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易知命數6595904069
-
2 # 中上行
我對古人起名字最佩服的是三國人物中的名字。太講究了。比如張飛,字翼德,翼有德當然能飛喲,諸葛亮字孔明,透過孔也看明白比別人要聰明些,關羽字雲長。雲中所長為羽。趙雲字子龍。龍在雲中飛。劉備,子玄德,備了玄妙的德,而具這些人的名字和他的性格,地位很接近。不知是巧合。還是作為文學作者的安排。
-
3 # 我的瀟灑歐巴
現在的人,大多數有“名”,無“字”,所以當我們說到“名字”的時候,通常指的僅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數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識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還有“號”。 (一)什麼是名、字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所以又稱“表字”。《禮記·檀弓上》說:“幼名、冠字。”《疏》雲:“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由此可見,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這標誌著本人要出仕,進人社會。女子長大後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未許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喚。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樸實,如夏商兩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盤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與當時人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後來隨著社會的前進,語言文字的發展,意識觀念的加強,人名越來越複雜,給人起名也成了一門學問。取名時,要對其所包容的內涵慎重考慮,反覆斟酌。《左傳·桓公六年》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或根據其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託物喻志、褒揚德行、寄託父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並且提出七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來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的做法,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對於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將要從事的職業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別。對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剛強猛毅之字,對女的多選賢淑、豔麗、優美動聽之詞。 另外,取名還反映著時代特點,上面提到的夏商兩代喜歡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後來在長期封建社會里,官宦富貴之家,多以忠孝節義、福祿壽康、升官發財之義來命名,所以叫仁、義、禮、智、信、得福、德貴、延壽、榮升、繼祖、耀祖、續宗的人特別多。平民百姓也想過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孫,上學唸書,所以叫富貴、德福、進財、志學、平安、長順、滿倉、滿囤、保成、金鎖、栓柱等名字的特別多。 建國後又出現了許多新名,如建國、援朝、衛國、擁軍、建軍、支越、留蘇、衛東、紅衛、文革、學工、支農等。 開放以來,又興起取外國名宇,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二)表字和名在意義上有何聯絡 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情況也非常複雜,但仔細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如常見的有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還有個哥哥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時東吳孫氏弟兄了。孫策為長子取字伯符;孫權為次子取字仲謀;孫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孫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還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況也很多,因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所以人們喜歡用它,如孔樁,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馬遷,字子長;曹植,字子健;蘇軾,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這些表字雖然常見,但是與本名聯絡不大,實際上伯、仲、叔、季和子,還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們後面的那個字如“策”、“權”、“思”、“長”、“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
-
4 # 柳育龍
一部家譜的體例通常包括:譜名、譜序、題辭、凡例、譜論、圖、像贊、考、宗規家訓、派語、世系、世系錄、傳記、恩榮、仕宦錄、節孝、祠堂、墳塋、族產、契約、藝文、餘慶錄、領譜字號等。起名字就是按照字輩派語起的,這樣很容易分清長幼次序。
-
5 # 一李
古人起名字,居然這麼隨意…
-
6 # 慢跑的張先生
我覺的是要有正氣吧,古人取名的思路我是不知道,但是從古聖賢的典籍裡取,這應該是古人取名的一種思路吧
現代取名可以使用“美名寶”
-
7 # 好玩的國學
中國有豐富多彩的姓氏文化,而古人對起名也有一套完整的規則。中國第一部字典《說文》對“名”這樣解釋:“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意思是,黃昏後天黑不能相認識,就給大家各取個代號。大家都是一個氏族部落的,總不能都叫大狗二狗吧,這樣既不好聽,也不容易辨別,所以就有了名字。
事實上,名和字的功能是不同的。名是為了區別身份,字是為了區別尊卑。對小孩直呼其名,顯得親切,而對成年人則就不那麼禮貌了。所以古人在孩子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取名,用於家人稱呼或自稱。而字則比較晚,一般是男子20歲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舉行“笄禮”時取字,用於他稱。也就是說,名是自己叫的,表示自謙;字是別人叫的,表示尊敬。舉個例子,著名愛國將領岳飛,字鵬舉。他在自我介紹的時候,估計會說自己是“阿飛”,表示謙虛,而朋友們一般要叫他“鵬舉”,顯得尊敬和雅緻。
“名字”這個詞,意味著古人既有名,也有字,二者是互為表裡的關係。如在《三國演義》中可以看到這樣的話,“某姓關名羽,表字雲長”,所以字的功能是對名的補充或解釋。古人取字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名”和“字”詞義相近,或“字”是對“名”的進一步闡述。如春秋時期楚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名平,字原,因為“原”是寬闊平坦的意思,與“平”相對應。唐代大詩人“詩仙”李白,名白,字太白,估計長得面板白皙,取名叫“白”,還不忘“自戀一下子”,強調實在是“太白”;“詩聖”杜甫,名甫,字子美,因為“甫”在《說文》中的解釋是男子的美稱,可見杜甫的父親希望兒子成為一個大帥哥。二是“名”和“字”意思相反,如唐代文學家韓愈,名叫“愈”,“愈”是更進一步的意思,所以謙虛一點就取字“退之”。總之,古人的名和字,不管是同義還是反義,總有一定的聯絡,字是對名的一種解釋,就像電腦檔案的副檔名一樣。
注:關於李白名字的來歷,唐代李陽冰的《草堂集》序中說:“.……,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意思是說,在李白出生之前,他的母親夢到了太白星進入了自己的夢境,孩子隨即出生,故起名為李白,字太白。此處有調侃成分,請讀者明察。
-
8 # 漢延先生
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字”也稱表字,“字”是根據名取的,“字”是名的解釋、延伸,可以取與名的意思相近的字,也可以取與名意思相反的字!表字通常在男子二十歲冠禮、女子十五歲笄禮時有父母長輩老師所賜,也可以有平輩兄弟同學朋友所贈!
-
9 # 吳季玄
先講個文獻學故事。
前陣子跟老師一起做《續修四庫提要》的修訂。
其中有一條錄入為:
(董)蠡丹,字濟甫,烏程人。我說這位同學肯定錄入錯了。這人叫 董蠡舟,不叫蠡丹。
為什麼我敢肯定錄錯了呢?
一方面因為「蠡舟」二字,取的是「范蠡退隱泛舟五湖」的意思。
另一方面,因為這人字「濟甫」。甫 就是美男子,是個襯字。濟就是渡水,正好與舟是互含其意的。這樣,字和名就有了關聯,比較符合「字法」。
————————————————————————————————————
透過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就不難發現,古人起字並非毫無原則,而是有一定規律,這些規律與名都有很多的聯絡。
下面就舉幾個典型的例子:
一、排行法。伯仲叔季。一般來說字都是雙字,前面一個字,經常以表示排行的伯仲叔季來擔任。如至聖先師孔子,字仲尼。更為古老的,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兩位商朝遺民,也是如此。可見排行字法,極其古老。
二、意義互補。意義互補的名和字,是比較常見的字法。比如上文所說的董蠡舟,字濟夫,就是舟和濟意義互補。趙雲,字子龍,因為《易》曰「雲從龍,風從虎」,這也是名、字意義互補。
三、意義相同。就是名和字意義完全一致。又分兩種,一種是某字訓為某字,倆字一個意思。比如東漢張衡字平子,宋代詩人陸游字務觀,衡即平也,遊即觀也,這些字在說文裡都是同意互訓的。還有一種更簡單粗暴:名什麼就字什麼,比如南朝江總,字總持,總字本身就有「總理其事」的意思,總持實際是解釋了一下「總」的意思。相同的,唐代的杜牧,名字牧,字乾脆就字「牧之」。因此,李商隱曾經還寫過一首詩打趣:
贈司勳杜十三員外杜牧司勳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詩。前身應是梁江總,名總還曾字總持。四,意義相悖。其實意義相悖,在中國傳統思維中並非黑白對立,而是二元可互相轉化的,有一種解釋字意的方法叫「反訓」,可以瞭解一下。
起字也有這種傳統,就是字與名正好是反義詞。比如宋代理學宗師朱熹,熹就是亮的意思,晨光熹微嘛。但朱熹字什麼呢?字元晦,也自稱晦庵,晦就是不明亮,黑暗,「風雨如晦」。
唐代詩人韓愈,愈指超出、超過,「愈加」「愈發」「愈顯」都是更進一步的意思。但韓愈字「退之」,退之,就是後退。跟「愈」是正反意。
-
10 # 風去空留
阿彌陀佛!姓是古代男族的標誌和親合力的妙用。女子只有氏而無名。字號是上學初老師因其特點而贈送的,也有友人取的。在古代,名只有父母和恩師能叫,兄弟朋友,甚至國君都只能叫字或號以表對此尊重。阿彌陀佛!
-
11 # 俠俠小飛俠
做任何事情名都很重要。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比如,品牌名。很多品牌,網站名和app僅僅就是因為名字取得好,就奠定了行業第一的基礎。
姓名尤其如此。很多的古代君王,就是因為名字取得不好,名如其實,直接就家破國亡了。
這裡完全沒有迷信的成分。
現在的好多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啥也不懂,在給孩子取名的時候還一絲不讓,甚至家庭吵架。一點敬畏的心都沒有。值得警醒。
-
12 # 悠然布衣
我們現在看古籍或者電視劇,經常聽到某某人,字什麼什麼,例如,關羽,字雲長。古人一般都是有名有字,名一般是指姓名或者名。古時候孩子出生後由父母取名。而字則不同,男子舉行加冠時取字,女子15歲舉行笄禮取字。取的字各有不同,但是其實他們都有一定的聯絡。
一:最普通也是最常見是一種是名與字含義相同或相近,彼此能起解釋的作用。例如:
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意思都差不多。
杜甫,字子美。甫是古代美男子的稱呼。
孟軻,字子輿。軻、輿都是車的意思。
二:名與字的意思完全相反的,這種的名字品味起來有意思。例如:
韓愈字退之,愈的意思是“痊癒、越來越好”之意。
晏殊,字同叔,“殊與同”,意義相反。
徐退,字進之,“退”與“進”正好是反義詞。
三:表字與名意思相近不相同,可以互為輔助,作為名字的擴充和延展的。例如:
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這是意義的延伸。
關羽,字雲長,由鳥兒的羽毛聯想到天空的浮雲。
陸機,字士衡。機、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為輔助。
當然,這只是簡單的分法,如果細分的話還可以分為六種的,十一種的,就不再說了。
一般來說,名是留著自稱的,對人稱自己的名,是一種謙虛與禮貌。例如孔子在在學生面前自稱“丘”。同樣地,稱謂對方時,便以稱字而為禮貌。尤其是下級談及上級、臣子談及君王、晚輩談及長輩,絕不能直呼其名而得稱字。至於平輩之間,為表示對對方的尊敬,也以稱字的多。
-
13 # 美文美生活
故人特別注意取名取字。古人有姓有名有字,姓、名、字三者結合,構成古人姓名結構體系。姓承父姓,名在出生三個月或百日由父親或德高望重的長輩命名,字在男子20成年加冠時由尊長或自己取字。名與字有較為明確的分工和不同的使用場所,命名用以自稱,表示謙虛;命字是用來給自己以外的朋友稱呼的,表示客氣;名除自己、尊長稱呼外,他人稱呼表示輕視、瞧不起,是很嚴重的帶有侮辱性質的一種失禮行為,對尊親、君上、聖人之名都要避諱,對他人也避免直呼其名。知道今天,直呼某人的名字也是很失禮節的事情,一般在姓前加老、小等,或者姓加職位、職業,或者省略姓而稱呼名以示親切。
古人取名,特別注重取名用字的讀音、字形、字義,也非常注意和尊親、聖人、君上的名避開,也就是避諱。
取名用字儘量好聽。讀音儘量響亮,避免使用入聲字,多采用平聲字,還要注意和姓氏字音律和諧,抑揚頓挫,平仄搭配,富有節奏感,這樣讀起來才會避免拗口,產生不好的聽覺感受。特別是不能跟某些有不好意義的字讀音相近或相同。
取名用字字形儘量好看,讓人從字面上產生積極聯想的字形,至少不能包含容易讓人產生不好聯想的字形。比如看到“資、貧、貸、貨、貿、費、賞、財、賜、賒、賤”等,透過形旁“貝”,人們就聯想到財物、經濟;看到“列、殲、歿、殃、殄、殤、殞、殆、殘、殂、殊”等,透過形旁“歹”,讓人產生死亡。
取名用字字義儘量美好,能夠反映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操。曹操,“操”是節操的意思;劉備,“備”是(道德)完備的意思。古人取名特別喜歡用“玉”字旁的字,如“瑞、琮、璋、瑋、玠、玥、玟、珂、珏、珅、玳、珍、玲、珊、珉、珪、珥、珠、珮、琿、璉、珺、琪、瑛、琳、琦、琨、瓊、琛、琬、瑗、瑤、瑾、璜、璇、璐、璟”等,大概都是希望具有美玉的特點和操守吧。
取名用字儘量和尊親、聖人、君上的名重複,也就是避諱。避諱有很特殊的講究,這裡就不在一一解說,有一個簡單的規矩就是避免重複。
字是名的增衍和延伸,名與字之間關係非常密切,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古人取字一般字數固定,以二言為常,有如下特點:
字名意義相連。相同,如周瑜字公瑾,瑜、瑾都是美玉;相反,如韓愈,字退之,愈、退,意義相反;聯想,如鮑照,字明遠,由光照聯想到遠方;統類,如李璟,字伯玉,璟為玉的光彩,屬玉類;成語貫串,如晏殊,字同殊,本成語“殊途同歸”。
字名字形相關。字為名的分解,如謝翱,字皋羽,“皋羽”為“翱”的分解;字為名的省寫,如秦檜,字會之,會為檜的省寫;字為名的加辭,李白,字太白;字與名完全相同,如孟浩然,字浩然。
字有明顯標誌。字前加“伯、終、叔、季”表示排行,如孔丘,字仲尼;字後加“父、甫”表示美稱,如王安石,字介甫;字前加“公、君、卿、美、景、令、文、玄、彥、德”等美辭,如司馬光字君實,柳永字耆卿,周邦彥字美成,劉協字彥和;字前或字後加助詞。如元稹字徽之,王若虛字從之,李衛字又玠,梁啟超字卓如;字前或字後加“子”,如顏回字子源,伍員字子胥。
-
14 # 湘竹音韻
古人對起名起字是比較的重視,也有諸多講究。嬰兒出生由父母命名,成人後則有字。名、字音要清脆順口,字形結構穩定,名、字要有一定意義,更忌諱不能和長輩的字、名相同和同音。這是對長輩的尊重。另外,起名、字講究的方式還會多種多樣,下面簡單說幾種:
一、含義相同和相近的名、字。如:班固,字孟堅。固和堅是近義詞。
二、含義正好相反相對的名、字。如:徐退,字進之。退與進是反義詞。
三、由此及彼的名、字。如關羽,字雲長。由鳥的羽毛想到天空的雲。
四、干支五行的名、字。如:秦白丙,字乙。純屬天干相配。
五、形體增省的名、字。如:秦檜,字會之。
六、形體離合的名、字。如:宋玖,字文玉。
-
15 # 識小錄
先秦成人禮,在男子是舉行冠禮,在女子則是在許嫁後舉行笄禮,這些都是對男子和女子的外貌進行改變,使其符合成人的衣冠標準。除此之外,成人禮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標誌,即取字。孔穎達《檀弓疏》雲:“字者,人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意思就是說,一個人成年後,就是做父親的人了,朋友見了面就不好直呼其名,這時候便以字來相互稱呼。可見取字也是成人禮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男子冠禮)(女子笄禮)
先秦男子取字,《士冠禮》雲:“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當。”也就是說,先秦男子取字,多為伯/仲/叔/季+某父的形式。從金文中來看,這種取字方法,的確是普遍存在的,比如:
小臣速簋:伯懋父伯懋父簋:伯懋父伯家父簋:伯家父王中皇父簋:王中皇父叔向父簋:叔向父魯伯愈父鬲:伯愈父召叔山父簋:召叔山父叔賓父盨:叔賓父可見,在西周時期,像這樣取字的相當普遍。至於為什麼要取這種字,楊寬先生認為,伯仲叔季,有排行長幼的意思,關係到一個成年男子在社群關係中的地位和權利。而“父”字則是美稱。
到了後來,用“子+某”方式取字的形式逐漸佔了主流,王引之《經義述聞·春秋名字解詁》對此有所論述。比如孔子的弟子,顏回,字子淵;曾參,字子輿;卜商,字子夏;端木賜,字子貢;仲由,字子路等等。字也與名的含義有所關聯。
女子如何取字呢?王國維先生有一篇《女字說》,認為“女子之字曰某母,猶男子之字曰某父”。也就是說,女子取字,常常用“某+母”的形式,也有金文為證:
陳侯鼎:媯囧母陳伯元匜:媯婤母鑄公簠:孟妊車母幹氏叔子盤:仲姬客母辛中姬鼎:辛中姬皇母他例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這些都是以“某母”的形式取字的,有的前面還會加上排行、姓氏或者國名。除了“某母”的形式,楊樹達先生在《積微居金文餘說·京姜鬲跋》一文中指出,以“某女”形式取字的也有很多。本來,甲骨文、金文中母和女多通用,作“某母”和“某女”,在意義上並沒有本質區別。
至於為什麼要常用“某父”和“某母”來取字,王國維先生《女字說》一文認為:“男子字曰父,女子字曰母,蓋男子之美稱莫過於父,女子之美稱莫過於母。男女既冠笄,有為父母之道,故以某父某母字之也。”
-
16 # 西風濁酒
古人在起名和字的時候非常有講究,一般來說:古代嬰兒出生三個月時由父母命名,代表了家人對自己的期望或希冀,是長輩來叫的,一切血緣長輩,都可以直呼名。自稱、卑稱時,也可以用名字。平輩之間,如果關係非常親近,在私下也可以直接稱名。
字是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時舉行笄禮取字。特別注意的是,在尊長之前,一切的自稱都要用名,而不能用字。在與一般的同輩、晚輩的交往之中,對方必須稱呼我的字,如果直接叫名,就是冒犯。“直呼其名”、“指名道姓”一直都不是什麼褒義詞,就是從這裡來的。
古人起名取字方式雖多種多樣,但名和字一般在意義上都存在一定的聯絡,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
1 意義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義相同,是並列關係,所以又叫“並列式”。如:
屈平,字原。廣平曰原。
顏回,字子淵。淵,回水也。
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的字義十分相近。
杜甫,字子美,“甫”的解解釋則是“古代美男子的稱呼”。
2 意義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為輔助,稱做“輔助式”。如:
陸機,字士衡。機、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為輔助
李漁,字笠翁。漁翁常戴蓑笠。
孟郊,字東野。郊即野外。
3 意義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這種情況可稱為“矛盾式”.如:
曾點,字皙。點為黑汙,皙為白色。
劉過,字改之。改了就不為過錯。
韓愈字退之,愈的意思是“痊癒、越來越好”之意。
顧炎武,名炎武,字寧人。武,泛指干戈之事。寧人,使人相安無事。
4 意義相順的:即表字與名往往出自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為名的意思作補充解釋或修飾,這種情況,可稱做“擴充式”,如:
張岱,名岱,字宗子。岱,泰山的別稱,也叫岱宗,岱嶽。
蘇軾,名軾。字子瞻。軾:車前供人憑倚的橫木。“君馮(憑)軾而觀之”。
5 意義相延的:即表率意為名字意思的延伸。
這種情況可稱之為“延伸式”。如:
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這是意義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釋了牧的含義。
元朝馬致遠,字千里,駿馬賓士可致千里之意。
其實,籠統的講,名和字就意義相近和相反兩個大的分類。
-
17 # 燭影斧聲
古人男子三個月由由長輩(一般父親優先)取名,成年加冠(一般二十左右)之後取字。女子一般出嫁(十五歲左右)時取字,名字沒有固定要求,五花八門,但一般名與字之間會有一定關係,大致分為一下幾種情況。
一:名與字意義相近,比如曾鞏字子固。鞏、固意義相近;諸葛亮字孔明,亮、明意義相近。
二:名與字意義相反,比如韓愈字退之,愈與退意義相反;晏殊字同叔,殊與同意義相反。
三:兩者有關聯,出自一句話,比如趙雲字子龍,風從虎,雲從龍;于謙字廷益,謙受益。
四:表字作為名的解釋或延伸,比如李白字太白,太白金星,對白的延伸;馬致遠字千里。行千里為遠。
五:名與字同類,相輔相成,比如陳琳字孔璋,琳和璋都是玉製品;陸機字士衡,機、衡都屬於北斗星。
-
18 # 翰林院
古人除了有名之外,還有字。古人的字是在男子取字是在舉行成年禮時取的。男子取字是二十歲舉行冠禮時,而女子取字是在十五歲舉行笄之時。
古人的名和字,往往會有一定意義的聯絡,比如抗金名將岳飛字鵬舉,是取了鵬舉升空之意。而顏回字子淵,《說文解字》註釋淵為:淵,回水也。可見淵便是迴旋水流的意思。而《說文解字注》中更是將顏回的字作為註釋,《說文解字注》:淵,回水也。顔回字子淵。從水。象形。
那麼古代名和字之間有什麼關聯呢?
在中國古代,名是一個人行走世間所用的代表符號,而字耶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互為表裡的,所以字又稱為“表字”,《白虎通·姓名》說:“或旁其名為之字者,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名”可見古人的名和字是在意義上有所關聯的,再比如屈原名平字原。
古人取字還是為了出於對於成人後的尊重和避諱,在古代直呼其名是不禮貌的。
-
19 # 馳騁古今
小時候,我知道我的爺爺有名也有字,當時特別不明白,一個人為什麼要有兩個名字?爺爺有兩個名字,父母和我為什麼只有一個名字?現在知道一點兒原因了,分享給大家。
周代時,取名不拘一格,崇尚質樸,甚至有很多奇怪的名字。后稷的名字叫“棄”,因為他母親把他丟棄了;魯成公叫“黑肱”;晉成公的名字竟然叫“黑臀”。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文字的豐富,意識觀念的加強,人的名字也成了一門學問。
圖片一:孔丘,字仲尼
《社記》中說:“幼名、冠字。”《疏》上說:“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儀禮》說:“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可見,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要舉行冠禮,標誌著成人要出仕,進入社會。女子長大後也要許嫁,未許嫁叫“待字”,十五歲可以嫁人了,要舉行及笄禮,也要取字。字一般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所以又稱“表字。”
圖片二:李白,字太白
《左傳》中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或根據其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託物喻志、褒揚德行、寄託長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並且提出七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來取名。
圖片三:趙雲,字子龍
古人取字十分講究,字一般是由兩個字元組成,第一個字常見的有按排行取,如孔子是老二,字仲尼,他的哥哥字孟跛;三國時東吳三兄弟分別字伯符、仲謀、叔弼、季佐。還有用“子”的也很多,因為“子”是美譽或尊稱,如司馬遷,字子長;曹植,字子健;蘇軾,字子瞻。後一個字是表字的主要成分,與名的意義是要有聯絡的,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意義相同的,比如:屈平,字原。廣平曰原,意思相同;顏回,字子淵。淵,回水也,意思相同。
第二種情況,意義相近的,比如:梁鴻,字伯鸞。鸞和鴻都是飛禽;李漁,字笠翁。漁翁常戴蓑笠。
第三種情況,意義相反的,比如: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韓愈,字退之。愈是相前,退是向後,正好相反。
第四種情況,意義相延的,比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是對太意的延伸;杜牧,字牧之。延伸了牧的含義。
第五種情況,意義相順的,比如:趙雲,字子龍。雲從龍,風從虎,意思相順;于謙,字廷益。謙受益,益是謙的後果。
在古代,非常重視禮義,稱呼上特別講究。名一般作為謙稱、自稱,或是長輩對晚輩的稱呼,其他一般都稱字,若是君主或父母長輩的名,更是要避諱,不能稱呼。
-
20 # 占卜師小生
古人起名,講究的都是富貴人家或者是貴族,解放前文盲人數百分之60.,在古代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普通老百姓沒文化隨便取一個,如阿狗,阿貓啊等等或者叫讀過書的人起,富貴人家和皇宮貴族比較講究特別是皇族,好比明朝的皇帝都是金木水火土對應名字的,朱允炆,屬火,朱棣屬於木等,當然還有易經的字起名的如白居易,字樂天,易辭,樂天知命故不憂等等。
回覆列表
在我們(湖南)老一輩人,都是依據命理五行來給孩子取名。(缺哪行以取名補)有派,字,號。在九朝或十朝時,在家堂福神下,貼上祖賜X房(長丶次丶三)孫派xx字xx號xX(有的還取學名)在右邊寫上(根深蒂固)左邊寫上(易養成人)。取名主要在於聲韻順口,在周圍不與人同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