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歷史天平
-
22 # 歷史小俠客
滿清王朝被推翻後,袁世凱的北洋軍閥集團首先奪取了革命的成果,並以第二次革命為契機,進入長江流域,控制了全國大部分地區。然而,袁世凱復闢失敗病逝後,北洋集團分裂
皖系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出任了國務總理、陸軍總長,成為名義上的北洋集團首領。因為段祺瑞在北洋集團中地位高,聲望高,加上控制了中央政權,因此很多北洋集團的要人和軍頭都依附於他。而段祺瑞是安徽人,所以以他為核心的這部分北洋就被稱為皖系。
直系
袁世凱死後,馮國璋不願隸屬於段祺瑞,於是召集江西督軍李純、湖北督軍王佔元結成同盟,馮國璋是直隸人,所以聯盟也叫直系
在馮國璋死後,直隸督軍曹錕因為和段祺瑞矛盾激化,成為了反對段祺瑞勢力的核心。曹錕也是直隸人,所以以他為核心的這股勢力也被稱為直系,不過這個直系和馮國璋那個直系並沒有什麼歷史淵源。
吳佩孚
吳佩孚在鼎盛時期控制了湖北和河南,陝西的劉鎮華也依附於他。然而,不久之後,北伐軍北上,吳佩孚戰敗離場。
馮玉祥
陸建章在陝西戰敗後,馮玉祥的第16混編旅直接歸陸軍部管轄。直皖大戰以後,馮玉祥依附曹錕。但是,馮玉祥和吳佩孚的關係並不好,他們之間有時會發生衝突。
第二次直奉大戰,馮玉祥被段祺瑞任命為西北邊防督軍,他的部隊也被稱為西北軍。
孫傳芳
孫傳芳原來是湖北省省長王佔元的下屬。後來,他成為長江流域五省的總司令,控制了江蘇、浙江、福建、安徽和江西五省。他在北伐中被打敗了。
奉派
奉天派嚴格的說屬於北洋軍閥的旁系。其首領張作霖出身草莽,不是北洋新軍出身,開始只是依附袁世凱、段祺瑞發展。不過張作霖善於抓住機會,所以後來勢力日益龐大,控制了東三省。
在第二次直奉大戰擊敗直系以後,奉天派鼎盛時控制了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省。
晉系
是北洋軍閥的一個支流。閻錫山參加了辛亥革命,後來依靠袁世凱和段祺瑞長大。至皖戰爭後,閻錫山控制的山西成為一支獨立的力量。
然而,在中原戰爭中,閻錫山戰敗。最後,烏龜撤回了山西。
除了上述較大的派系外,北洋軍閥中還有許多半獨立的小軍閥。
-
23 # 魚知吾
先介紹一些北洋時期的主要軍閥集團
北洋軍閥(正統),由清末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發展而來。
毅軍(正統),由清末武衛左軍改編而成,依附於北洋軍閥。因蒙邊戰亂,入駐熱河。先後投靠皖系、新直系、國民二軍、奉系等,終因反覆無常,為奉系軍閥解除武裝,末任軍統米振標被扣押。
北洋皖系軍閥,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在1916年至1920年期間,實際掌控北洋政府。
北洋直係軍閥,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該派系首領大多出身直隸,並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
定武軍,毅軍分支,由薑桂題所屬江防軍十營發展而來。民國後,其首領張勳仍忠於清廷,所部均留髮辮,故該部亦被稱作辮子軍。
北洋奉系軍閥,北洋軍閥旁支,源於清末奉天舊軍,因首領張作霖是奉天(今遼寧)人而得名。奉系在直皖對抗中,穩步擴張,並多次染指中央。北洋後期,張作霖就任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北洋軍政權最後一個統治者。
◇奉系內部可分為新、舊兩派,新派內部又可分為陸大、士官兩派。而直魯聯軍李景林(黑龍江陸軍出身)、張宗昌(原直系將領)等部可視為奉軍旁系。
安武軍,由武衛右軍左翼(北洋軍及毅軍一部組成)擴編而成。曾多次與淮上軍和安徽革命軍、討袁軍作戰,為北洋軍的中堅力量之一。
北洋新直係軍閥,北洋軍閥嫡系分支,源於北洋第三鎮。馮國璋死後,曹錕成為直系首領。他先後在直皖戰爭、第一次直奉戰爭中擊敗皖、奉兩系,成功掌控北京政府。
◇新直系內部可分為保、洛兩大派,及馮玉祥、王承斌、齊燮元等地方實力派。
宏威軍,毅軍分支,由入豫參與追剿白朗起義軍的毅軍趙倜部發展而來。宏威軍長期盤踞河南,先後擁護袁世凱、段祺瑞、曹錕等人。
五省聯軍,北洋直係軍閥分支,源於東南地區以直軍為主的軍事同盟。浙奉戰爭後,浙督孫傳芳將隸屬於北洋軍政府的蘇、浙、閩、贛、皖等省殘餘武裝合編為五省聯軍。該部為直系後期最具實力的一支軍事集團。
直魯聯軍,北洋奉系軍閥旁支,源於直魯地區李景林、張宗昌部奉軍(非嫡系)。為共同對付馮玉祥的國民軍系,李景林與張宗昌合兵一處,將所部改稱直魯聯軍。該部為奉系內部相對獨立的一支武裝力量。
國民軍系,由新直系馮玉祥、孫嶽部及陝軍胡景翼等部組成的鬆散聯盟。該集團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發動政變,致使新直系戰敗。並透過大肆收編新直系殘部,迅速崛起。
◇國民軍系內部可分為一軍(馮玉祥派)、二軍(胡景翼派)、三軍(孫嶽派)等派。
濟軍,源於清末兩廣舊軍龍濟光部。辛亥革命後,龍依附於袁世凱,並積極擁護袁稱帝。護國戰爭期間,龍在滇桂護國軍和廣東民軍的軍事壓力下,被迫宣佈廣東獨立。袁死後,龍轉投段祺瑞,繼續與護國軍勢力為敵,終被擊敗,逃往海南島。
舊桂系,源於清末廣西舊軍陸榮廷部,護國戰爭後,陸控制兩廣,成為西南地區實力派。
滇軍,源於清末新軍第十九鎮,辛亥革命後轉為維護共和的力量,軍權先後為蔡鍔、唐繼堯等人所掌握。護國戰爭後期,唐大肆擴軍,除統治雲南,控制貴州外,還將滇軍派入四川,佔領地盤,掠奪財富。 護法運動期間,唐更是組建靖國軍,自任八省聯軍總司令,使滇軍的聲威達到頂點。
駐粵滇軍,源於護國二軍一部及滇軍顧品珍殘部。護國運動後,原護國第二軍入廣東的部隊改稱駐粵滇軍,該部遊走於雲南本部、舊桂系與革命黨之間,後擁護孫文。1921年冬,擁護孫文的雲南總司令顧品珍為回滇的唐繼堯擊殺,其殘部退往廣東,後分為楊希閔、範石生、蔣光亮等派。
陳炯明派粵軍:護國戰爭後,在孫文支援下,由廣東省長朱慶瀾撥出其親軍20營交由陳炯明統率,是為援閩粵軍。隨後援閩粵軍移駐汕頭,攻取閩南二十六縣,建立閩南護法區。陳炯明、許崇智等在閩粵邊境編練軍隊,於1920年夏回粵驅桂,將舊桂系的粵督莫榮新逐出廣東。後因政見不一,陳與孫文決裂。
許崇智派粵軍:1917年許崇智任孫文護法軍政府大元帥府參軍長,協助孫主持軍事,成為粵軍主要軍事領導人之一。1919年,援閩粵軍被編為兩個軍,許為第二軍軍長。陳炯明叛亂期間,其從閩南入粵討伐叛軍,又參加第一次東征,擊敗陳部主力。後受廖仲愷案牽連,為蔣中正排擠,所部被瓦解。
譚派湘軍:辛亥革命期間,湘督譚延闓因無直屬軍事力量,於是收留了一些外省參加革命,後因故離開回湘的官兵,實力初步成型。
程派湘軍:護國戰爭期間,同盟會成員程潛被護國軍總司令部任命為湖南招撫使,從貴州進入湖南,收復湖南大部,派系實力初步成型。
趙派湘軍:驅張(敬堯)戰爭後,譚派湘軍趙恆惕部得到發展,成為湖南最大的實力派。後因與譚延闓矛盾激化,遂發動兵諫,迫譚下臺。旋又設計消滅程派湘軍核心將領,獨霸湖南。
四川武備系:清四川總督岑春煊於1902年開辦“四川武備學堂速成班”,畢業生分配至四川新軍,逐漸成為川軍中上級軍官。辛亥革命後,該校畢業生尹昌衡、胡景伊先後掌握四川大權,更進一步安置和重用武備生,以至武備生幾乎控制川軍各級領導權,同時設有武備同學會以相聯絡。為當時川軍中唯一的軍閥派系。
四川九人團:20世紀初,中國第二次留學熱潮興起,為探求救國救民之道,熊克武、但懋辛等九人早年均留學日本東京,因都是同學、同鄉,過往甚密。在辛亥革命與捍衛民主共和的鬥爭中,九人如影形隨,久而久之,被大家稱為九人團。
四川實業團:1902年四川中西學堂與錦江書院、尊經書院合併,成立四川省城高等學堂。1905年四川通省師範學堂開辦。實業團成員主要來自這兩所學校學生以及四川教育界同盟會黨人。清末民初,這批人投身軍政界,成為長衫子軍人,佔據要津,從而形成了一支不可小瞧的軍閥力量。
四川速成系:為了建設新軍,1906年川督錫良開辦四川陸軍弁目隊。1907年川督趙爾巽開辦四川陸軍速成學堂。速成系的構成:一是四川陸軍弁目隊與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的學生,稱為老速成;一是四川軍官速成學堂的學生,稱為新速成。此外,還包括與他們有師生關係的軍人。
四川保定系:由川軍中四川陸軍小學、陸軍中學、陸軍預備學校三校升入保定軍官學校的軍人結成。1921年熊克武發起驅劉之戰,鄧錫侯、田頌堯、劉斌三個師戰敗退保寧,因三人為保定軍校同學,又同為劉存厚部下,加上當時同處困境,利害一致,遂結成以鄧錫侯為首的保定系。
四川軍官系:1912年3月13日,四川都督尹昌衡開辦四川陸軍軍官學堂,將原四川陸軍小學堂第四、五期學生全部轉入為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為了在軍閥角逐中,立於有利地位,四川軍官學堂的畢業生往往以同學相號召,互相聯絡,彼此照應,初步形成軍官系。
黔軍舊興義系:貴州護軍使劉顯世在護國運動後,集貴州軍政大權於一身,對內實行軍事統治,對外追隨唐繼堯向四川擴張,逐漸形成黔系軍閥集團。
黔軍新興義系:在舊興義系企圖進一步鞏固其在貴州的統治並繼續向外擴張的時候,以劉顯世外甥王文華為首的軍事集團——新興義系(黔軍少壯派)正在迅速崛起。1917年3月,王文華組建貴州陸軍第一師,自任師長。貴州陸軍第一師的建立,標誌著興義系“新派”的正式形成。
黔軍桐梓系:黔軍將領周西成透過在四川的一系列作戰,實力日益壯大,成為西南勁旅。後黔軍興義系內部出現分裂,貴州局勢不穩,周乘機擴張,一連拿下貴州大部地區,並在興義系袁祖銘等部出黔參加北伐期間,獨霸貴州。
黔軍銅仁系:桐梓系將領王家烈主黔期間,其妻萬淑芬,趁機干預政事,援引自己的兄弟子侄出任要職,在王的政權中形成了一個以萬為中心的銅仁人掌權集團。
晉軍,源於清末山西新軍第85標、第86標,在北洋時期穩步發展,借北伐、二次北伐戰爭佔據華北地區。
◇晉軍內部除閻錫山嫡系外,還有商震派(陝西陸軍出身)與徐永昌派(原國民三軍),以及在蔣介石、張學良支援下逐漸獨立的傅作義派。
鎮嵩軍,1912年,陝西軍政府實行裁兵減政,張鍅所部秦隴復漢軍裁減下來的數千人,多屬豫西人,被改編為豫西地方部隊,分駐豫西22個縣,因駐地靠近嵩山,故名鎮嵩軍。辛亥革命後,該派系,依違於各大軍閥之間,先後投靠革命黨、北洋、西北軍、晉綏軍,最後歸附於國民黨蔣介石。
陝軍,由陝豫刀客發展而來,參加過護國、護法、靖國等戰爭。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陝軍胡景翼等與新直系馮玉祥聯合,發動政變,組建國民二軍。另有一部(楊虎城等)加入國民三軍。國民黨時期,國民軍系各部殘餘併入西北軍系,後借蔣馮戰爭、中原大戰之際陝軍各部相繼獨立。
回馬,源於清末爆發的河湟回民起義。1872年,起義軍挾勝求撫,歸降朝廷。隨後起義軍被收編,重要頭目被封以官爵。此事件奠定了河州諸馬崛起的基礎。
◇回馬內部可分為寧馬(馬千齡之後)、青馬(馬海晏之後)、甘馬(馬佔鰲之後)三支。
新疆軍閥,以新疆舊軍為主發展而來,對穩定中國西北地區,有一定的貢獻。
-
24 # 哈哈欠為你違逆
我們都太膽小了,民國時不敢做軍閥,亂世裡不敢去起義,太平盛世不敢說愛你。
《申報》“時評”欄目曾評述說:“今之時局,略似春秋戰國時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對於各省,猶東周之對於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鬥,滇蜀不靖,猶諸侯相侵伐也。”這一時局出現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1925年5月,以五卅運動為起點,掀起了全國範圍的大革命高潮,1925至1927年的大革命規模宏偉,內涵豐富,與辛亥革命相比較,其不同點在於它廣泛而深刻地發動了工農群眾 它的革命物件是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 它是在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統一戰線的組織下進行的。
1926年6月,以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為目標的北伐戰爭開始。
(2015·新課標)1926年,有報紙評論說:“自從蔣介石抬出三民主義,大出風頭以後,許多人都覺得主義是值錢的,於是乎孫傳芳標榜三愛(愛國、愛民、愛敵),東三省有人主張三權(民權、國權、人權)。聽說四川有些軍人到處請教人替他們想個主義玩玩。”這種現象反映了當時民主思想已經成為社會潮流。
回覆列表
提起北洋軍閥不得不說起一個人,那就是袁世凱。袁世凱生於清朝年間,今河南項城人 ,北洋軍閥的奠基者,領導人。
光緒年間,清政府為了強國,改變軍隊的戰鬥力,光緒帝令袁世凱在全國招兵,在今天津小站的地方訓你,培養出請的人才。如馮國璋,段琪瑞,王士珍等。
軍閥也就是軍人以武力為靠山,自成派系的軍隊或集團。軍閥自古就有之,只不過名稱有點不同罷了。由於當時袁世凱的軍隊稱為北洋軍,故他的政府也叫北洋政府。後來北洋軍自然而然的成了北洋軍閥。
袁世凱死後,為了爭奪權力和地盤.他所領導的北洋軍,由於高階領導之間互相不服,不和。且無能力掌控北洋軍全域性,便逐漸分裂成三大軍閥, 且之間發生了大規模戰爭。
直係軍閥:也就是領導人大多出生於直隸也就是今天的河北人,且思想理念差不多自成一派的軍閥,代表人物有馮國璋、曹錕、吳佩孚、齊燮元、孫傳芳等。馮死後,曹‘錕、吳佩孚繼其首領之位。主要將領有李純、王佔元、蕭耀南、陳光遠、蔡成勳、孫傳芳等。主要割據在江蘇、江西、湖北三省。馮國璋原是袁世凱的親信將領.,北洋三傑之一。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直系曹錕、吳佩孚崛起,並於1920年7月聯合奉系軍閥發動直皖戰爭,擊敗皖系勢力,與奉系共同控制北京政府。當時時直係軍閥主力有18個師和18個混成旅。軍事勢力已完全控制華北、華東及中原地區。
皖系軍閥,北洋軍閥派系之一。以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段琳瑞一生清正耿介,頗具人格魅力,號稱“六不理總理,王要人物有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等。勢力範圍皖 ,魯,瀘,浙,閩,陝。袁世凱死後,皖系以北洋正統自居,操縱政局,聲勢顯赫。但好景不長,1920年7月直皖戰爭,皖系一敗塗地,一蹶不振,儘管後來段祺瑞又曾出山擔任“執政”,不過是有職無權。在北洋三大派系中,皖系最先興盛,亦最早衰敗。
奉系軍閥是北洋軍閥主要派系之一。因首領張作霖出生在奉天故稱奉系。1907年,清政府將東北地區改建奉天省、吉林省、黑龍江省三個行省,稱“東三省”。勢力範圍也就是三省。駐奉天省新軍為第二混成旅,1909年奉天軍隊改為中、前、左、右、後五路,統由巡防營務處節制,張作霖任中、前兩路統領。‘總倒戈直,皖兩大軍閥協同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