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愚公博士
-
22 # 秋日裡的思語
孩子對我們來說終究有天是會離開我們,自律也是教育孩子路上最主要的話題。
第一:接納孩子的感受,慢慢拒絕行動。
父母接納孩子的感受是一種神奇的能量,它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慾望是被允許的,而不是被強行阻隔的。這其實更有利於孩子正確認識事物,而不是依靠和事物切斷聯絡或壓抑情緒慾望來達到自律的效果。當孩子慢慢理解他的感受被允許,只是我們為了一些其他的問題而必須控制時,孩子的自律就從心底建立起來了。
第二:每一次不要要求太多,及時鼓勵孩子。
孩子自律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在父母帶領下,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每一次我們對孩子的要求不能太多,要遵循“跳一跳”的原則,將目標設定在孩子能做到但又要努力一下的範圍,在孩子完成目標後及時給予鼓勵,強化孩子對於自律的積極感受。要接納孩子出現可能反覆的情況,如果一直保持高水準的要求,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消耗的,他就更有可能變得不自律。
第三:養成有規律有節奏有原則的生活方式。
孩子在3歲左右我們就可以讓孩子養成有規律的生活方式,從身邊的小事做到有自律的生活,將會影響孩子對於大事上有自律的處理。因為父母在生活中的小事在培養孩子自律的觀念,會讓孩子對於自律的理解和認識深入骨髓,因此有節奏有規律的生活對於孩子來說意義重大。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記得點贊啊謝謝!
-
23 # Kuai樂有我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沒有不自律的孩子,只有不自律的家長。俗話說:子不孝父之過教不嚴師之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做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帶來影響的,你想孩子以後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那他就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那要看你怎麼去言傳身教了!尤其生在當代,我們這個時代是資訊化時代,科技鼎盛發展時期,每個家庭都會有手機電腦學習機很多數碼產品,孩子呢很容易接觸到這些數碼產品!所以我們在工作了一天辛苦地回到家,儘量避免刷小影片,玩遊戲。這些呢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多和孩子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怎麼讓孩子增加自律性呢,舉一個小例子吧。孩子不聽話,不知道完成作業和學習,看動畫片和玩手機,你可以給他(她)制定一個作息時間表。比如每天幾點到幾點睡覺、起床,幾點出發去學校,晚上放學回家每個時間段做什麼事情。放假的時候每個時間段幹什麼,也可以加上比如去運動、做遊戲,只要有好的想法都可以安排進去。利用完成任務積分形式,去鼓勵孩子。達到多少積分了可以滿足孩子不過分的一個小願望。積分形式比如:認真學習了➕5分,主動幫助分擔家務6分,自己疊被洗衣服多加點分,不過也不要加的太多,假如設定為100分的話這個月孩子達到了。那就安排空閒時間帶孩子出去玩,比如:帶孩子去看場有意義的電影,去某遊樂場玩,看場友誼賽等等,讓孩子放鬆下,反正好久沒有帶孩子出去了,就把這個當作是給孩子的獎勵吧!每個星期或者是每月達不到積分可以給一點小小的懲罰,比如把地拖乾淨、把碗刷了、朗讀課文多少遍都可以!也可以把這月的積分延續到下個月,下個月的話積分獎勵適當的增加些,讓孩子達到積分,完成任務。也給孩子一個成就感,這樣孩子會增加興趣的,養成習慣就好了,相信孩子的自律性會提高!
僅代表個人建議!
-
24 # 慕童小屋
1、發揮父母的榜樣作用。言傳不如身教。父母熱愛學習是最大的鼓勵。在學習氣氛濃厚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家長和孩子一同學習。初入學的孩子自我約束力差,家長可陪讀一段,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瞭解孩子的作業情況,並及時幫助改正錯誤。
2、設法提高孩子成績。提高孩子成績是培養孩子學習興趣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家長應設法提高孩子學習成績,哪怕是某一科的成績。用過速讀記憶訓練的朋友都知道,對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閱讀能力、思維等都有很好的幫助,詳細學習資料你可以到《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網站》下載軟體練習。
3、從孩子的某一特長出發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家長可以透過孩子的優點、特長和成功,趁機培養學習興趣和毅力,取得較好的效果。帶孩子去科技館或博物館。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增強孩子的學習興趣。
4、家長對孩子要多表揚鼓勵,少指責打罵。孩子都有自尊心,當孩子的點滴成績被大家認可時,他們倍感自豪。家長不要放過每個值得表揚的機會,當孩子取得一點成績後要讓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要讓他知道成功是多麼快樂,於是他下次會照樣去做的。這種溫和的表揚方式很容易被孩子接受,孩子也不會因一次成績不好而失去學習興趣。
5、要有耐心,不要急功近利。家長在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時,一定要有耐心,因為孩子的心智發展還不夠成熟,穩定性不夠,所以多好動愛玩,所以不要過於急於求成,以避免造成負作用。
-
25 # 百家有子
自律出自《左傳.哀公十六年》指不受外界約束和情感支配,據自己的善良意志按自己頒佈的道德規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則。從上面概念我們可以看出,自律發乎於心,來自於心裡的真正認同,自願遵守,與內心認識不衝突便也沒有掙扎,恬淡於心,充滿快樂。相反我們大多數人認識的自律與苦相連,充滿功利性,用優秀品格的鎖鏈把人牢牢束縛,而不是把優秀品格的種子種植在心靈上慢慢生長。自律來源於良知 ,一點自律性都沒有的孩子是不存在的,王陽明說盜賊尚有良知,陽明先生曾與人辯論盜賊有無良知,他讓人抓來一名盜賊,告訴盜賊只要他脫光衣服便放他離去,此盜賊堅決不脫光衣服,王陽明說這就是盜賊的良知所在。盜賊尚有良知何況孩子呢?再舉生活的一個小例子,幾個孩子玩遊戲,約定一個規則,只要他們真正認同,大家便會遵守。所以說不是孩子不自律 ,只不過你要他遵守的不是他內心的真正認同而已。要他自律一定讓他內心真正認同,一定與快樂掛鉤。
回覆列表
孩子是一個成長中的複合體,身體在成長,心理在成長。自律對他們來說簡直是一個複雜命題。需要有一個培養養成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家長的薰陶和示範;需要學校教育的引導和約束;也需要社會正能量的感染。
家長的不自律奠定了孩子不自律的根基。家長是孩子一生的導師,一言一行薰陶著孩子的言行,引導者孩子的習慣。一旦不自律壞習慣養成後,改變難上加難,壞習慣是有慣性和固執性。改變孩子的不自律首先養成家長的自律。
學校教育的弱化增加了孩子不自律的砝碼。戒尺等嚴格的教育方式被學校摒棄了,只有弱化的勸導說教,學生敬畏心漸漸喪失,對紀律制度淡化對待,偶爾出現的違紀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自然違紀成了家常便飯,久而久之不自律也成了習慣。學校和家庭只能成為旁觀者,發揮不了家庭和學校教育的作用。
不良的社會教育加速了孩子們不自律得程序。透過抖音、短影片、網路等途徑,孩子們迅速的認識了這個世界。學生心智不成熟,辨別能力有限,對追求盲目自由很嚮往,不希望得到一點點約束,效仿網紅和各路明星做法,從衣著到行為,從內心到外表,言行舉止是另外一個世界,裡表不一,甚至出現人格分裂。
家長朋友們,您的孩子不自律來自哪裡呢?