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讀書與教育

    寒假快到了,網路時代,如何讓孩子抵擋電腦、手機的誘惑,主動捧起書呢?我的體會是從培養興趣入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呢?大體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閱讀內容“有趣”。

    所謂“趣”,就是選擇適合孩子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的書籍,從而讓孩子對感興趣。

    1. 如果是學齡前兒童,可以訂閱幾本圖文並茂的幼兒雜誌,比如浙江少兒出版社的《幼兒智力世界》,因為這本雜誌內容豐富,欄目多樣:童話、科普知識、看圖識字、走迷宮、圖畫找差異、光頭探長等,對於小孩子來說,都是很吸睛的內容。同時,《幼兒兒畫報》《低幼童話故事》《看圖說話》等也都是學齡前兒童不錯的讀物。

    2.如果孩子上小學,可以訂閱的雜誌就更多了,科普類的《天天愛科學》《探索與發現》,特別是《探索與發現》,很適合小學高年級孩子閱讀,它是一本探索天文、地理、人體、歷史等方面未解之謎的雜誌,從科學的角度對歷史上的神秘現象進行全新解釋。這個階段的孩子好奇心強,所有對未知領域感興趣,這本雜誌能很好地滿足孩子的好奇心,開闊視野、開拓思維。文學性較強的首選《兒童文學》(故事版),其內容和插圖都是一流的。同時,小學階段,拼音版、繪畫版的經典也是很受孩子歡迎的,《安徒生童話》《我親愛的甜橙樹》《草房子》《湯姆索亞歷險記》等。

    3. 等到孩子上了中學,幾乎所有書籍都能閱讀,教科書上規定的必讀經典,雖經專家披沙揀金,但依然存在偏重思想性、文體較集中(共十多部作品,小說佔七部)、作品時間跨度小(共十部作品,近現代作品佔七部)、缺少時代氣息等微瑕,因此孩子未必喜歡,也未必能讀進去。因此有必要為孩子推薦一部分令孩子著迷的雜誌、書籍。雜誌如文學性較強的《兒童文學》(經典版)、《少年文藝》等,如果為了讓孩子感受時代氣息,便於近距離模仿寫作的雜誌,那《讀者》《青年文摘》《課堂內外·創新作文》也都是不錯的選擇。書籍如英國女作家J·K·羅琳的《哈利波特》,一共七本,幾乎每個孩子只要一看,就被立刻離奇的情節、幽默的語言迷住,欲罷不能;再比如我國科普大家位夢華先生的“兩極歷險系列”,一共五本,文學性、趣味性都極佳。

    二、閱讀形式“激趣”

    小學階段,孩子一開始接觸《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封神演義》等“大部頭”,可能有些怵頭,為了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調動孩子對這類書的閱讀興趣,可以先讓孩子看帶插圖的少兒版,簡單易懂。再比如《伊利亞特》《奧德賽》等希臘名作,由於語言文字、文化習慣的差異,讓孩子直接讀文字是比較吃力的,可以先買了希臘神話動畫光碟,在孩子津津有味地看了一遍動畫片後,然後帶著這份與老朋友會面的親切和意猶未盡的期待,再去進行文字閱讀,那看書的過程對孩子來說是身心愉悅的快樂之旅了。有些書我們覺得很好,孩子不願意看,家長一味苦口婆心地“陽謀”不好使,就得來點兒“陰謀”,比如家長可以挑選書中最精彩的故事講給孩子聽,當孩子聽得入迷時,家長就撓著頭說:“後面的我記不清了,找找那本書,你自己看吧。”這時孩子肯定想一睹為快。 如果是親子閱讀,可以穿插點文字遊戲,既讓閱讀變得更有趣,也可以訓練孩子的語言感受力。如果是小學生,讀張天翼先生的童話《大林和小林》,家長可以挑選其中的幾個句子,比如“月亮象眉毛似的彎彎的”和“碧綠的海水一滾一滾的,捲起一道道白邊”,讓孩子試試能否想出比原句更好的句子來。第一個比較容易,孩子可能會說“月亮象像小船似的彎彎的”。但是第二個句子,要想出好句子,就不容易了。因為“一滾一滾”、“卷”和“白邊”這些詞語,對小學生來說很難超越!但是正是透過這種換句遊戲,不僅強化了閱讀的趣味性,還讓孩子感受了語言的魅力。

    三、閱讀效果“增趣”

    對孩子來說,什麼是最持久的閱讀動力?那就是一篇文章或一本書讀完,孩子有收穫,很滿足。收穫越大,滿足感越強,持續讀書的願望才越強烈。因此,作為家長,可以出出時間進行親子共讀,以方便採取一些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與孩子交流,增加孩子的閱讀收穫,也就增強了孩子的閱讀興趣。比如孩子讀完一本鄭淵潔的《皮皮魯與419宗罪》,我就說咱們比賽說出書中的各種罪行,看誰說的多。結果孩子的積極性來了,一口氣說出幾十種,這說明他基本記住了書的內容。家長接著再問“鄭淵潔為什麼要寫這樣一本童話?”這往往是被孩子忽略的問題,一經提醒,孩子略加思考也就明白了:讓我們知道這些罪行,不去犯罪。這樣認識就提高了許多,“悅讀”體驗也深厚許多。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孩子看完楊紅櫻“笑貓日記”系列中《藍色兔耳朵草》,讓孩子說說最感動的章節,孩子可能會說笑貓冒著生命危險去採兔耳朵草治療虎皮貓的耳聾,太感人了。按說,能有這樣的直觀感受也算不錯了,但為了進一步引導孩子體驗這個故事的深層寓意,家長可以嘗試與孩子進行了以下對話:

    家長:你說得對,媽媽也很感動。不過你知道笑貓到達藍山所過的“豹尾嶺”、“虎頭山”等還可以怎麼理解呀?

    孩子:怎麼理解?就是到達藍山很不容易唄!

    家長:對呀,這讓我想起《西遊記》——

    孩子:我知道了,困難!笑貓要到達藍山必須要克服很多困難。

    家長:而藍山看來很像是如來佛的“西天”啊——

    孩子:我懂了,“藍山”“兔耳朵草”就好比成功——要想成功一件事,就要克服很多困難。

    家長:如果不克服呢?

    孩子:只有失敗。

    ……

    總之,孩子“悅讀”體驗的程度是與讀書收穫的大小成正比的,但孩子受年齡和生活經驗的限制,肯定還有許多未讀懂的東西,類似這樣的交流引導多了,勢必吸引孩子自己形成對書的深層開掘,而深層開掘帶來的“悅讀”體驗也就水漲船高,如此形成良性迴圈,閱讀也就慢慢變成了“悅讀”。

  • 22 # 打遊戲的歐陽小寶老師

    看書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和對內在修煉是非常必要的。看書可以增加一個人的學識和涵養。可現在的社會在家裡看不到孩子看書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孩子課業負擔過重。孩子在學校放學回來後,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先完成家庭作業。有時家庭作業非常多,佔據了絕大多數時間,導致孩子身心俱疲。寫完作業後就不想做別的了。只想放鬆下,看看電視或玩玩遊戲。

    2,家庭環境因素。現在的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只會對孩子說,你要好好學習,要看書,要考名牌大學。可是反過來看,家長們給孩子做好榜樣作用了嗎?實際上並沒有。大家都知道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作為第一個老師的家長都沒有看書的習慣,家長看手機打遊戲,家裡沒有看書的氛圍,孩子當然會受到家長的薰陶,自然養成不了看書的習慣。

    3,優越的生活條件導致看書已成為過去時。在沒有發達科技的過去,人們都做什麼打發時間呢,很多人都選擇看書來度過無聊的時間。而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科技越來越發達,手機行業的快速崛起,導致了人們在無聊時都會看些小影片,或者打遊戲。這些娛樂活動佔據了閒暇時間,自然讀書的人就減少了。讀書實際是為了獲得知識的,而現在網上百度就可以輕而易舉的獲得,很多人認為讀書沒有必要了。

    總之,以上三點是導致孩子讀書少的主要原因。想要改變現狀,最重要的是家長的引導,和整個社會氛圍的改變,不能單純的指責。

  • 23 # 小智教育

    25年的教書生涯,經常和家長打交道,聽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話都是家長告訴我孩子怎麼怎麼不好,比如下面這些話這個家長說那個家長也說,這一屆家長說那一屆家長也說:1、老師,我們家兒子一直沉迷於網路遊戲,說說他他就和我們橫眉冷對,恨不得要打起來;2、老師,我們家女兒是不是腦子不聰明,看看她麼好像也挺用功的,就是這個成績一直是原地踏步;3、老師,我們家孩子一回家就進自己房間,關了門,我們進不去,不知道他在裡面幹什麼;4、老師,我們家孩子一邊帶著耳機聽音樂一邊做作業,那個字是寫得潦草極了;5、老師,我們家孩子回家後從來不看書的……相應地,與此同時,我們老師看到上述孩子在學校裡的表現是這樣的:1、課間甚至上課時興致勃勃談論網路遊戲,口中大量的遊戲用語,眉飛色舞間肢體上也有遊戲中的動作,有些魂附體的感覺;2、課堂上似乎是在聽講,但是從來不舉手發言,如果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基本上是站著沉默。理科作業的訂正基本是拿了同學的本子看看然後寫到自己本子上,很少去老師辦公室批改或者問問題;3、性格有些怪怪的,思維有些怪怪的,沉迷於自己的世界裡,有時候更容易被陌生人引誘,對親人或者真心為他好的人說的話卻聽不進去;4、課堂上經常出現走神,走神時間大於一般人,老師反覆叮囑不要出錯的地方他更容易出錯,三心二意,心不在焉;5、因為從來不看書,所以當天所學知識基本第二天全部忘記;因為從來沒有文學的薰陶,所以每次作文除了會寫學騎腳踏車基本沒有其他生活內容。情商較低,別人對他好,他木知木覺,對自己的父母親人傷害多於感恩……每次看到家長們的苦惱表情,我總是在心裡暗暗嘆氣。有一句話一直在我心裡盤桓,可是真的不忍心說出來:如果孩子有十個缺點,那麼父母至少要為其中五個負責。孩子的成長中,10歲是個分水嶺,十歲前順從崇拜父母,十歲後開始反抗叛逆父母。在中國古代,更有三歲看老的說法,這個三歲相當於我們平時所說的五歲。也就是說如果有些規則和習慣沒有在10歲前養成,那麼10歲以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將陷入無奈和苦惱中。再說直白一些,一個人的教養是在10歲前基本完成的。10歲前必須要對孩子建立哪些規則、重視哪些事情、培養哪些習慣呢?最重要的一些鐵規則是:鐵規則1:全家每個人都必須為這個家做力所能及的事。鐵規則2:在孩子賺錢之前,家中財產權歸父母所有,如果孩子要用電腦,需要徵得父母同意,如果孩子要買手機,需要父母同意,而不是透過哭鬧來獲取。鐵規則3:別人的東西,再好也不能拿。鐵規則4:跌倒了,自己站起來。鐵規則5:要記住社會沒有絕對公平,只有規則與秩序鐵規則6:要記住吃苦是好事,吃虧不一定是壞事。鐵規則7:背心和內褲覆蓋的地方堅決不能讓別人摸。孩子10歲前父母必須要重視的事情是:1.讓孩子從餐桌上學禮貌,隨時隨地教育,培養孩子的禮儀。2.閱讀是孩子形成獨立人格的基礎。父母愛看書,孩子就會愛看書。父母經常在家裡看書,孩子就會經常靜下心來看書。3.守規矩,從過馬路做起,再小的事都要以身作則,父母坐得直,孩子就行得正。4.一分或一秒都算遲到,父母必須學會守時。5.說到做到。父母說話算數,孩子才會守信。6.家庭氣氛和諧,才能教出性格平和的孩子。7.缺少適當體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在原則性問題上,父母堅決不讓步。孩子3歲前,如果任性哭鬧,父母要走開,等孩子平靜下來再說話。父母必須學會對孩子說“不”。孩子小時候父母對他百依百順,10歲以後就基本無法管教。8.讓孩子瞭解社會的黑暗面,學會自我保護。9.讓孩子多吃點苦,長大後就不會受苦。10.訂了規則,就要堅持下去,父母不遵守規則,孩子就更不遵守規則。11.告訴孩子,不要斤斤計較、鑽牛角尖,教孩子學會原諒、寬容待人。12.不要把孩子的缺點與其他孩子的優點相比,貶低孩子,會讓孩子的自信歸零。孩子10歲前必須養成的習慣是:1.早睡早起的習慣:睡眠對於孩子們的身體發育有著很大的影響。早睡早起可以讓孩子在一天的時間裡都充滿活力。晚上10點後身體開始排毒,必須在睡眠狀態中進行。2.正確的飲食習慣:沒有健康的身體,什麼事情也做不成。要教育孩子在吃飯的時候不要做其他事情,要專心吃飯。堅決不能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否則除了會容易得胃病,更重要的是會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神。3.自己整理書桌的習慣:不好好整理書桌的孩子,總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在找東西上。今後做事也會沒有條理。4.運動的習慣:孩子在學習能力提高的同時體力卻在下降。只有身體強壯了學習才能搞好。所以,要培養孩子至少堅持進行一種運動的習慣。5.做家務的習慣:要讓孩子們明白,他們作為家庭的一員,也應負起相應的責任來。可以讓孩子做一些諸如自己房間的清潔衛生和垃圾分類回收等這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培養他們的責任感。6.先做作業再玩耍的習慣:作業是學習的基礎。不好好做作業,是跟不上學習課程進度的。一定要讓孩子養成不論怎樣都先完成作業的習慣。7.讀書的習慣:讀書是進行所有學習的開始。如果孩子討厭讀書的話,家長就大聲朗讀給孩子聽,一直到孩子會自己去讀書為止。8.自己收拾書包的習慣:父母代勞替孩子收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孩子們在收拾書包的同時,也是在為第二天的學習做準備。9.保持清潔的習慣:只有身體清潔了,心情才會舒暢。勤洗手也是預防疾病的最簡單的方法。孩子10歲前父母遇到下列問題如何處理?Q1:孩子丟三落四怎麼辦?不提醒、不幫忙、不管他。Q2:孩子拖拖拉拉就是不睡怎麼辦?說定時間,絕不妥協。父母破壞規則,孩子就會輕視規則。Q3:孩子不好好吃飯怎麼辦?餓著他,等他想吃了再吃。Q4:孩子一定要買某個玩具又哭又鬧怎麼辦?父母走開,不哭不鬧了再說。寫完上面這些,想來大家也都知道我嘆氣的原因了:現在,孩子們已經讀中學了,家長們面對著無法管理的孩子束手無策,卻還在抱怨自己的孩子。殊不知這些都是孩子10歲前家長沒有負責任造成的無窮後患。我想對家長們說:假如你已經錯過了孩子10歲前的良好教育,那麼,現在,千萬不要再錯過孩子青春期的教育了。請家長們做到下面幾條:1.耐心傾聽孩子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建議家長先冷靜下來,嘗試著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瞭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並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2.真正放下身段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希望家長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比如孩子沉迷於電腦遊戲,家長如果只會說“不”,那麼必然帶來爭吵,可以讓孩子選擇幾點開始做作業。3.讓孩子去體驗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麼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透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麼正確和重要。4.同孩子做協商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麼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5.盛怒時不管教孩子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家長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家長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建議家長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如打電話給朋友聊天、聽音樂等。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和孩子好好談談。6.修正對孩子的期望有時家長真的太過於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或許是家長自以為能夠做到,但實際上從來沒有做到過。)家長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不好表現。7、真誠對待孩子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或情緒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瞭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只要語氣是平和的、態度是真誠的,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爸爸媽媽的。其實說白了,家長就是要學會做兩件事情:1. 要麼閉嘴,要麼說鼓勵的話。假如孩子叛逆得連話都說不上了,那就只好用寫字條或者小黑板的形式了。我有個好朋友孩子高中三年叛逆得嚇人,做母親的只好三年閉嘴,天天小紙條來關照生活瑣事。三年後孩子變了個人,和母親親熱得不行。2. 讓孩子做選擇題。如果問孩子今天吃什麼,叛逆中的他必定不耐煩地回答“隨便”,如果你問吃餛飩還是麵條,他就會想一想回答說“吃粥”。好吧,吃粥。我聽到家長們對孩子的抱怨時想嘆氣的原因就是:你們該兇的時候沒兇,不該兇的時候瞎兇,一錯再錯啊。我還想說的一句話就是:請和我們老師保持一致吧,別和我們唱反調。因為我們和你們是同一戰壕的戰友啊。寫到這裡,不由得想起前不久聽到的一件事情:體育課上,體育老師看到男生小明用籃球去砸一個女生的頭,於是體育老師上前敲了男生一個毛栗子,制止了他的不良行為。男生家長知道後,又吵又鬧,體育老師道歉了也沒用,家長繼續吵鬧,非要教育局讓這個體育老師下崗不可。這件事情後續如何發展我們無法預料,可是,一個事情是非常明瞭的:這個男生,從此以後沒有一個老師會去管他,誰會吃飽了撐的去碰一隻渾身是刺的東西?說白了,你又不是我兒子!說真心話,這個家長沒明白一件事:就算你對老師有意見,你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啊,你在做,孩子在看呢。所以,無論哪個年齡段,家長一定要記得: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唯有家校合力,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 24 # 花生麻麻育兒筆記

    現在的一些孩子怎麼在家裡從來不看書?

    1閱讀的習慣最好是從小養成。我在我兒子一歲的時候,就開始給孩子讀繪本,甚至可以更早,幾個月就開始,不用在乎孩子聽不聽的懂,主要是這個動作,可以培養親子關係,讓孩子養成每天固定時間聽書的習慣。現在他三歲了,每天睡前都是固定的親子閱讀時間,有時候,聽過多次的故事,他自己都可以看,自己講出來。其實看書,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還可以開發孩子的語言能力。

    我一個朋友問我,你們家孩子怎麼愛讀書呢?我們家孩子怎麼看都不看。我問他:“你平時怎麼給他講的。”他:“沒講啊,平時沒時間,書都給她買了,都不看。”家長沒有引導孩子去發現書中的樂趣,孩子怎麼會喜歡讀書呢?人的天性就是玩兒,連我們大人,有點兒閒工夫就想躺著,看手機消磨時間,你能指望一個孩子不玩玩具,主動去學習嗎?

    2家長做到很好的示範了嗎?能博覽群書的孩子,喜歡讀書的孩子,他們的家長哪個不是喜歡看書的?一個成天手機不離手,眼睛不離電視的家長,能培養出一個愛學習的孩子嗎?家長的關注點在哪兒,孩子的關注點就在哪兒,這就是言傳身教。

    昨天,我兒子和我說:“媽媽,你給我買一個手機吧。”我:“為什麼?”兒子:“因為我也想看手機啊。”

    他可是一個才3歲的孩子啊,我檢討我自己,最近寫作,學英語,找寫作素材,幾乎都是用手機,我知道最近我用手機的時間太長了,以後我需要注意了。

    3為孩子選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感興趣的入手,先培養習慣。

    4在家裡營造一個讀書的環境。讀書是需要安靜的環境的,這樣才看的進去。

    5讀過的書,和孩子交流,讓孩子能給我們講出來,這樣書本中的東西才能內化成他自己的知識。

    讀書真的可以改變生活,不僅孩子,連我們自己,都要拿起書本,讀起來。沒有輸入哪裡來的輸出。

  • 25 # 彤彤媽1122

    榜樣的力量是很大的。現在的孩子基本上不是看電視就是看手機,為什麼?因為他生活在這個氛圍裡面,現在是一個網際網路時代,買賣支付,電話通訊,上班,生活,甚至學習都離不開手機,所以小孩子耳濡目染自然而然的就學著用這些更先進的裝置,受周圍的影響比較大,但是如果一個家庭閒暇時間都在看書,那孩子從小受到的環境薰陶也會讓他們花更多的時間在書本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李嬤嬤為何遭寶玉厭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