安?

    最早發跡的時候,武松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清河縣小吏,一路走來,殺嫂復仇,喋血獅子樓,拎著人頭,徑直到衙門自首。武松沒有魯提轄的瀟灑,打死鄭屠後離開體制行走江湖,也不像李逵,黑小子眼裡根本就沒有體制和法律。他的行為說明,他沒想過要徹底與王法決裂,他所有的行為依然在大宋法律的框架內。

    自首,是武都頭與大宋體制的一次妥協,他不想徹底破壞體制,也不想讓自己的極端行為(為兄報仇的行為)徹底決裂進入體制內的所有可能。所以,自首是武松的唯一選擇。而且,武松的忠義品質和靈活性格,是適合於體制工作的,為什麼呢,情商高,通文墨,懂禮節,在陽穀縣作都頭,大小是由都請示知縣恩相的鈞旨,替知縣上東京打點前程一事,更是辦得滴水不漏,這些優勢,正是混體制的最好條件。

    孟州發配的路上,武松有一次脫離囚牢的很好機會,張青建議武松落草,去找同樣脫離體制的魯智深,世外桃源二龍山,武松婉言拒絕。他的內心依然存有希望,不願與體制決絕,還想等待回到朝廷的機會。後來張都監假意設計,要把武松留在身邊,一向精明縝密的武松,幾乎是毫不猶豫的跳進陷阱,口稱恩相,在所不辭!武松已經迫切的想要得到返回正常生活的機會,迫不及待。

    張都監獠牙畢露,武松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罪責深重,他這才無奈選擇了二龍山之路,儘管鐵了心落草,但心中還存著念想,寄希望於未來的朝廷大赦。只要還有一線重回體制內的希望,就不輕言放棄。他的上山落草,其實還是為了“下山為官”。

    滿心招安的武松,何以第一個跳出來明確反對招安?

    是草莽生活教育了武松,讓他在世俗人的眼光裡,看透了這個表面繁華實則昏暗的朝廷。武松和魯智深等人一同坐守一方,與官府作對。武松是個悟性很高,與官府的較量中,他的心境與原先的思想漸行漸遠,逐漸仇視朝廷虛偽本質和黑暗腐敗,對嚮往的體制內生活越來越失望。

    山東人最愛做官,也最愛體制內的身份,比家財萬貫更加重要。其實很可笑,武松在闖蕩中才發現,原來寄情江湖,快意恩仇,比起低眉順眼、逢迎拍馬的生活,自由和堅持更加寶貴。也正是有了這份悟性,武松後來才能了悟禪機,得以出家善終。從無比極渴望,到看清本質,武松的心中,出現了天然的抵制情緒,招安,能不能解決大家的前程問題。

    體制,是不是好漢們的最佳歸宿,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梁山的許多人,都是對朝廷寒了心的,榮華富貴、錦衣玉食,封妻廕子,已經不再是人生的目標。而,他們的帶頭大哥,卻用一個虛偽的概念,讓大傢伙的利益換取他一個人的前程,這雨跟的總那麼及時。因此武松才喊出了“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們的心!”

    在武都頭的眼裡,自己的二龍山好兄弟魯提轄,才是真正的好漢,他們共同出生入死,兄弟情義深厚,也真是意氣相投。因此,當武松在忠義堂上喊出這句話時,也是為了喊醒大家。宋江心中當然不快,質問武松何出此言。

    魯智深立即接話,“只今滿朝文武,多是奸邪,矇蔽聖聰,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殺怎得乾淨?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這是莽撞人的真性情,是明白人的硬道理。

    禪根,在魯提轄的潛移默化中,已然深種。武松尚未在六和寺正式出家前,已經是禪衣在身,這是從十字坡往後不曾變過的服飾,就連梁山群雄奉旨朝見天子時,亦是一身禪衣。朝廷已黑透了,黑得如同這身黑色僧衣,鮮血也把它洗不乾淨,招安是不濟事的,不如大家喝個痛快了,明天各自散去,尋找自己的前程。

  • 17 # 落葉滿山

    為什麼《水滸傳》裡最先提出招安的武松,後來卻堅定反對招安呢?

    其實,在我看來,武松是慢慢在成長的。

    在柴進莊上的時候,武松還是一個比較魯莽的衝動的人,他在柴進莊上,遇到宋江,那時候宋江不小心踢翻了炭盆,引得那大漢焦躁,那個大漢跳起來就打宋江。這個大漢,就是武松,那時候武松生病了,在柴進莊上還不受待見,如今遇到一個人惹了他,他自然想都沒想就要開打,足見魯莽。

    不過宋江對武松青睞有加,讓武松對他十分感激。後來又贈衣贈銀,讓武松引以為知己。二人還結拜為兄弟,讓武松在和宋江分開之後,還一直念念不忘宋江的好。

    這裡也是武松人生的一次轉機,讓武松在宋江身上學到了,或者說是看到了一種義氣,武松稱讚宋江是“仗義疏財,如此豪傑”,此時宋江在武松心中的形象是非常高大,非常正面。

    但是後來發生了一系列的事件,逼得武松不得不落草為寇,武松在上二龍山之前,又和宋江見過一面,這時候的武松,對宋江,還是一片真心的。此時的武松,仍然是認可國家機構的,所以才會對著宋江說招安。

    然而,當武松上了二龍山之後,遇到了魯智深,魯智深這個人在看朝廷這方面看得是很清的。他說過:“只今滿朝文武,多是奸邪,矇蔽聖聰,就比俺的直裰染做了,洗殺怎得乾淨?招安不濟事。”可以說,魯智深的性格深深的影響了武松。在加上在二龍山落草為寇,對朝廷的腐敗看得越來越清,所以慢慢開始拒絕這個朝廷,拒絕招安。

    所以,在菊花會的時候,宋江提出招安,武松才會第一個出來反對,這也是武松和宋江鬧翻的一種直面的表現。用現代的話說,二人的三觀已經不合。

    所以武松會第一個提招安,又第一個反對,正是武松一路以來心態發生了轉變,武松也從這些轉變中成長起來了。

  • 18 # 威仁占卜師

    你先提出招安的武松為什麼堅決反對招安?

    首先,武松再提出招安之前,有殺人但沒殺過大官,對朝廷的敵意沒那麼強,甚至還有一絲希望,直到血濺鴛鴦樓之後

    其次,上二龍山,有受魯智深的影響,魯有段話“只今滿朝文武,多是奸邪,矇蔽聖聰,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殺怎得乾淨?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說這個話之前武松有受很深的影響

    最後,用現代的話來理解,當時梁山的實力是可以跟朝廷抗衡的,甚至將來有機會可以推翻取代,做最大的公司,那幹嘛要讓你來收購我處處受你限制呢?

  • 19 # 迷彩小兵哥

    《水滸傳》的故事主線大致分為兩條,一條是逼上梁山,另一條是朝廷招安。談及招安,我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宋江,是宋江帶領梁山兄弟走上了招安的道路,同時也走上了一條滅亡的道路。

    我們都知道,宋江的招安大計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支援,魯智深、武松、李逵等人,都十分反對招安,並多次當著眾兄弟的面與宋江唱反調。而在所有反對招安的人當中,以武松的態度最為特殊,仔細閱讀小說的朋友會發現,最先提出招安的並非宋江,而恰恰是在後來反對招安的武松。

    小說的第三十二回,武松在白虎莊外辭別宋江時,說了這樣一句話:“只是由兄弟投二龍山去了罷,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我們看到,武松的態度很明確,只要大難不死,受了朝廷的招安,就去尋訪宋江。這是前期武松對待招安的態度,而到了後面,武松對待招安的態度就有了明顯的變化。在小說的第七十一回重陽節菊花大會上,武松當著眾人的面反對宋江招安,還說道:“今日也招安,明日也招安,卻寒了兄弟們的心!”

    武松的曲折人生的開始應當是從景陽岡打虎歸來,他從一個普通的社會青年成為人人敬仰的打虎英雄,繼而被陽穀縣令看重,並被授予陽穀縣都頭一職。武松脫下布衣,穿上官服,成為了官家人,可以說是真正的脫胎換骨。武松任職都頭期間,盡心盡力,從不懈怠,力爭在仕途上大展拳腳,以便將來能登上更大的舞臺。這個時候的武松無疑是一個熱血青年,有追求,有抱負,對朝廷抱有極大的幻想,那麼他渴望被朝廷招安又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呢?

    不過,武松的仕途之路並不順,沒多久他就捲入了一場場陰謀之中,更是險些喪命。嫂嫂潘金蓮勾搭西門慶,併合力害死哥哥武大郎,武松為了替武大郎報仇,不惜拋棄自己的前程而殺死了潘金蓮和西門慶。就這樣,武松從官家人淪為了官家的囚犯。但我們要知道,這時的武松對朝廷的態度仍舊沒有改變,害死武大郎的不是朝廷,而是西門慶和潘金蓮,而他因為殺人而被髮配充軍,實際上已然得到了官家的庇護,因為殺人往往要償命,可武松並沒有。真正讓武松對待朝廷的態度發生改變的,是後面的事。

    武松被髮配到孟州充軍,在這裡,他又遇到了一個貴人,那就是張都監。張都監不僅十分賞識武松,還讓他寄居在都監府,視為心腹,並有意提拔武松。一個殺人犯,不僅免受了牢獄之災,還得到了地方官員的賞識提拔,這對武松來說,想必也是一樁人生快事了。可令武松沒想到的是,張都監竟是一隻披著羊皮的狼,他的真正目的非但不是要提拔武松,而是要結果了武松的性命,好替蔣門神奪回在快活林的生意。不久之後,武松就被張都監設計陷害,繼而又被髮配充軍,更是險些喪命飛雲浦。

    從飛雲浦脫險後,武松回到都監府,殺了全府上下所有人,淪為了一個真正的殺人惡魔。武大郎被西門慶害死,武松並沒有血洗西門慶全家,為什麼?前面說過,因為那時的武松對朝廷的態度並沒有改變,他萬萬不能犯下更大的過錯,不然朝廷是絕不會饒恕他的。張都監要害武松的性命,反遭武松屠了全府上下,可見這時的武松對朝廷已經絕望,不然他又何以要殺害那些無辜的下人呢?經過這些事之後,武松看清了官府的真面目,諾大的官場不僅沒有他的容身之地,反倒要將他除之而後快,那這樣的朝廷,他還能抱什麼幻想?自那以後,武松對朝廷的態度,自然是絕望、痛恨,那麼他反對招安,當然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這麼看來,武松跟林沖其實是同一路人,兩人起初都對朝廷抱有美好的幻想,在遭到朝廷的迫害之後都對朝廷絕望,繼而都走上了逼上梁山的道路。

  • 20 # 寧晉—張建忠

    可能武松識破了皇帝奸臣高俅的陰謀,宋江詔安把梁山好漢引到了一條不歸之路,把梁山好漢的生命都斷送了。如果梁山好漢和起義軍方臘聯合,也許宋江就是滅宋後的皇帝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了安全,在清明節祭祖時,只獻鮮花、不燒紙錢,你贊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