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史研

    蜀漢成於劉備,也敗於劉備。關羽,諸葛亮,姜維都不過只是劉備的手下而已,按照我們現在說的話就是替老闆打工的人,一個企業真正的衰敗在於老闆。蜀漢是劉備的天下,最後造成蜀國的衰亡,也只有劉備一人而已。

    關羽為蜀國披荊斬棘,最後卻丟失性命

    關羽是劉備的結拜兄弟,在桃園的時候,他和關羽三人就拜過天地。誓死要同生共死,一起共享榮華富貴。關羽一直把劉備說的話當做真的,並且一直努力的做了下去。劉備也一直把關羽當做好兄弟,甚至都比自己的兒子還要親。至少劉備當年差點摔過劉禪,而從來沒有打罵過關羽。

    關羽有萬夫不當之勇,可以說是蜀國第一大將。在劉備手下兢兢業業的在做事情,一直都在為劉備考慮。還曾經勸說過劉備要殺掉曹操這個人,以絕後患,可是劉備不同意。

    建安元年(196年),劉備被袁術、呂布夾攻,丟失徐州,關羽便跟隨劉備一起投奔曹操。後與曹操許田圍獵時,關羽勸劉備殺掉曹操,但劉備此時認為當時的曹操是要匡扶漢室的,覺得殺了他可惜,於是不從。

    到了後來,曹操逐漸的發展了起來,關羽的目光果然是正確的。劉備因為衣帶詔事件洩露了,本來是想要除掉曹操,然後興復漢室,就是因為曹操已經危及到了他們,他們想要除掉曹操。可是現在曹操已經羽翅豐滿,而且已經被曹操發現了他們的意圖,最後劉備跑了出來,可是關羽卻留了下來。可見這一件事情是劉備犯了多麼大錯誤,要是曹操已經死了,估計劉備想要奪得天下的機會就又大大增加。

    到後來劉備建立了蜀國,關羽一直都在為劉備拼命地打下江山,就算當初曹操用高官厚祿去想留住關羽也沒有做到。關羽因為荊州失守了,然後敗走於麥城。最後被呂蒙斬掉了頭顱,剩下的事情就不關關羽的事情了。

    諸葛亮再造蜀國

    至於諸葛亮,則是在劉備手下託孤。面對當時的形勢,諸葛亮能夠將蜀國殘留這麼多年,可以說是對蜀國有再造之功。

    想當年,諸葛亮只是一介草民,而劉備是皇室宗親。劉備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不惜三顧茅廬,最終贏得了諸葛亮的好感。諸葛亮跟隨劉備打天下,為劉備出謀劃策,為蜀國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但是很多時候劉備都沒有聽諸葛亮的話。雖然當年劉備對諸葛亮那麼好,但是在劉備心目中,諸葛亮只是一個臣子而已。大的事情還是劉備說了算,只要劉備認準了一件事情,諸葛亮也沒有辦法阻止。

    蜀國最終滅亡的一戰就是伐東吳。本來當時蜀國的國力還是非常強大的,只需要繼續發展起來,必定是能夠爭奪天下。可是因為關羽的死,再加上張飛被別人割去了頭顱,這個讓劉備非常的生氣,不能夠隱忍下來。無論諸葛亮怎麼去說,劉備都要親自帶兵去打仗,可是最後的結果就是劉備損失了自己的精兵良將,自己也丟掉了姓名。從此蜀國再也沒有爭奪天下的資本了,最後還是靠著諸葛亮休養生息,才能夠讓蜀國苟延殘喘這麼久。

    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從後漢書上的評語中,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根本沒有犯什麼錯誤。反而是制定了許多措施,讓蜀國再次的繁榮起來。雖然最後多次北伐蜀國沒有得到天下,但是蜀國滅亡也不關諸葛亮的事情。

    姜維一直都在諸葛亮手下做事,諸葛亮對於姜維還是比較滿意。在他死後,姜維就一直在主持北伐,完成諸葛亮的遺志。在北伐期間,姜維一共取得了三次大的勝利,失敗了兩次,其中不相上下4次。從這些方面上看,姜維一直沒有對蜀國造成很大的損害。

    但是很多人是不同意姜維北伐的。許多朝廷大臣,還有宦官都想要阻止姜維, 可是姜維知道北伐是唯一能夠讓蜀國殘留的方法。由於諸葛亮死後,再也沒有人管束劉禪,劉禪變得昏庸無道。而當時的劉禪寵信宦官黃皓,讓這個宦官當權,朝廷頓時變得昏暗起來。這個宦官甚至想要取得姜維的軍權,這個讓姜維非常的氣憤。於是姜維想要殺掉這個宦官,可是劉禪不同意,因而得罪了這個宦官,他被迫只能逃出來一直北伐,鎮守在邊疆。

    可是沒過幾年,諸葛瞻戰敗之後,劉禪竟然投降了。當時蜀國還是有一戰之力的,姜維都一直在拼命抵抗,想要為蜀國爭奪一絲機會。但是劉禪命令姜維投降,姜維沒有辦法,只能投降了。可是姜維投降之後,其實還是對蜀國念念不忘,準備聯合當時魏國的將軍鍾會一起反叛,再次的興復漢室。可是他最後的努力是失敗了,就這樣因為反派失敗被殺,結束了他忠於蜀國的一生。

    姜維為蜀相,國亡主辱弗之死,而死於鍾會之亂,惜哉!非死之難,處死之難也。是以古之烈士,見危授命,投節如歸,非不愛死也,固知命之不長而懼不得其所也。

    後世對他的評價也是非常可以,認為他是一個真正的英雄,乃是後人我們應該學習的楷模。可惜面對當時的時局,雖有鴻鵠之志,也最終英雄慘死。

    蜀國滅亡的根本原因都是在於劉備身上。

    雖然蜀國是劉備一手建立的,但是最後也是毀在劉備身上,可謂是成於劉備敗於劉備。劉備面對很多次機會都沒有好好把握住,甚至失去了蜀國統一天下的資本,讓蜀國後期都受之於人。雖有諸葛亮和姜維殫心竭慮,那也不免落得蜀國滅亡的結局。

    故說:蜀國亡於劉備也!

  • 22 # 使用者9450977780495

    要說關羽的進取精神,和抓住戰機是主要,脾氣就是不和孫權鬧僵,也被不住吳國群體打算偷襲荊州。劉備箭在弦上只能發,和被迫不得不改變戰略,不然軍心不穩,吳態比魏弱點吧,雙方臉面早晚要翻的,吳要先壓著蜀,能讓他得逞麼,主要劉備敗在戰術上。吳蜀均不缺戰略,既便日後打勝曹也得最後兩家相爭不如藉機會先爭奪一個大勢力,再奪曹。諸葛哪?生前一直壓著曹軍打,屬生命長短問題。姜維麼,本就力不從心,武又不及鄧艾。是諸葛看他年輕有忠誠培養培養,也沒定他領軍。堡壘之破敗或形勢之迴轉來自內部爭鬥,是誰呢,是揚儀,為什麼:諸葛亮大慎重,圖完美,臨終不便說出誰領兵,沒確實把握。當年五丈原,一個按諸葛說的揚儀先走,魏姜壓陣,如內部分岐,也論不到揚儀出來領兵,還挑撥殺魏延,要從全域性看讓魏延回去得了,曰後再由後主定,也多少是諸葛的意思。另一個.發揮自主能動性,最好按魏延的意思,揚儀扶棺先回去,眾人也負起責任來,拒揚從中搗亂,繼續壓著魏軍打,有個統一的思想,再加上屯田秋收,試試魏延打法再說,沒準可行,至少是積極嘗試因素。當年魏國夏候淵戰死,郭淮就舉

    讓給張郃領兵。可是當時蜀情況屬魏延職務高,乃徵西大將軍,是揚儀不按諸葛與魏延說的先走避開矛盾,只想自家前程搞亂了中心意志,就是一切對外對曹兵搞統一。失去了最可能的機會

  • 23 # 宋光華的歷史天空

    哪有什麼罪人,他們都是被形式所迫而已。

    首先關羽出征荊州主要是為了緩解曹操征伐漢中時劉備一方的壓力!曹操佔據北方十州,連荊州也佔了三分之一,實力實在是太強大了,如果關羽安坐荊州不動,曹操可以糾集全部力量泰山壓頂將劉備大打敗,失去了漢中,蜀郡根本保不住,何談隆中對的戰略實現?

    劉備為何東征孫吳?關羽被殺只是一方面,畢竟義氣也是劉備的招牌,但是劉備主要還是為了擴充套件蜀國的生存空間!

    拿下漢中以後,蜀國的發展方向只有南北東三個方向,北面是涼州,雍州,一個比一個窮,而且北方是騎兵戰場,蜀國先天不足,去了也是找打,看看孫吳一輩子都被擋在大將以南就知道缺乏騎兵去北伐是什麼樣了!

    南方是南蠻,古代那裡就是地廣人稀的瘴戾之地,諸葛亮打孟獲也是為了後方安穩,指望南蠻產生效益純屬做夢!

    所以,曹操打不過,只能找孫權麻煩,藉口都不用找,拿關羽說事就行了!只可惜劉備忽悠人可以,打仗水平太爛,和孫十萬有的一拼!蜀國精華全部丟在了夷陵,大批後起之秀毀於一旦!

    到了諸葛亮時代,蜀國真的是到了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的滅亡時刻!

    劉老闆給諸葛CEO留下來一個大大的爛攤子!稱得上頂級謀士的就他一個!武將除了魏延,沒了!趙雲雖勇,但是不是方面之才,況且也老了。

    外部環境,曹魏是死對頭不用說,孫吳剛打了一仗,關係也是尷尬的很!

    內部更別說了,劉備集團是外來戶,是靠著軍事力量壓制著原本益州的地頭蛇們,劉備損失了至少二十萬青壯,已經不足以讓本地人低頭。

    如果不是諸葛亮太能幹,蜀國早滅亡了!六出祁山也是為了將全國力量集中起來,一方面去曹魏那邊借點糧食和人口,一方面則是對內部的壓制。以攻代守也是沒辦法。

    到了姜維時代,蜀國環境更惡劣!劉禪為了自己的權利著想,把權利一分為二,蔣琬之後,費禕為政,姜維領軍。此時朝廷內部已經不太平,最後費禕,一國丞相居然被刺殺身亡!可見內部鬥爭已經到了何種境地!

    再加上劉禪寵信宦官黃皓,連姜維這個大將軍都不敢回成都,蜀國已經陷入了衰亡。

    最後隨著鄧艾神渡陰平,劉禪投降,姜維也只能是迴天無力。

    蜀漢政權一開始就是無根之木,隨波逐流罷了,東漢末年,整個天下已經是士族的政權,曹魏被司馬氏替代,象徵性三國末世已經走到了盡頭。孫吳和東吳本土士族妥協,不斷內鬥,激烈的宮廷爭鬥,權臣暴君的互相廝殺也把東吳的國運耗費乾淨。只有蜀漢一直在堅持庶族地主和寒門政權,在開歷史倒車。

    比起魏吳兩國,蜀國逆流直上很不容易,關羽,劉備,諸葛亮,姜維都不是千古罪人,只是徒勞無功的悲劇英雄!

  • 24 # 白雲3498

    蜀國劉備諸葛亮關羽都是齊心協力打天下的人,沒能力打下才是正話,那個也沒有罪果之言。說明他們的對手曹操司馬懿智謀高上。

    劉備軍團憑弟兄關係掌兵權,關羽張飛在眾將官之上,嚴重製約了蜀國軍事力量向前發展,這可能是因果之一。關張能能一輩子,不能壓制了軍事人才發揮才能。

    當一個國家形成,就不能拿來當私有財產,萬事都由兄弟三人說了算,沒有大民主的框架怎麼不衰弱下去。

    大意失荊州關羽敗家失業,大報仇劉備自私行欲暴露。

    諸葛亮不顧蜀國瘦弱,多次窮兵討伐……

    蜀國不強誰之果?道出一堆閒話。

  • 25 #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愛之深責之切,這提問的朋友竟用了千古罪人一詞。這是恨不得劉備一統天下,而卻痛失好局的一種幽憤之情哦。

    首先關羽、劉備、諸葛亮、姜維,誰也不是千古罪人。他們還夠不上“那格“。再者封建社會,圖王爭霸,成王敗寇,想的多是建業功名、王命天下。心繫百姓安不安好,至多放在其次。誰格局也沒大過天,也就談不到內亂上誰能有什麼大罪,能揹負千古這倆字了。

    客觀的說,劉備的帝號和他創立的季漢,在千年帝王興衰史上,還排不上號。但他的名頭卻又是在民間家喻戶曉。這都是全賴羅貫中一本小說《三國演義》的助力,羅氏三國通俗易懂,情節與人物膾炙人口,深深紮根於坊間巷陌,廣為流傳。

    太多讀者看了演義後,很為劉備的善仁、關羽的忠義、諸葛亮的智慧產生敬佩。羅貫中又是在褒揚蜀漢為正角的角度上成書,於是乎,當人們看到結局蜀漢未能實現一統,歸於晉家。常常扼腕蹙眉。

    羅本的小說揚善祛惡,是正能的,百姓希望仁義、寬厚的明君上位,是應該肯定的。古時候的人們文化普及還不高,往往把話本、評書認作正史。現代人們訊息量大、思維多開,看待古代的一些事件、脈絡,更加客觀、公允了。這也是值得肯定的。

    言歸正答,如果說關羽、劉備、諸葛亮、姜維四位誰是葬送蜀漢的“千古罪人”非得找出一人,實則也不好找。關羽不想為大哥更盡一份復漢的助力嗎?劉備不想更光大基業嗎?諸葛亮不想更名顯於管仲、樂毅嗎?姜維不想成為一代中流砥柱嗎?他們對創立、輔佐蜀漢集團俱有大功,何來罪業。

    一些歷史命數,還是得看各種環境、因素的走向而定。時勢造英雄易,棋錯一步,毀英雄也易。

    如果世上有賣後悔藥的,關羽肯定必買。再重活一回,他必定會收斂一份凌傲。信服諸葛亮聯吳之方策,善待糜芳、傅士仁等下屬。確保後方,擴大前方戰果。

    然則,萬事有邏輯。關羽重活,也未必能遂願破曹。孫權可以向曹操表面稱臣,因為畢竟漢家天子在曹操那兒,偽示臣僚,並不失面子。但讓他向劉備俯首,可斷無可能。為什麼呢?曹操稱霸北方,孫權位穩東吳之時,劉備還在象流浪漢一般,無所安身。你後來縱有了起色,也是運氣加身,憑什麼讓我們這些士家、官二代向你這草莽布衣低頭。歷來人性、圈子,還真大抵如此。更別說孫權一直對本該自己的荊州耿耿有懷了。換句話說,當時當勢,關羽就算收傲,孫權也會找別的理由,藉機拿回荊州。不只是不願看到劉備座大,因為機會難得,不抓即逝,破解勇猛的關羽,只能在他疲憊的時候。

    再說劉備伐吳。這個他不用吃後悔藥。他重活,也會認定伐吳無錯,只是勝敗難料的變數,失衡的天平倒向了他。若是勝了呢?!東飄西蕩大半生,好不容易打下益州一片天地,鬍子也白了。可是光復漢家的雄心一直未熄。時不我待,唯有硬博一把了。 可以說,劉備伐吳,是挾漢中之勝的餘勢,對東吳的一場賭博。賭勝了,就有了對抗宿敵曹操更大的資本。可惜,天意難知。他,賭敗了。而且這賭性的一敗,傷及肺腑、傷徹元氣。

    諸葛亮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挑起大任。治理川蜀穩定有絮,還能繼承先主遺志也好、以攻代守也好,數次伐魏。於此,諸葛亮在對蜀漢的敬業上,堪稱大功,真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令後人讚譽。他死後,後蜀又撐三十年,不能不說,是他的治政理政的功績餘勢仍在的關係。 姜維姜伯約,實則是忠正之士,不然諸葛亮也不會看好他。文學家、蜀官郤正曾撰文點評姜維: 姜伯約居上將之顯位,處群臣之首列,住室簡陋,家無餘財,節儉飲食,不華不奢。人們談論古今人物,常常讚揚成功者而貶低失敗者,讚譽高位者而貶抑在下者,都認為姜維錯投蜀國最後身死家滅,因此貶損他,而不進行具體分析,這與《春秋》褒貶人物的義旨極不相同。像姜維這樣好學不倦、清廉樸素,應為一代之楷模。

    絮言不少,只是表明四人不但不是亡蜀之罪人,還都是興蜀輔蜀之功臣。只是天有大道,地無常勢。蜀之滅亡,絕非哪一人之過。

    人們只是看《三國》,惜英才。受感染多求劉備主政天下。實則劉備在諸多豪強之中,草莽間殺出一份天地,已屬不易。書中劉備白折不撓、執著向前的精神倒是應該值得後人讚譽與學習。

    單論實力,曹操佔據文化政治中心的中原闊土,孫權擁有江南疙瘩士族的支撐。劉備僅佔一州,還是古代地貧偏脊之地。拿什麼去與人家拼。

    《三國演義》中,多是刻畫蜀漢人物文能武勇,星光熠熠。正史中,人才方面,蜀漢對於曹魏真是小巫見大巫。不然,諸葛亮數伐祁山,皆無戰果。總是會有各式的魏家文武才人橫阻前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周星馳是如何走向影視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