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人說關羽大意失荊州葬送了蜀漢,還有人是劉備為桃源結義兄弟之情草率伐吳葬送了蜀漢,也有人說是諸葛亮窮兵黷武葬送了蜀漢,到底誰對葬送蜀漢的破壞力大?
10
回覆列表
  • 1 # 風繼續吹437

    是天意,劉邦劉秀李世民朱元璋之所以能得天下最重要的一點是沒有實力相當的對手,而劉備的對手曹操孫權以及手下的謀臣武將個個都不是等閒之輩,實力本來就弱小的蜀漢集團又如何能逆天改命

  • 2 # 大浪拍米

    蜀漢的滅亡不能單獨的怪罪在某一個人身上,是一系列錯誤的決策造成的,從關羽敗走麥城開始,蜀漢接連犯下了許多致命錯誤,直至最終的滅亡

  • 3 # 掌樂人生說歷史

    有因必有果,如果非要說誰的過錯最大,那肯定就是關羽了,如果不是關羽貪功冒進的攻打襄樊,這個悲劇很可能就能避免,其實漢中打下來以後主要是用於防禦的,真正大展拳腳的地方是荊州,關羽再等幾個月,劉備休整好了,就應該會派謀士或大將來協助關羽,到那時候勝算要高的多,按照歷史的發展,220年正常死亡的大人物非常多,曹操,呂蒙,夏侯惇,法正,這時候一流的君主,大將,謀士都在蜀國,局勢一下就明朗了,有關羽,張飛這樣的絕世猛將開路,諸葛亮出謀劃策,一統天下,指日可待。我個人認為,關羽出兵的時機或者個人軍事謀略都是沒問題的,主要還是天意,如果曹仁沒有拼命的堅守,讓關羽攻下了襄樊,或者東吳不偷襲,又或者劉封幫忙或者糜芳不投降,估計結果會是另外一個,唉,都是天意,張飛的死也是天意,大漢四百年也確實該亡了。

  • 4 # 騰翔居士

    蜀漢滅亡的根本原因是諸葛亮的戰略規劃問題。根本原因在諸葛亮。

    曾經毛主席就認為諸葛亮必敗的原因是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毛主席之所以說諸葛亮“其始誤於隆中對”,是因為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到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乍一看,荊州、益州兩路出擊是一個頗有誘惑性的方案。但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劉備軍團更加失去兵力上的優勢。“隆中對”實施的結果便是,關羽所鎮守的荊州被孫權軍團偷襲得手,而且關羽父子也命喪孫權手中。可以說,蜀漢衰亡的禍根在於“隆中對”。

  • 5 # 張翼遠

    三國中最先滅亡的是蜀漢政權。公元263年,鄧艾一路勢如破竹,連克江油和綿竹,直抵成都。後主劉禪眼看大勢已去,讓人將自己捆綁起來,親自到鄧艾軍前請降。葬送蜀漢的千古罪人哪位?

    蜀漢政權在建立的前半段,一直是按照諸葛亮為劉備制定建國方略《隆中對》執行的,先取荊州,再取益州,劉備從此有了立身之本。可惜後半段出了岔子,按照諸葛亮的計劃,等到機會成熟時,分別從荊州和益州派兩路大軍夾擊曹魏,就可平定天下,可就在關羽攻擊樊城的時候,他被盟友孫權在背後捅了一刀,大意失荊州。劉備急於搶回荊州,以至於有了夷陵之戰的慘敗,蜀漢的精銳部隊在這兩場大戰中損失殆盡。此後,任憑諸葛亮有通天的才能,也回天乏術。

  • 6 # 文商達人

    魏、蜀、吳三國歸晉,這是歷史結局。

    劉備,賣鞋賣席子的小販。

    關羽,負案外逃的罪犯,賣豆子的小販。

    張飛,賣肉的屠夫。

    諸葛亮,耕讀之家,自學成才,終究還是個讀了幾句書的作田人而矣。

    姜維,後生小輩而矣。

    按如今的話講,幾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老百姓,憑著一身武藝,趁著大漢天下大亂這個風口,才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四處投靠有權有勢的大佬,並小心翼翼地跟班站隊,求取功名,也不是一帆風順,劉備至不惑、天命之年尚還惶惶如喪家之犬,顛沛流離,四處依附投奔別個呢。

    哥們一直抱團取暖,也確實智勇雙全,後來闖出了一些名聲,傳之天下諸侯耳畔,才漸漸地有了立足之地。並遍訪謀世運兵之高手,找到了名實相符的臥龍、風雛等一批謀士,實際上就是一夥耍嘴皮子玩腦漿子的閒人而矣嘛。

    能借到荊洲、搶到川蜀,開彊裂土,三分天下而擁其一,且還能坐得住蜀漢天下近百年,己算難能可貴了啊。

    關羽的目空一切、驕傲狂妄與好大喜功、不聽排程而失了荊洲、敗走麥城、死於呂蒙刀下,壞了弱弱聯盟(孫劉聯盟:因為孫劉名義上仍然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魏的下級:三國自立之前,孫劉是大漢天子的臣屬、曹是大漢天子的丞相,三國自立至三國歸晉這一階段,三個國家都做賊心虛,實質上都是亂漢奸賊,叛國自立,那就無所謂誰聯合誰來滅誰啦,但關羽待吳、攻魏,似乎都是以荊洲之力私人獨擋一面,蜀漢劉備、張飛、諸葛亮似乎從來沒有與關羽共同以一國之力來處理吳、魏之事,他們還在忙著收馬超、治蜀地的內政事務呢。)

    所以說,關羽以一人之力單挑吳、魏兩國,還目空一切,敗走麥城又誤虛榮,不願赴蜀地謀長計,反而愧疚而枉死。

    這就是平民階層打拼出來的人固化的驕狂,短視、狂妄、虛榮、臉皮薄,關羽一死謝天下慰其虛面子了,苦了蜀漢伐吳傷了國本,徵魏力不從心,諸葛亮小肚雞腸,不敢用人,不能容人(如魏延),也不培養革命事業接班人,蜀漢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姜維有心殺賊、無力迴天。蜀主,諸葛亮不重點培養教育,阿斗只能做個庸人,而絕對沒有能力當君主。

    所以,蜀漢是傳奇,可以告慰平民鬥士。蜀漢之滅亡,劉備、張飛、關羽、諸葛亮、姜維等均有責任。責任最大是誰,並不可一言而論,說來話長!

  • 7 # 怪人怪感

    千古罪人真的談不上,先分析下他們分別對此造成影響:

    1.諸葛亮和姜維伐魏

    伐魏消耗了太大的資源,可是諸葛亮師徒還是把這場仗打成了消耗戰(他們不想打消耗戰,可是沒打下地盤,就成了消耗戰),然後耗掉了自己大量資源,魏國因為本身比較富反而沒那麼大影響,導致後來蜀國被滅的如此之快。至於姜維詐降,個人感覺意義不大。

    2.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

    首先,從借荊州不還開始,蜀和吳就沒有繼續同盟的餘地了

    然後是伐吳,損失兵力不小,但最重要的是把自己搭在白帝城了,這一死,當時蜀的朝廷很亂,分劉備的老人,劉璋的人,還有少部分馬超的人,三夥勢力,劉備並沒有完全整合好不說。給鞠躬盡瘁的諸葛亮一番感人的託孤,直接導致了諸葛亮死而後己瘋狂伐魏,所以諸葛亮全部的鍋劉備來背。

    設想,劉備要是沒領著10幾萬大軍送人頭,他就能多活幾年,諸葛亮也不會急著六出祁山把自己折騰死,再養幾年,然後多10幾萬大軍的諸葛亮不敢說滅魏,但一定能打下比六出祁山強很多的戰果(雖然傳到阿斗手裡邊沒多大區別)

    3.劉備伐吳的原因是因為關羽死了,難道關羽背鍋?

    其實關羽是最冤枉的,都說關羽大意失荊州,可是當時的情況是魏,吳把關羽夾著打,關羽不去打樊城,荊州就守不住,關羽領夠兵打樊城,荊州就會被呂蒙偷,幾乎是無解的。

    而且計謀上關羽水淹七軍,又怕麻藥傷腦子,刮骨療毒,表現的已經非常驚豔了。

    所以,這個事情怪馬超,馬超要是支援快點把呂蒙截胡,關羽還有救。

    可是話又說回來,本人沒記錯的話,封五虎將的時候關羽曾當著馬超的面表達了對他的不滿,大致的意思是張飛是我老弟,趙雲跟我們混這麼久了也是我弟弟,黃忠取拿下了半壁西川,你算老幾配和我們站在一起?

    恩,,所以說,就這麼回事吧,沒法去判定誰的問題更大。

  • 8 # 天山月3

    客觀地講,蜀漢的滅亡正應了《三國演義》開篇之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經典總結。蜀漢亡後三年司馬炎篡魏,美其名曰禪讓,晉代魏,魏亡。十五年後,公元二八零年,″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吳亡。前後十八年,鼎足稱雄,獨霸一方的三國壽終正寢。因此站大背景下看這個結局的發展也符合了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至於提到蜀漢的滅亡誰應負主要責任,竊以為蜀漢建國雖短,前期人才薈萃,所謂"臥龍、風雛,五虎大將皆甘受劉備驅使。蜀漢四十五年立國也無大奸大惡腐蝕國體,主觀上欲亡其國的尚無罪魁。但有兩次重大錯誤失策,削弱了蜀漢的實力。先是由於關羽的剛愎自用,驕傲無智,犯了戰略上的錯誤,致使失卻荊州,兵敗被殺,使蜀漢走向了弱勢。再就是劉備伐吳遭受大敗,更使得蜀漢再衰三竭,人才凋零。因此二人要對蜀漢的早亡負有一定的責任。諸葛亮治國有方,忠心可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蜀漢的貢獻最大。姜維幾伐中原也是秉承了先帝的立國之本和諸葛亮的遺志無可厚非。因此,蜀漢的滅亡不應算到某一個人的頭上。只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 9 # 上善若水36526

    真要論葬送蜀漢政權是誰,的確是難以將如此“高帽”戴在哪位頭上的。

    關羽,伐魏時機未到?不盡然!丟失荊州的確是讓蜀漢進退失據,但假如關羽成功佔取襄陽、樊城,結果會如何?不言而喻!

    劉封、孟達部如果能鼎力相助,關羽拿下襄陽、樊城不是沒有可能的事!如果關羽在短時間內佔領襄樊的話,東吳孫權還有機會奪回荊州嗎?有機會也要掂量掂量!

    蜀漢江山的衰敗,於關羽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諸葛亮,自出隆中始,對漢室江山忠心耿耿,輔佐先主從一無所有到三分天下,步步如履薄冰,對內對外,未曾有失漢臣志節。嘔心瀝血幫扶後主劉禪,尊為相父,也不曾有過僭越失儀之處,最終算是累死在五丈原。

    所以,蜀漢興於孔明,敗亡之責無從談起!

    姜維,本屬降將,歸於蜀漢之後,盡心盡力的為國出力,再無二心。姜維得諸葛亮竭力薦舉,為報知遇之恩,九伐曹魏,雖然無功而返,但其心可昭日月!

    憑良心來講,姜伯約一個打工仔,能夠死心塌地的為劉老闆拼命,蜀漢成,其功千古!蜀漢敗,其名千古!

    劉備,從一個身無分文的屌絲,逆襲成為漢室江山的延續者,歷來都是倍受爭議的人物。

    如流浪者般四處奔波的“大漢皇叔”,武有萬人莫敵的猛將關羽、張飛衝鋒陷陣;文有“得其一人可安天下”的臥龍、鳳雛運籌帷幄。可謂是上天眷顧垂憐!

    劉備以諸葛亮的“隆中對”為戰略指導方針,完成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態勢。然而,關二爺丟失荊州,命喪黃泉!漢昭烈皇帝既痛心桃園結義,誓同生死的二弟,又不甘伐魏基地荊州的喪失,不顧“隆中對”最為關鍵的一點:“結好孫權”!

    以吳、蜀的國力,根本就沒有可能抗拒曹魏的勝算!“結好孫權”才是基本國策!

    曹魏篡漢而立,是為天下漢臣之公敵,因私仇而忘公憤,是為不智!伐吳等於砍自己的腳!

    既然一定要給蜀漢敗亡強加一個罪人的話,那麼,在下認為,正是蜀漢政權的老闆,漢昭烈皇帝、劉備劉玄德,早早就將蜀漢的墳墓挖好了的!

    蜀漢江山,成也劉備!敗也劉備!

  • 10 # 蠡水窮桑

    家喻戶曉的隆中對為顛沛流離的劉備指明瞭奮鬥目標和前進方向,三顧茅廬亦成了流傳千古的求賢佳話。對於謀士,其實在劉備就徐州而得豫州刺史之職時,就得到過一位,那就是為大魏制定九品中正制大名鼎鼎的陳群。然而為了得到徐州,劉備沒有聽從陳群合理的建議,致使人才離去。從此出就可以看出劉備的短視以及人才策略上的幼稚。看曹孫劉三家,曹操有求賢之詔,孫權有登賢之館,而唯獨劉備一生未有一明確的人才策略,有的僅僅是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撿了荊益二州的漏。應該說劉備並得那麼的求賢若渴,這從對待龐統的態度上亦可以看出。其根源或許是因其不喜讀書的緣故。同時代的曹孫二人皆是讀書高手,而歷代成就大事者,亦多在書中汲取力量,如劉邦雖厭煩儒生,但卻有一個通天知地的張良為師,朱元璋開始是目不識丁,但單幹時就已經開始手不離書的學習了,更不用說近代之曾國藩,新中國締造者毛主席了。這些例子都說明了書籍的重要性,而劉備不喜讀書,雖有大志,卻在眼界目光上都要遜色一籌。這也是劉備前期被吊打的緣故。不讀書,目光短淺,人才政策失誤,直接決定了其事業的高度和質量。這是第一點,即領導的基本素質。

    第二,戰略方面看諸葛亮的隆中對可謂完美。而劉備亦是按此而行,遂有荊益。然而,隆中對之策亦有亦有不足,其一是荊益二分,難以協調,偏師孤軍難以成功。其二對盟友的依賴度太高,以致盟友背叛後被封鎖一隅。其三蜀地進難出亦難,可以獨立稱王,難以進取天下,劉邦之所以能的天下,乃是由於暗度陳倉,一舉而得關中,方才能的天下。可以說西蜀乃關中之益,是關中的大後方,是物質之源,然而有西蜀而不能有關中,則是自守之勢,難有作為。第四將勝敗寄希望於敵人之手,亦說明其只能成鼎立之業,一統則近乎不可能。這是戰略上的。在實際操作上,應該說劉備若能先取漢中,與西涼相守望,則關中之地且有一線之望。然而劉備心急得西蜀,不借劉璋之勢以滅張魯,反而反噬劉璋,以至於張魯寧投曹操,不盡劉備。曹操得漢中,劉備先機盡失。而龐統之亡,或與此有關。

    第三,看益州,本身就是本地勢力與外來勢力矛盾叢叢,劉備如蜀,更是增添了這一矛盾。劉璋不能擺平,劉備也擺不平,至於諸葛亮也只能透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頻繁的發動戰爭來轉移矛盾。其後繼者姜維不察諸葛本意,九出岐山,終將西蜀國力耗盡,矛盾激化,不亡何待。

    第四,關羽之失荊州,看是大意,實質是必然。無論誰守,無論發動不發動襄樊戰役,荊州都要失的。荊州處東吳上游,都東吳威脅太大,讓孫權坐立難安,對於其而言荊州是所在必得的。這種源於地緣政治的矛盾,是非常難以化解的。盟友成敵,曹操更是敵人,以一敵二,且都是強敵,試問誰能守得住。

    第五,劉備最終的失敗亦是不得不敗。不敗則荊州集團無法安撫,除非他有能力一戰而下荊州。但是在他沒有謀士的情況下,是難以取勝的。

    第六,益州的內政問題。諸葛重法,實是不得已而為之。然而,這法只是治理上的法,而非秦朝之法政。這種治理上的法,實質上還是走的世族政治。這一點上,要比曹操差的多。而且沒有配套的人才政策,人心又不附,又怎能真正的強大。

    綜上所述,蜀漢之亡,亡於先機盡失,亡於制度落後,亡於內部矛盾,亡於無先見之明,亡於大勢之失。並非簡單的個人因素。

  • 11 # 老夥計162720415

    四位都不是,但也不同程度上加速了蜀漢的滅亡。關羽如堅持東聯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蜀漢將多存幾十年;劉備如不先伐吳報仇,或者拿回荊州就不再進軍,蜀漢也將多存幾十年;孔明審時度勢不堅持北上伐魏,堅守漢中蜀漢同樣也多存幾十年;姜維跟隨孔明多年,深知北伐無望,可還明知不可為並且繼續為之,也讓蜀漢少存幾十年。總之,四位都是政權的建立者維護者,也同樣是政權滅亡的推擁者。

  • 12 # 大志遠思想空間

    說蜀漢興於誰,葬於誰?只能說興於群雄,葬於時代。人們經常說,英雄起於亂世,其實正好說反了,而是亂世有了英雄,英雄造就了亂世。

    三國英雄輩出,一個比一個厲害,所以亂世紛爭。後有更厲害的英雄,曹操孫權劉備,成就三分天下,也是人們愛看的時代故事。

    劉備曾感嘆,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不太英雄的劉表,要殺掉劉備,至少萬分提防,更讓英雄無用武之地。

    三國鼎立之後,人們都在等,等哪一方沒有英雄了。然後蜀漢先沒有英雄了,然後先滅亡了。然後曹魏英雄倒閣向了司馬家族,然後曹魏沒有了,然後滅掉了東吳,天下一統。

    所以,是英雄寫歷史,而不是歷史寫英雄,這就是英雄的歷史觀。

  • 13 # 濤聲依舊3833

    無所謂葬送。

    天下自古無定主,有德人據之。

    魏蜀吳三國之中,蜀國本就是弱國,能夠偏安一隅是因為三國相互制衡的原因 ,當這種平衡被打破,最先倒黴的自然是最弱小者。魏國佔據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魏國休養生息以後迅速強大,改變了自赤壁之戰以後一蹶不振的軍勢,打破了三國鼎立的國力平衡,形成了一頭獨大的局面。這時候,魏國就可以一方面震懾東吳,使其不敢妄動,另一方面出兵蜀國,置其於死地。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以蜀國滅亡是形勢索然,無所謂誰知過也。

  • 14 # 肉郎阿漆

    尼瑪,又不是外族入侵有必要升級到“千古罪人”?想黑也太不理智了吧!那我也問,誰是曹魏滅亡的“千古罪人”?是曹操還是曹丕還是曹爽?

  • 15 # 桃花源龐永海

    我個人認為劉備負主要責任!關羽剛愎自用,能守住荊州那麼重要的地方嗎?南郡和公安的守將與關羽長期不和,劉備卻沒有采取措施!明知關羽有勇無謀卻不給他配備一個好軍師,還授予他專征之權!

  • 16 # 一棵樹1650

    劉備用錯人,關羽,馬超適合進攻作戰,偏用來守城!打下漢中,應該直接打祁山,陳倉,寶雞,建一個大城。如果蜀國多一些精力在關隘,險要之地建城把守,更好。仗打的太多了,內政沒有修好,有的人不殺掉,留著背後搞鬼!霍戈,羅憲沒有破格提拔起來,留著不用。姜維多年征戰,不總結下失敗的原因,也不留一手,萬一失敗了怎麼辦?哪裡重點防守~~都沒有。蜀國小人太多,普遍心胸狹窄!

  • 17 # 史海泛舟擺渡人

    蜀漢是典型的先天不足,後天畸形,蜀漢自始至終都沒有具備過一統天下的實力,即使是關羽丟失荊州前,蜀漢仍然是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個勢力。蜀漢想要徹底的翻盤,必須要有一個韓信一樣的人物,然而蜀漢卻一直沒有這樣的人物。關羽、劉備、諸葛亮等人都曾經為了蜀漢的發展努力過,只是三個人的努力都以失敗告終。

    在劉備攻佔漢中之後,蜀漢到達了全盛時期,這時候的蜀漢佔領了益州的大部分土地,荊州的一小部分土地,實力和東吳不相上下,但是和曹魏對比仍然有巨大的差距。同時期的曹魏佔領了北方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九個州,還佔領了部分的揚州、荊州、益州,綜合實力遠勝於蜀漢。

    為了改變這一局面,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想要奪取曹操控制的襄陽地區,趁機攻佔中原。關羽在襄樊之戰前期進行的非常順利,水淹七軍生擒于禁,一時間“威震華夏”,曹操都想要遷都躲避關羽的鋒芒。

    然而在關羽一路凱歌的時候,孫權卻從背後偷襲了荊州,關羽和徐晃交戰失利,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呂蒙對關羽的軍隊使用了心理戰術,關羽的軍隊逐漸潰散,關羽在突圍逃走的時候,在臨沮被孫權俘虜,慘遭孫權殺害。

    關羽“威震華夏”是蜀漢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一次機會,但是關羽的軍隊人數不多,孫權背棄了孫劉聯盟,蜀漢最終痛失了這次機會。

    關羽遇害後,劉備仍然想要完成一統天下的偉業,為了完成畢生心願,劉備帶領軍隊東征孫權,想要奪回關羽丟失的荊州。劉備的東征計劃並沒有太大的問題,蜀漢的國力弱小,不奪回荊州就沒有任何翻盤的機會。

    然而劉備在夷陵之戰被陸遜擊敗,蜀漢的國力本來就弱小,劉備一戰便損失了蜀漢4萬精銳。夷陵之戰結束後,蜀漢的國力更加衰弱,實際控制區域僅限於益州的中部和北部。

    在經歷關羽戰敗和劉備戰敗的雙重打擊後,諸葛亮接手了蜀漢的爛攤子。諸葛亮先南下平定了孟獲的叛亂,隨後開始了持續六年的北伐。諸葛亮北伐時期,蜀漢的國力已經十分衰弱,諸葛亮能夠用極少的兵力,掌握戰場的主動權,他的用兵水平的確非常高超。

    諸葛亮數次北伐中原,消耗了曹魏的國力,卻沒有改變蜀漢的處境。在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和曹魏進入了十多年的和平發展期。

    到了姜維掌權的時候,姜維先後十一次北伐中原,每一次都徒勞無功。姜維時期的蜀漢已經十分的弱小,在姜維進行第十一次北伐後不久,曹魏便發動了對蜀漢的大規模進攻,蜀漢最終亡國。

    蜀漢之所以會滅亡,根本原因是蜀漢的國力不濟,不管是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劉備發動夷陵之戰,還是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姜維十一次北伐中原,他們的本質目的都是為了改變蜀漢的困境。只是蜀漢的硬性條件太弱,無論是這些人怎麼努力,都沒能改變蜀漢的困境。

  • 18 # 9紫氣東來

    葬送蜀漢的應該還是劉備本人責任最大,偉人曾點評過劉備用人就決定了失敗的命運,感情用人,以所謂的結拜兄弟為核心,並非理性用人,團隊有團隊的章程,規矩,制度,必須認人為賢,認人為親哪有不敗之理,團體怎會壯大。

    劉備難道不知關羽的性格,關羽武藝不錯,但性格孤傲,又與盟友關係不好,說白了不是一個合格的軍事將領,更不應該去守荊州,而已有過被曹操打得全軍覆沒的歷史,當過俘虜,還有什麼值得驕傲的,葬送荊州責任必須由劉備,關羽共同承擔。

    說功過,關羽一人一生沒能力取荊州,他一生的功勞不到他犯的錯五分之一。(荊州城和三萬多將士的生命,破壞了蜀漢的總體規劃)。

    二像張飛這樣的人是有點蠻力,可當敢死隊隊長,但不能作統軍大將,兇酒,鞭打下屬,感情用事,酒醉丟失城池,按軍法要殺頭,免職,降職,劉備放縱不用紀律,軍法約束部下,結果呢?讓自己的部下割了腦袋,你說這是什麼事,死得輕如鴻毛。這些毛病都是劉備慣出來的,自食惡果。張飛是聽話的,他不是關羽,主要劉備分工不適當。

    諸葛亮能看出來,又不敢得罪劉備,關羽,裝老好人,用哄,騙的辦法事處理事情,馬超本來武藝高強,便說比不起他關羽亂扯犢子。勸劉備稱帝,這也是諸葛亮的瘦主義。本來蜀漢剛入益州很困難,還要大興土木建府邸,皇宮,這不是要滅蜀的前奏嗎?

    葬送蜀漢的責任排名:劉備,關羽,孔明三個責任人是無可非議的!!

  • 19 # 湘子177

    我認為按順序來首先應該是劉備、諸葛亮,姜維只不夠是諸葛亮的尾巴。三足鼎立之後,本應該發展經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而劉備急功近利,關羽死後,打著為弟報仇的旗幟進攻東吳,致使火燒連營,國力大減。使自己命歸九泉。這時大權牢牢歸諸葛亮掌握。諸葛亮比先主更甚,急功近利,不顧李嚴等有識之士的反對又大舉北伐。六出祁山,幾十萬將士疲於奔命,至使國內空虛,國力大減,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 20 # 閒話歷史君

    首先,我覺得沒有罪人,這點必須澄清。沒有劉備、關羽、諸葛亮哪來的蜀漢,都是開國元勳。

    關羽:關羽和劉備結義後,忠心耿耿,出力很多,是老劉第一心腹之人,手下第一大將。劉備入川,讓關羽留守荊州,就可以看出關係不一般。至於大意失荊州,只能說我們習慣了以成敗論英雄。最起碼戰爭初期,關羽戰果輝煌,水淹七軍。斬殺龐德,收降於禁,威震華夏。連曹操都嚇得差點要遷都了。打仗必然有輸有贏,必然有風險,這點孫子早就告訴我們了。如果說關羽太冒險,到了諸葛亮北伐,有人又說他太保守,不用魏延出奇的計策。試想一下,如果佔領了樊城,同時保住了荊州,那關羽就成了傳奇,估計活著就得封神了。綜合當時的形勢,應該值得一搏。只是關羽的失敗,引發了後面一系列的影響。

    劉備:從一個普通百姓,失敗N次,熬了多年,看別人臉色多年,成為一代帝王,三個字“了不起”。作為開國皇帝,和罪人不沾邊。至於扯上關係,是說執意攻打東吳,被陸遜所敗吧。其實,老劉也是被逼的。丟了荊州,就只剩蜀地了。他清楚的知道,如果安於現狀,蜀國必死無疑,絕不是為了結義兄弟報仇。作為建立人,還是由自己解決,難道留給那個不成器的兒子麼?已經60多歲了,時不我待啊,必須賭一把。有此拼搏之心,配得上曹孟德的英雄二字。

    諸葛亮:隆中對為劉備確立了路線圖,輔佐劉備搞內政外交,蜀漢建國立下了不朽功勳。等老劉掛了,兵也敗了,荊州也沒了,內部還有派系,怎麼辦?對外只能和東吳和好,對內搞內政,拓疆土。聯吳抗魏,多次北伐,極大的消耗了國力。諸葛亮作為蜀漢實際掌權者,當然知道國力已經不堪重負。可是諸葛亮和劉備的困境是一樣的,不搞一把,早晚死。搞一把,興許成功了呢?

    姜維:到他開始表演的時候,其實大勢已去。諸葛亮奮鬥多年,消耗那麼多國力都沒折騰個所以然,指望他就太過分了。而且姜維頂多算個將領,遠離政治中心,作用有限。蜀漢的亡國和他的關係真的不大。最後遊說鍾會反叛,還想做最後一搏,算對得起蜀漢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周星馳是如何走向影視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