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歷史品今生

    直系: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孫傳芳。

    皖系:段祺瑞,徐樹錚,靳雲鵬。

    奉系:張作霖,張學良,張宗昌。

  • 2 # 戰鬥大黃蜂

    北洋時期,問鼎與嘗試問鼎中央政權的軍閥有直系、皖系、奉系、國民軍、孫傳芳等。

    皖系:主要有段祺瑞、徐樹錚,地方有倪元衝、盧永祥督軍,地盤也比較分散,山東、安徽、浙江。

    直系:主要有馮國璋和長江三督;在馮國璋死後,主要是曹錕、吳佩孚。直系的地盤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地盤迅速擴大,陸續接管皖系地盤,江浙戰爭雖然取勝,但二次直奉戰爭輸得一塌糊塗。

    奉系:凝聚力最高的軍閥之一。主要有張作霖、張學良、楊雨霆、張作相等等,先後數次入關,地盤一度到達江南。

    國民軍:主要有馮玉祥、鹿鍾麟、石友三、韓復榘等,是直系的別支,在二次直奉戰爭中,發動北京政變,開始獨立建制。與奉軍聯合擁護段祺瑞,成立執政府。

    孫傳芳的五省聯軍,孫傳芳在援閩戰爭中獲得福建地盤,之後獲得浙江地盤。在反奉戰爭中獲得江蘇、安徽,號稱五省聯軍司令,一度嘗試問鼎中央政權。

    2、中等軍閥

    晉系:山西的閻錫山保境安民,不事外爭,集中守山西地盤。從民國七年到民國十四年安心發展山西,獲得模範省長稱號。

    滇系:唐繼堯的滇軍像西南的奉系,多次進軍貴州、四川、廣西,對不同地區有過不定時的控制,可惜雲南實力弱,沒法爭霸天下。

    3、小軍閥

    這種軍閥很多了,在很多時候都是牆頭草,藉著時機上位。比如廣西內部混戰的時候,就是好幾家軍閥混戰,到了李、白統一廣西后才成為中等軍閥。四川內部非常混亂,劉存厚、劉湘、劉文輝、熊克武等等,常年混戰,民不聊生。

  • 3 # 小飛飛的美麗生活

    東北張作霖張學良父子

    西北馮玉祥

    山西閻錫山

    平津段祺瑞

    浙江江蘇吳佩孚孫傳芳

  • 4 # 唐明國亮

    一、皖系

    日本帝國主義與皖系軍閥的關係,已為研究民國史的學者所熟知。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在其控制北京政府期間(1916.6~1920.8),中國表面上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實際處處依賴於日本,直接或間接受其操縱。日皖勾結,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美列強無暇東顧,日本乘機得以在華大肆擴張其侵略勢力,這個特定的國際環境下的產物。在此期間,日本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大力支援皖系軍閥。段祺瑞所謂的“武力統一”,對南方護法各省連年發動戰爭,力圖消滅以孫中山為代表反對北洋軍閥勢力的護法運動,就是由日本拿錢供給武器在幕後給予支援的。

    雙方的關係,正如皖系軍閥的代表人物徐樹錚所說:“我北軍勢力的消長,與日本寺內內閣利害相通”(見《徐樹錚密電》第2頁)。據日本大藏省統計,僅寺內內閣任內(1916.10~1918.9)日本新成立的對華借款總額為38645萬日元,“與寺內內閣成立時中國對華借款約一億二千元日元比較,僅二年時間,增加了三倍”(見鈴木武雄《西原借款資料研究》第353頁)。段祺瑞為了換取日本的實力支援,只要給錢,給軍火武器,什麼國家主權、民族利益都可以廉價拍賣,從鐵路、礦山、工廠到各種稅收,都被皖系作為各種名目借款的抵押和擔保,日本為此在華獲得種種特權利益(其具體史實可參閱拙著《皖系軍閥與日本》一書)。日皖之間的關係,可視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一個典型事例。

    二、直系

    在北洋軍閥中,直係軍閥與英美的關係表現得若明若暗,較為隱蔽,不像日皖、日奉間那樣公開露骨。但英美支援直系,以抵制日本在華勢力的擴張,卻是不容爭辯的事實。在皖系統治時期,當直皖兩派軍閥發生尖銳矛盾和鬥爭時,在華英美報刊的輿論,是公開支援直系吳佩孚的一些政治主張,反日反皖立場非常鮮明。直皖戰爭,直系戰勝皖系,英美在華報刊記者,興高采烈,對吳佩孚是一片讚揚之聲,吹捧吳為“中國一國中之英雄”,“乃中國軍人中之唯一愛國者”。前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上書北京政府,對吳在宣皖戰後召開國民大會的主張表示支援,認為“舍此而外,別無他法”(見《晨報》1920年8月27日)。無庸置疑,英美等西方國家,已把吳佩孚看成是以援助為藉口,拒絕改變反對借款的立場。這清楚地反映了日本對英美所支援的直係軍閥的敵視態度。但英美與直系的關係,表現得並不如日皖、日奉關係那樣公開露骨。

    帝國主義列強對北洋各派軍閥勢力的支援與否,是根據其在華切身利益得失為轉移,這類事情在當今的國際政治中,也是不乏其例的。

    三、奉系

    勢力分佈

    直係軍閥:分佈在黃河、長江中下流域及直隸,頭目是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孫傳芳,靠山是美國、英國;

    皖系軍閥:分佈在安徽、浙江、山東、福建、陝西,頭目是段祺瑞、徐樹錚、王永泉、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靠山是日本;

    奉系軍閥:分佈在奉天、黑龍江、吉林,頭目是張作霖、張學良,靠山是日本。

  • 5 # 玲美莉

    北洋時期軍閥林立,派系較多。勢力較大的有奉系、直系、皖系、晉系、粵系、桂系等。

    1、奉系

    奉系軍閥是北洋軍閥主要派系之一。因首領張作霖出生在奉天故稱奉系。代表人物有張學良、張宗昌、郭松齡等,勢力範圍在奉天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北洋政府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

    1928年6月4日,當張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專列駛到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匯處橋洞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先埋好的炸彈炸燬,張作霖身受重傷,當日逝世,享年53歲。

    2、直系

    直係軍閥是民國軍閥中北洋軍閥派系之一,直係軍閥領袖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出以直隸(今河北)人馮國璋為首領的一派,政治上親英美,代表舊地主。

    主要代表人物有馮國璋、曹錕、吳佩孚、齊燮元、孫傳芳等。馮死後,曹錕、吳佩孚繼其首領之位。

    3、皖系

    皖系軍閥,北洋軍閥派系之一。以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等。勢力範圍在皖、魯、滬、浙、閩、陝。

    袁世凱死後,皖系以北洋正統自居,操縱政局,聲勢顯赫。但好景不長,1920年7月直皖戰爭,皖系一敗塗地,一蹶不振,儘管後來段祺瑞又曾出山擔任“執政”,不過是有職無權。在北洋三大派系中,皖系最先興盛,亦最早衰敗。

    4、晉系

    晉系軍閥,為民國時期軍閥派系之一,主要佔據山西地盤。20世紀上半葉,晉系軍閥集團統治山西38年之久。於其他軍閥類似,和當時的北洋軍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其代表人物閻錫山就曾擁戴袁世凱稱帝。

    以閻錫山為首,以晉綏地緣為特徵的晉系軍閥集團,屢屢與其他政治力量逐鹿中原,一度佔有晉綏冀察四省和平津二市,其首領閻錫山甚至一度自立為“國家元首”。

    在1930年的中原大戰,馮玉祥、閻錫山失敗,晉系軍閥集團實力、地位大為下降,但仍保持了較為完整的體系,直至1949年4月太原解放,晉系軍閥集團方才土崩瓦解。

    5、桂系

    桂系是指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先後以廣西為統治基地,以廣西籍軍政人物為主要代表的軍政集團。

    按代表人物來分,可以分為以陸榮廷為代表的“舊桂系”,以及以李宗仁、白崇禧為代表的“新桂系

    我們共同交流,探討,研究,更多精彩歷史!

  • 6 # 晨峰筆記

    大家好,我是幻海塵封,非常高興與大家一起回答分享這個問題。

    中國歷史上每一次大一統王朝出現的前夜都會經歷一段極度混亂的時期,像春秋戰國、東漢的末年、南北朝的五胡亂華、五代十國以及近代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每一次都給當時的人民帶來極大創傷和痛苦,同時也會湧現出一批被後世人們所銘記的人物,無論是英雄也好,奸臣也好,梟雄也罷,他們都將註定被歷史記住,也無法抹去他們存在過的痕跡。

    民國初年主要有五大軍閥,分別是北洋系,以及地方的晉系 桂系 滇系 粵系再就是國民革命軍了。其中實力最強的當屬北洋系,北洋系始於袁世凱當年訓練的北洋六鎮,後來袁世凱去世,分裂為直系如馮國璋 吳佩孚 曹琨,皖系如段祺瑞 徐樹錚,奉系如張作霖 張宗昌等。

    歷史上北洋內部主要發生過三次大戰,1920年直皖戰爭直系和奉系聯手打敗了皖系,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戰爭直系打敗了奉系,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戰爭,張作霖聯合馮玉祥打敗了直系,張作霖成為最後一任北洋領袖,再之後就是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皇姑屯事件日本人炸死張作霖,張學良易幟,北洋系從此慢慢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 7 # 愛依人

    北洋軍閥,是指民國軍閥勢力之一,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世凱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名義上受北京領導,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的稱呼。

    北洋軍閥主要分為皖系,直系,奉系。

    直系:直係軍閥領袖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出以直隸(今河北)人馮國璋為首領的一派,政治上親英美,代表舊地主。控制著長江中下游的江蘇,江西,湖北三省。大約有25萬兵力。

    皖系:皖系軍閥,北洋軍閥派系之一。以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等。控制著安徽,福建,浙江,山東。大約兵力20萬左右。

    奉系:奉系的稱號是因為其領袖張作霖來自於奉天,故稱之為奉系。當時的東北三省奉天、吉林、黑龍江皆屬於張作霖的地盤。主要控制著東北三省華北等地。兵力大約在四十萬。

    四川軍閥

    代表人物:劉湘,劉文輝,劉存厚,楊森

    控制範圍:四川及雲貴部分地區

    兵力控制:20萬

    滇系軍閥

    代表人物:唐繼堯,龍雲

    控制範圍:雲南全境和四川貴州部分地區

    兵力控制:10萬

    桂系軍閥

    代表人物:陸榮廷,李宗仁,白崇禧

    控制範圍:廣西,廣東

    兵力控制:15萬

    粵系軍閥

    代表人物:陳炯明,陳濟堂

    控制範圍:廣東

    晉系軍閥

    代表人物:閻錫山,傅作義

    控制範圍:山西,熱河部分地區

    兵力控制:12萬

    西北五馬

    代表人物:馬步芳,馬步清,馬鴻逵,馬鴻兵,馬仲英

    控制範圍陝西西部,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

    控制兵力10萬

    西北軍閥

    代表人物:馮玉祥,宋哲元,韓復渠

    控制兵力:15萬

    大小軍閥過多這裡只是大概介紹了控制兵力十萬以上早期排名靠前的十大軍閥,同時軍閥變更控制範圍變動過於平凡這只是1927年前的大概統計,可能還有一定出入。希望可以解答你的疑問。

  • 8 # 筱沐

    甲午戰爭之後,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袁世凱接替胡燏棻,奉旨在天津小戰督練"新建陸軍"。光緒二十四年(1898),袁世凱出賣了光緒皇帝和維新派,博取了慈禧和直隸總督榮祿的信任,他的新建陸軍也從此出了名,與董福祥的"甘軍"、聶士成的"武毅軍"並稱為"北洋三軍",這便是袁世凱軍閥集團冠以"北洋"二字之始。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李鴻章病逝,袁世凱憑著庚子年間的功績和強大的軍事實力成了李的繼任者,1902年因為袁世凱本人兼任“北洋大臣”,這支軍隊正式改稱為“北洋常備軍”,構成了北洋軍閥集團。

    1912年4月,袁世凱取得政權後,建立了北洋軍閥統治。同盟會內部分化,袁世凱便趁機拉攏部分革命黨人與之“合作”,依靠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實現了中國短暫的統一。

    袁世凱死後(1916年6月6日),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援下,控制皖、浙、閩、魯、陝等省;直系的馮國璋在英美的支援下,控制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及直隸等省;奉系的張作霖以日本為靠山,佔踞東北三省。另外,山西的晉系軍閥閻錫山,徐州一帶張勳的定武軍,西南的滇系軍閥唐繼堯和桂系軍閥陸榮廷等,都在外國列強操縱下,爭鬥不已。

    軍閥混戰時期,各地軍閥代表比較多,各省督軍,各方勢力主要分為:

    1、直係軍閥

    主要代表:馮國璋、曹錕、吳佩孚

    勢力範圍:江蘇、江西、湖北等地

    直係軍閥由北洋軍閥分裂而來,由於其控制人馮國璋為直隸人,因此習慣稱之為直係軍閥。

    2、皖系軍閥

    主要人物:段祺瑞、徐樹錚,段芝貴

    勢力範圍:安徽、福建、浙江、山東等地

    皖系軍閥也是油北洋軍閥分裂而來,由於其控制人段祺瑞為安徽人,因此習慣上稱之為皖系軍閥

    3、奉系軍閥

    主要人物:張作霖、張學良

    勢力範圍:東三省等地

    由於控制人張作霖是奉天人習慣稱之為奉系軍閥。張作霖死後,奉軍“東北易幟”宣佈服從南京國民政府,被改編為“東北邊防軍”。

    4、四川軍閥

    主要人物:劉湘、劉文輝、劉存厚

    勢力範圍:四川,貴州等地

    川系軍閥在整個軍閥時期都疲於四川混戰

    5、滇系軍閥

    主要人物:唐繼堯、龍雲

    勢力範圍:雲南和四川貴州部分地區

    6、桂系軍閥

    主要人物:陸榮廷、李宗仁、白崇禧

    勢力範圍:廣西

    桂系軍閥在各地方軍閥中單兵能力較強。

    7、粵系軍閥

    主要人物:陳炯明、陳濟堂等

    勢力範圍:廣東

    8、晉系軍閥

    主要人物:閻錫山、傅作義等

    勢力範圍:山西、熱河等地

    2、西北馬氏

    主要人物:馬步芳、馬步青、馬鴻逵、馬鴻兵、馬仲英

    勢力範圍:陝西部分、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

    3、馮玉祥的西北系

    主要人物:馮玉祥、宋哲元、韓復渠等

    勢力範圍:陝西部分地區

  • 9 # 喜悅TD說

    如果僅於北洋的話有三類,但袁世凱去世前是沒有明顯區分的。

    1:皖系

    代表人物:段祺瑞北洋三傑之虎,前期實力很強,控制中央政府,手下大將徐樹錚曾收復外蒙,直皖戰爭後逐步解體。

    2:直系

    代表人物:馮國璋北洋三傑之狗,中期實權派人較多,曹錕、吳佩孚、孫傳芳,直奉戰爭後逐步瓦解。

    3:奉系

    代表人物:張作霖屬於野路子派,後期實力屬於獨孤求敗,後張作霖死後張學良即位,918之後入關被蔣介石瓦解。

    當然除了北方實力較大的三大系,南方也有。

    4:粵系

    代表人物:陳炯明,北伐很猛,之後基本被蔣介石用政治手段分化瓦解收編,成為蔣介石嫡系部隊。

    5:桂系

    代表人物:李宗仁、白崇禧,主要故事就是與粵系天天打,與蔣介石分分合合。抗戰時浴血奮戰,後隨著國民黨退出歷史。

    6:滇系

    代表人物:前期唐繼堯、蔡鍔,後期雲龍,因為地處大西南,所以一心向往中原走,每天就是和川系打搶地盤,人員比較穩定,內部平衡。

    7:晉軍

    代表人物:閻錫山辛亥革命宣佈獨立,從此走上了巔峰,他和誰都打過也和誰都是兄弟,但從不離開山西,知道國民黨敗退臺灣。

    8:川系

    代表人物太多了,太過於複雜,很窮很鬧騰,但是抗戰表現過於耀眼,穿著草鞋跑到北方就是幹,武器裝備落後但是很偉大,太偉大了。

    9:西北軍

    代表人物:馮玉祥,為什麼放到後面呢,因為西北軍成分特別複雜,除了馮玉祥自己帶出來的還有皖系、直系、奉系各路軍隊組成,中原大戰之後基本就解散了但各自又自成氣候。

    10:西北軍閥

    代表人物:三馬,長期混跡於西北沙漠荒地,屬於只要不搞國家分裂中央政府也不想管,形成時間長清末就已成行。三馬都比較兇殘,我西路軍將士大部分死於青馬,馬步芳屠刀之中,後期全部跑到境外。

  • 10 # 曲徑通幽處的人

    首先,我們把北洋軍閥看作一個大家庭,每個人都想當家長。然後故事從袁世凱開始。甲午年間,清朝被日本打敗,老佛爺和皇帝決定讓袁世凱組成新軍

    袁世凱在這裡養育了一大批好兒子。最有名的是北洋三大英雄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江湖上有龍、虎、狗之稱。

    到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一夜之間出現了很多的軍閥。

    孫中山被選為臨時大總統,儘管革命是轟轟烈烈的,但清朝仍然非常強大。當時,袁世凱是清朝真正的掌權者。沒有人能打敗袁世凱的北洋軍,於是大家紛紛勸袁世凱搞共和並承諾由其出任大總統。

    雖然名義上,袁世凱是唯一的家長,但袁世凱想做皇帝。就這樣,他捅了馬蜂窩。沒幾個月,心力憔悴的袁就離開了人世。

    兒子們就開始爭奪家庭財產,只有王時珍、段祺瑞和馮國璋具備條件。段祺瑞和馮國璋鬥得很兇。

    段祺瑞,安徽人。因此,與段祺瑞混在一起的人稱皖系。

    馮國璋是直隸人,吳佩孚、孫傳芳等被稱為直系。

    張作霖最初是土匪出身。後來,他被徵召到清朝服役。以他一直忍辱負重。經過多年的努力,他一舉擊敗直系。

    山西簡稱晉,所以在山西的閻錫山被稱為晉系軍閥。由於離中央近,所以他們長期以來擁護中央的決定。

    廣西軍閥又稱桂軍閥。從最初的陸榮廷到後來的李宗仁、白崇禧

    滇是雲南的簡稱,所以以蔡鍔為首的這支部隊也被稱為滇軍,由於地理位置偏遠就經常不服從中央的命令。

    馮玉祥在西北地區聲名鵲起。他在幾年內投誠8次,混得越來越好,也漸漸做大了。

  • 11 # 文史情緣

    北洋軍閥混戰首先要了解北洋軍的來龍去脈,它起源於清末袁世凱小站練兵,後袁世凱任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所練新軍俗稱北洋軍,袁世凱是當之無愧的靈魂人物。

    1912年中國民國正式建立,袁任第一任民國大總統,北洋系從此登上了最高歷史舞臺,直至1916年袁世凱稱帝失敗後病逝,北洋軍內再無可以左右政局的靈魂人物,形成了前期以段祺瑞皖系,馮國璋的直系,張作霖的奉系三大軍閥勢力,再加上粵系,桂系,閩系,江浙,兩湖,川系等等各地大大小小的地方軍閥,形成了從上到下軍人當國的惡性體制。

    這一時期,各地軍閥為了各自的利益和地盤,互相攻伐,沒有是非正義之分,沒有道義可言,大到中央軍閥之間的混戰,小到地方各派系之間的紛爭,亂哄哄一片,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底層百姓的生命如草芥一般無足輕重。有名的直皖戰爭,兩次直奉戰爭,張勳復辟,馬廠誓師以及各地軍閥如四川,兩廣,江浙,兩湖,雲南混戰等等,無不生靈塗炭,百姓流離失所。直到1926年北伐成功之後,各地軍閥混戰的局面才告一段落。

  • 12 # 樂幽心屢止

    北洋軍閥分裂為三大軍閥之後,嫡系的北洋軍分裂成皖系和直系。皖系由段祺瑞掌握,而直系由馮國璋、曹錕和吳佩孚掌控,另外作為旁系的奉系掌控在張作霖手中。皖系、直系、奉系就是北洋軍閥混戰時期實力最為強大的大軍閥。

    三大軍閥同出一源,但是分裂之後再也沒有“同門之誼”,為了能夠積累更多的財富、有武裝足夠強大的軍隊,這三大軍閥陷入混戰之中,試圖吞併另一方,成為最終的統治者。小規模的戰鬥不計其數,就不作多說,就大規模的戰爭來說,一次直皖戰爭,兩次直奉戰爭。在當時內憂外患的情況之下,這些由於貪婪而引發的內鬥耗損了無數的有生力量,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三大軍閥內部也有無數小派系,這些派系錯綜複雜,內部相互傾軋,同時也在損耗軍閥內部的力量。比如奉系之中有張宗昌、李景林、湯玉麟等佔領小片區域擁兵自重的小派系;直系同樣也出了山西王閻錫山、東南王孫傳芳這樣的地方勢力;皖系的內部關係更加混亂,段祺瑞對於各地集團從來沒有過有力的控制,這些小集團也從來沒真正忠心過段祺瑞。

  • 13 # 我有著屬於莪的

    北洋軍閥,是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世凱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的稱呼。北洋軍閥主要分為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歷史上把長江吳淞口以北的軍閥也稱北洋軍閥。[1]

  • 14 # 四季文史

    北洋軍閥,是民國眾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世凱死後,可謂群龍無首,軍閥勢力逐步分裂,各自在不同的省份建立割據勢力。這些割據的軍閥名義上是北京政府管控,但實際上,卻由軍閥控制。

    在中國歷史上,諸如此類性質的“軍閥”有很多,其表現形式也不盡相同,例如漢朝時期的分封異性王,最後導致藩鎮割據等。形式不一,但性質基本相同。

    一、袁世凱與北洋軍閥

    《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潰》中記載,清廷在鴉片戰爭後與洋人約定五口通商,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北洋、南洋”稱呼由此而來。

    北洋系離不開袁世凱,袁世凱離不開“小站練兵”。在新農鎮走出了“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還有吳佩孚、段芝貴、倪嗣沖、陸建章、張懷芝、張敬堯、孫傳芳等人也都出走於此。這些人後來成為軍閥割據勢力的主要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他們的勢力此消彼長、相互制衡。

    1912年4月,袁世凱取得政權後,建立了北洋軍閥統治勢力。他趁機拉攏部分革命黨人與之“合作”,實現了中國的短暫統一。“二次革命”勝利以後,袁世凱大力發展實業,同時計劃加緊復辟帝制。後來,由於各路勢力的護國運動,袁世凱被迫取消原定計劃。

    二、幾股勢力此消彼長

    迫於形勢和壓力,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勢力開始分裂: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之間各有背景,各有爭鬥,軍閥混戰一度導致北洋政府名存實亡,與此同時,南方國民政府也在軍閥混戰中建立。那麼北洋政府的三大派系都是怎樣的存在呢?

    皖系軍閥段祺瑞,在日本勢力的支援下,控制皖、浙、閩、魯、陝等省;直係軍閥馮國璋,在英美的支援下,控制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及直隸等省;奉系軍閥張作霖以日本為靠山,佔踞東三省。此外,山西晉系軍閥閻錫山,徐州一帶張勳的定武軍,西南滇系軍閥唐繼堯和桂系軍閥陸榮廷等,均在外國勢力的操縱下,相互爭鬥、相互打壓。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各軍閥之間混戰的局面愈演愈烈。

    黎元洪與段祺瑞的“府院之爭”以後,孫中山出任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開展了第一次討伐段祺瑞的護法運動,但由於北洋軍的實力鎮壓,運動以失敗告終。之後軍閥們又相繼展開了比較著名的直皖戰爭、第一次直奉戰爭和第二次直奉戰爭。

    三、北洋軍閥的覆滅

    北洋軍閥是近代一支特殊的政治軍事力量,其本質是政治反動集團。北洋軍閥的雛形源於李鴻章的淮軍,洋務運動時期進一步健全和發展,其體制、機制的沿革基本沒有大的變化。

    我們知道,南方國民革命政府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成立。為了推翻吳佩孚、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的統治,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起兵北伐,連克長沙、武漢等地,基本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

    隨著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隊伍的加入,革命軍於1928年攻克北京,北洋奉系張作霖撤往東北並被日本刺殺於皇姑屯,其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至此革命軍北伐勝利完成,北洋軍閥統治被滅。

  • 15 # 惜緣紀錄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皖直奉三大派系,皖系軍閥主要代表人物有:段祺瑞、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盧永祥等,在日本人的支援下,控制中國皖、浙、魯、滬、閩、陝地區,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皖系被直奉聯軍擊敗,皖系退出歷史舞臺!

    直係軍閥主要代表人物有:馮國璋、曹錕、吳佩孚、齊燮元、孫傳芳等,在英美扶持下,控制中國江蘇、江西、湖北地區。1926年被國民革命軍擊敗,直系退出歷史舞臺!

    奉系軍閥主要代表人物有:張作霖、張宗昌、郭松齡、馬占山、張學良等,在日本人的支援下,控制中國東北三省,1936年西安事變,張學良被軟禁,東北軍被國民政府整編,抗戰和解放戰爭被逐步削弱,吞併和投誠!

    除了北洋軍閥分裂出的皖、直、奉三大派系以外,當時中國還存在許多地方軍閥,割據一地,雄霸一方,例如山西閻錫山,西北的馮玉祥、楊虎城,青海馬麟、甘肅陸洪濤、寧夏的馬福祥,四川的劉湘,湖南的譚延闓、雲南的蔡鍔、唐繼堯、龍雲,廣東的陳炯明,桂系軍閥陸榮廷、黃紹竑等等,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

  • 16 # 歷史吃瓜客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北洋軍閥混戰是指袁世凱去世以後,北伐之前這一段時間。而這些軍閥除了張作霖都是當時袁世凱“小站練兵”帶出來的軍事將領。北洋軍閥主要分為三個派系——直系、皖系、奉系。

    一支物質上能夠自給,政治上相對於中央政府具有獨立性的軍事力量就可以稱為軍閥。北洋時期儘管皖系、直系甚至奉系都組織或者參與過當時的中央政府也就是所謂北洋政府,但是都沒有擺脫其區域性的特點,依然還都是軍閥。

    其實,儘管北洋政府軍閥混戰的局面雖然形成於袁世凱去世以後,追其原因主要還是辛亥革命的不徹底。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對形勢的判斷存在嚴重失誤,對革命如何進行,成功以後怎麼安排沒有做通盤考慮。辛亥革命本身就是倉促起事,孫中山沒有能力領導全國革命。各地革命勢力無所適從,紛紛宣佈獨立,以至於造成軍閥割據時代到來。

    總之,所謂的北洋軍閥混戰,軍閥並不多,就那三個派系,往來征戰,分分合合。

  • 17 # 影視讓你開啟眼界

    北洋軍閥:袁世凱 2.皖系軍閥:段祺瑞 3.直係軍閥:馮國璋、曹錕、吳佩孚。4.奉系軍閥:張作霖、張宗昌(山東軍閥)。5.晉系軍閥:閻錫山。6.浙系軍閥:孫傳芳。7.江蘇軍閥:齊燮元。8.桂系軍閥:陸榮廷,沈鴻英。9.粵系軍閥:胡漢民,陳炯明,龍濟光等。10.湘系軍閥:譚延闓,程潛,趙恆錫,湯薌銘。11.黔系軍閥:劉顯世,王文華,袁祖銘,周西成,王家烈。12.滇系軍閥:蔡鍔,唐繼堯。13.川康軍閥:尹昌衡,胡景伊,劉存厚,熊克武,劉湘,劉文輝,楊森等。14.新疆軍閥:楊增新。

  • 18 # 不沉的經遠

    說到軍閥混戰時期到底有多少軍閥,一般人可能都想到了皖系、直系、奉系等等這些大軍閥,或者還有晉系、桂系、滇系等等中等軍閥。不過實際上當時很大大型、中型軍閥之外,還有很多形形色色的小軍閥,因此到底有多少,恐怕沒人說的清楚了。

    辛亥革命以後,特別是袁世凱死後,中國逐步陷入了軍閥割據的局面。軍閥割據的一個特點是各種大小軍閥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因此大軍閥手下可能有小軍閥,或者是若干的軍閥團結在一起組成一個比較大的集團。而隨著時局的變化,軍閥的實力也會有所變化,有些軍閥消亡,有些軍閥變強。

    像為人熟知的段祺瑞的皖系,其手下就有浙江督軍盧永祥、陝西督軍陳樹藩、河南督軍趙倜等,甚至連張作霖、閻錫山一度也是皖系的干將。盧永祥等人雖然屬於皖系,但是有自己的軍隊和地盤,其實也是一個軍閥。而張作霖、閻錫山後來更是找到機會自立門庭,成為完全獨立的勢力。

    還有馮國璋的舊直系,就是由江蘇督軍馮國璋、江西督軍李純、湖北督軍王佔元組成。三個人雖然有聯絡,但是各有地盤和軍隊,也是三個不同的軍閥。

    而在一個省裡,除了督軍這個大軍閥外,也可能有著很多小軍閥。比如像陝西督軍前後有陸建章、陳樹藩、馮玉祥、劉鎮華等人,但是陝北一直是陝北鎮守使井嶽秀割據,而且陝西還有一支以于右任為政治領袖的陝西靖國軍存在。

    而這個陝西靖國軍又是由郭堅、樊鍾秀、曹世英、胡景翼、高峻、楊虎城等幾十個小軍閥組成。這些小軍閥有些幾千人,有些不過幾百人。其中、胡景翼、楊虎城等人後來也發展成了割據一省的大軍閥,有些則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類似的還有四川,大小軍閥有幾十個之多,小一些的軍閥可能只有給縣的地盤。經歷了多年的混戰,劉湘才勉強形式上統一了四川。

    因此如果真要說軍閥混戰時期有多少軍閥,恐怕誰也沒法統計了。

  • 19 # 黑天鵝之怒

    軍閥混戰就好比五代十國,主要分為北洋系軍閥和地方系軍閥。北洋系軍閥主要為了爭奪北京的控制權而打來打去。地方系軍閥主要是把守自己的地盤。

    先說我知道的地方軍閥。地方軍閥有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時期,各省份原來的清軍地方將領,殺了巡撫或者總督,自己擔任本省的都督即本省的最高軍政首腦。然後宣佈本省獨立。例如雲南都督蔡鍔,山西都督閻錫山。以及後來在軍閥混戰中奪取本省控制權的四川軍閥劉湘,新疆軍閥盛世才,青海軍閥馬步芳,寧夏軍閥馬鴻逵,廣東軍閥陳炯明,廣西軍閥陸榮廷,湖南軍閥張敬堯等等。地方軍閥基本不參與北京控制權的爭奪,且後來逐漸被北洋實力派軍閥消滅兼併或者在國民政府成立後改旗易幟直到新中國成立才被徹底消滅。

    北洋系軍閥主要分為直系,奉系和皖系三大軍閥。直系最高長官是馮國璋,因為老家在河北省,舊時稱作直隸省,因此其下屬軍官皆稱為直係軍閥。直係軍閥先後主要首腦為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孫傳芳。最開始掌控河北,江西,湖南,山東,江蘇等省份,後來擊敗了皖系軍閥後,將皖系地盤兼併,基本上掌控了除地方軍閥控制的地盤外關內所有的省份。

    奉系軍閥最高長官是張作霖和張學良,主要掌控東北三省,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後,地盤延伸到河北,山東,江蘇和安徽。因為起家在奉天,即今天的瀋陽。所以其部隊稱作奉系軍閥。

    皖系軍閥最高長官是段祺瑞。因為在辛亥革命時期帶部隊逼清帝退位,後來反對袁世凱稱帝,平定張勳辮子軍復辟。三次使中國建立共和制度,歷史上稱其為"三造共和"。皖系軍閥一開始控制著陝西,河南,安徽,浙江等省份,後來直系和奉系聯合將皖系擊敗,關內徹底由直系掌控。

    皖系覆滅後,直系和奉系又進行過兩次戰爭,第一次直系勝利,第二次奉系勝利,直系被擊敗後,張作霖入主中南海。在北伐戰爭開始前,中國最大的三個軍閥就是奉系張作霖,直系吳佩孚和直系孫傳芳。三人掌控著東北,華北,華東和中原所有的省份。直到北伐戰爭,孫傳芳,吳佩孚被北伐軍擊敗,張作霖退守東北,在路上被日本人炸死,再後來,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其餘各省份軍閥包括奉系張學良紛紛改旗易幟,軍閥混戰時代才算結束。

  • 20 # 齊君

    北洋軍閥時期是中國近代以來,比較非常亂的年代,祖國大地被分離,群雄割據,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比如熟知的奉系、皖系、直系、等等互相攻伐,人間生靈塗炭。同時又有外華人插手中國內政,比如日本和蘇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所以當時實在是太過混亂,一句二句根本說不清,總之亂就完事了。

    袁世凱稱帝失敗以後,內部開始分裂比如皖系直系和奉系,他們是面和心不和誰都想當老大。而中原軍閥更是數不勝數,比如山西的閻錫山、楊虎城和馮玉祥控制著山西和察哈爾,桂系軍閥和川系軍閥、滇系軍閥派系更加混亂。雙方為了利益,時常都是明爭暗鬥,對於國家來說損失極大。甚至可以成為中國近代的“黑暗時代”

    同時國民革命政府成立,組建北伐軍討伐北洋軍閥,當時國民革命軍深得民心,連戰連捷、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等強大勢力。同時由於張作霖被日本人殺害,張學良改旗易幟接受中央國民革命軍直接領導,完成了名義上的統一。實則還是暗流湧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薩達姆的反人類罪行體現在哪裡?你如何看待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