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李會民講國學

    傳統文化講三才,也就是天、人、地,古人起名是按三才(天格、人格、地格)來起的。

    天是父親,“姓”來自父親;

    地是母親,“氏”、“名”來自母親;

    人是我,“字”。

    如劉備:

    劉是姓,來自父親,三才屬性是天格;

    備是名,和母親有關聯,三才屬性是地格;

    字是玄德,三才屬性是人格。

    另外姓、字、名 又都有各自的五行屬性,

    “姓”五行屬火,“字”五行屬木,“名”五行屬水,有生洩克耗的五行關係。

    典籍記載《禮記·檀弓上》講:“幼名,冠字”。說人幼年時即取名,成年後再取字。

    唐朝大儒孔穎達:“生若無名,不可分別,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字者,人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就是說人出生後是父母長輩為其取名,當一個人成年後,意味著要擔負起成人的責任,這個時候要取一個供平輩和晚輩稱呼的新名,也就是“字”,《白虎通義·姓名》裡講:“人所以有字何?冠德明功,敬成人也”。

  • 22 # 穿插游擊隊

    一說到古人的名字,很多人都會蒙。尤其是在《三國演義》裡,人物之間一會兒稱其名,一會兒呼其字。古人的姓、氏、名、字、號都有什麼區別?稱呼的時候又該注意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詳細講講。

    今天我們說的姓氏,在古代其實是兩樣東西,一個是姓,一個是氏。最先有的是姓,《通鑑外紀》解釋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出。”意思是說:姓是為了統一大家共同的祖宗而創立,實質上就是一個部落族群的族號。原始社會就已經有代表族號的姓了,一般取之於地名。早期人類都會住在河邊,所以多用江河名為姓。比如說黃帝姓姬,是因為住在姬水附近。炎帝姓姜,是因為住在姜水附近。

    另外,原始社會早期是母系氏族社會,在當時的婚姻制度下,孩子只知道母親是誰,不知道父親是誰。所以,最古老的姓裡面都帶有女字旁或女字底,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媯、姚、姞”皆是如此。姓代表一個人的血統,所以同姓的人是不能通婚的。

    到了父系氏族社會後,生產力水平提高,人口迅速增加。這時,原始部落無法承載所有人口,有的人就從部落分出去獨立門戶。為了給子孫後代區別獨立出來的家門,就產生了氏。《通鑑外紀》解釋道:“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意思是說:氏是為了讓子孫後代有各自的區別而創立,實質上是一個支脈的徽號。那時能獨立門戶出去的,多是部落裡有實力的人物,所以有氏的,一般都是貴族,否則也不好意思給子孫後代起表家門的氏。平民和女人是沒有氏的,他們只有姓。我們可以這樣簡單理解:一個老祖宗的所有子孫都有一個共同的姓,哪個孫子發達了就出去自立家門,為了和窮親戚們“劃清界限”,可以再給自己創個氏。

    先秦時的貴族男子,一般只稱氏而不稱姓。因為姓是一個血統共用的,高低人等都有,而氏更能體現其高貴身份。在《史記》中,司馬遷稱秦始皇為趙政,很少稱其嬴政,因為嬴是他的姓,而趙是他的氏。司馬遷的稱法,較符合當時的真實情況。嬴政為啥以趙為氏呢?因為秦始皇當年在趙國出生,故以趙為氏。

    到了秦漢時期,基本沒人用姓了,所以姓與氏也不再區分了。今天我們說的姓氏,絕大多數情況僅是最初的氏,而並不含姓。

    今天我們說的名字,在古代也是兩樣東西,一個是名,一個是字,其區別在於“幼名冠字”。所謂“幼名”,意思是說名是幼年用的,一般是孩子出生三個月後,長輩給取名。所謂“冠字”,意思是說字是成年後才有的。冠在古代是成年的意思,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民間也有15歲行冠禮的,行了冠禮就代表這個人成年了。成年了就得取個供平輩和晚輩叫的稱號,這就是字。

    古人都有名和字,一般來說,名和字的含義是相互呼應關聯的,或者說字的含義可以用來解釋名。比如諸葛亮,字孔明,亮和孔明意思接近。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古人稱呼名和字是非常有講究的,除了長輩,別人都只稱你的字。《岳陽樓記》裡,范仲淹寫的是“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子京就是字,他的原名是宗亮。平輩之間直呼名字是非常無禮的行為,所以古人罵人時才會“指名道姓”。即便是君主或上級,也不會貿然稱臣下的名,除非是想表達不滿。但臣下自稱的時候,一般會用自己的名,表示恭敬和謙卑。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第一句就是“臣亮言”,而不是“臣孔明言”,這就是自稱名以表示恭敬。

    至於號,則是人的外號,大多是文人給自己取的雅號。“東坡居士”就是蘇軾的號,所以世人也稱其為蘇東坡。有時候號被使用習慣了,人們都忘記了他原有的名字,比如鄭板橋,板橋就是號,燮才是名,今人只知道鄭板橋,而不知鄭燮。人們通常根據自己居住地的特徵取自己的號,比如蘇軾號東坡居士,估計他家東面有山坡。陶淵明號五柳先生,因為他家門前有五棵柳樹。至於歐陽修號六一居士,並不是因為愛過六一兒童節,而是代表“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再加上歐陽修本人,合為“六一”,是為“六一居士”。

  • 23 # 一老沈一

    關於古代人的“姓氏名字號”,過去,大多以顧炎武的《日知錄》和錢大昕的《十駕齋養新錄》為權威解讀。

    後來,隨著甲骨文的發現,以及對金文和兩週文獻研究的深入,又有了一些新的觀點。

    概括起來,大致可以規納入下——

    殷商,不講姓氏,講“族徽”。

    甲骨文裡,有數百個相區別的“族徽”字。這些字,與後來的漢字基本沒有聯絡。那時候,不同的族或部落或“方國”,都有自己的“族徽”。這大約就是當時的“姓氏”。

    講究姓氏,是從西周開始的。

    北大李零教授說,姓氏,是西周種姓制度的核心;而種姓制度,又是西周大一統的核心。

    從目前發現的西周青銅器上的金文看,最初的姓,只有十七個,還有文獻上有而金文中沒有的,加起來也只是二十個左右。

    這些“姓”,大多以“女”為部首,比如姬、姜、姚、姒、媯、妊、姞、嬴,等等。

    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裡說,女姓是周人的一大發明。

    所以,學者們說,最初的“姓”,表示的是母系的血緣。

    西周,分封親戚,一下子封了七十多國。這裡面,姬姓為多,有五十多個。但封到各地之後,就以地為“氏”了,或者叫以國為“氏”。

    這就形成了西周姓氏的“大爆發”。

    《尚書.堯典》和《詩》以及青銅器上的金文,有了“百姓”一詞。“百”,是個虛數,表示很多而已。“百姓”,也作“百生”,還留有母族血緣的痕跡。

    不過,在周代,男人只稱氏,不稱姓

    《左傳.莊公六年》載,楚文王伐申過鄧,他的母親是鄧國人,鄧國貴族勸鄧祁侯殺了楚文王,鄧侯說,楚文王“吾甥也”,不能殺。這是說,那個時候的男人,至少是貴族,既是父系的某男,又是母系的某甥,母系的親情甚至超過父系。

    那個時候的女人,也在姓下加氏,比如武姜亦被稱為姜氏、驪姬被稱為姬氏等等。

    氏的重要性越來越強,有時候,“氏”與“族”就成了同義詞。

    《戰國策.秦策》:“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這個“族”,說的是同“氏”。

    戰國以後,就基本以氏為姓了。到了漢代,姓氏則完全合一。

    以上是姓氏的演變。

    古人的名字怎麼起的呢?

    殷商的時候,似乎“排序”是一種重要方法——以甲乙丙丁的順序排,不僅兄弟之間,各代之間也常用這種辦法。

    西周,好像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這一傳統。

    周文王的第三子名“鮮”,按“伯仲叔季”的排行,前面加“叔”字,又因為封於管地,連起來稱“管叔鮮”。

    除了排序,上古時候貴族起名,也有一定“隨意性”。

    比如周族先祖“棄”,司馬遷說:“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那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就很可能是生於日出之時了。

    孔子,殷人後代,子姓。司馬遷的說法是“姓孔氏”,漢代,姓氏已經合一。司馬遷還說,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丘”的含義之一,是“四方高,中央下為丘”。

    仔細想想,古人這樣起名很可以理解。前些年或者更早,北方農村,生了男孩,叫“鐵蛋”“柱子”“狗剩”的不少;女孩,叫“二丫”“三妮”的已很常見,如果起名叫“桂花”或者“彩雲”,那就是比較文化的了。老人們說,名字越平常就越好養活。

    古人,有名有字。商湯,學者們考證,就有“字”。周代更不例外。

    據稱,上古時,嬰兒出生三月由父親起名。男子二十而冠,即行成人禮的時候取字。

    女子也有字。

    《禮.曲禮》曰:“女子許嫁,笄而字。”這一般是十五歲。未許嫁叫“待字”。例如,青銅器《鑄公簠(fu)》上的“孟妊車母”,“妊”是姓,“車”是字。

    古人的名與字,一般是同義,少數是反義。

    孟子,名“軻”,字“子輿”,是同義。屈原,名平,字原,《爾雅.釋地》說:“廣平曰原”,也是同義。顏回,字子淵,《說文》:“淵,回水也。”同義。宰予,字子我,也是同義。諸葛亮,字孔明,亦是。李白,字太白,還是。

    曾參之父曾點,字皙(xi),《說文》:“點,小黑也。”又:“皙,人色白也。”這就是反義了。

    也有一些古人的名和字看不出相互聯絡,這大約是因為字義發生了變化的原因。

    前面說到“顏回,字子淵”、“宰予,字子我”,這是春秋和戰國中前期的習慣——在男子的字之前加子,是一種尊稱。

    這一時期,在字之前,還通常加上“伯仲叔季”的排行,亦表尊重。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等等。

    另外,周代的時候,貴族男子的字後面,常常加“父”字或“甫”字,以表示性別。如“伯禽父”“仲尼父”等等。

    周代貴族女子的字之前,也加排行,後面則加“母”或“女”字表示性別。前面舉到的“孟妊車母”,“孟”同“伯”為排行,“母”表性別。

    古人名字連說的時候,一般是先稱字,再稱名,以表尊重。

    比如,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是字,“紇”是名。

    相互稱呼的時候,尊對卑稱名;卑自稱亦稱名;對平輩或尊輩稱字。這從《論語》中可以看到以上區別。

    漢以後,男人的字,多使用兩字為“字”。而且實興另起“別號”了。

  • 24 # 大海lzd

    這也是古代留下的一種文化,和金木水火土一樣,無知的盲目,說不清道不明 ,一直在執行,直至今天也有人相信,無知成就廟中人

  • 25 # 歷史小學生老藍

    古人取名字非常講究。

    首先得清楚,名和字是不一樣的。

    名是父母或者家裡的長輩取的。

    《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

    字是自己取的,古時的男子基本上是在二十歲給自己表字,同時要注意,女子在古代也有給自己表字的,一般是婚嫁時表字。

    孔穎達疏:“始生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禮記·內則》中言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東漢末年大儒鄭玄有注:“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因此,我們看到,除了男子之外,許多女子也有字,比如王嬙,字昭君;唐婉,字惠仙;呂雉,字娥姁。不過,相對而言,女子表字的情況少得多得多。

    古人表字非常講究和複雜,並非隨意取之。

    一般來說,分為一言字和兩言字,比如屈平,字原;陳勝,字涉;曹操,字孟德;劉備,字玄德等等。

    表字一般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按照兄弟排行表字。伯,嫡長子;孟,庶長子;仲,老二;叔,老三;季,老四。比如我們熟知的項伯,孔子,字仲尼,孫策,字伯符,孫權,字仲謀等等。

    第二種,用“子”。這種情況非常常見,比如杜甫,字子美;蘇軾,字子瞻等等。子,在古代屬於一種美稱。

    表字,基本上字與名都有著某種聯絡。

    1、 字與名意思相同。如屈平,字原,平與原同義;班固,字孟堅,固與堅同義;最為直白的就是李白了,字太白。

    2、 字與名意思相近,有輔助效果。如,梁鴻,字伯鸞,鸞和鴻都是飛禽,但不是一種,鴻雁和鸞鳳可以互為輔助。

    3、 表字與名意思相反。如,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4、 表字與名出自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為名的意思作補充解釋或修飾。如,于謙,字字廷益。《尚書》說:"謙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話中,謙是前提條件,益是謙的後果。

    5、 表字意為名字意思的延伸。如,杜牧,字牧之等等。

    表了字以後,人與人之間的稱呼就不能亂來了,畢竟古代對於禮數非常重視,叫錯了名字,就會得罪人,甚至獲罪。

    名,一般情況下,只能上級稱呼下級,或者長輩稱呼晚輩,亦或者是關係特別熟悉的人才能稱呼名。因此,我們看到古人聊天的時候,名用得最多的,其實是自稱,這是一種謙虛的表達方式。

    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稱呼名或字都可以,平輩之間稱呼字,則是一種禮貌的表現。但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可稱呼字,但絕對不能稱呼名的,甚至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之罪。這就是所謂的“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您覺得赤犬的結局是怎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